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华普教育最后一卷)语文试题(扫描版,word版解析)

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华普教育最后一卷)语文试题(扫描版,word版解析)

201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4.C(难:难得。

) 5.B(B.均为介词,趁着。

A.介词,因为/介词,用;C.代词,他/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 6.C(此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朝廷命令他前往巡视整顿从京师到上都的驿站人户”发生在贡师泰调任兵部侍郎时;二是“遭到了豪富权贵的记恨中伤”,原文说“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 7.(1)(贡师泰)到了之后广泛探寻弊病的根源,验实人户的贫富,而平均他们的徭役,数十郡的百姓(的生活),才依赖(这)而稍稍复苏。

(关键词:“历”、“ 究”、“ 验”各 1 分,省略句式1分,语意通顺 1分) (2)第二年春季,平江守将不能支撑,杀出城逃走,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力量不敌,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

(关键词:“支”、“斩关”、“怀”、“匿”各 1 分,语意通顺1分) 自世祖以后,中书省、御史台的官职,排斥南人不加任用,直到这时,才恢复世祖朝旧制,于是南方士人能够重新在中书省、御史台供职,是从师泰开始的,当时的舆论认为用人得当。

至正十四年,授吏部侍郎。

当时江淮地区战事兴起,京师粮食不足,师泰奉命到浙右以议价征购粮食,得到粮食一百万石,用以供给京师。

调任兵部侍郎。

朝廷因为从京师到上都,驿站人户贫困不堪,命令师泰前往巡视整顿。

(贡师泰)到了之后广泛探寻弊病的根源,验实人户的贫富,而平均他们的徭役,数十郡的百姓(的生活),才依赖(这)而稍稍复苏。

豪富权贵因为不利于自己,非常记恨师泰,然而找不到借口中伤他。

正逢朝廷准备再次在浙西以议价征购粮食,于是任命师泰为都水庸田使。

十五年,庸田司撤销,擢任师泰为江西廉访副使,未赴任,迁任福建廉访使。

任职不久,授礼部尚书。

当时平江路缺少镇守官员,朝廷会议难有合适的人选,师泰又因入选任平江路总管。

这年冬天,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从高邮率领大军渡过长江,直抵平江城下,围攻甚为急迫。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安徽卷)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安徽卷)

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I卷1 ~ 6题,第II卷15 ~ 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 ~ 14题,第II卷18 ~ 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

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显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

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用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

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

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所用到的概念用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

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想“你不可以说谎”这样的事。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安徽省高三语文联考(扫描版)

安徽省高三语文联考(扫描版)

安徽省2013届高三语文联考(扫描版)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C项“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原文中没有依据)2.D(A项重点介绍的还有秦代。

B项强调的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C项“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而不是谈“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的问题)3.A(A项“我们应继承发扬”属无中生有)4.B(勒:率领)5.D(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介词,跟/连词,和;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D项,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D(“斩杀淳于琼”,采纳的是许攸的建议)7.(1)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只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

(5分,“引”“兼”“趣”“逆”各1分,句意1分)(2)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

(5分,“弱”“当”“是”各1分,“为所”1分,句意1分)8.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

意思对即可)9.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

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

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②动静结合。

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

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4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1)学而不思则罔(2)塞下秋来风景异(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固前圣之所厚(5)潦水尽而寒潭清(6)别有幽愁暗恨生(7)长使英雄泪满襟(8)芙蓉泣露香兰笑(6分,每空1分,答对6小题即可得满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的,该空不得分)11.首先是焦灼,也感到奋斗后的疲倦,当然也有童年的欣快,同时又觉得前途迷茫,但最后还是坚定了对未来、对理想的追求。

2013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3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3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全国大联考)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略谈城乡关系之变1、从一定意义上说,2A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A城乡矛盾只是我国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优先”的社会政策,户籍制设置了两种不同的身份体制,分属不同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可以说,这是造成我国城乡之间的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消费支出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可称为农民进城的“红灯”阶段,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付出了较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造成了我国1D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现象(D是城乡矛盾导致的结果,而非导致城乡矛盾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开始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三元”结构。

具有现代因素的乡村工业化,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创造了上亿新增就业岗位,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从而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仍然庞大,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农业就业比重仍居高不下,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这一时期,凸显了限制农村人口进城“黄灯”政策的社会代价。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政府转向对农民进城开“绿灯”,鼓励大量农民进城。

这不同于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前二者将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仍然从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经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活动;而农民进城是促使农民长久性地离开土地、暂时性地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从而开始形成“四元”结构:在农村,农业劳动者和乡镇企业并存;在城市,户籍人口和大量流动性农民工并存。

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近年来我国社会面临的市场性的农民工潮、新的发展挑战和社会矛盾,政府相应地做出了政策调整,即从限制型政策转向鼓励型政策,从歧视型政策转向友好型政策。

201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201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安徽2013届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稗史到大雅: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小说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要文学文体,但是在中国却一直是下九流的“闲书” 而不登大雅之堂。

《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小说家被称为稗官,小说被称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

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君子自然不肯光顾小说,即使是那些才子,也是在正宗的诗文之外偶涉小说,大都拿小说不当正经事,将小说称为“闲书”。

明清两代,即使是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也认为它们不可以与《左传》《史记》相提并论,仍然是“稗史” 的地位,而没有人敢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说文学高于历史。

只有那些落第的文人,不厌其烦地写作数量繁多的实现自己白日梦理想的才子佳人小说,而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甲午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酣梦,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首先就从重视小说的地位开始。

梁启超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将小说的地位抬到了一种罕见的高度:“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而谴责小说的出现,尤其是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也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当然,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我们屡屡看到翻译者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删削原有的大段的景物描写,甚至以说话人的身份现身说法。

但是,他们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而将之视为文坛的正宗,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在这之前已经有近两千余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文本,所以在五四文学革命中鲁迅发表其“格式特别”的小说时,无须一个革命性的论证过程,现代小说就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

2013-安徽-合肥-二模-语文

2013-安徽-合肥-二模-语文

合肥市2013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日期:2013年3月30日上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保守主义是在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过程中,主张以传统主流文化的价值作为现代化中介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引进外来文明,来实现民族生命稳定与持续过程中的文明汇合的一种思潮。

而现代中国儒学式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中国现在不仅要增强“国力”,更要回归“国性”,因为“国性”才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本标志。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起到了制衡全球化所带来的价值世俗化的消极影响的作用。

世俗自由主义使中国人权意识觉醒,有其重要的意义。

但在西方,自由主义在20世纪下半期开始走向俚俗化,鼓吹绝对放任与自由,抛弃了古典文明教化精神,也引发了从自由放任主义向“动物化”退化的严重文化危机。

当代中国人特别缺乏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不能不使人们反思自“五四”以来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的消极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原有的士大夫与中产阶级的精致性。

新世纪之交,由于旧的文明价值被人为地铲除,在中国人的自由启蒙价值中,本来就缺少抵制低俗化的精神资源,而主要来自美国的外来思想,又缺少了对文明德性的关切。

(安徽第一卷)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

(安徽第一卷)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

安徽名校联盟(安徽第一卷)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的“座位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座位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1~6题和第Ⅱ卷15~17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出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不含1~6题)和第Ⅱ卷(不含15~17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是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的?——这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7月12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共同主办‚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第一次面对公众讲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取得的初步成果。

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所言,根据大量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0余个省级考古研究机构、近10所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学科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探源工程初步建立起在精确测年基础上的各个地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环境与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

2013届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3届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全国大联考)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略谈城乡关系之变1、从一定意义上说,2A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A城乡矛盾只是我国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优先”的社会政策,户籍制设置了两种不同的身份体制,分属不同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可以说,这是造成我国城乡之间的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消费支出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可称为农民进城的“红灯”阶段,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付出了较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造成了我国1D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现象(D是城乡矛盾导致的结果,而非导致城乡矛盾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开始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三元”结构。

具有现代因素的乡村工业化,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创造了上亿新增就业岗位,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从而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仍然庞大,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农业就业比重仍居高不下,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这一时期,凸显了限制农村人口进城“黄灯”政策的社会代价。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政府转向对农民进城开“绿灯”,鼓励大量农民进城。

这不同于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前二者将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仍然从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经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活动;而农民进城是促使农民长久性地离开土地、暂时性地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从而开始形成“四元”结构:在农村,农业劳动者和乡镇企业并存;在城市,户籍人口和大量流动性农民工并存。

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近年来我国社会面临的市场性的农民工潮、新的发展挑战和社会矛盾,政府相应地做出了政策调整,即从限制型政策转向鼓励型政策,从歧视型政策转向友好型政策。

2013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3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3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新高考新题目2013-01-15 1019(全国大联考)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略谈城乡关系之变1、从一定意义上说, 2A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A城乡矛盾只是我国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优先”的社会政策,户籍制设置了两种不同的身份体制,分属不同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可以说,这是造成我国城乡之间的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消费支出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可称为农民进城的“红灯”阶段,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付出了较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造成了我国1D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现象(D是城乡矛盾导致的结果,而非导致城乡矛盾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开始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三元”结构。

具有现代因素的乡村工业化,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创造了上亿新增就业岗位,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从而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仍然庞大,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农业就业比重仍居高不下,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这一时期,凸显了限制农村人口进城“黄灯”政策的社会代价。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政府向对农民进城开“绿灯”,鼓励大量农民进城。

这不同于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前二者将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仍然从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经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活动;而农民进城是促使农民长久性地离开土地、暂时性地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从而开始形成“四元”结构在农村,农业劳动者和乡镇企业并存;在城市,户籍人口和大量流动性农民工并存。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安徽卷,解析版,含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安徽卷,解析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总评】2012年普通高考安徽卷语文科目的试题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符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的要求,与往年试题相比,具有鲜明特色。

一、隐中有变本套试卷难度适中,稳中有变。

一直是山东试卷语文试题的特色。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从结构和分值上看,与往年没有大的变化,第一卷仍然为阅读题,66分,第二卷表达题,84分,总共150分。

从考点和题型上看,也基本延续了2012年的试题模式,如第一大题考论述类文本,题目的设计也与2011年基本相同,涉及结构思路、信息整合,将理解词语改成理解句子;文言文的考查依然是实词、虚词、信息整合、翻译句子等,这些都保证了试题的相对稳定。

但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今年试卷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亮点,论述类文本选择了爱因斯坦的论文,在文言文的选材上,将《说苑》与《史记》对比阅读。

诗歌选择了韦应物和赵秉文的诗对比阅读;词语没在纯考成语,不再间杂词语;作文采用名人名言材料,通用题进行了创新,将压缩、连贯、得体与设置展板、欣赏书法、劝导交通等日常应用场景密切联系,设题新颖,令人目耳一新,体现了今年语文试题的明显变化,有利于进一步引导课程改革和中学语文数学。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贴近考试实际的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地域色彩。

试题首先在材料的选取上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涉及到了幸福感、舌尖上的中国、心理健康、航母、留守儿童、城镇化等热点话题,材料新颖,时代性极强。

论述文选择爱因斯坦论文,以科学的角度看伦理学,具有国际视野,文学作品描写桐庐,富有地方色彩。

试卷中体现出的这些特色,有助于引导考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关注社会,关注时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考查考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安徽省2013年“江南十校”高三毕业生第二次联考模拟测试语文

安徽省2013年“江南十校”高三毕业生第二次联考模拟测试语文

安徽省2013年“江南十校”高三毕业生第二次联考模拟测试语文第Ⅰ卷(阅读题共6 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所赢得的掌声余音未了之际,编辑这样一部《莫言批判》之书,似乎是对“大师”的不敬,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

然而我们并非昏了头,以对抗性的游戏为娱乐,也并非有破坏“神话”“偶像”的怪癖,或夸张地做着“我独清”“我独醒”的大梦,而仅仅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我们思考着,行动着,做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却自信有这样做的必要。

或许在那些貌似热血者看来,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批判莫言是不识时务,无理取闹,哗众取宠。

然而,文学的问题应该交给文学来解决。

任何奖项都不是作家的护身符,不是铁血丹书——这当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

这样的观点会被智者所认可:莫言可以批判,与其获奖无关,仅与我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思考有关。

早在获诺奖之前,莫言便已声名显赫,诺奖不也是证明吗?然而,一切文学的评论应该依据作品本身,而不是靠这些璀璨夺目的桂冠——固然,它们颇具迷惑之力。

②对于“文人相重”时期的文学评论,我们有些不以为然。

若文学评论成为基于面子与利益的友情演出,评论被置换为表扬,批判退位,那将是文学的不幸——无论是对于作者还是对于读者而言。

如果文学批评只是见风使舵。

批判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而仅仅是把掌声送给那些显赫的大家,那这样的文学批评还有什么价值可言?我们以为,若莫言获诺奖就仰之弥高,有意回避其创作中的严重问题而不敢批判,与其从事这样无意义的文擘研究,还不如归园田居,乐得逍遥与心安——批判的目的不在于批判本身,而在于最终的无可批判。

③莫言高举艺术叛逆大旗,蔑视文学艺术规律,这几乎是他在创作上存在问题的根源。

他宣称,“我看,艺术方法无所谓中外新旧,写自己的就是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顺心顺手就好。

无论在创作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不妨有点随意性和邪劲。

”这种言论若不是自以为是的极端狂妄,便是因见识浅薄的极端自卑而生的极端反弹。

安徽省名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名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名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安徽省名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一卷(阅读题,66分)一.论述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会发现,这个崇尚“以食为天”的国度,华宗汉祖自懂得刀耕火种后,便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

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便寻找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

显然,单支的筷子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

先民们质朴的头脑懂得,灵巧的手可借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的狩猎和劳动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拨、煎卷烤,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

至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

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发明创造的定律——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

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在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外,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发明非筷子莫属。

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由树枝而木条、竹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

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其时,筷子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夹取食物。

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

筷子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人数的惯例。

最终还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

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

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天地方圆”说相关。

【语文】安徽省2013届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试题

【语文】安徽省2013届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试题

安徽省2013届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第6页,第Ⅱ卷第7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1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1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

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

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

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NEW)安徽省名校2013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

(NEW)安徽省名校2013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

安徽省名校 2013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第一卷(阅读题, 66 分)一.阐述文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世存需求追忆,会发现,这个崇尚“以食为天”的国家,华宗汉祖自懂得刀耕火种后,便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恶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

因为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一样意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便找寻手指的代替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

明显,单支的筷子只拥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利。

先民们朴素的脑筋懂得,灵便的手可借两根树枝而延长,更况且先民们的打猎和劳动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拨、煎卷烤,十八般食艺可驾轻就熟。

至此,可推测,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建发明得以出生。

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建,是因为筷子完整切合此刻发明创建的定律——新奇性、创建性、适用性,并且还拥有取之有竭的原资料。

所以,又能够从而断言,先人在发明创建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外,最先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发明非筷子莫属。

跟着筷子的普及和大批使用,制作筷子的资料渐次演变,由树枝而木条、竹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

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会餐的风俗,其时,筷子一定拥有必定的长度方能夹取食品。

而这长度又必得便利于手段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管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概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

筷子的出生,不只确立了围食的风俗,并且依照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立了用以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立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门客人数的老例。

最后还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先的筷子也大概这样。

不过因为木竹筷子简单曲折,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令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逐渐短小雅致。

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天地方圆”说有关。

全国大联考 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全国大联考   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全国大联考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试卷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略谈城乡关系之变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优先”的社会政策,户籍制设置了两种不同的身份体制,分属不同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可以说,这是造成我国城乡之间的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消费支出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可称为农民进城的“红灯”阶段,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付出了较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造成了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开始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三元”结构。

具有现代因素的乡村工业化,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创造了上亿新增就业岗位,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从而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仍然庞大,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农业就业比重仍居高不下,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这一时期,凸显了限制农村人口进城“黄灯”政策的社会代价。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政府转向对农民进城开“绿灯”,鼓励大量农民进城。

这不同于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前二者将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仍然从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经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活动;而农民进城是促使农民长久性地离开土地、暂时性地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从而开始形成“四元”结构:在农村,农业劳动者和乡镇企业并存;在城市,户籍人口和大量流动性农民工并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名校联盟(安徽第一卷)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的“座位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座位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1~6题和第Ⅱ卷15~17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出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不含1~6题)和第Ⅱ卷(不含15~17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是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的?——这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7月12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共同主办‚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第一次面对公众讲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取得的初步成果。

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所言,根据大量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0余个省级考古研究机构、近10所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学科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探源工程初步建立起在精确测年基础上的各个地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环境与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

辽宁牛河梁、安徽凌家滩等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的遗址,发现了随葬精美玉器的高等级贵族大型墓葬和规模宏大的祭祀遗迹,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或其雏形,或者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而在夏代后期,以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具有中轴线理念的宫室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大型玉石仪仗器具为代表的礼器制度,以青铜器和绿松石制作作坊为代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为标志,中华文明进入了王国文明的新阶段。

动植物考古在探源工程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袁靖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对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了动物考古学研究,发现西辽河地区和黄河流域具有一种共性,都是由饲养猪和狗为主,逐步增加了牛和羊,4种家畜的兴旺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认为‚五谷丰登‛并不只是一句歌功颂德的话,而是文明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古典文献中记载的五谷与研究人员在大量的重要遗址中浮选出的五谷是一样的,中原地区包括了稻、黍、稷、麦、菽5种农业作物,但在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农作物品种单一,种植农作物品种的多少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下,种植农作物的区域经济基础更加稳定,这也是中原崛起的原因之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说,目前所有的成果只是初步的成果,要真正勾勒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整个考古界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07月13日,有删节)1.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过程以及兴衰演进的年代序列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初步成果是勾勒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证明了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现中原地区五谷丰登,经济基础也更加稳定,是中原崛起的原因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辽宁、安徽等地在5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高等级贵族,表明了王权的存在,进入了初期文明阶段。

B.公元前2500年前后在夏王朝的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区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阶段。

C.探源工程中的动植物考古发现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家畜饲养兴旺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D.长江流域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农作物品种单一,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经济基础相当薄弱。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从出现社会分化文明进程加速到进入初期文明阶段,历时1000年左右。

B.二里头遗址的宫室、礼器制度及手工作坊,标志着中华文明在夏代后期即进入王国文明新阶段。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成果是,证明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涉及宫室、礼器制度以及动植物考古等众多学科,是考古界的长期任务。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

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

父宝,习《欧阳尚书》。

哀、平之世,隐居教授。

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

光武高.其节。

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

数三者,法三台也。

先生自此升矣。

‛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

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

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

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

‛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论曰:孔子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诚.以负荷之寄,不可以虚冒,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

延、光之间,震为上相,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名,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矣。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节)[鳣] (zhān):俗称小黄鱼。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光武高.其节高:高贵B.不亦厚.乎厚:丰厚C.诸儒称.之称:称赞D.诚.以负荷之寄诚:确实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何.谓无知徐公何.能及君也B.暮夜无知者.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C.代刘恺为.太尉窃为.大王不取也D.则将焉.用彼相矣割鸡焉.用牛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震出身于名门,其八世祖被封为“赤泉侯”,父亲杨宝在哀、平二帝时,隐居民间,教书为业。

B.杨震赴郡途中路过昌邑,举荐故人荆州秀才王密任昌邑令,王密暮夜投金以谢,但却被扬震拒绝,C.杨震任职太常寺之前,太常博士选拔举荐人才大多不根据实际才能,而杨震到任举荐了一批名士。

D.杨震拒绝任用李常侍之兄及皇后兄所荐亲信,但此二人随即被司空刘授征召,很快又被破格提拔。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就,卒于家。

(4分)译文:(2)宝乃自往候震日:“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6分)译文: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8~9题。

(8分)边愁崔湜①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②。

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

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

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①崔湜,字澄澜,唐朝定州人,曾在唐睿宗、玄宗时任宰相。

②腓(féi):枯萎。

8.本诗一、二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答:9.最后一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答: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甲:单车被问边,属国过居延。

(1),(2)。

(3),(4)。

(5),(6)。

(王维《使至塞上》)乙:(1)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4),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6),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落日光芦焚夕阳落向山岗后面去了,丘陵间已尽入黄昏,荒寂的田庄还浴着残辉。

构成这田庄的是几座古屋,一带老柳掩映的残缺的围墙,屋后野草丛杂的废园。

庄门前密植着洋槐的林子。

林外溶溶流着一条小河;水面反映着云光,油似的微起涡漩。

晚鸦冶游了一天,悄悄飞过天空,一只两只归林来了;那歇脚枝头拍着翅的懒倦景况,使人联想到是在打寂寞的呵欠。

总之,这田庄,主人遗弃了它。

据熟悉它历史的人说,原来老主人有两个儿子,年幼的不知何故,年纪轻轻的便不声不响离开了家乡,年长的死了,不久老主人也相继去世。

子孙们为着享受繁华同安全,便同箱笼一起迁入城市。

留下大好的田庄,守着这该叹息的命运,包围在自然的野的气息中——夜晚星斗窥探它黝暗的林子,冷露打湿它荒凉的旷野,朝霞同暮云照耀它苍苔斑斑的屋瓦——沉浸在落寞的古老情调里,已经睡溜了多年的时光。

然而,垂暮的丘陵间忽然响来辚辚的车声。

这时,一个孩子挥动手里的鞭慌张的驱着几匹绵羊,穿过林下,径向田庄奔去。

他立在那槽栏空空,阴暗而又悲哀的马房门边,畏瑟地喊道:‚大爷,人来了,——城里来的人。

‛这孩子倾听着。

一切又都归于静寂,只有呼呶呼呶的鼾声。

‚人来了呀,坐着车的。

‛‚唔,晤……‛这样应着,那正呼呶得香甜的鼾声,吃惊的在喉咙里打一个结,猛的断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