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第2章-场地、地基与基础
中硬 土
中软
500≥ vs >250 250≥ vs >140
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 fak>200的粘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
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 fak
土
≤200的粘性土和粉土, fak ≥130的填土 ,可塑黄土
软弱 vs ≤140
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粉土,
1、液化判别和处理的一般原则:
建
筑 抗 震 设
1)对存在饱和砂土和粉土(不含黄土)的地基, 除6度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对6度区一般情况 下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但对液化敏感的乙类 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
计
2)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
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du=5.5m
db=2m
其下为砂土,地下水位深度
dw=6m
为dw=6m.基础埋深db=2m,该
场地为8度区。确定是否考
建
虑液化影响。
筑 解:按土层液化判别图确定
抗 震
du=5.5m
设
dw=6m
du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须进一步判别区
计
3
需要考虑液化影响。
抗
会加重。
震 • 在软弱地基上,建筑物的破坏有时是结构破坏所造成
设
,有时是由于沙土液化、软土震陷和地基不均匀沉降
计
等造成的地基失效所致。
• 就地面建筑物总的破坏现象来说,在软弱地基上的比 坚硬地基上的要严重。
• 场地土的刚性一般用土的剪切波速表示。
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
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是建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地震是一种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可能对建筑物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合理的地基和基础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更好地承受震动并减轻损害的关键。
首先,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土壤的特性。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震动的的传递和衰减能力不同,因此需要对土壤进行调查和测试,了解其动态特性。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粘土、砂土和岩石等。
通过对土层分析,了解土层的性质、密度、强度和抗震能力等,以便于合理选择地基和基础的设计方案。
其次,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重量和结构特点进行合理计算和选择。
建筑物的自重和活载荷需要完全考虑,确保地基和基础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此外,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高度和地震力分布等因素也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通常,采用深基础如桩基、扩展基础等可以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另外,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地震的特点进行设计。
地震是一种横波和纵波同时传播的振动波,其频率、强度和方向都会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地震徐变、位移需求和震动频率等因素,合理设计地基和基础的尺寸、形状和材料等。
最后,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还要考虑地震期间的能量耗散和阻尼措施。
地震能量释放后,建筑物需要有足够的耗能机制来吸收和分散震动能量,减轻地震破坏的程度。
常见的措施包括加设适当的防震支撑和阻尼器,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
综上所述,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是建筑物抵御地震灾害的关键环节。
通过合理选择土壤类型、考虑建筑物特点、结合地震特点和采取合适的耗能措施等,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身安全和建筑物的完整性。
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和合理规划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
抗震结构设计 场地地基基础
例: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 土层资料如表所示,试确定 该建筑场地的类别。
解:
(1)确定地面下20m表层土 的场地土类型
vse d0 / t
d0 n di
v i1 si
20
9.5 /170 10.5 /130
146.3577m/s
层底深度(m) 土层厚度(m) 土的名称
9.5
9.5
砂
37.8
28.3
场地的卓越周期:指的是引起建筑场地振动最显著的某条或 某类地震波的一个谐波分量的周期,该周期与场地覆土厚度 及土的剪切波速有关。对同一个场地而言,不同类型的地震 波会得出不同的卓越周期。
场地的特征周期:是指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 反应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型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所 对应的周期值,简称特征周期。 几点说明:
一般地段 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不利地段 危险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 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 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破裂带、暗 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 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
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 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 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 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
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 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4.1.5条)
vse d0 / t
n
t di / vsi i 1
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
d0
式中: Vse d0
d4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 ——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
两者的较小值
t
——剪切波在地表与计算深度之间传播的时
间(s)
di
《高层建筑结构及抗震设计》 ——土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
——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剪切波速(m/s)
1.1
1.0
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的砂、填土,新近堆积黄土及流塑黄土
《高层建筑结构及抗震设计》
三、 天然地基抗震验算
p
步骤:
M
1.根据静力设计的要求确定基础尺寸
对地基进行强度和沉降量的核算
2.地基抗震强度验算 :
平均压应力分布
p
实际压应力分布
M
(荷载组合;基础底面的压力取为直线分布 )
基础底面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 p f aE 合的平均压力值 基础边缘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 pmax 1.2 f aE 合的最大压力值
土层剪切 速范围(m/s)
vs 500
500 vs 250
250 vs 140
fak 200 的粘性土和粉土, f 130 的填土 ak
ak
稍密的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可塑黄土,
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粉土, 的填土,流塑黄土 f 130
140 vs
f ak ---由荷载试验等方法得到的地基土静承载力特征值
《高层建筑结构及抗震设计》
三、场地覆盖层厚度
※场地覆盖层厚度定义:
指从地表到地下基岩面的距离。
当下部土层的剪切波速达到上 部土层剪切波速的2.5倍,且 下部土层没有剪切波速小于 400m/s的岩土层时,该下部土 层就可以近似看作基岩
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设计
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设计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尤其重要,因为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倒塌甚至不受损的关键。
场地地基的选择对基础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地基选择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场地的地质条件、土壤性质、地下水位、地震活动频率等。
合理的地基选择可以为基础的稳定性和抗震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地震设计中,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按照设定的地震作用力进行计算和设计。
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地震响应特性,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针对建筑物的形式、高度、用途等特点,抗震设计要根据建筑物的受力机理和承载力原理,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支撑系统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基础抗震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地震作用下地基的位移和扭转,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坏。
常见的基础抗震设计包括基础的型式、尺寸和布置、基础的配筋和钢筋的粘结等。
其中,基础的大小和配筋的均匀性是基础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
合理的基础抗震设计可以避免和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实际工程中,基础抗震设计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
特别是在复杂地质环境和特殊地质条件下,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来加强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性能。
例如,在软土地基中可以采用加固方法,如振动加固、地下室压实、灌浆固结等。
在高盐碱土地区,则需要采取排水和土壤改良措施来提高地基和基础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总之,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地基选择和基础抗震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时,必须充分考虑场地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性能,从而确保建筑物能够经受住地震的考验。
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设计
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设计4.1 场地4.1.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按表4.1.1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4.1.2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
4.1.3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在场地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应为控制性钻孔数量的1/3~1/5,山间河谷地区可适量减少,但不宜少于3个。
2 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对单幢建筑,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量增加;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的密集高层建筑群,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可适量减少,但每幢高层建筑下不得少于一个。
3 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30m的丙类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 4.1.3划分土的类型,再利用当地经验在表4.1.3的剪切波速范围内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注:fak为由载荷试验等方法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υs为岩土剪切波速。
4.1.4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 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3 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4 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4.1.5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υ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υ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4.1.6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 4.1.6划分为四类。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场地、地基和基础
• 抗震设计概述 • 场地选择与抗震设计 • 地基与抗震设计 • 基础与抗震设计 • 案例分析
01
抗震设计概述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01
02
03
建筑物损坏
地震产生的震动会导致建 筑物结构破坏,如开裂、 倒塌等。
设备损坏
地震会导致建筑内的设 备、管道等设施损坏,影 响建筑物使用功能。
基础局部稳定性评价
分析基础在地震作用下的局部稳定性,防止基础开裂、屈曲等现 象。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总结词
考虑多种因素,综合抗震措施
详细描述
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和结构特点,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震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 建筑材料等。设计时需要采取综合抗震措施,包括加强结构整体性、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提高结构延性等,以确 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 具有施工简便、造价低
廉的特点。
条形基础
适用于荷载较大的高层 建筑,能够提供较大的
承载能力。
筏形基础
适用于软弱地基或地下 室结构,能够提供较大
的整体刚度。
桩基基础
适用于高层或大跨度结 构,能够提供较高的竖 向承载力和水平抗震能
力。
基础抗震承载力分析
静力分析法
基于静力平衡条件,计算地震作用下的基础内力 和变形。
局和保护也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THANKS
感谢观看
构破坏。
02
场地选择与抗震设计
场地分类与选择
场地分类
根据地震活动性、地质条件和地 形地貌等因素,将场地划分为有 利、一般和不利三类。
场地选择原则
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建筑场地
• (2)当地面5 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其上部各土层剪切波速 2. 5倍 的土层,且该层及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 m/s时, 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 (2)地震是有限次数不等幅的随机荷载,其等效循环荷载不超过十几 次到几十次,而多数土在有限次数的动载下强度较静载下稍高。基于 这两方面原因,新规范延续采用抗震承载力与静力承载力的比值作为 地基土承载力调整系数,其值也可通过动静强度之比求得。
• 《抗震规范》中地基抗震承载力设计值,可采用在地基静力承载力 设计值基础上乘以调整系数若。来计算。调整系数若。是综合考虑了 土在动荷载下强度的提高和可靠度指标的降低两个因素而确定的。地 基抗震承载力按下式确定:
第三章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
• 第一节建筑场地 • 第二节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 • 第三节可液化地基和抗液化措施
返回
第一节建筑场地
•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是通过场地、地基和基础传递给上部结构 的;同时,场地与地基在地震时又支撑着上部结构,因此,建筑场地 具有双重作用。任何一个建筑物,都坐落和嵌固在建设场地的地基上。 研究工程在地震作用的震害形态、破坏机理,以及抗震设计等问题, 都离不开对场地土和地基的研究;而研究场地和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 反应及其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正是场地抗震评价的重要任务。通过对 地震地质、工程地质、地形地貌以及岩土工程环境等场地条件的分析, 研究场地条件对基础和上部结构震害的影响,从而合理地选择有利建 筑场地和地基,避免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或工程设施的破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如何进行桩基的抗震设计
如何进行桩基的抗震设计- 结构理论液化土在我国分布广泛,从东部沿海至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均广泛存在。
可液化土场地的处理,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对于可液化土通常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砂石桩法等。
但以上几种方法在使用时均有各种限制,在实际工程中,对于中等以上液化的场地,我们通常采用桩基础,桩基础是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与桩顶连接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是深基础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能较好地适应各种地质条件及各种荷载情况,具有承载力高、变形量小、抗液化等特点,特别是在高层建筑、重型厂房、桥梁、港口码头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桩基工程的迅速发展和工程部门对于地震认识的不断加深,桩基础的抗震性能已经成为当今岩土地震工程的一个难点;而液化土中桩基的抗震设计更成为其中的热点。
一方面,由地基输入桩基的地震作用在有桩时比无桩时更难以准确估算,另一方面,桩在土中承受水平向地震作用时,其工作状态属于弹性地基梁或弹塑性地基梁取决于地基土在地震作用下的状态。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应用地震反应分析和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理论来解决桩基在液化土中的动力响应问题还远远未达到实用阶段,但在国内外的规范中对该问题存在一些简化的设计方法。
1 现行及历史各规范中液化土中桩基抗震计算方法1.1 现行规范综合法此法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推荐的方法。
该法适用于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
根据液化土层是否分担承载力而分为两种情形考虑,取其中不利者作为桩基设计的依据,并且在桩的竖向和水平承载力计算中均考虑了液化影响折减系数,可以说是在两阶段法基础上考虑了折减系数法,代表了目前国内规范中关于液化土中桩基抗震设计的较全面的方法。
(1)桩承受全部地震作用,桩承载力按非液化土中桩基承载力取用,液化土水平抗力乘以折减系数。
因为地面加速度最大时刻出现在液化土的孔压比为小于1(常为0.5~0.6),此时土尚未充分液化,只是刚度比未液化时下降了好多,因此可对液化土的刚度作一折减,即使最大地震作用时刻土层已发生局部液化,考虑到液化的减震作用将使最大地震作用衰减,加上折减系数这个因子从而也得到了补偿。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1
5.1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原则及要求
在地震作用下 , 建筑物的破坏机理和过程是 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问 题 , 进行精确的抗震设计 是比较困难的 。 汶川地震震害尤其表明了 这一点 。 20 世纪 70 年代以 来 , 人们在总 结大地 震灾害经验中提出 了 “ 概念设计 ”, 即 除必 要 的 计算外 , 更重要的 是概念设计 , 包括场地选 择 、 合理的规划布局及结构体系 、 正确的材料使 用 及构造措施等 。
15
5.2.2 地基抗震验算 1 ) 不需要进行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的建 筑 房屋震害调查统计资料表明 , 建造于一般土 质天然地基上的房屋 , 遭遇地震时极少 ( 不到 10 % ) 因地基承载力不足或较大沉陷而引 起上 部结构破坏 。 鉴于这种情况 , 为简化地基基础抗 震验算的工作量 ,《 抗震规范 》 规定以下建筑可 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
2
1 ) 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 在地震区选择建筑场地时 , 应根据工程需要 , 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及场地工程地质 、 水文地 质的资料 , 对场地做出 综合评价 。 应调查建筑 场地范围内有无断裂通过 , 是否为 活动断裂 , 并应评价其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 。 必要时 , 还应 对断裂带进行专门的勘察工作 。 应尽可能选择对 抗震有利的地段 , 避开不利地段 , 不得在危险地 段进行建设 。
6
( 2 ) 选择合理的基础类型 不同基础类型 , 其抗震性能不同 , 通过对震 害的大量调查 , 取得如下资料以供参考 。 ① 桩基础 。 一般的低承台桩基础 , 具有足 够抗水平剪力的能力 , 抗震性能良好 。 ② 箱形基础 、 筏板基础和带地下室基础 。 ③ 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 。 ④ 砖石条形基础 。 砖石条形基础作为 一种刚 性基础 , 其抗震性能不及桩基 、 箱基和 筏基等 , 但在一般条件下仍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
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
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作者:周斌学王书莉高雄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基于世界各地日益频繁的地震,在设计地基基础时考虑其抗震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把地震所带来的灾害降到最小程度,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关键字:地震;地基;基础;抗震Abstract: Based on all over the world increasingly frequent earthquake, This paper considered the earthquake resistance when Designing foundation basis and improve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building.So it can reduce the disaster to the minimum degree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At the same time it can provide maximum security for the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Key word: Earthquake; Foundation; Basis; Earthquake-Resistance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全球网络信息的普及,我们了解到,全世界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大约有十八次。
对于地震这种天灾人祸,我们无法避免,只能通过提高各种构造物的抗震性能,来尽量把灾害降到最小程度。
地震是由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是一种难以把握的随机振动,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准确预测房屋遭遇的参数和特性无疑是现代建筑科技的挑战。
根据地震的成因,可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激发地震。
关于构造地震,是由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岩层移动和断裂,将积累的大量能量释放出来,引起地壳的震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
•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以地震动参数(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用强弱程度) 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 件
抗震措施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 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 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需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 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 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 楼板局部不连续 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
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 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侧向刚度不规则
竖向抗侧力构件 不连续
1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 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 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 的加强措施。
2 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 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 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 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 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 结构应完全分开。
•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 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 震设防目标。
如何进行桩基的抗震设计
如何进行桩基的抗震设计
从东部沿海至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均广泛存在。
可液化土场地的处理,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对于可液化土通常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砂石桩法等。
但以上几种方法在使用时均有各种限制,在实际工程中,对于中等以上液化的场地,我们通常采用桩基础,桩基础是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与桩顶连接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是深基础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能较好地适应各种地质条件及各种荷载情况,具有承载力高、变形量小、抗液化等特点,特别是在高层建筑、重型厂房、桥梁、港口码头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桩基工程的迅速发展和工程部门对于地震认识的不断加深,桩基础的抗震性能已经成为当今岩土地震工程的一个难点;而液化土中桩基的抗震设计更成为其中的热点。
一方面,由地基输入桩基的地震作用在有桩时比无桩时更难以准确估算,另一方面,桩在土中承受水平向地震作用时,其工作状态属于弹性地基梁或弹塑性地基梁取决于地基土在地震作用下的状态。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应用地震反应分析和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理论来解决桩基在液化土中的动力响应问题还远远未达到实用阶段,但在国内外的规范中对该问题存在一些简化的设计方法。
1 现行及历史各规范中液化土中桩基抗震计算方法
1.1 现行规范综合法
此法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推荐的方法。
该法适用于存在液化土。
桩基础的抗震设计
均匀布桩或天然地基时,中心沉降是角点的3.0~3.7倍。刚度则是1/3.0~3.7
(5)整体抗弯刚度比较 1)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厚1.5m的筏形承台,其整体抗弯能力是一层单 跨框架的70倍; 2)厚1.5m的筏形承台,其整体抗弯能力与二层单跨剪力墙相当; 3)当筏形承台跨数更多时,其等效整体抗弯刚度将随计算长度的约三次 方幂趋势降低; 4)剪力墙结构整体抗弯刚度极大,抵抗差异变形的能力极强。
调整桩顶作用的均匀分布。虽然按桩顶承担均匀的拉力来设计,但用于筏板受到
极大的浮力上拱,使得靠近柱的基桩分担的浮力较小,而远离柱的基桩分担的浮 力偏大。
荷载N
筏板上拱示意
荷载N
荷载N
荷载N
筏板上拱示意
荷载F
抗拔力F
(a)集中于柱下 抗浮桩布桩模式
(b)均布于筏板下
筏板刚度愈小,这种不均匀分布的趋势则更为剧烈;极端的,当筏板抗弯
(2) 建筑立面图
地上36层,顶部10层。 主体高度156m。
图2
建筑平面图
(3) 场地地层特点
第⑨层为卵石、圆
砾、第⒀层为细-
中砂,是桩基础良
好持力层。
图3
场地地层柱状土
2 概念设计 2.1 基桩设计 采用后注浆灌注桩桩筏基础,设计桩径1000mm。按强化核心筒桩基的 支承刚度、相对弱化外围框架柱桩基支承刚度的总体思路,核心筒采用常规 桩基,桩长25m,外围框架采用复合桩基,桩长15m。核心筒桩端持力层选为 第⒀层细-中砂,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9500kN,桩距Sa=3d;外围边框架柱 采用复合桩基础,荷载由桩土共同承担,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7000kN。 2.2 承台结构形式 由于变刚度调平布桩起到减小承台筏板整体弯距的作用,板厚可减少。核心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一般原则.doc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一般原则现阶段,我国地基基础抗震基本情况怎么样?基本设计原则是什么?以下是梳理地基基础抗震设计原则专业建筑术语相关内容,基本情况如下:地基基础抗震设计一般原则:合理选择结构体系。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来说纯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较差,框架-剪力墙结构性能较好,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整体性,刚度也较大,历次地震中震害都较小。
平面布置力求简单、规则、对称,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和狭长的缩颈部位,避免在凹角和端部设置楼电梯间;避免楼电梯间偏置,以免产生扭转的影响。
竖向体型尽量避免外挑,内收也不宜过多、过急、力求刚度均匀渐变,避免产生变形集中。
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刚度要均匀连续分布,适应结构的地震反应要求。
某一部位过强、过刚也会使其他楼层形成相对薄弱环节而导致破坏。
顶层、中间楼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大空间层后,要调整刚度并采取构造加强措施。
底层部分剪力墙变为框支柱或取消部分柱子后,比上层刚度消弱更为不利,应专门考虑抗震措施。
不仅主体结构,而且非结构墙体的不规则、不连续布置也可能引起刚度的突变。
高层建筑突出屋面的塔楼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以承受高振型产生的鞭梢效应影响。
必要时可以采用钢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结构。
在设计上的构造上实现多道设防。
如框架结构采用强弱梁设计,梁屈服后柱仍能保持稳定,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成连梁首先屈服,然后是墙肢,框架作为第三道防线,剪力墙结构通过构造措施保证连梁先屈服,并通过空间整体性形成高次超静定等。
合理设置防震缝。
一般情况下宜采取高速平面形状与尺寸,加强构造措施,设置后浇带等方法尽量不设缝、少设缝。
必须设缝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宽度。
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要与构件的承载力与刚度相适应。
节点的承载力应大于构件的承载力。
要从构造上采取措施防止反复荷载作用下承载力和刚度过早退化。
装配式框架和大板结构必须加强节点的连接结构。
保证结构有足够刚度,限制顶点和层间位移。
在小震时,应防止过大位移使结构开烈、影响正常使用、中震时,应保证结构不到于严重破坏,可以修复;在强震下,结构不应发生倒塌,也不能因为位移过大而使主体结构失去稳定或基础转动过大而倾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
摘要:基于世界各地日益频繁的地震,在设计地基基础时考虑其抗震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把地震所带来的灾害降到最小程度,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关键字:地震;地基;基础;抗震
abstract: based on all over the world increasingly frequent earthquake, this paper considered the earthquake resistance when designing foundation basis and improve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building.so it can reduce the disaster to the minimum degree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at the same time it can provide maximum security for the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
key word: earthquake; foundation; basis;
earthquake-resistance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全球网络信息的普及,我们了解到,全世界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大约有十八次。
对于地震这种天灾人祸,我们无法避免,只能通过提高各种构造物的抗震性能,来尽量把灾害降到最小程度。
地震是由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是一种难以把握的随机振动,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准确预测房屋遭遇的参数和特性无疑是现代建筑科技的挑战。
根据地震的成因,可
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激发地震。
关于构造地震,是由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岩层移动和断裂,将积累的大量能量释放出来,引起地壳的震动。
其特点是震动强烈,震动时间长,具有突发性和灾害性。
关于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这两种地震的震动强度不大,影响范围小,只要远离震源区,就不会造成严重的灾害。
关于激发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例如修建的大型水库渗漏或深井注水等等,造成对发震结构的诱发,从而引发了地震。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各大城市的城区面积越来越拥挤,为了减轻城区的交通压力,只能向空中发展,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为了能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必须考虑地基基础的抗震性能。
下面就关于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来进行一些简单的阐述。
一、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1、首先要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地质,合理规划,避免地震时发生次生灾害,其次是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减轻构造物的自重,降低构造物的重心,并保证施工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
2、做好基础设计,将建筑物的底部的基础工程建得厚实,并将基础埋在深土中,这样周围的土层能起到限制作用。
适当地加大基础的埋深,可以增加土体的限制作用,减小构造物的震幅。
从而在地震发生时,基础的振幅就比较小,有效的减轻了灾害。
选择好的基础类型,加强整体性,减少震沉等,不仅是为了基础本身抗震的需要,而且可以减轻上部构造的震幅,从而减轻了震害。
3、加强基础和上部构造的整体性,对于上部构造,近年来,框架式结构已经取代了砖混结构和砌体结构,因为框架式对于结构的抗震性更有利。
对于基础,扩大基础面积,减小单位面积荷重,采用十字交叉基础,板式基础和箱形基础,这些都有利于基础的整体性。
二、一般地基的抗震验算
设计基础时,首先要选择地基基础的方案,对于一般地基,其实指的是天然地基,其特点是土层坚实,性质良好,地基承载力
f>150kpa,抗震性能良好。
在载荷组合中计入地震载荷。
考虑到地震载荷属于特殊载荷,作用时间短,地基承载力可按下面的公式进行调整:
fe=ζe f
式中fe ---- 提高后的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设计值(kpa)
f-----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并经过基础深宽修正的地基静承载力设计值(kpa)
ζe ---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的提高系数
抗震承载力提高系数如表1所示。
表1抗震承载力提高系数ζe
岩土名称和状态ζe
岩石、密实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老粘性土,fk≧300kpa 的一般粘性土和粉土 1.5
中密、稍密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密实和中密的细砂、粉
砂,150kpa≦fk≦300kpa的一般粘性土和粉土 1.3
稍密细砂、粉砂,100kpa≦fk ≦150kpa的一般粘性土和粉土,新近沉积粘性土和粉土 1.1
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砂土,填土,可液化土 1.0
对于建筑物而言,下列几种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强度验算:
①砌体房屋,多层内框架砖房,低层框架砖房,水塔。
②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一般单层厂房
和单层空
房屋,不超过7层的民用框架房屋以及荷载相当的多层厂房。
③设计烈度为7度,8度且高度不超过100米的烟囱。
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演算的建筑物。
三、不良地基的抗震设计
1、软弱粘性土地基,软弱粘性土的特点是压缩性大,抗剪强度小,承载力低,地震时产生的震沉很大,从而使震害更加严重。
《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建筑物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性土层,且设计烈度为7时,其地基承载力小于80kpa、设计烈度为8时,其地基承载力小于100kpa、设计烈度为9时,其地基承载力小于120kpa时,应该参照现行《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综合考虑,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
具体措施可考虑如下,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对称性,减轻载荷,加大基础的埋深,扩大基础的底面面积,
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处理。
2、不均匀地基,指的是河道、暗藏沟坑的边缘地带,边坡上半挖半填上,成因、岩性或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岩层上,岩层和土层的交界地段以及河岸、山坡、海滨在基础一侧具有临空面的地带。
当地震发生时,其震害是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的开裂、倾斜,在临空的地带可能引起边坡滑动,使建筑物倾斜倒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
所以在地质勘查查明是不均匀地基,并且查明其范围和性质后,在地基基础设计时,要尽量避开不均匀的地段,填平残存的沟坑,并且要在沟渠处作坚实的支挡,人工加固地基。
3、饱和松砂与粉土地基,这种地基在地震发生时产生液化,使地基失去承载能力,导致建筑物倾倒,开裂等震害。
在地表下15
米范围内存在饱和砂层时,可用下面的公式来判定该地基在地震时是否可能液化。
ncr=n0[0.9 + 0.1(ds+dw)]√3/pc
式中ncr ---- 饱和土液化临界标准贯入捶击数
n0---- 饱和土液化判别的基准标准贯入捶击数
ds---- 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
dw ---- 地下水位深度,m
pc ---- 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当pc (%)<3时,取pc=3
如果液化,必须采取抗液化的措施。
采用桩基础时,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应按计算确定,对碎石土、砾、粗、
中砂、坚硬粘性土应不小于50厘米,其他非岩石土应不小于2米。
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底面埋入可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深度应不小于50厘米。
为了消除地基液化,强夯法和振冲法是比较有效的措施。
四、基础工程的抗震设计
为了避免震害,除了在地基设计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外,基础工程设计也应当采用有利的抗震型式。
具体的抗震性基础有十字交叉基础、板式基础和箱型基础。
这三种基础能够承受比较大的上部荷载。
加强基础的整体性,扩大基础面积,减小单位面积荷重,对于抗震都很有利。
对于要穿过不良地基的基础,可采用桩基和石灰桩,以深层坚实土层作为持力层。
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桩,必要时可打斜桩承受水平载荷。
结束语:
地震是一种突发式的自然灾害现象,从世界各国减轻地震灾害所采取的措施来看,主要有三条:一是加强地震预报,力争在地震发生前采取行动以减少损失;二是在设计和施工方面提高各类建筑物对地震的抵抗能力,包括对已建建筑进行抗震能力鉴定及加固;三是加强地震时应急指挥和救援工作。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我们应尽最大限度的实现上面所讲的三条应对地震灾害的措施,实现高的安全防护水平,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8),1988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988
[3]《地基与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