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参考——《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社会学 教学课件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6-18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6章组织与网络16.1 复习笔记一、组织正式组织是用理性的方式设计以期实现其目标,常常是借助明确的规则、规章和程序。
现代科层组织,就是正式组织的首要范例。
组织具有如下特点:组织大部分是人为设计的,是基于所设想的确定目标创立起来的;组织有助于对各类活动与资源进行大量的协调;组织既有益处也有害处。
1.作为科层机构的组织(1)韦伯对组织和科层制的研究①组织马克斯·韦伯最早对现代组织的兴起提出了系统解释。
组织就是以一种跨越时空的稳定方式,把人类的活动或他们所生产的物品协调在一起的手段。
组织的发展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组织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权力倾向于集中在顶层。
②科层制所有大规模的组织都往往具有科层制的性质。
科层制指的就是职员的统治,这个术语最初只是用来指政府职员,但是后来它逐渐延伸,用来指一般意义上的大型组织。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在韦伯看来,科层制在现代社会中的扩张实属必然。
科层权威是应对大规模社会系统的管理要求的唯一方式。
然而,科层制显露出许多重大缺陷。
为了研究科层组织之扩张的根源和性质,韦伯建构了科层制的一种理念型。
关于科层制的理念型,韦伯列举出下列几项特点:a.有一个界限明确的权威等级,使得组织中的各项任务都作为“公务”分派。
b.在组织的各个层次上,都有成文的规章制度主导着职员的行为。
c.职员全职工作,领取薪俸。
d.职员在组织内的任务与其在组织外的生活两相分割。
e.组织中的任何成员都不拥有他们所调配的物质资源。
③科层制的优缺点a.优点:一个组织越是接近科层制的理念型,就越能有效地完成创立时定下的目标。
科层制就像是精密的机器,以理性原则运作。
b.缺点:科层制可能会缺乏效率,许多科层工作单调乏味,没有什么机会能够施展创造性的能力。
尽管担心社会的理性化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后果,但他最终的结论仍然是,科层的例行惯例和官场对于我们的生活所具有的权威,是我们为追求科层组织的技术效力所付出的代价。
科层制PPT课件
目录
科层制的涵义 科层制的基本特点 科层制的规范结构 科层制的主要思想 科层制的利弊端 科层制的评价
涵义
• 韦伯认为,科层制不 是指一种政府类型, 而是指一种行政管理 体制,是由训练有素 的专业人员依照既定 规则持续运作的行为 模式。这种行政管理 体制越来越盛行于所 有的政治体制,是实 现统治目标最合理的 形式。
理保证法人组织实现自己的宗旨,从而避免组织被社会固有的秩 序排斥,因此,科层制是紧紧围绕一套价值规范构建的。
科层制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
一、科层制组织的理论预设——合理性
二、科层制组织的理论基础——合法性权威 传统权威——传统性组织 魅力权威——魅力型组织 法理权威——合法性组织
三、不同权威下的组织类型
墨顿(Merton)
反功能理论:正功能就是既有设计 的组织或政策,能够达成原先所赋 予的目标;而反功能则是该组织或 政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副作用)。
目标错置(Displacement of goals): 本来法规只是组织为了达成目标所 使用的工具,然而因为过份重视法 规而使人员产生错觉,反倒认为遵 守法规就是目的。
科层制是合理化的产
物,推进了合理化的 发展。反之,合理化 则是科层制实现的保 证。二者是不可分割 的统一体。
兴起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货币经济的出现 社会拥有大众化教育 理性精神的普遍认可
科层制的出现是对需求的理性化 与高效率的反应。
专业化 层级化 规则化 非人格化 技术化
基本特点
规范结构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6
韦伯认为任何一种合乎需 要的统治都有着合理性基 础。他认为,科层制是特 定权力的施用和服从关系 的体现,统治看来更多地 限于自愿的服从。自愿的 服从又是以形成个人价值 氛围的“信仰体系”为基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 成长。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 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社会交往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
人交往与群体交往;直接交往与间接交 往;竞争、合作、冲突、调适等。
4.社会交往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的物
质条件。需要是义往的原因。经济交往 是其它交往的基础。
本章是教材的逻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社会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而社会 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交往基础上的,本章 继续深入分析究竟为什么有了社会交往 和社会关系,就能构成社会,这是本章 的主要内容。本章在理论主和重点和难 点,就是要深刻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诉 社会交往理论,以及吸取符号相互作用 认在社会交往中的微观分析理论。
3.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 关系
三、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
所谓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关系两端位置
上的行为类型、行为模式。所谓社会位 置,就是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地位。而社 会角色就是与那个社会地位相联系的行 为模式,社会角色按一定的社会规范, 表现一定的社会行为。
2.社会角色的类别
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 角色。
开拓和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按生存、享受、 发展需要的方向增长的。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不 断提高
社会集体希望自己不断发展,并能满足
其成员不断增长的需要。
3.社会需要的满足
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
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人的需要 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 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会制约性。
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也就是说,只有通 过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发展,才能实 现。
二、社会需要的理论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报告作者简介:彼特·布劳(Peter M.Blau,1918—)生于奥地利,在20世纪40年代移居美国,1952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至今已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十多本著作,其中有《科层的动力》(1955)、《社会生活中交换和权力》(1964)、《美国职业结构》(1967)、《不平等性和异质性》(1977)和《机会结构》(1994)。
布劳的学术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而且已经超出了社会学的范畴。
作为神会交换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对于正式组织的研究有开拓性的影响。
书本简介:布劳与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梅耶(Marshall W.Meyer)共同所著的《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Bureaucracy in Modern Society)一书是在之前各种文献中关于科层制的观点基础之上,从现实社会中探求科层制的发展与运行规律。
与韦伯的理想角度的科层制不同,作者主要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部门来认识科层制,本书分别从科层制的运作、科层制权威、组织结构、组织与环境、科层制的反功能、科层制的变迁以及科层制与民主制的比较几个方面对科层制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报告、调查,真正的从实际生活中来认识与把握科层制,达到了还我们一个真实科层制的目的。
另外,很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第一本系统的关于科层制社会学的书籍。
读书体会:正如所有人评价的那样,《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是一本系统的关于科层制的书籍。
它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现在社会中的科层制。
对于布劳的观点,有几个自己的想法:一、布劳对于韦伯的科层制的观点首先在关于科层制的定性方面,布劳认同了韦伯的观点——科层制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是指“在大型组织中对工作进行控制和协调的组织原则”。
1本书的的前六章都是对于韦伯的科层制的理论的一个肯定,而后几章节则是对于科层制的反功能的实践。
许多读过该书的人都认为这是对于韦伯的科层制的一种批判,而该书的译者也不例外。
《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笔记
《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笔记与韦伯的理想角度的科层制不同,作者主要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各个部门来认识科层制,作者分别从科层制的运作、科层制权威、组织结构、组织与环境、科层制的反功能、科层制的变迁以及科层制与民主制的比较几个方面对科层制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系统的讨论了有关科层制的基本理论,并引用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对科层组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特点进行了分析,既有利云有联系实际,即讲长处也说缺点,即将理念形态,又讨论了各种处于不同发展层次上的科层制组织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从很大程度上,这本书是我读的里面比较好理解的一本。
由于韦伯过度追求让“科层制”变得高度抽象化和理想化,在这个过程中,他摒弃了所有非主流和非必要的因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要处理是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组织越发的庞大,使得曾经韦伯认为的非相关的因素中有部分影响到了科层制的发展,在这些因素中我对科层制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比较感兴趣,正像书中说得那个工厂车间的例子一样。
理论上,车间内最应该被巴结的应当是车间的管理人员,但是现实中最受巴结的人竟然是机车的维修工。
这就是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往往在中国,即便一个人他的官场生涯已经结束了,但是在他退休以后,还是会有很多人对他毕恭毕敬、点头哈腰,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即便这个人退休了,但是曾经在组织中的权威还没有完全消退,他虽然已经不在职了,但是他还是在非正式组织中的一员,因此这个权威变得更像传统型权威,而不像韦伯在科层制中所说的“权威不是依附在占有这个职位的人身上,而是依附在这个职位上。
”那么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解决呢?对非正式组织的这个方面的争论,我个人觉得非正式组织有它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主要是要看这个非正式组织与组织的目标是否一致,并且是不是能提高效率。
作者提出了科层制与民主之间的正反两个方面突出的功能关系,作者本身是偏向民主立场的。
还有这本说我觉得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科层制结构就是被用来进行协调和控制的。
读书笔记《经济与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读书笔记《经济与社会》组织与科层制《经济与社会》”科层制”读书笔记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称为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体现的是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业主义的结合。
按照通⾏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种权⼒按照职能和职位进⾏分⼯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式,也就是说,它既是⼀种组织结构,⼜是⼀种管理⽅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①内部分⼯,且每⼀成员的权⼒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被选中。
④管理⼈员是专职的公职⼈员,⽽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例外地普遍适⽤。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作关系。
1.权威结构理论1、权⼒与权威2、三种合法的权威模型“卡⾥斯玛型” (charisma)权威(魅⼒型权威)传统型权威合法合理型权威(法理型权威)2.官僚制及其特征官僚制是指⼀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种层次分明、结构严密、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理想的等级制组织模式。
⼀、科层制组织的产⽣现代科层体系的出现,⾸先是同欧洲中央集权国家联系在⼀起的,科层制作为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个相对独⽴的组成部分,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元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9世纪后期,英国⽂官制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科层制作为⼀种⾏政体制正式进⼊政治领域。
⼯业⾰命后,特别是⼆次世界⼤战后,社会⽣产⼒迅速发展,社会分⼯⽇益细化,组织结构⽇益庞⼤和复杂,必须以正式科层组织这种⾼效率的形式才能完成⽇益繁重的组织⽬标,⾄此,科层制组织得以普及和兴盛。
我们可以总结,科层制组织出现的条件有以下⼏点:1.社会分⼯的出现2.货币经济的发展3.社会拥有⼤众化教育4.理性精神的普遍认可⼆、科层制的理论预设韦伯认为任何⼀种合乎需要的统治都有着合理性基础。
既然科层制能够稳定地运作,并且呈现出等级制的权⼒矩阵关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种合理性作为其实现前提的。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特点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1.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的划分依据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
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2.10个社会阶层的界定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经理人员阶层 (3)私营企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 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 系的集中概括。
• 两对范畴:
1.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2.稳定性不平等与暂时性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遇到的挑 战
A.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基本观点
所谓阶级就是由那些对生产资料具有相同关系的人们所 组成的社会集团。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观点及其影响
1.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财富、权力和声望 ,三者彼此相关、可以相互转化。
2.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影响 韦伯分层模式对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的影响重大,主要体现
在: ①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②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③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职业声望观 北京市居民职业声望调查
• 社会分化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 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 • 社会分化的后果:
其一,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 其二,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 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四、社会不平等
• 社会不平等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 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报告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报告作者简介:彼特·布劳,生于奥地利,20世纪40年代移居美国,1952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至今已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十多本著作,如:《科层的动力》、《社会生活中交换和权力》、《不平等性和异质性》等。
布劳的学术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而且已经超出了社会学的范畴。
作为神会交换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对于正式组织的研究有开拓性的影响。
书本简介:本书是第一本系统的关于科层制社会学的书籍,由布劳与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梅耶共同完成。
与韦伯的理想角度的科层制不同,作者主要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部门来认识科层制的——本书在之前各种文献中关于科层制的观点基础之上,运用了大量的报告、调查等现实资料,分别从科层制的运作、科层制权威、组织结构、组织与环境、科层制的反功能、科层制的变迁以及科层制与民主制的比较几个方面对科层制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我的看法:一、组织内部的非正式关系布劳在第三章里提出,在科层制组织内部并非仅仅存在韦伯的“理想型”中那种正式关系,同时也存在非正式关系,而且这种非正式关系对组织的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官员们在遇到不知道如何处理问题时,按照科层制组织的规章制度,他应该直接同上司进行讨论,而不应该向同一层次的同事咨询求助。
但是,大多数官员都害怕在上司面前暴露自己的无能为力,担心这样可能会让上司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影响晋升,因此他们多会违背正式的规章制度,不向上司请示报告,而是彼此互相咨询。
这样做的结果是,这些工作人员所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得到更有效的处理。
对于非正式组织的争论,书中提到了两个极端的观点。
一是“组织的基本功能就是控制非正式组织”,即组织必须抑制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另一种极端是“组织的基本功能是培育非正式工作群体及其实践,使其最有效地接近组织的目标”,即组织应当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发展。
很明显,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合理的。
非正式组织是把双刃剑,是为组织带来利益还是损伤,这掌握在正式组织手里。
第一章社会学的学科体系-PPT精选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 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 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变革。
2.综合性。
由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 的完整网络,那么作为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研究的学科的社会 学,必然具有一种综合性学科的性质。这样,才能以多角度、 多层次地对人类社会进行综合性的探索。
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层次位置
社会科学存在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哲学科学(包括历史唯物论)—一般;
第二层次:对人类社会或人类行为进行综合性研究 的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管理学 和人类学等)——特殊;
第三层次:对社会生活进行分领域研究的单科性社 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 —个别;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3.社会学与政治学
政治学的研究历来集中在两个方面:政治哲学和政府 现实体制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权力的分配和权 威,尤其是正式组织所体现的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 内容。但是目前,政治学家越来越多地提出一些“社 会学上的”问题,同时社会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 于政治决策。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兴趣正在逐步会 聚、交叉、渗透和融合,也正是因为如此,政治社会 学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应运而生。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5.社会学与人类学
人类学是社会学的姊妹学科,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完整的、小规模的、有时 是无文字的“原始”社会,而社会学则侧重于研究 当代大工业社会。作为一门文化科学,人类学与社 会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6.社会学与历史学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社会学教程ppt课件
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 类观点的主要代表是M.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
实证主义路线。
至于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作 是第三大类,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 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
8
社会学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社会学是什么
理论和冲突理论、关于异化的思想是社会学理论中永久的组
成部分。在社会学界,马克思也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尽管他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的解释和改造途径与孔
德迥然不同,马克思本人也从未自称是社会学家。
.
29
社会学
第四节 社会学简史
一、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
9
社会学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社会学是什么
教材的观点(郑杭生):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
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 学”。 能不能理解成“社会学就是研究和谐社 会如何可能的学科”?
.
10
社会学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社会学是什么
这个定义的内涵主要有三点:
一、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3)学术条件: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得到迅速发展, 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特别是牛顿 力学体系的完成,更加显示了自然科学方法 的巨大威力。
孔德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创 立了社会学。
.
28
社会学
第四节 社会学简史
一、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与社会学
作为和孔德的同时代人,马克思从另一种角度分析资本主义 的成就和弊端,并试图找出资本主义的归宿。马克思深刻地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他同样主张用经验的方 法去研究社会。《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用经验方法分析资本
社会学第九讲组织与科层制
观点二:从行为的技术性与是否涉他角度分析非 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
涉他行为
独自行为
技术性行为 非技术性行为
涉他技术性行为 (可能产生)
涉他非技术行为 (容易产生)
独自技术性行为 独自非技术行为
技术性行为:是指有关现实的组织目标的技术所要求采取的行为。 非技术行为:是指对组织目标无直接作用的行为。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关系
科层制仪式主义(bureaucracy ritualism,罗伯特•默顿提出)。 一切活动以组织的规范为标准,把组织的管理规则优先置于组织 的目标的位置,而不是当作目标实现的手段。科层制的仪式主义 还表现在对组织成员的态度上,它否定成员的个性,排斥成员的 情感,像对待机器和产品一样对待组织成员。
这种欲望和倾向表现为他们对科层制中非人格 化的排斥,以保持他们的人格需要和日常习惯。 这样做或许还是为了信守对组织外的某个群体 的承诺。
这种欲望和倾向还可以表现在分配时,当他们 具有不能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一致的利益时,他 们会抗拒正式组织在分配上的理性原则(如根 据角色和地位进行分配等),他们的抗拒行为 导致了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2、非正式组织没有被组织结构图所标明,而组织的正式 结 构可以由组织结构图所规定。
3、非正式组织不依从正式程序。
4、非正式组织中的共同准则和规范并不是公布于众、明示 成文的。
5、非正式组织的领袖人物不是民选和议定的,而是因其突 出的影响力在人际互动中自然形成的。
非正式组织的成因
自愿组织、强制组织和功利组织
由美国社会学家爱桑尼提出,其标准是成员加入组织的动 机和组织的目标。
自愿组织: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愿加入和退出的组 织。
《社会学的学科体系》课件
交互主义理论
强调个体的行为如何通过社 会交互塑造和构建社会现实。
结构主义理论
关注社会结构、制度和符号对个体行为和意义的 影响。
后现代主义理论
挑战传统社会学理论,强调知识和真理是相对而 不是客观的。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1 研究对象和范围
2
发展
社会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专注于社会秩序和团结到对社会冲突和社会变革的 关注。
3
发展特点
在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学的发展受到社会变迁、思潮和学者观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多样化 的理论体系。
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功能主义理论
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关 注社会系统和角色之间的相 互依存关系。
冲突理论
《社会学的学科体系》
社会学的学科体系课件将介绍社会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范围、主要分支学科以及在当代的地位与作用。
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及其变迁规律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社会问题 的根源,并提供改善社会的方案。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
1
起源
社会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尤其是法国和英国。它出现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
社会统计学
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社 会现象和数据,揭示 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 和变化趋势。
社会调查方法
运用调查问卷和采访 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社 会数据,了解人们的 态度、行为和观点。
社会学在当代的地位与作用
1
地位与作用
社会学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政策制定、社会改革和社会问题解决提供了理论 和实证研究的基础。
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社会行
《现代社会生活》20世纪的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PPT课件
1920年6月15日,马可尼公司在英国举办了一次以梅尔芭太太主演的“无线电--电话”音乐会,远至巴黎、意大利、挪威,甚至在希腊都能清晰的收听到。这就是广播事业的开始。1919年,苏联制造了一台大功率发射机,并于1920年在莫斯科开始试验性广播。1920年12月22日,德国的柯尼武斯特豪森广播电台首次播送了器乐演奏音乐会。1920年11月2日,美国在康拉德的指导下,威斯汀豪斯公司广播站KDKA开始广播,首次播送的节目是哈丁-科克斯总统选举,在当时,这事曾轰动一时。1922年11月14日,伦敦ZLO广播站正式开始在英国广播每日节目,该站在1927年改为英国广播有限公司,即BBC。1922年法国埃菲尔铁塔也正式开始播音。1927年止,美国国内已拥有737个广播站。这一时期,广播站如雨后春笋在各国中相继涌现。当时,在欧洲广播已被视为一个庞大的通信工具。以后,全世界的广播事业不断发展,现已逐步形成全球性的广播网。
1951年 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期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 1954年 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 1966年 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集成电路电视机。3年后又生产出具有电子调诣装置的彩色电视接收机。 1972年 日本研制出彩色电视投影机。 1973年 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
传播方式演变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 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当新闻传播工具出现后,新闻传播才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新闻传播工具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大。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现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社会学第九讲 组织与科层制PPT文档29页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讲解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教学辅导基本概念1、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共同体,狭义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
社会学中所使用的社会组织是指狭义而言的。
2、社会组织的结构:简称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与各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3、科层制: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
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4、家长制,是指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这是与封建社会家庭制度相类似的管理制度。
5、社会组织目标:是指该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
重点掌握:l、社会组织的存续社会组织是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的存续是指组织建立起来后如何生存、延续下去。
要使组织更好的存续必须处理两种关系,即搞好对内、对外两种平衡。
第一、处理好组织的内部关系.即增加诱因,满足组织各组成部分、组织成员的需求,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为组织做出贡献。
第二、处理好组织的外部关系即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是组织应根据外部环境的要求而承担社会职能,另一方面是高效率地加工原料。
向社会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这样组织才算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才能存在下去。
2、社会组织的特征及构成要素社会组织概念(略)特征:第一、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即为实现特定目标有计划组织起来的群体。
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
第三,社会组织的关系更加复杂。
组织成员主要围绕共同的事业、目标进行分工协作关系,而且大多限制在工作范围内。
成员之间的事本主义关系。
因而联系他们之间的纽带是事业而不是血缘。
社会组织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第四、社会组织具有更加严格的规范。
由于组织成员来源的复杂性和完成任务的艰巨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要通过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成员的行为。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报告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报告莫锦江现代社会中大规模正式组织的空前发展,许多社会科学家已经或者正在变成社会技师,以及科层制所隐含的道德和政治含义,韦伯的理论得到了美国社会学家的广泛支持这四方面主要因素使得社会科学家,如布劳和梅耶,对科层制结构和动态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共著的《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是一本从现实社会中探求科层制的发展与运行规律的书籍。
他们一方面肯定了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但不同的是布劳和梅耶主要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部门来认识科层制,以此来批判韦伯的科层制或者说找出韦伯科层制的负功能——低效率刚性、保守主义和对革新的抵制、社会阶级差别的长期性。
本书的特点之一就是运用大量的报告调查,带领我们从实际生活中认识了解科层制。
布劳和梅耶重点引领我们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部门来认识科层制,并分别从科层制的运作、科层制权威、组织结构、组织与环境、科层制的反功能、科层制的变迁以及科层制与民主制的比较几个方面对科层制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本书的特点之二在于对科层制负功能的论述。
如果把科层制看作是解决组织低效率的一剂良药,那么开出这剂良药的韦伯主要强调药的正向作用。
然而“是药三分毒”,布劳和梅耶正好找出了其毒性所在——低效率刚性、保守主义和对革新的抵制、社会阶级差别的长期性。
本书的特点之三在于对科层制负功能的克服方法的讨论。
布劳和梅耶虽然认为科层制具有负功能,和普通人(或许很多人就会因为某一事物被披露有什么缺点就会完全否定它)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完全否定科层制,而是进一步探讨解决办法,从经济角度寻找克服科层制负功能的机制——分散化组织、用财务控制代替直接监控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作为第一本系统的关于科层制社会学的书籍,对学术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其学术影响更是广泛而深刻的。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参考——《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社会学教学课件读书笔记阅读者姓名:X,, 阅读时间:2011年8月14日——8月15日彼得?布劳(Peter M. Blau)、马歇尔?梅耶(Marshall W. Meyer),1987年,《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Bureaucracy in Modern Society),学林出版社。
一、读书摘要【第166页】尽管功能专门化产生许多收益,当组织的规模扩大到超过可调节的范围时,专门化也带来了一些难题。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分割化使得大多数工人的工作变得非常单调,并因此使工人产生了不满足感。
另一个主要难题是协调。
……最后,所有的协调工作不得不上升到决策层,致使上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过于繁重。
在规模扩大条件下,功能专门化的另一个难题是效率激励机制的弱化。
【第168页】从效果上看,组织的多部门形式是将一个大型企业划分成许多小型企业,并在较低的管理层次上再现功能型组织最高管理层次的劳动分工。
用经典管理理论的词汇来说,依据目标(或产品)的专门化代替了依据过程(或职能)的专门化,由此减少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作成本。
的确,多部门组织把大型组织分解为较小的、相对完备的单位实际上牺牲了一些大型组织的经济利益。
但是,从单位自主性和减少上达要求所获得的效率远远超过了其牺牲的利益。
【第169页】多部门组织提出了一些迷人的问题。
其中最有意思的问题也许是认为把大单位组织分解为小型自立单位会影响组织总效率。
这样的观点提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一个韦伯科层组织模型的核心问题。
我们还记得,韦伯认为组织的等级制提高了协调和控制,进而提高了组织的效率。
相反,多部门模型提出,超过了一个点以后,组织的等级制和控制对效率会有消极的影响,因而需要新的组织原则。
因此,正如功能性组织向多部门组织的进化一样,不仅组织的正功能和反功能(如前一章所述)导致了偏离韦伯原则的新组织原则,对反功能或低效率的反应也如此。
【第171页】换句话说,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社会可以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正式组织,也可以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市场。
的确,市场中的行动者大多是由组织构成的,问题是,协调是否只能在正式组织内部或通过组织之间的合同(合同的条款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获得。
替代方式的相对成本或效率大概决定了哪一种会成功。
……威廉姆森使用“交易成本”来表述使用组织或组织替代品(如合同)的成本。
威廉姆森的中心假设是,交易成本决定了使用组织还是使用市场去达成目标。
是什么决定交易成本呢,……正如第4章所述,人的认知能力不会是无限的,相反,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
因此,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的所有情形。
当不曾预料的事件使得合同没有完成或者说不清楚,接下来的可能就是漫长的谈判,有时甚至导致诉讼,合同成本也会直线上升。
所以,交易成本部分地来自于不确定性、环境条件、有限理性和行动者的特质等。
【第172页】换句话说,存在信息障碍因为任何一方都不能在没有极大困难和不付成本的条件下准确地了解对方。
……这就构成了经济学家们所说的双边垄断,或威廉姆森所有的小数量交换情景。
这时,如果只考虑价格,就不会有有效的竞争。
如果不通过有许多买卖双方的市场对机会主义(如果市场不限制其降低成本,他们就会抬高价格)进行控制,交易成本就会上升。
……上面的三个例子说明了形成普通市场交易困境并因此提高交易成本的三种环境。
这些环境是:第一,有限理性与不确定性的结合;第二,信息不畅;第三,小数量交易环境下机会主义的影响。
威廉姆森提出,1920年早期,美国许多大型企业中都存在同样的环境,并导致了这些企业从功能性组织结构向多部门组织结构的转变。
功能性组织中存在有限理性的问题,因为下属单位之间的高度互倚性使得所有的协调工作都得由最高层完成,以至于超出了上层管理人员的能力。
信息不畅的问题也存在,因为职能管理人员很容易误报运行成本或者看不到低效率的运作。
小数量交易更是存在,因为每一个部门都是其他部门垄断性的供应者或购买者。
威廉姆森认为,多部门组织形式在许多方面克服了这些问题。
首先,多部门组织不需要上层决策者做出那么多的决策(多部门组织的日常协调工作是在部门内完成的,而不需要提交到最高决策层),因此,不像功能性组织结构那样对有限理性提出挑战。
由于每一个独立部门的绩效是可测量的,信息不畅问题并不产生在多部门组织结构中。
在多部门组织中,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
最后,由于每一个部门都面对绩效问题,与功能性组织结构不同,部门之间都不会相互强迫买卖中间产品,小数量交易环境和机会主义也不可能在多部门组织中制造麻烦。
【第173页】威廉姆森认为,事实上,多部门企业创造了一种比外部资本市场交易更有效的内部资本市场。
受有限理性(许多企业都不可能被外在投资者很好地了解)和信息不畅(由于缺乏管理权,银行家和股票持有者不可能轻易地知道不良投资)的限制,多部门企业的管理者比银行和股票市场更了解投资机会。
因此,多部门企业能够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监管交易性产权。
【第175页】与韦伯的模型比较,威廉姆森的理论模型提出,通过用每一个都对自己的绩效负责的自主性单位替代集中控制,能够使组织产生极高的效率。
但是,和古典经济学家不同,威廉姆森提出,在严格的经济条款下,科层制组织比市场更有效率。
当然,威廉姆森的理论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和其他有关组织的经济模型一样,威廉姆森的模型假设经济考虑(这里指交易成本)主导着组织结构选择。
换句话说,组织被认为是最大化长远利益的行动者。
但是,有证据表明,一些看起来是经济的决策(譬如大型组织内部部门之间的交易价格的确定)并非来自经济的或数字的算计。
不在算计之列的一些因素甚至更有影响。
最能击中威廉姆森理论的是,有研究表明,采用多部门制结构更多的是产品复合、总裁背景和仿效的函数,而不一定是出于规模的范围的考虑。
【第176页】第二,威廉姆森的框架只有两个假设:组织形式的选择取决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主要来自不确定条件下的有限理性、信息不畅通、机会主义和小数量交易市场的结合等的交汇。
譬如,它并没有说明多部门结构将不断地证明其比保持功能型结构更有效率。
钱德勒、威廉姆森以及其他人的经验观察(多部门结构历史性地替代了其他形式)也没有证明多部门组织的超级效率。
的确,多部门结构和其他组织形式效率的比较研究并没有说明多部门结构更有效率,也很少有证据表明联合企业比其他组织形式能获得更多利润。
对威廉姆森合理的检验应该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详细测量不同组织形式下的交易成本,但直到现在尚没有人做到这一点。
第三,对科层制来说尤其重要的是其对非商业组织的不可应用性。
分散化和财务结果监督是经济性的,对以经济结果为主要目标的商业组织也许适用,而对那些组织目标不那么复杂的组织,像医院、大学和政府机构,也许不那么合适。
……有两个约束条件使其不能再组织为多部门或多部门式的组织。
第一,很难找到单一的数量指标来衡量互不相干的部门绩效或产出。
可以肯定,测量效率的方法是存在的。
但是不同的部门测量的方法不同(譬如警察对报警的反应时间,公共工程的维护成本,等等),因此,相互之间不可比。
第二,即便是存在比较绩效的指标,也不可能为了取悦高效部门而取消低效部门的资源供给,即使可能也很危险。
譬如,可以设想,因为低效率而关闭消防部门会带来什么后果。
……因此,不可能针对一般的绩效约束而实施分散化的自主。
【第177页】最后,多部门模型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退化。
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利润上,多部门模式总比其他模式具有优势。
但是,如果不仅仅考虑利润,还考虑其他方面,不可避免地,纯粹的多部门模式也会展现一些弱点。
外部规则是多部门模式难题的来源之一。
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部门)总要遵循政府有关卫生、安全、和环境的标准。
……内部因素也能导致多部门结构的退化。
经历时日,组织内部就会形成利益格局和惯性,严格关注效益的趋向就会发生偏移。
无论正式组织的类型如何,组织总趋向于保留过去的行为方式。
只是多部门模式加重这样的趋势,因为,在多部门结构中,基于非经济的集中控制能力很弱。
正因为如此,在环境急剧变化的时候,集中化常常会重新出现。
【第178页】威廉姆森模型的局限性并不意味着它应该被忽视。
恰恰相反,威廉姆森的模型及其后续研究为知识积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首先,它们指出,组织和组织的选择会产生重要的经济后果,这是许多的经济思考忽略了的一个事实。
第二,组织选择受到各种考虑的深刻影响,而不仅仅受到简单计算的诱导。
第三,在某些情况下,市场并不比科层制具有更多的经济性优势。
【第179页】在科层制内部,某些发展对这样一种假定提出了挑战,即通过发号施令来行使等级制权威是(或应该是)进行协调并使工作得以完成的基本手段。
譬如,技术进步不仅影响组织结构,也让工人对工作过程有更多的控制。
正如第五章指出的,对先进技术的采用往往伴随着决策的更加分散化和减少工作流程的监管。
原因很简单,在某种程度上,是技术在控制工作流程,而不是等级制中的上司。
此外,在某种程度上,在技术控制工作流程时,能最早发现问题的往往是工人,因此,是工人要求上司处理问题,而不是相反。
当工人的职责是看管全自动生产线时,尤其如此。
【第180页】尽管命令型权威衰落的原因(富裕、对所有机构信心的降低、受教育程度、自动化、专业化)是多种多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权威消失了、组织丧失了协调和控制的手段。
恰恰相反,是非人格机制代替了对下属进行控制的命令型权威而成为协调和控制的主要手段。
……我们面临的是两个困境。
第一,一方面韦伯的理论认为科层制模型促进了单规模组织的协调和控制,进而提高了管理效率。
另一方面,从上一章我们知道,科层管理也产生了许多有损于效率的反功能行为模式。
……从这些观察中也许可以得到结论,即韦伯的科层制模型过时了(尽管它曾经被认为是“商业式的”,但不再是了),因此,应该被更现代、更有效率的管理形式所替代。
如果考虑到第二个困境,这个结论就必须作调整。
第二,尽管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讨论会偏向于一定条件下的分散管理,但是,在组织具有许多复杂的非经济目标时,分散化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还有,在企业组织中,由于内外的约束,分散化的效率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退化。
因此,无论原始科层组织的限度在哪里,随时间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组织类型也有其明显的局限。
【第181页】理论分析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平衡韦伯模型的局限和近些年出现的新组织原则的局限。
因此,需要经验研究来确定什么样的环境适宜于什么样的组织。
由此,可以有两个结论。
第一,正如过去经历的转变一样,科层模型的变化在未来还会继续。
第二,在许多组织中,韦伯的科层模型还会发挥作用,特别是当组织追寻复杂目标并需要行为的紧密协调时。
【第186页】这三个结论(科层制是集体行为的强势工具;一般而言科层制是高效的,即使是低效率,也不容易被替代;科层制能够服务于多种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目标)说明了为什么科层制与民主治道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