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重点

合集下载

毒理学考试重点

毒理学考试重点
14、慢性毒性试验设计中剂量选择与分组?P116
答:
15、致畸试验动物选择?P129
答:致畸试验中动物的选择,除参照毒性试验中选择动物的一般原则,即食性和对受试物代谢过程与人类相似、体型小、容易饲养和繁殖以及价廉外,还应特别注意妊娠期较短而一致、产仔数多和胎盘结构与人类接近且发畸形率较低等特点,一般选用两种哺乳动物,首先为大鼠,此外可采用小鼠或家兔。
24、生殖毒性:指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磁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25、致畸物:能引起妊娠的人或试验动物产生畸胎的外源化学物。
26、致畸试验:指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
27、致畸指数:母体LD50与胎仔最小致畸作用剂量之比。
28、胚胎毒性作用:指外源化学物对母体子宫内发育的胚胎或胎儿产生的毒性作用。
11、急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有致死剂量或浓度,症状观察、病理学检查和其它指标观察(中毒症状、死亡与死亡时间、体重、其它指标)。
12、LD50的计算方法有寇氏法及改进寇氏法,概率单位-对数图解法,霍恩法。
三、简答题
1、反映毒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有哪几类,各自有何优缺点? P24
答:反映毒性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特异指标,优点是这类指标的出现于特定外源化学物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常有助于中毒机制的阐明,不足之处是这样的指标在完成系统的毒理学研究之前常难以确定,而且由于指标的多种多样,无法对不同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大小进行比较;另一类是死亡指标,优点是该指标简单、客观、易于观察,可作为衡量不同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的外源化学物毒性大小的标准,缺点是不能反映毒作用的本质。
29、基因突变:也称点突变,是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中DNA序列发生的变化。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毒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念毒理学: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现代毒理学定义: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毒性鉴定(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同时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分子机制。

研究资料的用途: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有机磷);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糖精);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管理毒理学: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时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还需根据危险度评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4、毒理学其它特殊领域包括: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第二节、毒理学简史1、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SS (poison)—是指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启蒙时代毒理学:Paracelsus的格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现代毒理学第三节毒理学展望毒理学是借助多个学科成长并繁荣起来的科学。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的快速扩增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超常发展,毒理学的研究领域、评价过程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毒理学重点

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定义:(1)、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是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作用机制、危险度评估及其安全性评价与管理的一门学科(现代定义)。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外源化学物定义: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内产生危害的一切物质。

3、毒效应产生的过程:毒理学:▪接触相————毒物动力学相————毒效相▪吸收▪弥散分布▪剂量→溶解---→代谢-→靶器官---→效应▪挥发排泄4、毒理学实验原则:▪原则一,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原则二,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的和可靠的方法。

▪原则三,选择成年健康(雄性和雌性末孕)实验动物,并选择人可能的暴露途径。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定义定义: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2、剂量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量或在试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物的量(外剂量)3、毒性定义毒性指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影响因素:除了剂量外,接触条件如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等因素对化学物质的毒性及性质也有影响。

4、选择毒性定义是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5、毒作用定义、分类毒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1).速发与迟发作用速发作用(immediate effect)指机体与化学物质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

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后,中毒症状不明显或虽有中毒症状但已恢复,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

毒理(整理)

毒理(整理)

【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毒理学研究的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toxicology)】采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

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通过形成假设为发展机制毒理学作出贡献【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toxicology)】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条例措施,确保安全,保护健康【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进行。

根据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in-vivo-test)和体外试验(in-vitro-test)。

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

在特殊需要情况下,也采用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鸟类、昆虫等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慢性毒作用:【游离器官】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将特定的液体通过血管流经某一离体的脏器(肝脏、肾脏、肺、脑等),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活状态,与受试化学物接触,观察在该脏器出现有害作用,以及受试化学物在该脏器中的代谢情况【细胞】利用从动物或人的脏器新分离的细胞(原代细胞,primarycell)或经传代培养的细胞如细胞株(cellstrain)及细胞系(cellline)【细胞器(organelle)】将细胞制作匀浆,进一步离心分离成为不同的细胞器或组分,例如线粒体、微粒体、核等,用于实验。

毒理学基础总结及重点

毒理学基础总结及重点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简答题1、简述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答:⑴经胃肠道吸收:吸收方式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还可以通过主动转运、滤过、胞饮或吞噬;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①化学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②胃肠道的酸碱度;③消化道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胃肠的蠕动和排空速度以及肠道菌丛等也可对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⑵经呼吸道吸收:吸收对象气态物质(气体、蒸汽)气溶胶(烟、雾、粉尘);吸收的方式——简单扩散;主要的吸收器官——肺;经肺吸收的特点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身。

影响因素:①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②外源化学物在肺泡气中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浓度差;③血气分配系数;④肺通气量和经肺血流量;⑤气溶胶颗粒的直径大小。

⑶经皮肤吸收:外源化学物经表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穿透阶段,第二阶段为吸收阶段。

主要的影响因素:①化学物溶解性: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脂/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易被吸收进入血液。

光有水溶性或光有脂溶性吸收困难;②皮肤条件表皮损伤可促进外源化学物吸收。

皮肤潮湿,促进吸收充血和炎症。

2、简述体内主要的贮存库及分布的毒理学意义。

答:⑴毒物在组织中的贮存:①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清蛋白);②肝和肾作为贮存库;③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④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⑵意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贮存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靶器官中外源化学物的量,毒效应强度降低;另一方面贮存库是不断释放毒物的源头,使毒物在机体作用的时间延长,并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故认为贮存库中蓄积的毒物是慢性毒性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3、试述几种主要的排泄途径及排泄的主要物质。

答:⑴经肾脏(尿)排泄:分子量<60000,且未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外源化学物分子,机制: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排泌。

⑵粪便排泄:①混入食物中的毒物;②随胆汁排出的毒物;③肠道排泄的毒物;④肠道菌群。

毒理学重点标记

毒理学重点标记

1、毒理学:是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2、毒性: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3、毒物: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4、毒效应: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

5、剂量效应关系或剂量反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

6、高危人群: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那部分人群。

影响高危人群易感性的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因素,营养及膳食状况,疾病状况。

7、生物标志物: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分为三种: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8、LD50:半数致死剂量: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

9、LOAEL: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0、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发生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11、急性毒作用带: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意义:Zac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12、慢性毒作用带: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Limac/Limch意义:Zch大,说明急慢性阈剂量之间剂量范围大,有轻微的慢性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急性中毒间剂量范围宽,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13、脂/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14、生物转化两大类反应:I项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2相:结合。

15、遗传多态性:群体中出现频率大于百分之一的多种等位基因形式。

16、终毒物:直接与內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出毒物毒性的物质。

自己总结部分毒理学重点

自己总结部分毒理学重点

毒理学: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毒作用机制的科学。

分描述、机制、管理毒理学。

毒性:化学物引起机体的有害作用的能力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的生物学改变。

毒物:在较低剂量时即可导致机体损害的物质。

生物学标志:指能反映已被机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各类测定指标。

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剂量:决定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损害的重要因素。

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被机体吸收或直接导致机体损害的量。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引起一组受试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者浓度。

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

最大非致死剂量(LD0、LC0):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只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剂量与引起的生物学作用的发生率或作用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重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未观测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急性毒性试验:是大剂量/高浓度一次或者24小时内多次给予实验动物染毒后,研究短时间内化学物对实验动物所引起的各种毒效应的试验方法。

急性毒性:指实验动物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接触某一化学物产生的快速而剧烈的毒效应。

生物转化:将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发生化学变化并形成分解产物的过程。

类型:第Ⅰ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

是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 –NH2-SH-COOH。

增加其水溶性以便于排泄,并形成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同时也改变外源化学物分子原有的某些基团,或产生信的功能基团使毒物解毒或活化。

第Ⅱ相反应,主要为结合反应指化学物经第一相反应形成的中间代谢产物与某些内源化学物的中间代谢产物相互结合的反应过程。

急性毒作用带(Zac)=LD50/Limac:意义Zac小,发生急性中毒死亡的危险性大。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注意详细看课本;一.名词解析: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tolerance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3.自由基free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5.半减期half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7.急性毒性acute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13.遗传负荷genetic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14.危险度评定risk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17.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18.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19.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20.抑癌基因anti-oncogen: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21.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又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22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实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的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24.微核实验micronuleustest,MNT:是观察动物是否产生微核的实验;25.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eaberrationanalysis: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26.姐妹染色单体SCE: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和修复有关;27.遗传多态性:genetic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28.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29.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toxicity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内出现的有害作用,包括:结构畸形、生长迟缓、功能障碍及死亡29.实际安全剂量: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读物的接触剂量;30.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31.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赖表示32.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33.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3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35.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36.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37.为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38.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39.未观察作用水平NO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40.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41.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41.毒物poison: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42.效应和反应: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所测定的有害作用的生物学和统计学特点,将终点分为效应和反应两类;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43、皮肤致敏试验2阶段:诱导接触和激发接触二.简答题01、发育毒性表现为: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02、化学致癌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03、化学致癌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04、危险度评价由四个因素组成: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05、I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06、危险性分析包括三部分: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危险性交流;07、终毒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08、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09、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臵包括四个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10、蓄积作用的评价方法:K系数法、半衰期法;11、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基本内容为: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四个不同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项目、人群接触资料;12、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13、书写LD50值时要标明:动物的物种和品系、染毒途径、性别、时间;14、基因突变分为:碱基臵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突变分为: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异常;15、生物标记物的可以分为三类:接触生物学标志、效毒理学试题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Grevin BRamazzini CParacelsus DFontana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A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C临床试验D人体观察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C易感性研究D不易感性研究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1、毒物是指D;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B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D我们不能改变毒性,但能改变物质的毒效应3、一次用药后,C个药物消除半衰期时,可认为该药物几乎被完全消除;A2 B4 C5 D84、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敏感性不同,其原因不包括A;A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B代谢酶的遗传多肽性C机体修复能力差异D宿主其他因素5、重复染毒引起毒作用的关键因素是B;A暴露时间B暴露频率C接触时间D接触频率6、急性毒性是C;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学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C机体一次大剂量或24小时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D瞬间给予动物一定量化学物后快速出现的中毒效应7、急性动物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是D;A对化学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B易于饲养管理的动物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D以上都是8、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周期一般为C;A1天B1周C2周D3周9、如在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当中,随着苯的浓度越来越高,各试验组的小鼠死亡率也相应增高,这说明存在D;A量反应关系B质反应关系C剂量-量反应关系D剂量-质反应关系10、可以用某种测量数值来表示,通常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的是C;A效应B反应C量反应D质反应11、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称D;A效应B反应C量反应D质反应12、化学毒物与集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D;A直线型B抛物线型C对称S状型D不对称S状型13、毒物兴奋效应是C;A低剂量时不表现刺激性,在高剂量下表现出强烈的刺激作用B低剂量表现适当的刺激性,在高剂量下表现出强烈的刺激作用C低剂量时表现出适当刺激性,在高剂量下表现为抑制作用D低剂量时表现为抑制作用,在高剂量下白哦先为刺激作用14、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C;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C、LD50值与毒性大小乘反比D、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15、LD0是指C;A绝对致死剂量B最小致死剂量C最大耐受剂量D半数致死剂量16、LD01是指B;A绝对致死剂量B最小致死剂量C最大耐受剂量D半数致死剂量17、LD50是指D;A绝对致死剂量B最小致死剂量C最大耐受剂量D半数致死剂量18、LD100是指A;A绝对致死剂量B最小致死剂量C最大耐受剂量D半数致死剂量19、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依据的是B;A、LD0和LD50B、LD0和LD100C、LD01和LD50D、LD01和LD10020、有害效应阈值和非有害效应阈值应分别在C之间注:未观察到作用的水平,NOEL;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ANOAEL和LOEL;NOEL和LOAELBNOEL和LOAEL;NOAEL和LOELCNOAEL和LOAEL;NOEL和LOELDNOEL和LOEL;NOAEL和LOAEL21、制定化学毒物卫生标准最重要的毒性参考指标是D;ALD0 BLD50 CLD100 DNOAEL和LOAEL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二1.下列有关毒物方面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BA.毒物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损伤的物质,是法规管理名词;B.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能力;C.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D.所有物质都是毒物,剂量将它们区分为毒物与药物;2.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内源化学物对机体的CA.营养作用B.治疗作用C.有害作用D.有益作用3.按毒物的性质分类,毒物不包括AA.环境因素B.化学因素C.物理因素D.生物因素4.下列情况不属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是CA.代偿作用降低B.易感性增加C.易感性降低D.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降低5.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毒效应谱,随剂量增加表现为AA.机体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B.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机体负荷增加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C.机体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临床中毒亚临床改变D.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机体负荷增加临床中毒亚临床改变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影响毒作用的因素DA.剂量B.接触吸收速率C.接触途径D.接触面积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B.在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 C.局部毒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D.外源化学物的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后不可消失的毒作用;8.选择性毒性不可发生在DA.物种之间B.个体间C.群体间D.细胞间9.下列关于毒物靶器官的说法正确的是CA.外源化学物可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B.外源化学物可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C.外源化学物可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D.内源化学物可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10.在全身毒作用中常见的靶器官不包括CA.神经系统B.造血系统C.脑D.肝11.影响某个特定器官成为毒物靶器官的因素不包括AA.器官存在非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B.器官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C.器官对损伤的修复能力;D.器官在体内的解剖位置和功能,毒物吸收和排泄器官;12.构成高危险人群易感性的生物学基础不包括BA.年龄B.体重C.遗传因素D.性别13.下列哪个选项不能作为生物学标志DA.接触生物学标志B.效应标志C.易感性标志D.服用剂量14.暴露生物学标志物的检测注意事项不包括BA.时间B.剂量C.技术D.途径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内剂量指的是被摄入到体内的量;B.送达剂量是指应用剂量中被器官吸收的剂量;C.生物有效剂量是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D.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直接取决于其在靶器官中的剂量; 16.下列不属于空气中化学物的物理形态的是AA.云B.雾C.烟D.尘17.气溶胶是哪三种空气中化学物物理形态的统称DA.雾、烟、蒸气B.烟、蒸气、粉尘C.蒸气、粉尘、雾D.粉尘、雾、烟1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暴露的特征BA.暴露途径B.暴露速率C.暴露期限D.暴露频率19.毒理学一般将动物实验按染毒期限逐级分为AA.急性、亚急性、亚慢性、慢性B.亚急性、急性、慢性、亚慢性C.慢性、亚慢性、急性、亚急性D.急性、慢性、亚急性、亚慢性20.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合理应用剂量-反应关系概念的前提AA.反应的强度与时间有关B.所研究的反应是由化学物接触引起的C.反应的强度与剂量有关D.要有定量测定毒性的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的手段21.下列选项不属于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在毒理学中的意义的是CA.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B.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C.有助于发现新的靶器官D.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22.“低剂量刺激,高剂量抑制”指的是BA.毒效应谱B.毒物兴奋效应C.毒物损害作用D.毒物促进作用23.关于毒物兴奋性剂量-反应关系曲线说法正确的是AA.在低剂量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作用;B.在低剂量表现为适当的抑制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也表现为抑制作用; C.在低剂量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也表现为刺激作用; D.在低剂量表现为适当的抑制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刺激作用; 24.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根据动物实验分类可分为CA.组织实验和体内实验B.细胞实验和体外实验C.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D.整体实验和体内实验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LD100指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B.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C.LD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D.LD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26.LOAEL指的是BA.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C.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D.阈值27.NOAEL指的是AA.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C.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D.阈值28.关于阈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一种化学物对每种效应都可分别有一个阈值;B.是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C.浓度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浓度高于阈值时效应将发生;D.一般认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有可检测的阈值;29.动物试验外推到人通常方法不包括CA.利用不确定系数B.利用药动学外推C.利用药效学外推D.利用数学模型30.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指的是AA.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化学物质的总量;B.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体内合成的化学物质的总量;C.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有效营养物质的量;D.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体内合成的有效营养物质的量;31.治疗指数TI指的是BA.用来计算安全性,TI越大安全性越低;B.TI=LD50/ED50C.TI=LD01/ED99D.TI=LD50/LD100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1、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B;A生物转化B生物转运CADME过程D消除2、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A;A肝B肾C肺D小肠3、对靶器官内化学毒物或者其活性代谢物与大分子靶分子的作用,及所引起的局部的或整体的毒性效应的研究是属于B的研究范畴;A毒物动力学B毒物效应动力学C生物转化D生物转运4、关于生物膜说法错误的是C;A生物膜是细胞膜质膜、细胞器膜的总称B生物膜在机体主要起隔离功能、进行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屏障三个作用C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易化扩散、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由载体介导,可饱和;5、关于脂-水分布系数说法错误的是A;A表示的是内源化合物的脂溶性B是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分布达到平衡以后,其在脂相和水相溶解度之比C一般来说,外源化合物的脂-水分布系数越大,经膜扩散转运越快D脂溶性外源化学物易于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6、下列关于给药途径与机体吸收强度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A呼吸>舌下>直肠>肌肉>皮下>经口>皮肤B呼吸>舌下>直肠>皮下>经口>肌肉>皮肤C呼吸>舌下>直肠>肌肉>经口>皮下>皮肤D呼吸>舌下>直肠>皮下>肌肉>经口>皮肤7、关于血-气分配系数说法错误的是C;A血-气分配系数是药物经呼吸道吸收难易的评价指标B在呼吸膜两侧分压达到平衡时,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C血-气分配系数越大,气体越难被吸收入血D血-气分配系数越低的外源化学物经肺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经肺血流量8、大部分毒物的吸收方式是C;A滤过B主动转运C被动转运D膜动转运9、外源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C;A通过营养物质作为载体B滤过C简单扩散D载体扩散10、影响化学毒物吸收的因素是DA药物属性B吸收部位C血流量,吸收面积,接触时间,亲和力D以上都是11、化学毒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C;A食管B胃C小肠D大肠12、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D;A毒作用发生快慢B毒作用性质C代谢解读D毒作用持续时间13、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D因素的影响;A动物种属B年龄C胜利状态D以上都是14、下面哪项描述是错误的C;A解毒作用是机体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B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及遗传特性对生物转化的性质与强度都有重大影响C经过体内生物转化,所有化学毒物的毒性均降低D前致癌物可通过生物转化后变成终致癌物15、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DA剂量B作用时间C选择作用D蓄积作用16、毒物排泄主要途径是D;A肠道B唾液C汗腺D肾脏17、下面哪项描述是错误的D;A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是慢性中毒的基础B物质续集可能引起慢性中毒的急性发作C有效得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或减少毒物的蓄积作用是预防和减少慢性中毒的重要措施D在体内检查出化学毒物时,机体才可能出现相应的机能改变并表现出中毒病理现象18、影响化学毒物毒作用性质和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AA化学结构B吸收途径C剂量D作用时间19、化学毒物的蓄积系数是C;。

毒理学重点整理

毒理学重点整理

绪论1、毒理学: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Paracelsus著名格言: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毒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体内试验到体外试验;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定性毒理学到定量毒理学;从微观、宏观到人体;从观察现象、探明机制到科学规范管理。

第二章1、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2、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

3、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他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4、剂量-效应关系或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

5、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反映了人体或实验动物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易感性的分布。

6、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

第三章1、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ADME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2、生物转运:ADME过程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共性,即都是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故统称为生物转运。

3、生物转化:代谢是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和性质均发生了改变,故称之为生物转化。

4、毒物动力学: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数量在ADME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

毒理学复习重点

毒理学复习重点

毒理考试重点整理一、选择填空1、由于胃液酸度较高,弱有机酸多以未电离的形式存在,脂溶性也亦高,易于进行简单扩散,所以容易吸收。

2、P450(MFO)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中。

3、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和人群调查两类。

4、毒理学展望: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从毒性定量描述到毒理作用机制探讨、从构效关系到毒性预测、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从现代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

5、毒理试验的替代法又称为“3R”法,具体是指:优化毒理学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

6、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外源化学物都可能是毒物,只要进入机体并达到一定的量,7、毒性的上限参数包括: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0或LC0)。

8、毒性的下限参数:观察到最小有害剂量(L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阈剂量、基准剂量。

9、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物的代谢转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10、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

11、外源化学物可直接经肺静脉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在全身组织器官分布,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消除作用,故毒性较强。

12、化学物的储存库有:血浆蛋白、肝脏和肾脏、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13、化学物的非交互作用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

交互作用:协同、增强、拮抗作用(理解P57)。

14、突变的类型: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15、碱基置换、颠换。

P7316、根据基因突变的后果,突变可分为: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17、以DNA为靶的直接诱变有:碱基烷化、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致突变剂改变碱基、的化学结构、碱基类似物的取代、二聚体的形成、DNA加和物和交联分子的形成。

18、Ames试验的目的是监测DNA突变。

毒理学重点

毒理学重点

第一章1.现代毒理学定义: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现代定义)研究范围扩大2.毒理学的三大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3.描述毒理学:毒性鉴定研究化学物的毒性表现,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然”。

4.机制毒理学:机制研究,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所以然”。

5.管理毒理学: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管理,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化妆品、健康相关产品等进入市场后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6. 毒理学发展的特点?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阈剂量到基准计量、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7. 系统毒理学的概念?是将毒物基因组学、传统毒理学和生物信息学融合形成的一个新体系,即以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表型组学等为技术平台,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整体水平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等第二章(1)基本概念(需背诵):毒性: 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毒物: 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损害作用: 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生物学标志: 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毒物兴奋效应: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

其基本形式是U型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以下是毒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性质。

毒性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取决于剂量和暴露时间。

2.剂量(Dose):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的量。

剂量通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来衡量,并且与毒性效应的强度有关。

3.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急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包括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染毒。

4.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慢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试验通常涉及长期喂食或重复剂量。

5.致突变性(Mutagenicity):致突变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基因或染色体突变的潜力。

致突变性通常通过体外试验来评估。

6.生殖发育毒性(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生殖发育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和发育中的胚胎的毒性效应。

这通常通过体内试验来评估,包括对怀孕动物的研究。

7.致癌性(Carcinogenicity):致癌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癌症的潜力。

致癌性通常通过长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8.毒理学测试方法:毒理学测试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如细胞培养试验)和体内试验(如动物实验)。

体外试验通常用于快速筛选和评估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而体内试验则用于更深入的研究。

9.安全限值(Safety Limits):安全限值是指化学物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中的允许最大浓度。

这些限值通常由监管机构设定,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10.毒理学研究的应用:毒理学研究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指导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在发生中毒事件时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时的应用。

毒理学重点

毒理学重点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健康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其中以环境化学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体外试验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的生物学效应,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整体动物试验优点: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

(能评价宿主特征的作用,能评价作用机制)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

缺点: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

(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时间与浓度的模式显著的不同于人群的暴露)流行病学研究优点接触条件真实,(在各化学作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的敏感性)观察对象包括全部个体,可获得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的资料,以及制定预防措施的依据。

不仅可以研究已知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从因到果),而且还可对已知疾病的环境病因进行探索(从果到因)。

缺点耗资、耗时多·多为回顾性,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发病率,死亡率)污染物的迁移概念: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特点:污染物的迁移伴随着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的变化。

种类:机械性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性迁移。

一、机械性迁移根据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机械性迁移的作用力不同,我们一般可分为:气的、水的以及重力的机械性迁移作用等。

(一)气的机械性迁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气流搬运的作用。

毒理学重点整理

毒理学重点整理

毒理学重点整理1.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交互作用的科学。

2.药物毒理学的分支:包括两大方面:药物毒效动力学、药/毒代动力学3.毒作用带: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1)急性副作用带(Z 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 ac=LD50/Lim ac意义:Z 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2)慢性副作用带(Z 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 ch= Lim ac /Lim ch意义:Z ch值大,说明Lim ac与Lim 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4.终毒物与靶组织反应的类型?产生的毒效应情况有哪些?1)终毒物:是在靶组织发挥毒性作用的原形药物、代谢产物或在生物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和活性氮等均属于终毒物。

2)与靶组织反应的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去氢反应;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的毒效应:1、影响靶分子功能:受体激动药通过激活靶受体模拟内源性配体作用。

吗啡激活阿片受体。

2、破坏靶分子结构:如氮芥类与细胞骨架蛋白、DNA形成交叉联结,破坏其机构。

3、形成新抗原5.镇痛剂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3年)引起;不可逆;1)机制:对乙酰氨基酚在肾皮质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氧化为有毒代谢物所致。

2)病理特征:近曲小管坏死,伴有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增高,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水、钠和钾分级排泄增加,尿中葡萄糖、蛋白和刷状缘酶系增高6.异烟肼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异烟肼常可引起出现精神错乱、不安、欣快、失眠等,成人在服用过程中常出现健忘症。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第一单元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毒理学的职能主要有二:①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性质;②评价有害作用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发生的机会。

目的:为制订防止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毒物、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概念1.外源化学物、毒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毒物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的环境中,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外源化学物、化学物和外源化学毒物在此具有相同的含义。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使二者之间发生互变的重要条件是剂量。

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

Paracelsus说:化学物质本身并非毒物,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变成毒物。

毒性还与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途径和频率有关。

按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与添加剂、农用化学物、嗜好品与日用化学品、天然毒素、医用药物、军事战剂、放射性核素等。

(2)毒性是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3)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2.有害作用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或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损害作用具有下列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或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4)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二)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常用8种:大鼠、小鼠、家兔、豚鼠、仓鼠、狗、雪貂(白鼬)和猴等。

毒理学重点总结

毒理学重点总结

靶器官: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脑--甲基汞,肾--镉母体毒性:指化学毒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

在发育毒性试验中常用母体增重减缓和死亡率来表示。

简述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体内试验。

体外实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体内试验:整体动物实验,是研究标准的基本方法,结果原则上可以外推到人,但难以揭示和阐明外源物质的代谢通路和毒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通常利用离体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物质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研究,难以进行亚慢性和慢性研究。

毒理学:传统毒理学是研究毒物的学科,现代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构效关系SAR:指化学结构与其生物学活性之间的关系。

利用化学物结构特有的理化性质与其生物学活性的关系可以推测化学物毒性及致癌性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分为急性: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亚急性:小于或等于一个月;亚慢性:三个月左右;慢性:大于六个月蓄积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是发生慢性毒作用的前提。

分为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检测:理化/生物学方法脂/水分配系数指当呼吸膜两侧的气体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和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

该系数可影响到达肺泡的气态物质通过简单扩散跨呼吸膜吸收入血,系数越大越易被吸收入血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毒效应谱是由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构成,可表现为:1.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2. 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 亚临床改变4. 临床中毒5. 甚至死亡一般毒性:也称基础毒性,是全身各系统对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反应,与特殊毒性(生殖毒性、致突变、致癌)相对而言急性毒性: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选择毒性:是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毒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产生毒作用毒理学三大领域及特点:共同服务于危险评定,核心:危险度评定/风险评估。

毒理学本科期末考试重点

毒理学本科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简答1、危险度分析和管理的一门学科。

2、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3R〞法:1〕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2〕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3〕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3、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6~7万种。

第二章毒理学根本概念1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外来化合物并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2: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内在、不变的性质,取决于该物质的化学构造。

〔物质的内在能力没方法改变〕〔可以人为改变〕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即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3激的反响能力。

素影响的易感性不增高的反响能力。

〔P16,略微改动〕4、▲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5、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effect) :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

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屡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local 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 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顿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什么是食品毒理学?什么是外源化学物?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定义: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个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名词解释①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②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③特异体质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④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⑤参考剂量(RfD):RfD为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食品等)中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

⑥绝对致死剂量:或绝对致死浓度。

指化学物质引起一群机体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2、如何区别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⑴、损害作用特点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

机体维持稳态能力降低。

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⑵、非损害作用特点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某种功能容量的降低;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源化学物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1、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①简单扩散特点:不消耗能量。

不需载体。

不受饱和限速和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②易化扩散的特点:顺浓度梯度进行,不消耗谢能量。

需要载体,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有特异选择性。

转运非脂溶性化学物;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③主动转运的主要特点:可逆浓度梯度转运,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

转运过程需要载体参加。

载体有一定的容量,当化合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载体可以饱和,转运即达到极限。

主动转运有一定的选择性。

竞争抑制:如果两种化合物基本结构相似,又需要同一转运系统时。

④膜动转运的特点:生物膜的形态发生变化。

2、吸收定义: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皮肤、消化道黏膜和肺泡)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分布定义: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排泄定义: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3. 机体内外源化学物的贮存库有哪些?体内主要贮存库:血浆蛋白、肝脏和肾脏、脂肪组织、骨骼组织4、什么是首过效应?什么是肠肝循环?什么是贮存库?①首过效应定义:外源化学物在从吸收部位转运到体循环的过程中已开始被消除的现象。

②贮存库(storage depot )定义: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的浓度较高,如果外源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织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称为贮存库。

③肠肝循环定义:化学毒物及其代谢物由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由于肠液或细菌的酶(β-葡萄糖苷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的现象。

5. 肠肝循环的意义?①肠肝循环生理学意义:可使一些机体需要的化合物重新被利用。

②肠肝循环毒理学意义:毒物的重吸收则使其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延长,排泄减慢,毒性作用增强。

第三章 生物转化1、什么是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什么?⑴生物转化定义: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过程。

⑵生物转化的意义: 生物转运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 被动转运 膜动转运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 滤过(filtration )或水溶扩散 胞吞(endocytosis )胞吐(exocytosis )①引起外源性化合物水溶性的增加,加速其排泄。

Ⅰ相反应通常仅导致水溶性少量增加,但多数Ⅱ相反应可导致外源性化学物的水溶性显著增加,易于通过肾脏经尿液或随同胆汁混入粪便排出体外。

②生物转化能改变外源性化学物的毒效学性质。

大多数情况是生物转化终止了药物的药效作用或降低了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代谢解毒),但对有的毒物却可使其毒性增强,甚至产生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效应,又称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

2、生物转化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包括几种反应类型?生物转化过程分为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两个阶段,四种反应类型。

Ⅰ相反应:氧化、还原和水解。

Ⅱ相反应:主要为结合反应。

3、什么是代谢活化?代谢活化概念:有些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称为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1、什么是终毒物?定义:终毒物是最终产生毒性作用的物质,与机体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丝蛋白、脂质等)反应,或者严重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改变而表现出毒性的物质。

毒物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2、外来化合物对生物膜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一、对生物膜组成成分和膜上酶活力的影响1)、化学毒物可引起膜成分的改变。

四氯化碳可引起大鼠肝细胞膜磷脂和胆固醇含量下降;二氧化硅可与人红细胞膜的蛋白结合,使其蛋白的α-螺旋(二级结构)破坏。

2)、对膜上某些酶的活性。

有机磷化合物可与突触小体及红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酯酶共价结合;对硫磷可抑制突触小体和红细胞膜上的Ca2+-ATPase和Ca2+,Mg2+– ATPase;苯并芘可抑制小鼠红细胞膜Ca2+-ATPase和Na+,K+- ATPase;Pb2+、Cd2+可与Ca2+-ATPase的巯基结合,而抑制其活性。

二、化学毒物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1)、对膜通透性的影响膜通透性改变主要是膜蛋白改变。

膜的选择通透性与细胞功能有密切的联系。

许多可以改变细胞膜或细胞器膜通透性的物质往往具有一定毒性。

2)、对膜流动性的影响化学毒物可通过改变膜的流动性而影响其功能。

3)、对膜表面电荷的影响化学毒物可通过改变膜的表面电荷而影响其结构和功能。

3、什么是细胞内钙稳态?什么是细胞内钙稳态失调?什么是细胞内钙稳态失调学说?一、细胞内钙稳态: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游离的Ca2+仅为10-7mol/L,细胞外液Ca2+则达10-3mol/L。

当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第一信使转递信息,则细胞内游离Ca2+迅速增多可达10-5mol/L,此后再降低至10-7mol/L,完成信息转递循环。

Ca2+这种稳态变化过程称为细胞内钙稳态。

二、细胞内钙稳态失调:在细胞受损时可导致Ca2+内流增加,或Ca2+从细胞内贮存部位释放增加,或抑制细胞膜向外逐出Ca2+ ,表现为细胞内Ca2+浓度不可控制的持续增加,打破细胞内钙稳态,就称为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

三、细胞内钙稳态失调学说“Ca2+的失调或紊乱,将完全破坏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细胞内外Ca2+瞬变,破坏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骨架结构,最终激活不可逆的细胞成分的分解代谢过程。

这就是中毒机制中钙稳态失调学说。

第五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论述影响外源化合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一、化学结构二、理化性质三、不纯物含量与化学物的稳定性四、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一、何谓急性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什么?(1)、急性毒性: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7-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2)、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1、测试和求出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通常以LD50为最主要的参数,并对该外源化学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通过观察动物中毒作用的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3、为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4、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了解中毒效应的特征。

5、研究化学物急性中毒的诊断、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第七章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1、什么是生殖毒性?影响生殖毒性环境因素有哪些?生殖毒性概念:指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影响生殖功能环境因素: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感染因素、生活方式、药物的应用2、外源化学物雌雄性生殖毒性各表现在哪些方面?一、外源化学物的雄性生殖毒性1)对睾丸生精细胞的影响2)对内分泌功能影响3)对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影响二、外源化学物的雌性生殖毒性1)对卵细胞的影响2)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3)其它毒性作用第八章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1、突变:从现代基因论的观点出发,只有起源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变异才能够遗传;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

突变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2、何谓碱基置换?碱基置换后果有哪些?一.碱基置换概念:当DNA链上某一碱基由于致突变物作用而脱落或其配对性能发生改变,在DNA复制过程中该DNA互补链上的相应位点配上一个错误的碱基,即错误配对。

二.碱基置换后果: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终止密码子突变3、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化学毒物的致突变类型有三种:一、基因突变。

二、染色体畸变。

三、染色体数目异常4、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后果有哪些?突变的后果:突变的后果取决于化学毒物所作用的靶细胞:引起体细胞突变,则仅能影响接触突变物的个体,不影响下一代。

如果致突变物作用于生殖细胞,引起生殖细胞的突变,则可影响下一代。

体细胞突变后果:有肿瘤、致畸、衰老、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等,最受注意的是肿瘤。

生殖细胞突变后果:造成显性致死或可发生遗传性改变,进而可影响人类的基因。

第九章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1、致癌物:指凡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或使肿瘤发病率增加、潜伏期缩短的化学物致癌作用: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作用。

遗传毒性:化学化合物或其代谢物与DNA共价结合后,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改变,称为遗传毒性。

第十章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1、什么是免疫抑制反应?化学毒物可通过干扰神经内分泌网络等,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即免疫抑制,可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甚至导致反复、严重感染或诱发肿瘤的反应。

第十一章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1.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概念对食品中任何组分可能引起的危害进行科学测试、得出结论,以确定该组分究竟能否为社会或消费者接受,据此以制定相应的标准,这一过程称为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