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必修2_教师教学用书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师用书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师用书](https://img.taocdn.com/s3/m/d9619b0ed4d8d15abe234ef4.png)
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参考书(新人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了本教师教学用书,供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
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
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
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教科书中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习题参考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晶、王作民、李桢、吴海建、孙琳琳、张晓娟、宋锐等。
本书的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吴海建。
图稿绘制:李宏庆、张傲冰。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4年6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本章说明 (1)教学建议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5)第三节化学键 (6)教学资源 (8)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4)本章说明 (14)教学建议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7)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23)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31)教学资源 (36)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42)本章说明 (42)教学建议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43)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46)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48)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50)教学资源 (51)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59)本章说明 (59)教学建议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61)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64)教学资源 (67)第一障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说明一、教学目标1.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021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第1节 化学能与热能
![2021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第1节 化学能与热能](https://img.taocdn.com/s3/m/ee7efe91a1c7aa00b52acb65.png)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1.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反应前后物质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判断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2)实例断裂1 mol H—H键(H—H―→2H)吸收436 kJ能量,形成H—H和1 mol Cl—Cl形成H和Cl,能量有什么变化?数值吸收能量。
数值为(436+243)kJ。
2 mol H—Cl,能量有什么变化?数值为多少?在化学反应中,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即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一定能量(E1)克服原子(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新化学键时,又要释放一定的能量(E2)。
E1>E2,反应吸收能量;E1<E2,反应释放能量。
升华2 计算公式利用化学键的能量变化计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ΔQ=Q(吸)-Q(放) Error![题组·冲关]题组 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导学号:30032034】A.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有热量释放出来B.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C.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D.在一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相等【解析】 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或旧键断裂吸收能量与新键形成放出能量的相对大小。
【答案】 A2.根据下面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释放能量B.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吸收能量过程(1):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和动力。
教材整理2 能源利用的三阶段[探究·升华][思考探究]探究 常见的吸热与放热反应实验探究(1)Error!(2)Error!(3)Error![认知升华]注意:有的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例如煤的燃烧就是放热反应,但需【解析】 A项中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只能通过吸收能量才能实现;B项则恰好相反;C项中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但此过程是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项是放热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d2b5ed886bec0975f565e210.png)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中在原子核内,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就叫做质量数。
[板书]一、原子结构(一)、质量数定义:符号:A计算式: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应用:用质量数表示某种原子[思考]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科学探究]:1、填写下表,总结A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质子数+中子数(A)相对原子质量F 10 18.998Na 12 22.990Al 14 26.982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2、原子形成离子之后构成原子的微粒哪些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质量数呢?[总结和比较]和中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
[随堂练习]:1、完成表格1符号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电子数12 12 12 A:质量数Z:质子数N:中子数带点微粒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的计算20 40 182、完成表2元素符号原子符号核电荷数中子数电子数1 0 11 1 11 2 16 6 66 8 6 [过渡]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表2中。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就各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板书](二)、核素和同位素核素:同位素:[思考与交流]:元素、核素、同位素的不同和联系。
在周期表中收入了112种元素,是不是就只有112种原子呢?2、Cl元素有两种天然同位素、。
⑴在形成的Cl2分子中,会有种不同的分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⑵从原子的组成看,原子的质量数均为整数,但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却是35.5,这是为什么?[回答]同位素有的是天然存在的,而且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各种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2020-2021高二化学第二册教师用书:7
![2020-2021高二化学第二册教师用书:7](https://img.taocdn.com/s3/m/fab46f0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9.png)
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7.1.2 烷烃含解析第2课时烷烃课前自主预习一、烷烃1.烷烃的概念烃分子中的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结合,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
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也称为烷烃。
2.烷烃的结构特点(1)烷烃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单键相连接,每个碳原子最多能以四个共价单键与其他碳(或氢)原子相连接,如乙烷和丙烷的结构式分别为.(2)烷烃都是链状结构,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直链烷烃空间构型是折线型或锯齿状。
(3)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因此烷烃(主链的碳原子数≥4)的碳链形状可以改变。
3.烷烃的性质(1)物理性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增加,烷烃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①常温下,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时,均为气态(新戊烷常温下也为气态).②烷烃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填“不溶于”或“易溶于”).③当碳原子数相同时,一般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如沸点: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填“>"“<"或“=”).(2)化学性质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类似,具有如下规律:①烷烃通常较稳定,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也不能与强酸、强碱发生反应。
②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
在相同情况下,随着烷烃分子里碳原子数的增加,燃烧会越来越不充分,燃烧火焰更明亮,甚至伴有黑烟;烷烃的燃烧通式为C n H2n+错误!O2错误!n CO2+(n+1)H2O。
+2③在光照条件下,烷烃与Cl2、Br2等卤素单质的气体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多种卤代产物和相应的卤化氢气体.生成一卤代物可简单表示如下:C n H2n+2+X2错误!C n H2n+1X+HX。
4.习惯命名法(1)当碳原子数(N)≤10时,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若N>10,用数字表示。
如:C8H18命名为辛烷,C11H24命名为十一烷.(2)当碳原子数(N)相同时,用正、异、新来区别。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讲义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f597b8cdaef5ef7ba0d3ccc.png)
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了本教师教学用书,供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
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
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
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教科书中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习题参考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晶、王作民、李桢、吴海建、孙琳琳、张晓娟、宋锐等。
本书的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吴海建。
图稿绘制:李宏庆、张傲冰。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4年6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本章说明 (1)教学建议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5)第三节化学键 (6)教学资源 (8)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4)本章说明 (14)教学建议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7)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23)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31)教学资源 (36)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42)本章说明 (42)教学建议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43)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46)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48)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50)教学资源 (51)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59)本章说明 (59)教学建议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61)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64)教学资源 (67)第一障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说明一、教学目标1.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必修)》.doc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必修)》.doc](https://img.taocdn.com/s3/m/61e282fd580216fc710afd2e.png)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必修)》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甲烷、乙烯、苯的主要性质及它们在化工生产屮的作用,重点认识典型化学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特点。
2. 通过对上述典型有机物分子结构的认识,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及英对性质的影响。
3. 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醉、乙酸、糖类、油脂、蛋口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加深认识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禾要性。
4•通过对儿种重要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体会有机物跟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初步学会化学屮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初步形成对于有机化学领域的兴趣。
二、内容分析1. 地位和功能必修化学中有机化学的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屮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 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
同时山于还有一个《有机化学基础》的选修模块,共同必修的有机化学内容就具有了双重功能。
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木科学索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木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有机化学己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内容,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要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生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 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根据课程标准及学时要求,有机化合物没育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木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还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甲烷、乙烯制品、酒、醋、糖、油脂、蛋白质等都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物质,是学生毎天都能看到、听到、触摸到的常见有机物,曲于选点不远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有熟悉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教材中较少涉及类的概念和他们的性质,比如,烯坯、芳香坯、醉类、孩酸都没有介绍;只是为了给出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简单介绍了烷坯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令涉及烷坯的系统命名等。
2020-2021高二化学第二册教师用书:8
![2020-2021高二化学第二册教师用书:8](https://img.taocdn.com/s3/m/6215920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5.png)
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8.3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含解析第三节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课前自主预习一、化学与环境保护1.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2.工业三废指的是废气、废水、废渣。
3.除了自然因素,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及其携带的颗粒物。
这些污染物在太阳辐射等因素作用下,经过复杂变化形成次生污染物(如图),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会造成酸雨、雾霾、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现象。
4.污水的处理方法(1)污水的处理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例如,加入硫酸亚铁、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混凝剂,可使污水中的细小悬浮物等聚集成较大的颗粒,然后经沉淀、过滤除去。
对其他溶解在水中的污染物,则要根据其化学性质采用中和法、氧化还原法和沉淀法等进行处理.(2)污水处理的步骤一级处理通常采用物理方法,即用格栅间、沉淀池等除去污水中不溶解的污染物。
经过一级处理后的水一般达不到排放标准,所以通常将一级处理作为预处理。
二级处理采用生物方法(又称微生物法)及某些化学方法,除去水中的可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
经过二级处理后的水一般可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主要采用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和反渗透法等,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净化。
经过三级处理后的水可用于绿化和景观用水等。
5.固体废物的处理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的处理应遵循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原则,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回收利用这两个重要目的。
二、绿色化学1.绿色化学绿色化学也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思想就是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和做法,利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减少或消除产品在生产和应用中涉及的有害化学物质,实现从源头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如图)。
2.原子经济性反应和原子利用率(1)简单而言,化学反应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7.2.2有机高分子材料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7.2.2有机高分子材料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e69e7458f5f61fb73666ba.png)
第2课时有机高分子材料课前自主预习1.有机高分子材料(1)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
(2)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黏合剂、涂料等。
2.塑料(1)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像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酚醛树脂等都是生产塑料的合成树脂,此外,人们还根据需要加入一些具有特定作用的添加剂,如能提高塑性的增塑剂、防止塑料老化的防老剂,以及增强着色剂等。
(2)塑料具有强度高、密度小、耐腐蚀、易加工等优良的性能。
3.几种常见塑料的性能和主要用途4.橡胶(1)经过分析发现,天然橡胶的主要成分是聚异戊二烯。
(2)通过模仿天然橡胶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人们以异戊二烯为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制得了异戊橡胶。
异戊橡胶的性能与天然橡胶十分接近,又被称为合成天然橡胶。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还开发了丁苯橡胶、顺丁橡胶、氯丁橡胶等一系列合成橡胶。
许多橡胶具有线型结构,有一定弹性,但强度和韧性差。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工业上常用硫与橡胶作用进行橡胶硫化,使线型的高分子链之间通过硫原子形成化学键产生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硫化橡胶具有更好的强度、韧性、弹性和化学稳定性。
人们还开发了耐热和耐酸、碱腐蚀的氟橡胶,耐高温和严寒的硅橡胶等特种橡胶。
特种橡胶在航空、航天和国防等尖端技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纤维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人类开始用化学方法将农林产品中的纤维素、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加工成黏胶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等再生纤维,后来发展到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等为原料制成有机小分子单体,再经聚合反应生产合成纤维。
再生纤维与合成纤维统称为化学纤维。
常见的合成纤维有聚丙烯纤维(丙纶)、聚氯乙烯纤维(氯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涤纶)和聚酰胺纤维(锦纶、芳纶)等。
合成纤维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不易虫蛀等优良性能,除了供人类穿着外,还可以制成绳索、渔网、工业用滤布,以及飞机、船舶的结构材料等,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教育部2019年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03年版课程标准编写)
![教育部2019年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03年版课程标准编写)](https://img.taocdn.com/s3/m/34bdc9b8524de518964b7dc7.png)
2-3年级
2-3年级
2-3年级
2-3年级 2-3年级 2-3年级
均有配套 教师用书
2-3年级
2-3年级
2-3年级
2-3年级
2-3年级
2-3年级
2-3年级
2-3年级
2-3年级
- 30 -
学科
主编
编写、出版单位
数学
齐民友 湖北教育出版社
书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数学史选讲·选修3-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矩阵与变换·选修4-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不等式选讲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初等数论初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风险与决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球面上的几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对称与群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几何证明选讲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 28 -
学科
主编
编写、出版单位
数学
王尚志 严士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数学史选讲·选修3-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球面上的几何·选修3-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对称与群·选修3-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矩阵与变换·选修4-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不等式选讲·选修4-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初等数论初步·选修4-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选修4-7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 化学 必修第二册 教师用书word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 化学 必修第二册 教师用书word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d92c451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e.png)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烷烃的结构图说化学·开启快乐学习之旅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提取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研究团队从1973年初开始测定青蒿素的组成与结构,结合仪器测定和科学推测,测定了甲基、过氧团、带有酯基的六元环等部分结构片段,判断出青蒿素分子中所有原子以何种方式连接形成骨架,直到1976年最终确定青蒿素的分子结构。
那么有机物分子有何结构特点呢?明确目标要求1.知道有机化合物是有空间结构的,以甲烷为例认识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2.知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能根据结构式或结构简式判断它们是否为同分异构体或同系物。
(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1.甲烷的分子结构电子式为H×·CH,·×,×·,H ·×H,结构式为CHHHH。
2.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键的个数成键的类型碳骨架形式与其他原子成键每个碳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单键双键三键多个碳原子之间可以结合成碳链,也可以结合成碳环碳原子不仅可以和碳形成共价键,而且可以和H、O、N、S等原子成键(二)烷烃1.烷烃的结构(1)甲烷的结构分子结构示意图球棍模型空间填充模型结构特点4个C—H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相等(即键角为109°28′),是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4个顶点[微提醒]碳原子成键的复杂性①碳原子也可以与其他的碳原子形成双键或三键,如C===O、C≡N。
②碳原子间构成的碳链可以带支链,也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环状物,如。
[微辨析]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①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一定不是同系物,互为同系物的化合物一定不是同分异构体。
②CH2===CH2(乙烯)和(环丙烷)相差一个CH2,但二者结构不相似,也不是同系物。
③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同分异构体,如CH3COOH和CH3CH2CH2OH,二者分子式不同。
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3cd6f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6f.png)
整理与提升一、同系物、同分异构体概念辨析及其判断1.同系物在分析烷烃的通式时发现相邻的烷烃都相差一个CH2原子团。
像这种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例如:甲烷、乙烷、丙烷等互为同系物。
这种现象在有机物中很普遍,认识这种规律有利于比较、预测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同系物的结构相似,主要指化学键类型相似,分子中各原子的结合方式相似。
对烷烃而言就是指碳原子之间以共价单键相连,其余价键全部结合氢原子。
同系物的结构相似,并不是相同。
例如:和CH3CH2CH3,前者有支链,而后者无支链,结构不尽相同,但两者的碳原子均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结构相似,故为同系物。
(2)同系物的组成元素必相同。
(3)同系物必符合同一通式。
但符合同一通式,且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2===CH2(乙烯)和(环丙烷)。
(4)同系物一定具有不同的分子式。
特别提示:①根据分子式判断一系列物质是不是属于同系物时,一定要注意这一分子式表示的是不是一类物质,如C3H6,可以表示CH2===CH—CH3,也可以表示;②根据物质的结构简式判断物质是不是属于同系物,要注意所给的物质是不是分子式相同,如CH3CH2CH2CH3和CH3CH(CH3)2属于同分异构体。
2.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
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1)“同分”——相同分子式(当然相对分子质量也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一定是同分异构体);“异构”——结构不同,分子中原子的排列顺序或结合方式不同。
(2)同分异构体之间可能是同类物质,也可能属于不同类物质。
同分异构体物理性质不同。
若属同类物质,化学性质相似,如正丁烷与异丁烷;若属于不同类物质,化学性质不同,如CH2===CH—CH3与。
某些无机物中也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3)化合物分子组成越复杂,同分异构体越多,如CH4、C2H6、C3H8无同分异构体,丁烷(C4H10)有2种同分异构体,戊烷(C5H12)有3种同分异构体,己烷(C6H14)有5种同分异构体。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3章+第3节+课时2 乙酸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第3章+第3节+课时2 乙酸](https://img.taocdn.com/s3/m/448d61e65a8102d277a22fc5.png)
课时2 乙酸乙酸的组成、结构与性质基础·初探]1.乙酸的组成及结构2.乙酸的物理性质俗名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易溶于水和乙醇易挥发3.乙酸的化学性质(1)弱酸性乙酸是一元弱酸,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其酸性比H2CO3强,具有酸的通性。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与活泼金属、一些金属氧化物、碱、一些盐反应。
写出乙酸发生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与Zn反应:2CH3COOH+Zn―→(CH3COO)2Zn+H2↑。
②与NaOH反应:CH3COOH+NaOH―→CH3COONa+H2O。
③与CaCO3反应:CaCO3+2CH3COOH―→(CH3COO)2Ca+CO2↑+H2O④与CuO反应:CuO+2CH3COOH―→(CH3COO)2Cu+H2O。
(2)酯化反应①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方程式为②酯化反应a.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b.特点:是可逆反应,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
4.酯类(1)酯类的一般通式可写为,官能团为。
(2)低级酯:乙酸乙酯,密度比水的小,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可用作香料和溶剂。
探究·升华]----乙酸与乙醇酯化反应实验探究(1)实验步骤①反应液的混合:在试管中先加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加入2 mL浓H2SO4和2 mL乙酸。
②用酒精灯缓慢加热,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生成,且能闻到香味。
(3)实验结论: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
(4)实验问题探究①酯化反应的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吸水剂——提高CH3COOH、CH3CH2OH的转化率。
②试管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什么?【提示】与挥发出来的乙酸反应,使之转化为乙酸钠而溶于水;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乙酸乙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师用书-推荐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师用书-推荐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95943e04336c1eb91b375d2b.png)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0产中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2负料,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23试时23卷,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2度并55工且22作尽2下可护1都能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5试技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4置管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3技试资件且、术卷料拒管中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第3节 课时1 化学反应的速率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第3节 课时1 化学反应的速率](https://img.taocdn.com/s3/m/c155ffd2a5e9856a57126065.png)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课时1 化学反应的速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重点)2.知道反应的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
(难点) 3.了解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概念[基础·初探]教材整理化学反应速率【特别提醒】对于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由于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为一常数,即Δc=0无意义,所以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反应速率。
[探究·升华][思考探究]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方法已知某条件下,合成氨反应的一些数据如下:N2(g)+3H2(g)2NH3(g)起始浓度(mol·L-1) 1.0 3.0 0.22 s末浓度(mol·L-1) 0.6 1.8 1.0请计算(1)v(N2)=________,v(H2)=________,v(NH3)=________。
(2)v(N2)∶v(H2)∶v(NH3)=________。
(3)N2的转化率α(N2)=________。
【提示】(1)0.2 mol/(L·s)0.6 mol/(L·s)0.4 mol/(L·s)(2)1∶3∶2(3)40%[认知升华]升华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规律与方法(1)对于反应a A+b B===c C+d D(A、B、C、D均不是固体或纯液体),v(A)∶v(B)∶v(C)∶v(D)=Δn(A)∶Δn(B)∶Δn(C)∶Δn(D)=Δc(A)∶Δc(B)∶Δc(C)∶Δc(D)=a∶b∶c∶d。
[注]在同一时间内的同一个化学反应里,虽然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不一定相同,但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故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具体的物质。
(2)“三段式”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和转化率设a mol·L-1、b mol·L-1分别为A、B两物质的起始浓度,t时刻后,mx mol·L -1为反应物A的转化浓度,nx mol·L-1为反应物B的转化浓度,则:m A(g)+n B(g)p C(g)+q D(g)起始浓度/(mol·L-1) a b0 0转化浓度/(mol·L-1) mx nx px qx终态浓度/(mol·L-1) a-mx b-nx px qx(1)v(A)=mxΔt v(C)=pxΔt(2)α(A)=mxa×100%[题组·冲关]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变化来表示B.用不同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同一时间内同一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C.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通常由时间单位和物质的量单位决定D.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变小,所以用反应物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负值【解析】A、C不正确,常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表示;D不正确,反应速率均为正值;B正确。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课时1 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课时1 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582cbe7d84868762cbaed54e.png)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课时1 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1.了解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掌握金属的冶炼方法。
(重点)3.掌握铝热反应原理及实验。
(重点)4.了解金属回收和资源保护的意义。
5.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基础·初探]教材整理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和金属资源的合理开发1.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2.金属的冶炼(1)冶炼的原理①原理: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②实质: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使金属矿物中的金属阳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金属单质:M n++n e-===M。
(2)冶炼方法①热分解法适用于不活泼金属的冶炼。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 .加热分解HgO :2HgO=====△2Hg +O 2↑。
b .加热分解Ag 2O :2Ag 2O=====△4Ag +O 2↑。
②电解法适用于非常活泼金属的冶炼。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 .冶炼金属钠,电解熔融NaCl :2NaCl(熔融)=====电解2Na +Cl 2↑。
b .冶炼金属镁,电解熔融MgCl 2:MgCl 2(熔融)=====电解Mg +Cl 2↑。
c .冶炼金属铝,电解熔融Al 2O 3:2Al 2O 3(熔融)=====电解冰晶石4Al +3O 2↑。
③热还原法适用于大多数中等活泼金属的冶炼,常用的还原剂有C 、H 2、CO 、Al 等。
请写出下列冶炼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 .高炉炼铁:Fe 2O 3+3CO=====高温2Fe +3CO 2。
b .铝热反应炼铁:Fe 2O 3+2Al=====高温2Fe +Al 2O 3。
c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CuO +H 2=====△Cu +H 2O 。
④其他方法a .火法炼铜:Cu 2S +O 2=====高温2Cu +SO 2。
b .湿法炼铜:Fe +CuSO 4===FeSO 4+Cu 。
3.金属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合理开发利用金属资源的意义金属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且贮量有限,冶炼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也易造成环境污染。
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7.2.2 有机高分子材料
![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7.2.2 有机高分子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70a78002c1c708a1294a4492.png)
第2课时有机高分子材料课前自主预习1.有机高分子材料(1)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
(2)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黏合剂、涂料等。
2.塑料(1)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像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酚醛树脂等都是生产塑料的合成树脂,此外,人们还根据需要加入一些具有特定作用的添加剂,如能提高塑性的增塑剂、防止塑料老化的防老剂,以及增强着色剂等。
(2)塑料具有强度高、密度小、耐腐蚀、易加工等优良的性能。
3.几种常见塑料的性能和主要用途4.橡胶(1)经过分析发现,天然橡胶的主要成分是聚异戊二烯。
(2)通过模仿天然橡胶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人们以异戊二烯为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制得了异戊橡胶。
异戊橡胶的性能与天然橡胶十分接近,又被称为合成天然橡胶。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还开发了丁苯橡胶、顺丁橡胶、氯丁橡胶等一系列合成橡胶。
许多橡胶具有线型结构,有一定弹性,但强度和韧性差。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工业上常用硫与橡胶作用进行橡胶硫化,使线型的高分子链之间通过硫原子形成化学键产生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硫化橡胶具有更好的强度、韧性、弹性和化学稳定性。
人们还开发了耐热和耐酸、碱腐蚀的氟橡胶,耐高温和严寒的硅橡胶等特种橡胶。
特种橡胶在航空、航天和国防等尖端技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纤维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人类开始用化学方法将农林产品中的纤维素、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加工成黏胶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等再生纤维,后来发展到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等为原料制成有机小分子单体,再经聚合反应生产合成纤维。
再生纤维与合成纤维统称为化学纤维。
常见的合成纤维有聚丙烯纤维(丙纶)、聚氯乙烯纤维(氯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涤纶)和聚酰胺纤维(锦纶、芳纶)等。
合成纤维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不易虫蛀等优良性能,除了供人类穿着外,还可以制成绳索、渔网、工业用滤布,以及飞机、船舶的结构材料等,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师用书:2-3-1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 Wor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师用书:2-3-1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 Wor](https://img.taocdn.com/s3/m/a3508aae2e3f5727a4e9624d.png)
姓名,年级:时间: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及表示方法2.意义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这些数值所表示的意义相同。
3.规律对于同一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其比值一定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如对于反应:m A(g)+n B(g)p C(g)+q D(g),v(A)∶v(B)∶v (C)∶v(D)=m∶n∶p∶q。
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2)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2。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正误判断(1)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2)同一化学反应,相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 ( )(3)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1·s-1是指1 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1( )(4)升温时不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反应速率都增大()(5)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过程中,再增加CaCO3固体,反应速率不变,但把CaCO3固体粉碎,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答案] (1)×(2)√(3)×(4)√(5)√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2NH3在10 L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 min内,H2的物质的量由20 mol减少到8 mol,则2 min内H2的化学反应速率为()A.1.2 mol·L-1·min-1B.1.8 mol·L-1·min-1C.0.6 mol·L-1·min-1D.0.2 mol·L-1·min-1[解析]v(H2)=错误!=错误!=0.6 mol·L-1·min-1。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师用书:3-4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师用书:3-4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https://img.taocdn.com/s3/m/cf56d80cf8c75fbfc67db228.png)
姓名,年级:时间: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一、基本营养物质1.种类2.组成元素糖类、油脂、蛋白质组成的共同元素为C、H、O,蛋白质除含有上述几种元素外还含有N、S、P等元素.二、糖类1.糖类的分类及代表物2.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与性质(1)分子结构(2)特征反应①②淀粉错误!变蓝色3.双糖、多糖的水解反应(1)蔗糖的水解反应(2)多糖的水解反应淀粉(或纤维素)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糖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三、油脂1.组成特点及分类3.油脂的化学性质(1)水解反应(2)油脂的氢化4.油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油脂是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2)人体中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备用能源。
(3)油脂能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4)油脂能增加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蛋白质1.组成特点2.化学性质3.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蛋白质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能保证身体健康。
(2)动物的毛和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可应用于纺织工业。
(3)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
1.正误判断(1)糖类就是有甜味的物质,有甜味的物质就是糖()(2)某溶液中加入少量淀粉后呈蓝色,则该溶液中含有I-()(3)可用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4)为了鉴别某白色纺织品的成分是蚕丝还是纯棉制品,可选用灼烧的方法进行鉴别()(5)浓硝酸滴到人的皮肤上变黄色是物理变化()[答案](1)×(2)×(3)√(4)√(5)×2.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HOH—CHO,其对应的性质中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能水解B.可与乙酸发生取代反应C.能发生银镜反应D.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解析]葡萄糖是单糖、不水解。
[答案] A3.“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下面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通过灼烧时的特殊气味来鉴别蛋白质B.蛋白质溶液遇浓硝酸变黄C.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D.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解析] 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答案]C4.人造奶油是以氢化的植物油、液体油和动物油为原料,按一定比例与乳化剂、色素、调味剂、强化剂、抗氧化剂、防腐剂等调和而成。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第3节 课时2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反应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第3节 课时2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7700fee752d380eb63946d65.png)
课时2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1.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的含义。
2.初步学会根据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及化学反应限度的建立。
(难点)3.了解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化学反应的限度[基础·初探]1.可逆反应(1)正向反应:由反应物得到生成物的化学反应。
(2)逆向反应:由生成物得到反应物的化学反应。
(3)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4)可逆反应的特点2.化学反应的限度(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图示:(2)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
(3)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或完成的最大程度,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
[探究·升华][思考探究]探究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及特征在一定温度下,将0.1 mol N2和0.4 mol H2充入1 L含有催化剂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请探究下列问题并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
(1)反应过程中c(N2)、c(H2)、c(NH3)有什么变化?【提示】c(N2)与c(H2)逐渐减小,c(NH3)逐渐增大。
(2)反应过程中,v(正)、v(逆)如何变化?【提示】v(正)减小、v(逆)增大。
(3)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如何?c(N2)、c(H2)、c(NH3)如何?【提示】v(正)=v(逆)≠0,c(N2)、c(H2)、c(NH3)不再变化。
(4)如果改变条件,平衡状态会变吗?【提示】改变条件,平衡状态可能会变化。
[认知升华]升华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注:利用v(正)=v(逆)和组分百分含量不变作为平衡的标志[题组·冲关]题组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的特征1.对于可逆反应2SO2+O22SO3,在混合气体中充入一定量的18O2,足够长时间后,18O原子()A.存在于SO2、O2、SO3中B.只存在于SO2、O2中C.只存在于O2、SO3中D.只存在于SO3中【解析】由于该反应是可逆的,加入18O2后生成的SO3中含有18O,SO3分解生成SO2和O2,所以SO2和O2中也含有18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 教师教学用书目录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本章说明 (1)教学建议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5)第三节化学键 (6)教学资源 (8)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4)本章说明 (14)教学建议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7)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23)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31)教学资源 (36)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42)本章说明 (42)教学建议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43)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46)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48)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50)教学资源 (51)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59)本章说明 (59)教学建议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61)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64)教学资源 (67)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说明一、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要吸收能量,化学键的形成要放出能量。
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2.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初步了解化学电池的化学反应基础(氧化还原反应)及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4.通过实例和实验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知道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控制反应条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意义,初步认识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重要性和途径。
5.初步体会通过实验认识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方法与价值,并为学习有关的选修模块打下基础。
二、内容分析1.地位和功能本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
同时,本章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其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
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讨论,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条件将从原理上加深认识。
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及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在此只点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其主要原因,并笼统地将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不予深究。
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或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
在化学电池中,通过原电池和传统干电池(锌锰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池的化学原理和结构,并不要求上升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是通过实例和实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但不涉及对反应速率进行定量计算或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间反应速率的相互换算。
反应限度是通过实验和化学史实(炼铁高炉尾气之谜)感性地说明其存在,虽涉及了反应的“可逆性”及“平衡状态”,但未从原理的、定义的高度予以重点讨论。
反应条件的控制是建立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之上,选取了“燃料的燃烧效率”这一常见的典型例子进行综合分析,从中了解控制反应条件的重要性,训练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这一实例分析,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又与初中“燃料的燃烧”相衔接。
本章在选材上尽量将化学原理与实验、实例相结合,对化学概念或术语(如化学能、化学电池、催化剂、反应限度等)采用直接使用或叙述含义而不下定义的方式出现,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同时注意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化学史实、相关学科(如物理、生物等)相联系,力求使本章学习内容在相应的“知识生态”中呈现,体现其知识的生长性、环境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3.内容结构三、课时建议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2 课时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2 课时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2 课时机动和复习 2 课时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一、教学设计能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本章通过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过去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中所充当的角色,在未来人类解决能源危机、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等方面中的关键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学生关心能源、环境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是围绕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而展开的。
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教材先从化学键知识入手,说明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化学反应吸收还是放出能量的关系,为后面强调“与质量守恒一样,能量也是守恒的”的观点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部分中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提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强调了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及其研究过程,学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科学方法。
在第三部分中教材为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地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能量观。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本节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依据以上分析,建议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课堂教学单元:理论思考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实际应用教学。
这三个教学单元相互联系,同时又各自平行独立,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整体教学,这样就形成了以下几种教学思路:【教学设计Ⅰ】以理论思考教学作为切入点。
从复习化学键知识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破与立”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进入理论思考教学→引发学生考虑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问题→进入实验探究教学→提出人类如何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问题→进入实际应用教学。
这一教学思路强调的是理论的指导作用,启发学生从理论出发提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几种科学假设,然后设计实验对各种假设进行验证,以此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思考教学单元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结构化学知识、化学键模型、图表和多媒体课件等课堂内的教学资源,运用模拟课件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运用对比、比喻、联想等教学方法进行“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的教学,力求用直观化的图表说明问题,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和对比。
【教学设计Ⅱ】以实验探究教学作为切入点。
首先从一个燃烧实验入手→启发学生理解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能变化→进入实验探究教学→提出“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吸热,而有的化学反应放热” 的问题→进入理论思考教学→提出人类如何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问题→进入实际应用教学。
这一教学思路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应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去理解概念,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
整个教学过程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教学单元中,在探讨化学反应放热、吸热本质时,要使学生明确三点:1.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2.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守恒;3.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实验2-1、2-2、2-3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内教学资源,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学价值,建议将实验2-1和实验2-3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因为放热现象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有利于触摸反应器和观察温度计,能增强感性认识。
由于实验2-2中产生氨气,因此要在通风条件好的环境下安排学生分组实验,此实验直观,现象明显、有趣,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经过分组实验,学生有了完整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理性分析则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学生汇报、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报告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机会学习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对实验事实和数据的处理、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抽象等科学方法。
最后,为了能使实验教学进入高层次的创造性实验和创造性思维阶段,可以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或任务,供学生在课堂内讨论或课外深入学习。
例如,除了触摸、使用温度计和观察少量水是否结冰等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指示反应放热或吸热的方法?将你认为可行的方法列出来,并根据这些方法设计实验;在定性实验的基础上能否定量测定一个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如果能,应该怎样设计实验?你怎样设计实验比较两个反应放出能量的大小?【教学设计Ⅲ】以实际应用教学作为切入点。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进入实验探究教学→引导学生考虑怎样从本质上去理解: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吸热,而有的化学反应放热?→进入理论思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