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板块总结(紧密复杂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复习知识点: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中地理复习知识点: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重点!)【复习知识点】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试要求:A)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

11)(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4)外力作用与地貌侵蚀搬运堆积流水作用: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形成戈壁、荒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5)岩石圈物质循环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地壳物质的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二、山地的形成(考试要求:A)(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梳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高中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等形态的演变和形成过程。

以下是对地表形态塑造的知识点梳理:1.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地壳运动是影响地表形态的主要因素,包括板块运动、地壳升降、断裂和地震等。

这些运动导致地形的变化和地貌的形成。

2.地貌形成的基本因素地貌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地质作用、气候、地形和外力作用等。

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这些作用会改变岩石的性质和形态。

气候对地貌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如风化作用、水侵蚀作用等。

地形则包括河流、海洋、山脉等。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

3.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和不断的演变。

以河流地貌为例,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受到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地貌特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4.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1)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由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其特征是高度较大,地势陡峭,山脉呈条带状分布。

山地地貌中还存在着峡谷、峭壁、峰林等次级地貌。

(2)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在长期地壳下沉和河流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地势平坦,地面开阔,海拔较低。

平原地貌中存在着河流冲积扇、河漫滩等次级地貌。

(3) 沙漠地貌:沙漠地貌是在干燥气候和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地势平坦,沙丘连绵起伏,沙漠中存在着绿洲等特殊地貌。

(4)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长期被水溶解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峰林、溶洞、地下河等特殊地貌。

(5)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在冰川作用和冰融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冰川槽谷、冰蚀湖等特殊地貌。

5.地貌塑造的影响因素地貌塑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石性质、气候类型、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等。

高考复习06 地表形态的塑造-【问鼎地理】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全域必备宝典

高考复习06 地表形态的塑造-【问鼎地理】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全域必备宝典

第六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知识框架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①岩浆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3、代表性岩石: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外力作用形成。

常见的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下形成。

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变质成板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沉积岩有层理结构和化石。

化石(是指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只存在于沉积层中。

4、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但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时间,主要的作用力不同。

5、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7、火山(1)岩石(或地质作用,地形)形成的先后顺序的判断注意:后形成的会对先形成的进行覆盖或破坏。

(2)地层出现缺失的原因:①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②缺失地层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沉积物被侵蚀完毕。

(3)流水和风力、海浪等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即粗而重的先沉积,细而轻的后沉积;而冰川沉积无分选性,其沉积物杂乱无章。

(4)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①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

南半球相反。

②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

河流流经弯道时,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5)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①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是从五种外力作用形式来划分的。

②风力作用是指风对表物质的风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必修1)

1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之间还有
若干小板块,板块处在运动中:①背离运动(生长边界),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
和海洋(大西洋、红海) ②相对运动(消亡边界 ),形成褶皱山(喜马拉雅山、安第
斯山)(结合课本 73 页图 4.10,注意板块边界位置)
13 .★研究背斜(向斜)的意义,第一:背斜通常是较好的储 石油、天然气的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编写:武山二中 王爱军
[知识点归纳](带★为强化记忆内容) 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总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势
来自地球内部,主 ⑴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要 是 放 射 性 元 素 ⑵岩浆活动 衰变产生的热量。 ⑶变质作用
⑴风化 来自地球外部,主 ⑵侵蚀 要是太阳辐射能。 ⑶搬运
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 状况趋向平缓,它们同时作用, 所以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⑷堆积
2.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而其按照地壳运动的方 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 垂直运动。
3.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 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裂谷、海洋)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
15.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主峰。
16.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 有可能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17.与平原相比,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 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地表形态的塑造》总结

《地表形态的塑造》总结

(2)断层地貌
常见的断层地貌有陡崖、断层谷、断陷盆地和断 块山等。断块山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可以延伸 数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
3.火山 (1)火山喷发
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 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的现象或过 程,叫做火山喷发。
(2)岩浆活动形成的地貌
宽广的熔岩高原、火山
①高山顶部
②河谷谷地
③山间高地
④比较开阔的低地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的演变:
发育初期的河谷,横剖面呈“V”型;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 河湾;
成熟期的河谷,横剖面呈“U”型;
2.河流堆积地貌
(1)洪积—冲积平原的形成
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的水流出山口时,由于地 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 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 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冲)积扇,多个洪(冲) 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3)板块构造学说
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 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张裂区,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碰撞区,常形成巨大的 褶皱山脉、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2.断块山 (1)断层的概念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 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当岩体发生破裂 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就形成了断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底等,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1、冲积扇形成过程: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三角洲形成过程: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在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3、(1)背斜成山的原因: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地。

(2)向斜成山成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3)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4)向斜成谷成因: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其中,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主要是内力作用;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被称为地形倒置,主要是外力作用。

(5)断层形成的断块山: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山岭(华山、庐山、泰山)(6)断层形成的平原或谷地: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宁夏平原等)4、选择在背斜处建隧道原因:背斜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牢固稳定,不易储水。

背斜找石油、天然气,原因: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背斜顶部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向斜找水原因: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下水容易汇集,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5、背向斜判断方法:背斜判断:(1)岩层向上拱起;(2)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判断:(1)岩层向下弯曲;(2)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6、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地垒和地堑)褶皱和断层常形成的地形(地貌):山岭或谷地其中地质构造是指岩层的形态,是由内力作用导致。

7、岩石圈物质循环岩浆岩只有一个箭头进,岩浆只有一个箭头出沉积岩:存在化石,煤、石油、天然气等,如石灰岩、页岩等,具有层理构造;岩浆岩:存在有色金属,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有气孔);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可作建筑材料);变质岩:可作装饰材料,如大理岩8、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高中地理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概念辨析一、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1.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3.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4.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二、海岭与海沟1.海岭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形成在生长边界,由于洋壳张裂,岩浆涌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两侧迅速冷凝,形成海岭。

2.海沟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形成在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在交界处形成岛弧,在海岸上形成海岸山脉,在洋壳物质流失区域形成海沟。

三、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1.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2.风力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四、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1.雅丹地貌:是由平行相间排列的吹蚀沟槽、垄岗组成的崎岖破碎的地貌。

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是泥质岩层的垂直节理(裂隙),遭受定向风长期吹蚀,裂隙逐渐扩大而形成的。

以新疆罗布泊雅丹附近最为典型,故名雅丹地貌。

2.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层的垂直节理,由流水侵蚀、风化剥落和崩塌而形成的。

主要景观是丹崖赤壁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

以广东丹霞山命名。

原理方法一、岩石圈物质循环及三类岩石二、外力作用与地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四、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图胜千言地质剖面图的判读程序认知结构地形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一、地形特征描述地形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地势起伏(地势倾斜方向、地势起伏大小)+特殊地貌(如海岸线曲折、黄土广布、沙漠广布、冰川地貌广布等)。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一、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1、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包括地震〕、岩浆活动〔包括火山喷发〕、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下〕2、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⑴垂直运动:形成断层〔工程工程和水库要避开断层〕①上升运动—地垒—断块山〔泰山、庐山、华山、贺兰山、阴山〕②断裂下限—地堑—谷地:渭河谷地〔平原〕、汾河谷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湖泊:贝加尔湖、滇池、洱海〔断裂下陷形成洼地,河流水和地下水会聚而成〕⑵水平运动:①张裂: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形成海岭:大洋中板块张裂处,岩浆喷发遇水冷却而成②碰撞:海沟: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褶皱山〔背斜、向斜〕二、3、背斜:岩层向上凸起;中间老两翼新;储存油气资源背斜易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较脆弱,在外力侵蚀下成谷地4、向斜:岩层向下凸起;中间新两翼老;储水构造,适合建水库向斜易成山的原因:向斜两侧受挤压力,在外力堆积下成山5、板块示意图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成⑵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成⑶落基山脉: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而成⑷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而成⑸红海: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⑹冰岛: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多火山地震温泉⑺新西兰: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⑻日本: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⑼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⑽太平洋大局部为消亡边界,向西北方向移动,面积不断变小⑾大西洋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⑿勘察加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消亡边界⒀印度尼西亚和缅甸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二、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2、外力类型:风力、海浪、冰川、流水3、风化作用:〔温度、水、大气、生物〕使岩石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地表4、丹霞地貌:红漠化,江南丘陵成因:植被破坏严重,在流水侵蚀下,红壤大量裸露5、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云贵高原〔云、贵、桂〕⑴成因:流水溶蚀石灰岩⑵特征:①因为流水侵蚀使土层较薄,土壤贫瘠②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③石灰岩下渗严重,地下水丰富,地表水不丰富④地壳活泼,多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滑坡三、河流地貌1、流水侵蚀的形式⑴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⑵下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开展⑶侧蚀:使谷地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开展结论:流水侵蚀严重的原因→含沙量增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势陡峭,流速快,侵蚀力强,植被少,土质疏松,认为植被破坏2、入海口处三角洲形成的原因⑴河流流经中上游,因地势陡峭,流速快,侵蚀力强⑵入海口处地势平坦,使流速变得更慢,河道变宽,泥沙大量堆积⑶海浪的顶托作用使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地质作用表现: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右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考点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4、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

(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知识梳理地质作用的基本类型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目前以地壳运动为主,地壳运动中以水平运动为主②外力作用:【知识深化——内力作用与地貌】①内力作用:●产生: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B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及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②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形态③岩浆活动与地表形态:●定义: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比较快的(火山)也有较为缓慢的(熔岩高原)●【知识深化——外力作用与地貌】①风化作用:●定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化学风化)和生物分解(生物风化)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表现形式: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一般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但为后续的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供了物质基础。

风化形成的风化壳是土壤形成的母质②侵蚀作用:●定义:在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表现形式: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海浪侵蚀和冰川侵蚀●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侵蚀物离开原地,并形成侵蚀地貌,对地表形态直接产生影响③搬运作用:●定义: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表现形式:流水搬运、风力搬运、海浪搬运和冰川搬运●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风化和侵蚀产物离开原地,为堆积作用输送物质。

搬运作用是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完整word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授课建议]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 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3.内力作用的意义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积1. 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 形成散落的碎屑, 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 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 如右图所示:2. 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 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 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 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 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 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 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1. 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 (1)从地表形态上看: 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 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 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 无分选性。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1、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2、能量来源分类:种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影响地表形态速度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快速:火山喷发或地震缓慢: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定义——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统称为外力作用。

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1)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对地形的影响1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2水平断裂,形成断裂带:如东非大裂谷3海洋:大西洋的扩张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青藏高原、华山、台湾海峡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风化作用: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温度变化使岩石表里受热不均,膨胀和收缩差异容易使岩石崩解破碎。

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3)侵蚀作用:运动着的水、冰川、空气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的作用。

包括以下四种: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搬运介质: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4)堆积作用:在搬运的途中,由于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导致物质逐渐沉积。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高二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高二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高二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和形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高原、丘陵等。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结果,涉及地理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本文将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进行知识点归纳,具体如下:一、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构造运动:地震、地块运动等地壳构造的变动,能够形成山脉、断裂带等地表形态特征。

2. 地热作用:地下岩浆的喷发、火山爆发等地热活动,能够形成火山口、火山岛等地貌特征。

3. 抬升和沉降:地壳的垂直运动,涉及到地壳的抬升和沉降,可以形成高原、盆地等地表形态。

二、水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侵蚀作用:包括河流侵蚀、冰川侵蚀等,能够形成峡谷、河谷等地貌特征。

2. 沉积作用:河流、海浪等水体的沉积作用,可以形成河口三角洲、海岸平原等地表形态。

三、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风蚀作用:风力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例如沙漠中的沙丘、风化造成的石漠、沙尘暴等。

2. 风积作用:风力对地表的沉积作用,例如风成沉积、黄土高原等地表形态。

四、冰雪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冰蚀作用:冰川的侵蚀和磨蚀作用,可以形成冰碛、冰川湖等地貌特征。

2. 冰积作用:冰川的冰积作用,可以形成冰川三角洲、冰碛平原等地表形态。

五、生物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植被侵蚀:植被根系的侵蚀作用,能够改变地表的物质组成,形成土壤侵蚀。

2. 动物活动:动物的挖掘、穿越等活动,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例如土壤改良、土壤腐蚀等。

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城市建设:人类的城市建设活动,包括建筑物、道路、河道的改造,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

2. 采矿活动:矿山的开采活动,可以形成矿山、采空区等地表形态特征。

3. 农业活动:农田的耕种、水利设施的建设,能够改变地表的利用方式和形态。

综上所述,地表形态的塑造涉及到地壳运动、水力作用、风力作用、冰雪作用、生物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变化,包括地形、地貌、水文等各种形态。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地球长期地质作用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

以下将从地质作用、气候变化、水文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和地层抬升等作用。

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发生突然位移所引起的震动,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重要意义。

地震会产生断层和地震带,造成地表形态突然变化,如地震断裂、地震滑坡、地震洪泛等。

火山是地球表面的一种重要地质现象,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显著影响。

由于火山的喷发、喷发物的堆积和岩浆的挤压,地表形态常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例如,火山爆发会形成火山口、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岩石、熔岩流和火山灰等。

地层抬升是指地球表面地层的垂直位移和挤压作用,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有重要影响。

地层抬升一般是由海底扩张、地壳压缩、地震等作用引起的,会产生山脉、高原、峡谷、盆地等地形特征。

二、气候变化气候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有很大的贡献。

气候因素包括降水、风、温度、日照等多种因素。

例如,降水是一种重要的气候因素,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明显的影响。

大雨会引起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地表形态严重变化。

在旱季,地表水流受到限制,往往会形成干流和支流的分枝结构;而在雨季,逐渐集水形成干流,形态平直、植被茂盛。

风也是一种重要的气候因素,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有很大的贡献。

风会扫走地表的细沙和土壤,形成风蚀作用,形成沙漠、沙丘、荒漠等地貌特征。

此外,温度和日照等气候因素也同样会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产生影响。

如常年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会形成热带雨林,而较干燥的气候环境则会形成沙漠和荒漠。

三、水文系统水文系统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水文系统包括水文循环、地下水、河流和湖泊等。

例如,河流和湖泊是水文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水体,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漫滩 平原
中下游 地区
河 流 凸 岸 堆 积 形 成 河 漫 地势平坦 滩,河 流改道或继续下蚀,多个 废弃 的河漫滩连接
三角洲
入 海 口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 地势低平,河 处 处堆积 网密布
★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及其对河谷的影响
( 1 )河流上游主要是下蚀和溯源侵蚀,下蚀使河谷变深,溯源侵蚀使河谷 向源头方向变长; 河流中下游主要是侧蚀,侧蚀使河谷变宽。
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 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 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 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环太平洋地震带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 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 , 安全稳定 , 不易积水。 5. 火山 岩 浆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主峰、 活 动 日本富士山。 与 地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 貌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会形成溶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6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交通建设原则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柱、
干旱、 半干旱的沙漠地 区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 U 形谷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 高 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搬 运 作 用 冰川搬运 流水搬运 风力搬运
海蚀崖、海蚀柱 泥石流 沙尘暴
滨海地带 湿润、半湿润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海 滨地区
物质迁移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 高 纬度地区
海浪搬运 堆 积 作 用 风力堆积 流水堆积
海浪堆积
海滨沙滩
★( 1 )冲积扇形成过程: 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 砾石、泥沙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 2 )三角洲形成过程: 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在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 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岩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物质迁移
滨海地带
冲积平原(洪积平 沉积物颗粒 山 口 处 , 河 流 中 下 原、河漫滩平原、三 大 的 先 沉 游 角洲) 黄土高原、沙丘 积,颗粒小 的 后 沉 积, 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 具有一定的 区 分选性
冰川堆积
冰碛地貌,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 高 积 纬度地区 滨海地带
对交通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的影响 对线路走向 ①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的影响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 8 字状;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避开沼泽;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架桥; ⑤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⑥尽量选择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尽量多的经过居民点 对线网密度 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线网密度大 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 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①水平运动 ( 为主 ): 形成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 脉 , 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垂直运动 ( 为辅 ):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 变迁
易 被 侵 蚀 成 谷 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地
★考点 ( 1)背斜成山的原因: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岩层 向上拱起,形成山地。 ( 2 )向斜成山成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 3)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 地。 ( 4)向斜成谷成因: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岩层向 下弯曲,形成谷地。 其中,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主要是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被称为地形倒置,主要是外力作用。
三、河流地貌的发育
1. 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作 用 类 地貌类型 型 分布 成因 地貌特点
河 流 侵 V 型谷 蚀 作用 U 型谷
河 流 上 向下和向源头侵蚀 游 河 流 上 向河谷两岸侵蚀 游
河谷深而窄, 谷壁陡峭 河谷宽而浅
河流 堆积 作用
冲 积 平 原
洪积 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 以谷口为顶点 趋缓,流速减慢河流搬运 呈扇形,冲积 的物质堆积 扇顶端到边缘 地势降低,堆 积物颗粒由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山岭(华山、 庐山、泰山) ( 6)断层形成的平原或谷地: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渭河 平原、汾河谷地,宁夏平原等) ★选择在背斜处建隧道原因: 背斜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牢固稳定,不易储水。 背斜找石油、天然气,原因: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背斜顶部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向斜找水原因: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下水容易汇集,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背向斜判断方法: 背斜判断:( 1)岩层向上拱起;( 2)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向斜判断:( 1)岩层向下弯曲;( 2)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地垒和地堑) 褶皱和断层常形成的地形(地貌):山岭或谷地 其中地质构造是指岩层的形态,是由内力作用导致。 2.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 边界类型 对 地 举例 貌 的 影响 张裂 生长边界 裂 谷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和 海 洋 碰 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巨 大 喜马拉雅山 (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 褶 皱 块碰撞 ) 山系 阿尔卑斯山 (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碰撞 )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海沟、 安第斯山、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 造 山 部岛弧 带
——
——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布 能量来源
在温度、 水、 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 普遍 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 碎屑物质。如石蛋地形、棒槌山
侵 蚀 作 用
流水侵蚀
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 河流流经的高原、 山地 太阳辐射 地表形态
( 2)河流弯道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平直的河道考虑地转偏向力
2.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作用 ①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②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提供丰富农副品 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我国南方) 河流少耕地连片聚落规模大(我国北方)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河流中下游城市密集 ②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布 ③山区河谷中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二、山地的形成
1. 褶皱山和断块山 褶皱 地质构造 背斜 判 断 方 法 地 貌 类 型 及成因 背斜顶部受张 侵 蚀 后 地 貌 力, 岩层弯曲形 态 岩层新老关 系 未侵蚀地貌 岩层上拱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断层
岩层破裂且发生明显位移
中心老两翼新 山岭
中心新两翼老 谷地 水平位移:形成裂谷; 垂直位移:上升的岩体形成山 向斜槽部受挤压, 岩 岭或高地 , 如华山、庐山、泰 山 . 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 地 ,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