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

合集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在逐渐深入,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在广泛探讨各种问题时,格外注重并集中展开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些“热点”。

这些“热点”,大都是关系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能否取得进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是否科学、正确,就是制定、设计合理的历史教学改革对策和途径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证。

笔者谨就如下问题谈些许个人看法。

一、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谈论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不能不涉及另一个问题,即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发展。

当前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备受人们的关注。

但是,这种关注往往被自觉或不自觉地限制在了一个狭窄的范围里:就教科书论教科书。

但是,对问题的研究不能够就事论事,而应该从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这样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加以认识。

如果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可能就会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思维方式,对诸如历史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历史教科书的具体编写形式等等诸多问题,有全新的认识。

而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历史教科书的建设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在于非正式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

”《美育》“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

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另外历史教材中,从“匈奴未灭,何以家还”的霍去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赤诚。

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尤其是“五四”以来。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技巧丰富,途径繁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初中历史老师应该运用适合学生的具体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学的顺利开展。

当今社会,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要求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历史教学作为教学的较为次要内容,受到家长与学校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存在许多技巧与途径,需要初中历史老师不断创新与完善。

本文拟从品德教育、兴趣培养以及知识层次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技巧进行初步探索。

一、品德教育技巧一是注重德育渗透的感受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把德育渗透到历史评价的感受认识当中。

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才能从中得到思想感受,起到德育的作用。

例如,在讲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学习、奋斗的信念,使学生拥护党的领导,热爱中国共产党。

像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在历史教材中出现很多,教师应根据不同事件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二是注重德育的适时方法。

结合历史知识教学,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现编《中国历史》教材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各个阶段的历史选材侧重不同。

古代史侧重讲述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教师要弘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教育学生热爱人民,热爱祖国;近代史侧重讲述民族面临危亡和挽救民族危亡,教育学生发奋学习,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

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历史教训,充分认识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组织后,国际竞争范围更广,竞争更激烈。

落后就会在竞争中失败。

以此唤起民族振兴意识。

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责任感,真正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教师要把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强盛事例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富中国、强中国、发展中国”,在心灵深处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度 上避 免 了抄 袭 现象 。 因而 性 、开 放性 和灵 活性 ,从 而培 养 学生 的个 性 和参 与 性 ,既 是适 应 素质 教育 的需要 ,也是 摆在 每一 个历 史
分利 用 历 史学 科 的特点 在平 时 的教育 中进行 历史 学 习 目的强 化 教育 , 以此使 学生 深刻 认 识 到历 史是 一 门科 学一一 人 类 生存 必 不可 少 的科 学 。正 如 马 克思所 说 : “ 我们 仅仅 知道 一 门 唯一 的

个 班级 针 对不 同层次 的 学生 采取 多 种形式 的作 业 布置 方法 ,比 如 ,对 于 成绩 较 好 的班 级或 学生 布 置的作 业 多 为主观 性 、开放 性 习题 ,而成 绩 较差 的 大多 以 客观性 习题 为 主 ,这 样 做收 到 的 教 学效 果 很好 ,它使 每 位学 生都有 事可做 而且 能做好 ,一定 程
初 中历史教 学之我 见
河南 省 安 阳市 汤 阴 县 实验_ 申学 张 改花
摘 要 :历史 学科 是 -1 " 3 人 文学 科 ,初中 历史教 育有 没 有效 果不在 于学 生 拥有多 少 历史 知识 ,而在于 能否 “ 全面 地 、客观 地、 辩
证 地 、发展 地认 识 历史 、认识 社 会 、认识人 生 。” 历史课 程实 施 素质 教育 ,就是 要在 向学 生传授 历史 知 识的 同时 ,充分 挖掘 知识 的
文 化 价值 和教育 价值 ,使 学生 在 掌握 历史知 识 的基础 上 ,获得能 力 ,求 得发 展 ,促 进 良好 个 , i S 的形成 。 因此 在历史 课上 培养 学生 的 种 思想 意识 就成 为课堂教 学 的主 题 ,本 文就此 问题 谈谈 自己 浅显 的认识 。
关 键词 :历史 参 与 意识 问题 意识 随着人 类 进入 2 l 世 纪 和知识 全球 化 时代 的到来 ,培 养 和造 就 富 有 创 新 精 神 和创 造 能 力 的 高 素 质 人 才成 为教 育 的重 要 目 的。 高素 质 的人 才 就是 情感 和智 能相 结 合 ,综合 能 力全 面发 展 的人 。下面 就历史 教学 中几种 意识 的培 养谈谈 自己的认识 。

"三段式"历史学案导学教学之我见

"三段式"历史学案导学教学之我见

其 一 ,教 师 必须 在 备 课 阶段 充 分领 悟 本 课 内容 , 根
习。 “ 习 , 定 为 必须 使 学 生 实做 的工 作 。 “ 习 的事 ”预 规 ”预
项 一 一做 完 , 后 上 课 。 ” 所 以 重视 和 强调 预 习 , 是 然 之 正
据 新课 程 标 准 , 握 本 课 的 重 难 点 , 理 选 择 有 普 遍 意 把 合
状 况 : 下及 时批 阋练 习或 作 业 , 时 反馈 , 正 学 生 出 课 及 订
学 生 良好 的 预 习 习惯 会 逐 渐 养 成 , 习 的 质 量 也 会逐 步 预
提 高。 在 这 一 阶段 中 , 师 首 先要 认 真 钻 研 教 材 , 究 学 教 探 情 , 立 不 同 水 平 学 生 预 习 的 主 攻 方 向 , 分 不 同课 型 确 划 的 层 次 要 求 , 结合 教 材 的重 难 点 和 课 后 作 业编 排 的 意 再 图 , 心 设 计 预 习题 , 统筹 考 虑 其趣 味 性 。 精 并
际操 作 , 受 到 广 大一 线历 史教 师 的 欢 迎 。 下 面 笔 者 就 而 先 发 言 、 抒 己见 。 平等 和谐 的 气 氛 造 就 了学 生 对 老 师 各
的 某 些 阐释 也 敢 大 胆 补 充 、 定 , 教 材 的 一 些 内容 和 否 对
此 谈 一 谈 自己在 运 用 这 种 崭 新 的 教 学模 式 过 程 中 的 一
历 史课 的 当堂检 测 内容 和 时 间安排 一 定要 科 学 。时 间 不 宜超 过 1 0分 钟 。题 量 要 适 中 , 内容 以巩 固基 础 知
第 三层 : 解 历 史知 识 。 知 识 梳 理 弄 清本 课 知 识 结 理 构 等 。为 了培 育 良好 的预 习方 法 , 们提 倡 三 问 , 问 自 我 即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2营造 联 想氛 围 , 受 历 史魅 力 感
j 活力 }巾历 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符 合现行素质教育的 J J 求 , 够 转 变 传 统 历 史教 学 巾 教 帅 ” 堂 淞 ” 学 生 “ 能 满 和 死 碗背” 的弊端 . 提高学生学爿历 史的兴趣. 增强学生分析史 料 和 进 , 社 会 凋 仓 的 能 力 , 宽 学 生 的视 野 , 养  ̄I. 彳 拓 培 学生 D ' I

从不懂到懂 , 从少知到多知 . 从不 会到 红情感 , 会, 从 不喜欢到喜欢 , 不热 爱到热爱 . 从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依 据 历 史学 科 特 点 和 学 生 认 知 水 半 , 出历 史 的 学科 特 色 , 突 抓
住教学重点 , 突做 教 学 难 点 , 每 一 l 课都 让 学 生 有 认 知 收 使 节 获 和科 学感 悟 枉 情 境 之 巾 , 、学 生 _ 确 丰俸地 位 . 充分 发 挥 教 l 的 丰导 作 用 。通 过 暗 示 、 色效 应 , J f I j 角 引起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使 学 生 积 极 投 人 到历 史学 爿活 动 巾 二 、 行 初 中 历 史有 效 教 学 践
巾历 史新 课程 实施 以 来 . J 历 史教 帅 用绕 新 硼 念 、 大 课标 认 真 组织 教学 ,历 史课 堂 焕 发 出 了前 所未 有 的生 命 堂 卜。接 菥我 让 大 家 猜 猜 胡 萝 J原产 地 征 哪 , 怎 么 传 到 巾 、 是 原地 区 的 。 从而 导 入 到 新 课 的 教学 从学 生 熟 悉 的 身边 事物 人手 . 样 的导 入 能 够 有 放 地 激 发 学 生 f 的求 知 欲 、 这 ~扯 好奇 心 .l 学生生疑 、 趣 、 弓导 生 从而 激 发 学生 助 学 的 热情 凋 动 学 生 集 r注 意 力 . f l 从而 最 终 将 学 生 引 入乐 而 忘 返 的 境 地 如 H. 勃 洛 波 夫 所说 : 1 生 乐 意 学 的 时 候 ,就 比 A多 “ 学 被 迫 强制 学 爿轻 松 僻 多 . 效 碍多 有 ”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doc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doc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摘要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解读教材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境界。

在新世纪新阶段,历史课堂教学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下,要上好一门历史课,我们不仅要向学生系统讲解教材内容,而且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唯有如此方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的。

一、用史学解读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课教师要运用一些时事热点来对教材知识进行阐释,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三民主义》时,教师可结合当前我国广大民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对“三民主义”进行解释,让学生易于掌握该知识点。

教师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可要求学生咨询其爷爷奶奶或父母亲,了解他们年轻时的生活状况,再将其与自己当下的生活进行对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过去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而且还能够让他们懂得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珍惜当下,教育他们为创造祖国美好每天而努力学习。

二、加强历史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三、设置“问题意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中,历史课教师只重视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有所改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学历史课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传输教材知识上,他们应当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应问题,使课堂成为师生和谐互动的舞台。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历史歌曲和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强烈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时,应当选择一些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然后与学生一道思考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初中历史课情境教学之我见

初中历史课情境教学之我见

实际的契合 点 , 让学 生穿越 时 光隧 道 , 走进历 史。如在 学 习 《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课时 , 我事先在 黑板上悬挂起 北宋张择端 的《 清明上河 图》, 让学生 与画面 中的人物对号入 座, 班里 的学生摇身一变有的成 了汴河上的船夫 , 的成 了忙 有 碌 清贫 的饮食摊 主, 的成 了出身高贵的官员 , 有 有的成 了才华 横溢的文人 墨客 ……大家现身说法 , 自己的衣食住 行 , 自 谈 说
己的喜怒哀乐 , 俨然 回到 了一千多年前的宋代 , 浑然不知身外 的现实世界 。在教学 中我们 可以经常地 这样设计 : 假如 你是 历史 中的人物 , 面对 此情此境 你如何想 ?怎样做?这样 就很 容 易使学生不再感觉历史 的遥 远和 陌生 , 而能 够以一种 亲切 愉悦 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 中。
开始就笼罩 了浓重的气氛 , 学生 的思维与课本 内容 的氛围相 融合 , 对于下面的教学起到 了引领作 用。
另外 , 形式多样 的活动 的设 计也能 够渲染浓厚 的课 堂氛 围, 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 。新课 程特别注 重学生思维 能力 的提 高和情感道德价值 观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 目标靠过 去单 一的 “ 说教式 ” 教学 很难达 到 目的。所 以我们 的历 史教师要 解放 思想 , 用新教育 的观念指 导 自己的教学 行为 , 善于研究 , 精心 设计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精彩的课堂活动。 我们常常在课 堂上见到这样精彩 的场面 : 记者采访 、 历史剧表 演、 辩论赛等 , 在形式多 样的活动 中学生们积 极发 言, 踊跃展 示, 积极参与到教学环境 之中 , 历史课 堂展 现出动人的魅力 ! 总之 , 作为历史课教师 , 我们有 责任 以理 性的科学 态度 、 感性的思维方式 , 在历史课堂上再现历史 , 让孩子们切身去体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之我见

思维 , 并且注 意培养学生 的分析 、 比较 、 综合 能力 , 提高学生 的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 初 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源, 共 同参与到学 习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形式 、 内容丰 富 的多媒体课件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提 高课 堂学 习的效 率。在课下 , 学生可以利用 网络查找相关的历史信息 , 不仅 丰富了 自己的历史知识 , 还体验到 了 自主学习的快乐 , 从 而以更加积极 的
程 中不 断体验进 步与成功 , 认识 自我 , 建立 自信 , 调 整学 习策 略 , 促 进学生综合语 言运用能力 的全面发展。 同时 , 评价应 能使教 师获得英语教 学 的反馈 信息 , 对 自己的
教 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 当的调整 , 不断提高教 育教学水平 。在 日
野, 更好地认识历史 。教师要实行多方位 、 多层次 的教学方式 , 培 思维。因此 , 教师要采用积极 的教学手段 , 启发和激发学生 的思维 养学生 的思维意识。 方式 ,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
历史教 学原则必须进行创新 , 多系统 、 多角度地 启发学生 的 随着互联 网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成 为老师教学 的一个重要辅 助工具 。因此 , 在教学 中, 教师要带领学 生一起挖掘历史信息 和资
三、 初 中历史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初 中历史教学创新 的一个重点环节 , 历史
教 学参考 , 2 0 1 2 ( 9 ) .
( 作者单位
甘肃省 白银 市会宁县 白草塬 乡教育管
教学手段应该随着科学技术和时代 的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 。 新课 理 中心 )
节课应该有效合理地 引入评价 ,让 学生明 白自己是学 习的主人 ,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

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

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

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

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

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

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

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

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

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

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就是系统的、灵活的,可以保证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作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标签:历史教学;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以当前既是落实学校教育改革方针的关键,也是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是人们对历史教育的第一印象。

造成这样误解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本身出了问题。

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

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

就教材的编写来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

就教师来说,为了完成高考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只会强调死记硬背。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等问题,这也是现实问题。

二、历史教学的内容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过去已发生的客观存在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

历史学科就其性质上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了解和认识,是对过去的阐释。

正是这种历史的认识,才使得历史原本就具有借鉴的作用和教化的功能,历史学科也才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历史是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门学科,而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生存问题。

如果我们把历史仅仅看作是过去的事情,把历史学科仅仅视为对过去的记载,那么就可能会降低历史教育的意义,使历史的教学不是贴近而是脱离社会与人生。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之我见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之我见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之我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教学始终是整个教学的重点。

通过历史人物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观点,采用恰当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人物的选取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增删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尽管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过程错综复杂,但都离不开人的活动,每个时代、每个王朝、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

现行历史教材提及到的历史人物近千人,重要人物起码也有200余人,如此众多的人物如何选取,就要紧扣《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有目的地重点选取,以突出人物教学的重点,切不可漫无目的地,随意取舍。

二、历史人物的讲述要讲究讲述方法并力求艺术性历史人物的讲述有以事件讲述人物和以人物讲述事件两种方法:以事件讲述人物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几乎每个事件都涉及历史人物,我们可通过对事件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其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

比如讲秦末农民战争,其中就涉及到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重要历史人物等。

因为中学历史教材是采用通史体裁编写的,用“以事件讲述人物”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

以人物讲述事件也是我们讲述历史人物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它主要用于某历史人物的思想或活动等对该时期产生重大的影响或作用。

例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发动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上述两种方法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力求讲解的艺术性,我们在讲述的过程中有意引入人物当时背景下的重要言行或引入人物当时的外貌特征,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恰当运用多媒体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优化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优化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敏感 的认知阶段 ,我们 不能像 以往一样 进行
“ 鸭 式 ” 学 , 只 能 引 起 学 生 对 历 史 填 教 这 的 抵 触 心 理 。《 史 课 程 标 准 》 出 : 历 历 指 “
史教学应该关注 ‘ 习分析 问题 和解 决 学
问 题 的 方 法 ,改 变 学 生 死 记 硬 背 和 被 动
【J 3 3
较 薄弱。对于历史 , 他们刚 刚接 触 , 以 所 在 知识 的掌握上难度 较大 。针对不 同年
级 的学 生 , 们 要 有 相应 的教 学 方 法 。 我 对
、师稿 北准2诺 育魄 蔓 朱范) 汉大解 京(o 历i0薯 冒学读0 :实务 史编2 北出『 .验M 课.教 京《1 i版. 程全曩 凝社。 标日i , 》: 义 .
同学 都 不 亦 乐 乎 地 参 与 进 来 ,通 过 这样
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对 于全面人才 的培 育成为现代 教育 中一项重要 任务 。而初 中教学 之中的历史 ,在传统 教学 中一直
处 于不 利 的 地 位 , 由于 部 分 老 师 的不 重 视 , 生 的不 感 兴 趣 , 致 许 多 学 生 对 这 学 导 门 学 科 有 着 抵 触 心 理 。 在 我 调 查 的 10 0 名学 生 中 ,3 5 %的 同 学认 为学 习历 史 枯 燥 无 味 , 以产 生 抵 触 心 理 。 对 于 教 学 , 所 我
接受知识的学 习方式 ’ 我们应该 把传 。” 统课堂模式改变 过来 ,首先不能 以老师 为主体 , 要让学生积极参 与进来 。每堂课 前 ,我要求学生们按顺 序一人找一 篇与
所 要 学 习 的那 一 课 有 关 的 历 史 故 事 , 在
总之 , 我们必须 贯彻 新课 程的理念 , 改变 自身 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 生对 历史 学 习的兴趣 和提高学生认知 的能力 。我

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

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
历史 教 学 方法之 我 见
山 东即 墨 市灵 山 中学 正确的教学方 法, 使教者愿 教 、 叮 学者愿学 ,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历 起 史教 学过 程 中 , 师 可 采 用 多 种 方 法 , 教 让 学 生通 过 口诵 、 手摸 、 记 , 到更 多 心 学 知识 , 并使课 堂气氛轻松 愉快 , 消除学 生对 历 史 学 习 的厌 倦 心 理 , 强学 习兴 增 趣。在十几年的教学 过程 中, 笔者结合 中学 历 史 教 学 的 内容 和 学 生 的心 理 特
方案 , 是上 好 这 堂 课 的 重 要 前 提 , 有 具
综上所述 , 我们可以得 出这样一个 结论 : 中国学者在使用英语进行科研论 文的写作时 , 民族的独特思维模 式确 汉 实对他们产 生 了很大 的影响 。文 中的 数据充分显示 , 由于汉 民族独特的思维 方 式 , 们认 为 句 子 的主 语应 该 是 行 为 人 的发 出者 , 因此 中 国学 者 在写 作 时 会 倾 向于 使 用有 灵 主 语 。相 比之 下 , 由于 西 方人习惯 于一种客体型思维方式 , 他们 在 写作 时会 经 常 使用 无 灵 主 语 , 且 这 并
然而 , 们在汉 语 中却很 少见 到这样 的用 我 法 , 根据 中国人 的思 维 习 惯 , 因为 只有 人 或社会团体才有这类有意识的行为 , 而非 人类 的无生命 的 事物 一 般 只能 有一 些 无 意识、 无意志的状态、 运动或变化。
五 、结 论
古 谚“ 史者 明智 ” 历 史 学 科 内 学 。 容广 泛 且 与 文理 相 通 , 以 文学 最 为 明 尤 显。历史和文学是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 , 历 史 背 景是 文学 的 基 础 , 文学 是 历 史 背 景 的再 现 。 因此 , 史 教 学 过 程 中 , 历 使 之 文 史互 通 , 文 学 的 教学 方 法 来 表 现 用 历 史 , 果 尤 为 明 显 。如 语 文 课 程 中 效 《 壁之 战 》 《 船 借 箭 》 文 章 是 学 赤 、草 等 生乐于阅读 的内容 , 借此 了解并学 习历 史科 日 中从 三 国鼎 立 到 蜀 吴 灭 亡 等 史 实 内容 , 文史相互 交融 , 使学生兴趣 盎 然 , 忆 深 刻 , 于更 好 更 广 泛 地 学 习 记 利 相 关 历史 内容 。在 此 基 础 上讲 述 、 析 分 史料 , 能再 采 取 议论 文或 说 明 文 的方 如 法 , 到 观点 明 确 , 理 有 据 地 介 绍 历 做 有 史 场景 或 人物 史 史 , 进 一 步 开 阔学 生 会 思路 , 培养学生的想象分析能力 。 当然 , 数学 、 理 、 物 化学 等科 目与 历 史敦 学 同样 可 以 串 联贯 通 , 中国 历 史 如 t 的四大发明与数 理化 内容巧妙 串联 , 同样可举一反二。抓住历史线索 , 与其 他科 目恰 当 融 串 联 , 抓 住 渔 网 之 如 纲, 纲举 曰张 , 学 的 内 容 一 把 网打 尽 。 二 、 合 现 实 。 发 教 学 活 力 与 想 结 激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性教学之我见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性教学之我见
2 0 1 3 - f - 第 7 8 期 考试 周 刊
初 中 历 史 学 科 有 效 性 教 学 之 我 见
张 锐
( 南 通 市唐 闸 中学 , 江 苏 南 通 2 2 6 0 0 2 ) 摘 要: 有 效性 教 学 是 学 校 教 育 中一 项 孜 孜 以 求 的发 展 性 课 题 .也是 各 类课 程 改革 和 课 堂教 学改 革 坚持 不 懈 的 努 力 方 向 。什 么是 有 效 性教 学 呢?从教 师 立场 而 言 . 是 指 能 够 主 导 和 促 进 学 生进 行 有 效 学 习的 教 学 行 为 实践 : 从 学 生 角度 来讲 . 则 是 指 通过 教 师一 段 时期 的主 导 教 学 .学 生 在 基 础 知 识 和 学 习能 力 等 方 面取 得 综 合 性 的 良好 发展 课 堂 是 基 础教 育 和课
略原则 , 在明确“ 以教 师 为 主 导 , 以学 生为 主体 ” 的新 型 教 学关 系的基础上 , 倡 导 开 展 以认 知 、 能 力 和情 感 目标 为 一 体 的 “ 三 维 目标 教 学 ” 活动 , 为 我 们 指 明 素 质 化 教 育 教 学 的发 展 方 向 笔 者 从初 中历 史 教 学 的角 度 , 阐 述 了一 些 实 践 性 观 点 . 希 望从 中 收 获 一 些商 榷 和 指 教 之 言 。 是 以 激 发 课 堂 学 趣 为 抓 手 .灵 活 采 用 丰 富教 学 方 法 .
眼 光 和 长 远 目标 规 划 . 积极有效地开展“ 鱼 渔教 学 ” 实践活动 , 为 促 进 学 生 的 全 面发 展 和终 身 发 展 打 下 坚 实 基 础 。 在初 巾历 史课堂教学中. 我 们 要通 过精 心设 计 问 题 等 手 段 . 善 于 主导 并 引 领 课 堂 活 动 和学 习思 维 , 不 断培 养 学 生 在 质 独 立 思 考 、 质 疑 问难 、 全面联系 、 温故知新 、 综合辨析 、 合 作 探究 和 实践 创 新 等 方面的能力。 如 在评 价隋 炀 帝 的 功 过是 非 时 , 引 导 学 生 通 过课 前搜集 、 课堂学 习、 辩 论梳理等活动 , 让 他 们 既 看 到 隋 炀 帝 残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信 任 学 生 , 信 学生 相
课我相信f f , 电『 这一节课得到一场意想不到的结果。 1 这一节课 , 我把教学任务完成后 , 还有十五分 钟, 我就让他们做课后活动建议 “ 想象一下北京人

应该怎样上 ?没有答案 。
我将 活动分为两部分 : 各组负责一件彩 陶 , 讨 论, 破解它 的制作 、 作用 等谜 团 , 多面手再 自行设 计一件陶器 ,描绘上个人所喜爱的纹饰并互相交 流。 这两项安排 看上去很简单 , 但实施起来 , 居然 占用 了两节课 的时间 。因为学生们在这片 自由的 空 间里 , 思维非 常活跃 , 争相发表言论 , 各抒 己见。 虽然打乱 了课 时安排 , 但我看在 眼里 , 喜在心上。 比如 , 关于“ E尖底瓶进水 中到底是什么样 小 l 子 ”学生们在组 内热烈讨论 、 , 想象 , 而在全班发表 意见时 , 各执 己见 , 纷要求上 前面 画图演示 , 纷 根 据 自己的 日常生活经验互相争论 , 终于在课后做了 实验后在第二节课 中互相 达成了统一。 这不正是验 证 了“ 实验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 准” 这条理论吗? 再 比如, 对一件小女孩形 状的陶器 , 学生们浮 想翩翩 。有的组认为这 是一件容器 , 用于浇花 ; 有 的组认为这是件纪念品 ,用 以纪念这 位部落首领 的女儿 ; 还有认 为这是一件古代乐器的特殊形状 ; 更有组受 电影影响 ,认 为这是装死者 内脏用来保 存灵魂的。而共 同的观点都是认为小女孩在憧憬 美好的未来 。 讲到这时 , 每个学生 的脸上也都带着 纯真的表情。各组之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证 明 自
《 新课 程导学》2 91 ) . 01 T 0 .(
初 中历 史教学之我 见
贵 州 省榕 江县 平 永 中学 宁 红

中学历史课改之我见

中学历史课改之我见

中学历史课改之我见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

一、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把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观点用提问题的方式提出来。

如在学习《全面内战的爆发》时提出问题:“如果毛泽东不去重庆谈判,蒋介石会怎么办?”“毛泽东在重庆如有不测,中国共产党会怎么样?”“为什么国共谈判对人民军队问题和解放区问题没有达成协议?”“国共谈判的照片上为何有美国人?”“美国为什么要帮助国民党而不帮助共产党?”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一课中学生提出:为什么中共中央要留在陕北?国民党为什么不在战略要地大别山多布防兵力?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探究,质疑、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课堂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标题修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标题和子条目的名称更改得更贴切。

如《走向战略进攻》一课,原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孟良崮上火如潮”“千里跃进大别山”三个子条目。

学习后,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有的同学将课题和三条子条目分别改为:“人地皆存揭战幕,运筹帷幄巧周旋;百万军中取将首;千里迢迢进大别”。

整齐贴切,颇有古诗风韵。

有的同学将课题和三条子条目分别改为“胜利近在咫尺,退一步海阔天空;人多不如谋多;狭路相逢勇者胜”等。

准确概括了课文内容的实质。

有的同学将课题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相煎何太急!”等。

运用歌词或诗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还有的学生将三个子条目改为“算你狠”“你最毒”“我来啦”,既符合课本内容实际,又充分地将标题人性化,展现了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之我见

担 . 至 有 时会 废 寝 忘 食 因此 . 果 能 让 学 生 喜 欢 上 教 师 的 甚 如 课 . “ 我 学 ” “ 要 学 ”则 教 学 就 能 达 到 事 半 功 倍 的 效 果 。 变 要 为 我 . 如在导语上 , 师可以通过一个别 致的提问 、 个笑话 、 教 一 一
句 幽 默 的 语 言 、 首 歌 、 个 谜 语 、 首 古 诗 词 等 , 发 学 生 兴 一 一 一 引 趣 . 发 学 生 大 脑 的 兴 奋 点 . 极 短 的时 间 内 , 学 生 的 注 意 力 激 在 让 高度 集 中 , 饱 满 的 热 情 投 入 到 学 习 之 中 。例 如 , “ 马 光 砸 以 用 司 缸 ” 出“ 马光和《 治通 鉴》 , 学生熟 知的《 国演义 》 引 司 资 ”用 三 主 题 歌 引 出“ 国鼎 立 ” 用 “ 山腾 空 ” 一 人 物 . 出 抗 金 名 将 三 . 泰 打 猜 岳飞等。 二 境 设 置 法 情 创 设 教 学 情 境 的 目 的就 是 通 过 创 设 一 种 学 生 乐 于 接 受 的 方 式 来 进 行 教 学 这 种 方 式 应 符 合 学 生 的 心 理 规 律 . 免 将 枯 避 燥 乏 味 的 知识 以满 堂灌 的方 式传 授 给 学 生 将 知 识 还 原 成 最 初
的情 境 , 具 有 吸 引 力 的 场 景 展 现 出来 , 实 、 象 、 动 地 再 用 真 形 生 现经 验 . 种 教 学 方 式 使 学 生 获 得 的知 识 要 深 刻 、 效 。 这 有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 媒 体 技 术 迅 速 兴 起 . 逐 渐 进 入 多 并
教 学 研 究
初 中历 史 课 堂教 学 方 法 之 我 见

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称 呼是 怎 么 来 的 吗 ? 生纷 纷 摇 头 。 时我 点 题 : 军称 学 此 冠 与 我们 今 天 所 要 学 的历 史 人 物— — 霍 去 病 有 关 ,到 底 联 呢? 这 个 问题 引 起 了学 生 的 认 知 冲 突 , 起 了 学 生 激 促使学生课上认真听讲 , 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了。 教 观导人法 。 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 初 在教学 中充分运用 象 影视 片断等直观教具 , 、 可以刺激学生大脑 , 激活学生 进学生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在讲述 圆明同 容 时, 师可以从网上寻找一些相关的图片。 教

生 为 主体 、 师 为 主 导 的新 型 师 生 关 系 , 大 限度 地 发 挥 学 生 的 教 最 主体作用 , 学生学会 学习。 让
三 、 之 以恒 的 教 学 反 思 持
事导入法。初 中阶段的学生对故事有较强 的兴趣 , 利用 新课 可 以拉 近学 生 与 久远 的历 史 的距 离 , 激发 学 生 学 习 蚌 三国鼎立》 , 以用 “ 《 时 可 挟天子 以令诸侯 ” 故事导人 ; 讲 建立 时 可 以 以 陈桥 兵 变 和杯 酒 释 兵权 的典 故 导人 。 擅导入法 。 通过收集 历史 歌曲 ,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 了 的社会变迁 、重大事件及社会风貌 。通过相关的历史 可以让学 生在轻松 愉快 的氛 围中了解 时代 背景 , 提升 如在讲《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 一课 时 , 可以 以《 国歌 》
鲎0 堑 窒化 初 中历史课堂教 学之我见
牛 腾 飞 ( 北省 易县 实验初 级 中学 河
新 课 程 改 革 正 进 行 得 如 火 如 荼 。 对 初 中历 史 课 堂 教
04 0 ) 7 2 0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历史是非常生动和有趣的,构成历史的人和事是那样的多姿多彩,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在历史教学中加以强化,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理解和解决历史的有效教学,又该怎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去落实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我认为,有效的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学习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历史,小而言之,是一个人的人生经验。

大而言之,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心路历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财富。

第一,学习历史,我们才能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养成一种历史的眼光。

俗话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包含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种种变革和奥秘,包含了人类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学习历史,能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学习历史,才能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感情。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失胸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著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教育、启示、鞭策和思考,正是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延续。

其次,学习历史,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要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开始剧烈地接触。

对于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人们,面对着世界一体化。

要求着人们学习其他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只要了解别人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才能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广博的知识,开放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及世界的眼光都是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必备要求。

二、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有效的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标准,就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
【摘要】历史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读读写写,讲讲练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好更
主动地掌握、运用和驾驭知识。

这样做,可以拓宽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 ;激发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粗略谈谈我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几个方法。

一、历史小论文的教学方法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认为适当地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通过历史小论文教学,对学生来讲既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认识,也锻炼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其他能力(如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对教师来说既可以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也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善学、好学、乐学。

二、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
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讨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
收效甚微。

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并且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

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

正方和反方各推举四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

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

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

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

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
也使学生的趣味盎然。

三、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

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

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
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

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
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四、历史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
术性。

我采用的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问题去看书和思考;第三步,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
析问题;第五步,老师归纳总结。

其中关键是第一步和第三步。

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去思考。

第三步机会要均等,使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已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

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

记入平时成绩。

提问既
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或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五、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知识面,最重要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

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

其实不然,首先,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

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基础,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

教学者,欲教必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做法,有些十分粗浅。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不断丰富积累知识,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提高业务水平。

但教无定法,只要用心去探索思考,并且积极付诸实践就会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