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曾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已无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相对于广袤无垠的宇宙星河而言,人不过是渺小的一粒尘埃,在强大的宇宙的自然法则面前,显得无足轻重——没有人能逃脱有限的自然的命运。然而,人与尘埃不同的是,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的,而且是理性存在的,理性存在者为自己立法,道德法则就是纯粹实践理性的自律,亦即自由的自律。人顽强地抵抗住自然法则的束缚和限制,遵从理性自身颁布的命令而行动,他就摆脱了感性的束缚,而具有了超越一切自然存在之上的独特尊严。

在《实践理性批判》这本书中,康德从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辨证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向我们阐明了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书中首先从纯粹实践理性原理的定义入手,具体阐述了实践理性的四个原理及基本法则,并对纯粹实践理性的诸原理进行了演绎,提出纯粹理性是实践的,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人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是受道德法则所支配的。同时康德也对准则、实践法则、自爱原则、自由、道德法则、自律、他律、德行等名词做了解释和描述。接着从纯粹理性实践辨证论引出至善的概念,提出至善是人类实践理性追求的终极目的,试图解决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难题,以一种思辨的理性了解至善中的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并首次确定了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最后康德指出道德教育和练习的重要性,用以指导纯粹理性实践的法则进入人类的心灵。

总而言之,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而对实践理性的“批判”则是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著作,读完之后,我对实践理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在书中对实践理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实践理性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他认为,实践理性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人类自由和道德的基础。通过实践理性,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从而在行动中遵循道德法则。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实践理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激励我去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书中对道德法则的阐述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康德认为,道德法则是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是任何理性存在者都必须遵循的法则。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道德法则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并激励我去遵循道德法则,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此外,康德在书中还探讨了道德情感和幸福的问题。他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是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和认同。同时,他也认为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幸福并不等同于快乐或满足欲望。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幸福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并激励我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即通过遵循道德法则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最后,我认为阅读《实践理性批判》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考之旅。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实践理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的不足之处。它激励我去成为一个更有道德意识的人,并努力践行道德法则,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以启迪自己的思维和心灵。

斯宾诺莎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斯宾诺莎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斯宾诺莎

哲学的目的是要在多样性中认出统一性来,认出物质中的精神,精神中的物质;要发现那种总和,其中对立面和矛盾双方相遇而融合为一;要上升到普遍统一性的最高认识,那就是理智上对神的爱。这些观念都成为斯宾诺莎思想内在结构的重要部分。

“每一事物就它自身而言总是竭尽全力保存自己的存在的,事物用以谋求、保存自己存在的东西,恰恰是该事物存在的本质。每一种本能都是自然为保存个体而产生的一种手段。快乐与痛苦是本能的满足与受阻;它们并不是我们欲望的原因,而是它们的结果;并不是事物给我们快乐,我们才对它们有欲求,而是因为我们对它们有欲求,他们才给我们快乐;我们对它们有欲求是因为我们必须这样。”

华兹华斯的著名诗行:

某物

沐浴于夕阳瑰丽灿烂的霞光,

栖一望无垠的海洋傍蓬勃的大气,

直上蓝天,又潜入人的心底;-----

既是运动,又是精神,它驱动

一切思想之端,所思的物体,

借万物滚滚向前。

第五章:伏尔泰(略,我读不懂他的观点)

第六章:伊曼奴尔·康德和德国唯心主义

康德雄健有力、绵绵不断的康德暗流仍滚滚向前,并且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黑格尔“谁要当一个哲学家,就必须先做一个康德学者”

没有懂得康德以前,就一直是个孩子。

感情优先于纯粹理性。

《纯粹理性批判》“数学上的知识是必然的、确定的;我们不能设想将来的经验会违背它。我们可以相信太阳明天会从西方‘升起’,我们死也不会相信2乘2竟会是4以外的什么。这种真理在我们有经验之前就是真的;它们并不依赖于过去、现在或将来的经验。因而他们是绝对而又必然的真理……但是我们从哪里的来绝对性和必然性这样的特性的呢?不是从经验得来的,因为经验之赋予我们个别的感觉和事件他们将来是可以改变它们的顺序的。真理的必然性来自我们的心灵必须运转的自然而又不可避免的方式。因为人的心灵并不是被动的唱片,经验和感觉可以在上面灌上他们绝对的、反复无常的意志;它也不仅仅是一连串或一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注释版)》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注释版)》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前言
导论 整部作品的划分
第二部分 目的 判断力的批判
第一部分审美判 断力的批判
附 录 目的论判 断力的方法论
第一卷 审美 判断力的分 析论
第二卷 审美 判断力的辩 证论
第一卷 目的 论判断力的 分析论
第二卷 目的 论判断力的 辩证论
附 录 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
谢谢观看
前言
序:哲学的开普勒改革
纯粹理性批判
01
科学院版 《纯粹理 性批判》 第一版编 者导言
02
科学院版 《纯粹理 性批判》 第二版编 者导言
03
题词
04
献词
06
第二版前 言
05
第一版前 言(1)
第一部 先验要 素论
导论
第二部 先验方 法论
第一部分 先 验感性论
第二部分先 验逻辑论
第一篇 纯粹理性 的训练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注 释版)》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前 言
03 纯粹理性批判
目录
02
序:哲学的开普勒改 革
04 实践理性批判
05 判断力批判
本书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合集。其中《纯粹理性批判》以第二版为基 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三部著作 均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隔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核心

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读后感大全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

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康德。

虽然显而易见地,道德在康德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高,但在

实践中却常常有一种无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定律简直就是变本加厉地应验着。坏消息常

常越离谱越能吸引眼球,越糟糕越有热度,于是坏消息便天然地

带有幸存者偏差的加成,这更加深了公众的焦虑。曾经“扶不扶”的讨论和医闹事件的频发都是具现的案例。在这样的环境下,人

们对道德的信任不免会动摇。这时读康德的思想,让我对道德有

了一点新的认识。

人人都清楚法律是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行为红线,但是生活

实践中,遵守社会公德才是人的基本要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生活中人人喊打的“小三”实际上没有触犯严格的法律,但是却

会受到社会公德的谴责。其实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在遵守道德的法则,这就是实践理性。人在生活,人在活动,人从事的一切,都

是实践;人的生活,人的活动,又都是由人本身的思维指导,这

就是理性。无论一个人想要做什么,他都有自由去做,但是他所

做的一切受到道德的支配。

而康德的理论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在于,他解释了一个在实

践中古往今来难以挣脱的矛盾宿命。一谈到道德,面对着现实的

一地鸡毛时,人们却常常有种《堂吉诃德》、《白痴》那样的无奈。因为书中的道德面对现实中的男盗女娼,就好像堂吉诃德面

对风车、梅什金面对娜斯塔霞般的无力。这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如何让如书中所说的“laudaturetalget”这种情况不再发生,仅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内容分析第六篇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内容分析第六篇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内容分析第六篇纯粹实践理性的辩

证论

康德的理论体系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时,随之进行辩证分析。也就是将分析论和辩证论结合在同一个理论体系里,分析论用来分析问题并得出原理,而辩证论则是界定原理的范围,为原理的有效性划定界限。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论中,康德首先提出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随后考察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最后明确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从原理到概念最后到感性完成了对理论体系的构建。

下面就进入了辩证论部分,康德的核心目标就是要解决一个看似是“二律背反”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较多,但为了保证其连贯性,我们在一篇中完成,所以部分内容会有些简略,主要还是为了突出康德的思路和结论性内容。

第二卷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辩证论一共分为两章,也是按照康德的理论习惯,第一章讲的是纯粹实践理性的一般辩证论,这部分主要是提出纯粹实践理性进行辩证论的原因以及方向;第二章讲的是具体的辩证论内容,分为九个小节,提出了一个二律背反以及针对这个二律背反的解决提出的一系列

内容。

首先从结构上有一个总览,然后再进行内容的分解:

第一章纯粹实践理性的一般辩证论

第二章纯粹理性在规定至善概念时的辩证论

Ⅰ.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Ⅱ. 对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的批判的消除

Ⅲ. 纯粹实践理性在其与思辨理性结合时的优先地位

Ⅳ. 灵魂不朽,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

Ⅴ. 上帝存有,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

Ⅵ. 总论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

Ⅶ. 如何能够设想纯粹理性在实践意图中的扩展而不于此同时扩展其思辨的知识

Ⅷ. 出于纯粹理性的某种需要的认其为真

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批判性思考-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批判性思考-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批判性思考-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在伦理学的研究当中,想象力在伦理生活中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详细而深入的专题考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在于,想象力被当作形而上学基础层次的问题被考察,是康德之后才开始的事情,而由于想象力问题的极端困难性,它甚至在海德格尔(特别是他的《康德书》)、胡塞尔(特别是作为对康德先验想象力的重新思考的《主被动综合分析》)之后①,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尽管康德是第一个提出先验想象力的人,但他把先验想象力(以及作为它的具体表现的图式学说)局限在理论理性之中,而明确将想象掺杂到道德判断中来.换言之,按照康德的自我表述,实践理性的活动与想象力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而且,一般研究者并不认为理性的实践运用与想象力有关,更不认为想象力在道德判断中起根本性的作用.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人们一般地把康德的伦理学称为形式主义的伦理学,其中最着名的批判当然是舍勒基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对康德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评.围绕这一批判,人们或者站在康德的立场为他辩护,或者站在舍勒的立场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但人们普遍没有从想象力角度入手去考察伦理学的形式主义,例如没有根据其对想象的处理,来判定康德的伦理学在何种程度上可以称为形式主义,以及这种形式主义特征意味着什么.

基于上述两个问题,本文聚焦于《实践理性批判》中想象力所拥有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这样一种考察作为例证式的研究可以间接地通向这样两个更为一般的问题:第一,想象力在道德生活中的根本作用;第二,形式主义的伦理学为伦理学贡献了什么,又错失了什么.

康德论教育 读书笔记

康德论教育 读书笔记

3
实践的教育
70%
19%
10% 5%
康德主张的实践的教育,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它包括狭义上的德育(道德的陶冶)和广义上的德育 (实际生活的教育)。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然的教育与实践的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以自然为目标, 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及与良好行为相关的心灵力量,总的说来它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以自由为目标,比 起培养,它更是一种道德化,即使人能够遵从自身理性给自己设立的法则而行动,它是能动的。
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ke而yw驰o的rd, 并坚定地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教育必须符合这种趋势, 只
有面向未来的教育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 只有理想的教育才能造就理想的人。
德育至关重要
康德曾说 :“两样东西 , 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 , 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 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律。”他把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放在一起, 足以证明道德教育在他心 目中的地位。
康德的惩罚观
德育固然不等于惩罚,但是康德同时也表明适当的惩罚有助于道德性的培养。具体来说,康 德德育理论中的惩罚分为人为惩罚和(真正)自然的惩罚。后者与卢梭的消极惩罚相类似,即使 人承受自己招致的自然后果。前者则进一步可以分为自然的惩罚(否定性的惩罚)和道德的惩罚 (肯定性的惩罚)。道德的惩罚在康德看来是最佳的方式,它指以伤害孩子受尊敬和被喜爱的偏 好来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类似于现代行为矫正学所说的负惩罚。而自然的惩罚则作为道德 的惩罚的补充形式,它主要指的是施加正惩罚。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范文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范文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范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1

提起西方哲学上的两大重要人物,一个是柏拉图,另一个就是康德。虽然说康德思想很多都陷入绝对性,被同时代和后世所批判,尤其是黑格尔的修正,和叔本华的“另辟蹊径”但康德哲学奠定了近代哲学的根基。

先简单介绍一下伊曼努尔·康德的生平,生于1724年4月22日的东普鲁士哥尼斯堡,自幼养成了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情操。在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除讲授物理学、哲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770年,他由讲师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一直保持这一职位至退职。18世纪80年代,他曾两次出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他终身未娶。1804年2月12日去世。康德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使被不同时代人们所称道的。开始我还有些怀疑,读了《实践理性批判》之后,我深深地相信,读他的书尚应在固定时间下潜心研读方可,更何况写书者。

我选取《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出版)的118-144,作为读书笔记的读本。

先说明康德对《实践理性批判》的预设。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将意志自律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个先天综合命题的解决,延伸到《实践理性批判》中,引向自由意志的自己立法,确定了自由意志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按照康德后来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的说法,实践理性批判应当阐明的只是纯粹实践理性,并为此而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如果它在这一点上成功了,那么它就不需要批判这个纯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解读

序言

段 1 说明为什么这个批判不使用与纯粹理性批判相对应的纯粹实践理性批判这个名称,而只是使用一般实践理性批判名称。因为纯粹理性只有一个,体现在思辨认识方面是思辨理性,体现在实践方面就是实践理性,只要说明纯粹理性的实践能力是存在的并且致力于分析这个实践能力就可以了。它不需要像纯粹理性批判那样,批判纯粹实践能力本身是否会像认识那样僭越自己的合理界限。

段 2 说明纯粹理性批判揭示了先验自由,先验自由产生于思辨理性对因果性终极原因的探究。在现象领域,每一事物都有一个原因,原因有自己的原因,如此可达无限,因而在现象领域只有必然性没有自由存在。但是我们的思维却免不了要去思考那终极的原因,这就与现象领域的必然性发生了矛盾,从而危及理性的存在,使它陷入怀疑主义的深渊,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理性就确立了先验自由的概念。先验自由是消极的并非实在的,但它却构成实践自由的基础。

段 3 说明道德法则的存在证明了人的自由的实在性,这一自由构成了纯粹的、甚至思辨的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顶石。没有自由,道德就不会存在,也没有设想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必要性,因为如果没有道德而设想上帝和不朽是没有意义的。但为什么康德还说自由也是思辨理性体系的拱顶石呢?因为人为自然立法,没有主体的主观形式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

段 4 注释说明道德法则与自由的关系,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就是说自由是道德成立的前提根据,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但自由在哪里呢?凭什么说人是自由的呢?唯一的证据就是人有道德,可以摆脱现象界的因果必然性的束缚而提供行为的根据。自由本身是先天的,不需要证明也无法证明它为什么存在,这种先天性的自由在思辨理性那儿就已经发现了,所以康德才说消极的先验自由为积极的实践自由提供了基础。但是,上帝和灵魂不朽的公设却并不是道德法则的条件,因为没有上帝和灵魂不朽,自由也能提供道德法则。为什么需要上帝和灵魂不朽呢?因为纯粹思辨理性对完满性的至善的追求需要这个公设。至善是幸福与德性的统一,这在经验现象界是无法证实的,相反二者还是经常冲突的,至善的存在必须要求有一个全能的赏善罚恶的上帝来保证,要求把人的生命推广至无限的灵魂不死来保证。康德说,上帝与灵魂不朽并没有拓展认识的范围,因为这一点在思辨理性那儿还是一个问题,在这里却成了一个断言。康德说这个断言是需要的,而且是客观有效的,这个断言是一个信念的单纯主观根据,没有这个主观信念,人们应当谨严地树立为自己所作所为的意图的那种东西就不会发生。换句话说,没有上帝和灵魂不朽,人类的许多严肃的道德行为都将不复存在。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杰作,这部作品在哲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我深入阅读这部作品时,康德对于道德哲学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深入剖析让我深感震撼。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明确提出了道德行为的最高原则,即“绝对命令”。这一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无条件性和普遍性,它要求我们在行动时抛开个人的欲望和利益,只遵循那些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这种道德哲学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康德在书中还详细阐述了纯粹实践理性的概念。纯粹实践理性是指完全摆脱感性欲望和经验的束缚,仅通过理性来指导道德行为。这种理性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只关注道德行为本身的正当性和普遍性。康德认为,只有通过纯粹实践理性,我们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自由。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康德对于道德哲学的严谨和深刻。他对于道德行为的分析和批判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康德的思想让我明白,道德行为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情感和利益,更是出于对于普遍法则的尊重和遵守。

此外,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道德法则和道德命令也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道德法则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任何个人或团体的特殊利益影响。这种道德法则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普遍性,它要求我们在行动时始终遵循这些法则,以实现真正的道德自由。

总的来说,《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哲学著作。康德对于道德哲学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深入剖析让我对道德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的道德自由。我相信,康德的思想将继续在哲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激励更多的人去探索和实践真正的道德行为。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讨论稿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讨论稿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讨论稿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讨论稿

一、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身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西方理性哲学的典范,他就像一条哲学之河的交汇点,从前的经验论、唯理论在这里汇流,以后的辩证法、唯物论在这里发源。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便是他的主要成就之一。从哲学史上说,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的学说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也正是他引起了哲学领域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康德看来,概念还不构成知识,知识是由判断构成的,感觉经验为后天的知识,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为先天的知识。我们的判断有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之分。分析判断是指判断是由主词和宾词构成的,当宾词是从主词中抽出来的,而不是后加上去的,这种判断就是分析判断。如康德所举的例子:物体是广延的,广延包含在物体的概念之中,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新的知识,因此同时,分析判断具有普遍的必然性。综合判断是指由感觉经验增加知识的新内容的判断,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是知识。因此先天综合判断也就是指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具有独立于经验的普遍必然性。

关于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是用先验感性论回答了“纯粹数学如何可能”这个问题,从时间和空间这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来进行阐述。空间是我们的感官接触到的外在现象,空间的纯直观性使几何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时间是我们的一是直接感受的内在现象,时间的纯直观行使代数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而几何、代数组成了数学,因此纯粹数学得以可能。然后是用先验知性论回答了“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自然科学知识表现为一系列的范畴所构成的规律,规律本身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因而判定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先天的知识,同时自然科学的知识又不是靠分析得出的,而是依靠经验因此它的命题只能是综合命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序言与导言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序言与导言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序言与导言

康德的道德哲学主要由三部著作构成——《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这三本书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但却又各有其作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又名《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从日常的人们的道德观,一路追溯,上升到道德形而上学直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但并没有对纯粹实践理性批判进行展开;《实践理性批判》则是以《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为一个前提,深入到了对实践理性的探讨,但并没有详细到像一门新科学一样进行内部的细节落实与划分,这部分工作最终留到了《道德形而上学》中才完成。

此前,已经完成了对《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阅读和分析,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将会进入《实践理性批判》。在正式展开之前,先说一些题外话,也就是准备工作和方法论。

由于康德哲学体系的一致性,在进入《实践理性批判》之前,最好是要通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因为《实践理性批判》的体系结构是对照着《纯粹理性批判》来的,而且一些核心概念也都是此前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阐述的。如果没有通读,最好也要了解康德此前的一些核心观念,否则《实践理性批判》看下来就会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康德在说什么。《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并不是必须提前了解的,当然如果有过深入阅读,对快速进入《实践理性批判》是非常有好处的。

阅读的文本以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版本的《实践理性批判》为基础,辅以邓晓芒的《实践理性批判句读》,采取3+1的方式。即三次阅读加一次文字性的内容梳理。三次阅读分别是,第一遍粗读原文,第二遍精读句读版本,第三遍精读原文,并整理出原文的主要思路和核心内容。最后形成一篇文字性的读后分析。但与《纯粹理性批判》的读后不同的是,在此将不会整段的抄录原文,只会对重点部分进行有必要的引用,如果希望了解原文的朋友还望自行翻阅。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a("content_1");

a("content_2");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标题释义

在康德看来,人的理性可分为两种:一者为理论理性,或者叫思辨理性;一者为实践理性。

理论理性讲求认识,它要解决的是认识如何成为可能这个问题。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正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的,这个问题也叫做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得以成立。康德让理论理性所做的工作,就是为知识谋求先天的形式和后天的质料。康德有句名言,思想没有内容是空洞的,直观没有概念是盲目的[1]。只有当感性为知识提供经验的质料,而知性提供先天形式即十二范畴时,认识才成为可能。在康德之前,谈论人的认识主要有这两派,一派以莱布尼茨、笛卡尔为代表,讲求认识的基础是理性,他们通常以三段论为衡量标准,要求所有的知识必须经由这样的演绎,才准确而可靠。另一派持经验论观点,比如休谟,他们认为所有的

1

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经验只有概率上的准确,没有普遍性。譬如人们通常借助于经验,判断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但是也有得了白化病的乌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谬误推论,是因为经验只能带来或然性,也就是概率上的准确。但经验派给哲学界带来最大的震撼还是对因果律的抨击,休谟认为因果律不过就是习惯上的联想,因为人的认识来自于经验,而所有的经验又可以还原为人的表象,表象与表象之间的连结,就只能依赖心理的知觉。十九世纪马赫用经验派的观点来理解物理

学,人们都嫌他太繁琐甚至荒唐。通常我们理解的物理学,是指对构成宇宙的物质和能量的规律研究[2],但马赫觉得这并不精准,他说物理学需要研究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表象之间的联系的规律;第二,揭示感觉之间的联系的规律;第三,阐明感觉和表象之间的联系的规律[3]。如果我们看康德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会发现康德用的是先天的知性范畴解释牛顿的物理学,根本就没有用感觉经验来解释物理学,因此,对康德而言,经验派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定理二主要阐述了幸福原则。虽然幸福原则不是康德所认为的普遍适用于每个理性存在者的实践法则,但是康德看不否认幸福的作用,并且认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本性。康德花了大篇幅论述幸福原则、幸福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

1幸福原则: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本身皆为同一种类,并且从属于自爱或个人幸福的普遍原则。即一切物质的、主观的实践原则都是从属于对幸福的欲求这股基本的原则。出自一个事物实存的表象的快乐,在它应当是对这个事物的欲求的决定根据范围内,是以主体的接受性为基础的,因为它依赖于一个对象的此在。即人们的快乐(幸福)它是由人对所希望得到的对象而确定的它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观感觉决定的,是依赖于人的愿望的那个对象而存在的,倘若人们想要的那个东西没有得到,那么这种幸福便不复存在了。从而它属于感觉(情感),而不属于知性,后者依照概念表达表象与一个客体的关系,而不依照情感表达表象与主体的关系。即幸福是之于主体(人)的一种感觉,它不是依赖客观实在而是依赖主体的感觉。于是,只有在主题期待于对象现实性的那种愉悦感觉决定欲求能力的范围之内,这种快乐才是实践的。但是,想在一个理性存在者有关贯穿他整个此在的人生整个此生的人生愉悦的意识就是幸福,而使幸福成为意志的

最高决定依据的那个原则,正是自爱原则。于是,一切质料得原则既然将意愿的决定依据置于从任何一个对象的现实性那里感受到的快乐与不快乐之中,便在它们一并属于自爱原则或个人幸福的范围以内。即这种原则就人们的行动是以是否获得了幸福快乐为依据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Reading notes of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编订:JinTai College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定理二主要阐述了幸福原则。虽然幸福原则不是康德所认为的普遍适用于每个理性存在者的实践法则,但是康德看不否认幸福的作用,并且认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本性。康德花了大篇幅论述幸福原则、幸福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

1幸福原则: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本身皆为同一种类,并且从属于自爱或个人幸福的普遍原则。即一切物质的、主观的实践原则都是从属于对幸福的欲求这股基本的原则。出自一个事物实存的表象的快乐,在它应当是对这个事物的欲求的决定根据范围内,是以主体的接受性为基础的,因为它依赖于一个对象的此在。即人们的快乐(幸福)它是由人对所希望得到的对象而确定的它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观感觉决定的,是依赖

于人的愿望的那个对象而存在的,倘若人们想要的那个东西没有得到,那么这种幸福便不复存在了。从而它属于感觉(情感),而不属于知性,后者依照概念表达表象与一个客体的关系,而不依照情感表达表象与主体的关系。即幸福是之于主体(人)的一种感觉,它不是依赖客观实在而是依赖主体的感觉。于是,只有在主题期待于对象现实性的那种愉悦感觉决定欲求能力的范围之内,这种快乐才是实践的。但是,想在一个理性存在者有关贯穿他整个此在的人生整个此生的人生愉悦的意识就是幸福,而使幸福成为意志的最高决定依据的那个原则,正是自爱原则。于是,一切质料得原则既然将意愿的决定依据置于从任何一个对象的现实性那里感受到的快乐与不快乐之中,便在它们一并属于自爱原则或个人幸福的范围以内。即这种原则就人们的行动是以是否获得了幸福快乐为依据的。

2幸福与德行的关系:尽管康德把德行看做人之所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尽管他把先天理性和感性经验对立起来,但他并不排斥幸福原则。相反,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完善的道德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幸福虽然和德行相关联,但它既不是德行的附属品,也不是德行的派生物,如斯多亚派所主张的那样:幸福就

是对德行的认识。在康德看来,一个有德行的人,还不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道德虽然是最高的善,但不是唯一的善也不是

完全的善。一个有德行的人还应该得到幸福,最理想的情况是所得的幸福和他所有的德行在程度上相一致。不应得的幸福是无价值的,得不到报偿的德行本身虽然可贵。而伴随着应得幸福的德行却最为理想。德行是幸福的条件,其本身必须是无条件得善。所以,康德的德行论并不否认幸福为完满的道德生活所必须。他所着重的不是幸福,而是去研究怎样才值得幸福才配得上去享受幸福,研究幸福的条件是什么,以及这种条件是从哪里来的。

3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由对幸福原则的论述可知,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只有自己期待的对象得到了,才算的上幸福,而每个人的对幸福的欲求是不同的,因此,幸福是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普遍法则。

整体来说,康德对于幸福的阐述是基于道德法则基础上的,是辩证论述的,因此,很有说服力。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