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笔谈(明朝陆树声)
陆树声文言文翻译
原文:陆树声,字与可,号雪斋,嘉靖四年生,万历二十年卒。
父陆绍曾,嘉靖壬午进士,官至侍读学士。
树声幼承家学,颖悟过人,年十五,补博士弟子员。
弱冠,举于乡,嘉靖壬子,成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迁侍讲学士,擢吏部尚书,累官至太子太保。
居官清正,政绩卓著,时人称之曰:“雪斋先生,天下清官。
”书法,树声之所长也。
其书独步一时,人称“雪斋体”。
树声书法,以行草见长,笔力遒劲,结构严谨,气势磅礴。
尝自评曰:“吾书虽不至妙,然能自出新意,不蹈袭古人。
”又曰:“书者,心画也。
心正则笔正,笔正则书正。
”树声书法,以气韵生动、意境深远著称。
世所传世,皆为珍宝。
树声生平,淡泊名利,乐善好施。
尝曰:“人生在世,富贵非所望,唯愿子孙贤,为国家育英才。
”其言简意赅,深得人心。
晚年,退居林下,潜心书法,尤以山水、花鸟见长。
所著《雪斋诗草》传世,其诗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翻译:陆树声,字与可,号雪斋,生于嘉靖四年,卒于万历二十年。
其父陆绍曾,嘉靖壬午年进士,官至侍读学士。
陆树声自幼继承家学,聪明过人,十五岁时补博士弟子员。
弱冠之年,乡试中举,嘉靖壬子年,考中进士。
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侍讲学士,再后提拔为吏部尚书,累官至太子太保。
他在任期间,清正廉洁,政绩显著,时人称赞他为:“雪斋先生,天下清官。
”书法方面,陆树声最为擅长。
他的书法独树一帜,被称为“雪斋体”。
陆树声的书法以行草为主,笔力遒劲,结构严谨,气势磅礴。
他自己评价自己的书法说:“我的书法虽不能达到极致,但能自出新意,不模仿古人。
”他还说:“书法是心灵的写照。
心正则笔正,笔正则书正。
”陆树声的书法以气韵生动、意境深远而著称。
世传其作品,皆为珍宝。
陆树声生平,淡泊名利,乐于助人。
他曾说:“人生在世,富贵非我所求,只愿子孙贤良,为国家培养英才。
”他的话语简练而意蕴深远,深受人们喜爱。
晚年,他隐居山林,专心致志于书法,尤其擅长山水、花鸟。
他所著的《雪斋诗草》流传于世,其中的诗作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陆树声
陆树声
陆树声(1509年-1605年),字与吉,号平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
晚明官员。
)家世业农,从小种田,暇时苦读,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因父亲病重回乡,服丧三年。
其后数次辞官,又被起用。
返回朱家角后,闭门谢客,安度晚年,九十七岁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著有《平泉题跋》、《耄余杂识》、《长水日记》、《陆文定书》等。
作品集
题衲衣
解组归来万事捐,尽将身世付安禅。
披来戒衲浑无事,不尚歌姬为乞缘。
题画像
岂有文章置集贤,也无勋业到凌烟。
只应画作老居士,留与香山结净缘。
玉兰
葱茏芳树雨初乾,樽酒花前洽笑欢。
日晃帘栊晴喷雪,风回斋阁气生兰。
参差玉佩排空出,烂熳香鳞拥醉看。
自是东君苦留客,莫教弦管易吹残。
和观莲
秘省仙郎别苑东,池开新长芰荷红。
幽芳渺渺三湘外,疏影亭亭一水中。
论张居正禁讲学_刘岐梅
论张居正禁讲学刘岐梅[摘要]明代中期,为了纠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王阳明等思想家倡导书院讲学,私人讲学之风再度兴盛起来。
但同时,流弊百出,私人讲学发生异变。
针对这种情况,张居正起而矫之,严禁那些违背阳明讲学宗旨、为自私自利之计的书院讲学,以加强思想统一,维系社稷安定,维护公众利益,捍卫改革成果。
从学术立场上说,张居正禁讲学实质是用程朱理学和经世实学对王学进行的修正。
[关键词]张居正讲学王学理学实学[中图分类号]B248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4)05-0088-08明代张居正改革,历代史家均给予充分肯定。
其人生前亦享帝师之尊,荣耀至极,但何以/身死未几而辱随之0?许多人认为,张居正禁讲学、毁书院是导致他遭身后之辱的重要原因。
明人沈德符说他:/痛恨讲学,立意翦抑,,遂遍行天下拆毁,,江陵败而建白者力攻,亦以此为权相大罪之一。
0(沈德符5万历野获编6卷二十四,5畿辅#书院6)明代史学家谈迁说:/华亭好道学,书院棋置,,江陵深惩其弊,堤流塞源,亦未为失也。
然必概毁之以为快,适增其口。
0(5国榷6卷七十)然而,时人谢肇却说:/江陵行事虽过操切,然其实有快人意者。
如沙汰生员,废书院,减郡县,去诸冗员是也。
0(见5国榷6卷七十一)可谓众说纷纭,毁誉迥异。
直至今天,张居正与明代中期讲学的关系仍然影响着对张居正的评价问题。
一、明代中期私人讲学之风的兴盛与异变明代中期私人讲学之风的兴盛和异变与明代的文教政策及阳明心学的产生与传播密切相关。
作者简介:刘岐梅(1974)),女,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思想文化史、学术史。
济南25010088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明朝建国后,太祖朱元璋坚持文教治国的政策,崇奉程朱理学为官学,强化科举制度,学校教育得到空前发展,书院式的私人讲学趋于沉寂。
洙泗、尼山书院仅仅成为尊崇儒学的象征而已。
成化以后,理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
国学古籍【史部】13类目
一.【史部】1.正史1.《三家注史记》·(汉)司马迁2.《汉书》·班固3.《后汉书李贤注》·(南朝宋)范烨编(唐)李贤等注4.《后汉书》·范烨编5.《三国志裴松之注》·(晋)陈寿编(南朝宋)裴松之注6.《晋书》·(唐)房玄龄等7.《宋书》·(梁)沈约8.《南齐书》·(梁)萧子显9.《梁书》·(唐)姚思廉10.《陈书》·(唐)姚思廉11.《魏书》·(北齐)魏收12.《北齐书》·(唐)李百药13.《周书》·(唐)令狐德棻14.《北史》·(唐)李延寿15.《南史》·(唐)李延寿16.《隋书》·(唐)魏徵17.《旧唐书》·(后晋)刘昫18.《新唐书》·(北宋)欧阳修19.《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20.《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21.《宋史》·脫脫等22.《辽史》·(元)脫脫23.《金史》·(元)脫脫24.《元史》·(明)宋濂25.《明史》·(清)张廷玉26.《清史稿》·赵尔巽27.《新元史》·柯劭忞28.《史記》·(漢)司馬遷著29.《漢書顏師古注》·(東漢)班固編(唐)顏師古注30.《後漢書李賢注》·(南朝宋)範燁編繏(唐)李賢等注31.《晉書》·(唐)房玄龄等32.《宋書》·(梁)沈約33.《南齊書》·南齊書(梁)蕭子顯34.《梁書》·(唐)姚思廉35.《陳書》·(唐)姚思廉36.《魏書》·(北齊)魏收37.《北齊書》·北齊書(唐)李百藥38.《周書》·(唐)令狐德棻40.《南史》·(唐)李延壽41.《隋書》·(唐)魏徵等編42.《舊唐書》·劉昫等編43.《新唐書》·歐陽修等合44.《三國志裴松之注》·(晉)陳壽編繏(南朝宋)裴松之注45.《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46.《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47.《宋史》·(元)脫脫等48.《遼史》·(元)脫脫等49.《金史》·(元)脫脫等50.《元史》·(明)宋濂等51.《明史》·(清)張廷玉等52.《旧唐书》五代·刘昫53.《宋书》梁·沈约54.《新唐书》宋·宋祁55.《三国志》晋·陈寿56.《晋书》唐·房玄龄57.《南史》唐·李延寿58.《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59.《清史稿》·赵尔巽61.《梁书》唐·姚思廉62.《汉书》汉·班固63.《旧五代史》宋·薛居正64.《陈书》唐·姚思廉2.编年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主编2.《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主編3.《续资治通鉴》·(清)毕沅4.《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5.《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清)黄以周等辑6.《资治通鉴全译》·(宋)司马光主编7.《中华民国史事日志》·郭廷以8.《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9.《众家编年体晋史》清·汤球10.《后汉纪校注》·袁宏(晉)周天游校注11.《前汉纪》汉·荀悦12.《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国维1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14.《古本竹书纪年辑证》·15.《续资治通鉴》清·毕沅16.《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17.《前汉纪》·(东汉)荀悦18.《資治通鑑胡三省注》·司馬光編胡三省注19.《宋史全文》·(元)佚名李之亮点校20.《後漢紀校注》·(晉)袁宏周天游校注21.《古本竹书纪年辑证》·22.《大明仁宗昭皇帝实录》·(明)蹇义等纂修23.《大明光宗贞皇帝实录》·(明)叶向高等纂修24.《元经》隋·王通25.《后汉纪》晋·袁宏26.《宋季三朝政要》宋·佚名27.《小腆纪年》清·徐鼒2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29.《明通鉴》清·夏燮30.《竹书纪年》·31.《竹书纪年辑证》·32.《资治通鉴外纪》宋·刘恕33.《资治通鉴注》宋·胡三省34.《通鉴辑览明季编年》清·35.《郑史编年辑录》·佚名36.《两朝纲目备要》·37.《中兴小纪》·38.《九朝编年备要》·39.《元史续编》·40.《唐创业起居注》·41.《大事记》·42.《大事记续编》·43.《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44.《御批历代通鉴辑览》·45.《皇清开国方略》·46.《皇王大纪》·47.《稽古录》·48.《竹书统笺》·49.《纲目分注拾遗》·50.《纲目续麟》·51.《纲目订误》·52.《续宋编年资治通鉴》·53.《西汉年纪》·54.《资治通鉴前编》·55.《资治通鉴后编》·56.《资治通鉴四库》·57.《资治通鉴目录》·58.《资治通鉴考异》·59.《资治通鉴释例》·60.《通鉴地理通释》·61.《通鉴续编》·62.《通鉴胡注举正》·63.《通鉴释文辨误》·64.《靖康要录》·3.野史1.《穆天子传》·2.《南明野史》·(清)南沙三餘氏3.《夏商野史》·(明)钟惺4.《秦朝野史》·(民国)黄士衡5.《西汉野史》·(民国)黄士衡6.《隋唐野史》·(明)罗贯中7.《元代野史》·(民国)田腾蛟8.《留东外史》·不肖生9.《留东外史续集》·不肖生10.《民国野史》·(民国)荫余轩放11.《朝野佥载》·唐·张鷟12.《大金吊伐录》·(金)佚名13.《大宋宣和遗事》·宋·佚名14.《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15.《大唐新语》·唐·刘肃16.《大同纪事》·明·韩邦奇17.《东南纪事》·邵廷采18.《皇明本纪》·(明)佚名19.《皇明纪略》·(明)皇甫录20.《皇明奇事述》·明·王世贞21.《皇明盛事述》·明·王世贞22.《皇明异典述》·明·王世贞23.《江南野史》·龙衮陈尚君补遗24.《靖康传信录》·宋李纲25.《靖康纪闻》·宋丁特起26.《九州春秋》·西晋·司马彪27.《康雍乾间文字之狱》·清·佚名28.《辽志》·(宋)叶隆礼29.《满清外史》·(清)天嘏30.《满清兴亡史》·(民国)汉史氏31.《明皇杂录》·唐·郑处诲32.《南迁录》·(金)张师颜33.《南北朝杂记》·(宋)刘敞34.《南岳小录》·35.《南征录汇》·(金)李天民36.《奴才小史》·(民国)老吏37.《清朝前纪》·(民国)孟森38.《清代野记》·(清)梁溪坐观老人39.《清宫禁二年记》·(清)裕德菱40.《清暑笔谈》·(明)陆树声41.《三国杂事》·(宋)唐庚42.《十六国春秋别本》·(北魏)崔鸿43.《十叶野闻》·(民国)许指严44.《蜀王本纪》·(明)郑朴辑45.《宋朝事实》·(宋)李攸46.《隋唐嘉话》·唐·刘餗47.《太平天国战记》·(清)罗惇曧48.《唐国史补》·唐·李肇49.《外交小史》·(清)佚名50.《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51.《魏晋世语》·52.《五代春秋》·(宋)尹洙53.《五代史阙文》·(宋)王禹偁54.《五代新说》·(唐)徐炫55.《五国故事》·(宋)佚名56.《西夏事略》·(宋)王称57.《西夏书事》·(清)吴广成58.《西巡回銮始末》·(清)佚名59.《熙朝新语》·(清)徐锡龄、钱泳60.《献帝春秋》·(东汉)佚名61.《湘军志》·(清)王闿运62.《湘山野录》·(宋)文莹63.《鸦片事略》·(清)李圭64.《野记》·(明)祝允明4.别史1.《台湾通史》清·连横2.《逸周书》晋·孔晁3.《明季南略》清·计六奇4.《西夏书事》清·吴广成5.《顺宗实录》唐·韩愈6.《国语》春秋鲁·左丘明7.《唐国史补》唐·高彦休8.《逸周书》·9.《满洲实录》·(清)不著撰人10.《南天痕》·(清)四明西亭凌雪11.《三十国春秋辑本》·(清)汤球12.《顺宗实录》·(唐)韩愈13.《五代春秋》·(宋)尹沫14.《西夏书事》·(清)吴广成15.《徐偃王志》·(清)徐时栋16.《三十国春秋辑本》清·汤球17.《三国食货志》·陶元珍18.《世本四种》清·王谟19.《东观汉记》汉·刘珍20.《五代春秋》宋·尹沫21.《内阁汉文题本专题档案刑科婚姻类提要》清·22.《台湾关系文献集零》·23.《台湾土地制度考查报告书》·24.《台湾对外关系史料》·25.《台湾文献丛刊南明史料》·26.《台湾文献丛刊清圣祖实录选辑》·27.《台湾海防档》·28.《台湾番事物产与商务》·29.《台湾私法人事编》·30.《台湾私法债权编》·31.《台湾私法商事编》·32.《台湾私法物权编》·33.《台湾资料清仁宗实录选辑》·34.《台湾资料清宣宗实录选辑》·35.《台湾资料清德宗实录选辑》·36.《台湾资料清文宗实录选辑》·37.《台湾资料清穆宗实录选辑》·38.《台湾资料清经世文编选录》·39.《台湾资料清高宗实录选辑》·40.《台湾通纪》清·陈衍41.《史佚书》周·尹佚42.《名山藏》明·何乔远43.《国朝献征录》明·焦竑44.《圣安本纪》清·顾炎武45.《契丹国志》宋·叶隆礼46.《崇祯实录》明·佚名47.《崇祯长编》明·佚名48.《建康实录》唐·许嵩49.《徐偃王志》清·徐时栋50.《故宫俄文史料第一辑》·51.《明季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52.《明实录世宗实录》·53.《明实录仁宗实录》·54.《明实录光宗实录》·55.《明实录太宗实录》·56.《明实录太祖实录》·57.《明实录孝宗实录》·58.《明实录宣宗实录》·59.《明实录宪宗实录》·60.《明实录崇祯实录》·61.《明实录武宗实录》·62.《明实录熹宗实录》·63.《明实录神宗实录》·64.《明实录穆宗实录》·5.地理1.《佛国记》晋·法显2.《水经注》北魏·郦道元3.《蛮书》唐·樊绰4.《岁华纪丽谱》元·费著5.《庐山记》宋·陈舜俞6.《桂林风土记》唐·莫休符7.《南岳小录》唐·李冲昭8.《北户录》唐·段公路9.《淳熙三山志》宋·梁克家10.《大唐西域记》唐·释玄奘11.《三辅黄图》汉·佚名12.《洛阳伽蓝记》南北朝·杨衒之13.《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14.《荆楚岁时记》南朝·宗懔15.《岛夷志略》元·汪大渊16.《吴地记》唐·陆广微17.《岭表录异》唐·刘恂18.《都城纪胜》·灌圃耐得翁19.《武林旧事》宋·周密20.《梦粱录》宋·吴自牧21.《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22.《岭外代答》宋·周去非23.《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24.《渤海国记》·黄维翰纂辑25.《蛮书》·(唐)樊绰26.《赤雅》·(明)邝露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28.《梦粱录》·(南宋)吴自牧29.《佛国记》·(东晋)法显30.《风土记》·(晋)周处31.《朝鲜赋》·(明)董越32.《吴地记》·(唐)陆广微33.《北游录》·(清)谈迁34.《武林旧事》·(南宋)周密35.《游城南记》·(宋)张礼36.《赤松山志》·(宋)倪守約37.《平江记事》·(元)高德基38.《中吴纪闻》·(宋)龚明之39.《溪蛮丛笑》·(宋)朱辅40.《岭表录异》·(唐)刘恂41.《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杨守敬纂疏熊会贞疏42.《钵池山志》·冒广生编43.《安溪县志(嘉靖版)》·(明)林有年主纂44.《安溪县志(康熙癸丑版)》·(清)谢宸荃主修洪龙见主纂45.《洛阳伽蓝记》·(魏)杨衒之46.《洛陽伽藍記校注》·(魏)楊衒之,范祥雍校注47.《洛阳伽蓝记》·(魏)杨衒之周祖谟校48.《徐霞客游记》·(明)徐宏祖49.《真興飈土記》·真臘風土記(元)周達觀50.《岳陽飈土記》·岳陽風土記(宋)范致明51.《吴中水利书》·(宋)单锷52.《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53.《大唐西域记》·(唐)玄奘54.《洛阳名园记》·(宋)李格非55.《桂林风土记》·(唐)莫休符56.《桂海虞衡志》·(宋)范成大57.《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58.《岁华纪丽谱》·(元)费著59.《南方草木状》·(晋)嵇含60.《南宋都城紀勝》·61.《益部方物略记》·(宋)宋祁62.《漕船志》·(明)席书编次朱家相增修63.《补陀洛迦山传》·(元)盛熙明述64.《朝鲜纪事》·(明)倪谦6.传记1.《廿二史劄记》·赵翼2.《魏郑公谏录》唐·王方庆3.《英雄记》·王粲4.《晏子春秋集释》·吴则虞5.《纳兰家族墓碑》·6.《明儒学案》清·黄宗羲7.《唐才子传》元·辛文房8.《列女传》汉·刘向9.《十七史百将传》宋·张预10.《高士传》·(晋)皇甫谧11.《列女傳》·列女传(汉)刘向12.《唐才子传》·(元)辛文房13.《晏子春秋》·14.《曾公遺錄》·(宋)曾布15.《百越先贤志》·(明)欧大任16.《晏子春秋集释》·吴则虞17.《十七史百将传》·(宋)张预18.《李相国论事集》·(唐)李绛19.《闽中理学渊源考》·(清)李清馥20.《明儒学案》·(清)黄宗羲21.《东坡先生年谱》宋·王宗稷22.《东家杂记》宋·孔传23.《东林列传》清·陈鼎24.《东林十八高贤传》晋·佚名25.《中州人物考》明·孙奇逢26.《今献备遗》明·项笃寿27.《元儒考略》明·冯从吾28.《元朝名臣事略》元·苏天爵29.《卓异记》唐·李翱30.《古列女传》汉·刘向31.《台湾文献清史列传选》·32.《名卿绩纪》明·王世贞33.《名臣碑传琬琰集》宋·杜大珪34.《吴耿尚孔四王全传》清·佚名35.《吴郡二科志》明·阎秀卿36.《嘉靖以来首辅传》明·王世贞37.《国宝新编》明·顾璘38.《奴才小史》·老吏39.《孔子编年》宋·胡仔40.《孙威敏征南录》宋·滕元发41.《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清·佚名42.《宋元学案》清·黄宗羲43.《小腆纪传》清·徐鼒44.《小酉腴山馆主人自着年谱》清·吴大廷45.《广卓异记》宋·乐史46.《庆元党禁》宋·沧洲樵叟47.《廉吏传》宋·费枢48.《徐闇公先生年谱》清·陈乃干49.《扈从东巡日录》清·高士奇50.《明名臣琬琰录》明·徐纮51.《明名臣琬琰续录》明·徐纮52.《明高僧传》明·释如惺53.《昭忠录》宋·佚名54.《晏子春秋》春秋齐·晏婴55.《曾文正公年谱》清·曾国藩56.《朱子年谱考异》清·王懋竑57.《李相国论事集》唐·李绛58.《杜工部年谱》宋·赵子栎59.《杜工部诗年谱》宋·鲁訔60.《松亭行纪》清·高士奇61.《查东山先生年谱》清·沈起62.《殿阁词林记》明·廖道南63.《浦阳人物记》明·宋濂64.《清代学人列传》清·佚名7.杂史1.《九家旧晋书辑本》·汤球辑(清)杨朝明校补2.《三国遗事》明·僧一然3.《贞观政要》唐·吴兢4.《战国策》西汉·刘向5.《平宋录》元·刘敏中6.《八家后汉书辑注》·周天游辑注7.《松漠纪闻》宋·洪皓8.《东观汉记校注》·刘珍等(东汉)吴树平校注9.《五代史阙文》宋·王禹偁10.《戰國策》·(漢)劉向11.《平宋录》·(元)刘敏中12.《安南傳》·(明)王世貞13.《松漠纪闻》·(宋)洪皓14.《贞观政要》·(唐)吴兢15.《契丹國志》·契丹国志(宋)叶隆礼16.《五代史补》·(宋)陶岳17.《大金吊伐录》·(金)佚名18.《北狩见闻录》·(宋)曹勋19.《東觀漢記校注》·(東漢)劉珍等吳樹平校注20.《八家后汉书辑注》·周天游辑注21.《九家舊晉書輯本》·(清)湯球輯22.《包公案-百家公案》·(明)安遇时等编23.《五代史补》宋·陶岳24.《北狩见闻录》宋·曹勋25.《太平治迹统类》宋·彭百川26.《平汉录》明·宋濂27.《庚申君遗事》清·万斯同28.《弇山堂别集》明·王世贞29.《旧京遗事》明·史玄30.《汝南遗事》元·王鹗31.《渚宫旧事》唐·余知古32.《燕翼诒谋录》宋·王栐33.《翰苑遗事》宋·洪遵34.《贞陵遗事》唐·令狐澄35.《辽纪》明·田汝成36.《钱塘遗事》元·刘一清37.《革除遗事》明·黄佐38.《三国志补注》·39.《前汉书》·40.《史记四库》·41.《史记疑问》·42.《史记集解》·43.《班马异同》·44.《补后汉书年表》·45.《读史记十表》·46.《辽史拾遗》·47.《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8.史评1.《读通鉴论》清·王夫之2.《三国杂事》宋·唐庚3.《史通》唐·刘知几4.《宋论》清·王夫之5.《史通》·(唐)刘知几6.《三国杂事》·(宋)唐庚7.《史通通释》·(唐)刘知几(清)浦起龙释8.《读通鉴论》·(清)王夫之9.《宋论》·(清)王夫之10.《三国史辨误》·佚名11.《两汉刊误补遗》宋·吴仁杰12.《五代史纂误》宋·吴缜13.《后汉书八家辑注》·14.《新唐书纠谬》宋·吴缜15.《旧晋书九家辑本》清·汤球16.《班马异同论》宋·倪思17.《两汉纪字句异同考》清·蒋国祚18.《中国史学史》·金毓黻19.《中国哲学史》·钟泰20.《六朝通鉴博议》宋·李焘21.《历代名贤确论》宋·佚名22.《历代通略》元·陈栎23.《史书占毕》明·胡应麟24.《史纠》明·朱明镐25.《史通会要》明·陆深26.《唐书直笔》宋·吕夏卿27.《唐史论断》宋·孙甫28.《学史》明·邵宝29.《宋大事记讲义》宋·吕中30.《廿二史札记》清·赵翼31.《旧闻证误》宋·李心传32.《经幄管见》宋·曹彦约33.《辽方镇年表》清·吴廷燮34.《通鉴问疑》宋·刘羲仲35.《金方镇年表》清·吴廷燮36.《两汉笔记》·37.《史纂通要》·38.《唐鉴》·39.《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40.《御批资治通鉴纲目》·41.《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42.《涉史随笔》·43.《评鉴阐要》·44.《通鉴答问》·45.《钦定古今储贰金鉴》·9.载记1.《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常璩(晋)任乃强校注2.《越绝书》汉·袁康3.《吴越春秋》后汉·赵晔4.《江南野史》宋·龙衮5.《五国故事》宋·佚名6.《十六国春秋别传》北魏·崔鸿7.《越绝书》·8.《越史略》·9.《邺中记》·(晋)陆翙10.《江表志》·(北宋)郑文宝11.《吴越春秋》·(东汉)赵晔12.《三楚新录》·(宋)周羽翀13.《江南馀载》·14.《江南野史》·(宋)龙衮15.《吴越备史》·(宋)范坰、林禹16.《十六国春秋别传》·17.《北风扬沙录》·(元)陈准18.《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19.《三国史记》·金富轼20.《三楚新录》宋·周羽21.《中山传信录》清·徐葆光22.《北风扬沙录》元·陈准23.《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24.《南唐书》宋·陆游25.《南诏野史》明·杨升庵26.《吴越备史》宋·钱俨27.《咸宾录》明·罗曰聚28.《増订南诏野史》清·胡蔚29.《安南传》明·王世贞30.《日本国志》清·黄遵宪31.《江南余载》南唐·佚名32.《江南别录》宋·陈彭年33.《江表志》宋·郑文宝34.《渤海考》·柳得恭35.《琉球国志略》清·周煌36.《翰苑》唐·张楚金37.《蒙鞑备录》宋·孟珙38.《蜀梼杌》宋·张唐英39.《越史略》越·佚名40.《邺中记》晋·陆翙41.《金小史》明·杨循吉42.《金志》元·宇文懋昭43.《钓矶立谈》宋·史温44.《锦里耆旧传》宋·勾延庆45.《高丽史》·郑麟趾46.《黑鞑事略》宋·彭大雅47.《别本十六国春秋》·48.《十国春秋》·49.《安南志略》·50.《朝鲜史略》·51.《陆氏南唐书》·52.《马氏南唐书》·10.政书1.《文献通考》元·马端临2.《天朝田亩制度》清·洪秀全3.《中国官场学》·汪龙庄、万枫江4.《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5.《唐会要》宋·王溥6.《通典》唐·杜佑7.《宋朝事实》宋·李攸8.《历代兵制》宋·陈傅良9.《通典》·(唐)杜佑纂(繁)10.《通典》·(唐)杜佑(简)11.《唐會要》·(宋)王溥12.《唐会要》·13.《捕蝗考》·(清)陳芳生14.《續通典》·(清)高宗敕15.《文献通考》·(宋元)马端临16.《大明會典》·(明)李東陽等纂17.《唐律疏議》·(唐)長孫無忌等編修18.《大清律例》·19.《清朝通典》·(清)高宗敕20.《安南奏議》·(明)不著撰人21.《大明律集解附例》·22.《宋词媛朱淑真事略》·(清)佚名23.《七国考》明·董说24.《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25.《健余先生抚豫条教》清·尹会一26.《元代法律资料辑存》·27.《元典章刑部》·28.《元婚礼贡举考》元·佚名29.《元朝典故编年考》清·孙承泽30.《刑案汇览三编》清·祝庆祺31.《刑统》宋·窦仪32.《北洋水师章程》·33.《北洋舰志》清·池仲祐34.《大明会典》明·李东阳35.《大清国籍条例》清·36.《大清报律》清·37.《大清著作权律》清·38.《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清·张百熙39.《安徽咨议局章程》清·40.《宋会要辑稿》清·徐松41.《宋建隆详定刑统宋刑统》宋·窦仪42.《庙学典礼》元·佚名43.《康熙政要》清·章梫44.《总制浙闽文檄》清·刘兆麒45.《捕蝗考》清·陈芳生46.《新竹县制度考》清·佚名47.《明代律例汇编》明·48.《明会要》清·龙文彬49.《明宫史》明·吕毖50.《晋政辑要》清·海宁51.《晚清新编陆军战法兵语字汇》清·52.《汉官旧仪》汉·卫宏53.《江苏省通志稿司法志》清·缪荃孙54.《清会典台湾事例》·55.《清朝通典》清·爱新觉罗弘历56.《清朝通志》清·爱新觉罗弘历57.《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清·58.《皖政辑要》清·冯煦59.《福建省例》·60.《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61.《续通典》清·爱新觉罗弘历62.《续通志》清·爱新觉罗弘历63.《营造法式》宋·李诫64.《蒙古律书》清·理藩院11.职官1.《学治臆说》清·汪辉祖2.《幕学举要》清·万维鶾3.《从政录》明·薛瑄4.《官箴》宋·吕本中5.《佐治药言》清·汪辉祖6.《唐六典》唐·李林甫7.《续佐治药言》清·汪辉祖8.《官箴》·(宋)吕本中9.《唐六典》·(唐)李林甫等修10.《臣轨》·(唐)武则天11.《佐治药言》·(清)汪辉祖12.《三事忠告》元·张养浩13.《为政善报事类》元·叶留14.《为政忠告》元·张养浩15.《为治一得编》清·何耿绳16.《事宜须知》清·延昌17.《从公三录》清·戴肇辰18.《从公录》清·戴肇辰19.《从公续录》清·戴肇辰20.《从政遗规》清·陈弘谋21.《佐杂谱》清·李庚干22.《作邑自箴》宋·李元弼23.《入幕须知》清·汪龙庄24.《六部成语》清·李鹏年25.《共城从政录》清·周际华26.《刑幕要略》清·佚名27.《初仕录》明·吴遵28.《初仕要览》明·佚名29.《别本刑统赋解》元·佚名30.《办案要略》清·王又槐31.《励治撮要》清·张经田32.《司牧宝鉴》清·李容33.《名公书判清明集》宋·佚名34.《吏学指南》元·徐元瑞35.《吏皖存牍》清·姚锡光36.《土官底簿》明·佚名37.《在官法戒录》清·陈弘谋38.《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明·王锡爵39.《外官新任辑要》清·佚名40.《天台治略》清·戴兆佳41.《学仕遗规》清·陈宏谋42.《学仕遗规补编》清·陈宏谋43.《学治续说》清·汪辉祖44.《学治识端》清·徐寿兹45.《学治说赘》清·汪辉祖46.《官箴集要》明·汪天锡47.《宦乡要则》清·张鉴瀛48.《宦海慈航》清·蒋埴49.《居官寡过录》清·胡衍虞50.《居官必要为政便览》明·佚名51.《居官日省录》清·觉罗乌尔通阿52.《居官格言》明·佚名53.《居官水镜》明·刘时俊54.《居官镜》清·刚毅55.《州县事宜》清·田文镜56.《州县初仕小补》清·褚瑛57.《州县提纲》宋·陈襄58.《州县须知》清·刘衡59.《平平言》清·方大湜60.《庸吏庸言》清·刘衡61.《御制官箴》明·朱瞻基62.《政学录》清·郑端63.《救命书》明·吕坤64.《救荒事宜》明·张陛12.目录1.《书目答问》清·张之洞2.《中国农业典籍目录》·张芳王思明等3.《常用古籍版本目录》·4.《古籍目录及其功用》·5.《古籍版本知识》·6.《名家推荐的国学书目》·7.《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9.《文渊阁书目》·(明)杨士奇编10.《书目答问补正》清·张之洞11.《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张次溪12.《千顷堂书目》明·黄虞稷13.《古刻丛钞》明·陶宗仪14.《古逸丛书书目》清·黎庶昌15.《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清·孙冯翼16.《四部丛刊书目》清·张元济17.《好古堂书目》清·姚际恒18.《子略》宋·髙似孙19.《宝文堂书目》明·晁瑮20.《崇文总目》宋·王尧臣21.《日本访书志》清·杨守敬22.《栋亭书目》清·曹寅23.《武林藏书录》清·丁申24.《永乐大典书目考》清·郝庆柏25.《百川书志》明·高儒26.《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27.《石经考异》清·杭世骏28.《读书附志》宋·赵希弁29.《贩书偶记》·孙殿起30.《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清·莫友芝31.《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清·瞿镛32.《万氏石经考》·33.《兰亭续考》·34.《兰亭考》·35.《名迹录》·36.《吴中金石新编》·37.《宝刻丛编》·38.《宝刻类编》·39.《嵩阳石刻集记》·40.《授经图义例》·41.《来斋金石刻考略》·42.《求古录》·43.《汉艺文志考证》·44.《法帖刊误》·45.《法帖谱系》·46.《法帖释文》·47.《法帖释文考异》·48.《淳化秘阁法帖考正》·49.《石刻铺叙》·50.《石墨镌华》·51.《石经考》·52.《竹云题跋》·53.《籀史》·54.《绛帖平》·55.《舆地碑记目》·56.《遂初堂书目》·57.《金石史》·58.《金石录》·59.《金石文字记》·60.《金石文考略》·61.《金石林时地考》·62.《金石经眼录》·63.《金薤琳琅》·64.《钦定天禄琳琅书目》·13.纪事本末1.《浙东纪略》明·徐芳烈2.《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3.《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4.《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杨仲良6.《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清)戴名世7.《嘉定屠城纪略》·嘉定屠城紀略8.《江变纪略》·(清)徐世溥9.《辛亥四川路事纪略》·(清)诵清堂主人10.《浙东纪略》·(清)徐芳烈11.《三藩纪事本末》清·杨陆荣12.《东林始末》明·蒋平阶13.《东林本末》明·佚名14.《会匪纪略》清·孙衣言15.《元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16.《嘉定屠城纪略》明·佚名17.《固山贝子平定三郡纪略》清·周声炣18.《平台纪略》清·蓝鼎元19.《平回纪略》清·佚名20.《平定三逆方略》清·勒德洪21.《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清·戴名世22.《拳变纪略》清·佚名23.《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24.《江变纪略》清·徐世溥25.《滇考》清·冯苏26.《炎徼纪闻》明·田汝成27.《粤匪犯湖南纪略》清·佚名28.《粤逆纪略》清·佚名29.《续明纪事本末》清·倪在田30.《蜀鉴》宋·郭允蹈31.《辛亥四川路事纪略》清·诵清堂主人32.《遇变纪略》清·聋道人33.《避寇纪略》清·程畹34.《钦定平定台湾纪略》清·35.《鸿猷录》明·高岱36.《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37.《宋史纪事本末》·38.《左传纪事本末》·39.《平定两金川方略》·40.《平定准噶尔方略》·41.《春秋左传事类始末》·42.《绎史》·43.《绥寇纪略》·44.《通鉴纪事本末》·45.《钦定兰州纪略》·46.《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47.《钦定平定金川方略》·48.《钦定石峰堡纪略》·14.诏令奏议1.《明太祖宝训》·2.《刘壮肃公奏议》清·刘铭传3.《大义觉迷录》清·爱新觉罗胤禛4.《三朝圣谕录》·(明)杨士奇5.《包孝肃奏议》·(宋)包拯6.《大义觉迷录》·(清)雍正皇帝编纂7.《三朝圣谕录》明·杨士奇8.《东溟奏稿》清·姚莹9.《两垣奏议》明·逯中立10.《两河经略》明·潘季驯11.《乙卯入国奏请》宋·沈括12.《元代奏议集录》元·13.《关中奏议》明·杨一清14.《刑科婚姻类提要》清·15.《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16.《勘处播州事情疏》明·何乔新17.《包孝肃奏议》宋·包拯18.《卢乡公牍》清·庄纶裔19.《台案汇录丁集》·20.《台案汇录丙集》·21.《台案汇录乙集》·22.《台案汇录壬集》·23.《台案汇录庚集》·24.《台案汇录戊集》·25.《台案汇录甲集》·26.《台案汇录癸集》·27.《台案汇录辛集》·28.《吴光禄使闽奏稿选录》清·吴赞诚29.《垂光集》明·周玺30.《孙毅庵奏议》明·孙懋31.《安南奏议》明·佚名32.《宋大诏令集》宋·佚名33.《岭海焚余》明·金堡34.《左史谏草》宋·吕午35.《左文襄公奏牍》清·左宗棠36.《御制孝慈录序》明·朱元璋37.《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38.《明世宗宝训》·39.《明仁宗宝训》·40.《明光宗宝训》·41.《明太宗宝训》·42.《明孝宗宝训》·43.《明宣宗宝训》·44.《明宪宗宝训》·45.《明武宗宝训》·46.《明熹宗宝训》·47.《明神宗宝训》·48.《明穆宗宝训》·49.《明英宗宝训》·50.《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清·李之芳51.《杨勇悫公奏议》清·杨岳斌52.《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53.《清太祖高皇帝圣训》清·爱新觉罗弘历54.《清奏疏选汇》·55.《潘司空奏疏》明·潘季驯56.《玉堂公草》明·高拱57.《福建台湾奏摺》清·沈葆桢58.《范文正奏议》宋·范仲淹59.《讷谿奏疏》明·周怡60.《谕对录》明·张孚敬61.《谠论集》宋·陈次升62.《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清·63.《雍正朱批奏折选辑》清·爱新觉罗胤禛64.《龙源夜话》清·王夫之15.志存记录1.《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2.《隋唐嘉话》唐·刘餗3.《晋后略》晋·荀绰4.《九州春秋》晋·司马彪5.《满清入关暴政》清·韩菼6.《书湖州庄氏史狱》清·翁广平7.《庄氏史案》清·佚名8.《扬州十日记》明·王秀楚9.《五代新说》唐·徐炫10.《奉天录》唐·赵元一11.《过江七事》清·陈贞慧12.《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13.《律条公案》明·陈玉秀14.《西使记》元·刘郁15.《吴船录》宋·范成大16.《寺塔记》唐·段成式17.《枢垣记略》清·梁章钜18.《汉官六种》清·孙星衍19.《明季北略》清·计六奇20.《粤游见闻》明·瞿共美21.《国闻备乘》清·胡思敬22.《蜀乱述闻》清·祝介23.《龙川别志》宋·苏辙24.《靖康传信录》宋·李纲25.《东观奏记》唐·裴庭裕26.《南询录》明·邓豁渠27.《守城录》宋·陈规28.《封氏闻见记》唐·封演29.《风俗通义校注》汉·应劭30.《麈史》宋·王得臣31.《白虎通义》汉·班固32.《居易录》清·王士禛33.《池北偶谈》清·王士禛34.《清代名人轶事》清·葛虚存35.《甲申朝事小纪》清·王朝36.《日闻录》元·李翀37.《明季三朝野史》清·顾炎武38.《永历实录》清·王夫之39.《清代野记》清·梁溪坐观老人40.《清稗琐缀》清·佚名41.《南越笔记》清·李调元42.《扬州画舫录》清·李斗43.《陶庵梦忆》明·张岱44.《影梅庵忆语》清·冒襄45.《姜氏秘史》明·姜清46.《山海经》先秦·佚名47.《穆天子传》晋·郭璞48.《次柳氏旧闻》唐·李德裕49.《燕丹子》汉·佚名50.《明皇杂录》唐·郑处诲51.《汉杂事秘辛》汉·佚名52.《大唐传载》唐·佚名53.《河东记》唐·李自良54.《西京杂记》汉·刘歆55.《归田录》宋·欧阳修。
152《清暑笔谈》明 陆树声著
《清暑笔谈》(明)陆树声著余衰老退休,端居谢客,属长夏掩关独坐,日与笔砚为伍。
因忆曩初见闻积习,老病废忘,间存一二,偶与意会,捉笔成言,时一展阅,如对客谭噱,以代抵掌,命之曰《清暑笔谈》。
顾语多苴杂,旨涉淆讹,聊资臆说,以备眊忘,观者当不以立言求备,时庚辰夏仲也。
有天地斯有山川,自一气初分而言则曰融结。
气之成形则曰流峙,形区性别则曰动静。
水阴也,融而流动者其阳乎?山阳也,凝结而静峙者其阴乎?故知阴阳互为体用。
乾坤天地之体,坎离天地之用,体交也而为用,故乾得坤之一阴而为坎,坤得乾之一阳而为离。
坎阴也,阴中有阳;离阳也,阳中有阴。
其在人身心为离,而离中有真水;肾为坎,而坎中有真火。
故心肾交,水火济,谓之母子胎养。
丹经以朱砂锻出水银,朱砂属离,水银为真水,以水银炼成灵砂,水银属坎,灵砂为真火,水火升降,养成内丹。
阴阳之气专则不能生化,如天地交而为泰,山泽通而为咸,水火合而为济,盖交则为用。
故或以阴求阳,或以阳求阴,或阳感而阴应,或阴合而从阳。
龙阳也,然为阳中之阴,故龙之兴云,阳召阴也。
虎阴也,然为阴中之阳,故虎之生风,阴召阳也。
人之生也。
分一气以为形,赋一理以为性。
自夫岐形体者以为异,而不知性无分别也。
譬之境交万烛,而光影难分,海会百川,而水体无二。
其聚也,其散也,变化也。
气之客形也,所以主宰之者不变也。
是故方其聚也,以为有也,然自无而有,则有者未始不无。
方其散也,疑於无也,然因有故无,则无者未始不有。
卯者冒也,阳气冒地而出,建二月卦则自泰而之大壮,外卦坤变为震,月令雷始发声,蛰虫启户,故曰:“卯为天门。
”心去肾八寸四分,天去地八万四千里。
人自子至巳则肾生气,自午至亥则心生血。
阳生子而地气上升,至巳而亢阴生,午而天气下降,至亥而极,人身肖天地也。
寒暑天地间一大气,万物所同有也。
而人于其间起欣厌避就,不知人之一心方与物交欲,恶起而攻之,如焦火凝冰,恼安乐性此之谓内寒暑。
此身为众苦所集,有问大热向何处避者,曰:“向镬汤里避,何以故?”曰:“众苦所不到。
明代笔记小说目录
明代笔记小说目录001《夜航船》(明)张岱002《万历野获编》上(明)沈德符著003《七修类稿》〔明〕仁和郎锳仁宝着004《夜航船》全集(明)张岱005《五杂俎》(明)谢肇淛006《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撰007《百可漫志》明·陈鼐008《半村野人闲谈》明•姜南009《北平錄》(明)不著撰人010《北使录》明·李实011《北巡私记》(明)刘佶012《北征记》(明)杨荣撰013《北征录》《北征后录》明·金幼孜014《北征事迹》(明)袁彬撰015《备倭记》(明)卜大同辑016《碧玉楼》(明)竹溪修正山人编次017《兵壘》(明)尹賓商著018《病逸漫记》明·陆釴019《朝鮮賦》(明)董越撰020《朝鮮紀事》(明)倪謙撰021《赤雅》明·邝露022《初仕錄》(明)吳遵著023《大驾北还录》明·陆深024《大书长语》(明)费瀛撰025《大同纪事》[明] 韩邦奇著026《大同平叛志》(明)尹耕撰027《滇载记》明·杨慎028《东朝纪》明·王泌029《东谷赘言》(明)敖英030《东西均》明·方以智031《東征紀行錄》(明)張瓚撰032《二酉委谭摘录》明·王世懋033《二酉綴遺》(明)胡應麟撰034《方山先生文錄》(明)薛應旂撰035《方洲杂言》(明)张宁撰036《防邊紀事》(明)高拱撰037《焚书》明李贽著038《楓山語録》(明)章懋撰039《奉使安南水程日記》(明)黃福撰040《奉天靖難記》(明)不著撰人041《否泰录》(明)刘定之撰042《伏戎紀事》(明)高拱撰043《撫安東夷記》(明)馬文昇撰044《撫黔紀略》(明)江東之撰045《复辟录》明·杨瑄046《革除遺事》(明)黃佐撰047《庚巳编》(明)陆粲撰048《耕樵问答》(明)颜钧049《古今风谣》明·杨慎050《古今奇闻类纪》明施显卿051《古穰杂录摘抄》明·李贤052《官箴集要》(明)汪天錫輯053《广客谈》(明)撰人不详054《广嗣纪要》(明)万全撰055《安南奏議》(明)不著撰人056《广嗣要语》(明)俞桥撰057《广右战功》(明)唐顺之撰058《广志绎》明·王士性059《归庐谭往录》[明] 徐宗亮著060《国初礼贤录》(明)不著撰人061《国初事迹》[明]刘辰062《國寶新編》(明)顧璘撰063《海槎余录》明·顾山介064《海棠闹春》(明)罗刹狂人撰065《洪武圣政记》(明)宋濂撰066《鴻猷錄》(明)高岱撰067《後鑒錄》(明)謝蕡撰068《花影集》明〕陶辅编撰069《華陽博議》(明)胡應麟撰070《華夷譯語》(明)火原潔等編071《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072《宦遊日記》(明)徐榜著073《皇朝本記》(明)撰人不詳074《皇朝平吳錄》(明)不著撰人075《皇明本纪》[明] 佚名著076《皇明典故纪闻》(明)余继登辑077《皇明纪略》[明] 皇甫录著078《皇明奇事述》[明] 王世贞079《皇明盛事述》[明] 王世贞080《皇明异典述》[明] 王世贞081《会仙女志》(明)郦琥著082《济南纪政》(明)徐榜撰083《继世纪闻》明·陈洪谟084《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明)不著撰人085《蒹葭堂杂著摘抄》明·陆楫086《剪胜野闻》(明)徐祯卿撰087《謇齋瑣綴錄》(明)尹直撰088《見聞雜記》[明]吳興李樂彥和述著089《建文皇帝遺蹟(明)不著撰人090《今言》明郑晓091《金陵琐事》明·周晖092《金台答问录》(明)湛若水撰093《金台纪闻》明·陆深094《金小史》明·杨循吉095《錦衣志》(明)王世貞撰096《近峰纪略》(明)皇甫录097《晋五胡指掌》(明)张大龄098《靖難功臣錄》(明)不著撰人099《靖夷紀事》(明)高拱撰100《旧京遗事》(明)史玄撰101《救命書》(明)呂坤撰102《居官必要為政便覽》(明)不著撰人103《居官格言》(明)不著撰人104《居官水鏡》(明)劉時俊著105《鐫宣城湯睡庵集》(明)湯賓尹著106《君子堂日詢手鏡》(明)不著撰人107《科塲條貫》(明)陸深撰108《客滇述》明顾山贞109《空同集》(明)李梦阳110《窥天外乘》明·王世懋111《困知記》(明)羅欽順112《琅琊漫抄》(明)不着撰人113《老乞大》《朴通事》明114《李侍郎使北錄》(明)李實撰115《李溫陵集》(明)李贄撰116《立斋闲录》明宋端仪117《练兵实纪》明·戚继光撰118《两湖麈谈录》(明)许浩撰119《辽小史》明·杨循吉120《遼紀》(明)田汝成撰121《刘生觅莲记》(明吴敬所著)122《留計東歸贈言》(明)畢自寅輯123《龙会兰池录》〔明〕吴敬所撰124《龍興慈記》(明)王文祿撰125《论气》明·宋应星126《罗织经》明来俊臣127《媚幽閣文娛》(明)鄭元勳輯128《觅灯因话》明)邵景詹著129《闽部疏》明·王世懋130《明朝小史》(明)吕毖撰131《明夷待访录》余姚黄宗羲梨洲著132《冥寥子游》(明)屠隆撰133《牧鑑》(明)楊昱輯134《牧民政要》(明)不著撰人135《莊嶽委談》(明)胡應麟撰136《南询录》(明)邓豁渠著137《南诏野史》明杨升庵辑138《偶谭》[明]李鼎139《彭文宪公笔记》明·彭时140《蓬轩类记》(明)佚名141《平定交南录》(明)丘浚撰142《平番始末》(明)许进撰143《平蛮录》明·王轼144《平夏录》(明)邓士龙辑145《苹野纂闻》明·伍余福146《徐霞客游记》(明)徐宏祖147《濯缨亭笔记》(明)戴冠148《奇闻类记》明·施显卿149《前闻记》(明)祝允明撰150《樵语》(明)湛若水151《青溪暇笔》明·姚福152《清暑笔谈》明陆树声著153《情史》明詹詹外史评辑154《丘隅意见》(明)乔世宁撰155《秋园杂佩》明·陈贞慧156《權謀殘卷》[明]張居正157《仁宗昭皇帝實錄》(明)蹇義等158《任光禄竹溪记》〔明〕唐顺之159《任文逸稿》(明)任翰撰160《日本國考略》(明)薛俊撰161《三朝聖諭錄》(明)楊士奇撰162《三家世典》(明)郭勋撰163《山洋指迷原本》(明)周景一著164《少村漫稿》(明)黃廷用著165《涉异志》明·闵文振166《摄生总要》[明] 洪基著167《慎言》(明)王廷相168《智囊全集》明)冯梦龙169《食色绅言》[明] 龙遵170《識小錄》〔明〕徐樹丕171《使琉球录三种》明陈侃萧崇业夏子阳撰172《世说旧注》(明)杨慎輯173《世宗實錄》《穆宗實錄》(明)不著撰人174《殊域周咨录》(全)明·严从简175《菽园杂记》明·陆容176《蜀都杂抄》(明)陆深撰177《蜀王本纪》(明)郑朴辑178《竹窗三笔》(明)沙门株宏著179《双卿笔记》〔明〕吴敬所撰180《双溪杂记》(明)王琼撰181《巳疟编》明·刘玉182《搜神後记》明佚名183《苏谈》明·杨循吉184《綏廣紀事》(明)高拱撰185《損齋備忘錄》(明)梅純撰186《娑罗馆清言》[明] 屠隆187《撻虜紀事》(明)高拱撰188《泰泉乡礼》六卷(明)黄佐撰189《谈辂》(明)张凤翼撰190《谈天》明·宋应星191《谈艺录》(明)徐祯卿撰192《韜晦術》[明]楊慎193《钟情丽集》〔明〕吴敬所撰194《陶庵梦忆》明·张岱著195《天变邸抄》(明)撰人不详196《天工开物》明宋应星197《天潢玉牒》明·无名氏198《天順日錄》(明)李賢撰199《停骖录摘抄》明·陆深200《投瓮随笔》(明)姜南撰201《王氏綠野堂遺編》(明)王來撰202《王文恪公筆記》(明)王鏊撰203《王阳明靖乱录》(明)冯梦龙204《温氏母訓》(明)温璜述205《文摘》(明)何心隐206《倭变事略》(明)采九德撰207《巫娥志》(明)撰人不详208《吴中故语》(明)杨循吉撰209《西湖梦寻》张岱著210《西征日录》明·杨一清211《西征石城记》(明)马文升撰212《戏瑕》明·钱希言213《先拨志始》(明)文秉撰214《闲中今古录摘抄》明·黄溥215《贤识录》明·陆釴216《县笥琐探摘抄》明·刘昌217《香乘》明周嘉冑撰218《笑赞》明赵南星撰219《新官到任儀註》(明)不著撰人220《新倩籍》明·徐祯卿221《兴复哈密国王记》(明)马文升撰222《星變志》(明)抱甓外史撰223《星槎胜览》明·费信224《畜德录》明·陈沂225《懸笥瑣探》(明)劉昌撰226《寻芳雅集》〔明〕吴敬所撰227《遵聞錄》(明)梁億撰228《岩幽栖事》[明]陈继儒229《炎徼纪闻》明·田汝成230《颜乐堂记》明·杨士奇(转自:http 231《艳异编正集》〔明〕王世贞编集232《艳异编续集》〔明〕王世贞编集233《燕对录》(明)李东阳撰234《燕闲录》(明)陆深撰235《扬州屠城亲历》[明] 王秀楚236《尧山堂偶隽》明蒋一葵撰237《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238《野记》(明)祝允明239《野议》明·宋应星240《医闾漫记》明·贺钦241《沂阳日记》(明)不著撰人242《艺苑卮言》明·王世贞243《议处安南事宜》(明)不着撰人244《亦玉堂稿》(明)沈鯉撰245《萤窗清玩》[明]佚名246《瀛涯胜览》〔明〕马欢撰247《穎江漫稿》(明)符錫撰248《幼仪杂箴》(明)方孝孺撰249《玉堂丛语》明焦竑250《玉堂荟记》明杨士聪251《玉堂漫笔》明·陆深252《玉笑零音》(明)田艺衡撰253《寓圃杂记》明·王锜254《御製官箴》(明)朱瞻基撰255《御製周顛仙人傳》(明)朱元璋256《遇恩錄》(明)劉仲璟撰257《豫章漫抄》(明)陸深撰258《諭對錄》(明)張孚敬撰259《諭內閣》(明)張元輔260《元故宫遗录》明·萧洵编261《愿丰堂漫书》明·陆深262《岳游纪行录》(明)湛若水撰263《云蕉馆纪谈》[明] 孔迩述264《云南机务抄黄》明·张紞265《云中纪变》[明] 孙允中著266《云中事记》(明)苏祐267《云中事记》[明] 苏祐著268《張司馬定浙二亂志》(明)王世貞撰269《震澤長語摘抄》(明)王鏊撰270《正统北狩事迹》明·杨铭271《正统临戎录》(明)杨铭撰272《志怪錄》(明)祝允明273《制府杂录》明·杨一清274《治世余闻》明·陈洪谟275《资政新篇》洪仁玕276《杂纂七种》(明)黄允交等。
陕西省西安市西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八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一、积累和运用(共 5 小题,计 17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 分)A.轮廓.(kuò)要塞.(sāi)轩邈.(miǎo)殚.精竭虑(dàn)B.溃退.(kuì)吹嘘.(xū)畸.形(jī)素湍.绿潭(tuān)C.窒.息(zhì)镌.刻(juàn)粗糙.(cāo)深恶.痛疾(è)D.滞.留(zhì)咆哮.(xiào)翘.首(qiào)藏污纳垢.(gòu)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 分)A.蒙味仲裁和颜悦色正经危坐B.轻盈教晦油光可鉴屏声敛息C.篡改酒肆振聋发聩眼花撩乱D.浩瀚缰绳一丝不苟鹤立鸡群3.经典诗文默写。
[在(1)~(7)题中,任选五题;在(8)~(10)题中,任选一题](6 分)(1)大漠孤烟直,。
(王使至塞上》)(2) ,江人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3)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柴门何萧条,。
(曹植《梁甫行》)(5)老骥伏枥,。
(曹操《龟虽寿》)(6)岂不罹凝寒? 。
(刘桢《赠从弟·其二》(7)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8)至于夏水襄陵,。
(郦道元《三峡》)(9),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10)高峰入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4.名著阅读。
(3 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以上材料是作者斯诺对哪一事件的评价?在这次远征中,这些“青年人”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答出两点)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高中语文 3.9《劝学》跬步释义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跬步〞释义1.半步,跨一脚。
《大戴礼记·劝学》:“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王聘珍解诂:“跬,一举足也。
〞《荀子·劝学》作“蹞步〞。
杨倞注:“半步曰蹞,蹞与跬同。
〞《北史·魏收传》:“跬步无已,至于千里;覆篑而进,及于万仞。
〞宋范成大《土门》诗:“颠坠较分寸,商略营蹞步。
〞梁启超《新民说》三:“譬之蹞步,以一足立,以一足行。
〞沉钧儒《寄大儿》诗:“小妹居对房,跬步无我离。
〞2.举步;迈步。
宋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那么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那么俯仰山林之下。
〞明陆树声《清暑笔谈》:“士大夫逢时遇合,跬步以至公卿非难,而归田为难。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官常一》:“青云之路,跬步可阶;五尺之童,便思奔竞。
〞3.指极近的距离。
《旧唐书·肃宗纪下》:“忽大风飞沙,跬步之间,不辨人物。
〞宋苏轼《答陈季常书》:“自失官后,便觉三山跬步,云汉咫尺,此未易遽言也。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时昏雾四塞,跬步莫覩物色。
〞4.形容少;极少。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计倪》:“桓称仲父,文称太公,计此二人,曾无跬步之劳,大呼之功,乃忘弓矢之怨,授以上卿。
〞宋司马光《辞赐金第一札子》:“今臣等虽备位五使,犹在京城,跬步之劳,亦未尝有,以何勋效再受重赐。
〞《朱子语类》卷五九:“自来见得此理真无内外,外面有跬步不合道理,便觉此心慊然。
〞5.喻指小节。
金王假设虚《<论语>辨惑四》:“夫细行不矜,终为大德之累,跬步必谨,犹忧其过举也。
〞《明史·张邦奇传》:“﹝张邦奇﹞与王守仁友善,而语每不合。
躬修力践,跬步必谨。
〞清姚鼐《复张君书》:“是故古之士,于行止进退之间,有跬步不容不慎者,其虑之长而度之数矣。
〞6.人迹。
唐杜甫《溪涨》诗:“兹晨已半落,归路跬步疏。
〞仇兆鳌注:“跬步疏,人迹稀也。
〞清曹寅《葺治亭后竹径和牧中丞韵》:“跬步春园空,苍然隔林语。
“吃主儿”苏轼: 生蚝很好吃,别告诉其他人
“吃主儿”苏轼:生蚝很好吃,别告诉其他人作者:金陵小岱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8年第08期文学家余光中说:旅行,我不喜欢跟着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喜欢跟着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我觉得我不仅可以跟苏东坡做很好的朋友,还可以做很好的饭友。
在苏东坡的人生中,除了诗词之外,最爱的莫过于吃,任凭宦海沉浮,拥有美食,就等于拥有了全世界,即使是灰暗的岁月,亦能闪烁着幸福之光。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苏轼认为自己此去再无生还的可能,把一家人都安顿在了惠州,只带了三子苏过一起渡海。
儋州的生存环境很荒凉,苏轼曾在《纵笔三首》中用“北船不到米如珠”来形容儋州生存环境的恶劣,他“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常以红薯紫芋充饥,为了能让日子过下去,苏轼向儋州太守要了一块官地,自给自足。
然而朝廷听说苏轼居住的是公房,立刻把他驱逐出去,好在苏轼人缘不错,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帮助他盖了五间草屋,勉强遮风挡雨,苏轼还给草屋起了个名字:桄榔庵。
这么恶劣的生存环境,苏轼却自得其乐,修身养性读书作文。
除了读书作文及为当地百姓做事以外,吃依然是苏轼生命中的主题,儋州这么一个荒凉的地方,苏轼却让它成为了舌尖上的儋州,并且挖掘了一种美食:生蚝。
他给幼子叔党(即苏过)写信道:“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
剖之,得数升。
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翻译过来就是:儿啊,爸爸发现了一个好吃的东西,海南这个蛮荒之地盛产生蚝,剖开处理干净,与酒在一起同煮,吃起来特别美味。
大个头的生蚝呢,烤熟了吃,也特别美味。
记住,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这是我们老苏家的秘密,万一被北方那些人知道了,跑到海南来抢我的心头好,分我的生蚝怎么办?记住,一定要保密!听起来很像一个段子,但还真的有人作证,四百多年后,晚明官员陆树声在其小品《清暑笔谈》中倒是记述了此事:“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含答案解析)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名著阅读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甲】难道就是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yōng_______、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cì_______予我一点zī_______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使你同我一样难分难舍。
【乙】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
我没有受到践踏。
我没有被弄得jiāng_______化。
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
我已经认识了你,现在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
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平yōngcì 予zī 色jiāng 化(2)下列短语类型与“难分难舍”相同的一项是()A.仔细观察B.载歌载舞C.百花齐放D.表达观点(3)经典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也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请联系阅读全书的相关积累,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简•爱的这一特征在【甲】【乙】两个语段中的体现。
二、名句名篇默写2.默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历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李贺《雁门太守行》三、综合性学习3.学校开展“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1)【活动一:知回报】下面的调查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请简要概括。
(2)【活动二:写赠言】活动中,老师出示田汉《毕业歌》中的一段歌词,表达了他对同学们的殷切希望,请你从歌词中细心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据此为你的好友写上简短的临别赠言。
歌词: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撤起民族自教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临别赠言:(3)【活动三:选封面】小语为毕业相册设计了以下封面,请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并写出依据。
鸡精的使用:是淡味出真,鲜味为淡
鸡精的使用:淡味出真,鲜味为淡“淡”字义为:①浅,稀薄;②与“浓”、“深”相反;③味道不咸。
从饮食调味角度看,“淡味”与“咸味”相对,不咸为淡,或无味为淡。
中医的性味学说和道教的五行学说都有“五味”,和我国饮食调味的养生五味相同,即五味为:甘、酸、苦、辛、咸。
中药学中还可见到“淡味”、“涩味”之称,但按中医学说分类:因淡近于甘,故常甘淡并称,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酸味而不另列,而仍以五味称之。
“淡味”即无明显的味道或无味,如猪苓、获苓、通草、滑石。
对于“淡味”的中药味作用的阐述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其说明了辛、甘、“淡味”具有发散、渗利的共性,为阳。
含糖和多糖的甘味药味甜,含氨基酸、核苷酸鲜味成分的甘味药味鲜,而其它的则味淡或无味。
自然为“道”的本性,“淡”则是“道”的特性,“淡味”即“道味”,道家把“淡味”看作百味之首。
“淡味”就是美味,“淡味”是天然之味,而不是无味。
口味清淡本是道家养生学说的主张,在明代成为饮食的时尚。
洪应明在《菜根谭》:“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清代《养小录》中提出“本味者淡也,淡则真”。
说的是食物本真之味是淡的。
万历的进士祝世禄在《祝子小言》:“世味酽,至味无味。
味无味者,能淡一切味。
淡足养德,淡足养身,淡足养交,淡足养民。
”明代陈继儒在《养生肤语》:“日常所养,一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唯不得养,且以伐矣。
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
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则说养德、养身、养交、养民需要“淡”,“淡”是天意。
明代陆树声在《清暑笔谈》:“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豚类,永远料物炮炙,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
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
昔人偶断羞食淡饭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来几为舌本所瞒。
”则说过量之调味,使食物失去了本真之味。
口味清淡本是道家养生学说的主张,在明代成为饮食的时尚。
2023年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初三语文模拟试卷2023.05(满分:13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9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第一部分(28分)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相关问题。
(8分)苏州的美,一半是诗意,一半是烟火。
曹雪芹称姑苏:“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昔日的姑苏旧地,huì集(▲)了天下文士,人们来到这里,遍访山寺馆阁,浸染水磨声韵,尝遍时令美味,终于把心安在这里。
许是那街坊间的小桥流水,让这里变得意蕴深远;或是那园林里的琴棋书画,让这里显得文质彬彬。
苏州的美,犹如涟yī(▲),荡漾在世人心中。
虎丘的塔影,有吴王之剑气:甪直的保圣寺,有唐之遗物;东山紫金庵,有宋之塑像;艺圃巷深,① ▲(A隐藏 B蕴藏)着明代人的精致。
沧浪亭的圣水,玄妙观的木构,天平山的石刻,足以让这一城,美得意蕴深远。
那些被岁月洗lǐ(▲)的风物旧迹,承zài(▲)着一座城市的文化,② ▲(A濡染 B渲染)着苏州人的气质。
苏州的美,闲静如歌,一唱千百年。
它是吴侬软语的昆曲腔调,是精致错落的山水园林,是烟火深处的小桥流水,更是琴棋书画的文人风雅。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huì 集(▲)涟yī (▲)洗lǐ (▲)承zài (▲)(2)选择最恰当的词填空。
(2分)(3)根据第2、3段的第一句话,发挥想象,仿写一个句子。
(2分)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海蛎
蛎饼制作,有一出处。说是清初有一后生,继承父业在闹市设摊卖早点,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亲。 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他急问:“好运向何处求?”老人不答,飘然而去, 急赶不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星星闪闪,他看了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 道。后来,他从梦中悟出了奥妙,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把似明月般的蛎饼放在油中炸。饼在油中翻滚,似在 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霞光万丈;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太阳。这就是民间讲法,蛎饼是从月亮到太阳 的出处。蛎饼成品为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味荤,可单独食用。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做下粥小菜,若 与锅边糊同吃,一干一稀,风味佳美。
烹饪
02
04
06
福州蛎饼
鲜蚝火窝
煎
01
汤
03
生吃
05
香煎干蚝
沿海一道流行作法。作汤海蛎最宜野生干海蛎。我小时候,虽经常“破蛎”,但所“破”海蛎通常不过一碗, 除了作汤,实不敷用。干海蛎作汤,卖相奇佳,绝无滩养海蛎之浮肿臃懒姿态。海蛎豆腐,相映成趣,汤中浮沉, 淡蓝点点,有若孤帆远影,观者不禁食指大动。
4、生蚝
生蚝这种品种是牡蛎品种中个头比较大的品种之一,个头大的一个带壳就能在一市斤以上,它一般是生长或 者是养殖在江河与大海交融之处,在半咸半淡的内湾浅海上。
一般是用粗绳绑上海蛎壳,在海边滩涂上的蛎田里种养,种出来的海蛎往往个大、水多。在我小时候,最怕 吃这种海蛎,至今依然。市面所见,也是这种海蛎。在福州菜馆,多有氽海蛎一菜,就是用大个海蛎带壳白氽, 有一广东同学特别爱吃,每次来福州总要叫一大盘,大快朵颐。前年去深圳,一乡党盛情,请吃沙井蚝,说是名 扬天下,只只质白个大,有“玻璃肚”之称,具有肥嫩、鲜甜、爽脆而无腥味的特点,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撬壳之后,蛎肉臃肿依然,我实在只能望而却手。
《清暑笔谈》明_陆树声著
《清暑笔谈》(明)陆树声✧余衰老退休,端居谢客,属长夏掩关独坐,日与笔砚为伍。
✧因忆曩初见闻积习,老病废忘,间存一二,偶与意会,捉笔成言,时一展阅,如对客谭噱,以代抵掌,命之曰《清暑笔谈》。
✧顾语多苴杂,旨涉淆讹,聊资臆说,以备眊忘,观者当不以立言求备,时庚辰夏仲也。
✧有天地斯有山川,自一气初分而言则曰融结。
气之成形则曰流峙,形区性别则曰动静。
水阴也,融而流动者其阳乎?山阳也,凝结而静峙者其阴乎?故知阴阳互为体用。
✧乾坤天地之体,坎离天地之用,体交也而为用,故干得坤之一阴而为坎,坤得干之一阳而为离。
坎阴也,阴中有阳;离阳也,阳中有阴。
其在人身心为离,而离中有真水;肾为坎,而坎中有真火。
故心肾交,水火济,谓之母子胎养。
丹经以朱砂锻出水银,朱砂属离,水银为真水,以水银炼成灵砂,水银属坎,灵砂为真火,水火升降,养成内丹。
✧阴阳之气专则不能生化,如天地交而为泰,山泽通而为咸,水火合而为济,盖交则为用。
故或以阴求阳,或以阳求阴,或阳感而阴应,或阴合而从阳。
龙阳也,然为阳中之阴,故龙之兴云,阳召阴也。
虎阴也,然为阴中之阳,故虎之生风,阴召阳也。
✧人之生也。
分一气以为形,赋一理以为性。
自夫岐形体者以为异,而不知性无分别也。
譬之境交万烛,而光影难分,海会百川,而水体无二。
✧其聚也,其散也,变化也。
气之客形也,所以主宰之者不变也。
是故方其聚也,以为有也,然自无而有,则有者未始不无。
方其散也,疑于无也,然因有故无,则无者未始不有。
✧卯者冒也,阳气冒地而出,建二月卦则自泰而之大壮,外卦坤变为震,月令雷始发声,蛰虫启户,故曰:“卯为天门。
”✧心去肾八寸四分,天去地八万四千里。
人自子至巳则肾生气,自午至亥则心生血。
阳生子而地气上升,至巳而亢阴生,午而天气下降,至亥而极,人身肖天地也。
✧寒暑天地间一大气,万物所同有也。
而人于其间起欣厌避就,不知人之一心方与物交欲,恶起而攻之,如焦火凝冰,恼安乐性此之谓内寒暑。
✧此身为众苦所集,有问大热向何处避者,曰:“向镬汤里避,何以故?”曰:“众苦所不到。
151以后两字词
151 宫绦[gōng tāo] 1.宫中特制或仿照宫样所制的丝带。
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列仙曹,叩请烈皇下碧宵,捨煤山古树,解却宫绦。
”《红楼梦》第四九回:“﹝湘云﹞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
” 2.宫縚:孔子弟子南宫括,又称南宫縚,省称为“宫縚”。
《孔子家语·弟子行》:“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於《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縚之行也。
”参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52 股份[gǔ fèn] 1. [stock]:企业的所有权要素的一个份额2. [share]:公司资产中任何一份由股东提供的资本,每份的资金数额相等,它与公司的经营、利润和股东的权利或利益紧密相关153 蛊惑[gǔ huò] 使人心意迷惑而滥求租税,糜费产业,蛊惑士女。
--刘勰《灭惑论》蛊惑人心154 固执[gùzhí] 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认识,坚持到底2.侍萍,你不要太固执。
-- 曹禺《雷雨》155 盥沐[guàn mù] 1.沐浴。
宋郭彖《睽车志》卷一:“湖妓杨韵,手写《法华经》,每执笔必先斋素,盥沐更衣。
” 宋秦观《汤泉赋》:“吾惟盥沐兮,不知其他。
”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岁时杂务》:“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归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
”2.洗手洗脸。
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前日太公播越於外,羇旅敝军,获侍盥沐者三年于兹。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天明,有童子来侍盥沐,不復见粉蝶矣。
” 何垠注:“盥沐,洗手面也。
”《红楼梦》第五五回:“﹝平儿﹞又接过一条大手巾来,将探春面前衣襟掩了,探春方伸手向脸盆中盥沐。
”156 圭臬[guī niè]指圭表,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157 龟裂[jūn liè] 1. [map crack;cracked]:微细的裂纹(如砂浆、混凝土、抹灰面上的)2. [check]:颜料、釉或油漆薄膜,由于老化和瓦解而产生的短而浅的裂纹3. [be full of cracts]:田地因天旱而裂开许多缝子稻田龟裂4. [chap]:皲裂。
《明史·陆树声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原文: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
家世业农。
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
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
三十一年,请急归。
遭父丧,久之,起南京司业。
未几,复请告去。
起左谕德,掌南京翰林院。
寻召还春坊,不赴。
久之,起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
严敕学规,著条教十二以励诸生。
召为吏部右侍郎,引病不拜。
隆庆中,再起故官,不就。
神宗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
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
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
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
一日,以公事诣政府。
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
其介介如此。
北部要增岁币,兵部将许之,树声力争。
岁终,陈四方灾异,请帝循旧章,省奏牍,慎赏赉,防壅蔽,纳谠言,崇俭德,揽魁柄,别忠邪。
诏皆嘉纳。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居正语其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居正语其弟树德曰:“朝廷行相平泉矣。
”平泉者,树声闻之曰:“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摖席耶?且虚拘何益。
”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
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
举万士和、林燫。
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
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
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
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
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
已,给廪隶如制,加太子少保,再遣存问。
子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
树声诫毋就馆选,随以行人终养。
诏给月俸,异数也。
树声年九十七卒。
赠太子保。
谥文定。
(选自《明史·陆树声传》)译文: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
家人世代务农。
陆树声年轻时亲自种地,有空闲时间就读书。
陆树声考中嘉靖二十年会试的第一名。
被选任为庶吉士。
三十一年,遭遇父亲的丧事,请求立即回乡。
很久之后被起用为南京司业。
不久,又请求辞官。
明代笔记目录
明代笔记目录一、野史类云南机务抄黄明·张紞1卷《纪录汇编》本致身录明·史仲彬1卷《学海类编》本北征录明·金幼孜1卷东方学会铅印本北征後录明·金幼孜1卷《纪录汇编》本天顺日录明·李贤1卷国朝典故本否泰录明·刘定之1卷《纪录汇编》本北使录明·李实1卷《纪录汇编》本东征纪行录明·张瓒1卷国朝典故本北征事迹明·袁彬1卷《纪录汇编》本正统临戎录明·杨铭1卷《纪录汇编》本正统北狩事迹明·杨铭1卷《纪录汇编》本水东日记明·叶盛7卷嘉靖本抚安东夷记明·马文升1卷《纪录汇编》本医闾漫记明·贺钦1卷《纪录汇编》本平蛮录明·王轼1卷国朝典故本燕对录明·李东阳1卷国朝典故本西征日录明·杨一清1卷《纪录汇编》本制府杂录明·杨一清1卷《纪录汇编》本皇明纪略明·皇甫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近峰纪略明·皇甫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治世馀闻明·陈洪谟8卷《纪录汇编》本继世纪闻明·陈洪谟6卷《纪录汇编》本大同纪事明·韩邦奇1卷明臣宁攘要编本大驾北还录明·陆深1卷明刻本姜氏秘史明·姜清5卷豫章丛书本滇载记明·杨慎1卷《古今说海》本贤识录明·陆釴1卷明刻本病逸漫记明·陆釴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云中事记明·苏祐1卷《纪录汇编》本云中纪变明·孙允中1卷名臣宁攘要编本平濠录明·钱德洪1卷《学海类编》本今言明·郑晓5卷纪录汇编丛书本广右战功明·唐润之1卷金声玉振集本病榻遗言明·高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大同平叛志明·尹耕1卷明臣宁攘要编本皇明盛事述明·王世贞6卷广雅书局刊本皇明异典述明·王世贞 10卷广雅书局刊本召对录明·申时行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窥天外乘明·王世懋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皇明典故纪闻明·余继登 18卷皇明典故本守郧纪略明·高斗枢1卷通行本幸存录明·夏允彝6卷上海涵芬楼藏钞本翦胜野闻明·无名氏1卷国朝典故本凤凰台记事明·马生龙1卷《稗乘》本天潢玉牒明·无名氏1卷明刻本皇明本纪明·佚名1卷国朝典故本北巡私记明·刘佶1卷云窗丛刻本革除逸史明·朱睦<木挈> 2卷钱熙祚锡之甫校梓本东朝纪明·王泌1卷《稗乘》本两湖麈谈录明·许浩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旧京遗事明·史玄1卷双肇楼丛书本北平录明·佚名1卷金声玉振集本复斋日记明·许浩2卷通行本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明·佚名1卷盋山精舍印行本倭变事略明·朱九德1卷上海书店本民抄董宦事实明·无名氏1卷笔记小说大观本庚申纪事明·张泼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诏狱惨言明·燕客具草1卷借月山房汇抄本酌中志明·刘若愚 24卷明抄本玉镜新谭明·朱长祚10卷北京图书馆藏足本东江始末明·柏起宗1卷通行本先拨志始明·文秉2卷痛史本烈皇小识明·文秉 10卷明季稗史汇编本明朝小史明·吕毖 18卷玄览堂丛书本湖西遗事明·彭孙贻1卷明刊本纪梦明·朱元璋1卷《纪录汇编》本椒宫旧事明·王达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龙兴慈记明·王文禄1卷《续说郛》本复辟录明·杨瑄1卷《纪录汇编》本武宗外纪清·毛奇龄1卷西河合集本矶园稗史明·孙继芳3卷《涵芬楼秘笈》本谈氏笔乘清·谈迁18篇上海图书馆藏抄本蜀碧清·彭遵泗5卷通行本二、杂记类星槎胜览明·费信2卷国朝典故本闲中今古录摘抄明·黄溥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县笥琐探摘抄明·刘昌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石田杂记明·沈周1卷《学海类编》本寓圃杂记明·王锜 10卷玄览堂丛书本菽园杂记明·陆容 15卷墨海金壶本琅琊漫抄明·文林1卷《学海类编》本听雨纪谈明·都穆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枝山前闻明·祝允明1卷明刻本野记明·祝允明1卷历代小史本蓬窗类记明·黄暐5卷明抄本馀冬序录明·何孟春6卷通行本君子堂日询手镜明·王济2卷国朝典故本停骖录摘抄明·陆深2卷《纪录汇编》本蜀都杂抄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溪山馀话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同异录明·陆深2卷《宝颜堂秘笈》本金台纪闻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七修类稿明·郎瑛 51卷清刻本七修续稿明·郎瑛7卷通行本古今风谣明·杨慎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世说旧注明·杨慎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古今谚明·杨慎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投瓮随笔明·姜南1卷说郛续本风月堂杂识明·姜南1卷通行本东谷赘言明·敖英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慎言明·敖英2卷《宝颜堂秘笈》本庚巳编明·陆粲 10卷《纪录汇编》本奇闻类记明·施显卿4卷《纪录汇编》本祐山杂说明·冯汝弼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世纬明·袁袠2卷通行本译语明·岷峨山人1卷《纪录汇编》本炎徼纪闻明·田汝成4卷《纪录汇编》本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 38卷通行本备倭记明·卜大同辑2卷《学海类编》本西堂日记明·杨豫孙1卷明刻本北虏纪略明·赵时春1卷明经世文编本耄馀杂识明·陆树声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长水日抄明·陆树声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病榻寤言明·陆树声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清暑笔谈明·陆树声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松窗梦语明·张瀚8卷武林往哲遗书本晏林子明·赵釴5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蒹葭堂杂著摘抄明·陆楫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皇明奇事述明·王世贞5卷通行本谈辂明·张凤翼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夷俗记明·萧大亨1卷四库全书本闽部疏明·王世懋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二酉委谭摘录明·王世懋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见闻杂记明·李乐 11卷通行本春雨逸响明·田艺蘅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玉笑零音明·田艺衡1卷清两江总督采进本冥寥子游明·屠隆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晋录明·沈思孝1卷《学海类编》本西南夷风土记明·朱孟震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贤弈编明·刘元卿4卷《宝颜堂秘笈》本意见明·陈于陛1卷《宝颜堂秘笈》本谷山笔麈明·于慎行 18卷通行本豫志明·王士性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广志绎明·王士性5卷台州丛书本珍珠船明·陈继儒4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笔记明·陈继儒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读书镜明·陈继儒 10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书蕉明·陈继儒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狂夫之言明·陈继儒5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客座赘语明·顾起元 10卷通行本蓬窗日录明·陈全之8卷上海书店影印本五杂俎明·谢肇淛 16卷台北大学藏版本瓶花斋杂录明·袁宏道1卷《学海类编》本泉南杂志明·陈懋仁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飞凫语略明·沈德符1卷《学海类编》本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30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万历野获编补遗明·沈德符4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秋泾笔乘明·宋凤翔1卷清浙江巡抚采进本读书止观录明·吴应箕辑5卷贵池先哲遗书本益部谈资明·何宇度2卷《学海类编》本玉堂荟记明·杨士聪2卷借月山房汇抄本寒夜录明·陈宏绪3卷《学海类编》本赤雅明·邝露3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山左笔谈明·黄淳耀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两粤梦游记明·马光1卷明抄本闽小记明·周亮工4卷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读书偶见明·吴骐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马氏日抄明·马愈1卷《学海类编》本百可漫志明·陈鼐1卷《纪录汇编》本苹野纂闻明·伍馀福1卷《学海类编》本海槎馀录明·顾岕1卷国朝典故本文昌旅语明·王文禄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丘隅意见明·乔世宁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机警明·王文禄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方洲杂言明·张宁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宛署杂记明·沈榜 20卷尊经阁文库本云间据目抄明·范濂5卷上海进步书局印行本济南纪政明·徐榜1卷泾川丛书本淞故述明·杨枢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碧里杂存明·董穀2卷《宝颜堂秘笈》本三馀赘笔明·都卬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朱良叔犹及编明·朱元弼1卷盐邑志林本戏瑕明·钱希言3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花里活明·陈诗教3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雨航杂录明·冯时可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汝南遗事明·李本固4卷守山阁丛书本崔鸣吾纪事明·崔嘉祥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见只编明·姚士麟3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南中纪闻明·包汝楫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天变邸抄明·无名氏1卷明刻本吴乘窃笔明·许元溥1卷道光十九年刻本木几冗谈明·彭汝让1卷明刻本桑榆漫志明·陶辅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山行杂记明·宋彦1卷《宝颜堂秘笈》本广客谈元·徐显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西轩客谈明·无名氏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原李耳载明·李中馥1卷通行本徐襄阳西园杂记明·徐咸2卷盐邑志林本新知录摘抄明·刘仕义1卷《纪录汇编》本瀛涯胜览明·马欢1卷国朝典故本悬笥琐探明·刘昌1卷《续说郛》本青溪暇笔明·姚富2卷今献汇言本林泉随笔明·张纶言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江汉丛谈明·陈士元2卷《艺海珠尘》本峤南琐记明·魏濬2卷《砚云乙编》本宦游纪闻明·张谊1卷《续说郛》本病榻手吹明·杨慎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对客燕谈明·邵宝1卷《粤雅堂丛书》本客座新闻明·沈周1卷《续说郛》本快雪堂漫录明·冯梦桢1卷《说库》本戒庵漫笔明·李诩1卷《常州先哲遗书》本经籍会通明·胡应麟4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丹铅新录明·胡应麟8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史书佔毕明·胡应麟6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艺林学山明·胡应麟8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九流绪论明·胡应麟3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四部正讹明·胡应麟3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三坟补逸明·胡应麟2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二酉缀遗明·胡应麟3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华阳博议明·胡应麟2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庄岳委谭明·胡应麟2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玉壶遐览明·胡应麟4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双树幻钞明·胡应麟3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霏雪录明·刘绩2卷《四库全书》本虎苑明·王穉登2卷《艺术丛书》本敝帚轩剩语明·沈德符3卷《学海类编》本汴京鸠异记明·李濂8卷《申报馆丛书》本胜朝彤史拾遗记清·毛奇龄1卷扫叶房石印本溶溪杂记明·佚名1卷《续说郛》本女侠传明·邹之麟1卷《续说郛》本一瓢道士传明·袁中道1卷《续说郛》本义虎传明·祝允明1卷《续说郛》本李公子传明·陈继儒1卷《续说郛》本杨幽妍别传明·陈继儒1卷《续说郛》本拙效传明·袁宏道1卷《续说郛》本麈馀明·曹宗1卷《昭代丛书》本遵闻录明·梁亿1卷《续说郛》本柞林纪谭明·袁中道1卷明天启刻本谈言明·江盈科1卷《续说郛》本猥谈明·祝允明1卷《续说郛》本无用闲谈明·孙绪1卷《续说郛》本雪涛谈丛(摘抄)明·江盈科1卷《续说郛》本异林明·徐祯卿1卷《续说郛》本幽怪录明·田汝成1卷《续说郛》本语怪编明·祝允明1卷《续说郛》本玉池谈屑明·徐泰1卷《续说郛》本西墅杂记明·杨穆1卷《续说郛》本笑禅录明·潘游龙1卷《续说郛》本续巳编明·郎瑛1卷《续说郛》本三、掌故类元故宫遗录明·萧洵编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古穰杂录明·李贤1卷续说郛本彭文宪公笔记明·彭时2卷明刻本震泽纪闻明·王鏊1卷历代小史本吴中故语明·杨循吉1卷明刊本苏谈明·杨循吉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都公谭纂明·都穆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双溪杂记明·王琼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前闻纪明·祝允明1卷《纪录汇编》本已疟编明·刘玉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畜德录明·陈沂1卷《纪录汇编》本愿丰堂漫书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玉堂漫笔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燕闲录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後渠杂识明·崔铣1卷明刻本新倩籍明·徐祯卿1卷通行本半村野人闲谈明·姜南1卷艺海珠尘本说听明·陆粲2卷万历刻本北窗琐语明·余永麟1卷明刻本觚不觚录明·王世贞1卷通行本玉堂丛语明·焦竑8卷万历本重印本云蕉馆纪谈明·孔迩述1卷国朝典故本沂阳日记明·无名氏1卷明刻本金陵琐事明·周晖4卷明刊本耳新明·郑仲夔8卷砚云甲乙编本謇斋琐缀录明·尹直8卷邓辑本初潭集明·李贽 30卷通行本儿世说明·赵瑜1卷《续说郛》本舌华录明·曹臣 18卷上海进步书局印行本明廷杂记明·陈敬则1卷《续说郛》本先进遗风明·耿定向1卷《续说郛》本霞外麈谈明·周应治 10卷《笔记小说大观》本水南翰记明·张衮1卷《续说郛》本损斋备忘录明·梅纯2卷《学海类编》本暧姝由笔明·徐充1卷《藏说小萃》本明夷待访录明·黄宗羲 12卷通行本吴中往哲记明·杨循吉1卷《续说郛》本蓬轩吴记明·黄暐1卷古今说部丛书本吴风录明·黄省曾1卷《学海类编》本吴社编明·王穉登1卷广百川学海本曲中志明·潘之恒1卷《续说郛》本夜航船明·张岱辑 20卷清观术斋钞本四、文学类春雨堂随笔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国琛集明·唐枢2卷明刻本婆罗馆清言明·屠隆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续婆罗馆清言明·屠隆1卷通行本梅花草堂笔谈明·张大复 14卷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陶庵梦忆明·张岱8卷粤雅书局本西湖梦寻明·张岱7卷通行本秋园杂佩明·陈贞慧1卷粤雅堂丛书本涌幢小品明·朱国祯 32卷通行本江上杂疏明·彭宗孟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偶谭明·李鼎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会仙女志明·郦琥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高坡异纂明·杨仪3卷古今说部丛书本泾林续记明·周元1卷通行本巫娥志明·无名氏1卷明刊本涉异志明·闵文振1卷明刻本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100卷通行本尧山堂偶隽明·蒋一葵7卷通行本香案牍明·陈继儒1卷《宝颜堂秘笈》本太平清话明·陈继儒2卷《宝颜堂秘笈》本群碎录明·陈继儒1卷《宝颜堂秘笈》本农田馀话明·张翼2卷《宝颜堂秘笈》本谰言长语明·曹安2卷《四库全书》本金声巧联明·冯梦龙1卷通行本奇联摭萃明·赤心子1卷通行本艾子後语明·陆灼1卷通行本杂纂三续明·黄允交1卷通行本效颦集明·赵弼2卷明宣德间刻本西湖游览志馀明·田汝成 26卷嘉靖初刻本焚书明·李贽 10卷国粹丛书本续焚书明·李贽7卷原刻本闲情偶寄明·李渔9卷通行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情评估 附答案 (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情评估一、积累与运用(31分)1.下列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俨.然(yǎn) 豁.然(huō)诣.太守(yì) 黄发垂髫B.清冽.(liè) 佁.然(yí)寂寥.(liáo) 悄怆幽邃C.器皿.(mǐn) 箬.篷(ruò)多髯.(rán) 蒹葭凄凄D.雎.鸠(jū) 窈窕.(tiǎo)寤.寐(wù) 辗转反侧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B.神情与苏、黄不属..(不相类似)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狗的牙齿)D.左右流.之(求取)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便要还家B.左手倚一衡木C.往之女家D.不足为外人道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其境过清全石以.为底B.在河之.洲能以径寸之.木C.其.两膝相比者欲穷其.林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5.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2分)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运用议论、抒情来发表观点,不用记叙、描写,可用于记人、记事、记物。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7.诗文默写。
(7分)(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
(《蒹葭》)(2)《诗经·子衿》中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了女子等待恋人的焦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05文言文比较阅读-八年级语文下期中专题复习(浙江专用)
专题05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甲】桃花源记(节选)(东晋)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与元微之①书(唐)白居易仆去年②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③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注释:①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去年:指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此时白居易已被贬为江州司马。
③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绝境..:(3)周.于舍下:(4)不能殚.记: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4.两文作者都表达了对所描写景色的喜爱,但这份“喜爱”是完全一致的么?请结合两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暑笔谈》(明)陆树声著余衰老退休,端居谢客,属长夏掩关独坐,日与笔砚为伍。
因忆曩初见闻积习,老病废忘,间存一二,偶与意会,捉笔成言,时一展阅,如对客谭噱,以代抵掌,命之曰《清暑笔谈》。
顾语多苴杂,旨涉淆讹,聊资臆说,以备眊忘,观者当不以立言求备,时庚辰夏仲也。
有天地斯有山川,自一气初分而言则曰融结。
气之成形则曰流峙,形区性别则曰动静。
水阴也,融而流动者其阳乎?山阳也,凝结而静峙者其阴乎?故知阴阳互为体用。
乾坤天地之体,坎离天地之用,体交也而为用,故乾得坤之一阴而为坎,坤得乾之一阳而为离。
坎阴也,阴中有阳;离阳也,阳中有阴。
其在人身心为离,而离中有真水;肾为坎,而坎中有真火。
故心肾交,水火济,谓之母子胎养。
丹经以朱砂锻出水银,朱砂属离,水银为真水,以水银炼成灵砂,水银属坎,灵砂为真火,水火升降,养成内丹。
阴阳之气专则不能生化,如天地交而为泰,山泽通而为咸,水火合而为济,盖交则为用。
故或以阴求阳,或以阳求阴,或阳感而阴应,或阴合而从阳。
龙阳也,然为阳中之阴,故龙之兴云,阳召阴也。
虎阴也,然为阴中之阳,故虎之生风,阴召阳也。
人之生也。
分一气以为形,赋一理以为性。
自夫岐形体者以为异,而不知性无分别也。
譬之境交万烛,而光影难分,海会百川,而水体无二。
其聚也,其散也,变化也。
气之客形也,所以主宰之者不变也。
是故方其聚也,以为有也,然自无而有,则有者未始不无。
方其散也,疑於无也,然因有故无,则无者未始不有。
卯者冒也,阳气冒地而出,建二月卦则自泰而之大壮,外卦坤变为震,月令雷始发声,蛰虫启户,故曰:“卯为天门。
”心去肾八寸四分,天去地八万四千里。
人自子至巳则肾生气,自午至亥则心生血。
阳生子而地气上升,至巳而亢阴生,午而天气下降,至亥而极,人身肖天地也。
寒暑天地间一大气,万物所同有也。
而人于其间起欣厌避就,不知人之一心方与物交欲,恶起而攻之,如焦火凝冰,恼安乐性此之谓内寒暑。
此身为众苦所集,有问大热向何处避者,曰:“向镬汤里避,何以故?”曰:“众苦所不到。
”暑中尝默坐,澄心闭目作水观,久之觉肌发洒洒,几格间似有爽气,须臾触事前境,顿失故知,一切境惟心造,真不妄语。
广野中阳焰,望之如波涛奔马,及海中蜃气为楼台人物之状,此皆天地之气,絪缊荡潏,回薄变幻,何往不有?故知万象者,一聚之气两间之幻有也。
人与万物孰大,物万而人处一焉,则物大。
然道生万物,万物之道备於人,备万物者之谓大。
大於道则物不足言矣,是故至人能细万物。
东坡云:“凡草木之生,皆於平旦昧爽之际,其在人者,夜气清明,正生机所发,惟物感之,牛羊旦昼之牿亡,则存焉者寡。
”朱子曰:“平旦之气,便是旦昼做工夫的样子,当常在此心。
”如老氏云:“早复张则必翕,强则必弱,兴则必废,与则必夺,此物理之自然,是谓微明。
微明者微密而明著,理昭然可考见也。
”盖老氏处恬淡无为,不为物先,方众人纷拿攫攘,在静地中早见以待物之必至者若此,或作权智解者,谓管商之术所自出。
圣人忘己,靡所不已,夫惟无我而后能兼天下以为我。
故自私自利从躯壳上起念者,有我也;至大至公,公人物于一身者,无我也。
圣人尽己之性,尽人物之性,以赞化育而参天地,是兼天地万物而为我矣。
故曰:“成性成身,以其无我而成真我。
”明镜止水,喻心体也。
然常明常照常应常止,依体有用,用不乖体。
故曰:“体智寂寂,照用如如。
”若曰:“触事生心,依无息念,则是随尘动静,非具足体。
”余无字学,兼不好书,间有挟卷轴索余书者,逡巡引避。
然遇佳纸笔入手,辄弄书数字,书后或弃去,独喜购佳纸笔。
或谓善书者不择笔纸,余曰:“此谓无可无不可者耳,下此惟务其可者。
”士贵博洽,然必闻见广考据精,不然则乖误庞杂,为后人抨击之地。
如欧阳公好集古,而黄长睿以为考校非其所长,然长睿自任考校精密矣。
而楼玫瑰犹摘其中可疑者,谓尚多舛讹。
捶纷笺杂色者仅华美,然粉疏则涩笔,滑则不能燥墨,藏久则粉渝而墨脱,不便收摺,摺久衡裂,近稍用紧白纯净者。
夫物古质而今媚,近来俗好多媚,惟所用缣素稍还古质。
故余诗云:“余情寄缣素,反朴还其淳。
”余不善书,自委无字性,然亦岂可尽责之性?此近於不修人事而委命者。
晚年知慕八法,然衰老指腕多强,复懒放不能抑首,临池每屈意摹仿,拙态故在,乃知秉烛不逮昼游。
欧阳公云:“晚知书画真有益,却悔岁月来无多。
”制笔者,择毫精粗,与胶束紧慢皆中度,则锋全而笔健。
近来作者卤莽,笔既滥劣,惟巧於安名以蕲售。
一种毫过圆熟者,不能运墨,用之则锋散而墨涨,以供学人,作义易败而售速。
予性拙书,用笔不求备,然驽马无良御,益窘踬矣。
国初吴兴笔工陆文宝酝藉喜交名士,杨铁老为著颖命,托以泰中书令制官,复自注中书令秦无此官,前辈临文,审於用事若此。
墨以陈为贵,余所蓄二墨,形制古雅,当是佳品。
独余不善书,未经磨试,然余惟不善书也,故墨能久存。
昔东坡谓吕行甫好藏墨而不能书,则时磨墨汁小啜之。
余无啜墨之量,惟手摩香泽,足一赏也。
士大夫胸中无三斗墨,何以运管城?然恐蕴酿宿陈,出之无光泽耳。
如书画家不善使墨,谓之墨痴。
砚材惟坚润者良,坚则致密,润则莹细,而墨磨不滞,易於发墨。
故曰:“坚润为德,发墨为材。
”或者指石理芒涩,墨易磨者为发墨,此材不胜德耳,用之损笔。
蔡忠惠题沙随程氏歙砚曰:“玉质纯苍理致精,锋铓都尽墨无声,此正谓石理坚润,锋铓尽而墨无声矣。
安能损笔?”而坡仙乃谓砚发墨者必损笔,此不知何谓?端砚以下岩石紫色者为上,其贵重不在眼,或谓眼为石之病,然石理坚润而具活眼者固自佳。
若必以有眼为端,则有饰伪眼於凡石者。
西施捧心而颦,病处成妍,东家姬无其貌而效颦焉者也。
凡香品皆产自南方,南离位,离主火,火为土母,火盛则土得养,故沉水栴檀薰陆之类,多产自岭南海表,土气所钟也。
《内经》云香气凑脾,火阳也,故气芬烈。
龙涎於香品中最贵重,出大食国西海,海中云气罩覆,其下则龙蟠洋中大石卧而吐涎,飘浮水面,为太阳所烁,凝结而坚。
若浮石而轻,用以和众香焚之,能聚烟,烟缕不散,盖龙能兴云,亦蜃气楼台之例也。
犀角以粟纹粗细辨贵贱,贵者为通天犀,色理莹彻,一种半黑白者为班犀,或谓通天者乃其病。
相传犀饮浊水,不欲照见其角,每蜕角则掊土埋之,恶其病己也。
然则物之有美者,又孰知其非病也耶?琴材以轻松脆滑谓之四善,取桐木多年者,木性都尽,液理枯劲,则声易发而清越。
凡木皆本实而枝干虚,惟桐木枝干坚实,用以制琴,或谓琴木取枯朽不胜指者,此不可不晓。
钟子期死,伯牙绝弦不鼓,伤世无知音也。
然使其音而犹之人,则以谐众耳可也。
奚子期也,如其为至音欤?则知者宜寡。
故曰:“知我者希则我贵。
”即世不我知,安知后世无子期者?而绝弦寝音以自伤,是何其恃人者重,自任者轻,而果於待世之薄也。
余不蓄琴,客有为余解嘲者曰:“昔陶靖节蓄无弦琴,今君并琴不蓄,视靖节又进一解矣。
”余曰:“虽然,此近於贫汉自傅王夷甫,口不言阿堵物耳。
”陶元亮蓄无弦琴曰:“既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虽然得精而遗其粗,无事于音,则音与形可两忘也,然尚有琴者在。
欧阳公论琴帖,自叙事陵令时得一琴,常琴也。
及作舍人学士再得琴,后一琴雷琴也。
官愈昌,琴愈佳。
然在夷陵得佳山水,耳目清旷,意甚适,自为舍人学士,日奔走尘纷聒声利,无复清思,乃知在人不在器。
苟意所自适,无弦可也。
遗喧入静者以瓢,因风动弃飘以绝听,不知耳尘虽净,心尘未尽。
盖六用为尘,若从耳根返源,则何所往而非静?故曰:“风幡非动,由心返故。
”右军兰亭,在僧辨才处,唐太宗令萧翼以百计得之,从葬昭陵。
夫太宗以天下与其子,而兰亭则未之与,其靳惜若此。
后人论兰亭者往往从摹刻中校量,故曰:“兰亭如聚讼。
”昔尝为之说曰:“后世而有王右军,则兰亭之后出者必胜。
后世如无王右军,则兰亭当求初本。
不见初本,正是不必论兰亭也。
”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豕,类用料物炮炙,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
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
昔人偶断殽羞食淡饭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来几为舌本所瞒。
”东坡于资善堂食河魨味美,曰:“直得一死。
”而梅圣俞以为甚美恶亦称。
凡世间尤物之可以溺性迷心,至伐命沈生者,就其初孰不以为至美耶?东坡偕子由齐安道中,就市食胡饼粝甚,东坡连尽数饼,顾子由曰:“尚须口耶?”客有以仕宦连蹇罢归不自释者,余慰之曰:“凡仕官所历,如饮食精粗美恶,忽然过口,至于果腹,同归一饱,何暇追计?”客谓此东坡齐安道中未发之意。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使士大夫而乐南徙,则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
”或谓东坡此言,以贤君子望人。
蓼虫之食苦也,蛣蜣之转丸也,而天下之甘与芳臭可废矣。
故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不知非美之为美也。
”何也?以美恶无常是也。
隆庆己已,余被召北入,滞疾淮上,疏再上乞休,未得报。
移舟泊瓜步闸下,会天气乍暄,运艘大集,河流淤浊,每旦舟子棹江涛中汲中冷泉。
一日舟触罂破,索他器承余沥以候沦茗,闻金山僧饮食盥漱皆取给于此。
此何异秦割十五城易赵璧,而荆山之人用以陁鹊。
晨起取井水新汲者,傅净器中熟数沸,徐啜徐漱,以意下之,谓之真一饮子。
盖天一生水,人夜气生于子,平旦谷气未受,胃藏冲虚,服之能蠲宿滞,淡渗以滋化源。
财虏不足言矣,多蓄珍玩,未免落富贵相。
一种嗜好法书名画,至竭盗力以事收蓄,亦是通人一癖,是着清净中贪痴。
贤者重进而轻退,廉者重愧而轻死,义士重信而轻身,其段干木、鲍焦、田光之谓乎?欧阳公之切于释位归田也,至欲以得罪去,东坡谓在他人或苟以藉口,若公者发於至情,如饥者之不忘食。
以是知士非求进之难,而乞身之难也。
嘉靖壬子,余自史官请假回,中途闻先资政丧,持服满三载。
又再逾年就家起南司业,甫及期移疾归,自是无意复出。
壬申内召,承乏礼书,距壬子离国门者二十年余矣,乍到入觐。
阙庭,头目眩晕,拜起蹒跚几不成礼。
东坡云:“久居山林,乍入朝市,觉举动周章。
”信其言不爽。
“士大夫逢时遇合,跬步以至公卿非难,而归田为难。
”此东坡有激之言。
至谓历官一任无官谤,释肩而去,如大热远行,虽未到家,得清凉馆舍一解衣漱濯,已足乐矣。
此非亲履其境意适於中者不能道。
士大夫处世,声名重者则责望亦重,若虚名一胜,恐不能收实用。
如真西山负一世重名,及其入朝,前誉小减。
故前辈云:“声名自是一项,事业自是一项。
”江南地土薄,士大夫只做得一项。
攫金于市者,见金而不见人;剖身藏珠者,爱珠而忘自爱。
与夫决性命以饕富贵,纵嗜欲以戕生者何异?临海金一所贲亨,仙居应容庵大猷二人,以道义相友善。
金既谢事家居,应复起用,诣金言别。
金曰:“君此出他日回来,要将一照样应容庵还我。
”两人竟保晚节。
昔王嘉叟与王龟龄别曰:“吾辈会合不可常惟常留面目,异时可复相见。
”龟龄每诵其言。
士大夫出处遇合得失,皆有定数。
然得失止于生前,而是非常在身后。
盖身名之得失关一时之亨否,而公论之是非系千载之劝惩。
故曰:“得失一时,荣辱千载。
”高子业诗云:“众女竞闺中,独退反成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