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

合集下载

第3章:区域经济运行要素分析

第3章:区域经济运行要素分析

2、人力资源流动


区域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和部门之间的人力 资源转移是在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实现人 力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 形式。 人力资源的流动远远超过仅作为一种劳动力 的作用,其流动必然还会带来技术、资金和 文化的流动与传播。

从人力资源流动的层次来分,又可分为人才 流动和一般的人力资源流动。人才指人力资 源中相对精英的部分,多指具备一定高层次 知识的科学家或技术人员等。一般的人力资 源流动,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域流动等。
1、要素流动与流量经济
流量经济:指一个城市或地区以相应的平台和 条件,吸引和集聚区外的物资、资金、人才、技 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并在区内重组、融合、运 作、增值。通过有序、规范、高效的流动,使各 要素的能量增大、能级提高,从而促进相关产业 的发展和相关服务功能的增强,由此实现该城市 或地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发展,并以 扩大的经济能量向周边地区乃至更远地区流动与 辐射。
WHY
第一,资本市场筹资推动的资金流入。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导致的资金流入。 第三,银行系统资金调度的资金东流。 第四,商品交易导致的资金东流。

4、技术创新与扩散
技术,指为制造特定产品所需要的管理、组 织以及技能方面的知识。其即可以独立的存 在,可以寓于其他的生产要素之中。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 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生产函数中,技术作为 时间变量出现。即: Y=F(L, k, t)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要素 流动
自然资源丰富但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西 部地区,在实现资源优势产业的实现上 主要采用资源转换型模式。
资源优势: 矿产、生物、水力、土地、旅游等资源 “富饶的贫困”?
潜在经济优势≠现实经济优势 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劳动力,技术创新与经济要 素(资金)“错位”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姓名:LWJ学校:河北大学学院:研究生院年级:2013专业:区域经济学学号:20130092一、区域经济增长(一)含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

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

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1
城镇体系概述 城镇规模体系 城镇空间体系 桑托斯的城镇职能体系
2
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相互分工又密切合作的城镇组成的空间体系。
城镇体系的层次性 国家级城市体系。大城市可以为全国服务。 地区城市体系。 地方城镇体系。中心城镇所在区域服务。
一、城镇体系概述
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聚集,管理、金融机构、法律组织、技术咨询、通讯交通、研究机构、高校。
为了前两种服务的聚集,如房地产、建筑业、宾馆、饮食、商店和娱乐,家庭服务。
3、聚集的次序
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共同使用公共设施、集中管理。
01
如果某区域的聚集效益的增加引起的生产成本的降低>运输费用+劳动费用,更多的企业将聚集该点。
2
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较近,六边形面积小,数目多。
3
六边形的面积越大,它的级别越高,其服务范围也越广。
4
低级中心地和市场区被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所包括(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在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角上)。
01
位于高级六边形角上的低级六边形并不是完全被高级六边形所包围,而是只有1/3属于高级的六边形内。这样,6个1/3加上高级中心地本身兼有的低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一个中心地的市场区正好是下一级市场区的3倍。也就是说,低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分属于3个较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而每一个低级中心地的人口可以分别到3个高一级的中心地接受服务。
三、中心地等级体系三原则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2、交通原则
在新开发地区,移民拓荒一般是沿着交通线进行,较低级的中心地会在两个较高级的中心地之间的中点发展起来,导致较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下一级的4倍,即K=4。1、3、12、48……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与联

通透地表达出来,需要标题。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差异与联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讨论已经成为国内外重要的议题之一。

但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和关联,只有少数人完全看得清楚。

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差异与联系。

首先,让我们谈谈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同和区别。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增长”指某一特定时期内,特定地区经济结构内所有要素投入总和(劳动力、资金、资源等)的总体发展水平,即,某一特定时期内地区的经济数量性发展水平。

而“区域经济发展”则指的是,特定时期内地区的经济质量性发展水平,这包括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热点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性空间等。

其次,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

地区经济增长作为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支撑性作用,但不具有领导性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则可以将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化为有效的发展推动力,建立正确的发展目标,推动企业有希望的发展,激发经济活力,同时将地区经济迅速有效地推向繁荣。

最后,总结一下,“区域经济增长”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特定地区经济结构内所有要素投入总和的总体发展水平;而“区域经济发展”则指特定时期内,地区经济质量性发展水平。

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且彼此依存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这种内在联系,才能有效推进地区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学》第三章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学》第三章城市经济增长
这一目标的实现,无法完全依赖自由市场机制,需要城市政府的经济增长政策。
01
城市输出部门和地方化部门的产业政策
02
确定城市基础部门。
03
制定扶持城市基础部门的产业政策。
04
发展城市地方化部门的政策。
05
培育产业集群。
二、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收益政策 城市劳动力投入及其报酬政策。 城市资本投入及其报酬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政策。 城市发展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环境政策 城市投资环境的建设 商业孵化环境的建设 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服务政策
城市投入产出表
投流量 入产出
产 出 品
中间需求
最终需求
总产出
制造业
生产服务
生活服务
消费
投资
输出
中间投
制造业
18
6
10
4
11
41
90
生产服务
18
10
3
0
10
9
50
生活服务
0
0
0
60
0
0
60
初始要素投入
27
29
44
0
0
0
100
输 入
27
5
3
12
3
50
总投入品
90
50
60
76
24
50
0
0
Db
Wb1 Wb2 Wb0
Sa
Sb
图3-3:累计因果模型的城市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转移
工资
工资
Lb2 Lb1 Lb0 劳动力
Da2
Db1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
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 世纪30年代,霍伊特建立了解释城市发展的一个简单的模型-输出
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
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
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
结论
➢ 开放经济实现经济恒定增长时的限定条件较少,因此相对于封闭的国家模型
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 区域经济特征是由净输入资源刻画,净输入剩余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 如果不同区域的初始增长率不同,那么区域间差距会随时间逐渐扩大。
能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当能够从区外输入资本和生产资料时,
这种区外输入是决定本地的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那些实行闭关自
守的地区,区外输入使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更宽松,更容易实现长期的
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与输出基础模型的不同点:
➢ 前者强调区外投资,后者强调区外需求
➢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储蓄不再是有效需求的扣除项,而是生产性投资的
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生产活动或不同专业化部门的区别;忽略了为本地区
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入要素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第一章绪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如何构建和优化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和学者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阐述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概述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是指用来描述区域经济增长情况的数学模型。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主要关注经济的规模、速度、结构、效率四个方面的变化,在这些方面应用了不同的经验数据和统计方法,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决策。

常见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包括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相对识别能力模型、区域结构模型等。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通常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自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发展方案。

常见的构建方法包括经验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模拟仿真法等。

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初步筛选变量:根据实际情况,初步确定所需要考虑的变量。

2. 精选因素:从初步确定的变量中,选取最为重要的几个进行模型运算。

3. 建立模型:按照选定的因素,建立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4. 借助科技手段进行优化:通过科技手段对模型进行优化,让模型更加精准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优化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优化工作将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加强计算和仿真,另一方面则是在维度、纬度和参数的选择上进行筛选和优化。

1. 加强计算和仿真:为了让模型更加精准,需要加强计算和仿真工作,对模型进行不断的测试和优化。

2. 维度、纬度和参数的选择上进行筛选和优化:在建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维度、纬度和参数非常重要,因为这直接影响模型的预测结果。

需要在实践操作中加以选择、筛选和优化。

第五章结论本文首先概述了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概念和类型,其次讲述了构建模型的方法,最后分析了优化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措施,这些都是优化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建立和优化了准确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才能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形势,对于政府部门和企业制定发展计划,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区域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2、经济区域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范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4、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5、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发展.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3区域经济政策.7、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8、农业区位论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着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素决定的.数学表达式为:P=V-E+T尽管杜能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研究其它产业的布局,但其贡献是不朽的.他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9、工业区位论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工业寻求最优区位三阶段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韦伯认为工厂的设立会从最低运费的地点移至劳动力费用最低的地点.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10、运输区位论区位论的研究十分重视运输因素,但运输因素本身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11、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着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教授.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引入到一般化的经济学当中,探讨在平衡状态下空间经济的一般形态,并进而探讨空间经济的相互依存问题.艾萨德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12、埃德加.胡佛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的位置确定之后,或者不能被移动,如土地、森林、矿山、草原等,或者很难移动,如水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当中最主要是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他们的流动虽然是正常的,但必须付出相应的流动成本.所以,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又带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所谓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第二章区域人口、资源环境1、人口资源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构和发展规律.2、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矛盾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性的要求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矛盾. 2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调节的缓慢性之间的矛盾.3地球上蕴藏的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等的有限性与人类的需要及开采能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4地球的体积是有限的,物质的生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口的发展如无计划是无限的.3、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性物质.自然资源的特点:稀缺性、可替代性、区域性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1、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只有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2、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亦即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基础设施条件,相关产业的布局条件等,软件环境则包括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等.3、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的过程.若分解,则有:——从供给需求角度的分析: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需求拉动机制——从地区相互关系分析:本地发动型、周边地区带动型——从制度变迁分析:结构转换的驱动机制.4、低水平均衡增长理论——拉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投资增长只有突破一定的水平,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突破.——纳克斯的恶性循环理论.低收入——低储蓄——资本形成不足——收入低.5、非均衡增长理论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区别,就在于认为由于落后地区资本的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6、赫希曼的主导部门产业理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是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创造发展机会.赫希曼指出,如果是政府投资,则应选择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造成良好的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是私人资本,则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大,产值比重大,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关联效应1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8、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理论发展到地域空间布局原理上,完善了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在城市区配置下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是推动型产业及其综合体,而且也是拥有这种产业综合体的城市.布德维尔的定义增长极的形成有两大途径: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聚集而自动产生;②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9、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反之,则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极化效应:主导产业和推动产业配置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生产综合体增长点,吸引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导致集聚经济优势,出现极化现象.所谓极化就是物质、能量、信息向区域核心集聚的过程.极化效应可分为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三种类型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规模经营规模扩大,可生产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它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区位经济是指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以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而获得经济效益,它源于企业内部、部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城市化经济是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它源于部门或行业外部、城市内的经济合理性.扩散效应增长极一旦形成并继续发展,必然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扩散效应.扩散效应具体表现在:①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扩大了市场,推动了区域内相关原料生产部门行业的建立和扩大规模;②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量,增大的供给推动区域内使用这些新产品的部门经营规模扩大;③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形成,促使了区域内地域分工的深化,全面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实力;④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对区域内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促使劳动力的转移以及部分资金的扩散;⑤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创造新的需求,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引导生产,促进区域发展;⑥增长极的创新,使其作为技术、信息源不断向区域输入,提高区域内劳动力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10、点轴理论点,即增长极核、生长点.轴,即生长轴.其中心内容是:随着联结各中心地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资源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集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生长轴”.11、核心—外围地理论美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于1966年提出.任何区域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核心区与边缘与所组成的.核心区可以是由一个城市或城市群及其周围地区组成.核心区居中,其他区居核心的外围地带.核心区是发展变化的根源,它能够产生和吸收创新,主导着外围区及整个地域的发展方向.当核心区在形成过程中达到能够自我发展所需的规模时,集聚效益显着,吸引着资金和人才.核心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组织,保证生产效益显着,从而增强外围区的吸引力.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区将其发展所得扩散到外围区去,使外围区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燃料销售量增加,从而促进那里生产发展、就业机会扩大、次级核心区成长.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1、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福利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在内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过程.2、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论传统社会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钱氏理论对于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区域经济不同于国别经济,产业结构不可能系统完整.3、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并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4、库兹涅茨法则基本内容: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6、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雁行形态模式的两个变型: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 7、现代产业集群理论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它强调指出,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通常具有很高的地方化和根植性特征,一个区域形成的产业发展具有路径依赖,通过技术升级不断地在自身所延伸的范围内发展,而不呈现明显的产业类型转变.如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意大利的轻纺产业.集群cluster概念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引入,用于对围绕某个产业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集聚的经济现象的描述.是指包括企业、支撑机构及政府等参与者在地理上围绕某个些产业而集中形成一个网络,网络内部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商业关系支持着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就是把集群联系在一起的是包括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在内的一系列因素.每个个体的单个竞争能力都是这个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群的特点:一是弹性精专.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专业化的分工是与生产的技术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相互的竞争中相互联系,互相协作和补充,区域作为一个集体,其生产是相当灵活和多样化的.二是地理集中性.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是产生外部规模经济的基础,是集群作为一种地域经济现象存在的基础.三是根植性.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到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关系中.四是拥有相关的支撑机构.指区域内有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创新中心、政府部门、商业服务组织,等等,这些机构之间建立了有机的网络,并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们都有强烈的提高本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集体意识,共同投入到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行动中去.五是创新性.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竞争和学习,有利于创新.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价格机制则可以调整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竞争机制能够促进各产业努力进行技术更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先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控也不是万能的.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就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发展过度,而另一些产业可能发展不足.无序的竞争则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使资源总体配置效率降低.政府干预: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作用方式: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将其作为指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据.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它们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要求.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消除限制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畅通等,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干预的缺陷:政府干预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决策失误,或者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畸形,降低结构效率.9、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者产业.区位商计算公式为:LQij=Lij/Li/Lj/L 式中,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Li表示i地区的全部产出;Lj表示全国j行业的全部产出,L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出.10、产业间关联系数影响力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影响其它产业部门的程度.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当国民经济某一个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感应度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受其它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感应度系数来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业部门因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部门为其它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部门受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影响越大,当经济增长率较高时,其发展也就越快. 11、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高专门化水平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符合区域资源环境特点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1、产业布局的定义产业布局是主体政府或者企业家在一定的体制或机制条件下对客体企业在地域上的配置过程,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体制机制、主体、客体和区位条件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述四个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微观布局.——体制机制不同的体制机制条件对企业布局主体的思路和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企业布局主体必须根据体制机制的认可程度来决策自身的行为.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按照国家需要和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进行布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的政策、规划引导下,根据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布局.。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平衡增长理论,避免了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门发展的倾向,强调大规模投资和 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重要性,重视市场机制作用存在的局限性和实现宏观计划的必要性,为 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并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同时平衡增长理论过分依 赖计划化和国家干预及日益受到资源不足、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使越来 越多的经济学家转向不平衡增长理论。
3 行资本为其他工业产业部门造成了投资机会,其发展必 须先于那些收益来得较快的直接生产性投资。由于基础设施的最低规模是巨大的,因此,在 经济发展初期,其生产能力的过剩将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供给和需求两个不可分性的作用,使得经济发展道路以及投资格局一定要使不同经 济部门保持平衡,不要因一个部门的发展不足阻碍其它部门的发展,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 就是为了克服不可分性的作用。这里“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并不是说所有部门都要以同 样的比率增长,而是说各部门产出的增长要与各种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相一致,从而使供给 和需求相符。这就暗含着“均衡思想”,即不存在短缺或瓶颈。这是均衡增长的扩展含义。
为使不同经济部门发展保持平衡,势必要对这些不同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这就需要大 量资金,对资金缺乏的落后地区来讲,实施经济均衡增长的战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经济学 家认为这种大规模投资计划是无法避免的,其经济依据来源于著名的“斯密定理”,即专业化 或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如果市场受到限制,一些经济活动就会失去经济上的可行 性。如果很多活动同时开展,每一项活动就会为其他活动的产品提供市场,因而处于孤立状 态下缺乏显著盈利性的活动在大规模发展规划范围内就会呈现出显著的盈利性
本章课前思考
1 / 18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0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三章)

0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三章)
区域现有的产业结构是在过去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产业结 构的演化或转变要对其进行逐步改良、更新,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如果存在某种生产传统,而且这种传统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遗产,那么 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 5. 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地域分工体现着协作、竞争和利益,它们可以 使前四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增强或变弱。
(1以上)
(1以上)
下降
下降
注:时间系列分析即按时间的推移所作的分析;横断面分析即为统一时点不同国民收入水平国家的比较(从低到高)。 资料来源:宫泽健一,《产业经济学》,东洋经济出版社,1989(第二版),P57.
第一节 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二、经济结构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趋势
➢ 3. 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二、经济结构分析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 1. 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 2. 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 3. 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 ➢ 4.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 5. 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 ➢ 6. 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是否适应
第一节 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年)一个国家 或区域总产出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 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二、经济结构分析
➢ 经济结构(economic structure):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成,涵盖生产 、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要素组成或构造。
➢ 2. 资源状况

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增长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区域经济增长指的是特定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

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的整体发展状况,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福利的提升等方面。

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区域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其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来衡量。

当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意味着该地区的经济活力强、产业发展迅猛、就业机会增加等,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相反,如果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缓慢,可能意味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更高的科技创新能力、更丰富的人力资源等,这些因素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区域经济增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当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局面。

同时,经济发展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然而,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在实际情况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为雄厚,通常能够实现较快的区域经济增长,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因此,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hap3-区域经济增长

chap3-区域经济增长

chap3-区域经济增长引言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生产力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扩张。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方向可能有所不同,这是由各种因素所决定的。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策略。

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区域经济增长受到许多驱动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是资源。

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质量对地区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促进经济活动和产出的增加。

另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是人力资源。

地区的劳动力质量、技能水平和数量都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教育和培训的时机在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根底设施建设也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良好的根底设施,如交通、通信和能源系统,可以提高地区内外流动性,扩大市场范围,促进贸易和商业开展。

政府政策和制度环境也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可以鼓励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提供稳定的法律和商业环境,吸引外部投资并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除了驱动因素,区域经济增长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其中之一是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可以影响地区的经济活动,如贸易和物流。

地处交通枢纽或具有战略地位的区域往往更容易吸引外部投资并实现经济增长。

文化和社会环境也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地区的文化特点和社会价值观可以影响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开展,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向。

外部经济环境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全球市场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等都可能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策略为了加速区域经济增长,政府和相关利益相关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经济奖励和优惠政策来鼓励外部投资。

这可以促使企业将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地区,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政府可以加大对根底设施建设的投资。

改善交通、通信、能源等根底设施可以提高地区的流动性和竞争力,促进经济活动的开展。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简本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简本
第十页,共71页。
(2)核心思想:该理论认为,充分就业的 长期稳定均衡增长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 整生产中资本和劳动的配合比例,从而改 变资本—产量比率来实现的。
(3)主要创新: 索罗运用了新古典主义边际生产力理论和生
产函数理论,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因数纳入 增长模型,并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 的份额作了定量分析,引起人们对技术进 步问题的关注。
第十一页,共71页。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模型及评价
•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主要有: • △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冈纳·缪尔达尔、卡尔多的“累积的地
区增长和下降”理论(即循环累积因果原 理)。 • △赫希曼的“区际不平衡增长理论”。 • △ 弗里德曼等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第十二页,共71页。
第二十八页,共71页。
• ② “核心区”是指发展一般源于区域内具 有较高相互作用潜力的少量的“变革核 心”,创新由这些核心向周边潜力较小的 区域扩张,周边地区依附变革核心而获得 发展。而一定空间地域内的其它地区叫 “边缘区”。
• ③弗里德曼结合城市中心论,提出经济的 空间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
• 第一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只存在一些孤 立的区域性中心;
• 化效应,可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从而得 出应大力发展城市增长极的结论。
• (3)赫希曼的关联效应理论 • ①经济发展应该选择具有最大联系效应的
投资项目来进行,以其优先增长带动其它 部门的发展。 • ②优先产业将表现为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 弹性最大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通常表现 为进口替代工业。
第二十六页,共71页。
• 一、均衡发展理论模型及评价
• 均衡发展论既包括区域各产业、各部门的 同步发展,又包括区域内各地区的同步发 展,前者是产业均衡发展论,以R.纳克斯 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哈罗德—多马模 型、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即同时 对许多项目大量投资)理论等为代表。后 者是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以新古典主义 增长理论为代表。

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特定地区的总体经济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的实际增长情况,通常用GDP增长率来衡量。

而经济发展则
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良性变化和提升。

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彼此相互影响和促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各个地区的经济活动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提升,从而带动了区域内产业的发展和增长。

比如,国家采取有效的投资政策、建设基础设施和引进技术等措施,能够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2. 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例如,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较高时,会吸引企业投资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3. 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均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实现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均衡。

比如,政府可以采取财政和金融等政策手段,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实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平衡增长。

总之,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而区域经济增长则推动了经济发展的深化和稳定。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
1 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2 成长阶段 3 成熟(发达)阶段 4 衰退阶段
第三章 第二节
图3-2
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第三章 第二节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 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占极高比重,市场规模小,经济 增长缓慢,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甚至自给不能自足的 自然经济中;自身资金积累能力低下,缺乏自我发展 能力。见图3-2
科学认识GDP,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长远的增长观
污水横流 江水变黑
河水固化

河水变黑
全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水域:2/3 每年污水排放量:约350亿t,80%直接入江河和地下水。 国际标准:45%地下饮用水的硝酸盐超标;国内标准:20%超标。
重 金属 污染:>2000万 hm2
“三废”和农药:16%
区域经济增长的效果状态
第三章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从效果状态看,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为高 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率,另一种为低 投入、低消耗、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效果状态讲,就是国民经济增 长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的 状态。
区域经济成长
如何认识区域经济增长第三章 第节误区:一为“挖地三尺”式的增长。对那些不可再生的地下资 源狂轰滥炸,大量开掘,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二为“烟雾弥漫”式的增长。一些令路人掩鼻的企业管 得紧时关,抓得松时开;那些有点经济效益,但严重损 害社会效益的“十五小”厂见缝插针悄悄上,肮脏的空 气令人窒息。
三为“急功近利”式的增长。为了短期效益,一味地强 调开足马力,放弃设备维修保养,搞掠夺式经营。
虽然刘易斯、罗斯托以及其他崇尚“唯资本论”的西方 经济学家过分夸张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就我 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来看,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 资本推动的确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及思考题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一、区域经济开发概论
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 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是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 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用理论。 区域经济开发的特点
第三基本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及思考题
关键词及思考题
关键词 思考题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开发 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3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4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5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6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7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8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9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均衡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 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 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 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个理 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 均衡增长 理论包括 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
2打破低水 平循环的增长 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
1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 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 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 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 发展。 2 连锁效应 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 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 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 了理论基础。连锁效应包 括: (1)前向关联效应。 (2)后向关联效应。 (3)旁侧关联效应。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四、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模式
(一) 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理论 产业部门的转移受到资本 收益率和工资率的影响, 同时还要加上其他的各类 条件的影响。 产业部门的梯度转移,是 产业部门空间转移在我国 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 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规律 通过梯度转移来调整地区 经济结构,对落后地区来 说,其目的是接受先进产 业,提高经济结构的水平; 对先进地区来说,其目的 是淘汰衰退产业,改变要 素投入方向。
关键词及思考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1、狭义的 区域经济 增长 区域经济 增长的定 义 2、广义的 区域经济 增长 3、区域经 济增长的 影响因素 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 的增加。
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影响因素: 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 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均衡增长理论
(1)赖宾斯坦 的临界最小努 力命题理论。 1、低水平均 衡的描述理论
(2)内尔森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理论。
(3)贫困恶性 循环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均衡增长理论
纳克斯认为: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 资本的不足,而外来资本的缺乏在于 本地区缺少有效需求,归根到底,是 造就这种需求。 罗森斯坦〃罗丹提出了大推进的三 个理论基础: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 需求的不可分性和储蓄供给的不可分 性. 大推进理论是指:在一个足够大的 外部资本的推动下,增长在区域的各 个部门间推进,造成部门之间的相互 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主讲:唐娟莉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及思考题
重点问题
区域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转移理论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我们把新古典主义的增长模型,作为区域经济增长 模型的分析起点。在此基础上,劳动和资本从生产 率较低的部门向生长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促进 经济的增长,而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聚集,也是经 济发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区域经济 增长的模 型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 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及思考题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轨迹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 得到较大改善 (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 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 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三)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最有代表性的是阿罗模型,用技术的外部性解释经 济增长。
2、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投 入,亦即以知识为基础的增长。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的 存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三、区域开发中产业部门更替模式
(一)区域产业部门更替的基本原理
生产要素的部门转移与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发生, 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出水平同时提高,出现经济增 长的新局面。
(二)判定产业部门的兴旺或衰落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按照产业部门的增长率进行判定。 第二种方法参考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
第一是其开发对象的位置、范围的明确性,无论范围大小, 都可以成为明确的开发行动。第二是其开发的时效性。第三 是其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区域开发内容 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 移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一) 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开 二 发 、 模 区 式 域 经 济 (二)增长极模式 (三)发展轴模式 (四)网络型模式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 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 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
•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 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并形成新的需求。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又会发其本身的特 点:
2、中间投入的 3、产业部门增 4、先行地区增 1、要素投入 拉动和驱动机制 长的拉动机制 长的拉动机制 的驱动机制
两个杠杆: 其一是投入高 效率产业的杠 杆。 其二是投入高 效率地区的杠 杆。 中间产品投入 对某些部门来 说,形成了其 需求市场,对 另外一些部门 来说,又形成 了其投入的要 素。 在一定时期, 可能有某一个 或几个部门增 长速度很快, 成为带动性的 产业,从而区 域经济获得整 体上的增长。 在一定时期, 可能有某一个 或几个地区增 长速度很快, 成为带动性的 先行地区,从 而区域经济获 得整体上的增 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