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选读》学案7:铃兰花
2020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02铃兰花含解析
铃兰花本课话题——成长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我看见了许多芬芳馥郁的铃兰花,于是动手大把大把地采起来。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向四周张望的勇气。
我怀着一种兴奋而难过的心情,谛听着潺潺的流水,和它那叫人不寒而栗的回声,这声音在清晨的宁静里听起来比平日更响。
我捧着一大把铃兰花,赶紧走出了“地狱”。
我一口气往家里跑去,等跑到家,刚赶上母亲正要出门。
点评:是什么冲动让他自己去看地狱?因为“地狱”里有美,因为他心里有爱,对母亲的爱,一个小男孩的男子汉的表现欲,一定要采一朵送给母亲的信念,产生了这个壮举,克服了对地狱的恐怖。
美与爱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链接——生活中的素材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霍金12岁时,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
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
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泰戈尔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3.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4.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
高二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课件铃兰花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 发扬
现代散文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 着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继承,如 《铃兰花》中对古典诗词的引用 和化用;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如何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散文。
06
思考与练习:针对性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分享观点
01
02
03
问题一
铃兰花在文章中的象征意 义是什么?
03
花卉艺术表现的不同
西方花卉艺术表现以写实为主,注重花卉的自然形态和色彩搭配;而东
方花卉艺术表现则以写意为主,注重表现花卉的神韵和气质。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技巧分析
修辞手法运用及效果评估
1 2 3
比喻
通过比喻手法,将铃兰花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铃兰花的独特魅力和美感。
拟人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铃兰花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使得描写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
《匆匆》
何其芳的一篇优美散文,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文章语言简练 ,意境深远,与《铃兰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丑石》
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佳作,以一块丑陋的石头为引子,探讨了美与丑、有用与无用的哲学问题。文章思想 深邃,语言质朴,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铃兰花看中国现代散文发展趋势
文学地位
《铃兰花》作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该作品也被广泛选入各类语文教材和读物中,成为培养学生文学 素养的重要篇目之一。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精巧的构思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理解铃兰花象征的意义,感悟作品所传达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 感悟铃兰花象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三、教学难点1. 散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义,包括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3. 准备课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分析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4. 深入探究(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
(2)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分享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为课后复习提供指导。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感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铃兰花学案-苏教版
.文章首尾呼应,“多少年以后”,儿时清晨求学途中密林的虫鸣和迷人的氛围每时每刻萦绕在作者心头。
.第三段中“没有出息的念头”“古怪念头”“莫名念想”所指相同。
.本文通过蜂声和树林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向往一种自由,有趣,丰富的生活之情,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和感伤之情。
.当“我”心怀惧怕时,地头的洼地阴森昏暗似地狱;当“我”兴奋喜悦时,那里金碧辉煌如天
堂,连母亲也像下凡的仙女了。是“我”对铃兰花的追寻,改变了“我”的心情和性格。
三.调整下列句序,使之成为前后连贯的一段话。
1.它们现在还只是忽闪忽闪地微微发亮。
2.青草、树木和灌木林上都披覆着露水。
3.等到旭日东升。
.又会有另一番景象。
. 它们在阳光下黄澄澄的像金粒和珍珠那样闪光时。
答:。
四.文本研习
紧挨着我们家的地头有一块怕人的、黑黢黢的洼地,大家都管它叫“地狱”。它三面由陡坡环绕,活像一口深锅,只有一个隐没在晦暗、神秘的密林里的出口。山坡上长满了杂乱的灌木、黄檗、千金榆幼树、乌荆子、野樱桃树和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林丛间荒草蔓生,它们只宜于作羊饲料。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蕨草、木贼、藜芦和其他一些无用的野草。“地狱”里人迹罕至,阴阴森森,人们来到这里,心都会不由自主地紧缩起来。那里惟一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眼泉水,它从洼地底层布满青苔的山岩下涌出来,经过一段不长的曲折流程,流到外边的广阔天地里,然后在那里消失。泉水的淙淙声响响彻整个洼地。这种水流的喧闹声被三面陡坡折回来,在森林中回荡,变得更响了。溪流日夜不息的声响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省沭中高二年级《铃兰花》学案07年3月10日
《铃兰花》学案
教师寄语:不是每一道河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冰心《铃兰花》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客观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的作用。
2、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
3、感悟爱与责任的力量。
一【整体感知】1、关于铃兰花的传说:传说亚当和夏娃听信了大毒蛇的谎言,偷食了禁果,森林守护神圣雷欧纳德发誓要杀死大毒蛇。
圣雷欧纳德与大毒蛇搏斗,最后精疲力竭与大毒蛇同归于尽。
在他死后的土地上,长出了开白色小花、状似小铃铛的具有香味的铃兰。
冰冷土地上长出的铃兰花是圣雷欧纳德的化身,凝聚了他的血液和精魂。
把铃兰花赠给亲朋好友,幸福之神就会降临到收花人身上。
2、关于作者:沃兰茨(1853—1900)原南斯拉夫作家。
作品多表现农民的觉醒和斗争,并对城市文明的丑恶和不平进行抨击。
代表作品《与水搏斗》《纵火者》《我们的界石》等,他在乡务农多年,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期被囚于集中营。
在南斯拉夫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3、字词:(1)注音:黑黢黢()淙淙()耙子()绛紫()模样()攫住()揪心()翘首()惬意()一爿()天闩门()蓦地()号啕()馥郁()黄澄澄()(2)字形:diàn( )脚dì( )听不寒而lì( ) chuó()穿diàn()记dì()结沧海一sù()杀lù()二、【自主学习】1、本文通过铃兰花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句话概括)(2分)2、我为什么对“地狱”如此恐惧?(4分)3、景物描写通常都有一定的作用,在此对“地狱”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4、既然地狱如此恐惧,但“我”还是第二次去地狱采回了铃兰花,“我”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2分)5、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大段的环境描写,同一处地方,在同一双眼睛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你怎样理解?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6分)三、【合作探究】1、我主动去“地狱”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6分)2文章还有一个尾声(33-36小节)。
铃兰花学案苏教版优教案
《铃兰花》教案课题铃兰花(第一课时)主备高会云审定童凤龙.掌握字词音、形、义等基础知识。
学习.理解文中光景描绘的作用。
目标.领会爱的力量的巨大。
重、难点理解文中光景描绘的作用。
一.基础知识:.对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有错的一项为哪一项().我到达院子里站下,忧如还处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 è)意而巧妙的责任感,只管这对我仍是下意识的感觉。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们当地的“地狱”几乎和真实的地狱一模.( ú)同样。
.回到家的时候,我哭成了个泪人儿,狼狈( è) 得很。
.父亲母亲坐在我们家的门槛上,如有所思地翘( à)首望着春季明朗的天空。
.选出以下横线上填写适合词语的一项()(1) 紧挨着我们家的地头有一块怕人的、的凹地,大家都管它叫“地狱”。
()我睁着一双哭肿了的眼睛,看见牲畜也都抬开端,在地看我。
()我怀着一种愉悦而悲伤的心情,倾听着潺潺的流水,和它那叫人的回声,这声音在清早的安静里听起来比平常更响。
()母亲猜到了我的,她慈爱而平和地摸了摸我的头。
.黑茫茫莫测高妙心惊胆战行为.黑黢黢无缘无故毛骨悚然壮举.黑黢黢莫测高妙毛骨悚然行为.黑茫茫无缘无故心惊胆战壮举二.课文以“铃兰花”作为标题含义丰富,以下表达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我”幼小的内心特别喜爱铃兰花,喜爱它的洁白清雅,没有想到它会和阴沉荒芜的“地狱”有联系。
.铃兰花喜爱生长在阴暗的丛林里,而阴沉荒芜的凹地正是惹起“我”好奇心的地方,凹地的神奇勾起了“我”探究的兴趣,让“我”战胜心理阻碍,英勇地去采摘铃兰花。
.素雅的铃兰花是母亲这个基督教徒去星期表示恭敬的物件,她为不可以带上而心情焦虑,而母亲平常是很关爱“我”的,母亲的惋惜声使“我”责任感顿生,为母亲采摘铃兰花成为激励“我”战胜害怕的重要力量。
.当“我”心胸害怕时,地头的凹地阴沉惨淡似地狱;当“我”愉悦愉悦时,那边金碧绚烂如天堂,连母亲也像下凡的仙女了。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铃兰花的散文作品,提高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散文中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讨论和写作,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散文作品《铃兰花》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散文中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手法。
3. 学生讨论和写作练习。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散文作品,理解散文的内容和主旨。
2. 分析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散文中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简要介绍散文作家铃兰花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阅读:学生阅读散文作品《铃兰花》。
3. 理解:学生回答关于散文内容、主题和情感的问题。
4. 分析:学生分析散文中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散文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6. 写作: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写一篇关于散文的思考和感悟的文章。
1. 学生对散文内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散文表达手法的分析和讨论参与度。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铃兰花》与其他散文作品的异同,探讨不同作家的风格特点。
2. 创作背景:教师介绍散文作品《铃兰花》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 相关作品推荐:教师推荐铃兰花的其他散文作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
七、教学活动1. 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铃兰花》选段,比赛谁朗读得更加深情动人。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散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体会角色的情感和心境。
3. 散文创作: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篇散文,可以以《铃兰花》为主题或其他主题,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八、教学反思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建议。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第一章:《铃兰花》散文背景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铃兰花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 散文特点:解析散文的语言、结构、情感等特征。
3. 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欣赏散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铃兰花,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
2. 作者简介:讲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散文特点:分析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结构美。
4. 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知力和批判力阅读散文。
四、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
2. 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进行阅读和赏析。
第二章:《铃兰花》散文主题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散文的主题思想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操。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主题思想:剖析散文中的主要思想和寓意。
2. 情感共鸣:感受作者对铃兰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审美情操:欣赏散文中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散文主题。
2. 主题思想:分析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情感共鸣:感受作者对铃兰花的情感表达。
4. 审美情操:欣赏散文中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四、课后作业1. 选取一篇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散文进行阅读和赏析。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散文主题思考的短文。
第三章:《铃兰花》散文语言艺术欣赏一、教学目标1.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语言特色:解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技巧。
2. 艺术风格:感受散文的艺术美和个性魅力。
3. 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优美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语言美。
2. 语言特色: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技巧。
现代散文选读之《铃兰花》教案(合集五篇)
现代散文选读之《铃兰花》教案(合集五篇)第一篇:现代散文选读之《铃兰花》教案现代散文选读-难以忘怀的故事 1 1 铃兰花1、诵读课文,理清文本思路。
2、通过把握课文主旨,体会课文情感新授课诵读文本,理解课文主旨。
理解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投影、电脑教学过程:一、导入玫瑰象征纯洁的爱,美丽的爱情;百合象征百年好合,事业顺利;康乃馨象征真情和纯洁。
那么铃兰花,象征什么呢?读了本文,你也许就会有答案了。
二、作者介绍:应该简洁一点,不宜繁,下面仅供参考。
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作家。
原名洛弗罗〃库哈尔,生于科鲁什卡。
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曾在家务农,后赴维也纳入高等合作社学校求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20年参加南斯拉夫共产党,曾被迫流亡国外多年。
后秘密回国。
1941年为斯洛文尼亚解放阵线的发起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禁在纳粹集中营战后当选为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议员和斯洛文尼亚人民共和国人民教育委员会主席。
他在农村务农时即开始创作活动,1935年出版小说《与水搏斗》,受到文学界的重视。
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独裁统治时期的生活,贯串着反对民族压迫的精神小说《纵火者》(1939)描写科鲁什卡人民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的斗争。
小说《妙龄》(1940)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一支斯洛文尼亚军队起义的过程。
小说《小坑》(1941)写南斯拉夫统一之后斯洛文尼亚的生活。
他的作品还有《从科特利到贝利沃德》(1945)、《在国外土地上的战斗》(1946)、《我们的界石》(1946)等。
三、解题并分段以‚铃兰花‛为题,有什么含义?它与中心事件——采铃兰花有关,同时象征对母亲深深的爱。
全文可分问三个部分:第一部分(l-4节),写‚地狱‛的环境,自己从小就对它充满恐惧。
第二部分(5-22节),写‚我‛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
第三部分(23-36),写‚我‛第二次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比较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同样是去地狱,但‚放牧‛是被动的,‚采花‛是主动的;在放牧时万分恐惧,在采花时虽然恐惧但不断战胜、终于战胜了。
《铃兰花》教案
看来父 亲的这一做 法对消 除“ 我” 的恐 惧 心 理 没 有 效 果 。 那 么针 对 “ 我” 的恐惧心理 , 母 亲 又 做 了什 么 呢 ? 相 比于 父 亲 的严 厉 强 硬 , 母亲显得较温柔和善。 明确 : 从第7 、 2 0 、 2 3 、 2 4 、 3 4、 3 6 小节可看出母亲很温柔 、 和
— —
读 了本 文 . 你 能 从 中悟 出什 么 道 理 呢 ?苏 东 坡 说 “ 横 看 成 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 不同 ” , 我 们 能 否 试 着 从 文 中不 同 人 物 的 角度 谈 一 谈 。 心灵感悟 : 师谈 “ 我” 的角 度 : 爱 能 战 胜一 切 , 使 人 变得 勇敢 、 坚强 ! “ 我” 的经历 表明人 的成长需要接 受考验 。 只 有 敢 于 接 受 挑战 , 才能勇敢地面对人生。 生 谈 父 母 的角 度 : 爱 是 智 慧 的 源泉 。爱 是 适 度 放 手 … …
齐读1 1 —1 8 节。 结合文本 , 从父亲 强迫“ 我” 去“ 地 狱” 放 牧 这 件 事 你 能 看 出 一 个 怎样 的父 亲形 象 呢 ?你 赞 同父 亲 的做 法 吗 ? 文 中 父 亲 的做 法 可 能在 大 部 分 人 看 来 不 大 容 易 接 受 . 但
想把 题 目改 成 《 “ 地狱 ” 》 《 我 的童 年 》 《 我与“ 地狱 ” 的故 事 》 《 两 进 “ 地狱” 》 , 对此 , 你 怎 么看 呢? 作 者 为 何 以 “ 铃 兰花 ” 为题 呢? 文 章2 3 节之前 的1 7 0 0 字 左 右 内容 是 不 是 真 的偏 题 了 呢 ? 明确 : 1 — 4 节 写 地 狱 的环 境 , 作 者 从 客 观 和 主观 两 个 方 面尽 情地 渲 染 了 “ 地狱 ” 的恐 怖 。之 后 的5 — 2 2 节是 写 “ 我” 被 迫 去地 狱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备课手册:铃兰花含解析
铃兰花本课话题——成长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我看见了许多芬芳馥郁的铃兰花,于是动手大把大把地采起来。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向四周张望的勇气。
我怀着一种兴奋而难过的心情,谛听着潺潺的流水,和它那叫人不寒而栗的回声,这声音在清晨的宁静里听起来比平日更响。
我捧着一大把铃兰花,赶紧走出了“地狱”。
我一口气往家里跑去,等跑到家,刚赶上母亲正要出门。
点评:是什么冲动让他自己去看地狱?因为“地狱”里有美,因为他心里有爱,对母亲的爱,一个小男孩的男子汉的表现欲,一定要采一朵送给母亲的信念,产生了这个壮举,克服了对地狱的恐怖。
美与爱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链接——生活中的素材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霍金12岁时,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
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
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泰戈尔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3.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4.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
《铃兰花》教案高品质版
《铃兰花》教案高品质版《铃兰花》教案教学目标:①正确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要敢于搏击风雨,直面人生。
②学习作者善用铺垫的表达艺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要敢于搏击风雨,直面人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要敢于搏击风雨,直面人生。
教学过程:(一)幻灯片展示铃兰花的几幅图片图片内容:颜色是纯白的,形状如倒挂的酒盅,又如小小的铃铛。
七八个白色花苞成串状挂着花茎上,上面带着晶莹的露珠,煞是好看。
(目的: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易于理解铃兰花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旨。
)同时教师介绍有关铃兰花的美丽传说:铃兰是芬兰、瑞典、南斯拉夫、法国的国花,是纯洁美丽吉祥幸福的象征。
关于它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乌克兰有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痴心等待远征的爱人,思念的泪水滴落在林间草地,变成那芳香四溢的铃兰。
也有人说那是白雪公主断了的珍珠项链洒落的珠子。
也有人说那是七个小矮人提着的小小灯笼。
浪漫的法国人还有一个专门的铃兰节(五月一日),在那天亲朋好友间互赠铃兰小花,传递着祝福。
(二)作者简介:沃兰茨(1853―1900)原南斯拉夫作家。
作品多表现农民的觉醒和斗争,并对城市文明的丑恶和不平进行抨击。
著有散文《与水搏斗》等(三)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①正确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要敢于搏击风雨,直面人生。
②学习作者情景交融、善用铺垫的表达艺术。
(四)课文分析:师:请大家速读课文,标出关键语句。
思考以下问题:①“地狱”有何特征?“我”对“地狱”有何感受?②“我”为何敢于主动去“地狱”采摘铃兰?(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因为文中有“怕人的,黑黝黝的洼地”、“‘地狱’里人迹罕至,阴阴森森”、“溪流日夜不息的声响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我每次总是恐惧万端地走近这个地方”的语句,所以可让学生读完课文后,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生:“地狱”特征是阴森、神秘的。
“我”对他的感受是“恐怖万端”的。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优秀课程教学设计
《铃兰花》教学设计(1课时)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朱一闻1. 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 概括本文情节,分析“我”、母亲、父亲的形象。
1.2过程与方法:分析前后对“地狱”的环境描写,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1.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地狱”和铃兰花的象征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2. 学情分析本文选自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阅读》,辑录在“难以忘怀的故事”专题下。
课标的要求是:“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散文的艺术特性,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概括情节、分析人物并非难事,但对于“地狱”和“铃兰花”的象征含义,本文的主旨,学生的理解尚且较为浅显。
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对“地狱”前后环境描写的对比,对作者前后情感的品读,理解铃兰花的花语——“幸福”的内涵:每个人都有过“地狱”,一片成长的洼地,心中都会向往着一株象征着美好幸福的“铃兰花”。
3. 重点难点3.1教学重点:分析严父慈母、小作者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2教学难点:探究“地狱”、“铃兰花”的象征义,评价文章谋篇布局的结构。
4. 教学过程4.1查预习本文选自《现代散文选读》“难以忘怀的故事”专题。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全文,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不到六岁的“我”第一次独自去“地狱”放牧,因恐惧万分而逃回去;后来“我”为了母亲,在一个清晨,勇敢地再次前往“地狱”,采回了一大把铃兰花。
4.2读文本4.2.1作者前后两次踏足“地狱”。
那么“地狱”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自读相关段落(1、28、29节)师:学生自读第一节,圈划关键词,并概括“地狱”的特点。
明确:黑黢黢、人迹罕至、阴森可怖、神秘怕人。
——环境描写师:感受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明确:“害怕”、“恐惧万端”,视这片洼地为真正的地狱(第4节)。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铃兰花》,让学生理解散文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2. 培养学生对散文文学特色的鉴赏能力,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珍惜自然资源。
二、教学内容1. 散文《铃兰花》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散文中的文学特色,如形象描写、情感表达、意境创设等。
3. 探讨散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散文《铃兰花》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 分析散文中的文学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散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关注自然与生命。
四、教学难点1. 散文中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
2. 散文文学特色的把握和分析。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散文的文学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散文中的美和哲理。
教案内容请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散文《铃兰花》的文本材料。
2. 准备与散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 搜集关于散文作者的背景资料和散文创作的背景资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散文作者和散文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主题。
2. 学生自读散文《铃兰花》,理解散文的基本内容。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散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散文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分析散文的特点。
5.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文学特色。
八、课堂拓展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介绍作品的特点和感悟。
2. 教师推荐一些优秀的现代散文作品,引导学生课后阅读。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篇关于散文《铃兰花》的读后感。
最新精选: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全册课件--《铃兰花》教案
《铃兰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能感受生命本身的严酷与无奈以及抵御寒风吹彻的艰难三、教学难点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质朴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四、教学课时两课时五、教学总体设想在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类文章中本文可以算是独树一帜的,作者质朴的语言,交错的叙述结构,原生态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无可奈何,特别是那种贯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以感受为主,让学生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历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学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唯一的办法是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
用问题教学法,以一个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次要问题与学生一起读通、读顺、读懂课文。
并在此基础上,联系以往阅读经验,谈本文的阅读体会。
六、教学过程。
(一)课文预习1、通读课文以及提示,熟通字词,并为各自然段落标注序号。
2、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标志时间的词语,从而理顺散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特点。
3、概括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4、摘取课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从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角度进行语言的赏析和品味。
5、置疑(可以就课文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或者是不理解之处进行提问)(二)课堂教学1、课文导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或许在生活闲适的我们眼中,风是精灵,唤起我们诗意的遐想。
然而在作家刘亮程的笔下,风的寒意太巨大了,有着透心的寒冷。
在一年四季中,许多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冬天,正是因为冬天太寒冷。
然而,寒冷的冬天却年年如约而至。
那么,该如何面对这冬天的寒冷,刺骨的寒风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寒风吹彻》,看看作家刘亮程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刘亮程。
2、作者简介: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现代散文阅读》《铃兰花》课件
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 二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
2、品读28节的景物描写,揣测 作者此时的心情。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幸福的花
主题:
人在的成长过程中需 要接受许多考验,只有勇 敢面对才能找到真正的幸 福,完成人生的飞跃!
【传说】在古老的苏塞克斯的传 说中,勇士圣雷纳德决心为民除害, 在森林中与邪恶的巨龙拼杀,最后精 疲力竭与毒龙同归于尽。而他死后的 土地上,长出了开白色小花犹如玉铃 的散播芬芳的铃兰。那块冰冷土地上 独自绽放的铃兰就是圣雷欧纳德的化 身,凝聚了他的血液和精魂。根据这 个传说,把铃兰花赠给亲朋好友,幸 福之神就会降临到收花人。
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研读第一部分(1---4段)
1、“地狱”有何特征?
阴森、神秘
2、作者对“地狱”有何感受?
惧怕
3、联系下文思考:作者极力渲 染“地狱”的阴森环境和自己的 恐惧心理的用意是什么?
为下文营造气氛 为揭示主题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5--22段)
1、作者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时 的心情如何?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作者简介
沃兰茨(1893—— 1950),南斯拉夫现实主 义流派代表作家。作品多 表现农民的觉醒和斗争, 并对城市文明的丑恶和不 平发起进攻。作品有《与 水搏斗》等。
铃兰是芬兰、瑞典、南斯拉夫 及法国的国花,在法国的婚礼上常 常可以看到。送这种花给新娘,是 祝贺新人幸福的到来。大概是因为 这种形状像小钟似的小花,令人联 想到唤起幸福的小铃铛吧。在友情 交往中,铃兰历来表示 “幸福赐 予纯情的少女”等美好的祝愿。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资料
6
为什么会恐惧?
荒草蔓生、灌木狰 狞的洼地,沟谷深 处是回荡着狱
7
为什么会恐惧?
客观方面:环境阴 森 主观方面:地狱可 怕 亲身经历: 恐惧、内疚
可怜、绝望
狼狈
8
是什么促使我完成了由“恐惧”到“勇敢”的 飞跃? 对花的特别喜爱 强烈的责任感
父母有意的暗示
9
铃兰花: 幸福
3
铃 兰 花
普· 沃兰茨
4
普· 沃兰茨
(1893~1950)斯洛文尼亚社会现实主义作 家,代表作品:《与水搏斗》《纵火者》 《妙龄》《从科特利到贝利沃德》《我 们的界石》,在乡务农多年,二次世界 大战中长期被囚于集中营。在南斯拉夫 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5
本文通过铃兰花讲 述了一个怎样的故 事?
我刚才因为害怕而涌出的大颗泪珠还噙在眼里,但陶 醉在胜利之中竟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母亲猜到了我 的壮举,她慈祥而温和地摸了摸我的头。
12
幸福的花
主题:
在人的成长过程 中需要接受许多 考验,只有勇敢 面对才能找到真 正的幸福,完成 人生的飞跃!
10
什么是我们战胜恐惧的力量? 亲人的鼓励安慰 发自内心的责任感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1
思维拓展:
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喜悦之中,更显得容光焕发。 母亲的脸上也漾起欣喜的微笑;她满心高兴地伸手接 过花束,捧到脸边。但在吸进那浓郁而清新的花香之 前,她先看了看我。 “你为什么哭,我的孩子?……”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 资料
花有语
纯洁的爱、美丽的爱 玫瑰: 情、美好常在
百合: 百年合好、事业顺
利、祝福
康乃馨: 真情、纯洁
2
铃兰传说:
传说亚当和夏娃听信了大毒蛇的谎 言,偷食了禁果,森林守护神圣雷 欧纳德发誓要杀死大毒蛇。圣雷欧 纳德与大毒蛇搏斗,最后精疲力竭 与大毒蛇同归于尽。在他死后的土 地上,长出了开白色小花状似小铃 铛的具有香味的铃兰。冰冷土地上 长出的铃兰就是圣雷欧纳德的化身, 凝聚了他的血液和精魂。把铃兰花 赠给亲朋好友,幸福之神就会降临 到收花人的身上。
高中语文 铃兰花教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铃兰花教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课题铃兰花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客观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的作用。
2、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
3、感悟爱与责任的力量。
教学重点掌握客观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
教学方法探讨教具及课件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个案修改、补充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学习课内字词二、作者介绍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作家。
原名洛弗罗·库哈尔,生于科鲁什卡。
三、梳理思路。
全文可分问三个部分:第一部分(l-4节),写“地狱”的环境,自己从小就对它充满恐惧。
第二部分(5-22节),写“我”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
第三部分(23-36),写“我”第二次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比较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同样是去地狱,但“放牧”是被动的,“采花”是主动的;在放牧时万分恐惧,在采花时虽然恐惧但不断战胜、终于战胜了文题含义的理解:引导:以实物为题的文章,如果问文题含义是什么,那么该文题有象征意义,象征什么?与文章的主旨有关,与作者颂扬的精神有关,要抓住文章关键句把握文章主旨,然后理解文题含义。
四、作业熟读课文,体会主题思想。
如何理清文章思路?⑴从划分层次来理清思路。
记叙文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情感的变化、地点的转换等来划分;具体指导学生时可以概括为:找中心句——抓关键词——合并相邻段——概括段意。
⑵从捕捉“线索”来理清思路。
通常所讲的“线索”有这样几种:(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2)以感情为线索;(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4)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5)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板书设计教学探讨与反思:专题:难以忘怀的故事。
教学课题铃兰花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客观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的作用。
2、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
3、感悟爱与责任的力量。
教学重点掌握客观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
《铃兰花》教学设计 精选作文
《铃兰花》教学设计精选作文《铃兰花》教学设计-精选作文《钟兰》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正确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要敢于搏击风雨,直面人生。
②学习作者善用铺垫的表达艺术。
教学重点:要正确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我们应该敢于抗风抗雨,直面生活。
教学困难:正确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要敢于搏击风雨,直面人生。
教学过程:(一)这张幻灯片显示了几张贝尔兰花的照片图片内容:颜色是纯白的,形状如倒挂的酒盅,又如小小的铃铛。
七八个白色花苞成串状挂着花茎上,上面带着晶莹的露珠,煞是好看。
(目的:让学生有直观的感觉,容易理解《钟兰》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题。
)同时教师介绍有关铃兰花的美丽传说:铃兰是芬兰、瑞典、南斯拉夫和法国的国花。
它是纯洁、美丽、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关于它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乌克兰有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痴心等待远征的爱人,思念的泪水滴落在林间草地,变成那芳香四溢的铃兰。
也有人说是白雪公主破碎的珍珠项链上的珠子。
也有人说那是七个小矮人提着的小小灯笼。
浪漫的法国人还有一个特殊的铃兰节(5月1日)。
在这一天,亲朋好友互赠铃兰花以表达祝福。
沃兰茨(1853d1900)原南斯拉夫作家。
作品多表现农民的觉醒和斗争,并对城市文明的丑恶和不平进行抨击。
著有散文《与水搏斗》等(三)学习目标:(幻灯片)①正确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要敢于搏击风雨,直面人生。
② 学习作者的情感与场景交融、善用床上用品的表达艺术。
(4)文本分析:师:请大家速读课文,标出关键语句。
思考以下问题:①“地狱”有何特征?“我”对“地狱”有何感受?②“我”为何敢于主动去“地狱”采摘铃兰?(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因为文中有“怕人的,黑黝黝的洼地”、“‘地狱’里人迹罕至,阴阴森森”、“溪流日夜不息的声响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我每次总是恐惧万端地走近这个地方”的语句,所以可让学生读完课文后,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盛:“地狱”的特点是阴郁和神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铃兰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参考答案
【预习探究】
第一部分(l-4节),写“地狱”的环境,自己从小就对它充满恐惧。
第二部分(5-22节),写“我”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
3.主题: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考验,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完成人生的飞跃。而战胜困难又需要父母的鼓励、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对美的强烈追求。
【阅读拓展】
1.(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铃兰花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文本思路。
2、通过把握课文主旨,体会课文情感。
【预习探究】
一、作家作品
沃兰茨,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作家,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在家务农,后赴维也纳入高等合作社学校求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20年参加南斯拉夫共产党,曾被迫流亡国外多年。后秘密回国。1941年为斯洛文尼亚解放阵线的发起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禁在纳粹集中营战后当选为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议员和斯洛文尼亚人民共和国人民教育委员会主席。他在农村务农时即开始创作活动,1935年出版小说《与水搏斗》,受到文学界的重视。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独裁统治时期的生活,贯串着反对民族压迫的精神小说纵火者(1939)描写科鲁什卡人民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的斗争。小说《妙龄》(1940)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一支斯洛文尼亚军队起义的过程。小说《小坑》(1941)写南斯拉夫统一之后斯洛文尼亚的生活。他的作品还有《从科特利到贝利沃德》(1945)、《在国外土地上的战斗》(1946)、《我们的界石》(1946)等。
第二部分写“我”被派去放牧,强化了“地狱”的恐惧性和“我”的恐惧心理,这就为下文“我”战胜恐惧作了有力的铺垫,既使文章产生波澜,又突出“爱的力量”之大,“我”所付出的努力之大。这里的描写,细腻生动、形神兼备,活脱脱将一个恐惧万分的小孩子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作家主要是从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两方面来写“我”对“地狱”的恐惧的。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段):
第三部分(第—段):
【合作探究】
1.本来以“铃兰花”为题,仅仅安排第三部分,故事已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此之前写到地狱去放牧?为什么还要如此详细地写“地狱”以及对“地狱”的强烈恐惧?
2.分析本文的中心事件——后来“我”瞒着父母偷偷地采摘了铃兰花。“我”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
★3.本文通过铃兰花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怎样的主题?
【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铃兰花》参考答案
【预习探究】
第一部分(l-4节),写“地狱”的环境,自己从小就对它充满恐惧。
第二部分(5-22节),写“我”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
第三部分(23-36),写“我”第二次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探究合作】
1.第一部分四个段落,或作渲染或埋伏笔,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1节将环境的阴森、神秘渲染到了极致,为文章主题的揭示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第2、3节为下文写“我”被派到地狱去放牧埋下了伏笔。第4节写自己从记事时起常听到地狱的名称,在幼小的心灵中把它当做真正的地狱,因而对它恐惧万端,不敢靠近。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2.这里面可能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母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出自己心愿时的时间是在黄昏,父亲又特地点明只有“地狱”里才有。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在不经意中给予“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这是文章在处理“藏”与“露”上的高明之处。
二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因为有这份爱,母亲的叹息声才会让“我久久不能入眠”,才会让“我”“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才会“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才会使“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喜悦之中,更显得容光焕发”。作家在此强调了爱的力量,爱能战胜一切,超脱一切,使人变得勇敢、顽强。
3.主题: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考验,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完成人生的飞跃。而战胜困难又需要父母的鼓励、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对美的强烈追求。
【阅读拓展】
1.(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第三部分(23-36),写“我”第二次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探究合作】
1.第一部分四个段落,或作渲染或埋伏笔,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1节将环境的阴森、神秘渲染到了极致,为文章主题的揭示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第2、3节为下文写“我”被派到地狱去放牧埋下了伏笔。第4节写自己从记事时起常听到地狱的名称,在幼小的心灵中把它当做真正的地狱,因而对它恐惧万端,不敢靠近。
2.这里面可能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母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出自己心愿时的时间是在黄昏,父亲又特地点明只有“地狱”里才有。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在不经意中给予“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这是文章在处理“藏”与“露”上的高明之处。
二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因为有这份爱,母亲的叹息声才会让“我久久不能入眠”,才会让“我”“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才会“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才会使“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喜悦之中,更显得容光焕发”。作家在此强调了爱的力量,爱能战胜一切,超脱一切,使人变得勇敢、顽强。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二、字词落实
⒈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黑黢黢( )黄檗( )晦暗( )蔓生( )蕨草()
淙淙()曲折( )攫住( )谛听( )门槛()
噙着()闩门()伫立()瞥一眼()内疚()
翘首()半爿天()
⒉识记下列字形
人迹罕至喧闹枉费心机战战兢兢戳穿不寒而栗踮脚
慈祥馥郁莫名其妙涣然冰释涣散容光焕发焕然一新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第二部分写“我”被派去放牧,强化了“地狱”的恐惧性和“我”的恐惧心理,这就为下文“我”战胜恐惧作了有力的铺垫,既使文章产生波澜,又突出“爱的力量”之大,“我”所付出的努力之大。这里的描写,细腻生动、形神兼备,活脱脱将一个恐惧万分的小孩子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作家主要是从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两方面来写“我”对“地狱”的恐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