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山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山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
王振全(男,1951年生,副教授,唐山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摘要:唐山方言是我国北方方言的重要支脉,它以语音平重、调门坦直、词语诙谐为特征,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近年来,许多作品因使用唐山方言而增加了不少艺术魅力。研究唐山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更好地发挥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每个语言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风格和特点;方言的形成;科学运用
唐山方言作为地方性语言,是我国北方方言的重要支脉,是我国语言大花园中一朵绚丽的花朵,对丰富和发展汉语语汇,繁荣民族文化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一、唐山方言具有特殊的风格和特点
唐山方言属于汉语北方语系,主要以汉语普通话为基础,但在语音、语调、节奏和一定语法构成上具有自身的特点,根据其发音组词等习惯,脱化出带有地方性的词语和俗语。
首先,唐山方言的发音上声词多被平声词代替。比如:你们想去干啥?普通话一般为ni214 men xiang214 qu51 gan51 sha35,“sha35”的唐山方言却是“sha55”。又比如:“全是你的错”中的“全”字,普通话发音“quan35”,而唐山方言发音为“quan55”。唐山方言在唐山地域语言中也有其一定的差别,根据语音近似区域可分为六种类型,即东南部沿海一带,以乐亭、滦南、唐海东部为语音带,南部以丰南、唐海西为语音带,中部以市区、丰润、玉田语音带和以北部山区、迁西、迁安语音带,东部以平原的滦县为语音带。另外,北部山区的遵化由于民俗民风具有历史特殊性,可称为遵化语音带。
东南部沿海乐亭、滦南语音带,语音语调优美,是唐山方言的代表。其特点是语音委婉,语调清丽,调尾拖长,富于变化,如同唱歌一样。如说:“我们乐亭大米是天下一绝。”“wo men55 lao214 ting da55 mi55 shi35 tian55 xia35 yi55 jue35。”此处,“我”发“wo”。正是因为这种语音特点,人民群众才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创造出京东地区重要的地方剧种,中国四大剧种之一——评剧,以及独特的曲艺艺术形式——乐亭大鼓。
滦县方言与东南沿海语音带方言有些相似,发音与普通话的韵母的差异很大。如:iü不分,o异读成e,将ü读成üi,另外儿化词语较多,如:风车儿、私事儿、买梨儿。
中部地区语音属于进化发展的唐山方言,有些接近普通话的发音方式,但多数词语发音仍以平声字为主,语调直平,语音浓重,没有南部地带语音的拖腔。
北部地带语音富于色彩。除了中部语音带的直平以外,在语音的尾部多些儿化,在发音时,舌前舌后音发不清楚,比如把“三”说成“山”,把“四”说成“是”。一些词语吐字不准,如我们的“我”(wo214)吐成“wou214”,“小猪崽儿”说成小猪“zhai214”。
遵化语音带在唐山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因为在语音的发展中大量接受东北方言的影响,同时具有唐山中南部语音带的风格,所以发音时平、上、去、入四声分明,但语调平直、浑厚,少委婉、清丽。
因此,赵立新、戴连第先生所著的《唐山方言与普通话》一书中强调,声调是唐山方言与普通话区别的最大方面。采用语谱分析软件记录唐山方言各语音带的声调五度值情况,结果是:一是阴平调的调型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为高平调,只是略有升降。二是上升调的调型与普通话一致,为降声调(乐亭、滦南除外)。三是去声调的调型与普通话完全一致,为全降调。四是阳平调在四个调类中与普通话差异最大,丰南、唐海和迁西、迁安两个语音带调型与普通话一致。滦县的调型为高起略降后稍上扬,乐亭调型为降升降,滦南的阳平调与阴平调基本一致。另外,唐山方言的俗语以及词语结构在语言发展的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民间俗语质朴简练,形象绰约,风趣诙谐。比如说家用水壶,俗称“掉子”,家用风箱叫“风掀”,农用犁叫“耠子”,理发叫“剃头”,河边叫“河沿”,水桶叫“水筲”,抹布叫“麻布”,吵起来叫“广起来”,把疑问词“什么”说成“啥”,“怎么”叫“咋啦”,“这个”叫“那个”。构词方式也有一定的特点。使用重叠词很多,如,个个,揪揪。名词也使用重叠字,如蛐蛐,蝈蝈。在词尾加“子”也是许多人的说话习惯,如,棍子,小子,“麻涮子”。还有,被动句使用“被”字很少。把“被”字换成“给、受、挨、遭、叫、让、由”……许多动词的使用,加以比喻和修饰。如参加,叫“掺和掺和”,“摄个摄个”,“拿下来”叫“弄下来”。“打他”叫“收拾他”,“整人”叫“踩咕人”。
人们习惯用民俗用语。说话前要说“那个啥”和“这回吧”,“甭想”,“傻样”,迁
西人说话时先说“努个”,玉田人说话前一般先带有尊称“你老”。
有些地方语言结构倒置,如丰润、玉田人把“弄不进来”,说成“弄进不来”,市区和矿区人有时把“不知道”说成“知不道”。
二、唐山方言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影响和人们生产劳动所产生的结果
唐山方言和我国其他方言一样有其形成、发展的直接土壤,它是自然环境影响和人们生产劳动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地域文化交流的反映。
1、生产劳动创造了唐山方言
恩格斯指出:“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唐山方言的产生也是生产劳动的必然产物。唐山从古代开始以资源开采、制陶、冶炼为主要劳动形式,其生产的原始性和艰巨性,造就了人们纯朴、善良又勤劳憨厚的品行风格。同时,在与大自然斗争中锻炼了唐山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性格。自然生产劳动推动了语言的发展,也丰富和开发了唐山人特有的语言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唐山方言的语汇,扩大了文化内涵,也使得唐山人的语言表达更显直率,比较概括,发音发声有力、简约、风趣,有一定深度。
2、地域环境形成唐山方言的风格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环境也是唐山方言形成的重要条件。唐山位于华北平原东部,东与秦皇岛相连,西与天津为邻,范围大约为东经117°~119°,北纬39°~40.5°,气候为半温暖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
唐山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倾斜,下降至渤海边,就地貌单元可分为北部山地和南部平原和遵化、迁安盆地。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水土风情,养育了唐山人民,同时也形成了唐山方言的语言习惯。比如:南部沿海地带,水质甜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历史上经济比较发达,商品流通活跃,交通发展快捷,文化交流广泛,对外界事物接受得比较快,相对文化水平较高,这里人说话除了语汇丰富之外,语音纤细、婉转、优美,形成了鲜明的语音特色。
再比如,北部山区地貌特殊,以山丘为主,水质坚硬,交通不便,环境比较闭塞,在生产和生活中养成人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应该说这也是形成北部山区语音带的原因之一。
3、历史发展衍生了唐山方言的特色
据考古发现,大约4~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更新世晚期,燕山南麓远古的唐山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到商周时期,唐山已有人家,属于孤竹国。战国时期为燕国辖地。秦汉时期为右平郡和辽西郡管辖。唐朝以后为幽州。后来金人建辽,唐山为金人统治。1876年,清政府在开平建矿采煤,以中心区大城山为名称改叫唐山,建唐山镇,隶属滦州。由于唐山地域环境特殊,是兵家必争之地,秦统一天下之后,推行郡县制,发展农业,大兴水利,种植水稻,提高农业生产力。冶铁、铸铁、煮盐业发达起来,到盛唐时期,出现繁荣 景象。明代后期,融合了各地方移民的智慧,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陶瓷业和采煤业也发展起来。正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古代唐山由部分零星的村落逐步发展起来。因此,文化发展缓慢,东部和西部文化交汇明显,主体语言独立性不强。加之处于战争边缘,流动人员较多,语言种类繁杂,对当地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唐山方言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同时,又衍生了自身的语言习惯。所以,祖籍唐山丰润的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的语言,除以北京方言为特点以外,书中唐山方言的多处精巧运用,也为唐山方言的发展,提供了佐证。
4、北方方言相互融合,影响和丰富了唐山方言的内涵
唐山方言发展到今天是与北京方言,特别是东北方言的影响分不开的。据史书记载,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中国,唐山为北平郡、辽西郡所辖,原居住在燕山北麓的鲜卑人开始南迁。到了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越,南迁的鲜卑人更加多了起来,长城以南地区,曾有鲜卑人独立的村落。这时民族文化出现了一次大融合,地方语言也相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变化。元末明初,冀东战乱,来自山东地区的唐山人因生活所迫,举家东迁,流落东北,与唐山建立了往来的通道,长期的联系,东北的风土人情、方言习惯流传到唐山,也融入唐山的语言之中。明太祖元年,内蒙、山西、浙江一带大量向冀东移民,屯田开荒,移民屯田住地叫屯,现唐山仍有马家屯、梁家屯、付家屯等地名。外来语言和文化给唐山语言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
另外,清朝以后,大批满族人进关,随着历史发展,满族语言逐渐被北方方言所融化。唐山、遵化属于八旗子弟的封地,尤其是清东陵的建造,遵化、玉田满族后裔在当地繁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