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想的六大病态

合集下载

恋爱中的心理病态识别和处理不健康的行为

恋爱中的心理病态识别和处理不健康的行为

恋爱中的心理病态识别和处理不健康的行为恋爱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心理和情感的变化也常常伴随着恋爱的过程。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恋爱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心理病态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严重影响个人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识别和处理这些不健康的行为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恋爱中的心理病态行为,并提供一些处理这些行为的方法和建议。

一、病态的控制欲

恋爱中的控制欲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病态行为。当一方试图过度控制另一方的行动、思想和社交生活,以及不断干涉对方的自由,这种行为就超出了正常的范畴。这种行为通常源于自卑、不安全感和缺乏信任。

要处理这种不健康的行为,首先需要建立健康的沟通方式。双方应该保持坦诚和尊重,共同制定行为界限和个人空间。此外,培养自信心和对对方的信任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过度嫉妒

过度嫉妒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病态行为。当一方过度怀疑并对另一方的行动和人际关系感到不安,甚至试图限制对方与他人的接触时,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过度嫉妒的特点。过度嫉妒通常源于自卑、不安全感和自我负面评价。

要处理过度嫉妒的行为,首先双方需要进行坦诚的对话,沟通彼此的情感和需求。同时,建立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寻求心理咨询或专业的帮助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处理过度嫉

妒的行为。

三、情绪操控

情绪操控是指一方试图通过操纵对方的情绪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

种行为通常表现为用暴力、威胁、诋毁等方式来影响对方的情绪和心

理状态。情绪操控是一种极其不健康和有害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人际

关系中的平等和尊重原则。

要处理情绪操控的行为,首先需要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安全。如果遇

心理学史论述简答

心理学史论述简答

1、论述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一)、心理防御机制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种类很多,主要有这么一些种类:

(1)转移。(2)升华。(3)压抑。(4)退行。(5)反向形成,(6)合理化,(7)压制(8)投射(9)内投指(10)抵消(11)补偿(12)幽默(13)自居指(14)歪曲(15)否认(16)幻想(17)固着(18)隔离(二)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1).防御机制是潜意识中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尽管有时也会有意地使用,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潜意识的。(2)防御机制的目的是通过自我美化而保护自尊心。

(3)防御机制带有自我欺骗、逃避现实的性质。

(4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在一定范围内是维持心理健康所必需的。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便会引起心理病态。

(5).防御机制可以单独表现,也可以重迭地表现。

2、论谈一下中国的心理学基本观点以及对现在的影响?

就现在的研究来看,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理欲论、知行论、情二端论和主客论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几个主要范畴和重要特色。

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思想是人类思考、判断和行动的基础。然而,在当今社会,仍有许多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还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对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盲信和缺乏思考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听从权威、宗教和其他专家的意见,而不是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种盲信可以让人们变得愚昧无知,因为他们不会去思考、质疑和探索真相。此外,一些人可能没有充分的思考,就会轻信无法证实的论断和谣言,误导他们的判断和思想。

二、固执己见和偏见

对于某些观点和信仰,人们可能会变得非常固执己见,并且拒绝接受任何不同的意见或证据。这种固执的思想往往是由偏见产生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因为自己的种族、性别、宗教或其他标识,而对特定群体持有偏见。这种思想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它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系,并导致歧视和对立。

三、缺乏创新和进取心

一些人在思想上保守和守旧,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和观点。他们认为已有的思想和观点是最好的,而不去考虑新的可能性

和选择。这种思想的人可能会错失机会,无法实现个人潜力。对于社会而言,它还会制约创新和发展。

四、情绪化和主观性

在某些情况下,情绪和主观性可能会影响人的思考、判断和行为。例如,对于一个人而言,经历过一次失败后可能会对未来失去信心,遇见快乐的事情后会把未来的日子都看成如此,或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过高或者过低的估计,这些都会影响人的判断和思想,导致行动的欠佳。

五、社会化思维

有时候,人们受到所处社会的影响,开始遵循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这种思想可能会限制个人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因为个人的思维和判断会受到社会期望和压力的影响。这种思想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可能会导致对于个人和群体利益的不平等。

畸形的爱国主义

畸形的爱国主义

畸形的爱国主义

——刍议当代中国青年病态民族主义思想导言:公元2010年9月7日上午,中国一渔船在钓鱼岛海域与日本海上保卫厅一巡逻船相撞,日本当局随即非法扣押我国船员18天。此消息一出立刻在两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部分中国青年在网上发布了不少极端言论,很多地方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活动,排日情绪一度十分高涨。很快,这种不良情绪就弥漫在校园中,很多同学,舍友纷纷表示绝对不会选择日本作为留学深造的地方,甚至在平时谈话中一提到日本就会满腔怒火。其实类似这样的盲目排外在我国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远至清末义和团“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仇外心理,近至抵制家乐福,抵制菲佣等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中华民族的劣根性被一览无遗。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存在病态民族主义思想的青年(俗称“愤青”)在网上发表了极端的爱国主义言论,宣扬所谓的民族主义。这一现象十分值得我们予以关注,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当代中国“愤青”存在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本人对于如何处理当代中国青年病态民族主义思想的看法。

一、当代中国青年病态民族主义思想存在的表现及特征。

近年以来,尤其是网络普及发展之后,无论是在各高校的BBS论坛上还是在各大网站的贴吧里,我们总能看到不少青年发表的反日仇美的文章,这些文章言辞激烈,鼓动的意味十足。其中的佼佼者无非就是前段时间在北大BBS论坛发表的一篇反日文章,据悉该文章曾在北大BBS论坛里引起轰动,在短时间内被不少网友张载,而目前该文章已被封杀。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自称是一名从小在东北长大的青年,对于日本的印象一直不错,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一名讲着流利中文的日本青年,该日本青年向他描绘了他心目中日本的雄心,即吞并中国,称霸世界等,后来作者因此彻底改变了对日本的印象,成为了忠实的“反日斗士”。不少网友看了该文章后,纷纷呼吁爱国青年转载,一时间该文章成为网络热点。且不说该文章的真实性及作者发表的意图,光从网友们的响应程度就可以看出我们相当一部分青年所认为的爱国主义思想其实已经偏离了其健康发展的轨道。当代中国青年的病态民族主义思想存在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奥尔什方语录

奥尔什方语录

奥尔什方语录

奥尔什方(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19世纪著名哲学家,被誉

为西方哲学中最偏激的反人性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以悲观主义、忧郁和

冷静著称,尤其对人类的欲望和人生的痛苦有着深刻的思考。以下是一些

奥尔什方的名言。

1.人类最大的痛苦就是生活本身。

2.人生是一种病态,死亡是唯一的解脱。

3.快乐只是痛苦的缺席,而不是一种真正的存在。

4.苦难和痛苦是人类生活的本质,所有其他东西都是幻觉和欺骗。

5.人类的欲望无止境,但满足不了任何一个欲望,只会带来更多的痛

苦和绝望。

6.知识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痛苦,因为它只能揭示更多的痛苦和绝望。

7.人的理性和意志经常处于冲突状态,导致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8.人类的欲望来自于空虚和无聊,所以尝试满足欲望只是为了逃避现

实的苦难。

9.爱情只是一种本能的追求,没有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10.唯一的真理是痛苦存在的事实。

11.每个人都是被孤立的意识囚禁在自己的身体里,无法与他人真正

沟通。

12.人类的智慧无法改变现实的痛苦和苦难,只能带来更多的绝望和痛苦。

13.人生是一场无意义的游戏,没有赢家和输家,只有永无止境的苦难。

14.宗教和艺术只是人类逃避现实的幻觉,无法真正解决生活中的痛苦和苦难。

15.人类生活的目的是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快乐。

尼采的病态哲学解析

尼采的病态哲学解析

尼采的病态哲学解析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病态哲学被广泛讨论

和争议,本文将对尼采的病态哲学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尼采的病态哲学概述

尼采的病态哲学是他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状态的一种批判性思考。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被病态的因素所驱动,从而导致

了人类道德的堕落和个体的虚无感。他通过对日常生活、宗教信仰、

科学和文化的分析,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了超越

病态的可能路径。

二、现代社会的病态

尼采认为现代社会的病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贪婪与功利观念:现代社会追求功利和物质财富的目标,人们被

崇拜金钱和成功,忽视精神层面的发展。这种功利观念导致了道德和

价值观的崩溃。

2. 主义和奴隶道德:尼采批判了基督教道德的奴隶道德观念,他认

为它剥夺了个体真实的个性和力量,使人摆脱痛苦和困境的能动性,

从而导致了人类精神的腐朽。

3. 知识和真理的虚幻:尼采怀疑科学和哲学的对象性真理性,他认为真理是多样性和相对性的。现代社会的知识被应用于控制和统治人群,而不是为了个体的自由和幸福。

三、超越病态的可能性

尼采认为,要超越现代社会的病态,个体需要回归自我,摆脱外界的束缚和干扰。他提出了以下几个可能路径:

1. 超人理念:尼采提出了超人(Übermensch)的理念,认为个体应该通过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来实现自身价值和意义。

2. 艺术和美的重建:尼采认为美是超越现实的一种形式,个体通过艺术和美的体验来超越病态,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九种病态人格的特征及医治

九种病态人格的特征及医治

九种病态人格的特征及医治

人格障碍在人格理论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格理论最终都要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治疗理论。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

人格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通常认为,人格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在精神医学中,“人格” 一般不包括智力。

人格最重要的特征,可从气质和性格两方面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对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来说被大多数人所反对,或在其内心体验中存在由于人格特点所引起的持久痛苦,这个人就很可能有人格障碍了。人格障碍,亦称变态人格。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施奈德对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人格障碍例子是由大约200年前一个法国人所描述的。这个人格障碍者是一个性情极暴躁的男性。有一个女性,只因言语不慎触怒了他,便被他投入井中淹死。据载,他小时候,母亲对他有求必应,稍不遂愿,他就大叫大骂。长大后,他更加专横跋扈,连家犬稍不如意,也被他活活踢死。现在看来,这个病例很可能是个“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

研究人格障碍问题日益受到精神病学及其他方面的重视,究其原因,可从下述几方面看出:

人格障碍本身构成一个临床问题,需要精神医生的处理,尤其在司法精神病学方面.更是如此。

对每一位患者作出人格特点的评定是必要的。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不仅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影响疾病的预后。

对人格特点的研究,在文学、哲学、心理学方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虚无主义是一种病态吗

虚无主义是一种病态吗

虚无主义是一种病态吗

“虚无主义”一词流行开来,主要是通过屠格涅夫。1862年,屠格

涅夫发表了他的那部在当时引起激烈争论的代表作《父与子》,其中的主

角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巴札洛夫。屠格涅夫自己说,巴札洛夫的原型是一

个使他大为惊叹的外省青年医生,“照我看来,这位杰出人物正是那种刚

刚产生,还在酝酿阶段,后来被称为虚无主义的化身。”

在小说中,巴札洛夫的朋友和崇拜者阿尔卡狄这样说明虚无主义的含义:“虚无主义者是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不管这个原则是怎样被人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巴札洛夫也自称

“否认一切”,他嘲笑普希金和诗,艺术,科学,逻辑,贵族制度,自由

主义,进步,原则。后来他堕入情网,爱上了贵族女子雅津左娃,可他立

即对自己的这种感情深为厌恶,加以否定,对意中人说,爱情“只是一种

故意装出来的感情罢了”。

屠格涅夫笔下的虚无主义者是反对一切权威的偶像破坏者,他们只想

破坏,无意建设。阿尔卡狄的父亲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向巴札洛夫指出:“您否认一切,或者说得更正确一点,您破坏一切……可是您知道,同时

也应该建设呢。”巴札洛夫答道:“那不是我们的事情了……我们应该先

把地面打扫干净。”

事实上,在当时俄国平民知识分子中,这种否定一切的思潮有着相当

市场,青年文学评论家皮萨列夫就是一个典型。他在1861年写道:“请

容许我们用我们天生的怀疑主义来摇撼那些恹恹待毙的东西,那些陈腐的

破家当——你们所称作普遍权威的东西。”“我们年青人阵营的一句结语是——可能击溃的,必须击溃;受得起打击的,才是合适的;一击即溃的,

马斯洛病态的人是由病态的文化所造成的,健康的人则是健康的文化造就的

马斯洛病态的人是由病态的文化所造成的,健康的人则是健康的文化造就的

马斯洛病态的人是由病态的文化所造成的,健康的人则是健康

的文化造就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征服、忍受和克胜的经验,

便会一直怀疑自己的能力。

我们越是熟悉人类的自然倾向,

便越能从容地告诉人们如何为善、

如何获取幸福、如何才能有效益、

如何尊重自我、如何去爱、

如何挖掘自己最大的潜力。

每一次远离普遍人性价值的堕落,

每一次违反个人本性的罪过,

每一件罪恶的行为,

都将毫无例外地记载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

使我们轻视自己。

病态的人是由病态的文化所造成的。

健康的人则是健康的文化造就的。

马斯洛

亚伯林罕·马斯洛(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

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病态心理学——精选推荐

病态心理学——精选推荐

病态心理学

病态心理学

英白拉多发表于2008年01月27日00:43阅读(15)评论(1)权限:公开

(在看之前事先声明,这不是对恶之花的颂扬,作者自己也不认为自己看破红尘,更无反人类倾向。看完以后义愤填膺的可以怎么骂我都行)

【在大多数人眼里,暴饮暴食、贪婪成性、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愤怒,最多就算是弱点,中国人肯定不会认为是罪孽。但西方天主教不这么看,

在他们看来,这7种恶行属于原罪,正是由于它们才引发了犯罪。所以,犯这

7种罪孽的人要下万劫不复的地狱。

美国影片《七宗罪》就围绕这点讲了一个罪犯和警察之间的游戏,游戏的

核心就是"7":凶手自认为是上帝的卫道士,要对这7种罪孽进行惩戒。最后,凶手也以身殉道,警察却成了罪犯的帮手。

七桩连环杀人案

威廉是纽约警察局的刑警,办事严谨老成,当了一辈子警察,看了太多不幸,实在是厌倦了,幸好再有7天就要退休了。为了接替他的工作,星期一上

司给他派了一个新搭档--年轻气盛的米尔斯。

也许上天已经安排好了,米尔斯的第一个案子正是威廉的最后一个案子:

一个胖得出奇的男人在家中死了,而现场没有发现任何线索。紧接着又发生了

一起命案,一个富有的律师被割肉而死,在凶案现场的地上,凶手用血写下了:贪婪。

受到启发的威廉重新回到第一现场,不漏掉蛛丝马迹,终于在冰箱后的墙

上发现了:暴食。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胖子是被强迫吃下大量食物撑破胃而死的。威廉猛然想起了天主教的7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

妒和愤怒,他认为接下来还会发生5起谋杀案,分别与其它诫条可怕地联系起来,可惜米尔斯觉得这是危言耸听。

不得不防的8种职场病态心理

不得不防的8种职场病态心理

不得不防的8种职场病态心理

身处职场,每个人难免会被各种烦恼所困扰,于是,懈怠、抱怨、焦虑、痛苦、悲观、迷惘等负面情绪就像病毒一样侵蚀着职场人的灵魂。这些情绪病毒中,懈怠和抱怨是表现最为明显的。工作时间长了,职场人尤其是职场老人,都会多多少少出现职业懈怠情绪。比如,对工作丧失热情、激情,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工作态度消极,没有耐心;工作效率低下,且对工作不上心。“如果你的工作中出现了这些信号,就要警惕是否感染了职业懈怠情绪。”

与此同时,职业懈怠源自于工作,又会反作用于工作。如果职场人长期被这种情绪所主导,就会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进入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这样一来,职业危机就会不请自到。要适时采取自救措施,及时从职业懈怠情绪中走出来。首先,对于目前无法改变的职业现状,职场人应转换思维,学会以一种“接受”的心态,从积极的视角来看待。“人的心情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职场不得不防的8种病态心理: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可以说人人都有,只是程度差异,以及浮现格式差异罢了。例如一些人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负心,无法阐扬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子,习惯于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谭小芳老师指出,这种心情如不转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步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特有个性。自卑是胜利的绊脚石。做女人难,做一个胜利的女人更难。女人除了要尽心极力做好工作外,还要学会“浮现”自己,学会在他人面前高明地推销自己,学会在适当的时刻出出“风头”。

懦弱心理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悖论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悖论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悖论

霍克海默思想中,人道主义观点的复杂性或许同人道主义概念本身的丰富性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当代哲学提出了反人道主义的概念,挑战了西方文明中长期存在着的人道主义传统的合法性之后。Tony Davies 曾评说到:“人道主义这个词本身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以及极为广泛的含义和语境。[1] ”人道主义的具体定义和内涵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我们可以对其基本涵义和特点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即强调人类的福祉和尊严;对于人类能够通过理性理解世界充满信心;认为人类是历史的主体,等等。人道主义早早地发端于古典希腊和罗马哲学思想中,并在文艺复兴时期确立了基本的原则,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反对中世纪神学统治的主要武器。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科学家牛顿和哲学家康德等巨匠身上发出最为耀眼的光芒。人道主义思想大大提高了人类面对自然谋取自身福祉的信心,在近现代文明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人类力量的肆意膨胀以及在人道主义的名义下现代科学技术的繁荣,又带来了明显的反作用,产生了许多极具破坏性的势头,给人类自身的总体福祉带来了威胁。大规模的战争、暴力、核战争末日的恐惧,以及诸多环境危机都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灾难和痛苦,而非幸福和希望。具有讽刺性的是根据Kenneth Dorter 的说法,“非人道”这个词汇也在19世纪产生,而此时正是“人类进步的黄金时期” [2] 。非人道的势头正是在人道主

义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增强的,人类非但没有进入人道主义思想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图景中,反而朝着相反的方向推进,这使人们开始反思人道主义的传统。

人的意念能量值表

人的意念能量值表

人的意念能量值表

霍金斯在《意念力-激发你的潜在力量》一书中列示了17个不同层级的意识能量场,在每个一能量场有不同的思维认知、态度意志、行为方式、社会的外在联系,为我们提供一幅我们现在所处的意识能量场,并为自我的人格升华、精神修炼、行为修正给定坐标体系从而完成我们的人生不停觉悟的旅程。其从下而上,依次为:

17.能量级对数值 20 层级:羞耻。神学观:蔑视。人生观:悲惨。情绪:耻辱。过程:消逝。这一处境非常危险,几近于死亡。使人患神经官能症或其它疾病,对精神和心理健康是毁灭性的,其性格是害羞、孤僻和内向的,某些人行为危险,残酷,妄想、偏执,极为迫切和褊狭。早期遭受过严重伤害的儿童,会有严重的羞耻感,如未得到心理治疗,会终生性格扭曲。

16.能量级对数值 30 层级:内疚。神学观:报复。人生观:邪恶。情绪:责备。过程:毁灭。表现为懊悔、自责、受虐狂等,囊括了一系列受害者的感觉。反复的懊恼、追悔,会形成抑郁症,导致自杀。人类社会经常用内疚作为管理和惩罚手段,常见有些父母责骂孩子让其产生内疚感,不断地自我贬损,最终形成严重心理疾病。

15.能量级对数值 50 层级:冷漠。神学观:谴责。人生观:无望。情绪:绝望。过程:放弃。这是无家可归者、流浪汉、部分老人和长期患病者的意识能量层级。绝望无助,贫穷匮乏,世界一片暗淡,看不到未来,其缺乏的不仅仅是是资源和财力,更缺乏获取本可以获取的能量,除非能得到关爱者提供的外来能量支持,否则可能最终导

致被动自杀。

以上三个层级,意识能量严重不足,需要接受专业心理治疗,政府与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爱心人士要提供帮助与干预,社会需要足够的重视与关爱。

生活中常见的病态心理有哪些

生活中常见的病态心理有哪些

生活中常见的病态心理有哪些

*导读:生活中常见的病态心理有哪些?生活中有人患有病态性格却自己不知道,这样很容易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那么生活中常见的病态心理有哪些?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一、生活中常见的病态心理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看到本来一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却突然发起了飙,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而本来活泼的女孩却突然变得非常的安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变态心理在作怪。

*1、癔病性格

癔病性格也称情绪不稳定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即使在

非常轻度紧张的情况下,也可能有较严重的情绪冲突表现,他们待人接物凭感情用事,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动作言语都有点夸张,爱表现自己,喜欢博得别人的同情和赞扬。他们的感情和内心体验并不深刻,很容易转变。平时常想入非非,稍不如意就可能暴跳如雷,在遭遇意外事故时,往往惊慌失措,缺乏自制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仅靠意志控制是不够的,还需有一个痛苦磨练的过程。最好的方法是待平静下来后,冷静地进行自我反思,充分认识这种不良性格的危害,同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要冷静,不可任感情随意发泄。

*2、忧郁性格

忧郁是诸多异常性格中最常见的一种,忧郁性格的人表现为情绪低沉、心胸不开阔,常把一些事实或意见加以夸大,为之烦恼,不能自拔。他们少言寡语、不愿与他人多来往、好生疑、常孤独;对一切事物缺乏兴趣、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自怨自艾;对事过于敏感、多愁善感;常常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轻生念头。

有忧郁性格倾向的人应着重培养乐观主义精神,不要用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和困难。更多参加户外活动,敢于对人阐明自己的观点,倾吐自己的抑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心情,要学会分享别人的欢乐,也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欢乐。

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

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

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

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

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

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病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病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病态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迅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社会病态问题

也日益凸显。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些社会病态。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社会病态的深刻思考和揭示。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病态问题。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病态表现为对人性的探索。人性是一个复杂而多

面的概念,而社会病态则是人性的一种扭曲和变异。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和残酷现实。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被社会病态所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了扭曲和变异。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让读者深刻地反思社会病态对人性的影响。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病态还表现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社会病态不仅

仅是个体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通过对阿Q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病态现象。小说中的阿Q虽然是一个普通农民,但他的懦

弱和自卑感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通过对阿Q的揭示,鲁迅让读者深刻反思社会

病态对个体的影响。

再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病态还表现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社会病态不仅

仅是对个体的扭曲,更是对人际关系的破坏。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探索。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对福贵和其父亲的关系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病态对人际关系的破坏。小说中的福贵虽然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深厚的情感。通过对福贵和其父亲的关系的描写,余华让读者深刻反思社会病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思想的六大病态

作者:张澄基博士

第一、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累积性的

这话怎么样讲呢?我们在儿童时代,父母教我们认字,认一个个的字,例如一、二、三、四,长大一点,进小学,先生教我们一句句的句子,进中学,先生教我们读文章,进了大学,我们研究论文。再拿数学来做例,我们先学加减乘除,再学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我们学习的方法是渐进的,是一点点积聚起来的;亦即是我所谓的累积性的方式,用这种累积的方式,是否能得到「尽所有智」呢?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不是因为知识太多了,我们不能完全知道,而是因为我们求知的方法不对。试问用累积性的方式,怎能达到尽头呢?一点点的往上面堆,是永远也堆不到顶的。

第二、人类的思想方式是有限性的

人类的心,只能在一个时间内,思想一件事物或几件事物,而不能思想无限的事物,依佛教唯识学者的看法,人有八识,也就是说,人的「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这八种不同的功能皆有其先天的有限性。如眼识,只能见色法中的某一部份,色法中的无表色,是普通肉眼所不能见到的,用近代科学常识来说,普通眼识及耳识,所能见到和听到的,只是波长中极小的一段,在眼识及耳识中所感觉出来的颜色和声音;高波及短波的「色」及「声」,就都看不见听不到了。鼻、舌、身三识,也是一样。至于第六意识,表面上虽较其它前面所讲的五识活跃锐利,实际上它的功能,也是很有限的。第七识只缘假像的我,使什么都以我为中心当然更属有限性的。至于第八根本识,是否有限这一点,许多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我认为说第八识的功能,在众生位是有限的,恐亦不太过;如果从「大圆镜智」的无限性,来看这八识-阿赖耶识,就很明显的反映出阿赖耶识的有限性了。

第三、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矛盾性的

人生的苦痛,原是多端的。这千万种不同的苦痛当中,有许多苦痛,是因了理智和情感的冲突所产生的。我们的情感,要我们这样做,可是我们的理智,却告诉我们不应该这样做,人生的悲喜剧,无非是冷酷的理智,和热烈的情感,这两个导演冲突决斗之下的产品。可怜的人类,在这两个相反的巨流冲激之下,真是尝尽了辛酸,如果我们说人生一生的经历,无非是情感和理智反复消长的纪程,亦不为太过。理智和情感,在人类的心中,是两个水火不兼容的东西;一个是冷的,一个是热的,情感是先天本能的行动,理智却大半是后天学习及经验的结论。人类心中的理智及情感,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这个冷的理智,和这个热的情感,不能在同一时间存在,理智到了高潮的时候,情感总是低潮,例如,我们专心地思想一个数学题目,或哲理上的困难问题时,我们当时的情感总是很微弱的。可是当我们与人恋爱,或是吵架的时候,那也就是情感发挥到高潮的时候,那时的理智,总是非常低弱的,因此我们证明,理智和情感这两个东西,在众生位时,是互相抵消,同时不并起的。以这样一个水火矛盾的心,怎能达到悲智无碍的佛境地呢?这是决不可能的事。

大悲与大智并起,是诸佛的不可思议境界,也是我们学佛的所努力的目标。如果我们的心是矛盾性的,悲智不能并起,圆满佛位是无法成就的。

第四、人类的思想方式是颠倒性的

我面前有一张桌子,静静地站在那儿,我们看不出这张桌子,有任何的动态,换句话说,眼识告诉我们,这张桌子是静止的,可是我们的意识却告诉我们说:根据科学的证明,这张桌子不但时时刻刻跟着地球在太空中运动,而且组成桌子的原子电子更是时时刻刻的在那儿运动。眼识和意识,及其它各识之间,其实是经常在那儿打架的。打架打得太多了,人类就养成了一种协调的本能,不去追究各识之间争斗冲突的熟是熟非,只要各识能相安无事,各尽其能就算了!如果我们认真推敲,人类的心识,真是一堆乱糟,一篇胡涂帐!这种各识各自为政,各是其是,先入为主,不求真理的现象,我称之为「颠倒性」。

第五、人类的思想方式是虚弱性的

人如果不能集中力量,来应付一件事,是很难成功的。力量集中,实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力量分散,也是失败的主因。人类心识既有八个,(注)这八个识,又各行其是,力量自然就分散了。我们工作最有效率的时候,也就是诸识集中力量,向某一问题进攻的时候,我们在应付一个大问题时,或遇见一个重大难关时,我们总是全神贯注的。普通人的心识力量,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分散的或消费了的,再进一步说,人的行动与思想,是都受「习气」所支配的。无量的「习气」或「潜能」,都潜伏在含藏识之内,一遇机缘,这种潜伏着的种子,即会发生作用(名为现行)。于同一剎那,各识的种子,既都能遇缘而起现行,而事实上又往往是诸识并起,因此力量自然分散。诸「智」同时并起,在「佛位」是妙用功德;诸「识」同时并起,在「众生位」却成了过患,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佛法里有一句话:「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诸佛以烦恼为菩提。」是很有意义的。话不要扯得太远,总之,人

类的心识,是虚弱性的,没有大力量的,要成就诸佛的大力用,以这样虚弱的心识形态,是绝对不行的。

注:八识是一抑异,为一颇费推敲之问题,此处所谓八个,亦只是为了说明而已,并不执人真有八个心识。

第六、人类的思想方式是执实性的

这一点,是六种特性中最重要的一点,简单说来,就是人类的思想,无论何时,都是「执实」的。执实者,执万法为实有、或执万法有定相及自性,至于怎样「执」,又怎样的「执以为实」,却是个极复杂的心理间题及哲学问题。西藏中观学派及无上密宗,对这一问题,有独到的精辟论说,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再研讨,在这个广泛的园地里,今天只想提出一点来谈谈。

我们看见这是一张桌子,那是一根柱子,我们任何人都会肯定的说:这张桌子不是那根柱子,那根柱子也不是这张桌子。人类思想的执实性,说来虽千头万绪,但如能了解,「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这个不是那个,那个不是这个」这一基本执实形态,也就对执实性有一相当的了解了。人们出生以后,所受的教育,都是教你执实。教你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是是是,非是非。一天到晚,尽是装些这种执实的观念。我想再举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帮忙各位了解人类思想的执实性。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在房中无事闲坐着,身后站着一个小和尚待者,那时门外有甲乙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问题,双方坚持不下。一会儿,甲和尚气冲冲的跑进房来,对老和尚说:「师父,我说这个道理,是应当如此这般的,可是乙却说我说的不对。您看是我说的对,还是他说的对?」老和尚对甲说「你说得对!」甲和尚很高兴的出去了。过了几分钟,乙和尚气愤愤的跑进房来,他质问老和尚道:「师父,刚才甲和我辩论,他的见解根本错误。我是根据佛经上说的,我的意思是如此这般,您说还是我对呢?还是他对?」老和尚说:「你说得对!」乙和尚也欢天喜地的出去了。乙走后,站在老和尚背后的小沙弥,悄悄地在老和尚耳边说:「师父,要就是甲对,要就是乙对,甲如对,乙就不对;乙如对,甲就不应该对;您怎么可以向两个人都说你对呢?」老和尚掉过头来,对小沙弥望了一望,说:「你也对!」

这是一个很有趣味,同时也极为深刻的故事。这个故事,活现的说明了佛的无碍境界,与众生的执实境界的大不相同,把华严的无碍哲学,描写的淋漓尽致!

---------------------------------------------------------------------

由于以上所分析人类思想的六大特性,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以人类现有的思想方式,是绝不能得到佛果的,用人类现有的思想方法,心识形态,是决不能得到佛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佛的「无缘大悲」,和佛的「无边大能」的!然而大智、大悲和大能,是不是不可能达到呢?释迦牟尼佛以身作则,拿他自己的修行过程作榜样,明白的指示我们:如果我们能将现有的心识形态、思维方法转变一下,把六个毛病都治好,本来具有的佛性,就能自然显露。

基于这个道理,佛法不教人在「所知的境」上努力,如科学家对于研究现象界的努力,或佛学家们对于考据经典的努力;佛法却教人在「能知的心」上下功夫,把「能知的心」,扩大和发展到最高峰,大智、大悲和大能,都会自然而然的显现。

怎样消灭病态

禅定的三步境界

一、烦恼特盛,心不能安

二、「虚幻境界」

三、入正定的境界

禅定之实际修法

第一、依专注修禅定

第二、依观想修禅定

第三、依调息而入定

第四、依念诵修禅定

第五、依运动修禅定

第六、依心性修禅定

随时随地可修行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