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卡尔·马克思)【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埃米尔·涂尔千)【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埃米尔·涂尔千)【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千埃米尔·涂尔干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涂尔干的生平与基本理论关怀1.涂尔干理论的社会背景和理解其他思想家一样,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所欲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

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

以涂尔干自己的著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材料来讲,这些危机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1)经济危机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

这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等著作当中最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激烈的劳资冲突。

(3)精神危机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2.涂尔干解决社会危机的的观点在如何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这个问题上,作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人,涂尔干的观点总体上说属于孔德那一路。

(1)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一个“工业社会”的理论家,也是将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理解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特征;(2)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将工业社会看成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3)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将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当成是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将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当作自己最基本的理论关怀——并且,可以说,涂尔干比孔德更加关注这个问题;(4)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主要是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称之为集体意识)看作是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将“集体意识”的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5)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既反对试图通过以阶级斗争改变财产制度的方式来解决现存各种社会危机的共产主义学说,也反对主张放任自流的各种自由主义学说,而主张将自由和秩序结合起来。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上篇)【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上篇)【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章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一、历史的必然与心灵的惶然:作为理念型的民主社会1.如何面对历史必然趋势托克维尔并不认为《论美国的民主》首卷介绍的美国政治结构“是民主国家应当建立的惟一的和最好的形式”,而只是民主国家“可以采取的政府形式之一”。

而且身份平等这种社会状况似乎普遍的趋势也不一定必然获得同样的政治结果。

他只是希望借鉴而不是照搬美国,因为民主的革命既成事实,他要从“经历过这场革命的国家中找出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满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辨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再探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

2.如何研究现代民主社会(1)民主社会和贵族社会是托克维尔分析中提取的两个理念型。

(2)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概念复杂,包括具有公民自由和广泛选举权的代议制度;人民主权的政治形式;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层民众政治;乃至类似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的政治体系等。

但托克维尔注重的“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3.平等激情:民主社会的双刃剑(1)民主民主不仅是托克维尔眼前的现实,而且基于普遍的人性和自然权利的民主似乎超越了现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代社会特定的历史和习俗,获得永恒而普遍的正义,不断战胜旧制度、旧习俗而蓬勃成长,遂成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

(2)平等激情民主的社会状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身份平等,而这绝不仅限于法权意义上的平等。

民主国家中平等的最重要内涵和最强大力量就是人心中激发起的平等激情。

(3)平等激情是“一柄双刃剑”平等也会使人养成一些极具危害的习性。

随着等级的消除,“生活的多样性正从人类社会逐渐消失,同样的举止、同样的思想和同样的感情正在进入世界的每个角落。

”不仅如此,平等激情可谓“一柄双刃剑”。

放纵对平等的追慕就会走向堕落。

民主社会的命运正取决于人们能否以及如何节制和引导平等在人心中激发起的欲望和激情。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马克斯·韦伯)【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马克斯·韦伯)【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马克斯·韦伯一、生平和学术背景1.生平韦伯的一生不断受到心理上的折磨。

这样的内心冲突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学术工作。

这种内心冲突主要源于他的博学和睿智赋予他的思想和理念的明晰、透彻与超前以及他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觉跟他所面对的德国当时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和他意识到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社会责任亦不能完全担当当时内心的痛苦。

具体来说,这种内心冲突源于他与家庭的纠纷,也源于他试图摆脱帝制的德国那种愚民政治环境。

2.学术背景作为一名具有新康德主义背景的社会学家,韦伯以极其深刻的形式吸收了欧洲理性主义的传统,同时也亲身体验到了19世纪理性主义危机的新的精神思潮。

韦伯的世界观是由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和主观主义三者相互矛盾复杂地交织成的综合体,他的社会学方法论表明他受到了英法实证主义、德国浪漫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这三种思想体系的影响:从实证主义中汲取了客观性、价值中立性,从出发点上拒斥任何脱离经验的、抽象的观点;从浪漫主义中学到了敏锐关注个体性、意志自由的原则;从形而上学(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中借鉴了它的历史性。

二、理解社会学及其方法论基础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韦伯主要研究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的主观目的。

这样的目的表现为行动者赋予行动的主观意义。

而按照韦伯的想法,这样的意义是可以被理解的。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亦由此而来。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1)社会科学韦伯给社会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的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

”要使社会学成为科学,就必须放弃那种只研究主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方法,找出外在表现出来的、可以客观地加以说明的主观意义之间的逻辑,因为只有这种以概念表达出来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意义。

(2)科学的方法韦伯提出,科学的方法无论其对象是物还是人,总是以抽象和概括为手段的。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名论2.文化社会学3.社会组织4.过程理性5.场域6.“向……负责”与“为……负责”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简析齐美尔(Georg Simmel)对社会冲突论的影响。

2.简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双重解释学思想在其结构化理论中的意义。

3.简述社会冲突的功能。

4.如何认识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研究的排斥与重新认同?5.布迪厄使用“惯习”概念来表述什么?有哪三方面的意图?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试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2.试述后现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社会唯名论答: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2.文化社会学答:文化社会学是齐美尔提出来的,指通过对社会结构文化的分析,揭示和剖析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和文化危机,即文化悲剧。

这种文化悲剧根基于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的区分。

两种区分为:①主观文化,即“个体文化”,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②客观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等。

这些因素外在于个体,但却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3.社会组织答: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圣才出品】

第三章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一、名词解释1.哈贝马斯答:哈贝马斯是德国社会学家。

哈贝马斯的社会学主旨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

关心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的自由是他的理论追求。

他的理论实践从早期对知识论的反思批判到后期建立沟通行动理论,进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探求人类未来的理想境地,奠定了他批判社会学体系的基础。

但是,他的这种努力是企图在马克思和韦伯之间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带有理解主义的成分,因此,哈贝马斯仍然没有摆脱批判性的维护色彩。

2.沟通理性答: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概念的分析和普遍(形式)语用学对交往的有效性要求的分析,都是为了揭示沟通行动中所潜藏着的不同于目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理性: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即沟通理性。

①沟通理性首先是一种对话式的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为基础的。

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是一种独白式的理性,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的理性。

②沟通理性是一种借助于更佳论据的力量进行反复论证的理性。

在有效性要求受到质疑时,沟通行动的参与者能够进入理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双方针对受质疑的有效性要求反复讨论,以期达成共识。

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不必借助于理性的讨论,而是以单方面的利益的取得为标准。

3.生活世界答:生活世界是指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拥有的、一组庞大而并不明确的社会文化背景。

生活世界与沟通行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沟通行动是在生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

哈贝马斯指出,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人格三种结构。

①文化是一个资料的储存库,是生活在一起的社群所共享和共有的,当沟通行动的参与者通过语言沟通就世界上的某些事物进行解释和理解时,知识储存库使得沟通成为可能;②社会是指合法的秩序,通过这种秩序,沟通行动得以调节不同的意见和社会行动,并促进社会整合和人类的归属感;③人格可以理解为沟通行动的参与者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参与到相互理解、沟通的过程之中,并促使个性特征的形成。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下篇(第三章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下篇(第三章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圣才出品

第三章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知识框架】 韦伯的合理性思想的启示 哈贝马斯的理论来源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承 普通语言学的渊源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提出 公共领域转变的三个阶段:广场型、代表型、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性质、特点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运行机制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沟通理性 言语行为的理性基础 言语的有效性论述是对社会理性化的推进 两类社会行动及规范结构 现实生活中交往行动不合理的原因 社会行动的三种类型:目的性、规范性、戏剧性社会世界、系统世界、生活世界 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 社会世界的组成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现代性的内涵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研究 对新保守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批判 评价哈贝马斯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哈贝马斯的理论来源★1.韦伯的合理性思想的启示(1)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形式上的合理性:理性的觉醒和伸张,使社会摆脱了传统的控制,转而运用理性的方法来理解和征服世界。

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主要就表现为“目标—工具合理性”行为形成和扩大的过程。

(2)实质上的不平等:理性化的现代社会愈来愈陷入价值和道德冲突的分裂中。

目的合理性的理性原则引发了非理性的结果,即意义丧失与自由丧失。

(3)克服韦伯命题正是哈贝马斯理论的起点。

2.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承从社会哲学角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3.普通语言学的渊源普通语用学就是分析说话行为,研究语言的交往功能。

考点二: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提出★★1.公共领域的转型是其研究社会问题的起点,其后期的理论也是围绕着这一研究深化和展开的。

2.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力领域之间的公共空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共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和公共权力行使,从而维持总体利益与公共福祉。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下篇(第四章 安东尼·吉登斯) 【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下篇(第四章 安东尼·吉登斯) 【圣才出品】

第四章 安东尼·吉登斯【知识框架】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吉登斯对以往社会学的批判 对功能主义的批判 对解释学的批判 对批判主义的批判 社会学理论内部的“正统共识” 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 双重解释学 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双重解释学引发的后果 反思性的行动“流” 例行化的日常生活 社会互动的维度 结构化理论 系统、结构与制度 时间与空间 整合与变迁 资本主义社会的时空形成 高度现代性的总体特征 吉登斯对现代化的研究 现代性制度的多维分析 满怀希望的现实主义 评价吉登斯安东尼·吉登斯【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吉登斯对以往社会学的批判(见表4-1)★表4-1 吉登斯对以往社会学的批判考点二:双重解释学★★★1.社会学理论内部的“正统共识”自然主义与功能主义一般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社会系统类似于生物体。

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等都站在自己的视角上指出了以帕森斯为代表的“正统共识”的某些缺陷,但很难说这些理论解决或超越了“正统共识”的主要问题。

2.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1)社会科学的两套意义框架:①日常知识: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②科学知识: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元语言。

(2)日常知识和科学知识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因此,在根本的意义上,社会学家与常人的所作所为没什么不同。

(3)社会科学家不得不对社会变化的结果怀有警醒意识,因为正是因为他们的概念和理论对他们力求分析的社会产生了改变的效应,社会科学不能避免地以批判常识和内部自我批判为核心工作。

3.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1)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自然科学的“技术性”。

(2)社会科学的任务:①批判那些被视为常识的普通信念。

②社会科学家从事的批判活动是他们工作的核心,因此社会科学家提出的观点和他们声称所获得的发现必须接受批判性考查,所以社会科学的任务还要涉及内部自我批判。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第一章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一、历史的必然与心灵的惶然:作为理念型的民主社会1.如何面对历史必然趋势托克维尔并不认为《论美国的民主》首卷介绍的美国政治结构“是民主国家应当建立的惟一的和最好的形式”,而只是民主国家“可以采取的政府形式之一”。

而且身份平等这种社会状况似乎普遍的趋势也不一定必然获得同样的政治结果。

他只是希望借鉴而不是照搬美国,因为民主的革命既成事实,他要从“经历过这场革命的国家中找出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满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辨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再探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

2.如何研究现代民主社会(1)民主社会和贵族社会是托克维尔分析中提取的两个理念型。

(2)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概念复杂,包括具有公民自由和广泛选举权的代议制度;人民主权的政治形式;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层民众政治;乃至类似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的政治体系等。

但托克维尔注重的“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3.平等激情:民主社会的双刃剑(1)民主民主不仅是托克维尔眼前的现实,而且基于普遍的人性和自然权利的民主似乎超越了现代社会特定的历史和习俗,获得永恒而普遍的正义,不断战胜旧制度、旧习俗而蓬勃成长,遂成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

(2)平等激情民主的社会状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身份平等,而这绝不仅限于法权意义上的平等。

民主国家中平等的最重要内涵和最强大力量就是人心中激发起的平等激情。

(3)平等激情是“一柄双刃剑”平等也会使人养成一些极具危害的习性。

随着等级的消除,“生活的多样性正从人类社会逐渐消失,同样的举止、同样的思想和同样的感情正在进入世界的每个角落。

”不仅如此,平等激情可谓“一柄双刃剑”。

放纵对平等的追慕就会走向堕落。

民主社会的命运正取决于人们能否以及如何节制和引导平等在人心中激发起的欲望和激情。

托克维尔就此将重点转向平等时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焦虑与嫉妒。

(完整版)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完整版)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涂尔干一、基本理论关怀1.涂尔干被认为是一位学院派的社会学家,但是他的全部学术研究活动及其学说也包含着深厚的社会与道德关怀在内,也都是针对他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所感受到的社会问题展开的,是他为了解决那些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一些理论方案。

所以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欲解决的社会问题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前提。

2.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

3.危机表现:(1).经济危机。

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

这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等着作中最受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

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激烈的劳资冲突。

(3).精神危机。

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悲观情绪变态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杀率的上升。

4.危机现象的破坏作用:(1).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使社会团结发生断裂(2).劳资之间的激烈对抗把居住在同一社会的成员分裂成两个敌对国度(3).迅猛发展的自杀现象意味着危机和骚乱5.涂尔干认为我们必须要去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有效消除的办法,这一任务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才能够得以完成。

6.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思想家们的不同思路:(1).马克思主义者思路原因:危机起源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的私有制为核心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同在这个制度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方法:要解决危机,必须从根本上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变革,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制度来替代它。

(2).密尔等自由主义者思路原因:自由主义制度在当时尚不完善。

自由尚未能充分地、平等地扩展到每一个人。

方法:通过各种具体途径来进一步改良和完善自由主义制度,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形式上享有充分的自由。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上篇(第一章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上篇(第一章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圣才出品】

第一章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知识框架】民主作为必然趋势 研究民主的方式:理想类型对比 平等的平庸 民主社会的双刃剑 民主的怪圈 通往奴役之路 民主向专制的转化 温和的新型专制 正确理解自我利益 维护民主的经验 乡镇自治与结社 个体独立的精神 法国大革命的弊端 思考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大革命的结果 托克维尔的政治生涯与理论生涯 《论美国的民主》 评价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正确看待历史的必然趋势★(1)民主与自由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民主不仅是眼前的现实,而且基于普遍的人性和自然权利的民主超越了现代社会特定的历史和习俗,获得了永恒的正义。

(2)实现民主的途径并不是唯一的。

美国的民主革命可能并非是实现民主最好和最正确的形式,而是可以采取和借鉴的政府组织形式之一。

因此要借鉴美国而非照搬美国。

应该要寻找革命的正确方式,使革命真正成为有益于人类的手段。

考点二:研究民主的方式★★(1)民主社会与贵族社会是两个对照的“理想类型”。

想要理解民主社会就要知道它的对立面贵族社会。

(2)民主社会是复杂的,表现为公民自由、代议制、人民主权、中产阶级主导、下层民众政治,甚至是无政府的混乱状态等。

将这些特点与贵族社会加以对比就好理解了。

(3)托克维尔认为的民主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考点三:“平等激情”:民主社会的双刃剑★★★(1)民主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身份平等,而这绝不限于法权意义上的平等。

民主国家中最重要的内涵和力量就是激起了人们心中的平等激情,这具有普遍的正义。

平等可以使民众关系温和、认同增加,从而积极参与国家与公共事务。

(2)平等催生了人的自我完善信念与物质欲望。

但机会与资源不会随等级的解除而变得充盈,由此产生巨大的相对剥夺感引发下一轮革命。

(3)民主的怪圈。

民主唤起了人们对平等的激情,但是这种激情却常常得不到完全的满足,因此激起了人们心中的焦虑和嫉恨,人们普遍追求的是事实上的相似甚至雷同,失去了多样性。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个人魅力型统治2.价值无涉3.索引性表达4.初级群体5.结构性流动6.利己型自杀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简述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2.简述迪尔凯姆关于社会团结的观点。

3.简要评述吉登斯对现代性后果的分析。

4.简述卢曼的社会分化理论。

5.例举涂尔干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试比较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和西美尔的社会学方法论。

2.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大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形式,请从社会学的角度谈谈你对科层制的理解,并结合现实中的具体实例对科层制的特点、优越性和弊端进行分析和讨论。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个人魅力型统治答:个人魅力型统治是指建立在对具有出色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的统治类型。

韦伯认为,这必须包含两方面因素:①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不同凡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成为个人魅力型人物;②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表现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

个人魅力型统治或权威往往伴随着社会革命运动而出现。

这种权威的性质一般是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的秩序。

2.价值无涉答:价值无涉又称价值中立,科学研究等工作不使用价值判断,而采用逻辑判断,即客观的说明“事实是什么”,是由韦伯提出来的。

价值中立原则有两个含义:①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

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有利或是不利,他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

即他必须严格地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②要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上篇(第五章 格澳尔格·齐美尔) 【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上篇(第五章 格澳尔格·齐美尔) 【圣才出品】

第五章 格澳尔格·齐美尔【知识框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互动的形式 社会学基本观点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一般社会学 齐美尔对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分类 形式社会学 哲学社会学 定义 社会交往的形式 社会交往形式的分类:社会互动、体制化结构、游戏形式、一般形式重要概念:统治、时尚、穷人、陌生人 社会群体的分类:二人群体与三人群体、大群体与小群体 群体研究 社会互动的距离 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 文化研究 文化悲剧 社会分化的积极影响 社会分化研究 社会分化的消极影响 货币的作用 货币研究 货币与价值的关系 齐美尔对待货币的态度 冲突的现实性: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齐美尔社会冲突研究社会冲突的分类 冲突范围:群内、群际、诉讼、思想冲突 社会冲突的正功能 性别关系研究:生活的过程性、性别类型、客观世界、女性潜力、历史范式、爱情 评价齐美尔【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齐美尔的社会学基本观点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互动的形式。

(2)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不否认作为社会构成基础的个人的存在,社会并非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

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社会。

考点二:齐美尔对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分类(见表5-1) ★★★表5-1 齐美尔对社会学的分类考点三:社会交往的形式 ★★★1.定义社会交往的形式是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通过或者说正是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构成了社会现实。

2.社会交往形式的分类(见表5-2)表5-2 社会交往形式的分类3.重要概念(1)统治①包括“压制”和“屈服”两个方面,二者是一种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的关系。

②对许多人而言,压制就是使被压制者屈服,使其丧失独立性,使其对压制者言听计从。

③但是齐美尔不这么认为。

他认为作为领导者,也需要屈服者对其只是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否则这种统治关系就不复存在了。

④最简单、最常见的统治是由一位领导者实施的统治。

以客观规律的名义进行的统治其实是最具攻击性、最残酷的。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卡尔·马克思)【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卡尔·马克思)【圣才出品】

第二章卡尔·马克思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基本立场和方法原则上同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的区别?答:(1)实证社会学立足纯客观化的社会现象;解释社会学则从人的精神过程来解释社会,忽视社会现象的物质性和客观性,忽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很少论及社会的经济现象;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立场是实践,既抓住了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欲望和意志,也看到了最基本的客观社会事实:物质劳动。

(2)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这决定从实践观点看待社会现象,以一种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取代传统的静态分析。

必须首先考虑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和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其最基本或最重要的是物质生产活动。

这是马克思区别于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最基本原则。

(3)实践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在内的总体过程,这决定了从实践观点出发,必须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的多重视野里研究社会问题。

在马克思关于社会问题的论述中,社会各种层面、各种因素都被考虑在内,物质生产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社会心理、意识形态和各种政治设施,都是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充分论述的内容。

这点使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同其他社会学理论有明显区别。

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凯姆等人的实证社会学,忽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很少论及社会的经济现象,韦伯及20世纪的交换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物质生产和经济因素,这主要是接受了马克思的影响,但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

2.如何理解与评价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答:(1)对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的理解:①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这决定从实践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必须首先考虑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和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其最基本或最重要的是物质生产活动。

②实践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在内的总体过程,这决定了从实践观点出发,必须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的多重视野里研究社会问题。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社会运动[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运动,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

社会运动发展的趋势是组织化和一体化,不同于以往的隔离与零散状态,组织化的和一体化的社会运动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它超出时空、阶级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得社会运动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更能达到社会运动的初衷。

2.阶层性贫困[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答: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3.城市化[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答: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4.新社会运动[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社会运动是一种有众多社会成员参加的,有明确改变社会的目标的集体行动。

新社会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

新社会运动与传统的社会运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注入了新价值观,新运动方式,运动的支持者也有别于以往的和平运动方式。

5.《社会分工论》[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

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即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下篇(第八章 米歇尔·福柯) 【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下篇(第八章 米歇尔·福柯) 【圣才出品】

第八章 米歇尔·福柯【知识框架】 康德与批判哲学传统 尼采 福柯的思想渊源 形式主义传统 法国的认识论传统 超现实主义者与新文学 话语的含义 话语与权力 权力的含义 话语——权力理论 惩罚的三种模式 惩罚 惩罚制度的变革 规训的含义 规训 规训空间的含义 规训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程序化检查 个体规范化 微观权力的主要功能效应 社会规范化 社会秩序的稳定 福柯的广泛影响和持久意义 评价福柯 围绕福柯展开的争论福柯【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福柯的思想渊源★1.康德与批判哲学传统(1)对知识条件的批判性考查。

(2)以历史性视角考察历史的实践。

(3)借助历史学中的批判分析摆脱先验主体的束缚。

2.尼采尼采的思想使福柯得以反思他从法国教育体制和学术界那里获得的一系列“想当然”的观念,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

3.形式主义传统借助形式主义的观念,福柯从“我思”或超验自我之外的角度来考虑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考虑知识的性质。

4.法国的认识论传统福柯对理性与科学知识的历史的关注,对知识背后的各种实践条件的考察,甚至他对断裂问题的巨大兴趣,都深受法国认识论传统的影响。

5.超现实主义者与新文学超现实主义者及各种先锋文学对福柯思想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福柯在去世前一年接受的一次访谈中承认他深受布朗肖、巴塔耶、克洛索夫斯基和罗伯·格里耶的影响,正是这些艺术家帮助福柯摆脱了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对思想的支配。

考点二:话语与权力★★★★1.话语的考古学(见表8-1)表8-1 话语的考古学与非话语2.权力的含义(1)传统的权力观:将权力视为一个绝对二元对立的世界,权力的主体与对象之间永远处于对立之中。

(2)福柯的权力观:①集权统治只是权力赤裸裸的表现形式,它不可能通过国家机器将控制力量覆盖到整个社会的每个领域的每个细节中,真正的权力是隐形的,它渗透于社会状况最为个体化的细微处。

②福柯将权力视为既定空间里无数不对称的力量交织所形成的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发源于微观的、局部的对抗,对抗中无数错综复杂的力量作用彰显了权力的弥散性、渗透性和多元性。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下篇(第九章 让·布希亚) 【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下篇(第九章 让·布希亚) 【圣才出品】

第九章 让·布希亚【知识框架】客体、消费与符号 “象征交换” 政治经济学的终结 对死亡现象的历史一社会学分析 符号与现实关系的演进过程 “超现实” 模仿与客体的定局 大众传媒 纯粹的符号间模仿是当代社会的一般特征 引诱向模仿的趋同 布希亚的理论特征 评价布希亚 布希亚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客体、消费与符号(见表9-1) ★★★表9-1 客体、消费与符号让·布希亚考点二:政治经济学的终结★★1.“象征交换”(1)“象征交换”是人与人(或与自然、诸神、上帝)之间以一定的客体为媒介或象征的关系。

它是社会性的且往往是仪式性的。

它实际上是交换双方的给予和接受、获得和回报、挑战与应战的关系,因而是互惠的和可逆的。

象征交换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礼物交换。

(2)从“象征交换”的角度出发批判政治经济学。

①马克思用“生产”说明一切,他把生产想象为一面镜子,社会、历史和人都反映在这面镜子中。

②布希亚不同意马克思所提出的“对人的解剖有助于了解猿的结构、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

③布希亚还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无法说明商品的一般形式。

(3)将自己的“符号政治经济学”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继续”。

2.对死亡现象的历史一社会学分析原始社会的“死亡”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死亡”。

(1)在原始社会,生与死之间并无绝对的界线,确切地说在生者与死者之间发生了可逆而互惠的象征交换。

(2)在现代社会中,作为象征交换的死亡不复存在。

(3)在现代社会有两种意义的死亡:一是在转化为劳动力后形同死亡的生命,二是与劳动过程(价值、利润)无关的死亡。

考点三:模仿与客体的定局★★布希亚把模仿视为人与世界以及(符号化的)世界本身的基本关系。

按布希亚的说法,模仿的内容是历史地演进的,而当代社会更是一个由各种符号及其互相模仿所构成的世界。

1.符号与现实关系的演进过程(1)第一种秩序出现于现代性之前第一种秩序包含了关于上帝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神学,其实质是追求符号与现实的直接同一性。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 章节题库 (米歇尔 福柯)【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 章节题库 (米歇尔 福柯)【圣才出品】

第八章米歇尔·福柯一、名词解释1.后现代主义答:后现代主义原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

后现代主义具有反对、否定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制、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等的理论倾向。

后现代主义具有否定性、建设性和庸俗性三个向度。

2.《规训与惩罚》答:《规训与惩罚》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之一,于1975年问世。

本书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

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3.福柯答:米歇尔·福柯,法国后现代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

其主要观点有:①权力谱系学。

揭示了隐蔽在中立或友善面具下的权力与统治的实际运作状况。

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性权力,它在无数的点上被运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并且从来都不是某种可以获得、抓住或分享的东西。

权力是分散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无主体性的和生产性的,它构建了个体的躯体和认同。

得出的结论:话语是危险的,那些掌握权力的人试图对那些他们认为对自己构成潜在威胁的话语形式施加控制。

②规训社会秩序。

福柯在其有关性、监狱、疯病和人类科学的论述中揭示了一种规训社会秩序。

在一个规训的社会中,秩序不是通过法律、政府的强制性体制实施,而是通过各种控制技术,或者规训技巧和话语来维持的。

4.后现代性答:后现代出现在现代之后,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与现代纯粹是时间上的顺序关系。

后现代是指与现代判然有别的一个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新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就完全是现代的终结者。

实际上,后现代性与现代性之间更是一种批判性的关联,是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激进反思。

(完整版)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完整版)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涂尔干一、基本理论关怀1.涂尔干被认为是一位学院派的社会学家,但是他的全部学术研究活动及其学说也包含着深厚的社会与道德关怀在内,也都是针对他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所感受到的社会问题展开的,是他为了解决那些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一些理论方案。

所以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欲解决的社会问题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前提。

2.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

3.危机表现:(1).经济危机。

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

这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等着作中最受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

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激烈的劳资冲突。

(3).精神危机。

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悲观情绪变态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杀率的上升。

4.危机现象的破坏作用:(1).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使社会团结发生断裂(2).劳资之间的激烈对抗把居住在同一社会的成员分裂成两个敌对国度(3).迅猛发展的自杀现象意味着危机和骚乱5.涂尔干认为我们必须要去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有效消除的办法,这一任务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才能够得以完成。

6.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思想家们的不同思路:(1).马克思主义者思路原因:危机起源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的私有制为核心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同在这个制度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方法:要解决危机,必须从根本上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变革,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制度来替代它。

(2).密尔等自由主义者思路原因:自由主义制度在当时尚不完善。

自由尚未能充分地、平等地扩展到每一个人。

方法:通过各种具体途径来进一步改良和完善自由主义制度,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形式上享有充分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二章卡尔·马克思
一、早年的思想历程:从青年黑格尔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
1.经济关系
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也是作为对早期现代性危机的一种反应而出现的。

马克思将经济关系或财产关系理解为全部社会关系当中最核心、最本质或最基础的部分,始终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现代社会的财产关系及其经济、政治与社会后果上。

2.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致力于探讨早期自由主义社会体制形成和变化的“经济基础”,试图从经济运动的规律和机制中揭示早期自由主义社会体制各种矛盾和危机的产生根源及其解决之道。

从这种角度出发,马克思把现代社会主要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描述和分析,也就主要表现为一套关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描述和分析。

3.马克思思想的基本思路
贯穿于马克思一生思想始终的基本思路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是现代社会里一切矛盾和危机的最终根源;要消除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和危机,就必须消灭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种以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制度。

二、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形态理论
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包含了马克思对于社会结构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和说明。

这种理解和说明从概念和观点上为后面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或基础。

(1)基本概念
在对社会形态进行分析时,马克思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形态等。

①生产力
所谓“生产力”,即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物质生产既是社会形成的初始原因也是社会变迁的最终动力。

从“生产力”的状况出发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全部运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理论最重要的特征。

②生产关系
所谓“生产关系”,即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当中、为了进行物质生产过程而形成的那些社会交往或社会联系。

③经济基础
所谓“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它在内容上包括了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当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经济结构”构成了社会中其他组成要素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因此也就可以称之为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④上层建筑
所谓“上层建筑”,则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法律设施、政治设施和社会意识形式。

以社会结合的形式展开的社会生产过程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设施和国家一类的政治设施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来为之配合、为之服务。

⑤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根据马克思主义在“存在与意识”关系问题的一般观点,将“社会存在”界定为“在人
们的意识之外、不以人们的意识独立存在的那些社会现实”,而将“社会意识”界定为“以图像或符号形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内容的那些观念”。

从马克思的上述论述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论述来看,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似乎分别只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的同义语。

⑥社会形态
特定类型的生产力状况以及与该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及在其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之有机统一,就构成了特定类型的“社会形态”。

(2)基本命题
参照马克思的上述论述以及在其他地方所做的一些相关论述,马克思提出来用以理解和说明社会形态的性质和状况的基本命题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①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要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②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要和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变迁理论
不存在着永恒不变的一般“社会”,存在着的只是一些暂时、历史性的“社会形态”,历史就是诸种社会形态在一定的规律作用下依次更替的过程。

这是马克思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

解释和说明每一种社会形态是怎样从以前的社会形态转变而来,又怎样被另一种社会形态所取代,就成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

(1)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
①导致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
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或冲突,是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的情况。

②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先后关系
按照马克思的上述论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社会的基本矛盾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发生学上的先后关系:似乎一般说来,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先产生矛盾,由此引发了改变现存生产关系的必要性;然后才引发了进一步改变旧上层建筑的必要性。

③从上述社会变迁动力的理论中可以自然得出的一个逻辑推理就是:
判断一个社会形态是否或者应否发生改变的根本标准只能是看它是否符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只有当某个社会形态不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时,改变社会形态的社会变革才会真正发生;反之,社会形态的真正变革是不会也不应该发生的。

(2)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在资本主义之前和之后人类社会已经经历或将要经历的几种所有制形式。

①“部落所有制”
“它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当时人们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靠耕作生活”;“在这个阶段上,分工还很不发达,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

因此,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部落首领,他们管辖的部落成员,最后是奴隶。


②“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这种所有制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这种所有制下仍然保留着奴隶制,但动产和不动产的私有制已经发展起来,“公民仅仅共同享有支配自己的那些做工的奴隶的权力”;建筑在这个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民权力,
随着私有制,特别是不动产私有制的发展而逐渐趋向衰落;分工已经比较发达,城乡对立、国家对立和阶级对立也都已经出现。

③“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封建时代的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土地所有制和束缚于土地所有制的农奴劳动,另一方面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劳动。

这两种所有制的结构都是由狭隘的生产关系——小规模的粗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业式的工业——决定的。

”由于封建所有制是随着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征服而形成起来的,这种征服对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社会分工也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④资本主义所有制
是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第四种所有制形式。

这种所有制形式产生于工场手工业,并随着工业的发展而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成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个人所有;资本家阶级凭借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对雇佣劳动及其产品进行支配,社会日益分化为资产者和无产者两大对立的阶级;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生产过程日益社会化并因而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日益冲突。

⑤共产主义
是人类社会将要经历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共产主义是作为对资本主义所有制下生产力和“交往方式”之间矛盾和冲突的一种解决方案而出现的。

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将重新由社会共同体来统一占有、统一管理,固定分工以及与此相连的阶级对立、城乡对立等现象都将会消失,每个人都将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3.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1)阶级的概念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是从特定生产关系当中形成起来的那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的集合,是“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的与另一阶级相对立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共同关系”;阶级关系首先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即对抗性的生产关系。

阶级和阶级斗争都并非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是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种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特殊社会关系。

(2)阶级与分工有着密切关联。

阶级起源于社会劳动分工,阶级本质上就是由于劳动分工而形成的那样一些社会集团,阶级关系本质上就是分工关系。

(3)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失与生产力的发展之间自然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4)阶级关系虽然起源于生产过程,但它并不限于生产过程。

(5)尽管阶级关系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形式,但阶级的存在必然要导致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三、马克思论现代性:资本主义及其后果
1.对现代社会的理解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资本主义制度。

广泛的社会分工也好,生产与人口的集中也好,官僚体制也好,全球化也好,或者人们所认为的属于“现代社会”的许多其他特征,最终都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作为历史上最新出现的一种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先前的历史时代即封建时代末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