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卡尔·马克思)【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埃米尔·涂尔千)【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千
埃米尔·涂尔干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涂尔干的生平与基本理论关怀
1.涂尔干理论的社会背景
和理解其他思想家一样,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所欲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
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以涂尔干自己的著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材料来讲,这些危机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经济危机
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这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等著作当中最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
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激烈的劳资冲突。
(3)精神危机
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2.涂尔干解决社会危机的的观点
在如何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这个问题上,作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人,涂尔干的观点总体上说属于孔德那一路。
(1)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一个“工业社会”的理论家,也是将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理解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特征;
(2)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将工业社会看成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
(3)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将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当成是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将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当作自己最基本的理论关怀——并且,可以说,涂尔干比孔德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杨善华 西方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理论的主要特点、构建方式和基本类型,梳理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的关联,以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
第一节理论的特点、构建与类型
一、理论的二元性:抽象与具体;逻辑一致与悖论;说明与解释。
二、理论的三种基本类型:形式的;实质的;实证的。
三、理论是如何提出来的:
1.对通行理论的批判
2.综合
3.吸纳具体研究的结论
4.追求基本的形式特征
5.理解重大事件
第二节社会理论的基本路径
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充斥着个体与集体、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法。任何社会学理论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一、社会实在的性质是什么?
二、怎样认识社会实在?
三、四种理论组合:功利主义;建构主义(主观主义);实质主义;功能主义。
第三节社会学的三代理论史
一、第一代(经典)理论:三大传统
二、第二代社会学理论:帕森斯主义与反帕森斯主义
三、第三代理论:后帕森斯时代的新综合
四、当代综合的特点:
1.多种综合并存。
2.综合多采用对传统理论的重构。
3.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学科的分化与综合。
第四节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一、现代性问题
二、区分三个词: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
三、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复习思考题
社会理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有何关联?
拓展阅读书目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一章
第二章现象社会学与常人方法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行动社会理论的主要特点,了解现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思路,重点掌握常人方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考试必过版)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古典社会学三大传统:人文主义、实证主义、批判主义
2.社会静力学就是从静止的状态去研究社会,是研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的学说,即关于人
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
3.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即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
4.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实证主义口号)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提出社会学研究方法:观
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其思想局限:社会哲学、唯心倾向、乌托邦、保守
5.孔德认为人类智力(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虚构阶段(神学)、抽象阶段(形而上学)、实证阶段(科学)
6.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之处:●生长过程●结
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是第一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家。
7.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紧张)和工业社会(和平)两种类型。
8.滕尼斯1887年《公社与社会》一书成为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认为人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完全非理性),其体
系分为一般社会学和专门社会学(纯粹社会学(公社和社会、社会价值、规范、本质等),应用社会学,经验社会学)
9.齐美尔形式社会学:主张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可以集中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而忽略其内容。形式有:
统治、服从、竞争、合作、党派、分工等,小群体(互相依赖,保持个性),大群体(制度和法律,压制个性),个人与社会(矛盾)双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但与社会对立,因为制度和理性化压抑个性。
10.齐美尔对社会冲突的看法:冲突普遍存在,有积极功能(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安全阀机制)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精心整理
涂尔干
一、基本理论关怀
1.涂尔干被认为是一位学院派的社会学家,但是他的全部学术研究
活动及其学说也包含着深厚的社会与道德关怀在内,也都是针对
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悲观情绪变态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
现就是自杀率的上升。
4.危机现象的破坏作用:
(1).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使社会团结发生断裂
(2).劳资之间的激烈对抗把居住在同一社会的成员分裂成两个
敌对国度
(3).迅猛发展的自杀现象意味着危机和骚乱
5.涂尔干认为我们必须要去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有效消除的
办法,这一任务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客观深入的
等地扩展到每一个人。
方法:通过各种具体途径来进一步改良和完善自由主义制度,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形式上享有充分的自由。
(3).美斯特尔等保守主义者思路
原因:随着社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个人自由的
高度扩展以及平等的社会发展趋势破坏了原有社会秩序。
方法:通过恢复各种古老的传统(秩序、等级制、道德社会、精神权利、群体优于个人等)来重建社会秩序。
(4).孔德等实证主义社会学家的思路
原因:社会结构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工业化和劳
将集体意识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
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
秩序的基本途径。
<5>反对共产主义学说和自由主义学说,主张将自由和秩序
结合起来。
第二节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与社会失范
《社会分工论》强调的社会问题: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的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
目的: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状态的真正原因。
西方社会学笔记与复习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
一、关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三种观点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社会本位主义,还是个人本位主义,这个分
歧把社会学家观察社会的视角分成宏观和微观两种。有关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大体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个体主义、社会整体主义和个体与社会有机关联。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其《哲学的改造》中阐明了这三种观点:“社会必须为个人而存在;或个人必须尊奉社会为他所设定的各种目的和生活方法;或社会和个人是相关的、有机的,社会需要个人的效用和从属,而同时亦需要为服务于个人而存在。”
二、行动与结构的三种关系
在社会学理论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通过行动与结构的关系表现出来的。A.结构优先于行动:认为社会现象不能归结为个体行为,行动并不表现为个体的主观选择,而是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社会结构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任何个体的行动都是社会结构制约的产物。因此主张摒弃个体的主观因素,从结构入手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研究。B.行动优先于结构: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行动的结果,行动的关键是个人的选择而不是
宏观的结构情境。一切复杂的社会现象,如社会、文化、制度、结构等都必须由个体的动机和行动来说明和解释。因此个体行动成为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现象的基本视角。C.行动和结构相互作用:行动与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社会结构相对
于社会行动者而言,具有独立性和约束性。另一方面,行动者在具体的时空状态下,可以废除或打破现有的规则或规范结构,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因此:社会结构产生于个体的社会行动,又反过来对个体的社会行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个体的社会行动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又有可能突破既有的社会结构,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马克斯·韦伯)【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四章马克斯·韦伯
一、生平和学术背景
1.生平
韦伯的一生不断受到心理上的折磨。这样的内心冲突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学术工作。这种内心冲突主要源于他的博学和睿智赋予他的思想和理念的明晰、透彻与超前以及他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觉跟他所面对的德国当时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和他意识到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社会责任亦不能完全担当当时内心的痛苦。具体来说,这种内心冲突源于他与家庭的纠纷,也源于他试图摆脱帝制的德国那种愚民政治环境。
2.学术背景
作为一名具有新康德主义背景的社会学家,韦伯以极其深刻的形式吸收了欧洲理性主义的传统,同时也亲身体验到了19世纪理性主义危机的新的精神思潮。
韦伯的世界观是由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和主观主义三者相互矛盾复杂地交织成的综合体,他的社会学方法论表明他受到了英法实证主义、德国浪漫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这三种思想体系的影响:从实证主义中汲取了客观性、价值中立性,从出发点上拒斥任何脱离经验的、抽象的观点;从浪漫主义中学到了敏锐关注个体性、意志自由的原则;从形而上学(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中借鉴了它的历史性。
二、理解社会学及其方法论基础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韦伯主要研究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的主观目的。这样的目的表现为行动者赋予行动的主观意义。而按照韦伯的想法,这样的意义是可以被理解的。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亦由此而来。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1)社会科学
韦伯给社会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的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要使社会学成为科学,就必须放弃那种只研究主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方法,找出外在表现出来的、可以客观地加以说明的主观意义之间的逻辑,因为只有这种以概念表达出来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意义。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一章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一、历史的必然与心灵的惶然:作为理念型的民主社会
1.如何面对历史必然趋势
托克维尔并不认为《论美国的民主》首卷介绍的美国政治结构“是民主国家应当建立的惟一的和最好的形式”,而只是民主国家“可以采取的政府形式之一”。而且身份平等这种社会状况似乎普遍的趋势也不一定必然获得同样的政治结果。他只是希望借鉴而不是照搬美国,因为民主的革命既成事实,他要从“经历过这场革命的国家中找出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满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辨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再探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
2.如何研究现代民主社会
(1)民主社会和贵族社会是托克维尔分析中提取的两个理念型。
(2)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概念复杂,包括具有公民自由和广泛选举权的代议制度;人民主权的政治形式;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层民众政治;乃至类似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的政治体系等。但托克维尔注重的“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3.平等激情:民主社会的双刃剑
(1)民主
民主不仅是托克维尔眼前的现实,而且基于普遍的人性和自然权利的民主似乎超越了现代社会特定的历史和习俗,获得永恒而普遍的正义,不断战胜旧制度、旧习俗而蓬勃成长,遂成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
(2)平等激情
民主的社会状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身份平等,而这绝不仅限于法权意义上的平等。民主国家中平等的最重要内涵和最强大力量就是人心中激发起的平等激情。
(3)平等激情是“一柄双刃剑”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上篇(第一章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圣才出品】
第一章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知识框架】
民主作为必然趋势 研究民主的方式:理想类型对比 平等的平庸 民主社会的双刃剑 民主的怪圈 通往奴役之路 民主向专制的转化 温和的新型专制 正确理解自我利益 维护民主的经验 乡镇自治与结社 个体独立的精神 法国大革命的弊端 思考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大革命的结果 托克维尔的政治生涯与理论生涯 《论美国的民主》 评价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
维尔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正确看待历史的必然趋势★
(1)民主与自由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民主不仅是眼前的现实,而且基于普遍的人性和自然权利的民主超越了现代社会特定的历史和习俗,获得了永恒的正义。
(2)实现民主的途径并不是唯一的。美国的民主革命可能并非是实现民主最好和最正确的形式,而是可以采取和借鉴的政府组织形式之一。因此要借鉴美国而非照搬美国。应该要寻找革命的正确方式,使革命真正成为有益于人类的手段。
考点二:研究民主的方式★★
(1)民主社会与贵族社会是两个对照的“理想类型”。想要理解民主社会就要知道它的对立面贵族社会。
(2)民主社会是复杂的,表现为公民自由、代议制、人民主权、中产阶级主导、下层民众政治,甚至是无政府的混乱状态等。将这些特点与贵族社会加以对比就好理解了。
(3)托克维尔认为的民主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考点三:“平等激情”:民主社会的双刃剑★★★
(1)民主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身份平等,而这绝不限于法权意义上的平等。民主国家中最重要的内涵和力量就是激起了人们心中的平等激情,这具有普遍的正义。平等可以使民众关系温和、认同增加,从而积极参与国家与公共事务。
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
绪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30年代孔德创造“社会学”一词。
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与现代无产阶级出现经济危机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斗争加剧
二、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理论前提
(一)、古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
•打破旧的宗教观念,反对神创世界。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二)、社会契约论
•自愿订立契约建立国家如:霍布斯,洛克
(三)、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
•自由、平等、财产私有是自然法的灵魂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四)、苏格兰启蒙思想
•社会是客观过程,是经济、社会和历史的产物。如:亚当·斯密、休谟
(五)、实证主义与圣西门“工业社会观”
•社会以生产为基础
三、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
(一)、英国功利主义传统
•是社会学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交换论的基础
(二)、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
•社会生活受自然法支配,可用科学的方法揭示。
(三)、德国历史主义传统
•不主张社会发展的普遍原则,研究特定社会的特定文化与历史,以实现对该社会特有精神的理解。
(四)、美国实用主义传统
•讲求实用,强调个人价值,关注解决都市问题的具体方案。如;
芝加哥学派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一)、微观——宏观的整合
•古典时期:宏观—微观相结合
•涂尔干:宏观社会事实对微观个人行为的影响
•齐美尔:客观文化,主观文化的关系
•20世纪20-30年代
•库利,米德——微观
•帕森斯——宏观
•80年代后的整合
•诺贝特·艾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二)、能动性——结构性的整合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下 篇(上)【圣才出品】
下 篇
第一章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方法论整体主义
答: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
2.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3.社会资本(科尔曼)
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科尔曼认为,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始的社会组织正逐渐被人工创建的、有目的的各种社会组织所代替。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已经和自然人一起构成社会的基本行动单位,科尔曼称之为“法人行动者”。在现代社会,企业、学校、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等社会组织都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上篇(第五章 格澳尔格·齐美尔) 【圣才出品】
第五章 格澳尔格·齐美尔
【知识框架】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互动的形式 社会学基本观点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一般社会学 齐美尔对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分类 形式社会学 哲学社会学 定义 社会交往的形式 社会交往形式的分类:社会互动、体制化结构、游戏形式、一
般形式
重要概念:统治、时尚、穷人、陌生人 社会群体的分类:二人群体与三人群体、大群体与小群体 群体研究 社会互动的距离 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 文化研究 文化悲剧 社会分化的积极影响 社会分化研究 社会分化的消极影响 货币的作用 货币研究 货币与价值的关系 齐美尔对待货币的态度 冲突的现实性: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
齐美尔
社会冲突研究
社会冲突的分类 冲突范围:群内、群际、诉讼、思想冲突 社会冲突的正功能 性别关系研究:生活的过程性、性别类型、客观世界、女性潜力、历史范式、爱情 评价齐美尔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齐美尔的社会学基本观点 ★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互动的形式。
(2)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不否认作为社会构成基础的个人的存在,社会并非是一个实
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社
会。
考点二:齐美尔对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分类(见表5-1) ★★★
表5-1 齐美尔对社会学的分类
考点三:社会交往的形式 ★★★
1.定义
社会交往的形式是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通过或者说正是在这种方式中,
交往构成了社会现实。
2.社会交往形式的分类(见表5-2)
表5-2 社会交往形式的分类
3.重要概念
(1)统治
①包括“压制”和“屈服”两个方面,二者是一种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的关系。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运动[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社会运动,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发展的趋势是组织化和一体化,不同于以往的隔离与零散状态,组织化的和一体化的社会运动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它超出时空、阶级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得社会运动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更能达到社会运动的初衷。
2.阶层性贫困[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
答: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3.城市化[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
答: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4.新社会运动[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社会运动是一种有众多社会成员参加的,有明确改变社会的目标的集体行动。新社会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新社会运动与传统的社会运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注入了新价值观,新运动方式,运动的支持者也有别于以往的和平运动方式。
(完整版)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第一章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第一节历史的必然与心灵的惶然:作为理念型的民主社会
一、如何面对历史的必然趋势
《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
二、如何研究现代民主社会
民主社会VS贵族社会
民主概念复杂
注重“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民主时代的激情和欲望;民主的最大危险是“民情的逐渐萎缩,心灵的堕落,趣味的庸俗”
三、平等激情:民主社会的双刃剑
民主制的平等趋势和普遍人性
身份平等的好处和危害
平等造成的相对剥夺论
四、从不平等的不凡到平等的平庸
民主时代:面向实际;不能安定
个体性危机
表面稳定、严格的贵族时代心智造就出多样化的品位、激情和立场,而表面多变、开放的民主时代心智却培养着千篇一律的平庸化商业性格
第二节从个人主义到中央集权:民主、平等和专制的亲和
一、通往奴役之路
利己主义;个人主义
专制和平等相辅相成
多数暴政:思想失去独立和自由
二、温和的新型专制
立场中庸化、风格单一化、个体原子化
社会和个人
严明而温和的奴役
第三节在民主实践中维护自由:美国的经验
一、从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开始
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公民教育
二、从乡镇自治与结社到爱国主义
地理环境;法制;生活习惯和民情;
平等和自由的社会条件
乡镇地方自治和结社:公民精神、爱国主义和德行
集体个人主义
三、将心灵带回民主
制度设计:法律制度;陪审制度
承认个体独立的正当性;强调民主生活中间团体的作用
多元主义结社和私人生活相辅相成
第四节旧制度与大革命:以法兰西为鉴
一、重新思考大革命
民主的革命和民主革命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下篇(第六章 皮埃尔·布迪厄) 【圣才出品】
第六章 皮埃尔·布迪厄
【知识框架】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 实践的特点:复杂性、模糊性、利益性、可知性 实践逻辑 实践 唯智主义及表现形式 实践理论 学究式谬误及表现形式 惯习:定义、特点、意图 意图 场域 定义:网络、位置、构型 特点 资本的定义 资本 资本的四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 权力与符号资本 反思社会学:提出原因、定义、核心、特点、偏见、作用 评价布迪厄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背景 ★
皮埃尔
·布迪厄
1.现实背景
欧洲的社会学理论不完善,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
2.理论背景
(1)马克思和韦伯的思想:韦伯强调文化、精神和社会运行的重要性思想,马克思对实践以及矛盾的关注,均被布迪厄继承下来。
(2)结构主义的影响:布迪厄批判结构主义,但是结构主义坚持关系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关系构成,而不是绝对的权威实体)、关注现象背后的建构原则被布迪厄继承。
(3)社会学的法国传统:涂尔干派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学科学性的强调以及对分类形式的探讨都影响着布迪厄的社会学取向。此外,涂尔干的“惯习”概念深受莫斯有关“身体技术”和“素性”的论述的影响。
(4)哲学教育的影响:布迪厄认为哲学训练对于他的研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分离状态对双方都是有害的。
考点二:实践★★★★
布迪厄的行动理论由于对日常生活和行为实践的关注,而被称为“实践理论”。
1.实践的特点(见表6-1)
表6-1 实践的特点
2.实践逻辑
(1)对实践进行研究总是容易将实践的逻辑和理论的逻辑混淆。
(完整版)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涂尔干
一、基本理论关怀
1.涂尔干被认为是一位学院派的社会学家,但是他的全部学术研究活动及其学说也包
含着深厚的社会与道德关怀在内,也都是针对他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所感受到的社会问题展开的,是他为了解决那些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一些理论方案。所以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欲解决的社会问题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前提。
2.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解决19世
纪西方发达国家在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
3.危机表现:
(1).经济危机。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这是涂尔干
在《社会分工论》等着作中最受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激烈的劳
资冲突。
(3).精神危机。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
强度。悲观情绪变态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杀率的上升。
4.危机现象的破坏作用:
(1).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使社会团结发生断裂
(2).劳资之间的激烈对抗把居住在同一社会的成员分裂成两个敌对国度
(3).迅猛发展的自杀现象意味着危机和骚乱
5.涂尔干认为我们必须要去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有效消除的办法,这一任务只
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才能够得以完成。
6.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思想家们的不同思路:
(1).马克思主义者思路
原因:危机起源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的私有制为核心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同在这个制度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二章卡尔·马克思
一、早年的思想历程:从青年黑格尔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
1.经济关系
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也是作为对早期现代性危机的一种反应而出现的。马克思将经济关系或财产关系理解为全部社会关系当中最核心、最本质或最基础的部分,始终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现代社会的财产关系及其经济、政治与社会后果上。
2.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致力于探讨早期自由主义社会体制形成和变化的“经济基础”,试图从经济运动的规律和机制中揭示早期自由主义社会体制各种矛盾和危机的产生根源及其解决之道。从这种角度出发,马克思把现代社会主要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描述和分析,也就主要表现为一套关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描述和分析。
3.马克思思想的基本思路
贯穿于马克思一生思想始终的基本思路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是现代社会里一切矛盾和危机的最终根源;要消除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和危机,就必须消灭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种以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制度。
二、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形态理论
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包含了马克思对于社会结构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和说明。这种理解和说明从概念和观点上为后面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或基础。
(1)基本概念
在对社会形态进行分析时,马克思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形态等。
①生产力
所谓“生产力”,即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物质生产既是社会形成的初始原因也是社会变迁的最终动力。从“生产力”的状况出发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全部运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理论最重要的特征。
②生产关系
所谓“生产关系”,即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当中、为了进行物质生产过程而形成的那些社会交往或社会联系。
③经济基础
所谓“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它在内容上包括了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当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经济结构”构成了社会中其他组成要素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因此也就可以称之为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④上层建筑
所谓“上层建筑”,则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法律设施、政治设施和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结合的形式展开的社会生产过程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设施和国家一类的政治设施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来为之配合、为之服务。
⑤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根据马克思主义在“存在与意识”关系问题的一般观点,将“社会存在”界定为“在人
们的意识之外、不以人们的意识独立存在的那些社会现实”,而将“社会意识”界定为“以图像或符号形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内容的那些观念”。从马克思的上述论述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论述来看,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似乎分别只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的同义语。
⑥社会形态
特定类型的生产力状况以及与该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及在其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之有机统一,就构成了特定类型的“社会形态”。
(2)基本命题
参照马克思的上述论述以及在其他地方所做的一些相关论述,马克思提出来用以理解和说明社会形态的性质和状况的基本命题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①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要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②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要和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变迁理论
不存在着永恒不变的一般“社会”,存在着的只是一些暂时、历史性的“社会形态”,历史就是诸种社会形态在一定的规律作用下依次更替的过程。这是马克思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解释和说明每一种社会形态是怎样从以前的社会形态转变而来,又怎样被另一种社会形态所取代,就成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
(1)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
①导致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
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或冲突,是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的情况。
②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先后关系
按照马克思的上述论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社会的基本矛盾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发生学上的先后关系:似乎一般说来,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先产生矛盾,由此引发了改变现存生产关系的必要性;然后才引发了进一步改变旧上层建筑的必要性。
③从上述社会变迁动力的理论中可以自然得出的一个逻辑推理就是:
判断一个社会形态是否或者应否发生改变的根本标准只能是看它是否符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只有当某个社会形态不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时,改变社会形态的社会变革才会真正发生;反之,社会形态的真正变革是不会也不应该发生的。
(2)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在资本主义之前和之后人类社会已经经历或将要经历的几种所有制形式。
①“部落所有制”
“它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当时人们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靠耕作生活”;“在这个阶段上,分工还很不发达,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因此,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部落首领,他们管辖的部落成员,最后是奴隶。”
②“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这种所有制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这种所有制下仍然保留着奴隶制,但动产和不动产的私有制已经发展起来,“公民仅仅共同享有支配自己的那些做工的奴隶的权力”;建筑在这个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民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