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
浅谈《内经》中的诊法思想及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作用
为病 , 法 当 温 之 热 之 , 之 为 病 , 法 当 凉 之 寒 治 火 治
之, 各救 其 偏 , 其 趋 于平 和 , 其 病 因 来 说 , 病 使 从 寒
源 于水 , 病源 于 火 。 “ 、 ” 字 , 吴鞠 通辨 别 温 ”水 火 两 是
14 《 问 ・ . 素 疏过 五论 》 从 诊治 疾 病 的五 种 过 失讨 : 论 问诊 的重 要 性及 其诊 法 的 内容 , 调 问诊对 了解 强
病人 既往 史及 精神 情 志状态 的重 要作 用 。
1 《 内经》 中论 述诊 法 的主 要篇 章 1 1 《 问 ・ 人 气 象 论 》 本 篇 以论 脉 诊 为 主 , . 素 平 : 在
阳” 。
《 内经》 古 代 医 家 在 长 期 医疗 实践 过 程 中 的 是
经 验 积 累 , 经 过 归 纳 总 结 而 形 成 的 。其 中 , 并 中医
诊 断学 思 想是 其 理论 体 系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 文 就 本
此 方面 的 内容 作 以 简要 概述 及 探讨 。
说 , 于 卫气 营 血 辨 证 , 者无 疑 弥 补 了前 者 之 缺 对 后
范 围。 二者 均涉 及 了 营 卫气 血 的 功 能 紊 乱 和 脏 腑 功能 失常 , 其 所 治 侧 重 面 各 异 , 气 营 血 辨 证 主 但 卫 要反 映 营卫 气血 的功 能失 常及 其 损伤 , 略及 相关 脏
维普资讯
・
9 ・ 2
兰州 医学 院学报 20 年 6月 第 2 卷第 2期 02 8
JL/huM dC i Jn 20 , o 2 ,0 azo e o . u . 02 V l 8 N2 l l
中医内科主治内经考点总结
中医内科主治内经考点总结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诊治。
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医内科考试的重要考点。
本文将从内经的角度总结中医内科主要的考点。
一、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内科的基本方法。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听取患者的声音,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及切诊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病情和辨证论治。
内经中有关四诊的内容较为详细,包括望诊脉诊、问诊切诊等方面,考生需要了解内经对四诊的要求和方法。
二、脏腑病机内经中对于脏腑病机的论述较多,脏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病机是指脏腑发生疾病的原因和机制。
内经中对于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以及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考生需要掌握内经中关于脏腑病机的理论,如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相互关系以及病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等。
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的核心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
内经中对于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辨病、辨证施治等方面,考生需要了解内经中关于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四、养生保健内经中强调了养生保健的重要性,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
内经中对于养生保健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摄、精神调养等方面。
考生需要了解内经中关于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的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病因病机内经中对于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
内经中对于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考生需要了解内经中关于疾病的病因病机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六、药物应用内经中对于药物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内经中对于药物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物的作用机制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考生需要了解内经中关于药物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根据病情合理应用药物,并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等知识。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与中医辨证施治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与中医辨证施治《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其中的脉诊与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脉诊的基本原理、脉象的分类与解读以及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脉诊的基本原理脉诊是中医学中一种通过触诊患者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中提到:“脉者,人之所以生者也,中藏之本也。
”脉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病理变化。
脉诊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触诊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人体的阴阳、虚实、寒热等病理状态。
二、脉象的分类与解读脉象是指脉搏的形态和特征,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脉象可以分为浮、沉、迟、数、滑、涩、代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理变化,对于中医医生来说,通过触诊脉搏的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1.浮脉:浮脉是指脉搏弱而有力,节律明显,触诊时脉搏能够明显地感觉到。
浮脉多见于阳盛阴虚、表证、实证等病理状态。
2.沉脉:沉脉是指脉搏强而无力,节律不明显,触诊时脉搏不容易感觉到。
沉脉多见于阳虚阴盛、内伤等病理状态。
3.迟脉:迟脉是指脉搏的节律明显减慢,触诊时脉搏的跳动感较为缓慢。
迟脉多见于寒证、虚证等病理状态。
4.数脉:数脉是指脉搏的节律明显加快,触诊时脉搏的跳动感较为急促。
数脉多见于热证、实证等病理状态。
5.滑脉:滑脉是指脉搏的节律平稳,触诊时脉搏的跳动感较为顺畅。
滑脉多见于健康人或病情较轻的患者。
6.涩脉:涩脉是指脉搏的节律不稳,触诊时脉搏的跳动感较为阻滞。
涩脉多见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7.代脉:代脉是指脉搏的节律不规则,触诊时脉搏的跳动感不连续。
代脉多见于病情较重或病情复杂的患者。
通过触诊脉搏的脉象,中医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病理状态,进而进行辨证施治。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脉诊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诊等综合判断,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内经选读6》·诊法
诊
法
第一节
原理、 原理、规范
[复习思考] 复习思考] 阴阳应象大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 含 义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义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2、诊法的纲领和规范是什么? 诊法的纲领和规范是什么?
诊
法
第二节 望闻问切 [本节要点] 本节要点] 一、理论概要 本节论述望、 切四种诊法的诊断原理、 本节论述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的诊断原理、运用原则 及应用要点。理论要点是: 及应用要点。理论要点是: 望面之五色、眼神及身体形态,以判断疾病之所在、 1、望面之五色、眼神及身体形态,以判断疾病之所在、 预测疾病之吉凶以及脏腑精气的盛衰。 预测疾病之吉凶以及脏腑精气的盛衰。 2、诊脉的部位、方法,各部脉候及四时五脏的平、病、 诊脉的部位、方法,各部脉候及四时五脏的平、 死脉,把胃气的盛衰有无作为其识别要点。 死脉,把胃气的盛衰有无作为其识别要点。 问诊和闻诊临床价值与望诊、切诊同等重要。 3、问诊和闻诊临床价值与望诊、切诊同等重要。临证必 须四诊并行,不可偏废。 须四诊并行,不可偏废。 二、重点经文 6201 6206 6207 6210 6216 6220 6221 6223
第三节
审机求属
《内经》病机论的基本精神——审机求属 内经》病机论的基本精神——审机求属 —— 1、掌握从病象入手辨识病机的方法。 掌握从病象入手辨识病机的方法。 2、从病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同互证,鉴别 从病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同互证, 病机。 病机。 3、辨虚实是审机求属的基本内容 ,辨五脏虚实是 审机求属的核心 。
第三节
复习思考
审机求属
1、审机求属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审机求属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2、“五实”、“五虚”的表现如何?其预后转归 五实” 五虚”的表现如何? 怎样?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怎样?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内经笔记之诊法的理论原则3》
《内经笔记之诊法的理论原则3》
《内经》诊法虽是诊断学的雏形,但其诊法的理论原则则为后世诊断学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而言,《内经》诊法之理论原则共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三为“四诊合参”。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疾病反映出来的征象是多方面的,因而医者就必须运用不同的感官来诊察疾病。
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病位不同、病情不同,人体体质的强弱不同,疾病发展变化的阶段不同,因而它所反映在“四时五脏阴阳”各个层次结构的病理表现也不尽一致。
例如:有些反映在五色方面的较明显;有些病则脉象变化方面较显著;有些病则以肌肤、二便或身体某些局部的改变突出等等;另外还有不同的病理表现或可见于同一病症,也可同一病症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等等原因。
故而在诊察时,除了全面收集材料外,还必须把四诊所收集到的材料综合起来分析,以避免因片面而造成误诊。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提出的“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等:都是强调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素问-疏五过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这说明《内经》非常重视四诊合参,批评那些当单纯只凭切脉而轻视问诊的做法。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71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71诊法概述看教材215页,第六章诊法诊法,也就是诊断疾病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诊法,来收集病情、病史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个就成了诊断了,又诊又断,就是诊病和断病。
((诊法)以此了解致病的原因,分析疾病的性质,掌握病轻的变化,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的诊法,从《内经》里头,其实已经提到了四个方面。
就是所说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比如我们过去讲过的,《举痛论》提到过的话,“视而可见,扪而可得,言而可知”。
《阴阳应象大论》里面所说的,“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那一段。
“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其所苦”。
我们也学过了。
所以在《内经》里头,分别谈到了四诊的问题。
* 《内经》当中的望诊,@ 主要是望五色,望面部的颜色。
@ 也望形体的形态,身体的形态。
(@ 对眼、舌等官窍的观察也有一定记述。
)* 切诊以切脉为主,@ 而切脉的部位,在《内经》里头,一句话,全身的动脉都曾经当切脉的部位使用过。
@ 但是在《内经》的时候,已经重点突出了寸口脉所谓气口,又叫寸口。
已经突出了寸口脉的重要性。
虽然全身的各处动脉,凡是有动脉跳动的地方,比如我们上面讲水肿病的时候,说人迎脉动。
这就是脉动。
这都作切脉使用过。
但是最强调的还是切寸口脉。
@ 在切诊当中还有按诊,按腹部,水肿起和不起,这都是属于按诊一类;按这个包块是硬还是软,推动它移动不移动?这都是属于诊断,属于按诊一类。
或者叫切诊一类。
切,就是切按。
* 至于听音声,辨别病人的状态,发的声音如何,是高还是低?声音是重浊,还是尖锐?这都有诊断意义。
* 在问诊方面,有些是必须问,@ 病人出生地在哪?@ 年龄有多大了?@ 哪天得的病?有的时候不问是不知道的。
你不能说一看我就知道他准是哪天出生,大慨没这个本事。
病例上应该记出生、年龄、月份、日,都有重要性。
@ 生活在什么环境下,南方人,北方人,和哪个地区人,单凭看,有时候看不出来。
所以有些个必须要问。
内经-诊法
第五章诊法一、原理规范二、望闻问切一、原理规范1.诊病的最佳时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未劳作),饮食未进,经脉未盛(未饮食),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情绪稳定),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2.诊病的要求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脉的基本要求,即保持医者心态的宁静,诊脉环境的安静,尽量排除外界干扰,才诊得患者的真实脉象。
3.诊病基本原理及四诊合参的临床意义以我(医生)知彼(病人)(诊断标准),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衡量病变异常的宏观标度),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面部五脏的所主);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四季脉象),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诊合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素问·脉要精微论》二、望闻问切1.望色察目诊病的原理及要领《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精微象见,其寿不久矣(五脏之真色显露于外,已无藏蓄,是一种凶兆。
)望目诊法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两目有神视觉正常-脏腑精气旺盛以长为短,以白为黑-两目无神视觉异常-脏腑精气衰竭2.望形诊病的原理与要点《素问·脉要精微论》五府症状病机病位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五脏失强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心肺失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脏失强膝者筋之府曲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肝脏失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肾脏失强3.气口独为五脏主的机理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足太阴脾)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素问·五脏别论》气口又名脉口、寸口,在手腕手太阴经所过之处,此脉为十二经之首,而此经之主脏肺又主气而朝百脉,向全身输布气血,故气口脉象变化能诊全身疾病,是其属手太阴之故。
试论《内经》诊法理论要点
试论《内经》诊法理论要点摘要】《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渊源,有关诊法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笔者在学习《内经》中对《内经》诊法理论体会有:先别阴阳﹑重在望神﹑五脏为守﹑胃气为本﹑四诊合参。
【关键词】黄帝内经诊法要点《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有关诊法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既有专篇论述,又散见于许多有关篇章之中。
《内经》诊法理论是通过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它的内容,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现将《内经》诊法理论要点体会论述如下。
一﹑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古人认为,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人体也不例外。
以人体的组织结构而言,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以人体生理活动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阳。
人体阴阳保持相对平衡,身体就健康.这种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生疾病。
疾病虽然千变万化,尽管在临床上所呈现的病理现象是那样的错综复杂,只要正确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加以分析综合,就能够认识到疾病的本质,辨别出疾病的阴阳属性,总的来说可以用“阴证”或“阳证”加以概括。
因此,无论望色﹑听声﹑按脉,首先分清属阴属阳。
分清了阴阳,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质,治疗也就有了方向.不明阴阳,动手便错。
正如《素问·征四失论》所说:“诊不知阴阳逆丛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二﹑重在望神:《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的含义甚广,凡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可谓之神。
诊断疾病,重在从病人精神﹑意识﹑动作﹑言语﹑呼吸﹑二便,特别是目光﹑色泽﹑脉搏等方面的表现。
正如《灵枢·五色》:“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天,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内经笔记之诊法的理论原则1》
《内经笔记之诊法的理论原则1》
《内经》诊法虽是诊断学的雏形,但其诊法的理论原则则为后世诊断学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而言,《内经》诊法之理论原则共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为“五脏系统的整体观”。
《内经》诊法是通过:收集五脏系统层次结构所反映出来的病理征象,从而进一步推测五脏系统各种病变的。
如《灵枢-五色》篇说:“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
又如《灵枢-五阅五使》篇说:“五官五阅,以观五色;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
上述两段说明:因五色化生于五脏之气,故五色之异常变化也就必是五脏病变的反映;因而察五色亦就能知病变在于何脏。
《内经》同时还强调:以五脏系统相互生克乘侮的关系来探索疾病的传变,并推测其预后转归。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
此段表明:色脉相应,或见其相生之脉,为病势顺,病虽重不危;如色脉不相应,而见其相胜之脉,为病势逆,预后不良。
——这就是五脏系统间之生克关系在诊法中的具体运用及体现!
总之,五脏系统的整体观,是探求病位、分析病情、判断预后的准则,是《内经》诊法的重要原则。
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摘要:本文对《黄帝内经》中关于诊法方面的篇章进行阐述,从诊断的最佳时间、脉应四时、虚里诊法、望诊、以及四诊合参等九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诊法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内径》的诊法思想对后世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医诊断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诊断历经千年的古中医学在《黄帝内经》强大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成熟,辨证论治永远是其灵魂,所以诊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笔者就以下九个方面将《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影响加以概述。
一:提出了中医脉诊的最佳诊断时间与基本原则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认为诊脉的最佳时间应在平旦,在阴阳相对平静的状态才是最佳的诊脉时间。
否则,人体饮食之后,或者受到情志上的影响时就会容易出现病理上的假象,影响诊断的效果。
只有在没有受到外因的干扰时,营卫二气在昼夜循行之后,到了平旦之时汇聚于寸口,才更容易“诊有过之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贵在用心专一安神定志,才能体会到脉象的细微变化。
二:提出了气口独为五脏主的观点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肺朝百脉,主治节,气口又为太阴之会,为“五脏六腑之所络始”,所以诊寸口可以判断五脏六腑功能的盛衰。
这对中医脉诊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出了脉应四时五藏应象的基本观点《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春曰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曰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曰下肤,蛰虫将去,冬曰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在《黄帝内经》中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春天大自然阳气逐渐变强,万物开始生发生长,在人体,肝主生发条达,其应季在春,所以会出现弦脉。
内经学术与中医临床(5)
☆医生诊病时既要亲切和蔼,又要严肃认真,以取
得病人的信任和对治疗权威的认同 ★《疏五过》:“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 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 ★《方盛衰》:“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 ★《移精变气》:“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 以从其意.” ★《 师传 》:“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 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 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明· 李士材《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
天 两额角动脉 候头角 上部 人 两耳前动脉 候耳目 地 两颊动脉候 口齿 天 寸口 候肺 中部 人 神门 候心 地 合谷 候胸中
天 五里(太冲) 候肝 下部 人 箕门(趺阳) 候脾胃 地 太溪 候肾
☆人迎寸口同诊法 (三部九候法的进一步简化)
切按两手寸口脉以候里 (脏、内伤 ) 、人迎脉(两喉 结旁动脉)以候表(腑、外感). ★《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来 俱往,若引绳大小等齐,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 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 六节藏象 》:“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四盛以上 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独取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同诊法的再次简化,为后世所沿用至今. ★《 五脏别论 》:“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 岐伯曰 :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 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 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内经》故尚未分寸口寸关尺三部.《难经》
二、《内经》论诊法原理
1.“察外知内”的诊法原理 ☆《本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病所矣.” ☆《外揣》:“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 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 ☆《宝命全形论》:“夫盐之味咸者 ,其气令器津泄 ; 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腐)者,其叶发(废);病深者, 其声哕.” ☆《 刺节真邪 》:“ 下有渐洳 , 上生蒲苇 , 此所以知 形气之多少也.” 基于藏象学说 “ 脏藏于内,象见于外 ” 的 “ 有诸 内必形诸外”的诊法原理
黄帝内经中的诊断方法及实践应用
黄帝内经中的诊断方法及实践应用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诊断方法和实践应用,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几种主要诊断方法,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望诊法望诊法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与望诊相关的内容,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到:“色脉者,病之所生也。
”这说明了面色和脉搏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在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苍白、发黄、潮红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二、闻诊法闻诊法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与闻诊相关的内容,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到:“声脉者,病之所生也。
”这说明了声音和脉搏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在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是否嘶哑、低沉、异常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三、问诊法问诊法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与问诊相关的内容,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问脉者,病之所生也。
”这说明了脉搏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在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是否头痛、发热、咳嗽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四、切诊法切诊法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与切诊相关的内容,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切脉者,病之所生也。
”这说明了脉搏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在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是否细弱、有力、快慢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以上所述的诊断方法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础。
在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达到准确诊断疾病的目的。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诊断方法,如脉诊、舌诊、腹诊等,这些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内经》全息诊法探讨(上)
《内经》全息诊法探讨(上)《内经》全息诊法探讨生物全息律反映了生物整体信息作用和显现于局部区域这样一种与全息照片恰相类似的本质原性,揭示了生物体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具有整体性质的全.息、对应性关系。
中医学文献中虽然没有“全息”一词,但《内经》的诊断方法具有由外象测知本质、由局部测知整体的特点,体现着部分与整体相对应,部分是整体的缩影,以及不同系统之间有相似性联系等全息律思想。
如《灵枢·外揣》曾形象地指出:“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
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由此可知,外在症状表现与内在病理变化,有如日月之于影,水镜之于形,鼓响之于声,有动则有应,有应则可知,这正是《内经》诊断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内经》对全息律的一种表述方式。
《内经》全息诊断法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现简要归纳,并作初步探讨。
1、面部全息望诊法由局部透视整体的最典型的全息诊断法是面部望诊。
《灵枢·五色》曾系统描述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面部的特定投射区域,并赋予其全息诊断学意义。
如原文所述:天庭反映头面的情况,眉心上部反映咽喉情况;两眉之间反映肺气盛衰;两目之间反映心气虚实;两目之间的正下方反映肝的功能;肝所主部位的左右方反映胆的功能;鼻准部位反映脾的运化功能;鼻翼部位反映胃的和降功能;面颊中央反映大肠的传导功能;挟大肠所主部位之外侧反映肾气的盛衰。
在形体上,肾与脐正相对应,所以肾所主部位的下方则为脐所主,鼻准外侧上方为小肠所主,鼻准下方的人中沟则反映膀胱和子宫的功能。
此外,两颧外侧反映臂部,臂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手,内眼角上方反映胸乳,面颊外侧耳上方反映背,沿着顿车的下方反映大腿,上下牙床中间部位反映膝,膝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小腿,小腿之下反映足,口角的大纹反映大腿内侧,面颊下方曲骨部位反映骸骨。
如此等等,原文还指出:“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天,以观成败;察其散转,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令”。
针灸推拿专业《内经选读》教学大纲
《内经选读》教学大纲(供针灸推拿专业用)前言《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内经选读》选取原著中理论意义较大,指导实践作用突出的篇节组成,分为9个单元。
主要包括宝命全形、阴阳应象、藏气法时、血气精神、经脉之道、百病始生、病之形能、脉要精微及异法方宜。
附篇介绍了《内经》的注家和注本等内容。
本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提高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内经》原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内经》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为主,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课堂讲授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概念的准确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注意避免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54计划学时。
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内经》的成书年代及沿革。
2.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学习《内经》的方法。
【教学内容】1.《内经》的成书及沿革。
2.《内经》《素问》《灵枢》书名的含义。
3.《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4.学习《内经》的主要方法。
原著选读第一单元宝命全形【目的要求】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2.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
3.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
4.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5.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
6.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1.上古之人长寿及今时之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原文101)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结合《内经选读》原文阐释中医诊断的原理
结合《内经选读》原文阐释中医诊断的原理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
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
1、司外瑞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内脏所发生的疾病,认识了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候。
所以《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
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这一认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2、见微知著“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如《灵枢.五色》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内而脏腑、外而胸背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并说:“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
”这便是察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
又如早在《素问.五脏别论》便有“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之说,《难经.一难》更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第四节-《内经》诊法理论发微
• 诊察寸口脉与手太阴肺有亲密关系
• 一则因为肺主气、肺朝百脉,故全身脏气汇聚于肺,全身经脉也汇聚 于肺
第四节 《内经》诊法理论发微
一、诊法原理
• (一)以表知里 • (二)见微知著 • (三)诸诊合参 • (四)参天地而应阴阳 • (五)气口独为五脏主 • (六)察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 (七)察常变,知奇恒
(一)以表知里
• 五脏与身形亲密有关:“肺应皮,心应脉,脾应肉,肝应爪,肾应 骨。”、“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肝应爪,爪厚 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 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 《灵枢•本藏》
•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 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 凡此色脉之不死者,皆兼面黄,盖五行以土为本,而胃气之犹在 也。……此脉色之皆死 者,以无黄色。无黄色则胃气已绝,故死。”
(五)气口独为五脏主
• 五脏功能正常是否,可依凭明堂判决论断。 • “奇恒五中,决以明堂。”《素问•疏五过论》 • “明堂者,鼻也。”《灵枢•五色》 • “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灵枢•五阅五使》 • “色之见于明堂,犹脉之出于气口也。气口者,血脉之大会;明堂者
()见微知著
• 目、耳、舌、脉等都是身体旳局部部位,但这些局部却是全身脏腑经 脉所聚之处,所以全身脏腑 阴阳气血旳有关情况会经过经络气血反应 于诸如目、耳、舌、脉等身体某处,所以审察诸如目、耳、 舌、脉等 身体某一局部,能够测知全身脏腑阴阳气血旳盛衰。
《内经选读》第六章 诊法
幻灯片 3
6102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在 内,功能表现于外,其外在征象,可以根据事物的援物类比加以推测);五藏相音,可 以意识(五脏配五音,肝心肺脾肾配角徵宫商羽,马莳:“人之相与音虽见于外,而五 脏主于其中,可以意会识之”);五色微诊,可以目察(五色的微小变化,可以用眼睛 来观察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素问·五脏生成篇》)
幻灯片 11
6109 切脉动静(变化)而视精明(两目的神气) ,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 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彼此相参比验,如四诊合参),决死生(疾病预后的吉凶) 之分。(《素问•脉要精微论》)
幻灯片 12
6110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掌握阴阳先后的规律 ),奇恒之势乃六十 首(上古医经《奇恒势》所载 60 首诊法,今世不传),诊(诊察)合微(各种细微资料 综合分析)之事,追(追寻,寻求)阴阳之变(探求阴阳盛衰之变化),章五中之情(张 介宾:“章,明也。五中,五脏也”。明辨五脏病情), 其中之论( 作出中肯的结论), 取虚实之要(并根据虚实纲要),定(忖度,推测)五度之事(确定脉度、脏度、肉度、 筋度、俞度阴阳属性 ) ,知此乃足以诊。
幻灯片 13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所以切其阴而不能了解其阳,这种诊法是不能行于世上的 );
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切其阳而不能了解其阴,其所学的技术也是不高明不精湛的 )。 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医道就不会长久 )。 知丑知善(要知道不好的,也要知道好的 ),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 知止(既知道高,亦知道下,既知道坐,也要知道起;既知道行,也要知道止 ),用之 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起所有余(疾病初起,客邪有余),知所不足(正气不足, 病之所起,虽有余,亦知其虚而受邪)。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格,推究。全面忖度病 情,推究脉诊原理。检查病者的上下各部,脉证参合,以穷究其病理 ) (《素问·方 盛衰论》)
内经学术与中医临床病证1 ppt课件
内经学术与中医临床(病证1) PPT
2
课件
(1)咳嗽病位在肺,病机则“非独肺”也 咳为肺之本病,临床上咳证亦以肺咳为多见. 肺咳病机:形寒饮冷则伤肺(《邪气脏腑病形》)
风寒邪气从皮毛(肺之合)内侵于肺 外内合邪 寒饮食入胃,从肺脉影响于肺(肺寒) 因而客之
内经学术与中医临床(病证1) PPT
3
课件
内经学术与中医临床(病证1) PPT
1
课件
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和“聚于胃,关于 肺”
1、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咳论》: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 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 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 饮食入胃,从肺经上至于脏肺象1,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 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 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 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 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 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第八讲
《内经》病证理论的临床运用(一)
《内经》论病,一是论述学术理论时所连带提及, 如《》论“煎厥””、《》论“四肢不用”、《邪客》 论“不瞑不卧”(不寐)等,不仅说明中医理论与临 床的密切关系,其中亦不乏切于临床实用者.,综合 论述其病因病机以及诊治法则,如《素问 ·热论》、 《痹论》、《痿论》及《灵枢·癫狂》、《》、《痈疽》 等诸多篇章,所言治病方法虽多以针刺为主,但其理 论和原则颇有切实指导意义,为后世所遵循引用.
10
课件
[参考资料]秦伯未《内经类证》:咳嗽是呼吸系统 疾患,《内经》分为五脏六腑咳,是从兼证上加以区 别,所以特别指出此皆“关于肺”作为提纲.但是我 们决不能仅注意肺脏局部而忽视了这些兼证,并且 有些咳嗽往往由内脏失去平衡而引起,例如心火偏 旺、肝气冲逆、胃寒停饮等,均能发生咳嗽,故必须寻 求主因,标本兼顾.例如有一病人咳嗽阵作,愈来愈繁 剧,咳时小便不禁,根据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为水之下 流,用五苓散加党参,二剂即溺止咳稀.又如另一患者 久咳不停,咳时频转矢气,且欲大便,根据中气虚弱,土 不生金,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一剂便见减 轻.
《内经》中“经络诊察”法的复原
《内经》中“经络诊察”法的复原在今天的针灸疗法中,通常的诊疗方法是先对疾病进行诊断,再选取单个或几个穴位来进行治疗,但在《内经》时期,这种诊病取穴的方法尚未成熟,取而代之的却是另一套成体系的诊疗方法,即经络诊察法。
《素问·刺节真邪》:“凡用针者,必先察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而下之”,可见,《内经》时期的医家们是要通过对经脉进行具体触诊确定治疗点,而非直接选取某经某穴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在《内经》中出现多次,但记载零散,笔者考察整部《内经》,试图复原在《内经》占有重要地位的经络诊察法。
《灵枢·经水》中记载:“审循切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这段文字集中说明了经络诊察的具体方法。
1.审包括审察和审问两方面内容。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即要求医家仔细观察病人的形体气色情况,判断其“有余不足”而进行针刺;《灵枢·官能》:“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灵枢·禁服》:“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就是观察经脉在体表的寒热情况,并与症状相互参照判断邪气所在,再进行针刺。
《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就是要详细询问病人刚开始得病时的情况与现在的症状,再在某条经脉上进行切循,判断“经脉沉浮”,即经脉的虚实情况。
综合以上可知,“审”的目的就是要根据病人的形体气色、疾病的症状和经脉在体表的寒热情况判断经脉虚实,确定病变的经脉,为以下进一步确定针灸治疗点缩小范围,奠定基础。
《内经》在论述许多病机复杂的疾病时,常常以十二经或五脏来分型,如《素问·咳论》中“五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刺腰痛论》中论述了“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少阳令人腰痛”等等各种经脉所致腰痛,这些论述可以帮助医生根据疾病的症状判断何经所病,这在《素问·刺疟论》中有了更加明确的记载:“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详细地审察病形就是要确定病变经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讨 论 ,但是 考试成 绩却 不乐 观 。所 以 ,论坛 参 与数 、 发 帖数 与 考试 成 绩 的虽 然 呈正 相 关 。但 是相 关 程 度不 高 。分析原 因主要有 :首 先 ,由于选 择 的观察对 象是 刚 入学 的大一新 生 ,他们对 大学环境 的不熟悉 、没 有完全 掌握 大学 的学 习方法 以及 不能 熟练地 使用 电脑 ;其 次 , 教 师对 网络终端 的学生没 能进行高效 的监控 ;再 次 ,在 课 堂上 和网络 论坛 中 ,教 师 的 “ 引导 ”还 不够 。因此 , 为 了充分地发挥 网络教学 论坛作用 。还需进一步 加强监
d o i : 1 0 . 3 9 6 9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1 3 . 0 5 0 文 章编 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一 1 3 — 0 0 7 3 — 0 3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D i a g n o s l J c s o f T C M a n d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D i a g n o s t i c Me t h o d a b o u t N e i j i n g T e a c h i n g
《 内经》 诊法教学 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 断学的衔接 ※
陈子 杰 张银 柱 翟 双 庆
( 北 京 中医 药大 学基础 医学 院 中 医基 础 系, 北京 1 0 0 0 2 9 )
摘 要: 本 文通 过 简析 现行 “ 十 二 五” 规 划教 材 《 内经选 读》 、 《 内经讲 义》 有 关诊 法部 分的 内容 , 阐述 了《 内经》 课 程 当中诊 法 内容 的 重要 意 义 , 同时从 总 结诊 法的原 理 , 总领 《 中医诊 断学》 之 纲要 ; 梳 理脉 法的 源流 , 联 系《 中医诊 断学 》 之发展 ; 强调 医德 的 重要 , 弥补 《 中 医诊 断学》 之 不足 三个 方 面举例 说 明 了如何 在 《 内经》 诊 法教 学 当中衔接 《 中 医诊 断学》 课 程 的相 关 内容 , 为《 内经 》 诊 法 内容 的 教 学提供 了借鉴 。 关键 词 : 教 学; 课程 ; 内经 ; 中 医诊 断 学 ; 诊法
第 1 2卷第 l 3期 ・总 第 1 8 9期 2 0 1 4 年 7 月 ・上 半 月 刊
◎
可 以拓 展学 生 的 知识 面 ,提 升他 们 发现 问题 、分析 问 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 能力 ,也 是 培生 良好 师 生 、 同学之 间
在 实 践 中发 现 ,学 生 参 与 网络 教学 论坛 情 况 的差 异性很 大 ,而且 尽管从数 据上看有 些学生 比较 积极 的参
控 与合 理的 引导学 生 。 综 合分 析 可 以得 出充分 有 效地 利 用 网络 教 学论 坛
关 系 的 重 要 途 径 ,是 传 统 教 学 与 网络 教 学 融 合 的 纽 带 ,是进 一步 提高 人体解 剖学 的教 学质 量重要 手 段 。
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 献
【 1 】 郝利 铭 , 姜文华, 董智勇, 等. 网络 教 学论 坛 能提 高 组织 学 实 验课 教 学 效果 [ J 】 . 中 国高等 医学 教育 , 2 0 1 3 , 3 : 3 4 — 3 6 . 【 2 】 郭嘉 林 , 杨 小 芝. 网络 教学 与 传统 教 学在 医学 院校教 学 中 的对 比f J 】 . 中国 中
肌 z z缸  ̄n . z h u Zh a i Sh u a n g q i n 8
(  ̄j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咖留 , 1 0 0 0 2  ̄ C h i n a )
P u b l i s h i n g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1 2 t h i f v e - y e a r p l a n ,t h e a u t h o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e i mp o r t a n t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o f ia d g n o s i t c me t h o d a b o u t Ne i j i n g t e a c h i n g . T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r e l a d o mh i p B e t we e n Di a g n o s i t c s o f T CM a n d t h e Co n t e n t o f Di a g n o s i t c Me ho t d a b o u t Ne i j i n g T e a c h i n g
I 4 l 李宇峰 , 李琳. 医 学 网 络 教 学 发 展 现状 与优 势 f J ] . 西 北 医学 教 育 , 2 0 1 1 , l 9 ( 0 4 ) : 7 0 0 — 7 0 2 .
( 本文 编辑 : 苏 玲 本 文校 对 : 赵 伟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2 — 2 7 )
医药 现代 远程 教 育 , 2 0 1 3 , 1 1 ( 1 7 ) : 8 9 — 9 0 . [ 3 】 徐 明锋 , 周慧 , 张 秀娟 , 等. 医 学生 网络教 学 资源 使用 现 状与 分 析『 J 】 . 基 础 医 学教 育 , 2 0 1 3 , 1 5 ( 1 0 ) : 9 3 8 — 9 4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