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地位及课程理念

合集下载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难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新课标】2020年最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Word版共88页)

【新课标】2020年最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Word版共88页)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 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 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 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 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 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 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课程实施考虑到不同背景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倡导多元化教学 策略;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和注重证据的行动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性、真实性的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 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信 息技术行业实践者真实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创造机会使学生感 受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价值冲突,思考个体的信息行为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 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
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
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 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 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 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 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 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 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 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一、基本原则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3. 坚持科学论证。

4. 坚持继承发展。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1.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2.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3.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增设“条件保障”部分。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1.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2. 更新了教学内容。

3.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4. 增强了指导性。

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2.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

3.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

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二)基本理念1. 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 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3. 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

4. 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 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6)(一)课程性质 (6)(二)基本理念 (6)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6)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7)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7)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7)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7)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8)(一)学科核心素养 (8)1.信息意识 (8)2.计算思维 (8)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8)4.信息社会责任 (9)(二)课程目标 (9)三、课程结构 (9)(一)设计依据 (9)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9)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9)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10)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10)(二)结构 (10)(三)学分与选课 (11)四、课程内容 (11)(一)必修课程 (11)模块1:数据与计算 (11)【内容要求】 (11)【教学提示】 (12)【学业要求】 (13)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13)【内容要求】 (13)【教学提示】 (14)【学业要求】 (14)(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5)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15)【内容要求】 (15)【教学提示】 (15)【学业要求】 (16)模块2:网络基础 (16)【内容要求】 (16)【教学提示】 (17)【学业要求】 (17)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18)【内容要求】 (18)【教学提示】 (19)【学业要求】 (19)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19)【内容要求】 (20)【教学提示】 (20)【学业要求】 (20)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21)【内容要求】 (21)【教学提示】 (21)【学业要求】 (22)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22)【内容要求】 (23)【教学提示】 (23)【学业要求】 (24)(三)选修课程 (24)模块1:算法初步 (24)【内容要求】 (24)【教学提示】 (25)【学业要求】 (25)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25)【内容要求】 (26)【教学提示】 (26)【学业要求】 (27)五、学业质量 (27)(一)学业质量内涵 (27)(二)学业质量水平 (27)水平1质量描述 (27)水平2质量描述 (28)水平3质量描述: (29)水平4质量描述: (29)(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30)六、实施建议 (30)(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0)1.教学建议 (30)(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1)(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31)(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33)(4)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33)2.评价建议 (33)(1)评价的原则 (34)(2)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37)1.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37)2.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37)3.命题建议 (38)(1)关注品徳教育,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38)(2)以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 (38)(3)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命题指标,关注学生发展,突出能力考核 (38)(三)教材编写建议 (40)1.教材编写指导原则 (40)2.教材的内容选择 (41)3.教材的内容编排 (41)(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42)1.关于师资 (42)2.关于基础设施设备 (43)3.关于教学资源 (43)附录 (43)附录1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43)(一)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表现形式 (43)1.信息意识 (43)2.计算思维 (44)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4)4.信息社会责任 (44)(二)水平划分与描述 (44)素养1:信息意识 (44)素养2:计算思维 (45)素养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6)素养4:信息社会责任 (46)附录2 项目教学案例 (47)“使用灯语交流信息”项目活动 (47)【学科核心素养】 (47)【内容要求】 (47)【学业要求】 (48)【情境设置】 (48)【项目主题】 (48)【项目活动】 (48)【拓展思考】 (49)【项目实施说明】 (49)【课时建议】 (49)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精心整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二)1.2.3.4.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

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

三、课程结构方面在设计依据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

课程结构由原来的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的6个模块改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共10个模块。

具体来说,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分2个模块,分别为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学分由原来的2学分改为3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以此作为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

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课时,需36课时。

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加深,学生可在修满必修学分的基础上,根据能力、发展需要选学。

其中数据与数职业选同时,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其中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而学业质量水平4则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六、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主要从教学与评价建议、水平等级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及课程实施建议四个方面展开。

教师培训课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介绍

教师培训课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介绍

观察与记录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过 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 展潜力。
学生自评与互评
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了解学 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评 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相
互学习。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
05

教师培训的意义与内容
意义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 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 。
内容
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科知识 、信息技术应用等。
课程目标
02
总目标
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 具备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基本
技能和素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和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培养 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了解常用软件和 工具的使用,具备信息获取、处
01
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潜能和不足,为
进一步优化教学提供依据。
提高教学质量
02
通过评价,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教师反思和改
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育目标
03
通过评价,检验教学是否达到预设的教育目标,为教育决策提
供依据。
评价原则
01
02
03
04
科学性
评价应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 ,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
确性。
全面性
评价应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 、态度等方面,全面反映学生
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潜力。
导向性
评价应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引 导学生朝着预设的教育目标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9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9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9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3)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
陕西师范大学
SHAANXI NORMAL UNIWERSITY
(一)
信息技术课程性质
3、人文性
(1)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
(2)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 (3)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 强化人文精神。
(三)
课程的设计思路
7、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使用:
各水平的要求
模仿水平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 运行、演示、调试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技
能 低 性 目 高 标 熟练操作水平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的基础上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 能建立联系等
(三)
课程的设计思路
3、必修模块:
(1)必修模块突出基础性、综合性;
(2)由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与 社会等四个主题组成;
(3)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 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 强调
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陕西师范大学
SHAANXI NORMAL UNIWERSITY
(三)
课程的设计思路
4、选修模块:
(1)选修模块的划分以技术为主要线索;
(2)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 (3)除了国家课程中的模块之外,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较好的省市
和有条件的高中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设相关特色课程。
陕西师范大学
SHAANXI NORMAL UNIWERSITY
陕西师范大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地位及课程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地位及课程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地位及课程理念一、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内涵信息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社会、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成为了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人类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将更多的集中在思考、学习以及系统建构等方面。

而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教育正是我们获得上述基本技能的关键途径。

1、什么是信息与信息技术从古代的“边塞烽火”,到今天的“互联星空”,信息与信息技术,历来受到人们格外的重视。

而今天——被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更是亘古未见!人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不仅对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还对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虽然人们一直在收集、传递和利用信息,但对于“信息”一词的确切内涵,却一直缺少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准确的界定。

这是因为信息无处不在,它渗透到了大千世界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之中,因而“信息”是千姿百态的,人们在不同的地方会看到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又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知识素养,以及不同的理想和追求、不同的个性特征等,“信息”的又显得“因人而异”,在一百个人的心中往往会有一百种对“信息”不同的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把信息定义为“音信、消息”。

包括由语言、文字、符号、数字、指令、代码、声音、图像、动画等等各种各样载体所表示出来的事物的特征、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等,都是信息。

我们离不开信息,信息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事实上,信息是所有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

它的传递与贮存以物质为载体,以能量的消耗为基础,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自然世界以及人的思维之中,并以消息的形式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传播。

正是基于对“信息”的这一认识,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既是一个操作体系,也是一个认知体系,由信息技术所构成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形成信息素养,以便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课。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科学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科学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一面?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在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以后,我做了以下的总结。

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

1、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

2、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3、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

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

4、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那么如何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一面呢?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现代信息教育课程建设所倡导的一种新课程文化形态。

课程的科学人文性,就是指以人文精神为指导,规范、统领科学;以科学理性为基础,促进、提升人文精神,从而形成科学与人文相包相融、协调统一、浑然一体的关系。

与此相适应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是科学主义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相整合而构建的课程文化。

它以科学理性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个性全面、充分而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提升民族精神为根本宗旨,力求把“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科学的人道主义”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中。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定位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定位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定位: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

技术在新课标八个学习领域中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而信息技术是其中最能反映先进科学技术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定位。

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

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

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

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

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反思。

一、抓住核心内容,把握好教学难度。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

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Pointpower、Visual 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

比如Vb过去是用一个学年的2/3时间来学习的,word 过去是用1/3学年学习。

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

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

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

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

举例:VB程序设计。

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内涵信息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社会、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成为了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人类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将更多的集中在思考、学习以及系统建构等方面。

而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教育正是我们获得上述基本技能的关键途径。

1、什么是信息与信息技术从古代的“边塞烽火”,到今天的“互联星空”,信息与信息技术,历来受到人们格外的重视。

而今天——被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更是亘古未见!人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不仅对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还对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虽然人们一直在收集、传递和利用信息,但对于“信息”一词的确切内涵,却一直缺少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准确的界定。

这是因为信息无处不在,它渗透到了大千世界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之中,因而“信息”是千姿百态的,人们在不同的地方会看到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又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知识素养,以及不同的理想和追求、不同的个性特征等,“信息”的又显得“因人而异”,在一百个人的心中往往会有一百种对“信息”不同的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把信息定义为“音信、消息”。

包括由语言、文字、符号、数字、指令、代码、声音、图像、动画等等各种各样载体所表示出来的事物的特征、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等,都是信息。

我们离不开信息,信息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事实上,信息是所有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

它的传递与贮存以物质为载体,以能量的消耗为基础,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自然世界以及人的思维之中,并以消息的形式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传播。

正是基于对“信息”的这一认识,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既是一个操作体系,也是一个认知体系,由信息技术所构成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形成信息素养,以便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课。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的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

(3)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已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

(4)学习的主动性:信息化教育为主导的社会,决定了学习也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方式。

二、什么是信息素养既然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在美国,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

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中是这样描述的:“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自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在美国的教育界被普遍认可以来,其内涵就不断地扩展和演变。

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界定信息素养时指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美国提出的“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是”:a、信息素养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b、独立学习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c、社会责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IT相关的符合伦理与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我们中国专家提出的信息素养的要求:A、信息意识具有使用计算机与其它IT来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B、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知道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C、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常识,能够阅读有关的通俗文章和参与有关的讨论。

D、信息能力能够利用IT获取、评价和分析所需的信息,并且能够开发和传播信息。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1、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开展计算机教育算起,我国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

1982年,教育部要求在北京大学等五所大学的附中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的试验,从此拉开了我国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帷幕。

这其中,先是制订了“中学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使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做到了“有章可循”。

1985年,当时国家教委选派代表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开始从单一的BASIC 语言教学逐步转向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上来。

在1982到1985年这段时间里,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从重点试验转入到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198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中学计算机选修课大纲(试行)》。

从这之后,我国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94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成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术研讨活动从此就有了组织保证。

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的通知》的文件,明确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了千余名专家,用了近2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新课程方案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其中包括《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这一时期,信息技术学科颁布了两个教学大纲,两个指导纲要和一个指导意见。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频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进入其发展过程的平原期而相对稳定。

2、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高中阶段的课程分为8大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历史、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各个领域包括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2个科目,全部课程采用学分计量学习历程与成绩,高中学生必须修得14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其中116分为必修学分,其余为选修学分,每个学分对应18学时的课程。

信息技术科目在116个必修学分中占4个学分,学生在信息技术科目必须取得4个学分才能获取高中毕业资格。

对信息技术有兴趣或者有理、工科发展取向的同学,还可以利用116学分之外的选修学分继续修读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标志着信息技术既归类于技术领域,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信息技术成为普通高中阶段一个独立的科目,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也得到了确认。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着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主要内容有:(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

(2)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

(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性质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

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科目,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未来公民奠定基础,是我国在全球性信息化建设竞争进程中,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抢占制高点的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表现如下。

(一)基础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它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综合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

(三)人文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和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信息素养在我国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许多专家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信息素养的特点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总的归纳起来,个体的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情感素养、信息认知素养和信息技能素养三个层面。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新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力求有新意。

原课程纲要中只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专门列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并将其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同时还在各模块内容标准中进行了具体表述。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