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合集下载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研究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研究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研究教育学视角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构建积极、健康的教师学生互动模式。

教育学研究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是一种平等、互动、双向的关系。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启发者,而非唯一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则应尊重教师的教学权威,主动学习,与教师进行积极的合作与互动。

同时,教育学视角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也强调教师的温情和关爱。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促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个体。

在构建良好的教师与学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心理的交流与理解。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学调整。

学生也应该主动与教师交流,表达自己的困惑和需求,与教师共同探讨学习问题。

此外,教育学视角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还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

学生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的行为来构建自己的行为模式。

因此,教师需要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以积极、阳光、包容的态度影响学生。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需要实践的支持和教学环境的营造。

教师教育的改革中,培养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教师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对教育学视角下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学校和教育机构也需要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为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建立提供更好的条件。

总之,教育学视角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生教师师生关系

学生教师师生关系

作业反馈
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并给予学生反馈 和建议。
家长与教师的沟通
定期家长会
教师定期召开家长会,与 家长交流学生学习情况。
家长日常沟通
教师与家长保持日常沟通 ,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状态 。
教育理念交流
教师与家长交流教育理念 ,共同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
03
学生教师关系的维护与发展
维护良好的沟通渠道
建立信任
不成功案例
总结词
缺乏有效的沟通是导致不成功师生关系的常见原因。 如果师生之间不能坦诚地交流,就容易导致误解和矛 盾的产生。
详细描述
在一个不成功的案例中,一位教师没有充分与学生沟 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意图产生误解。这位教师在课 堂上讲述了一个复杂的理论概念,但未能充分解释清 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 开始对这位教师产生不信任和不满。最终,这种不信 任和不满逐渐升级成矛盾和冲突。如果双方能够及时 进行坦诚的沟通,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职 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04
学生教师关系的挑战与解决策 略
学生不适应课堂氛围的挑战
总结词
学生不适应课堂氛围是常见的挑战,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
详细描述
有些学生初入课堂时,由于对新环境的陌生和不确定性,往往存在不适应课堂氛围的情 况。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亲切的交流、关心和鼓励,与学
建立信任与尊重
信任关系的建立
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 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 鼓励。
尊重的体现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需求,避免使用贬低或嘲讽的语 言。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的意见和看法是 被重视和尊重的。

浅谈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浅谈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题目:浅谈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杨美素内容摘要: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

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其生则乐其教。

课堂教学中爱与情感是一以贯之、须臾不可或离;同时教育教学推其极致而言,其本旨就在于情感教育。

同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儿童,他们不太会判断,也不太会察言观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带有任何情绪性,即使自己再生气都必须把对学生的责任放在第一位,所以,小学教育也是一种责任教育。

关键字:师生关系情感教育责任教育教师多重心理角色也决定了教师比别人有着更多的压力:他们既是知识文化的传授者、传承者,又是管理者、学习者,还得担当父母的角色、子女的角色。

多重心理角色的要求常常使教师左右为难,应接不暇。

人们常说:百人百姓百脾气。

老师与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老师是成人,他们的思想已经成熟,对问题的认识、态度不是轻易能改变的;学生个性开始显露,他们对周围的人、事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思想不够成熟,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可塑性很强。

如果老师与学生有了矛盾,适当适时地处理好,会有利于学生的进步、班级的发展。

一、何为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师生关系随着主体需要的不同,联系的环节、内容、方式不同、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

从教与学的关系角度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从教与学的关系角度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认知和态度等,它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相互之间建立亲密关系,体验愉快情绪,产生工作和学习的愉快感;同时,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愉快的关系,有助于建立相互之间信任和了解的关系,令教师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使教师的工作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可见,师生关系对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否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师生关系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内容的复杂的关系体系,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对它进行考察。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关系。

由于教师相对于学生在知识、经验、智力、品行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教”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同时,学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进行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

这样在“教”和“学”的双向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便产生了特定的工作关系。

正因为如此,这种关系一般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所左右,如并不因为教师对某个学生的喜爱,或学生对某个教师的喜爱而产生这种工作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

(二)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结构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不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双方在严肃、认真、友好、民主、合作的气氛下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这种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

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既不专制又不放纵的民主平等的工作关系。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师生之间进行交往而产生的相互认知的、情感的关系,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这种关系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教育过程的一个因素,因此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有助于我们搞好班主任工作,更有助于我们搞好教学工作,真正做到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

一、影响师生关系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等,把教师凌驾于学生头上,以教育者自居,以严格要求为借口,以训斥、羞辱、打低分数、向家长告状、甚至罚站、罚款等手段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可能大多数情况是出于好意)。

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这种师生关系对当今的教育工作十分不利,它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极容易被伤害,以致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

这种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喜欢学习,不勤奋学习,而且有时还会在师生之间之间形成很多矛盾和冲突。

其实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只不过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劳动特点、文化素质,决定了比其它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更加频繁,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师生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受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因此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师生关系。

比如:封建社会强调等级,师生关系表现为师道尊严,而社会主义社会提倡人人平等和民主自由,师生关系就表现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另一方面,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体现了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

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交往,而是在特定要求和环境下的交往,教师要通过这种交往把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点、劳动技能等传递给学生,还要通过大量的语言、接触、交流等手段与学生沟通、交流思想,使学生有良好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气氛与环境。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除了受到社会的影响,更重要的还受到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参加教育活动的双方的影响。

小学教育学核心考点精粹: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小学教育学核心考点精粹: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小学核心考点精粹:第四章学生与教师【本章考什么如何出题?名师解读考点考向!】(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作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当然,学生负有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义务。

(1)学生的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学生的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要求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

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的是:①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②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③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④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刚刚实行素质教育,或许我们老师的课还不是太完善,或许上课时候会出现些细节上的纰漏,这有时会使学生在讨论时收不住尾,是有些学生有点说话的机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还是要注意与学生和平,平等的相处。

问题是教师该不该与学生平等相处?答案是肯定的。

由于教师需有一定权威,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群体。

到底怎样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较为恰当呢?依据以往一般情况,同学生平等相处说来轻巧,但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教师居高临下,指指点点,比较顺手,只要不侵犯学生人格,学生也能接受,何乐而不为?然而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敏感觉察到,学生在教师权威面前,常常感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压力,最终有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反感。

所以学生虽不可能产生与教师平等相处的奢望,但内心深处倒是渴望能有与教师交往的机会,学生们特别喜欢与他们打成一片的老师,而对那些盛气凌人的老师近而远之,或不近而远之。

这就说明,我们教师不能处于高处不胜寒的位置。

要避免这种情况。

其一,教师不免进行"转换角色地位"的尝试。

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处主导地位,而学生常处于被指导地位。

这是以往的正常关系,但是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这种关系要改变,现在老师是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课堂主体,所以在有些时候,老师不妨加入他们交流的行列,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交谈中加以诱导和感化,这样既有利于准确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也融洽了师生关系。

其二,要努力寻求师生自由交往的渠道。

按理,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过,说来容易,一个班级,六十几个学生,教师面面俱到,哪有这种精力,一般是抓两头带中间,已经做得不错了,但一个表现中等的学生,居然冒出面向差生学习的怪念头,以至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这种现象告戒我们教师,如果不能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与学生平等相处岂不是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我们教师可以采取一些非正常交往。

如询问一下家的情况和生活情况。

师生之间的四层关系

师生之间的四层关系

师生之间的四层关系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

这种关系具有工具性的目的,即它是以教育活动为纽带,服务于一定的教学任务,是不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上的协调一致。

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的建立,主要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如果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就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充分协调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乐学、善学,从而为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努力,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个品德高尚和学识渊博的教师必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不仅如此,学生还会把对教师的喜爱和尊重反映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付诸于极大的学习热情。

同样,学生的积极情绪又强烈地感染着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励教师对教育工作投以更大的努力。

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将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交往关系。

它不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它的目标是满足人的交往需要。

交往的需要是作为人的一种独立的和主观的需要而客观存在的。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有强烈的交际需要:教师希望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和信任;学生希望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博得教师的喜爱、关心和重视。

这种需要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和业务水平,力图在交往中以自己的高尚的品质、渊博的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推动学生努力学习,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力求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接近教师的期望。

因此,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作为一种推动力,推动教育活动的进行。

然而,师生的交往需要并不是轻易可以得到满足的,它要具备一系列的条件,这就给教育过程中交往的双方提出了诸多的要求和约束。

对于教师来说,要求教师一方面应具有高尚的品德,公平、无私、正直、坚定、积极向上,这是品德要求;另一方面要钻研业务,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这是教师赢得学生信任的前提之一;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学生有基本的文明水准和道德修养,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对学科知识及教师的热爱,这是学生博得教师喜爱的关键之一。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把教师
凌驾于学生头上,以教育者自居,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这种师生关系对当今的教育工
作十分不利,它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极容易被伤害,以致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

这种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喜欢学习,不勤奋学习,而且有时还
会在师生之间之间形成很多矛盾和冲突。

不知是从哪年哪月开始,现在各学校兴起学生给老师打分的做法:每学期学生给任课
教师打分,来评判教师的教学。

由学生给老师打分来评定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态度
的优劣,从理论上来说,是十分正确的。

但是,现在学生上学要缴纳学费,这实际上构成
教师与学生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学生是上帝,教师理所应当要为学生服务。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培养与被培养的关系,绝对不是一种服
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在教育过程中,
为实现教育目标,师生之间进行交往而产生的相互认知的、情感的关系,并在教育活
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师生之间进行交往而产生的相互认知的、情感的关系,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这种关系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教育过程的一个因素,因此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有助于我们搞好班主任工作,更有助于我们搞好教学工作,真正做到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

一、影响师生关系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等,把教师凌驾于学生头上,以教育者自居,以严格要求为借口,以训斥、羞辱、打低分数、向家长告状、甚至罚站、罚款等手段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可能大多数情况是出于好意)。

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这种师生关系对当今的教育工作十分不利,它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极容易被伤害,以致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

这种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喜欢学习,不勤奋学习,而且有时还会在师生之间之间形成很多矛盾和冲突。

其实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只不过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劳动特点、文化素质,决定了比其它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更加频繁,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师生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受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因此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师生关系。

比如:封建社会强调等级,师生关系表现为师道尊严,而社会主义社会提倡人人平等和民主自由,师生关系就表现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另一方面,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体现了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

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交往,而是在特定要求和环境下的交往,教师要通过这种交往把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点、劳动技能等传递给学生,还要通过大量的语言、接触、交流等手段与学生沟通、交流思想,使学生有良好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气氛与环境。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除了受到社会的影响,更重要的还受到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参加教育活动的双方的影响。

《教育学》第十二章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育学》第十二章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第本章十将二帮助章你学教习 师和学生的关系
1.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 2.师生关系的作用 3.师生关系的类型 4.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 5.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6.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准则
第一节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 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第一节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 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三)师生关系的作用
1.师生关系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2.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 3.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工作关系 *组织关系 *道德关系 *心理关系
第二节 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和位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 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相互交往而形成 和表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特殊 的社会关系,也是人际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 本、最主要的反映。
(二)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
几种主要观点 单一主体论 双主体论 复合主体论 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平等合作 *相互依存 *尊师爱生 *心理相容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的领导方式 3.师生交往方式 4.教师的归因 5.教师的人格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的个性
(三)环境方面
1.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 2.课堂的物理环境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1.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合作,加强对话与交流 2.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

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

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

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项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

这个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

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发展的人出来。

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寒意义上的教学存在。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价值的取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

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

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信关系

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信关系

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信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信关系对于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本文将从学生与教师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信关系,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思考。

一、相互理解学生和教师应该相互理解对方的角色和责任。

学生要明白教师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和成功而付出努力的,教师则要理解学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进行适当的个体辅导,来增进对学生的理解。

学生则可以主动沟通自己的想法和困惑,与教师共同探讨并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相互理解,双方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相互尊重学生与教师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意见。

尊重是建立互信关系的基础,只有彼此尊重,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

同时,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指导,认可教师的努力和付出。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则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尊重教师的教学安排。

通过相互尊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平等和谐。

三、相互信任学生与教师应该相互信任对方的能力和意愿。

信任是互信关系的核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信教师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师也需要相信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明确的目标和规则来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给予学生信心和安全感。

同时,学生也应该展现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潜力,让教师相信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能力。

通过相互信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密切和稳固。

综上所述,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信关系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共处,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更新与创新,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信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生与教师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生与教师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生与教师要点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作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当然,学生负有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义务。

3.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1)学生的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学生的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要求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

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是:①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②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③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④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4.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然而对于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存在不同的观点。

在教育史上,曾经形成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论”。

前者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等教学活动中起到支配作用,重视教师的权威在影响学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则被认为是妨碍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利因素。

后者主张转移教学的重心,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围绕着学生考虑。

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不能对学生的活动多加干涉。

这两种鲜明的观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片面地和绝对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对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何种关系形成了三种观点。

一、客体观客体观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唯一主体。

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教师负有教学之责,体现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主体特点,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尽管有一定的自学活动,但主要是处于客体的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

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这一观点的代表性说法是: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它产生的背景是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学生知识基础不稳固,因此教师要提高知识和能力的水平,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任务,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这种客体观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指导、促进学生的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在实践关系中究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呢?教师主体论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为教育的客体。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改造是一种按照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改造,教师对学生施加积极主动的影响,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发生合乎社会需要的变化。

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否正确地处理这种授受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一)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

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

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

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

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

但同时,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的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与态度等。

学校的教育活动就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这就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与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就是传授者,学生就是接受者。

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与质量。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瞧,在知识上,教师就是较多者,学生就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就是较发达者,学生就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教师就是较丰富者,学生就是欠丰富者。

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

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

但这一过程并不就是单项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就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

这个个体就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就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与责任心的下一代。

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发展的人出来。

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就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就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寒意义上的教学存在。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就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就是永远牵着她们的手。

社会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价值的取向也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就是多元化。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师生之间进行交往而产生的相互认知的、情感的关系,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这种关系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教育过程的一个因素,因此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有助于我们搞好班主任工作,更有助于我们搞好教学工作,真正做到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

一、影响师生关系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等,把教师凌驾于学生头上,以教育者自居,以严格要求为借口,以训斥、羞辱、打低分数、向家长告状、甚至罚站、罚款等手段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可能大多数情况是出于好意)。

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这种师生关系对当今的教育工作十分不利,它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极容易被伤害,以致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

这种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喜欢学习,不勤奋学习,而且有时还会在师生之间之间形成很多矛盾和冲突。

其实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只不过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劳动特点、文化素质,决定了比其它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更加频繁,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师生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受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因此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师生关系。

比如:封建社会强调等级,师生关系表现为师道尊严,而社会主义社会提倡人人平等和民主自由,师生关系就表现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另一方面,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体现了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

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交往,而是在特定要求和环境下的交往,教师要通过这种交往把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点、劳动技能等传递给学生,还要通过大量的语言、接触、交流等手段与学生沟通、交流思想,使学生有良好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气氛与环境。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所有学习的人都可以称为“学生”。

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学者或生活经验中的学习者;另一类是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者,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我们这里所论及的“学生”是指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从事学习的人,尤其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1.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人,就是要使教育过程中的学生表现出人的特性。

那么,学生应该具备人的哪些特性呢?第一,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不同,动物只有一种本能的生理生命,但人的生理生命只是人生存的生物前提,人的生命更在于他的精神文化追求的应然性。

人的能动性、主体性要求教育不能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的人,而是把他们当作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

教育不是压制他们的主体性,而是为他们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条件,从而使他们自觉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促进他们精神的主动发展。

第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任何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都是完整的人。

他不仅具有进行新陈代谢的生理生命,而且具有精神、意识和社会性的价值生命。

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和提升。

生命的完整性要求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内容上包括智力、体力、品德、美感的全面发展,在形式上包括人的知、情、意的发展。

教师要认识生命的整体性与发展的全面性,用全面、整体的教育发展学生丰富的潜能。

第三,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正如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绝对完全相同的人,即便是孪生兄弟,相同的基因遗传也因后天生活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发展,形成不同的个性。

教育面对人,就是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

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去遏止、压抑和抹杀这种个性和独特性。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

”2.学生是儿童: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说“学生是儿童”,就是要把儿童与成人区别开来,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学生作为儿童,有其独特的发展价值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否正确地处理这种授受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一)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

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

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

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

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

但同时,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的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三)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准则、价值的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

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

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所以,有关“授受关系”的提法是局限性的,只是最初级的表述。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又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
的。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并不意味着削弱权威,反而还会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

民主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

[page]二、师生关系
(一)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推演到师生关系上就是“师为生纲”。

在封建的师生关系看来,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所谓“师严乃道尊”之谓也。

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其影响今天仍在。

不彻底消除这种影响,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则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的,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教师中心论”学说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人物。

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因此十分强调教师的权威,甚至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

作为对这种专制型师生关系的反抗,l9世纪末以后,出现了以强调“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

这种理论以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人物。

他们看到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教育活动的成功必须以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为前提,因此十分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甚至认为学生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导致教师放弃对于学生的主动引导,追随在学生自发性活动的后面。

在哲学上,这种师生关系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改变传统的师生对立状态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在管理上却出现了一种放任主义的偏向,这对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是不利的。

所以,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

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page]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一些学校教育中被异化为人一物关系,使师生关系变得机械而毫无生气。

有些西方学者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把教师职业看做是一种出卖知识的职业,把师生关系看做是一种买卖关系,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的理解引入误区,使师
生关系失去了道德上的规范。

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并且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儿童、青少年将成长为怎样一个人,与家长、与教师以及其他教育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卜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人格的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

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做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