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卫生部培训1: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培训

卫生部培训1: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培训

诊疗经验交流
诊疗经验1
对于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应尽早 进行隔离和治疗,以减少病毒传
播。
诊疗经验2
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应采取 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机械通气、
控制高热、保护心脏等。
诊疗经验3
对于并发脑炎的手足口病患者, 应加强护理和观察,及时发现并
处理并发症。
问题与挑战探讨
问题1
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加强临床医生 对早期症状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治疗方法与药物
轻症病例
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退 热、补充水分等。
重症病例
需住院治疗,包括维持 水电解质平衡、吸氧、 使用抗病毒药物、糖皮
质激素等。
中药治疗
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 如板蓝根、金银花等。
注意事项
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与疫苗接种
个人卫生
勤洗手、不共用餐具、不共用 毛巾等个人物品。
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1
病例3
患者男,3岁,出现发热、口腔溃疡、 手部疱疹等症状,诊断为手足口病。 通过及时治疗和护理,病情得到有效 控制。
患者男,6岁,出现发热、口腔溃疡、 皮疹等症状,诊断为手足口病并发脑 炎。通过及时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 得到控制。
病例2
患者女,1岁,出现高热、口腔溃疡、 呼吸急促等症状,诊断为重症手足口 病。经过紧急抢救和综合治疗,患者 病情好转。
口腔护理
每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保持口腔 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饮食护理
给予患儿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鼓励患儿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休息与隔离
让患儿充分休息,减少户外活动,避 免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最新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最新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最新诊疗指南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引起口腔、手指和足部等部位的皮疹和溃疡。

随着手足口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加强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该疾病。

一、确定诊断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首先应该关注患者是否有以下症状:发热、喉咙痛、头痛、食欲不振等。

其次是观察口腔、手指和足部等部位是否出现红疹、水疱和溃疡。

最后,可以通过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来确认手足口病的诊断。

二、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

因此,在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方面,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等。

2. 确保食品安全:充分煮熟食物,避免生食;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3. 定期消毒:定期对儿童活动场所、学校等进行消毒。

4. 接种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与推广也是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

三、治疗方法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患者在经过一周至十天的治疗后可以自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1. 对症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法,如退热、止痛、缓解口腔溃疡等。

2. 液体补充:对于有口腔溃疡和食欲不振的儿童,应该及时给予足够的液体补充,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避免并发症:手足口病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脑炎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注意事项在诊疗手足口病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预防传播:患者应尽可能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减少传播风险。

2. 加强健康教育:对患者和家长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3. 定期随访:对于病情较重或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随访,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如何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如何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如何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导读:进入夏季以来,各地手足口病持续高发,孩子一旦感染,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专家提醒家长,如果出现了一下这些症状应考虑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

……进入夏季以来,各地手足口病持续高发,孩子一旦感染,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专家提醒家长,如果出现了持续高热不退;末梢循环不良;呼吸、心率明显增快;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等,且患儿年龄小于3岁,应考虑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对手足口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做出明确规定,家长应切记:1 持续高热不退。

2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 呼吸、心率增快。

4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 高血压。

6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7 高血糖。

具有以上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专家提醒家长,预防手足口病的重点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无论大人、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疾病流行期间,家长不应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同时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此外,家长应当每天晨起检查宝宝的手心、脚心,还有口腔是否有异常,并注意孩子体温变化。

很关键的一点是,家长切忌把食物嚼碎喂给宝宝。

学龄前儿童或婴幼儿,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手、脚、咽峡和臂部有皮疹或隐形皮疹,家长应当怀疑手足口病的可能性,提早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

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

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手足口病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与建议

手足口病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与建议

手足口病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与建议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简称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和幼儿园群体。

该疾病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尤其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针对手足口病制定了相关的指南与建议,旨在加强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手足口病的定义与症状特征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和咽喉内出现溃疡和斑丘疹,以及手脚上出现皮疹。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不适、咳嗽、喉咙痛和纳差等症状。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途径传播。

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尿液和粪便等体液中的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的物体间接传播给他人。

因此,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措施对于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三、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的指南与建议1. 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各国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并及时报告HFMD病例,以便及早采取控制措施。

2. 提高公众意识:倡导社会大众关注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措施,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等。

3. 加强早期发现与筛查:及时发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和病情严重的高风险人群,并进行迅速隔离和医治。

4. 强化医疗措施:对于手足口病的患者,应提供适当的医疗照顾,包括卧床休息、补充水分、控制发热、缓解疼痛等,并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5. 消除感染源:加强患者和潜在感染者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儿童和幼儿园群体应进行集体卫生教育,避免病毒的传播。

6. 工作场所卫生:幼儿园、学校和托儿所等集体场所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做好空气流通和个人卫生习惯的教育工作。

7.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分享预防和控制HFMD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应对该病的威胁。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
3.呼吸异常 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
4.循环功能障碍 心率增快(>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 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 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
•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 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 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 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依据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压(ABP)等指导补液。
• (四)降颅压
• 常用甘露醇,剂量为20%甘露醇0.25~1.0G/(KG·次),每4~8小时1次,20~30MIN快速 静脉注射;严重颅内高压或脑疝时,可增加频次至每2~4小时1次。
• 严重颅内高压或低钠血症患儿可考虑联合使用高渗盐水(3%氯化钠)。有心功能障碍者, 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1~2MG/KG静脉注射。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临床表现与 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当结合流行 病学史并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A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 清学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
• (二)病因治疗
•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显示,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 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不应使用阿昔洛韦、 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解读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解读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解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2年修订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深度解读手足口病,一种主要影响儿童的传染病,近年来引起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广泛关注。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内疱疹、手
足皮疹和发热等症状。

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治手足口病,卫生部专门发
布了《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相关要点: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掌和脚底出现皮疹,同
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和幼儿园人群中,一般经
过7-10天即可自行恢复。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和口-口传播途径传播,患者的粪便、唾液、
呼吸道分泌物等均可成为传播源。

因此家庭、幼儿园及学校是手足口
病易发传播场所。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同时可采用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饮食
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熟的食物;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消毒卫生;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卫生的
管理。

总之,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只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重症病例年龄组分布
90 80 70
报 告 病 例 数
60 50 40 30 20 10 0 0~ 1~ 2~ 3~ 4~ 5~ 6~
年龄组
注:2008年阜阳病例数据
流行病学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 途径传播。 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 率最高。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 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 抖动、急性肢体无力、脑脊液检查为无 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 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 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 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 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 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 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



(三)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 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 升高,酸中毒。 (四)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 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 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 糖和氯化物正常。
物理学检查



(一)胸X线检查。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 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二)磁共振。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 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手足口病----新发传染病?


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病,已有50余年历史,为何现
在出现问题?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EV71在手足口病爆发流行地区中成为主要流行株。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中,尤其是幼儿园和托儿所。

本文将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引起。

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经飞沫或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

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在38-39℃之间;口腔疱疹主要分布在舌头、腭部和颊粘膜等处,症状为疱疹、溃疡和红斑;手足皮疹多见于手掌、足底和甲周,为红色斑疹、小水疱和糜烂。

三、诊断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符合手足口病;2.实验室检查发现手足口病病毒核酸或抗原阳性;3.排除其他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

四、治疗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

根据病情的轻重,治疗策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症处理:包括控制发热、止痛、润喉等,使用退热药、镇痛药和改善口腔卫生的药物;2.排除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并给予相应的治疗;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补充体液;4.预防传染:患者应隔离,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定期手卫生,勤洗手;5.饮食调理:患者可适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五、预后与并发症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预后良好,病程较短,一般在一周内恢复。

然而,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需要及时治疗。

六、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2.在疫情期间,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3.食用熟食,避免生食;4.定期打扫和消毒环境,保持空气流通;5.进行疫苗接种,有效预防。

手足口病防治资料简编(共享)

手足口病防治资料简编(共享)

手足口病防治资料简编一、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卫生部最新防控手足口病指南

卫生部最新防控手足口病指南

卫生部最新防控手足口病指南一、疾病概述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

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二、疫情概况及趋势预测(一) 国际疫情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解读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解读
口腔清洁
保持口腔卫生,饭后用温水或淡盐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 等缓解疼痛。
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
饮食调整
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 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
营养支持
鼓励患儿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蛋、 奶、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提高诊疗水平
更新诊疗指南旨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提高诊疗 水平,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
新版诊疗指南特点
强调早期诊断
新版诊疗指南强调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包括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及时发现 和隔离患者。
推荐新型检测方法
新版诊疗指南推荐了一些新型检测方法,如核酸检测、抗 原检测等,这些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 助于提高手足口病的诊断准确率。
诊疗水平不均
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对手足口病的诊疗水平存在差异,影响了患者 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健康教育不足
部分家长和托幼机构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 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
改进措施与建议提
加强疫苗研发和生 产
加快其他肠道病毒型别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覆盖 率和接种率。
提升诊疗水平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能力的培训,推广规范化 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PART 05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解读
REPORTING
诊疗指南更新背景
手足口病疫情变化
随着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病原体分布和临床特点的变化,旧版诊 疗指南已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求。
诊疗技术进展
近年来,手足口病诊疗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包括新型检测方法的 应用、治疗方案的优化等,需要更新诊疗指南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1. 简介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人类亚型载腺病毒(EV71)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A16)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多发生在儿童中。

本文档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关于手足口病的诊疗指南。

2. 病因与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的飞沫或直接的接触传播。

婴幼儿是感染HFMD最容易的人群,在幼儿园和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易发生暴发流行。

3. 主要症状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4.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诊断标准,手足口病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发热,儿童多在38℃以上,成人在37.5℃以上。

•口腔黏膜破损,呈小的溃疡,分布在舌、牙龈和口腔黏膜处。

•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皮疹,初期为红色丘疹或丘疹团,逐渐发展为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多呈圆形或卵圆形。

5. 治疗方法手足口病一般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经过一周至十天左右的时间可以自愈。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减轻不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5.1 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鉴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用于治疗手足口病,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病毒药物。

•对症治疗: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缓解发热症状。

•口腔保护剂:使用含酚麻美敏(美多芭)的口腔保护剂,有助于缓解口腔溃疡症状。

5.2 症状缓解•饮食调理:鼓励患者多喝水,选用温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6. 预防与控制预防是降低手足口病传播的关键措施。

以下是一些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的方法:•维护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清洁环境。

•加强环境清洁:定期消毒,特别是幼儿园和托儿所。

•强化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和医务人员的手足口病知识宣传,提高防控意识。

7. 注意事项•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过于密切接触。

•患者及家人应定期更换被褥、衣物,保持环境清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粪口途径 → 小肠淋巴结内繁殖 → 肠系膜淋巴结内繁殖 → 病毒血症→ 手 足口病、神经系统感染。 肠道病毒:呼吸道传播 → 在扁桃体或咽部 淋巴结内繁殖 → 病毒血症 → 手足口病、 神经系统感染等。
三、临床表现 (一)普通病例



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 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 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呼吸机参数调节


吸入氧浓度80%-100%,PIP 20 -30cmH2O, PEEP 4-8cmH2O,f 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 呼吸机参数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 整
肺出血主要依靠呼吸机正压止血,可增加 PEEP 频繁吸痰不利于止血


循环衰竭治疗

开放两条静脉通道,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 下,限制液体入量

(三)病原学检查。 CoxA16 、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 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 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四)胸X线检查。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 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五)磁共振。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 髓灰质损害为主。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 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HMFD的典型临床表现
手、足、口
重症可少皮疹或无皮疹
(二)重症病例

重型 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 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 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 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 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 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3岁以下患儿,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 病程在5天以内应留观 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 危重病例及时收入重症监护病房(ICU)
九、治疗

普通病例:对症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 当休息,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治疗:发热、抽搐等可采用中西医结 合治疗
有条件予深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困难, 推荐骨髓输液 血管活性药物:可选用多巴胺、米力农 (维持量0.375~0.75ug/kg.min)、多巴酚丁 胺(2 ~ 10ug/kg.min) 酚妥拉明 2 ~ 5 (ug/kg.min)去甲肾上腺素 (1 ~ 10ug/kg.min)


死亡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七、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3岁以下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呼吸、心率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高血压或低血压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5×10 9/L)或显著 降低(<2×10 9/L) 高血糖(>9 mmol/L)
八、处置流程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了解和正确对待手足口病 及早发现和治疗神经系统病毒感染 了解神经源性肺水肿诊断和处理原则 减少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病死率和后遗症 发生率
一、病原学



肠道病毒是手足口病和神经系统感染的主 要病原 柯萨奇病毒(coxachie virus, A5, A7, A9, A10, A16, B3, B5) 新型肠道病毒71 埃可病毒(echo virus)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




脑脊液检查 病原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 脑电图 心电图
五、诊 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EV71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者可诊断 EV71肠道病毒感染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 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六、鉴别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 急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 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脊髓灰质炎 肺炎 暴发性心肌炎
抗生素一般不使用 有细菌感染征象时可用 早留取标本做病原学检查,尽量针对性用药 轻症患儿退热,勿用阿司匹林和激素 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0.25~0.5u/kg. 次,皮下注射)

手足口病危重病例抢救
危重症前兆


持续昏睡 频繁呕吐 抽搐
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高危因素




高血糖 白细胞升高 急性迟缓性瘫痪 三者共同构成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高危因素
危重型 1.神经系统表现: 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 痰、肺部罗音等。 3.循环系统表现: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 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 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 降。
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病机理

呼吸、循环衰竭的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 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头肩部抬高15~30度、插胃管、导尿 开放两条静脉通道 普通吸氧——鼻导管给氧法 不能纠正严重缺氧:气管插管和呼吸支持 有呼吸衰竭,特别是肺水肿者早插管
早期上机指征




频繁抽搐 眼球震颤 呼吸节律改变(节律不齐、呼吸暂停、双 吸气、抽泣样呼吸、叹气样呼吸) 安静时与体温无关的呼吸频率增快,大于 50—60次/分 短期内肺部出现湿罗音 胸片肺部有渗出性改变 面色苍白、苍灰、紫绀 四肢末梢湿冷、苍白或紫绀,毛细血管充 盈时间延长(大于3秒)

对医护人员专业培训
在神经系统受累的早期发现并收住院、早 期治疗 及时对症处理,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ICU的建立和完善


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高危因素




高血糖 白细胞升高 急性迟缓性瘫痪 三者共同构成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高危因素
四、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 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 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 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神经系统受累的治疗
降颅压:限液、甘露醇0.5-1.0g/kg.次,Q4-8h一次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 糖皮质激素:有争议,参考剂量 甲基强的松龙 1-2mg/kg.d;冲击剂量10mg-20mg/kg·d (儿童医院5mg/kg.次,2次/日) 氢化可的松 3-5mg/kg.d 地塞米松 0.2-0.5mg/kg.d ( 0.5mg-1.0mg/kg· d) 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 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 严密观察病情恶化,密切监护


冲击伤理论: CNS(下丘脑、孤束核)损伤→颅内压↑→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 →血流重新分布 →肺血流量↑ →肺毛细血管 床有效滤过压↑ →肺水肿 血流冲击→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 →肺水肿加剧。 渗透缺陷理论: 肺内α受体兴奋性↑ →支气管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收缩 腺体分泌↑ 炎性介质释放↑ 肺内β受体兴奋性↓ →支气管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扩张 腺体分泌↓ 肺泡Ⅱ型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