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版中医外科重点
必看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表示重要章节▲表示老师上课明确提出的重点﹡表示小重点上篇总论占40%★★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着: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着,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着,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着,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1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治,包括感染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恶性肿瘤等各种外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生活护理。
1.2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1) 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指导。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与整个环境和周围状态密切相关,必须综合分析,深入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 明确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病位、病因及个体特征,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因人因病施治。
(3) 牵连全身。
中医外科学治疗外科疾病不仅仅是关注病灶或者症状,也要注意全身的调理和康复。
二、中医外科学的病因病机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即指外感风寒湿热等六淫因素所致的病因,病因病位较明确,以外感临床疾病为主要内容。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指诸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审乱过度、劳倦过度等引起的病因,是外科疾病的重要病因。
2.3 其他病因其他病因包括创伤、肿瘤、畸形等病因。
这些病因多种多样,常常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辨证施治。
三、中医外科治疗3.1 急性损伤急性损伤患者需要迅速的救治,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首要考虑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危重程度,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3.2 伤口愈合伤口愈合是外科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采用适当的药物和方法来促进伤口的愈合,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3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外科疾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中医外科治疗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综合施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外科疾病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外科治疗需要注意抗感染,促进患者的康复,避免传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外科疾病及治疗方法4.1 伤科中医外科科目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科目,治疗活络伤科疾病是中医外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治疗方法有活络镇痛、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等。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技术与外科手术结合的一种医学学科,是
一种能够在以辩证论治为基础,以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
手段,在西医外科的基础上,运用把西医外科结合中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
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的一种医学。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以辩证论治为基础,结合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治疗。
(2)结合西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
(3)重视肌肉骨骼系统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肩颈病、颈椎病、骨折、扭伤等。
(4)关注胸廓外科病的整体治疗,如胸膜炎、食道瘢痕、食管炎、
食管癌等。
(5)重视头颈部病症的辨证论治,如鼻窦炎、扁桃炎、耳石、头痛等。
(6)发展腹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如胆囊炎、胆绞痛、肝炎、脾肿
大等。
(7)重视男性生殖系统病的诊断治疗,如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精囊炎等。
(8)关注妇科外科病的辨证论治,如子宫肌瘤、不孕症、盆腔炎、
外阴炎等。
(9)开展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如脊髓损伤、头痛外科疾病、神经炎等。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第一单元疮疡一. 疮疡暑疖1.内治: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二. 疔疮颜面疔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三. 痈颈痈1.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银翘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 丹毒1.内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1)头面者:─普济消毒饮2)胸腹腰胯者:─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3)下肢者:─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4)新生儿丹毒.毒邪内攻者:─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 发锁喉痈1.内治:1)初起:.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2)溃后:清养胃阴─益胃汤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有头疽1.内治:1)初期.溃脓期: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2)阴虚火毒炽甚:─竹叶黄芪汤3)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托里消毒散4)收口期: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六. 无头疽附骨疽1.内治:1)初起:清热化湿.行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2)成脓: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3)溃后:气血两虚者:调补气血.清热化湿─十全大补汤.托里消毒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七. 走黄与内陷1.走黄:凉血清热解毒2.内陷:1)火陷: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2)干陷: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3)虚陷:脾肾阳衰:温补脾肾.八. 瘰疬1.内治:1)初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2)中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托毒透脓─逍遥散合二陈汤3)后期:滋肾补肺—六味地黄丸2.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第五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一. 痔1.内治:实证:1)血热者:清热凉血─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黄连丸虚证:1)养心健脾.益气补血─归脾汤.十全大补汤2)脱出:气虚:补气升举─补中益气汤血虚:补血养血─四物汤肿胀痒痛:清热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如神汤便秘:1)实证:通腑泄热─大承气汤2)虚证:润肠通便─五仁丸.麻子仁丸2.外治:熏洗法二.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内治:1)实证: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2)虚证:养阴清热利湿─青蒿鳖甲汤与三妙丸2.外治: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冲和膏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生肌散纱条三. 脱肛1.内治:补气.升提.固摄─补中益气汤2.外治:苦参汤.五倍子散或马勃散第六单元. 男性前阴病一. 前列腺炎1.内治:虚证:补益法实证:疏导法.1)湿热壅阻证:清利湿热─八正散.龙胆泻肝汤.大分清饮2)阴虚火动证:补肾滋阴.清泄相火─知柏地黄汤合萆解分清饮.3)肾阳不足证:温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合右归丸4)气血瘀滞证:活血散瘀─前列腺汤2.外治: 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葱归塌肿汤坐浴二. 前列腺增生症1)肺气失宣.水道不利证:开泻肺气.清热利水─黄苓清肺饮2)湿热下注.膀胱涩滞证:清热化湿.通利膀胱─八正散3)中气下陷.膀胱失约证:补中益气.制约膀胱─补中益气汤.补元煎4)肾阴不足.水液不利证:滋肾养阴.清利膀胱─知柏地黄汤5)肾阳不足.气化无权证:尿闭:补肾湿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失禁.遗尿: ─螵蛸丸6)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活血散瘀.通利膀胱抵挡丸第七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一. 烧伤1.内治: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热毒传心: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2.外治: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黑布膏二. 臁疮1.内治: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 ─附桂八味丸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三. 脱疽内治: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独活寄生汤.2)血瘀证:活血毒.止痛─四妙勇安汤.3)热毒证:清热解毒.止痛─四妙勇安汤.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5)肾虚证:肾阳虚: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四. 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1.内治:和营活血.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1)早期: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通络活血方.抵挡汤2)后期:气虚血滞.寒湿凝滞:温阳利水.活血化瘀─阳和汤.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六. 肠痈1.初期: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锦红片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香正气散合红藤煎剂2.酿脓期: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3.溃脓期: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增液汤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薏以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
中医外科重点复习材料
1.内痔的分度:I度:多为血管肿型,以便血为主,不脱出。
Ⅱ度:多为静脉瘤型,大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常有便血。
Ⅲ度:多为纤维肿型,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甚者行走、咳嗽、喷嚏时痔核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回纳,偶有便血。
Ⅳ度:痔核脱出未能及时回纳,可因充血、水肿和血栓形成而发生嵌顿,疼痛剧烈。
2.直肠脱垂的分度:I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然回纳。
II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长5~10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形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III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3.肛裂的分类:1)早期肛裂:发病时间较短,仅在肛管皮肤见一个小的溃疡,创面浅而色鲜红,边缘整齐柔软而有弹性2)陈旧性肛裂:病程长,反复发作,逐渐加重,裂创边缘变硬变厚而不整齐,底深,上端常有肥大肛乳头,下端有哨兵痔4.热疮与蛇串疮的鉴别:热疮: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一群集簇性水疱,一周左右自愈,易复发。
蛇串疮:多个集簇性水疱,沿神经走行单侧分布,伴疼痛明显,愈后不复发。
鳞屑,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无薄膜及筛状出血白庀:皮损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片其上覆有较厚的银白色鳞屑搔抓后有露水珠样点状出血;病程较长易在冬季复发7.上尿路结石与膀胱结石的鉴别:1,上尿路结石:包括肾和输尿管结石,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突然发作的腰部或腰腹部绞痛和血尿。
其程度与结石的部位,大小及移动情况等有关。
绞痛发作时疼痛剧烈,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疼痛为阵发性,放射至下腹部外阴部和大腿内侧。
检查时肾区有叩击痛或压痛。
结石较大或固定不动时,可无疼痛,但常伴有肾积水和感染。
绞痛发作时课出现肉眼血尿或有排石现象。
有时活动后血尿是上尿路结石的唯一临床表现。
2,膀胱结石:典型症状为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此时患儿常手握阴茎,改变体位又可顺利排尿,多数患者有排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和终末血尿。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中医外科学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考点引流法、垫棉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引流法在脓肿切开或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愈合。
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
药线引流俗称纸捻或药捻,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导管引流将导管(或塑胶管或橡皮管)插入疮口中,引导脓水外流的一种引流方法。
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或腹腔手术后;扩创引流是应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
适用于痈、有头疽等脓肿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等,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者。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
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坠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第二单元疮疡【疖】※考点疖的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考点疖的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导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考点疖的临床表现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中医外科重点总结
1、第一步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2、三大学术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3、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壳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4、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正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5、风邪多侵袭人体上部6、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7、肿的性质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先热疼痛,肿势急剧。
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疮疔初期、丹毒等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常见于冻疮、脱疽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常见于痄腮、大头瘟湿肿皮肉重垂胀集痰肿肿势软如棉8、肿疡9、骨瘤或恶性肿瘤质地坚硬如石,高低不平10、化脓痛鸡啄样疼痛多见于疮疡成脓期11、如何辨脓?1宜稠厚不宜稀薄2宜明净不宜污浊3宜腥不宜臭12、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托(适用于成脓期,即外疡中期)补13、托法分补托和透托常用方剂托里消毒散(肿疡脓已成)透脓散14、金黄膏用于疮疡阳证冲和膏用于半阴半阳证15、外治法总则去腐生肌16、掺药消散药提脓去腐药腐蚀药与平胬药去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17、放射状切口乳房肛门18、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1根浅突起,色红局限2多小于3厘米3出脓即愈19、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和手足20、痈的特点1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2结块范围多在6~9cm 3发病迅速,易肿、脓、溃、敛21、发是病变范围较痈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22、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23、丹毒特点1病起突然,恶寒发热2色如丹涂指染,先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3 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多发于小腿、颜面部辨证论治风热毒壅证治法暑风清热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肝脾湿火证治法清肝泻火利湿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湿热毒壅证治法利湿清热解毒方药五神汤和萆薢渗湿汤胎火痈毒证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24、走黄与内陷的区别: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26、全身性危急疾病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相同点:邪攻脏腑的危象不同点:走黄正盛邪实,为疔内陷正虚邪实为疮疡25、内陷临床表现;1发生于有头疽的1~2候毒盛期的称火陷;发生于2~3候溃脓期待称干陷;发生于4候收口期的称虚陷26、褥疮多见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重病卧床不起,长时间昏迷的患者。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第一单元疮疡一. 疮疡暑疖1.内治:1、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
2、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三. 痈痈1.内治:1、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胜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 丹毒1.内治: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加减。
2、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
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3、湿热毒蕴证;利湿清热解毒,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
4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五. 有头疽1.内治:1)初期.1、火毒凝结证;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壅解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
3、阴虚火炽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4、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
托里消毒散。
4)收口期: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九. 褥疮内治:1、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加减。
2、蕴毒腐溃证;益气养阴、理湿托毒。
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3、气血两虚证;气血双补、托毒生肌。
托里消毒散加减。
外治法;1、初起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
或撒滑石粉后按摩。
2、溃烂后尽可能剪除坏死组织,溃烂处可用九一丹或红油膏纱布外敷。
3、疮口脓腐脱净,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必要时加用垫棉法。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外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1.颈椎病颈椎病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结构、功能及相邻组织的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所致的一系列综合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多因外感风寒、肝肾不足、痰浊内蕴等引起。
在治疗上可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方法,通过调理体内阴阳平衡、肝肾功能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组织的退行性变所引起的椎间盘坏死、突出或脱出,压迫邻近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的病变。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中药熏洗等,通过改善患者体内的气血循环和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缓解疼痛、改善病情。
3.骨折骨折是指骨骼在受到暴力作用时,发生了整体或局部的破坏,造成断裂的一种创伤。
中医治疗骨折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熏洗、推拿按摩、针灸等,通过促进骨折愈合、加快软组织修复、缓解患者疼痛和恢复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关节疾病关节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软骨、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或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中医治疗关节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能够缓解炎症、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5.疝气疝气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自然或人工腹壁缺损处脱出而形成的疾病。
中医治疗疝气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温肾壮阳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改善腹肌张力、促使疝气复位。
6.瘢痕疙瘩瘢痕疙瘩是指因外伤、手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组织破坏后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异常增生性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肿起的皮下硬块。
中医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通过促进局部气血流通、软化瘢痕组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改善瘢痕疙瘩的质地和颜色。
7.淤血瘀阻淤血瘀阻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病机概念,指机体中的气血运行不畅、淤阻在脏腑、经络、气血中发生的病变,导致疼痛、肿胀、血瘀等症状。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导读中医外科学的内容学起来比较琐碎,不易掌握,其中相似的疾病也很多,需要抓住要点鉴别。
学习不是反复的从头到尾无目的地看,需要不断地梳理知识,这样做题的时候才能灵活运用。
1.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2.阴阳辨证: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3.全身症状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次消失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尤甚。
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辨肿:(1)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2)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见于股肿、湿疮。
(3)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见于瘰疬、脂瘤等。
(4)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见于气瘿、乳癖等。
(5)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6)脓肿:皮肤光亮,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见于外痈、肛痈等。
(7)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8)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4.辨痛:(1)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2)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3)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见于疮疡成脓期。
5.痒的病因: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所致。
6.辨脓:(1)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2)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应指),透光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点压法(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穿刺法,B超。
7.辨溃疡形态:(1)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2)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多见于褥疮。
(3)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经久难愈。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传统治疗方法:中医外科学注重探索和总结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并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提炼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经络学说,即通
过调整人体的经络系统,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损伤和创伤治疗:中医外科学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外伤、骨折、脱臼、扭伤等创伤问题的治疗。
这些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多以手术为主,但中医外科学则通过推拿、针灸、艾灸等手法进行治疗,注重运用中
医经络学说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加速康复。
3.皮肤病治疗:中医外科学也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皮肤病
的治疗。
中医外科学将皮肤病视为经络系统的一种表现,认为通过调整经
络系统的运行,可以有效治疗皮肤病。
因此,中医外科学在疥癣、湿疮、
疮疖等皮肤病的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
4.运动损伤治疗:中医外科学较为擅长对各种运动损伤的治疗。
中医
外科学认为,运动损伤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而通过调整经络
系统的运行,可以加速受伤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运动保健和
康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5.病因病机的辨析:中医外科学强调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准确的辨析。
中医外科学认为,只有明确病因病机,才能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的效果。
因此,中医外科学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系统等疾病的
病因病机的研究非常重要。
总之,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和应用对外科疾
病的治疗具有独到的优势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外科学
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一、简介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和应用中医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将对中医外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期加深对中医外科学的了解和应用。
二、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中医外科学信奉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存在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阴阳失衡情况来进行调理。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在外科疾病中也有应用。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以评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外科学的诊断1. 四诊法:中医外科学同样采用四诊法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即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病情、听取病史、询问症状和进行望诊切诊等方法,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2. 脉诊:中医外科学重视脉诊,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四、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加速病情的康复。
2.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外科学中一种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通过贴上罐子并加热,来产生负压,刺激皮肤和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泄,加速病情的恢复。
3. 外敷疗法: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外敷疗法包括贴敷药物、草药熏洗等,通过药物的渗透、吸收和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五、中医外科学中常见的疾病1. 外伤:中医外科学在外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擅长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脱位等病症。
2. 疮疡:中医外科学在治疗疮疡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通过草药的外敷和局部的针灸治疗,可以加速疮疡的愈合。
3. 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外科学也可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如面瘫、颈椎病等,通过针灸等方法可以改善症状和促进康复。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归纳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主要探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来增进病人的康复。
以下是对中医外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疗法对外科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学。
其特点是早期干预、微创治疗、个体化诊疗、综合调理。
中医外科学的探究对象主要包括创伤、骨科疾病、手术后康复等。
二、创伤外科创伤外科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探究各种外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创伤外科主要包括骨折、软组织毁伤、脊柱毁伤、关节脱位等。
中医外科学治疗创伤外科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推拿按摩、中药熏洗、针灸等。
三、骨科疾病骨科疾病是中医外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等。
中医外科学在骨科疾病的治疗中,主要运用中医经络学说、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等原则,辅以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方法。
四、手术后康复手术后康复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探究方向之一,主要探究手术后的恢复和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手术后康复中,重视调理气血、扶正祛邪、改善体质等方面。
运用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方法,辅以科学的运动康复和饮食调理。
五、中医外科学的挑战和展望中医外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技术和理论的不足,中医外科学需要进一步深化和进步,充实理论体系,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二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医外科学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思维,形成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诊疗方法。
展望将来,中医外科学有着宽广的进步空间。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综合医疗的需求增加,中医外科学将在外科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外科学将有更多机会与现代医学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奇特的临床优势。
总结:中医外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其探究内容涵盖创伤外科、骨科疾病和手术后康复等方面。
中医外科学的进步需要充实理论、提高技术,并与现代医学进行融合。
中医外科重点(1)
N. 5*2’=15’1.流注:流注是发生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面色如常易走窜,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或髂窝脓肿。
2.乳癖: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出现肿块,相当西医的乳腺增生。
3.痔: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以便血、脱出肿痛为临床特点。
4.股肿: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从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主要表现: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
相当西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相当于西医的皮肤表浅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6.瘤:是指淤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特点:局限性肿块,多发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
7.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状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8.水疝:是指阴囊内有水湿停滞,以不红不热,状如水晶为特征的病症。
相当于西医的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9.烧伤:是指由于热力(火焰、灼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电能、化学物质,放射线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损伤性疾病,常伤于局部波及全身,可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并发症。
10.疮疡: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
相当于西医的外科感染简答.3*5’1.梅毒传染的途径答:精化传染(直接传染)、间有气化感染(间接传染)和胎中染毒。
2.水疝透光试验答:睾丸鞘膜积液质软,有弹性和囊性感,触不到睾丸和附睾,透光试验阳性。
精索鞘膜积液位于腹股沟或睾丸上方,与睾丸有明显分界。
睾丸精索鞘膜积液时阴囊有梨形肿物,睾丸亦扪不清。
交通性鞘膜积液时,卧位积液囊可缩小或消失。
根据阴囊内或腹股沟区囊性肿物,自觉症状轻微,透光试验阳性即可诊断为鞘膜积液。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总论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基本术语: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中医外科期末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期末重点总结一、外科学概述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病理变化引起的各种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进行治疗的外科学分支。
中医外科学与传统外科学相辅相成,在外科手术、创面处理和伤口愈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外科的特点1. 病因:中医外科注重病因的分析,认为疾病的形成与人体的机体平衡失调有关,疾病的发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 治则:中医外科治疗以扶正驱邪为主要原则,重视调整机体功能,增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帮助机体恢复平衡。
3. 方法:中医外科采用中药治疗、外科手术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治疗。
三、中医外科常见疾病1. 外伤:包括骨折、脱位、创伤性软组织损伤等。
中医外科注重整体治疗,通过中药内服和外敷,促进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
2. 疝病:包括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
中医外科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祛除湿热,配合外敷疗法,以加强腹壁肌肉收缩力,避免腹内压力过大。
3. 痔疮:中医外科治疗痔疮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方针,辅以保持大便通畅,加强饮食调节。
4. 乳腺疾病:中医外科治疗乳腺疾病主要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瘀为主要方法,帮助乳腺恢复正常。
5. 手术创面愈合:中医外科重视术后创面处理,采用中药湿敷、外敷等方法,促进创面愈合,防止感染和瘢痕形成。
四、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肉眼观察患者外在的表现,如面色、体态、舌色等,了解疾病的程度和性质。
2. 闻诊:通过嗅觉感知患者体味,如口臭、腋臭等,辅助诊断病情。
3. 问诊:与患者交谈,了解疾病的起因、病程、症状等,帮助诊断病情。
4.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了解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辅助诊断病情。
五、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外科主要采用中药治疗疾病,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通过调理气血、祛除湿热、活血化瘀等方式,促进病变的恢复和创面的愈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的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2:疡:外疡,一切威科疾病的总称。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威客疾病尚未破溃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创面。
胬肉:疮疡破溃后,出现过度生长搞突于疮面或者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痈:壅。
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疽:阻。
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跟脚:肿疡基底根部跟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护场:护,保护,场斗争的场所袋脓:溃后窗口缩小后或是切口不当,或致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为袋脓痔:有峙突之意,凡是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为痔漏:溃口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痰:发生在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于有型之征,多为阴证结核:结聚成核、结如果核的肿块。
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岩:病变部位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
癌。
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五善:预后好。
心善:精神爽快,语言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
肺善: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肾善: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七恶:预后差。
心恶:神志昏惚,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语言呢喃。
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创流血水,惊悸时作。
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肺恶:皮肤枯槁,痰多音喑,呼吸喘急,鼻翼扇动。
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气血衰竭: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顺症: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
逆症: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的不良症状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发病机理:邪正盛衰(12具体)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2:阴阳师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3:阴阳辩证:阳症阴症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紫暗、肤色不变皮肤温度:掀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柔软如棉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紫暗病程长短:短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初期无明显症状,伴虚寒症状,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酿脓时虚热,溃后虚像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顺难消难溃难敛,逆4:部位辩证(P17)5:肿的性质寒,热,风,湿,痰,气,淤血,脓,虚,实6:确定成脓的方法特点疼痛,肿胀,温度,硬度(肿块暖说明脓已成)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治法1:内治法⑴: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用于尚未成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疮疡形成不可用内消之法分为: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
⑵: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用于外疡中后期肿疡形症已成,即成脓期,或溃疡初期。
用于正虚毒盛而正气未衰之人分为:补托、透托。
⑶: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适用于溃疡后期、虚症。
分为:补益、调胃。
具体应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A:清热法:适应证代表方清热解毒红肿热痛的阳证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清热泻火红肿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皮肤病之皮损掀红灼热、脓疱、糜烂等清热凉血掀红灼热的外科疾病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蝴蝶疮,知柏八味丸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瘰疬、流痰等虚热不退的病症清骨散清骨蒸潮热B:内托法:用补益和透脓的药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或时病灶趋于局限化,使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
邪盛正实:透托(透脓散)邪盛正衰:益气托毒(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神功内托散、薏苡附子败酱散)阴虚托毒(竹叶黄芪汤)C:温通法:温经通阳方:阳和汤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黄,白芥子温经散寒方:独活寄生汤细辛,桂枝,羌活,独活,秦艽,防风,桑寄生2:外治法A: 膏药:富有粘性,敷贴患处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保护溃疡创面,避免外来刺激和毒邪感染。
适应症: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
用法:阳症:太乙膏(生肌)、千锤膏(提脓)阴症:阳和解凝膏/ 咬头膏(腐蚀)B: 油膏:适应症:肿疡、溃疡、皮肤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
用法:肿疡期:金黄膏(散结)玉露膏(清热解毒)冲和膏(半阴半阳)回阳玉龙膏(阴症)溃疡期: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生肌白玉膏、疯油膏、青黛散油膏、消痔膏、黄连膏C: 箍围药:古称敷贴。
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
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
适应症:无明显肿块。
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
用法:阳症(菊花银花冷茶):金黄散、玉露散。
半阴半阳(葱姜韭蜂蜜):冲和散。
阴症(醋酒):回阳玉龙散.D: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原理,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
配制时应研极细,无声为度;植物类药物另研过筛;矿物类水飞;珍贵药物另研。
1:消散药:适用于初期局限未成脓。
先箍围后掺药。
阳毒内消散/红灵丹 (阳症)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阴症)2:提脓祛腐药: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
提脓祛腐是处理溃疡早期的一种方法。
3:腐蚀药与平胬药:肿疡在脓未溃时;痔疮,息肉,瘰疬,赘疣等病,溃后,引流不畅窗口僵硬,不爱收口等病4:去腐生肌药:溃疡日久新肉不生的阴证5,生肌收口药:溃疡息肉已脱,脓水将近均可使用(生肌散,八宝丹)E:草药:外壳疾病阳证,红肿热痛者,床上浅表出血,皮肤病止痒,蛇虫咬伤等3:切开法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
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放射状切开。
4:挂线结扎的适应症:挂线:疮疡溃后,脓水不净,疮口过深,不宜采用切开手术的患者结扎法:瘤,赘疣,痔,脱疽,以及脉络断裂引起的出血第七章疮疡1:疮疡的转化过程2:疮疡的损骨和透膜损骨:损骨多在四肢。
肿疡:肿势为胖肿,表面有细小红丝或青筋暴露,摸之骨骼可能增粗,多损骨。
溃疡:疮口胬肉外翻,经久不愈,以探针轻轻探之有锯齿感,多为损骨。
透膜:透膜多在躯干肿疡:肿势漫无边际,扪之绵软,或有捻发感,多为气肿或透膜;溃疡:脓出似蟹沫,或夹有气泡,多为透膜。
帖纸试验阳性。
第一节疖1 有头疖临床特点: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 无头疖临床特点: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疖病的临床特点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第二节疔1颜面部疔疮(一)概念: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和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但其病因、辨证施治基本相同。
故统称为颜面部疔疮。
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
(二)特点:(1)发于颜面部(2)初起有粟米样脓头,根脚坚硬,如钉丁之状,范围多在3-6cm。
(3)易发走黄而危及生命。
二、病因病机内发火毒——火热之毒,蕴蒸肌肤——气血凝滞,热盛肉腐外感火毒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初期:在颜面部某处皮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虽然只有3-6em左右,但根深坚硬,状如钉丁之状,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中期:约第5-7日,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
伴有发热口渴,便干溲赤,苔薄腻或黄腻,脉象弦滑数等。
3.后期:约第7-10日,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
一般10-14天即可痊愈。
若处理不当,发为“走黄”之象。
(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必要时应作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四、鉴别诊断疖:虽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五、治法(一)、内治法1、热毒蕴结:证候: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火毒炽盛证证候: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二)外治法1、初起:箍毒消肿,用金黄散、玉露散。
2、成脓:宜提脓祛腐,用九一丹、八二丹撒于疮顶部,再用玉露膏或千捶膏敷贴。
若脓已成熟,可切开排脓。
3、溃后: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
疮口掺九一丹,外敷金黄膏;脓尽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六、预防及调护1、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养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
2、忌内服发散药。
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以免疔毒走散入血:3、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患疔后忌食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2: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多有受伤史.因发病部位及形态、预后的不同 ,临床形态各异.如蛇头疔、蛇眼疔、蛇肚疔、托盘疔.现分述如下:1、蛇眼疔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有轻微的红肿疼痛。
中期: 2-3天成脓,呈搏动性疼痛,局部触痛。
并可有分泌物自甲沟内排出。
后期:待出脓后,即肿退脓尽,迅速愈合。
2、蛇头疔初期:指端感觉麻痒而痛,继而刺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随后肿势逐渐扩大。
中期: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皮色反而呈黄白色。
酿脓时有剧烈的跳痛,约10天左右成脓,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后期:一般脓出肿退痛止,趋向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