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大纲

1.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一)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二)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对于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社会认识的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三)马克思深刻分析了旧唯物主义者为什么在对自然的认识中尚能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一)基本内容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

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

放的方法论体系。

(二)功能定位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

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促进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从而有利于人们

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

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

(二)主体性原则

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

客体,特别要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地伟大作用,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地根本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整体的把握社会的总体

运动和结构。特别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

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四)具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具体的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分析任何

社会问题,都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之内,从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时间特

性等方面具体的考察研究,从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社会事件的了

解和掌握。

(五)发展性原则

坚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去回溯

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

4.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结底是对问题的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

(二)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理论。我党90多年的奋斗史,就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使命,不断前进的历史。

5.“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一)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意义,甚至是一个伪命题,那么,之后的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二)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重视研究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这对于有效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6.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一)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他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它们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二)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定义或者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

(三)教条主义满足于书本,从本本出发,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绝对化,当作公式,到处去套,不去研究客观事物本身。必须要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

7.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系统的整体性能是由社会系统各个部分相作用而在整体上涌现的,为个别组成部分或它们的总和所不具备。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的整体研究,阐明各种社会要素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做到统筹兼顾,总揽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

(二)结构性原则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取决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取决于要素之间的结构。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结构的研究,通过优化结构的设计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

(三)层次性原则

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系统与子系统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子系统也可以看作是由更低层次上若干较小的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它们的特殊规律,在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研究系

统。

(四)开放性原则

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无序到有序演

化,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每一个系统同他的环

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使自己有开阔的研究视野。

8.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一)经济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作出的划分。在社会

形态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生产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对社会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把人类社会

的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

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二)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

进,每一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

(三)两种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

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都是以两种社会

形态理论为基础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9.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系统是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包括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运筹性要素(劳动的分工、协作、管理)。在生产实践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民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关系。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基础,决定人民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关系。

(三)上层建筑系统

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政权是核心力量。

(四)人口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数量、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