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解读》复习要点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概括内容要点“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筛选与提炼、总结与把握、加工与转化。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题型: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整体内容概括题。
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特定指向信息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包括段(层)意概括题、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的特点为中心)和因果探寻题。
信息检索提炼“3方法”1.摘取法: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2.合并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层析法: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概括。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3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的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清思路,检索概括区间无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提炼加工,整合答案要点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加工,分类整合。
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
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3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2分。
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
就是说提炼加工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题型二整体内容概括(含主旨)“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和主旨概括。
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要点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要点(一)记叙文的“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二)记叙文的线索和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记叙文的线索分类:人线(核心人物)、事线(核心事件)、地线(地点转换)、时线(时间推移)、物线(核心事物)、情线(人物情感变化)。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并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的线索的寻找主要看:1.文章的标题。
2.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三)记叙的顺序和作用。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最高潮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
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然后再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3.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原先的叙述,插入一部分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内容。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情节更完整,可以丰富、衬托人物形象,突出中心,内容更充实。
(四)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
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
作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直接姓名xxx),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起来比较自由开阔。
3.第二人称:以“你或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亲切感,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现代文学作品解读知识点总结
现代文学作品解读知识点总结现代文学作品解读是文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作品内涵、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和解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本篇文章将结合个人的理解和研究总结出一些现代文学作品解读的知识点。
一、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在解读一部现代文学作品时,首先需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背景。
作品背景包括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而作者背景则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思想倾向等。
这些背景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二、主题及思想内涵作品的主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观点。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语言等元素,可以逐渐把握作品的主题。
而思想内涵则是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和哲学意味。
在解读作品时,需要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三、人物形象与角色关系人物形象是现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形象、言行等方面的描写和分析,可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承载的意义。
同时,作品中的人物之间的角色关系也需要关注,包括爱情关系、家庭关系、友情关系等,这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
四、结构与语言特点现代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语言在作品解读中也是重要的考察点。
结构包括故事情节的安排、章回结构的运用等,而语言则广泛涉及到作品的修辞手法、语言特点、意象运用等。
通过对作品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以揭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手法,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
五、文学批评视角在进行现代文学作品解读时,还可以从不同的文学批评视角进行分析,如传统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心理批评等。
通过运用不同的批评视角,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和诠释作品,有助于深入挖掘作品的意义和艺术性。
六、作品与时代对话现代文学作品一般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和时代背景,可以通过作品与时代的对话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对作品中的时代意义、社会反映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第三章 文学文本与解读
《边城》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 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 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 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 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 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 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 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 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 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 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 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 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文学语言的特点: 1、文学语言是内指的(审美性)
普通语言是外指性语言,指向语言符号之外的现实世界, 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文学语言是内指性语言,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遵 守生活的逻辑。
比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
——《论语· 雍也》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
即作品中表现的渗透了创作者思想感情和认识评价的社 会生活。包括:作品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因素。
1、文学题材
广义: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生活领域与范围。如:工业题材、
农村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军事题材。
狭义:作家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对素材进行加工、选择、提 炼而最终写进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现象,即构成文学作品 的全部生活材料。
小说文本解读讲义1
文学文本解读一、文学文本解读总论(一)文学文本及文学文本解读的含义PPT 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文学阅读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
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社会传媒的转变,影视音像动漫产业的迅猛进展,使得学生缺乏较完备的文学审美教育,文学解读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基于语文教师的大体素质与能力,继续深造学习的需要,学校培育应用型人材的要求,专业的文学研究人材的要求等等,咱们开设文学文本解读课。
文本那个概念如教材P10-13所讲,指的是“以一种代码或一套代码,通过某种媒介从发话人传递到同意者那里的一套记号。
如此的一套记号的同意者,把它们作为一个本文来来领会,并按照这种或这套能够取得的或适合的代码,着手解释它们。
”即文本是一个包括意义且“向解释开放的”代码或代码系统,文学文本具有自足性、封锁性和能指性。
也即文学文本不仅是一个由文学语言和文字在文学规律原理的制约下、在各类技能和方式的综合作用下组合形成的完整、独立的艺术世界,而且,那个艺术世界中各要素之间彼此联结、作用,组成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意义系统。
也就是说,文学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和意义的复合体,文学文本本身即包括了能够被感知也需要被理解两个层面的含义。
惟其如此,文本解读才成为可能。
作者提供的只是一个被给予了表面形式的“现象文本”(“第一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现象文本”的意义系统才能被不断增殖和放大,才能逐渐取得自己的本质性存在,成为“生成文本”(“第二文本”)即“作品”。
正如从事文学写作有多种目的(消遣的需要,功利的需要,社会教化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终极关切的需要等等)一样,人们熟悉和理解文本也有着多种态度和途径。
PPT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以为:“咱们必需考察在以下两种阅读方式中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熟悉,(1)出于研究目的的阅读;(2)以审美态度完成的阅读。
在这两种情形中,文学的艺术作品及其具体化再也不是某种其他目的的工具而是成为读者的活动,尤其是他的意识活动的主要对象”。
文学文本解读笔记
文学文本解读笔记文学阅读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一、释义与辨味(1)释义指解释文本中字、词、句的含义,包括字面义和特殊义;特殊义包括暗示义、隐身义、隐喻义等。
示例:《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莫字有两种释音:1 mu指夜幕---胡适2mo,若解释为夜幕则为实写,下文中“无限江山”很明显为虚写,所以应释为mo。
示例:《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本诗中的“为报”应念为三声,意为替我传告。
同一意思示例有:李白的《寄远》其三,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
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
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
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
自知未应还,离居经三春。
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
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释义方法:A以上下文合参,即把具体的字词放在语境中参证。
B以他作参证,即用同一作者表达相似感情和心境的其他文本来参证;亦可以用其他作者文本来参证。
释义要领:A注意特殊语境下语词的特殊含义B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验投射到作品中去。
(2)辨味指在释义基础上细致品味文本的特殊意蕴和情致。
示例:《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深成。
”毛先舒语,“该二句有四个层次:因花而有泪,因泪而问花,花竟不语,飞过秋千,离“我”而去。
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
语深成者意便肤浅。
两难兼也。
或欲举其似。
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示例:《凝神》余笑忠这一刻我想起我的母亲,我想起年轻的她把我放进摇篮里那是劳作的间隙她轻轻摇晃我,她一遍遍哼着我的奶名我看到我的母亲对着那些兴冲冲喊她出去的人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个人赏析;①幸福感,或许诗人现在已经为人父或母,有一种为人父母的幸福感②思念,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③节奏韵律舒缓轻柔字词与感情融为一体。
七年级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汇总(打印)
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汇总李淑桦一、易混淆知识点:▲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写作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描写手法:▲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通感、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常用写作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欲扬先抑、设置悬念、托物言志▲语言特色:简明精炼、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活泼别致等二、答题套路:1、概括主要内容: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一件事);表格题先找结果答题套路:通过(时间+地点)+人+事(内容);表达了作者XXXX的情感。
2、分析人物形象:(不能写从第几段可看出,概括事件不能用省略号)①XX,从·····(文中事件)中可看出。
②XX,从·····(文中事件)中可看出。
③XX,从·····(文中事件)中可看出。
3、句子鉴赏:★角度:1、修辞手法;2、描写手法;3、赏析加点字词1)修辞:比喻/拟人,把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A的XX特点,表达了XXX感情/评价。
(人/情)。
2)描写手法: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通过写(谁+干什么时的+状态/心理),突出人物XX特点,表达了XXX感情/评价。
(人/情)3)赏析加点字:本义+深层含义(谁+干什么时的+状态/心理),表现了XX人物形象,表达了XXX的感情/评价。
(人/情)4、线索的作用:结合原文内容答题套路:“XX”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5、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含义:1、表层含义2、深层含义(联系文章内容、主旨去分析)是否有比喻、象征作用:内容主旨情感线索新颖悬念象征(数手指)1、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2、揭示(蕴含)文章主旨;3、蕴含了作者的情感4、贯穿全文的线索;5、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引人思考6、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7、象征·····表达作者····的感情。
【高考必备】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必背知识及解题技巧(提分必备)
高考文学类文本必背知识及解题技巧清单一小说常识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环境1.概括环境的特点五角度1.从“时”的角度:“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看它们有何特点。
2.从“地”的角度:“地”泛指地点。
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
看它们呈现怎样的特点。
3.从“人”的角度:“人”指人物。
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
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
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还是紧张冷漠等。
4.从“事”的角度:“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这一特点。
5.从“景”的角度:“景”指景物。
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2.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渲染气氛。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特定的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二、烘托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三、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四、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
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五、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小说人物1.分析概括主要人物形象的技巧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知识梳理及技法指导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知识梳理及技法指导概念复习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本。
2.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4.环境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5.情节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组成。
6.如何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考点及对策(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
3.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5.(故事情节)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或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或作为情节线索等。
3.渲染怎样的气氛,烘托人物怎样的情感和思想、性格、情绪。
4.奠定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8.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揭示或深化主旨。
(四)理解标题的含义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
2.贯穿全文的线索。
3.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实物为题。
文本解读:文学文本解读学
2023055【文本解读】文学文本解读学一、诗与散文的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将两种文学形式之间微妙而重大的区别从文本中归纳出来后我们不难看出,散文从根本上来说是形而下的,而诗则是概括的、形而上的。
诗与散文的最大区别,在于诗中的心灵和情感带着很强的形而上的特点,从形象来看,诗是概括的、类的,不是个别的,意象往往是没有时间地点条件的具体性的。
抒情诗与散文的不同之处之一,就是它的意象是高度概括的,超越具体时间的确定性有利于它的深邃概括。
诗在时间、地点上如果过分确定,会不利于它的想象,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可能使得它为散文同化。
对艺术家来说,时间、地点、人物具体性的递增会导致想象的自由的递减,抒情性也会相应递减,而抒情性的递减必然导致叙事性的递增。
【批注】可以围绕同一内容,将散文与诗歌放在一起对比,从而体会不同形式的差异。
比较阅读法是个好方法。
二、绝句和律诗、古风:情感瞬间转换和长期情绪的概括绝句尤其是七绝艺术可以说是以表现心灵微观瞬间、刹那变化见长的艺术。
那种顿悟式的、从持续到猛醒的意脉,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有时也包括持续转入暂短的凝神。
如果是律诗,情感的变化就不是瞬间的转变。
但是不同于绝句,七律不是单纯情绪的瞬间转折,它的阔狭起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概括性的,正因为是非瞬时的,所以七律就比较深沉。
【批注】正如孙教授所说“对于文学文本的彻底解读,不能满足于隐性意脉的梳理,甚至不能止步于追求形式规范,还要深入到对亚形式的分析。
例如,同样是古典诗歌,有效的解读就要分析出绝句和律诗的不同来。
”(见《规范形式和亚规范形式》)给我的启发是文本解读和教学要符合文学样式的特征,如绝句,就要分析出情感的瞬间变化,律诗就要分析出其深沉。
文本解读考试复习资料
二、文学文本的解读步骤 (一)一般性阅读: 是一个由通晓文字(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是初步把握组成文本的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会文本的基本意思和主旨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家将文学文本区分为“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
第一文本:由作者赋予表面形式的书本制成品,这是文本的物理存在形式; 第二文本:经过读者接受而生成新的意义而存在于读者头脑中的文本,这是文本的审美存在形式。
(二)细读(三)批评性阅读书、文学文本解读需要的解读者的能力 (一)艺术感受力:即解读者对于艺术想象的感觉能力、审美能力。
( -一 )艺术推想力·是指解读者通过文本语言内涵的体味,将语言符号转换为艺术符号,重新建构起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对它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发展的能力。
这是任何一个文学文本的欣赏者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
(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文学总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对于生活的认识是否正确而且独列、深刻,他对于生活所作的反映是否真实且达到了艺术化的高度,这些都是找fi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必须注意且应该作出判断的问题。
就文木形式而言,除由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文本”的理解语言文本之外,还有由非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非语言文木,如一尊雕塑,我们可以称它为“.雕塑文本”,一个舞蹈,我们也可以称它为“舞蹈文本”,此外还有譬如“建筑文本”、“音乐文农”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传达着某种意义的客体都可以称为“文本”,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也就是一个由各种文本形式组合而成的一个大的“文本”。
二:小说的发展史它的最终形成,即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文本样式,也至少要到十八世纪。
(二)中国: A、迟至唐代。
唐代出现了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大变迁,即将故事转化为叙述加以讲述,简单地说,也就是讲故事。
是唐“传奇”的出现。
B、宋话本的出现为我国白话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初中文学作品解读知识点汇总
初中文学作品解读知识点汇总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作品创作和阅读,我们不仅可以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还可以深入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中学阶段,我们接触到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解读这些作品,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增强我们的思辨能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初中文学作品解读的知识点。
一、人物形象解读人物是文学作品中最具有辨识度和感染力的元素,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
1. 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从其言行举止、与他人的关系、内心独白等方面进行入手。
一些典型的性格特点包括勇敢、善良、聪明等。
2. 人物与背景的关系:人物的形象往往与作品的背景紧密相关。
通过分析人物与背景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3. 人物的变化与成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会经历种种困境和挫折,通过这些经历,他们可能会发生变化并逐渐成长。
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人物的成长过程来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二、情节解读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骨架,它推动着故事的发展,通过解读情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结构和作者的布局。
1. 冲突与发展:作品的情节通常会围绕着一个或多个冲突展开,通过解读冲突的发展和解决,我们可以了解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情节的紧凑程度:有些作品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每个情节都紧扣主题;而有些作品情节拖沓,情节之间缺乏关联。
通过解读情节的紧凑程度,我们可以评价作品的整体质量。
三、主题解读主题是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通过解读主题,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理解作品,并思考作品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1. 主题的多元性:一个文学作品往往有多个主题,通过解读主题的多元性,我们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拓宽思考的角度。
2. 主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文学作品往往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解读主题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文本解读学
阅读感受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孙先生的观点独到、论述精辟。他不仅对西 方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读方法和观点。这些对于 我们提高文学文本解读能力、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感受
《文学文本解读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让我对文学文本解 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让我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追求。我 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运用书中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 水平,为学生的成长贡献更多的力量。
目录分析
本书的目录还体现了作者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作者通过对文学文本的深入解 读和分析,探讨了文本的意义、价值和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和观点体现了作者对 文学文本的尊重和热爱,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学研究的热情和追求。
目录分析
《文学文本解读学》这本书的目录设计严谨、内容丰富,为读者提供了全面 的解读思路和深入的分析。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 法和思路,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阅读感受
在书中,孙先生提出了多个具体的解读方法,如微观直接分析、微观间接分 析、宏观比较、历史语境的还原等。这些方法对于指导我们进行文学文本解读有 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他对于意象、意脉、形式规范等概念的深入剖析,让 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阅读感受
孙先生还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生命在于其唯一性和特殊性。他认为,这是建构 文学文本解读学的根本原则。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独 一无二的,我们需要尊重其独特性,而不是用普适的理论去套用。
精彩摘录
书中强调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作者认为,文本解读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关键, 只有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因此,在书中, 作者详细阐述了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如何理解文本的主题、结构、 语言等方面。
高考语文备考文学文本类阅读(小说)知识梳理,建议收藏!
【导语】愿你插上⼀对有⼒的翅膀。
坚韧地飞吧,不要为风⾬所折服;诚挚地飞吧,不要为⾹甜的蜜汁所陶醉。
朝着明确的⽬标,飞向美好的未来。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考语⽂备考⽂学⽂本类阅读(⼩说)知识梳理,建议收藏!》供您查阅。
复习⽬标 1. 认识⼩说⽂体特征。
2. 了解考场阅读要求,提⾼学⽣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能⼒。
重点、难点 重点: 1. ⼩说三要素、⼩说的分类。
2. 初步把握⼩说的情节、环境、形象、主题。
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法。
关于⾼考 ⾼考⽂学类⽂本⼩说命题总体上会围绕⼩说的情节、⼈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本的针对性,对考⽣⽂本阅读要求⾼,尤其是对⽂本的速读、整读、细读、深读能⼒要求更⾼;对考⽣的思维素养要求⾼,要求思考具有严谨性、全⾯性、清晰性,突出围绕⼈物形象的设题。
鉴于对⽂本阅读的⾼要求,在⼀轮复习过程中⼀定要改变重做题、轻阅读的习惯,要把复习的重⼼放在对⽂本的阅读上。
既要作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要作⽂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如局部⽂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该⽂字与上下⽂的关联等。
复习任务 ⼀、认识⼩说⽂体特征 ⼩说是⽂学的⼀⼤类别,是⼀种与诗歌、散⽂、戏剧并列的叙事性⽂学体裁,它以塑造⼈物形象为中⼼,综合运⽤语⾔艺术的各种表现⼿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泛地、形象⽣动地反映社会⽣活。
1.⼩说三要素 ⽆论什么样的⼩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物、情节和环境。
⼩说都是重在写⼈物的,“⽂学即⼈学”,⼩说创作的中⼼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的⼈物形象。
⽽塑造⼈物形象⼀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定的⽣活环境,所以⼈物、情节和环境是⼩说的三要素;塑造⼈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说中的⼈物 ⼩说中的⼈物,我们称为典型⼈物;这个⼈物是作者根据现实⽣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个”,通过这样典型的⼈物形象反映⽣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第四章 文学的文本与解读
比喻、象征、拟人、夸张、通感、对偶、排 比、反复等。
2、比喻的三种基本类型
(1)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如“二月春风似剪刀 ”,“长城像一条长龙 ”。 (2)暗喻又称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没有 比喻词的比喻。通常由“是、就是、成为”等关联 词语来连接本体和喻体。如“她是夜明珠 ,闪闪发 亮”,“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3)借喻:是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直接借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如“有一银盘高挂 空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第二课时
一、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主要任务。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核心因素。
(一)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第一、人物网络定型
就是要把主要人物放在人际关系网络中进行 刻画,通过与其他人物的交往相处、矛盾冲 突中,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比如《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在他周围 是一个庞大的人物关系网络,有父子关系、 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主仆关系等,贾 宝玉的任性叛逆性格就是在这种复杂人际网 络中发展形成的。
‚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 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自身。‛ ‚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 也是超过它所说的。‛ ——劳· 坡林
象征型文学
‚作为象征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 都是一种由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方 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 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 示这些个别事物本身。因此,……象征 形象仿佛是一种课题,要求我们去探索 它背后的内在意义。‛ ——黑格尔
诗
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 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 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 规律地变化:停顿 、节 奏、音调、押韵
文学文本解读
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
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
二、多角度的阅读与文学美的品鉴
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周围全是广 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
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也有些
不易决定。
三、释义与辨味
“释义”,是指对语词、文句的意思的理解
和确认。也就是我们在上节中探讨过的字字 落实,通晓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去领会语词、 文句的特殊意蕴,包括暗示义、引申义、隐 喻义等。
文学文本阅读的角度:
科学的解读 实用的解读 审美的解读
科学的解读:以追求对文学文本作出可靠诠释的阅读。
这是一种求“真”的阅读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树 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 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是她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7/4/2013
49
三、释义与辨味
在文学中,作家、诗人所关心的不是某种
信息传达的“正确”或“真实”,而是借助语 言所能唤起的情感或态度的性质,或者语言运 用所能产生的情感效果。换句话说,诗歌语言 只要求能够激发出相应的情感,而不要求自己
去做某种具有可验证性的,即可以被经验事实
加以证实的表述。
三、释义与辨味
三、释义与辨味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 行客儿。 (北朝乐府民歌有《折杨柳歌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 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末无名氏《送
别》)
7/4/2013 44
三、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辨味
2023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二考点突破考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Ⅰ 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旳措施和审答规范一、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旳基本措施1.有关归纳、概括知识旳概述阅读理解文章,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关键,概括表述是关键。
甚至有人这样说:一种人旳阅读能力重要体目前归纳、概括能力上。
归纳、概括能力是考生应具有旳最基本旳能力。
谈到归纳内容要点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归纳和概括这两个概念所包括旳意思。
归纳和概括旳含义有相似点,也有不一样之处。
所谓归纳,就是从不一样旳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在共同点里总结出带有共同性旳论断。
概括不一定都要寻找共同点,它更规定将各个知识点联络起来,在更高旳层次上找到一种集中点。
由此看来,概括有时要用到归纳旳措施,但又不等同于归纳。
文章旳内容要点,是指文章旳重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旳精要之处。
归纳文章旳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旳,也可以是文章局部旳。
所谓“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通过提炼概括,用简要扼要旳语言精确转述文章重要内容旳过程。
归纳内容要点规定对阅读材料旳内容能条分缕析,阐明它有几层意思,并能概括出材料旳重要内容。
对内容要点旳提炼概括过程就是理解分析综合旳过程。
提炼概括旳成果怎样,标志着对文章内容精确理解旳程度怎样。
2.归纳、概括旳基本措施(1)摘取法需要归纳旳内容往往是段落中旳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重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目前文或段旳首或尾或中间。
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旳重要内容。
(3)舍取法①需要归纳旳内容,自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规定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旳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规定考生答某首先,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规定旳信息进行提取。
在考试过程中,更多旳是借助有关旳词句标志来归纳、概括。
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首句、结尾句、中心句、关键词句等方面旳考察,在多数状况下,文本中都会有某些词句在归纳内容要点时是可以运用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xwbjd@密码:ks999999电话:移动小号69999段圣玉《文学文本解读》复习要点1、文学文本的解读 (1)2、文学文本的解读步骤 (3)3、解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4)4、试表述罗兰•巴特所说的文本与作品的差别 (5)5、诗歌的含义 (6)6、诗歌的特征 (7)7、诗歌的意境 (12)8、意象 (14)9、意象迭加 (14)10、语境 (15)11、用典 (16)12、电影艺术的特点 (17)13、电影文学文本的特点 (19)14、电影镜头的类别 (20)15、电影拍摄的角度 (21)1、文学文本的解读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也就是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像,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
解读者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把握这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去进行形象的再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将作品形象、意境“复现”在自己的意识屏幕上,并对文本意义、意味做出解读。
这也就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过程。
从读者的解读过程来看,读者对于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定是融会了自我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欣赏经验的,读者的感受能力、艺术趣味以及已经具有的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生以及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读者已经具备的关于文学文本的相关知识,都将被运用于他对某个文学文本的解读之中,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对文本进行“补充”甚至“改造”,从而也会丰富文本的内涵。
而从文学文本本身来看,它也要求必须有读者的补充和丰富。
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将文学文本区分为“可读的”和“可写的”两类,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可写”性,即总是能够同时也需要调动读者的想像去加以补充、丰富。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领会它。
”其实,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常常反而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解读者的想像去加以补充、丰富,文本事实上无法在解读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反映和实现。
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伊塞尔认为,正是文本中那些需要读者“以揣度加以填充的地方”,把读者“牵涉到事件中,以提供未言部分的意义。
所言部分只是作为未言部分的参考而有意义,……而由于未言部分在读者想像中成活,所言部分也就‘扩大’,比原先有较多的含义:甚至琐碎的小事也深刻得惊人”。
2、文学文本的解读步骤从实践上看,文学文本的解读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即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
一般性阅读是一个由通晓文字(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
这一过程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初步把握组成文本的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领会文本在特殊的词、句组合中包含的基本意思,乃至文本的基本主旨。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家将文学文本区分为“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
所谓“第一文本”是指由作者赋予表面形式的书本制成品,这是文本的物理存在形式;所谓“第二文本”则是指经过读者接受而生成新的意义而存在于读者头脑中的文本,这是文本的审美存在形式。
一般性阅读是将“第一文本”转变为“第二文本”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也大体上是一个相对被动的“非生产性”的阅读过程。
细读则是一个在一般性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等等,来细致体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的过程。
这是一个由“字”到篇、再由篇到“字”的往复过程。
文本解读的最后一个过程,即批评性阅读。
文学文本的阅读既不能完全停留在文本本身,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纯粹个人化的反应。
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还要求我们能够对文本的美学趣味、社会意义、审美价值等作出分析和判断。
这必然地要求我们借助文本以外的更大的意义系统。
3、解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首先是艺术感受力,即读者对于艺术形象的感觉能力、审美能力。
艺术感受力是解读者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者来说,其艺术感受力的一个基本内容,也就是解读者对于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特别是对于特殊语境中语词特殊意蕴、情味、旨趣、色彩、意象等的领悟能力。
在解读者艺术感受力的形成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解读者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的培养。
所谓艺术趣味,是指主体审美选择的趋向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从艺术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能力。
在文学文本的解读中,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一方面体现为解读者对文本特殊韵味、独特风格的精细的辨识力和判断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为一种对于不同艺术风格的广泛的艺术容受力。
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是在长期的、大量的艺术欣赏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解读者应该具备的另一种基本能力即艺术推想力。
所谓艺术推想力是指解读者通过文本语言内涵的体味,将语言符号转换为艺术符号,重新建构起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对它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发展的能力。
这是任何一个文学文本的欣赏者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
文本解读实践中,解读者的艺术推想力的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在造想象的发挥,填补艺术“空白”,把握整体形象。
语言对于艺术形象所作的刻画,总是通过突出对象特征,采取“以少总多”、“以一当十”的方式完成的。
作家不可能毫发无遗的描绘出对象的全部。
除上面谈到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推想力之外,从主体素养来看,解读者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也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文学总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对于生活的认识是否正确而且独到、深刻,他对生活所做的反映是否真实且达到了艺术化的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必须注意且应该做出判断的问题。
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判断,一方面需要我们有相应的思想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力和生活经验。
文本解读者应该具备的知识储备,当然是十分广泛的。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则是相应的文史知识和关于文学语言、文学文本的知识。
4、试表述罗兰•巴特所说的文本与作品的差别作为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家罗兰•巴特撰写了《文本理论》一文,集中阐述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
《文本理论》一方面保存了结构主义以来的理论出发点,另一方面,巴特又修改了结构主义的许多基本观念。
他谈到文本与作品的差别,巴特说,二者不该混淆。
“文本”(text)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之中的一个新兴概念。
“文本”指的是作品文字组成的实体——罗兰•巴特称之为“能指的织体”。
而“一部作品是一件完成的、可以计算的以及能够占据一个物理空间的(比如在图书馆书架上占据位置)物品”,即“作品”是某一具有固定形式的完整的实体。
相形之下,“文本却始终完全彻底地与语言保持同质”。
5、诗歌的含义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早发展并成熟起来的一种文体,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言志,在古人看来,诗歌是诗人情志所发的产物,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一旦诗人借助语言把情志传达出来,就成为诗歌。
在生活中,或许,一个微小的细节也会深深地打动你,诗经•萚兮萚兮萚兮,风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这样论诗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白居易在说什么?他在以诗论诗。
诗歌的凝练性、跳跃性、韵律性其实已经在他的这首诗里呈现出来。
如果用理论概述一下,那么诗歌的含义就是: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6、诗歌的特征(1)凝炼性:诗歌要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
语词的精炼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
古人云:作诗很难,这东西很短,“离首即尾,离尾即首”,太短了,而要在这么短的篇幅之下,表达尽可能广阔而深刻的内容,甚至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诗歌,不能不讲求凝练性。
登颧鹊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全唐诗仅录其六首诗,但篇篇皆绝唱,篇篇皆名作。
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足以让这位山西诗人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王之涣,仅仅靠这一首诗,就可以名垂千古,为什么?我们看,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何其简洁,太阳缓缓地落下山去,滔滔的黄河东流入海,在这简洁的场景中,其实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太阳、黄河,在古人看来,这都是永恒的,但太阳、黄河是永恒的,而一天是有限的,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孔老夫子面对一川逝水,会发出由衷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正是在日月、江河永恒的映照之下,我们有限的时间与生命才显得如此宝贵。
诗人,正是要通过这些高度概括的形象,高度精炼的语词,来展现广阔而深刻的生活。
正如诗人所言,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一粒沙里看到世界,•从一朵花里想见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让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2)跳跃性诗歌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跳到那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藩篱,空间的鸿沟。
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次句写五千精兵一旦之间丧身“胡尘”,确实令人痛惜。
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
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两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
若无前两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亦难见后两句“用意”之“工妙”了。
(3)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强调节奏性的。
诗歌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的变化。
节奏:平仄、停顿古人作诗,总是有规律的搭配平声与仄声,以便形成起伏交替的节奏。
正如古人所说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停顿:一般是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但有时不是非常严格。
如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歌的韵律,也称押韵,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的重复出现。
不仅可以增强诗的节奏感,还可以促进感情的抒发。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哀景)小桥流水人家,(乐景,古人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古道西风瘦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