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地基基础规范
GB50007-2011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8条】3.0.2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2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3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验算: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2)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4:123455.1.3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5.3.1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
5.3.4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按表5.3.4规定采用。
对表中未包括的建筑物,其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确定。
注:1本表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2有括号者仅适用于中压缩性土;3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Hg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4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5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m~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6.1.1山区(包括丘陵地带)地基的设计,应对下列设计条件分析认定:1建设场区内,在自然条件下,有无滑坡现象,有无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断层、破碎带;2在建设场地周围,有无不稳定的边坡;3施工过程中,因挖方、填方、堆载和卸载等对山坡稳定性的影响;4地基内岩石厚度及空间分布情况、基岩面的起伏情况、有无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临空面;5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性;6岩溶、土洞的发育程度,有无采空区;6.3.16.4.17.2.77.2.81248.4.9平板式筏基应验算距内筒和柱边缘ho处截面的受剪承载力。
当筏板变厚度时,尚应验算变厚度处筏板的受剪承载力。
梁板式筏基底板应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其厚度尚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受剪切承载力的要求。
GB50007-2011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8条】3.0.2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2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3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验算: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2)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3)4)4563.0.5:123455.1.3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5.3.1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
5.3.4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按表5.3.4规定采用。
对表中未包括的建筑物,其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确定。
注:1本表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2有括号者仅适用于中压缩性土;3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Hg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4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5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m~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6.1.1山区(包括丘陵地带)地基的设计,应对下列设计条件分析认定:1建设场区内,在自然条件下,有无滑坡现象,有无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断层、破碎带;2在建设场地周围,有无不稳定的边坡;3施工过程中,因挖方、填方、堆载和卸载等对山坡稳定性的影响;4地基内岩石厚度及空间分布情况、基岩面的起伏情况、有无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临空面;5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性;6岩溶、土洞的发育程度,有无采空区;7出现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可能'性;8地面水、地下水对建筑地基和建设场区的影响。
6.3.16.4.17.2.7膨胀土、7.2.88.2.712以及墙348.4.68.4.9尚应验算变厚度处筏板的受剪承载力。
场地地基基础抗震
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2.1概述场地:工程群体的所在地,其在平面上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区域范围。
地震作用下,场地下的土层,双重作用。
地震波传播介质,将地震动传给结构物;结构物的地基,具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
建筑物的震害按照破坏性质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震害是由上部结构振动破坏引起的;一类建筑物的震害是由地基失效引起的.地面振动可使地基土丧失稳定,发生砂土液化或软土震地面振动可使地基土丧失稳定发生砂土液化或软土震陷,引起结构倾斜倒塌。
历史震害资料表明,建筑物震害还与场地的地质条件有关。
2.2.1局部地形的影响震害表明:局部孤突地形对地震有放大作用,震害加重。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位于渭河河谷的姚庄烈度为7度2.2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位于渭河河谷的姚庄烈度为7度,相距2km的牛家庄,坐落在100m的黄土山嘴上,烈度9度。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中,高差58m的两个测点,地面加速度相差1.84倍。
1994年云南昭通地震,芦家湾山梁长150m,顶部宽15m。
一端高60m,一端高50m,中烈度为8度间呈鞍较高端部的最大加速度0.632g, (9度)鞍部为0.257g (7度),较低端部为0.431g (8度)。
烈度为9度烈度为7度高突地形地震反应的总体趋势:1.高突地形距离基准面的高度愈大,高处的反应愈大;2.离陡坎和边坡顶部边缘的距离大,反应相对减小;3在同样地形条件下土质结构的反应比岩质结构大;3.在同样地形条件下,土质结构的反应比岩质结构大;4.高突地形顶面愈开阔,远离边缘的中心部位的反应明显减小;5.边坡愈陡,其顶部的放大效应相应加大。
对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产生的放大作用(增大系数)。
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6.11<+=ξαλλ---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α---局部突出地形地震动参数的增大幅度,见表2.1ξ---附加调整系数H1L L 0.30.61.0ξ5.2/1<H L 5/5.21<≤H L5/1≥H L 2.2.2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断裂分为发震断裂和非发震断裂:(1)发震断裂: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裂,多与地震活动有关,地震时,发震断层可能出现很大的错动,建筑物严重破坏。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 总则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
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地基 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 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 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 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
2.1.6 标准冻结深度 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 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 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抗震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9.5/1701.05/130
v i1 si
抗震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第二章 场地与地基
例: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 土层资料如表所示,试确定 该建筑场地的类别。
解:
(1)确定地面下20m表层 土的场地土类型
层底深度(m) 土层厚度(m) 土的名称
9.5
9.5
砂
37.8
28.3
淤泥质粘土
43.6
5.8
比较而言,软弱场地上的建筑物震害一般重 于坚硬场地。
抗震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第二章 场地与地基
场地的地震效应 地震波
场地 (放大器,滤波器)
软弱地基 坚硬地基
以长周期为主。 以短周期为主。
当建筑的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周期相近时,振动会放大,
使破坏更大,相反则小。 共振效应
抗震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第二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2.1 场地
场地: 是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 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 km2的平面面积。
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震破坏的影响很大。
地段类别 有利地段 不利地段
危险地段
地质、地形、地貌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 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 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破裂带、暗 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
第二章 场地与地基
场地土类型的划分
抗震规范将建筑场地划分成四个类别:坚硬、中 硬、中软及软弱。考虑因素为:场地土的坚硬程度 和土层的组成。
土层的坚硬程度可用剪切波的传播速度来确定( 根据波在坚硬物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软弱物体中的 传播速度)。
场地、地基及基础的抗震计算
场地、地基及基础的抗震计算13.3.1 场地的概念场地是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场地土则是指在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
一般规律是:土质愈软,覆盖层愈厚,建筑物震害愈重。
因此,场地条件对建筑物震害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场地土的刚性和场地覆盖层厚度。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共分为Ⅰ、Ⅱ、Ⅲ、Ⅳ四类。
13.3.2 地基及基础的抗震计算一、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筑根据我国多次强地震中建筑遭受破坏资料的分析,下列建筑在天然地基上极少产生地基破坏从而引起结构破坏的,故可不进行地基抗震承载力的验算:1.砌体房屋;2.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一般单层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和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及与其基础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所谓软弱粘性土层主要是指7度、8度和9度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小于80、100和120KPa的土层;3.抗震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二、天然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验算1.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抗震规范》规定,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组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
地基抗震承载力按下式计算:(13—1)式中:——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一一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按表13—1采用;——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采用。
2.地震作用下天然地基的抗震验算当验算天然地基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按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力应符合下式要求:(13-2)(13-3)式中:p—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p max—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
为保证建筑物的抗震稳定性,对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的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1.0.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3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以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可采用本规范规定的基本方法。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及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6度、7度、8度、9度”即“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的简称。
1.0.4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1.0.5一般情况下,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所对应的烈度值)。
1.0.6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precautionary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2.1.2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precautionary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③ 浅埋天然地基 , 当 上 覆 非液化土 层厚度 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式 ( 5 . 5 )、 式 ( 5 . 6 )、 式 ( 5 . 7 ) 之一时 , 可不考虑液 化影响 。
34
35
( 2 ) 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当饱和砂土和粉土按初步判别认为需进一步进 行液化判别时 , 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判别 地面下 20 m 范围内 土的液化 ; 对可不进行天 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各类建筑 , 可 只判别地面下 15 m 范围内 土的液化 。
27
( 3 ) 土层的埋臵深度 一般来说 , 地震剪应力随深度的加大不如土 的自 重应力 随深度的增长来得快 , 所以 浅土层 液化的可能性比深土层要大 。 土层埋深越大 , 土 层上的有效覆盖应力 越大 , 土层就越不容易液化 , 当砂土层上面覆盖着较厚的黏土层 , 即 使砂土 层液化 , 也不致发生冒水喷砂现象 , 从而避免地 基产生严重的不均匀沉陷 。
பைடு நூலகம்26
( 2 ) 砂土的类型 、 密实程度 , 粉土中的 黏粒含量 细砂和粗砂比较 , 由于细砂的渗透性较差 , 地震时易于产生孔隙水的超压作用 , 故细 砂较 粗砂更易于液化 。 密实程度较小的松砂 , 由 于 天然孔隙比 e 一般较大 , 构成土层液化的水头 梯度临界值一般较小 , 故易于液化 ; 而密实程度 大的砂土不易 液化 。 粉土是黏性土和砂类土之间 的过渡性土壤 , 黏粒含量越高 , 土的性质越接近 于黏性土 , 土体颗粒之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正应 力越大 , 越不容易液化 。
15
5.2.2 地基抗震验算 1 ) 不需要进行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的建 筑 房屋震害调查统计资料表明 , 建造于一般土 质天然地基上的房屋 , 遭遇地震时极少 ( 不到 10 % ) 因地基承载力不足或较大沉陷而引 起上 部结构破坏 。 鉴于这种情况 , 为简化地基基础抗 震验算的工作量 ,《 抗震规范 》 规定以下建筑可 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
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建筑场地
• (2)当地面5 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其上部各土层剪切波速 2. 5倍 的土层,且该层及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 m/s时, 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 (2)地震是有限次数不等幅的随机荷载,其等效循环荷载不超过十几 次到几十次,而多数土在有限次数的动载下强度较静载下稍高。基于 这两方面原因,新规范延续采用抗震承载力与静力承载力的比值作为 地基土承载力调整系数,其值也可通过动静强度之比求得。
• 《抗震规范》中地基抗震承载力设计值,可采用在地基静力承载力 设计值基础上乘以调整系数若。来计算。调整系数若。是综合考虑了 土在动荷载下强度的提高和可靠度指标的降低两个因素而确定的。地 基抗震承载力按下式确定:
第三章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
• 第一节建筑场地 • 第二节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 • 第三节可液化地基和抗液化措施
返回
第一节建筑场地
•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是通过场地、地基和基础传递给上部结构 的;同时,场地与地基在地震时又支撑着上部结构,因此,建筑场地 具有双重作用。任何一个建筑物,都坐落和嵌固在建设场地的地基上。 研究工程在地震作用的震害形态、破坏机理,以及抗震设计等问题, 都离不开对场地土和地基的研究;而研究场地和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 反应及其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正是场地抗震评价的重要任务。通过对 地震地质、工程地质、地形地貌以及岩土工程环境等场地条件的分析, 研究场地条件对基础和上部结构震害的影响,从而合理地选择有利建 筑场地和地基,避免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或工程设施的破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1
5.1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原则及要求
在地震作用下 , 建筑物的破坏机理和过程是 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问 题 , 进行精确的抗震设计 是比较困难的 。 汶川地震震害尤其表明了 这一点 。 20 世纪 70 年代以 来 , 人们在总 结大地 震灾害经验中提出 了 “ 概念设计 ”, 即 除必 要 的 计算外 , 更重要的 是概念设计 , 包括场地选 择 、 合理的规划布局及结构体系 、 正确的材料使 用 及构造措施等 。
15
5.2.2 地基抗震验算 1 ) 不需要进行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的建 筑 房屋震害调查统计资料表明 , 建造于一般土 质天然地基上的房屋 , 遭遇地震时极少 ( 不到 10 % ) 因地基承载力不足或较大沉陷而引 起上 部结构破坏 。 鉴于这种情况 , 为简化地基基础抗 震验算的工作量 ,《 抗震规范 》 规定以下建筑可 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
2
1 ) 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 在地震区选择建筑场地时 , 应根据工程需要 , 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及场地工程地质 、 水文地 质的资料 , 对场地做出 综合评价 。 应调查建筑 场地范围内有无断裂通过 , 是否为 活动断裂 , 并应评价其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 。 必要时 , 还应 对断裂带进行专门的勘察工作 。 应尽可能选择对 抗震有利的地段 , 避开不利地段 , 不得在危险地 段进行建设 。
6
( 2 ) 选择合理的基础类型 不同基础类型 , 其抗震性能不同 , 通过对震 害的大量调查 , 取得如下资料以供参考 。 ① 桩基础 。 一般的低承台桩基础 , 具有足 够抗水平剪力的能力 , 抗震性能良好 。 ② 箱形基础 、 筏板基础和带地下室基础 。 ③ 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 。 ④ 砖石条形基础 。 砖石条形基础作为 一种刚 性基础 , 其抗震性能不及桩基 、 箱基和 筏基等 , 但在一般条件下仍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
第5章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b)汶川县城山体大面积滑坡
(c)北川中学新校区被滑坡体掩埋
5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5.2.1 天然地基的震害特点(续)
地裂:构造性地裂和非构造性地裂
(a)构造性地裂,百花小学教学楼后(b)非构造性地裂,河岸,汉旺镇
5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5.2.1 天然地基的震害特点(续)
Ni、Ncri——i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 值,当实测大于临界时取临界值;
2016年10月28日
5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5.3.1液化土地基——3)液化地基的评价
1. 地基液化指数IlE --定量评价液化土的危害程度。
I lE
n
i 1
Ni (1 ) d iW i N c ri
越大,液化后果越严重
式中: n —— 在判别深度范围内每一个钻孔标准贯 入试验 点的总数;
抗震规范关于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
(1)同一结构单元基础不宜落在性质不同的地基土; (2)同一结构单元基础不宜采用不同基础型式;
( 3 )存在不利地基土时,应考虑不均匀沉降、倾覆、滑移等
不利影响,并采取加强整体性和刚度措施。
5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5.2 地基抗震验算
1. 地基--建筑物基础以下受力层范围内的岩/土层。
危险地段
5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5.1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原则及要求(续)
2)加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整体性
(1)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工程结构、抗震、地基基础通用规范培训验证考试
工程结构、抗震、地基基础通用规范培训验证考试(295分)1、姓名【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桩基所用的材料、桩段之间的连接,桩基构造等应满足其所处场地环境类别中的()要求【单选题】(2分)A.力学性能B.耐久性C.抗渗性D.抗冻性正确答案: B3、柱(墙)下桩基承台厚度应满足柱(墙)对承台和基桩对承台的()要求。
【单选题】(2分)A.剪切承载力B.冲切承载力C.受压承载力D.受拉承载力正确答案: B4、当承台悬挑边有多排基桩形成多个斜截面时,应对每个斜截面的()进行验算。
【单选题】(2分)A.受拉承载力B.受压承载力C.受剪承载力D.冲切承载力正确答案: C5、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地基基础通用规范》扩展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单选题】(2分)A.C15B.C25C.C20D.C30正确答案: B6、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地基基础通用规范》混凝土内支撑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单选题】(2分)A.C15B.C25C.C20D.C30正确答案: B7、对于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为()的基坑工程,应对支护结构变形及基坑周边土体的变形进行计算,并应进行周边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价。
【单选题】(2分)A.一级B.一级和二级C.一级、二级、三级D.三级正确答案: B8、安全等级为()的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与支护结构使用期内,必须进行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和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地面的沉降监测【单选题】(2分)A.一级B.一级和二级C.一级、二级、三级D.三级正确答案: B9、排桩支护结构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单选题】(2分)A.C15B.C20C.C25D.C30正确答案: C10、两墙合一的地下连续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单选题】(2分)A.C15B.C20C.C25D.C30正确答案: D11、排桩支护结构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mm 【单选题】(2分)A.25B.30C.35D.40正确答案: C12、混凝土内支撑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单选题】(2分)A.C15B.C20C.C25D.C30正确答案: C13、地下水回灌应采用()回灌,当采用非同层地下水回灌时,回灌水源的水质不应()回灌目标含水层的水质【单选题】(2分)A.同层;高于B.同层;低于C.非同层;高于D.非同层;低于正确答案: B14、永久性边坡支挡结构及构件、坡面排水设施、地下排水设施等应满足其所处场地环境类别中的()要求。
GB50011-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据。 3 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的不同力学模
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4 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修订说明] 本次修订,考虑到楼梯的梯板等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整体刚度有较明显的影响。
4.1.8 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 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 不利地段对地震动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根据 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 1.1~1.6 范围内采用。 [修订说明]
标,将分子、分母对换,改为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 3.9.3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尚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焊接性较好的钢筋;普通钢筋的强度等级,纵向受 力钢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 HRB400 级热轧钢筋,也可采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
3
HRB335 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 HRB335、HRB400 级热轧钢筋。
3.1.1 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 别。 3.1.2 (删除)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 标准》GB 50223 的要求。 [修订说明]
划分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并采取不同的设计要求,是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减轻地震灾 害的重要对策之一。
屋盖时,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 [修订说明]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之基础抗震篇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之基础抗震篇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它承载着建筑物的重量并传递至地下,因此地基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特别是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地基的抗震能力更是至关重要。
为确保地基基础工程的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之基础抗震。
一、基础抗震设计要求基础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土壤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地基的抗震设计参数,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破坏。
基础抗震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地震烈度要求根据所处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确定合理的地震烈度等级。
地震烈度是评价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不同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也不同。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规范对地震烈度进行准确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基础设计。
1.2 土壤条件要求土壤是地基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地震波的传播和地基的变形具有不同的影响。
因此,设计人员应根据具体工程的土壤条件,选择适当的地基处理工艺和加固措施,提高地基的抗震能力。
1.3 地基加固要求在一些土壤条件较差的地区,需要采取加固措施来提高地基的抗震能力。
这些加固手段包括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基加固材料、改进土壤质量和增加地基的稳定性等。
设计人员应根据需要,合理选择适当的加固技术,并进行详细的施工方案。
二、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要求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是保证地基工程安全可靠的重要环节。
基于地基抗震设计要求,以下是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要求和步骤:2.1 施工计划和方案施工方应编制详细的施工计划和方案,包括施工工艺流程、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施工设备的配置等。
同时,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确保施工作业的安全和质量。
2.2 地基开挖和处理地基开挖是地基工程的首要任务。
施工人员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准确的开挖,确保地基底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同时,在开挖过程中需要及时处理遇到的特殊情况,如地下水位较高或存在坚硬的地层等。
2《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强条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28条】● 3.O.2 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2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3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验算: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 ,且体型复杂的建筑;2) 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3)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4) 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5)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4 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5 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6 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 3.O.5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3 计算挡土墙、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4 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的标准组合;5 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性系数(γo) 不应小于1.0 。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标准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第1.0.2条地基基础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说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第1.0.4条采用本规范设计时,荷载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基础的计算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规定.当基础处于侵蚀性环境或受温度影响时,尚应符合国家且行的有关强性规范的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第2章术语和符号2.1 术语第2.1.1条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为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第2.1.2条基础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第2.1.3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第2.1.4条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 dansity unit weight单位体积岩土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第2.1.5条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rinuity structural plane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第2.1.6条标准冻深standard forst penetration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深的平均值.第2.1.7条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第2.1.8条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在建筑地基(或被沉降缝分隔区段的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出露的地基.第2.1.9条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指为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方法.第2.1.10条复合地基composite subgrade composite foundation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第2.1.11条扩展基础spread foundation将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通过向侧边扩展成一定底面积,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等于或小于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而基础内部的应力应同时满材料本身的强度要求,这种起到压力扩散作用的基础称为扩展基础.第2.1.12条无筋扩展基础non-reinforced spread foundation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第2.1.13条桩基础pile foundation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联接于桩顶端的承台组成的基础.第2.1.14条支挡结构retaining structure使岩土边坡保持稳定,控制位移而建造的结构物.第2章术语和符号2.1 术语第2.1.1条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为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第2.1.2条基础foundation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第2.1.3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第2.1.4条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 dansity unit weight单位体积岩土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第2.1.5条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rinuity structural plane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第2.1.6条标准冻深standard forst penetration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深的平均值.第2.1.7条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第2.1.8条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在建筑地基(或被沉降缝分隔区段的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出露的地基.第2.1.9条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指为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方法.第2.1.10条复合地基composite subgrade composite foundation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第2.1.11条扩展基础spread foundation将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通过向侧边扩展成一定底面积,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等于或小于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而基础内部的应力应同时满材料本身的强度要求,这种起到压力扩散作用的基础称为扩展基础.第2.1.12条无筋扩展基础non-reinforced spread foundation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第2.1.13条桩基础pile foundation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联接于桩顶端的承台组成的基础.第2.1.14条支挡结构retaining structure使岩土边坡保持稳定,控制位移而建造的结构物.第3章基本规定第3.0.1条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作的程度,将地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3.0.1选用.地基基础设计等级表3.0.1第3.0.2条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2.所有建筑物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规定;3.表3.0.2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作变形验算,如有下列情况时,仍应作变形验算;1)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2)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3)软弱地基上的相邻建筑如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时;4)相邻建筑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5)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一般原则.doc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一般原则现阶段,我国地基基础抗震基本情况怎么样?基本设计原则是什么?以下是梳理地基基础抗震设计原则专业建筑术语相关内容,基本情况如下:地基基础抗震设计一般原则:合理选择结构体系。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来说纯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较差,框架-剪力墙结构性能较好,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整体性,刚度也较大,历次地震中震害都较小。
平面布置力求简单、规则、对称,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和狭长的缩颈部位,避免在凹角和端部设置楼电梯间;避免楼电梯间偏置,以免产生扭转的影响。
竖向体型尽量避免外挑,内收也不宜过多、过急、力求刚度均匀渐变,避免产生变形集中。
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刚度要均匀连续分布,适应结构的地震反应要求。
某一部位过强、过刚也会使其他楼层形成相对薄弱环节而导致破坏。
顶层、中间楼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大空间层后,要调整刚度并采取构造加强措施。
底层部分剪力墙变为框支柱或取消部分柱子后,比上层刚度消弱更为不利,应专门考虑抗震措施。
不仅主体结构,而且非结构墙体的不规则、不连续布置也可能引起刚度的突变。
高层建筑突出屋面的塔楼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以承受高振型产生的鞭梢效应影响。
必要时可以采用钢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结构。
在设计上的构造上实现多道设防。
如框架结构采用强弱梁设计,梁屈服后柱仍能保持稳定,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成连梁首先屈服,然后是墙肢,框架作为第三道防线,剪力墙结构通过构造措施保证连梁先屈服,并通过空间整体性形成高次超静定等。
合理设置防震缝。
一般情况下宜采取高速平面形状与尺寸,加强构造措施,设置后浇带等方法尽量不设缝、少设缝。
必须设缝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宽度。
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要与构件的承载力与刚度相适应。
节点的承载力应大于构件的承载力。
要从构造上采取措施防止反复荷载作用下承载力和刚度过早退化。
装配式框架和大板结构必须加强节点的连接结构。
保证结构有足够刚度,限制顶点和层间位移。
在小震时,应防止过大位移使结构开烈、影响正常使用、中震时,应保证结构不到于严重破坏,可以修复;在强震下,结构不应发生倒塌,也不能因为位移过大而使主体结构失去稳定或基础转动过大而倾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1<M<8.5,震级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左右。
地震烈度
烈度: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的程度。 烈度大小:12度(中国) 与 震级 震源深度 震中距 场地岩土情况
等有关
•比震中烈度低一度:近震 •比震中烈度低2度及以上:远震
地震烈度表
烈度分类
基本烈度:一个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一般场地条 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目前我国基本上取 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作为基本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烈度。 设计烈度:各类不同建筑物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 •甲类构造物:专门设计,采用特殊抗震措施。 •乙类构造物:烈度提高一度 •丙类构造物:按设防烈度 •丁类构造物:降低一度(6度时不降) 一般6度以下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初步判别:以下情况判定为非液化土
表9-11 液化特征深度(m)
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对于初步判别为液化的土(饱和砂土或饱和粉 土),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进一步判断: 液化 待判别土层在地面下15m以内时: 不液化
待判别土层在地面下15m-20m时:
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2)抗液化剪应力法
这一方法是由美国学者西特(H. B. Seed)等人提 出的地基液化可能性评定方法。 它的基本出发点是把地震作用看成是一种由基岩 垂直向上传播的水平剪切波,剪切波在土层内引 起地震剪应力。 另一方面,对地基土进行振动液化试验,测出引 起液化所需的震动剪应力,称为抗液化剪应力。 当作用于地基土上的地震剪应力大于土的抗液化 剪应力时,土即发生液化;反之,则不液化。 因此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计算地震剪应力和测定 土的抗液化剪应力。
场地类别的判定
场地(或地基)的液化
地震液化: 对于饱和松砂、细砂,在振动荷载下(剪切力) 土有由松变密的趋势。这个过程中,由于水来不及 排走,颗粒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悬浮状态。有效应力 变为零,抗剪强度丧失——液化 液化条件:饱和;松散;细砂或粉土 注意: •粘土有粘聚力c, 不易液化 •密砂, 不液化 •埋深15m以下,一般不液化
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9.5.4 地基基础抗震措施
9.2 地震和地震效应
震 源:发生地震的部位。 震 中:震源在地面的投影。 震中距:地面上某一点到震中 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距离。 深度<60km,浅源地震; 占地震总数的72.5%。
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
体波:在地球内传播 纵波:又称压缩波或P波,破坏力小,速度快 横波:又称剪切波或S波,破坏力大,速度慢
9.4 场地与地震危害
•地形的影响 –孤突之处大,鞍部较小。 •土性的影响 –土深厚而松弱的覆盖层上的建筑物震害重。 –基岩埋藏浅,土质坚硬时震害较轻。 •建筑物 –自振周期长(层高、柔性大的结构)在深软地 基上震害严重。距震中远时,短波被过滤,长 波被叠加放大,对自振周期长的建筑危害较大。 –距震中近,短周期波丰富,低层砖石结构刚度 大,易共振损坏。
①土层的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或其以 前时,应判为非液化土; ②粉土中粘粒含量(粒径小于0.005mm)不少于下表 所列百分率时,应判为非液化土;
初步判别:以下情况判定为非液化土
式中:dw-地下水位深度(m),宜按建筑物使用 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 最高水位采用; hu-上覆非液化土厚度(m),若上覆土层内有 淤泥和淤泥质土时,应扣除; d-基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时采用2m; d0-液化土特征深度,即经常发生液化的深度。 规范对近年来邢台、海城、唐山等地震液化的 现象资料统计分析,提出表9-11的特征深度。
9.3 震级和烈度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是衡量震源 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里希特(Richter)—里氏 M<2: 无感地震 2<M<4: 有感地震 M>5: 破坏性地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的以微米为 单位记录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
等效地震剪应力
等效地震剪应力
抗液化剪应力
理论上讲, 地基土液化。反之不液化。 但由于饱和松散砂土和粉土的原状土难以取得或模拟, 故由概念明确,却难以操作。
抗液化剪应力
不同震级的纯砂抗液化剪应力曲线
7.5震级的粉砂抗液化剪应力曲线
抗液化剪应力
3)动力反应分析法
原理:将土看作是粘弹性体,通过振动叠加法,求得 动剪应力的时程曲线,并与实验室中的等幅值周期动 力试验结果对比,将不规则的动应力时程曲线等价为 均匀周期应力和振次。假定某种材料在某一应力循环 下发生破坏,循环次数与施加的能量大小有关。
4)概率统计法
日本谷本喜一基于35个地震事例提出。该法具有 地区性,在临界液化灵敏性指标的确定上需修正。 判据 场地液化判别结论的可信性:判别成 功率78.5%,误判率21.5%
地基液化等级划分
已判断为液化土的地基,要进一步判断地基的液化等级。
地基液化等级划分
地基震陷
9.5 地基抗震验算
9.5.1 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
1957年和1985年两次墨西哥地震,附近自振 周期短的老旧建筑完好无损,距震中400km外的墨 西哥城中软土层中的高层建筑遭到巨大破坏。 受地震而破坏的建筑物,可能遭受直接破坏, 也可能是地基液化、软土震陷而引起地基失稳或 过量沉陷。作为基础工程师,主要是避免后者的 发生。
地基震害的主要形式
场地抗震性评价-剪切波速法
世界上发生过的大地震
汶川地震 2008.5.12, 14:28,四川省汶 川县发生里氏8.0级 强烈地震,死 69197人,失踪 18222人,伤 374176人,直接经 济损失约8451亿元。 震区房屋大面积 倒塌、交通、通讯 中断数千万人无家 可归。 地震诱发严重的 次生地质灾害。
面波:在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由体波反射所 形成的次生波。振幅大,破坏力大 瑞利波:又称R波,在地表作椭圆运动 乐甫波:又称L波,在地表作蛇行摆动 传播速度:纵波> 横波> 面波
面波
x:向x方向传播 y:y方向无振动 z:在xz平面内滚动
x:向x方向传播 y:在xy平面内蛇形摆动 z:z方向无振动
第九章
9.1 9.2 9.3 9.4 9.5
抗震地基基础
概述 地震和地震效应 震级和烈度 场地与地震危害 地基抗震验算
9.1 概述
地震定义: 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 振动现象的总称。 我国地震灾害极为严重,原因有三: (1)地震活动区域的分布范围广。基本烈度在7度和7 度以上地区的面积达312万km2,占全部国土面积32.5%, 如果包括6度的地震区,则达到60% 。 (2)地震的震源浅。我国地震总数的2/3发生在大陆 地区,这些地震绝大多数属于二三十公里深的浅源地 震,因此地面振动的强度大,对建筑物的破坏比较严重。 (3)地震区内的大中城市数量多。我国三百多个城市 中有一半位于基本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上的地区。特别是 一批重要城市,像北京、银川、西安、兰州、太原、拉 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包头、汕头、海口等城市都 位于基本烈度为8度的高烈度地震区。
9.5.2 地基抗震强度验算
地基抗震强度验算
9.5.3 桩基的抗震验算
•桩基具有明显的抗震作用,唐山地震中桩基的破坏 仅占3%。 •桩身震害的类型: –桩头破坏。因过大的剪、压、拉、弯而破坏。 –单侧荷载过大致使桩身弯折。 –桩长不足,未能穿透液化土层而使桩基失效。 –液化土侧向扩展使桩身弯曲与侧移。
液化机理
地基液化可能性判断方法
1)规范法 2)抗液化剪应力法(H.B.Seed) 3)动力反应分析法
4)概率统计法(谷本喜一)
1)《抗震设计规范》判别地基土液化性
•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初步判别; •第二步: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若初步判别为不液化土,可不进行第二步判别。
初步判别:以下情况判定为非液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