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简政举措及其成效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军政大生产
据 不完 全统 计 ,仅 冀 西 1 4个 县 水 灾 ,就 倒 塌 房 屋
6 8 1 4问 , 冲 毁 田 地 1108 2亩 , 树 2 10 0棵 , 9 O 3 3 0
冲走粮食 8 1 石 ,牲 口22 0 ,淹死45 0 。 45 0 6 头 0 人 …
豫 、 山 东 和 晋 绥 四个 战 略 区 。 这 四个 战 略 区 既 相 对 独 立 ,又 互 相 配 合 ,共 同组 成 为 抗 战 的 中 坚 力 量 。
一
县 就 有 15 0多 人 被 杀 害 。 在 山 东 区 , 1 3 年 至 0 99
14 9 0年 , 日军 千人 以上兵 力 的 扫荡 达 2 5次 。在 晋
苑 书 耸
(中共 滨 州 市 委党 校 , 山东 滨 州 2 6 0 ) 5 6 0
摘 要 :抗 战 时 期 , 华 北 根 据 地 遭 受 了严 重 的 自然 灾 害 , 加 以 日寇 的 疯 狂 扫 荡 ,使 根 据 地 受 到 了
巨大损 失 ,抗 战面 临 着严重 危机 。根 据地 的 军政机 关知难 而上 ,在 紧张的战 斗和 工作 之余 ,投 身
14 9 2年 一 14 9 3年 的 中原 大 旱 灾 为 害 尤 重 ,在 晋 冀
鲁 豫 边 区 , 全 冀 南 区 共 有 8 4万 亩 耕 地 因 旱 灾 未 能 8
播种 , 鲁 豫计 有 重 灾村 1 5 个 ,轻 灾 村 5 0个 。 冀 0 0 8
14 9 3年 ,仅 太 行 区就 有 灾 民 3 5万 以 上 。 山 东 的 泰 山 区 和 鲁 南 区 自 l4 9 2年 入 夏 以 来 , 即 “ 气 亢 旱 , 天
中共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三大措施
4. 7万人 , 几乎村村都有小学 。 主要是直接面对广大抗 日民众 的教育 ,因为抗 1民众不仅人数 到 164 3 入学儿童不再学旧时的教育 , 总是读《 三字经》百家姓》 而 《 , 多, 而且是争取抗 战胜利的最基本 力量。毛泽东称群众教育“ 是 如 打 种 长 期 的大 学 校 ” 。 早 进行 冬 学 教 育 的是 北 岳 区 , …最 在这 里 中 是接受具有先进思想的教育 。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日本 好 肃清汉奸 、 慰 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 抗敌报》 曾专 门发表论述开展冬学运动的 救 中国、 男儿上前线帮助抗 日军队和鬼子拼命 、 优 坚壁清野等 内容 , 使学生从小接受爱 国 文章 , 并提 出了开办冬 学的 1 0条具体办法。13 9 8年冬 , 仅阜平 劳伤兵 、 待抗 日家属 、 在华北根据地 范围内, 在反对奴化教育 、 封建教育 中, 个 县就 开 办 冬 学 10多 处 , 学 农 民达 7 1 人 【 13 9 入 6 2 2 9 9年 1 主义教育 。 ] 。 1 中共在根据地内的政策都取得 了巨大的进 步。根据地的冬学社 月 2 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 71 3, 新华 日报》 华北版 ) ( 特发表开
定 坚 实 的基 础 。
关 键 词 华北 抗 日根据 地 文 化教 育 婚姻 制 度 改 革 妇 女 解放 13 9 7年 日本 发 动 侵 华 战 争后 , 中华 民 族 掀 起 了轰 轰 烈 烈 的 学运 动 。此 时 , 根据 地 冬 学 运 动 的 热 潮一 浪 高 过 一 浪 , 各 呈现 出 抗 1救 亡运 动 , 3 国共 两党 也 由对 峙 演 化 为一 致 对 外 的 合 作局 面 。 蓬勃 发 展 的 大好 形 势 。14 太 行 区 的冬 学 即达 到 4 3 个 , 94年 86 入 在 此 背景 下 ,中 国共 产 党 在抗 战初 期 这 一 特定 环 境 里 开 辟 了 大 学农 民多至 4 55 人 ; 19 5 在晋 绥边 区 , 开办冬学达 11 8 0个 , 入学 面 积 的敌 后 根据 地 。如 何巩 固根 据 地 , 动 群 众参 加抗 日, 中 农 民 达 122 发 是 3 8 0人 ; 14 到 9 5年 时 , 太 岳 区 冬 学 增 至 5 0 在 0 0个 以 国共产 党 面 临 的一 个重 要 任 务 。本 文通 过 分 析 由晋 绥 、 察 冀 、 上 , 晋 人学农民多达 3 万人 。 0 在这种 良好的学习风气下 , 根据地人 晋冀鲁豫 、 山东抗 日根据地组成的华北抗 1根据地 , 3 论述中国共 民随着识字的增多 ,初步培养 了阅读能力 ,从而使思想得以提 产 党为 巩 固根 据 地 而对 教 育 和婚 姻 制 度 进行 重 大 改革 的措 施 。 高, 使党 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根据地 内得 以顺利贯彻执行 , 有力地
浅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浅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论文导读:华北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
本文旨在对华北抗H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现实背景、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简要探析。
本文试就减租减息运动的现实背景、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等问题略作分析探讨。
关键词:华北抗H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历史作用[摘要]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华北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
本文旨在对华北抗FI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现实背景、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简要探析。
华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最早开辟的抗R根据地,包括-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和山东5个战略区(2941 年,冀鲁豫合并到晋冀豫,称晋冀鲁豫),总面积为333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300余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华北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
木文试就减租减息运动的现实背景、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等问题略作分析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减租减息运动的现实背景抗战前,华北农村土地集中的现象非常严重,地主富农占有大量的土地。
据晋察冀边区28个县88个村庄的调查,战前,“占农村总户数大半的贫雇农,每户平均只有两亩半至七亩半左右的耕地,而地主所有土地总平均每户则在97亩以上。
〃另据山东根据地滨海专区19个村庄的调查,"占农村人口15%的地主富农占有土地52%以上,占农村人口85%的贫雇农和中农,占有土地不到48%。
〃在晋冀鲁豫边区的漳河下游,“安阳、成安、临漳、大名、内黄等县,60%至70% 的土地掌握在5%至7%的地主手里。
〃在晋西北,根据1941年兴县、临县、河曲、保德等28县百余行政村的统计,"2.85%的地主占土地14.6%, 5.5 %的富农占土地12.5%,而51%的贫农,只有25.5%的土地。
地主每人平均有土地88.2亩,富农33.38亩,贫农才9.58亩。
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艰辛历程华北抗日根据地奠基
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艰辛历程华北抗日根据地奠基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艰辛历程—华北抗日根据地奠基华北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阵地,而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则是华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过程经历了艰辛历程,为华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战乱背景下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地区受到了严重的战争破坏和民众苦难的压迫。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肆意掠夺,华北地区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北地区的革命力量与中共组织共同进行了抗日斗争,力求摆脱外敌的侵略。
二、晋察冀地区的开辟与发展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积极组织开辟根据地,晋察冀地区成为其中一片重要的根据地。
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斗争。
党组织发动人民群众,组织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并通过土地革命等一系列运动,打破封建的束缚,改善人民生活。
三、晋察冀抗日军队的发展在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过程中,抗日军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抗日军队积极组织游击战,打击日军的侵略行为,有效保护了晋察冀地区的人民和资源。
抗日军队的组织和作战能力的提高,为中共在晋察冀地区树立了强大的影响力。
四、晋察冀地区的经济建设中共在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过程中,不仅进行了武装斗争,还注重了经济建设。
中共组织人民群众进行生产建设,发展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的生产力。
通过努力,晋察冀地区的经济逐渐恢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晋察冀地区社会建设中共在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过程中,还重视社会建设。
中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同时,中共注重社会保障和法制建设,为晋察冀地区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晋察冀地区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中共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确立,使得晋察冀地区在抗日战争中拥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
晋察冀根据地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成为华北地区抗日斗争的主要阵地。
华北抗日根据地区域的社会变迁评析
华北抗日根据地区域的社会变迁评析作者:江沛文章来源:南开大学网更新时间:2007年07月18日抗战时期,在广袤的华北大地上,中共领导的政治机制创造了一个与国民党统治区大相迥异的政治实体──华北抗日根据地,在这块土地上曾带动起一个天翻地覆的社会变迁,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鲜明亮点。
••••抗日根据地区域一般可以分为巩固区和游击区两大部分。
游击区的社会意识随着战争的发展变化不明显,且难以找出足够资料加以印证。
故而本文阐述之历史事实、引用之资料均以各根据地区域的巩固区为主要范畴。
•••••一、社会整合与区域政治重构•••••••••在传统的华北农村,乡村社会是靠地主乡绅自治和宗法家族来整合农村基层的,农民只是政治的组织和管理对象。
生活在宗法家庭结构中的这种生活方式与集权政治的强力压迫,使得农民们缺乏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
20世纪以来,由于传统的政治-社会一体化结构解体,农村中传统的政治意识与管理过程开始松散,但中央政权却无法有效地进行政治组织,进而引发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了一系列的农村社会问题。
••••华北根据地初创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从政治上对各根据地区域内的农村实行新的社会整合。
••••传统的政治意识是保守而讲究亲情的,它使得农民对于城市与知识阶层有一种敏感的抵触。
所以,要想使管理机制真正地深入农村,就必须使乡村基层管理机制农民化。
农民化并不是将农村社会整合完全交由农民自己进行,也不是附合传统的乡村政治文化与管理机制,而是在通俗地向农民灌输民族、民主主义基本概念的同时,从农民中吸收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把这一批具有相对较高素质、又有朴素意识形态信仰的农民转化为乡村基层管理者。
当乡村基层社会权力为被训练过的农民来管理时,农民阶层才有可能从心态上认同这一体制,进而产生倾向、支持中共及其政权的政治取向。
••••这种新的政治取向与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减租减息政策的结合,导致了各区域内旧的政治意识的坍塌和农民对新民主主义政治的亲合与认同。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华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抗日根据地。
它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今天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地区沦陷严重,人民生活惨不忍睹。
面对日本军队的侵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迅速组织,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华北地区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士们积极开展政治宣传工作,组织起群众,动员他们参与抗日斗争。
同时,他们还组织起游击队,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发动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这些斗争行动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华北抗日根据地需要发展起武装斗争和政治工作。
这样才能保证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使它成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的力量。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会、青年团等群众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组织起群众,动员他们参与抗日斗争,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党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发展党员,扩大党员队伍,从根本上推动了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员们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意义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使华北地区的人民走上了一条光明的抗日道路,也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抗日斗争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最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有效地打击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行动,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同时,华北抗日根据地也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经济资源,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支持。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为今天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它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团结带领人民,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建立和发展坚实的根据地。
华北抗日h根据地环境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华北抗日h根据地环境治理的特点及意义华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抗日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所在地。
在这个根据地中,环境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华北抗日根据地环境治理的特点及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华北抗日根据地环境治理的特点。
华北抗日根据地位于中国北方,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较为恶劣。
根据地面临着水源短缺、土地贫瘠、荒漠化严重等环境问题。
因此,华北抗日根据地环境治理的特点之一就是要解决水土保持问题。
在抗日根据地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政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水库、引水渠和水利工程,改善水源供应,提高农田灌溉条件,从而保证了农田的良好耕种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
此外,华北抗日根据地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树木种植和防风治沙工作,有效地防止了沙尘暴的发生,改善了根据地的生态环境。
其次,华北抗日根据地环境治理的意义。
华北抗日根据地面积广、人口众多,环境治理对于根据地的发展和抗战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环境治理为根据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通过改善土地的水源供应和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的耕作能力,增加了农业产量,保障了根据地的粮食供应。
其次,环境治理为根据地提供了宝贵的生态资源。
根据地的森林和草原资源丰富,通过加强树木种植和防风治沙工作,不仅改善了根据地的生态环境,还为根据地提供了丰富的木材和草料资源,为根据地的军事建设和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环境治理还提高了根据地的居民生活质量。
通过改善水源供应和防治沙尘暴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保障了居民的生活安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华北抗日根据地环境治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意义。
在抗日根据地建设中,环境治理不仅解决了水土保持等环境问题,还为根据地的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华北抗日根据地环境治理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对于今天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华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经验:民主开放
华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经验:民主开放作者:李正华来源:光明日报来源日期:2005-9-27本站发布时间:2005-10-21 9:34:43阅读量:238次华北抗日根据地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一个重要的敌后战场,它在民主政权建设中的一些宝贵经验,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主开放的政权形式有利于团结绝大多数人共同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
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有的地方在国民党旧政权残存的情况下,建立半政权性质的政权,有的则是在旧政权完全瓦解下重建的。
第二阶段,召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成立边区政府,实现边区政令、财政制度和各项政策的统一。
基层村政权,采用民选的办法产生村长。
随后,从边区政府到村政府,建立工作部门,从上到下建立完整的工作系统,各级政府建立公安局,取消旧警察,清除汉奸,保障抗日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第三阶段,开展普选,进一步改革政权组织机构。
由普选产生边区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边区参议会,再由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政权的最高行政机关——边区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及其负责人。
这一阶段也是普遍建立“三三制”政权的阶段。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华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1941年开始,先后建立起各级临时参议会和政府机关,逐渐推行“三三制”的政权形式。
“三三制”政权形式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抗日根据地政权形式。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要求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
在“三三制”政权组织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或甚至少于三分之一),其他友党及无党的抗日人士占三分之二”。
“三三制”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这个政权在组织形式上,不仅不排斥而且欢迎愿意团结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参加。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
了春、 冬三次大扫荡, 秋、 野蛮蹂躏该地人民。在 山东区, 13 年至 14 年, 99 90 日军千人以上兵力的扫荡达 2 次, 5 其中 万人以上的扫荡两次。在晋察冀, 仅北岳区的崞县, 13 从 98
、
抗战中期华北抗日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 华北抗 日 根据地的形势发生了很
De . 00 c2 9
华 北 抗 日 根 据 地 的 精 兵 简 政
苑 书耸
( 共 滨州市委 党校 , 东 滨 州 260 ) 中 山 5 6 0
摘 要 : 战 中期 , 北根 据 地 遭 受 了天 灾敌 祸 的 双 重 侵 袭 , 根 据 地 造 成 了 巨大损 失 , 据地 面 临 着严 重的 财 政 抗 华 给 根 经 济危 机 , 威胁 着根 据 地 的 生 存 和 发展 。根 据 地 党和 政 府 与 八 路 军 响 应 中央 号 召 , 真 执 行 精 兵 简 政 的 政 策 , 而 认 从 减轻 了人 民 负担 , 高 了工 作 效 率 和 部 队 战 斗 力 , 提 也使 得 根 据 地 渡 过 危 机 , 以 生存 和 发 展 壮 大 。 得
旱区广阔, 救济困难, 敌人抢粮又极凶残, 因之粮价飞涨, 人
心不安”{ P 0。 | 4 ) _3 ( E伪 的残酷蹂躏 二) t
比自然灾害危害更大的是 E l 伪对根据地的烧杀抢掠。
收 稿 日期 :0 9一I 20 O一0 2
作者 简 介 : 书 耸 ( 9 9一) 男 . 东 惠 民人 , 苑 16 , 山 中共 滨 州 市委 党校 教 师 , 士 。 硕
占领 , 异常困难。
人。北岳区沿河滩地是著名的粮食产区, 但几乎全被冲毁,
其中 2 1个县原有滩地 1047亩, 冲毁 的达 1766 7 2 被 4 2 亩 。14 ̄14 年的中原大旱灾为害尤重, 92 93 在晋冀鲁豫 边区, 全冀南区共有 84 8 万亩耕地因旱灾未能播种, 冀鲁豫
华北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在敌后开辟的主要战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华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在敌后开辟的主要战场
导语:华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后开辟的主要战场,牵制和消耗了大量的日军,发挥了巨大作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估计到华北
华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后开辟的主要战场,牵制和消耗了大量的日军,发挥了巨大作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估计到华北抗战形势必将日趋恶化,为此,预定在日寇深入山西时,以八路军的三个师,分别控制吕梁、五台、太行诸山脉,作为开展华北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长期斗争的战略基地。
八路军出师后,正值山西危急,八路军四处出击,积极配合、有力支援友军作战,取得了诸如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等重大胜利。
11月12日,针对日军侵占上海进逼南京后正面战场处于严重失利状态的形势,毛泽东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指示八路军当前的任务,就是“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从而“克服危机,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
八路军总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第115师除以一部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外,师部率第343旅创建以吕梁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第120师继续创建以管涔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129师主力及第115师的第334旅,依托太行、太岳山脉,创建晋察冀豫边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据此,1937年10月下旬,第115师在五台分兵,聂荣臻率独立团等部3000余人,在察南、冀西、五台等地区展开,开辟晋察冀边区根据地。
1937年11月,刘伯承和张浩率129师主力一部在晋察边区展开,
生活常识分享。
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处在空前残酷斗争中(一九四二年六月七日
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处在空前残酷斗争中(一九四二年六月七日《解放日报》社论)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我党中央曾向华北各根据地指出:“日本与中国战争已四年有余,现在又与英美荷及南洋等廿余国为敌”,无论“从经济的(战争资源),治的(正义与非正义),及军事的(潜在力),各方面看来,最后胜利一定属于反侵略国家”,这是对于华北敌后坚持抗战基本有利的方面。
同时又指出达到这个胜利,还要经过一个极艰苦残酷的斗争过程。
由于日寇今天在太平洋上还占着有利的军事优势,日寇为了准备进行反苏战争,必更加紧巩固其反苏前线的华北阵地,加紧榨取华北的人力资源以供应战争;因此敌人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毁灭扫荡也必更加紧,今后两年将是华北最艰苦最困难的两年。
但这是达到胜利必经的困难,正如天将破晓前的黑暗,我们一方面要有在敌后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信心,另一方面又要对日益增加的困难,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在精神上,在各方面工作上有很好的准备,去迎接困难与克服困难,而不致临事张惶失措,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及避免党内党外可能发生的悲观失望心理。
今年五个月来,敌人对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所进行的连续不断的扫荡,与积极推行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斗争之艰苦与残酷,实空前未有,完全证明中央指示之正确。
今天各抗日根据地的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动,在我们面前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仔细的去研究了解今天情况的特点,和正确布置各方面的工作,否则就会不能前进,甚至可能受到损失。
目前情况的特点,存在着增加我们困难的方面,也同时存在着有利于我们能够坚持争取胜利的方面。
属于增加我们困难方面主要是:一、敌人的据点与公路网更加稠密,以晋察冀为例,去春还只有八百多据点,现已增至一千四百六十,平均每县有十五个以上据点。
在据点周围与公路铁路两旁,有多至七层的封锁沟与墙(主要的道沟,宽深各二丈,有一部分且引河水灌入,阻我不易通过),使我地区受到很大的分割,交通联系与工作指导上均增加很大困难。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华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领导的重要敌后抗日战略基地,整个地域位于陇海路以北,黄河以东,黄海、渤海以西,多伦、锦州以南,包括山东、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热河等省及豫北、苏北、皖北各一部分地区。
从1941年起,在百团大战中遭到敌后军民沉重打击的日军在华北地区展开了“扫荡”、“蚕食”、“清乡”等军事行动,并在占领区发起“治安强化运动”,造成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连续两年的极其困难时期。
但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巩固既有根据地,并在军事斗争上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开展多种形式的游击战争,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和反“治安强化运动”斗争。
经过艰苦而残酷的军事、政治、经济斗争,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终于渡过了极其困难的时期。
从1942年冬季开始,冀南、冀中、冀东等抗日根据地开始恢复,至1943年,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此时,整个国际局势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向着有利于敌后抗战的方向发展,日军在各个战场的处境越来越不利,华北日军的处境也日益困难。
为此,华北日军继续竭力扶持伪政权,加紧训练军队,并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和“蚕食”。
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晋绥、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逐步反攻、日军被迫调兵增援太平洋战场而致后方空虚的有利时机,持续不断地深入日军后方袭扰,卓有成效地缩小敌占区、恢复和扩大根据地。
日军资料记载,至“1943年中期,分驻各地的日军部队、铁路警护队、华北绥靖军部队,几乎都被封锁在各自的驻地”,“至同年末,治安更加混乱,不仅日本军的小队、中队,就连大队本部有时也成了中共军夜袭的目标”。
整个1943年,华北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在与日伪军的斗争中,逐步得到了恢复。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恢复。
1943年间,日军为巩固其对华北地区的控制,曾多次抽调兵力“扫荡”、“蚕食”该根据地。
抗战时期中共精兵建设之动员与人员裁减和处置——以华北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期间为考察中心
河 北 学 刊
He b e i A c a d e mi c J o u na r l
Ma r ., 2 01 4 Vo 1 . 3 4 No . 2
第3 4卷第 2期
抗战时期中共精兵建设之动员与人员裁 减和处置
— —
以华 北 抗 E l 根据 地 精 兵 简政 期 间为考 察 中心
一
策, 研究报纸上有关精简工作的文章, 并要求全体党员 向群众战士进行解释, 及时向上反映下面的情绪。如
于此, 对相关问题作一解读。
一
、
抗战时期中共精兵建设的动员方略
冀分局秘书处编辑整理的《 精兵简政参考资料》 中就明 确指出, 中共军队的主力永远是战胜敌人的主要支柱, 这一点是确 定 的 , 没 有人 怀 疑。时下 之 问题 , 一方 面 , “ 适合于过去时期的主力 的数量不适合于现在时期 了” , 故须将主力实行精简, “ 使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
为 了使精 简 目标 和方针得 到较好 贯彻与 实现 , 各地均 从 自身实际 出发采取了切 实可行 的动员方略。 首先 , 在精简中 , 各地大多从加强思想疏 导与组织 领导着手展 开对精 兵建 设 的动员 。起初 , 对 于 中共精 兵建设之完 整意 图 , 很 多 时人认识 并不 清晰 。其 重要
[ 中图分类号 ] K 2 6 5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3 — 7 0 7 1 ( 2 0 1 4 ) 0 2 — 0 1 6 9 — 0 5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0 9 — 2 0
抗战时期 , 尤其是进入 1 9 4 0 年代后, 伴随着侵华 日 军对中共抗 日 根据地的疯狂“ 扫荡” 与“ 蚕食” , 中共军
华北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期间基层政权建设述论
华北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期间基层政权建设述论作者:把增强来源:《中州学刊》2014年第11期摘要:精兵简政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政策。
为克服根据地政权机构配置上的“头重脚轻”现象和工作效能低下等问题。
华北抗日根据地在精兵简政期间,通过开展干部培训工作、选派有能力的干部充实基层、建立完善规章制度、改变工作作风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不仅提高了干部素质,而且提高了根据地政权机构的工作效率。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根据地政权能顺应形势的变化发展,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关键词:华北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建设;干部素质;工作效能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1-0144-05基层政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面对政权机构配置上的“头重脚轻”现象和工作效能低下等问题,华北抗日根据地在基层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既往的研究,在论及抗战时期基层政权建设时,对于此种问题的出现及中共应对多有忽略,遮蔽了战争环境下党的基层政权建设的复杂与艰难,这种情况在精兵简政期间政权建设的研究中表现尤甚。
有鉴于此,笔者拟运用档案资料和当时的报刊资料,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期间的基层政权建设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华北抗日根据地早期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机构配置“头重脚轻”,基层干部相对不足抗战前期,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各部门上层机构均比较臃肿,下层机构相对比较空虚。
如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机关的脱产人员就多达540余人,而事情繁多的下层机关则严重缺员。
①有的地方因干部缺乏,在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时往往存在着敷衍了事的现象,“真正从政策观点看问题、检查工作、写调查研究材料的,为数甚少。
”②有些基层机关甚至“见了上面发来的调查研究提纲、表格、纲目之类的东西就头痛起来,苦于无处下手,也不找下手地方和下手方法。
华北抗日根据地基层政府的灾荒救治——以偏城县救治1944年旱灾和蝗灾为中心
2020年6月June 2020第30卷第2期Vol.30 No.2邯郸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太行山文书研究华北抗日根据地基层政府的灾荒救治——以偏城县救治1944年旱灾和蝗灾为中心冯小红(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河北邯郸056005)摘要: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偏城县发生了旱灾和蝗灾。
为了救治灾荒,偏城县政府和村公所发 动“春菜运动”,以应对春荒;运用特殊的“降息”手段,以减轻贫民的粮贷负担;采用打蝗与抢收相结 合的手段,以应对蝗灾;使用阶级斗争手段向地、富征集土地、房产和物资,以救济难民。
与南京国民政 府相比,华北抗日根据地基层政府的灾荒救治措施有两点特殊之处,即以群众运动的方式组织生产救灾和 以阶级斗争手段迫使地、富让利和疏财,这两点特殊举措的实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农村建立的党、 政、武、群组织体系。
关键词:华北根据地;基层政府;灾荒救治;偏城县中图分类号:G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20)02-0026-07收稿日期:2020-03-16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学术年会专项:编号2019080302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小红(1970—),男,河北高阳人,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博士,主 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近年来,随着近代灾荒史研究的深入,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灾荒与救治也得到广泛关注,涌现出 大量研究成果。
从研究区域来看,以往关于华北抗日根据地灾荒救治的研究或选择整个华北根据地, 或选择某个边区,最小的区域也是选择某个专区。
©很少有学者针对某一场或某几场灾难,深入探究①选择整个华北根据地的研究有:魏宏运、左志远主编《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243-248 页),高冬梅《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第182-200页),苑书耸《华北抗 日根据地的灾荒与救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年),张水良《华北抗日根据地 的生产救灾斗争》(《历史教学》1982年第12期,第27-31页),阎秋风《华北抗日根据地救治灾荒的措施》(《南 都学坛》2007年第5期,第35-37页),李红英、汪远中《华北抗日根据地时期灾荒背景下的违法问题及法律应对 研究》(《中国农史》2014年第2期,第115-124页)等;选择某个边区的研究有:谢忠厚、肖银成主编《晋察冀 抗日根据地史》(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第397-402页),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第403-415页),李金铮《晋察冀边区1939年的救灾度荒工作》(《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4期,第120-131页), 刘庆礼《晋冀鲁豫边区1942-1944年的灾荒与救济工作》(《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第145-147页) 等;选择某个专区的研究有:郝平《论太行区根据地的生产自救运动》(《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39-43 页),李新艳《中共太行抗日根据地灾荒救治工作研究——以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的旱、蝗灾为中心的考察》(硕根据地基层政府的灾荒救治。
中国抗日战争华北抗战的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华北抗战的战略与战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华北地区是抗日斗争的重要战略区域之一。
华北抗战旨在保卫中国的首都北京,并与周边地区形成抗日的连片防线。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与战术。
一、战略部署1. 构筑抗日联合统一战线:为了实现统一的抗日战略,中国军队与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他们形成了抗日的联合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军侵略。
2. 合理调配兵力:中国军队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合理调配兵力,加强对华北地区的守卫力量,确保能够有效地抵抗日军的进攻。
同时,为了统一指挥,中国军队还成立了华北抗日游击总指挥部,有效组织抗日力量。
3. 打破敌军运输线:华北地区是日军进攻的重要通道,中国军队采取了割断敌军运输线的策略。
他们成功地破坏了敌军的补给线和后方基地,给日军的进攻造成了重大困扰。
二、战术运用1. 游击战争: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广泛开展了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动态灵活、隐蔽性强,对于日军的进攻起到了极大的牵制和干扰作用。
中国军队利用山林、河流等地理优势开展游击战,有效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
2. 地下抗战:中国地下党组织在华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地下抗战行动。
他们成立了抗日根据地,积极组织游击队,并与中国军队建立了紧密联系。
地下抗战在情报收集、破坏敌军基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运动战: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还采取了运动战的策略。
他们灵活运用兵力,在与日军交战时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迅速打击敌军,然后迅速撤退,不与敌军进行长时间对峙,降低了自身的损失。
三、战果与评价通过华北抗战的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取得了重大战果。
他们成功地拖延了日军的进攻时间,为中国其他战区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此外,通过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战的开展,中国抗日力量得以不断壮大,有效打击了日军的补给线和后方基地。
同时,中国抗日战争在华北地区的蓬勃发展,也为整个抗日战争注入了巨大的信心与动力。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华北抗战的战略与战术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华北抗战的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华北抗战的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也是二战亚洲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北抗战作为抗战战略的重要一环,其战略与战术的执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华北抗战的战略与战术。
一、华北抗战的整体战略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华北地区作为重要的抗战前线,其战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华北抗战的整体战略可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坚守华北,稳固抗战根据地。
华北地区位于中国抗战胜利后方,起着重要的后方保障作用。
中国军民在华北地区组织起来,建立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有效地牵制和消耗日军的力量。
其次,削弱日军战斗力,配合其他战场。
华北作为中国北方的抗日前线,主要任务是分散和消耗日军兵力,为其他战场的战斗斗争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条件。
华北的游击战争和阻击战,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给予日军极大的压力。
第三,发动广泛的地方抗战斗争。
华北地区人民积极参与战斗,组织地方抗战力量,加强民族统一战线。
地方抗战力量的发动,增加了华北抗战的实力,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的侵略。
二、华北抗战的战术运用华北抗战中,为了顺利执行整体战略,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取得了重要战役和战斗的胜利。
以下是华北抗战中常用的战术运用:第一,游击战争。
华北地区山地复杂,交通条件恶劣,适宜发动游击战。
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以小股部队骚扰日军的后方,消耗他们的战斗力。
第二,阻击战。
华北地区的山地、河流、道路等地形条件适宜进行阻击战。
中国军队采取埋伏、设立障碍物等方式,成功地在多个战场发动了有效的阻击战,使日军受到重大损失。
第三,游击区护法。
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建立了多个游击区,组织地方军民进行游击战争,并且加强疏散和防空工作,保护游击区不受日军侵扰。
第四,地方抗战。
华北地区的地方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军队的领导下,参与了广泛的地方抗战。
地方抗战中,中国人民通过民兵组织,积极抵抗日军的侵略,为华北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北抗日根据地救治灾荒的措施
作者: 阎秋凤
作者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处,河南焦作454003
出版物刊名: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35-37页
主题词: 华北抗日根据地;灾荒;救治措施
摘要:1937—1945年间,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不仅遭遇到多种自然灾害的频繁侵袭,而且遭遇了日伪军残酷的军事“扫荡”和严密的经济封锁。
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采取标本兼治的救治措施:一方面拨粮拨款赈济灾民,广泛开展以节约、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救济运动;另一方面,救灾与生产结合起来,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发展工副业等,最终战胜了百年不遇的天灾敌祸,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中共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三大措施
中共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三大措施
王炜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建立大片抗日根据地。
为顺利开展工作并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宣传、文化教育等对根据地内的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尤其对旧的婚姻制度进行改造,推动妇女解放,真正使妇女的地位得到转变,从而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到爱国救亡运动中,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王炜
【作者单位】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9.5
【相关文献】
1.抗战后期中共开明士绅工作的弱化及其原因简析--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例
2.抗战时期中共精兵建设中荣退军人的安抚--以华北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期间为考察中心
3.抗战后期中共开明士绅工作的弱化及其原因简析--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例
4.中共对开明绅士的认识及政策演化过程论析——抗战时期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例
5.新政治史路径下的中共党史研究述评--以新世纪以来华北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研究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简政举措及其成效精简政权机构是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最艰难的抗战相持阶段,华北抗日根据地从行政区划、行政机构、脱产人员等方面对政权进行了全面紧缩。
其简政政策及实践路径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有机结合。
华北抗日根据地政权精简过程虽然比较漫长而痛苦,但经过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动员了一切可能动员的力量,为坚持长期抗战乃至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标签:华北抗日根据地;精简政权机构;全面紧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各抗日根据地为缓解巨大的经济困难和军事压力,积极开展精兵简政,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动员起一切能动员的力量,为坚持长期抗战乃至后来的对日反攻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学界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①本文试图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个案,从压缩行政区划、紧缩行政机构和精简行政人员等方面分析探讨抗日根据地精简政权机构的主要举措及其成效。
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抗日根据地简政的认知,而且为新时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压缩行政区划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行政区划主要分为行署、专署、县、区、村等几个等级。
在精简政权机构过程中,因区划级别不同,变更主导权也不一样:“在一县范围内,行政村的改划增减由县核准报专署备案;在专区范围内,区的改划增减由专署核准报本会(即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备案;县的改划增减及两专区之间的区划变更仍由本会核准。
”②1.调整和紧缩县、区级行政区划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县、区的区划调整和紧缩主要采取合并和取消等办法,最大限度减少县区数量。
比如,太行区由简政前的39个县削减为34个县,③太岳区由简政前的23个县削减为17个县。
④晋西北二专区简政前原有39个区,简政后减至29个区;简政前原有4个市,简政后减至2个市,“领导单位按区、市讲,较前少了12个”⑤;太岳区简政前共有120多个区(岳南在内),简政中以合并与取消的方式缩减至68个区,较前减少了52个区。
⑥再如,太行二专署和西、太谷、榆次、昔西、平西、寿阳、辽西七县简政前共有33个区,简政后则减少至22个区。
⑦与此同时,在区一级重新划定区划范围,即采取在一定区域内扩大单一区范围的方式缩小区的整体数量。
在扩大区的方式上,主要做法是采取均衡范围的方式,围绕某一中心画圆,以使各区之间尽量达到平衡。
如晋冀鲁豫边区采取的是距离中心直径4.5公里范围内为一个区的划分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法虽然在减少区的数目上作用不明显,即每个县基本上减少一个区,每区所辖行政村数量增加三四个,每区人口增加1500人至5000人不等,但因这种方式既可减少区的数量,又不会使各区工作受到太大影响,故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此作为第四次简政的重要举措:“和顺并县后减3个区,黎城并县后减1个区,左权并县后减3个区,林北减1个区,磁武减1个区,武乡可减1至2个区,榆社减1个区。
”⑧2.小村合并为大村村的调整和紧缩主要是采取并村的办法,虽然方式较为单一,但具体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
为此太行一专署专门颁发了并村工作的指示,指出并村是“简政计划的最基本部分”,“这个工作做好,就等于打下简政后抗日民主政权精干的组织基础”,因此各县应用最大的努力与最细密的组织工作来完成这个任务。
⑨为了更好地完成并村工作,太行一专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做好并村前的准备工作。
令各村根据自身地理、历史及工作上的各种条件作一全盘计划,划出各种等级及制定脱离生产的干部人数,并将计划草案迅速派专人送专署审核与批准。
待专署审核批准后,各村即根据并村计划进行具体组织工作,县区要适当分派干部进行直接领导,并先在大村镇及基点村进行试点,然后全面推进。
在具体开展工作前要集中干部进行讨论,并教会每个干部开展工作的原则及方法。
干部下乡后应立即召集应并村的所有负责干部进行动员、传达与讨论县政府的并村计划,研究并村的工作进程、新并村所有干部如何分配以及并村后的财粮关系与清理办法,然后再推动村干部分头动员群众与进行各项筹备工作,并具体规定进行联合选举新干部的日期、地点与程序。
⑩二是做好并村时的新旧机构交接工作。
在已实行过村选的联合村进行联合选举时,按照规定日期召开应并村的选民大会,在大会上由各村原有公民代表选举新的村民委员会主席,由原来各村各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推选正、副主任委员。
其他各委员会之一般委员仍照旧在本村开展工作,选举完毕即当场宣布结果与各个干部新的职位及相互关系,以便使所有公民熟悉这一套新机构,新干部要在公民大会上宣誓就职。
完成并村后的新行政村的各种会议一般仍照原来规定进行。
如新行政村包括单位不多,各委员会开会时可召集该委员会之全体委员参加;但如新行政村包括单位太多,则可举行代表会,即召开会议时由各村担任正副主席及主任委员的代表出席,然后再各回本村传达会议精神。
此外,如新行政村包括单位太多,每月之村政会议亦可由正副村长及各正副主任委员出席,召开各个委员会时由该委员会之正主任委员召集,各村之副主任委员参加,会后再各回各村召开本村之委员会进行传达与布置工作。
再者,如新并村包括已选村与未选村,则已选村仍以旧有代表出席选举,其正副村长为新并村正副村长的当然候选人,各主任委员也为各正副主任委员之当然候选人。
未选村则可由各群众团体临时选举正副村长及各正副主任委员之候选人,但须在本村村民大会上通过,然后再会同已选村之各候选人在联合之村民大会上进行选举,及选出共同之村长和各委员会之正主任委员外,未当选之村长如系未选村时,则自行选举副村长与各委员会之副主任委员,并在联合村民大会上宣布,以便在本村执行行政任务。
最后,如合并村之各单位均系未选村时,则由各村之民众团体推选临时代表,在本村村民大会上通过后,在联合村民大会上选举正副村长、区各委员会之正副主任委员,其他各委员会之委员由本村自聘,但必须通过村民大会。
三是处理好并村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
并村前之财粮工作及未完手续仍照原来分配数目由原负责人清理完成,并村后则一切财粮另立新账,由新任干部负责。
新行政村之村公所设立在村长所在村,其他村设办公处,但一切村政费开支由村公所管理,办公处不开支办公费,也无权支配村政经费。
并村后各新行政村另制印信,全县村图章由县政府制定统一样式。
并村工作要求与备战工作及其他工作联系起来。
若情势不许可时,则采取联合村办法,在联合村之主村设村长,在参加联合村之其他各村设副村长。
参加联合村之各村委员会数目亦相应减少,一般是由7个并为4个,即“将地政工作归财政委员会,优抗工作归民事委员会,锄奸工作归武委会,生产委员会仍旧”。
参加联合村之各村书记和村警均取消,由村政委员会兼理,以发扬干部的劳动作风。
在各抗日根据地政府积极努力下,并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太岳行署简政前全区(岳南在内)共有1900多个村子(约数),合并后为900多个村子,“简政前与简政后比较约为2与1之比”。
然而,对于并村的成绩亦不可过于盲目乐观,因为有些地方简政前后行政村的数目比并未给予相应佐证。
比如,太行二专署和西、太谷、榆次、昔西、平西、寿阳、辽西7个县简政前共有行政村384个,简政后的行政村为391个,简政后的行政村较之简政前不仅没少反而多了7个。
二、多措并举紧缩行政机构在各抗日根据地的简政实践中,紧缩行政机构也是一个重要举措。
具体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而言,紧缩机构的具体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裁。
即把某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机关部门裁去,在裁撤之后,原有人员、事务则由相应机关兼管,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纷争。
如1942年10月7日,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第四次党委会决定“取消同一地区类似性质的重复机关”。
1943年,晋西北实行简政后,行署调查研究室、后方留守处下辖各股、托儿所等被取消;兴县精简时也裁撤了部分职能相同的部门,将其相应事务划归相关部门兼管,如警卫连兼管看守所。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于1942年年初指示所属各地取消各村不必要之委员会,以简化村的组织机构。
在此指令下,北岳区各村级政权均将独立设置之锄奸委员会裁撤,其他保留之各委员会也因村别(即头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不同而设置有别,并均贯彻了能少则少的原则。
如在头等村设置5个委员会,在二等村设置3—4个委员会,在三等村设置3个委员会,在四等和五等村均只设1个村政务委员会。
二是减。
即在有上级部门驻扎之地,减少相应下级部门的设立,下级部门相应事务由上级部门兼理。
华北抗日根据地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行署兼理专署事务或直接兼理县之事务;另一种则是专署兼理县之事务。
在行署兼专署或兼县方面,1942年10月7日,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第四次党委会决定:“各地行署主任常驻地区不设专署,由行署直接领导县。
”“如行署临时移动则由行署主任或其他适当人员率领一部分工作人员留原地区督查工作;一般的专署(即非独立战争区)须兼理一个县。
”在专署兼县方面,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指令太行行署:“第二专员公署兼理和西县政府工作,第四专员公署兼理平顺县政府工作,第五专员公署兼理涉县政府工作,第六专员公署兼理沙河县政府工作。
”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指示下,太岳区也根据自身地形特点决定:“路北三个专署各兼一个县,以深入一个县的工作推动各县。
”“七专署兼屯留,八专署兼安泽,九专署兼棉上。
”三是缩。
即尽量紧缩各机关机构和编制,以做到短小精干。
以短小精干为原则,痛下决心缩小机构。
如晋西北精简后,行署秘书处缩为秘书室,其所属之文书科、收发科合为文书科而各为一股;武装部之民兵、组训两科缩并为秘书室之下设机构——武委会,仅配置两名干事;银行贸易局会计、出纳、审计、营业四科缩并为营业科,税收、管理二科缩并为管理贸易科。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精简后,各专署组织机构科室设置有所缩小,如将民政与教育两科缩为民教科,将财政与实业两科缩为财实科。
缩小编制、减少人员。
如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认为,“现行全省各级政权机关的编制极有重新整编之必要”,于是经该委员会第二十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了新的专员公署、县政府及区公所的编制表。
在颁发精兵简政编制表的通知中,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还明确指出,“自此次通知后,前以秘字第二十七号通知颁发的各级政府编制表即行作废,望各专署、各县府接到本通知及编制表后,于一星期内彻底缩编完竣”。
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合理地“缩”,并有效规避不良倾向,各地还提出了缩小编制、减少人员时应注意的事项:应主要着重于上层机关人员编制的减缩,并防止出现“单纯缩小事务人员(当然也应减少,因为事务人员过多正是官僚主义具体表现之一)”的倾向;要注意缩编后在职干部的情绪,鼓其热情,力求做到“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做到兼职不误职”;在全面紧缩时要注意坚持“三三制”的原则,防止出现各级政府在执行“三三制”中的形式主义与打折扣现象,“战争愈严重,“三三制”的实行就愈加重要,在改变组织中要切实注意,必要时可以斟酌设正、副科长以资调剂,正、副以政治工作能力为标准,而不应以狭隘阶级观点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