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合集下载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取得的伟大成果,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意义在于将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结合,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体发展,以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在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斗争取得的胜利,其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保障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同时,还要加强法治建设,保护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正正义,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化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断实现。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社会稳定和谐是社会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宁和幸福感。

同时,还要注重解决经济发展中带来的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在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注重健康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只有人的全面发展得到保障,社会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稳定和谐,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 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 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这些思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 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
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的理想追求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孔子说过“以和为贵”,墨子提出过
“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
会状态。《天朝田亩制度》中也曾赞扬“有
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康
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人相亲,人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
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
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淮,做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
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
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增多。小布什上台
后推出的“新美利坚帝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建设和谐社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种和平稳定、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社会形态,它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和谐社会可以消除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进而促进人的创新和创造,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和谐社会中各种社会因素得到更好的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条件。

其次,建设和谐社会可以增进人民福祉。

中央提出,和谐社会要求“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各方面权益。

这就要求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关注人民的福利,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三,建设和谐社会可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和谐社会提倡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这促使人们树立和谐友善、包容开放的精神风貌,更好地实现各种形式文明共同进步。

和谐社会旨在不断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形成健康文化、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尊重精神的文明社会。

最后,建设和谐社会可以展现国家形象的信心和愿景。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注重人民生存状况、鼓励创新创造、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秉持着追求社会公正、平等及共同发展的宗旨,展现了一个和平稳定、安全和谐、开放和有活力,同时也是一个有远见,有信心,有理想和愿景的国家形象。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强人民的福祉,提升文明进步水平,更是极具意义的国家形象展示。

我们应该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地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读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关键词: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民心工程历史任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也是这次全会文件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

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指明了社会和谐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特征。

今天,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

但是,这种和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就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又是持续推进、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公正分享、积极稳定、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高级阶段和更高目标的确立。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伟大目标。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平衡,既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要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只有实现社会和谐,才能稳定经济,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奋斗的社会环境。

社会和谐是国家的战略利益,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只有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充满活力,就是能 够使一切有利于社 会进步的创造愿望 得到尊重,创造活 动得到支持,创造 才能得到发挥,创 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 社会组织机制健 全,社会管理完 善,社会秩序良 好,人民群众安 居乐业,社会保 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就是生 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 好。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江泽民强调实现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胡锦涛明确把社会更 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 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 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 面。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 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 协调发展的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的时代背景
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 迈进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
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 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 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
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和发展利益。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前人先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况和总结,是依据新世纪新阶段国情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前人先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首先是被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的,然后才由抽象的哲学范畴走向社会应用,形成和谐社会的经世之用思想。

古代哲学范畴,“和”被认为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规律。

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事物的本质。

“和”的本质在于不同事物之间的协和一体。

早在西周末年,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

指出西周将灭,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

孔子“和”的理念提出在时间上要晚得多,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和”理念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

关于“和”的价值,最经典的语句就是“和为贵”。

“和为贵”的思想是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来的,这是说和谐是天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在进入社会生活层面后,“和”就由抽象的哲学范畴变成了和谐社会的理想。

可以说,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从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说法,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体现了一种对平等、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导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包括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国家安全、国际影响力等方面。

通过全面评估和分析这些实践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并为现代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社会稳定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国家维护统一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井然等目标,通过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城市等来实现社会稳定。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平等、公正、法治、诚信等价值观念,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二、经济发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和谐社会的构建使得人们在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基础。

和谐社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创新创业,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和谐社会要求促进全民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相协调,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人民幸福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民幸福提供了保障。

和谐社会追求人民的全面发展和福祉,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人民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关注每个个体的需求,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增加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也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工作环境、和谐社会环境等方面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业压力上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09年1月20日公布,20 0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末 上升0.2个百分点。这也是该数字自2003年以来首 次呈现上升趋势。 “这个数据看上去并不严重,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 因为失业的农民工和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统计 在内。” 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 中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
邓小平经典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邓小平还提出,如 果精神文明建设没有 抓好,风气如果坏下 去,经济搞成功又有 什么意义呢?
江泽民强调:社会 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 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 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 的全面发展、全部进 步这样的社会,是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 社会,也包括了促进 人民全面发展的这样 一个任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 义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 题研讨班上,曾经发表过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 一个讲话中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这样 一种社会。这28个字,既是对我们要建一个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种描述,基本含义的 一种解释,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 来的一个总体的要求。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 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和 谐社会,它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所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那种田园的风格,也不同于空 想社会主义的那种乌托邦,它更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所 谓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 个阶梯。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理论
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 整来解决; 整来解决; 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 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 发展; 发展;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执政 理念的升华。 理念的升华。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 供良好社会环境。 供良好社会环境。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 统一的; 统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条件。 会的重要条件。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近年来,我国正在积极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对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1. 提高国家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只有通过建设有温度、有爱心、有公平的社会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团结和谐的国家会更受人尊重,也更容易获得国际支持和合作。

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只有社会的资源分配更加公平,才能实现富民、兴民、利民,让全体人民都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3. 保障人民生活幸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的目的是要保障人民的生活幸福。

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需要和谐社会的环境来支撑。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里,人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4. 增强国家凝聚力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民团结一心,支持国家的各项举措,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至关重要的。

5.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总结起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生活幸福,增强国家凝聚力,还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一项光荣的事业,也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责任。

我们应当积极投身其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观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人民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任务之一。

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理念和目标,也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入理解和对人民利益的高度关注的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实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和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解决不平等、不公正、不和谐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改善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

通过实施和谐社会建设,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促进民族团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旨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和谐共处。

只有民族团结得到有效保障,国家才能够在统一、稳定的环境中快速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推动经济繁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这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也要求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防止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为经济繁荣提供良好的土壤。

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实现人民的幸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和谐与人民的福祉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的就业水平,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环境,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尊严。

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的劳动成果得到公平分配,社会公正得到维护,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6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6个方面的要求既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国家遭受的严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

党的十二大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

党的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人民至上、全面发展。

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多个方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鼓励人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其创造力和主动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和谐、诚信守法、友善互助的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需要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注重协同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

要推动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差距,构建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治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社会稳定和谐,打击和预防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属于十六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是党根据十六大以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新的战略构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主要有两节,第一节主要讲三个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如何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第二节主要讲两个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虽然“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现在才提出的,但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1.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我国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集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运用了“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提到过“和为贵”。

图原文是: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段话的大意是“礼”的作用,当以和谐社会为上。

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就以它为最高原则。

孔子所渴望、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就是一种和衷、和谐的状态,和合、和平的环境,和顺、和洽的气氛。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呼声,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

几千年来,墨家思想在中国虽然不曾占据主导地位,墨子精神却始终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真理和理想奋斗不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平等正义、法治为基础。

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减少社会阶层的差距,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实现社会公正,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福利。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二、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以科技进步、生产力的提升为支撑。

通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竞争力,进一步确保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素质、强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四、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维护和提高社会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

只有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减少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还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使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推进。

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与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与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与意义在构建和谐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如何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的矛盾已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是要消灭一切社会差别、根除一切社会矛盾,也不是不问是非地追求一团和气,而是在承认社会差别和社会矛盾的基础上,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各种差别,妥善处理和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积极增加和谐因素,使社会逐步走向和谐。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在竞争中产生多样性与差异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合作中增强同一性与联结性的过程;既是一个以多样性与差异性来丰富社会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以同一性来保持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团结的过程。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2021年考研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点

2021年考研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点

2021年考研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点复习指导一、教学目的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尤其要理解加快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重点加快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内容。

知识点解析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准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

”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第一,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是我们党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顺应人民的意愿,符合时代的潮流。

这是我们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新总结,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贡献,对于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2001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这就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种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强调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要求,并提出了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种全会提出一系列新论断,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提出的一项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是上还是第一次。

它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新的飞跃,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预测,认为未来社会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的社会。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通往高度和谐的未来社会的现实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建国初期,毛泽东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应该是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作出了深刻论述,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获得了初步的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

党的十三届四种全会以后,江泽民结合新的实践,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引向深入。

党的十六届六种全会决定,开宗明义,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新水平。

把社会和谐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对于这一论断的理论内涵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

但是,这种和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

只有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的价值追求,又是持续推进、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

按照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兼顾了“大社会”和“小社会”两个方面。

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与创造性实践相统一的渐进的历史过程,需要贯穿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过程,体现到党和国家的一切重大决策、改革举措和全部工作之中。

实现这一目标是长期的、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而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若干个历史阶段的持续奋斗。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旨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促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从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到六中全会作出重大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对和谐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实现了由点题到破题的飞跃,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

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是一个对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既要放眼“大社会”,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视野和战略高度来认识、来思考、来谋划,始终按照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来统筹考虑我们的战略规划、决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又要着眼于“小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要把和谐社会建设的长远目标同近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不能随意提脱离实际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承诺。

由此可见,《决定》作出这个重要的科学判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入把握,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所谓执政理念,是党在执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执政意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执政目标的定位,是执政能力的灵魂。

一定的执政理念,决定着执政的大政方针和战略策略,发挥着主导作用。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们党执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思路上的创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三大来源之一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就发表过《全世界的和谐》一文,提出过“和谐社会”的概念。

他认为,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构建工业和农业、家务和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

马克思在肯定空想社会主义者这一有关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又认为其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现实途径,结果只能陷入空想。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合理思想,设想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未来社会模式。

我们知道,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得出了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著名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阶级斗争理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对立的、不可调和的。

他在给约·魏德迈的信中明确指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斗争不过是解决这一根本矛盾、通向未来社会的手段。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的中心任务。

这样以来,阶级斗争理论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

对此,毛泽东有着深刻的感受。

他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讲过,他读的马克思主义的书并不多,但他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就四个字:阶级斗争。

正是由于马克思创立自己学说时的历史背景,所以马克思特别强调社会冲突的作用,但他并不否认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十分重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协调关系,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冲突恰恰是两者不相适应所引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