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恽代英教育思想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出色的活动家和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教育理论的探索者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者。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恽代英(土895一1931),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生于湖北武昌。
1918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哲学门,留校任中华大学附中主任。
“五四”运动爆发后,组织武汉地区的学生和群众进行罢课、罢市,被公认为领导人。
1919年后,与林育南等创办利群书社,组织社员研讨社会问题,经销进步书刊,进行工读主义试验,成为武汉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的阵地。
1920年秋,应聘宣城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兼授英文、修身、教育学等课程,并自办政治讲授班,讲授《资本论》、唯物史观等课程。
不久遭通缉,被迫离去。
1921年秋,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
10月应邀到四川泸州任川南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后又任校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颇多改革。
1923年春受吴玉章之聘,到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
后到上海任团中央宣传部长,主编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先后撰写百多篇文章,影响教育了一代青年。
同时兼任上海大学教授。
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后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并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
翌年春奉调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作。
“四一二”政变后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南昌起义时为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后又参加广州起义。
1930年在上海被捕,因叛徒出卖暴露身份,不屈于威逼利诱,于1931年4月29日慷慨就义。
(二)论教育与社会改造从新文化运动起,中国社会的出路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如何改造中国,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救国论随之出现,“教育救国论”是其中重要一派。
持此说者认为,中国之所以沦落至今,全因教育不普及,不识字、无文化、没有生活技能者太多,要救国,唯赖推行教育。
这种论说模糊了人们对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
恽代英早年也曾受此影响,但当他逐渐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就意识到共产党人的使命,重新认识了教育与社会改造的关系。
恽代英:中国革命的“苦行僧”
恽代英:中国革命的“苦行僧”作者:震江来源:《领导文萃》2018年第13期学堂里的“奇男儿”恽代英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的,从小就勤奋好学,文才出众,被国文老师誉为“奇男儿”。
但其时,中国正一步步走向灾难的深渊,内忧外患相互交织,社会危机日益深重。
残酷的社会现实大大激发了少年恽代英的爱国热情。
他勤奋好学、奋发刻苦、积极进取,14岁时便阅读了《纲鉴易知录》《饮冰室文集》等书,深为谭嗣同、梁启超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并经常以谭嗣同的狱中遗诗“我自横刀向天笑”自勉。
1913年,恽代英进入武昌中华大学学习。
在这期间,恽代英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
他还先后主编并指导《光华学报》《学生周刊》《新声》《星期评论》《中国青年》《新建设》等十多种有影响的报刊,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
随着视野的开阔,知识的积累,恽代英开始对传统的习俗、信仰和社会规范表示怀疑。
1917年,恽代英在《我之人生观》中提出,人生之目的在于“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
恽代英不是一个空谈家,他组织了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进步团体“互助社”。
这是一个注重个人修养的小团体,其章程规定了“不谈个人得失”的道德规范。
1920年初,恽代英又发起组织利群书社作为试验新生活的基地。
寻求“光明之灯”恽代英认为,正确的信仰是“引人向上”、催人奋发的动力,是人们前进道路上的“光明之灯”。
1922年,他对一位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说:“目前,摆在青年面前的中心问题是,青年向何处去?孙中山有孙中山的道路。
无政府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的道路,胡适派、国学派有他们的道路,共产主义派也有自己的道路。
议论纷纭,主张繁多,大约总有二十多种吧。
一个青年要找一条正确的道路不是简单的事。
你们认为社会主义比较好,自己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你们这就找到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希望你们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地走下去。
”而他自己就是在走了一段弯路后,通过反复比较、反复辨析,才做出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恽代英的故事
恽代英的故事恽代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她从小就懂得勤劳和节俭,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所以她在读书的时候都是非常用功的。
她的父母对她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他们自己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他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恽代英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恽代英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进入大城市,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知道,只有通过知识和努力,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她在学校里努力学习,考上了一所知名的大学。
在大学里,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绩优异,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大学毕业后,恽代英来到了大城市,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起初,她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
她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大城市的生活中,恽代英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的成功经历和人生态度都深深地影响着她。
她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
她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最终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除了工作,恽代英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她志愿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她参加了一些公益活动,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
她深知,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己的事业上,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的帮助上。
如今的恽代英已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女性,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她深知,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的。
她的故事激励着身边的人,她的坚持和勇气成为了他人努力的动力。
恽代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勇气,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要放弃,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因为,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中国青年》第一任主编恽代英
《中国青年》第一任主编恽代英《中国青年》于一九二三年十月二十日在上海创刊的时候,它的第一任主编是当时的团中央宣传部长恽代英同志。
那一年,代英二十八岁,他在青年群众中,已享有崇高的威望。
恽代英于一八九五年八月十二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日)生于武昌。
一九一五年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时,日本政府向卖国贼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
消息传来,群情激愤,代英和同学们投入了反日爱国运动,散发传单,抵制日货。
他买一瓶墨水,一个篮球,都要看看是不是中国货,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代英正担任中华大学附中主任,闻讯后,立即发动武汉学生积极响应,和军阀王占元进行了尖锐复杂的斗争,领导武汉各阶层群众投进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
以后,他访问北京,寻求真理,结识了李大钊、邓中夏,在武昌横街头会见了毛泽东,开始了武汉“利群书社”和长沙“文化书社”的合作交流。
在认真学习和刻苦实践中,代英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他去四川泸州撒播革命火种,受到军阀豪绅无端迫害,使他最后抛掉了利用既成势力进行社会改革的任何幻想,认识到必须由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救中国。
一九二三年暑假,他离开四川,参加第二次团代会后,受党的委托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主编《中国青年》,开始了一个职业革命家的壮丽生涯。
青年团决议指出,它当时的根本任务之一,是以共产主义原则和国民革命的理论教育青年工人、农民和学生群众。
由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团的决议。
他从青年的实际情况出发,先后为《中国青年》撰写文章一百三十多篇、通讯三四十篇,系统地介绍了马列主义理论,批判了国家主义派、东方文化派的狭义爱国主义、和平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反动思想,指出马列主义是唯一能够救中国的科学理论。
他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反复强调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是一切灾害的根源,工人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青年学生唯一的出路就是到工农群众中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打倒敌人,拯救中国。
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1.蔡和森:蔡和森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报刊编辑和出版家。
他曾任《救国公报》、《新民日报》等报纸的主笔和编辑,并在报刊活动中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改革。
他以批判坚守封建主义和专制思想而著称,致力于倡导现代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为新文化运动和儿童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瞿秋白: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一位重要的报刊活动家。
他在《群众》等刊物中发表众多政治理论文章,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瞿秋白的文章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引导了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的思想觉醒和积极行动。
3.恽代英: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也参与了报刊活动。
恽代英为组织刊物提供了重要的贡献,在《新青年》、《遵义会议纪要》等刊物的撰写和编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积极宣传共产主义理念,鼓舞士气,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萧楚女:萧楚女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她在《觉悟》和《中国妇女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众多呼吁妇女解放和平等权益的文章。
她倡导女性平等和妇女参与社会进步,通过她的报刊活动为中国妇女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5.邵飘萍:邵飘萍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和编辑,她积极参与革命报刊的写作和编辑工作。
邵飘萍以其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和教育观念深受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喜爱。
她关注儿童的成长与教育,通过报刊活动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儿童文学和革命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人物在报刊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贡献,通过他们的文章和编辑工作,传播了现代思想和革命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他们的报刊活动为革命运动、妇女解放和儿童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恽代英事迹观后感
恽代英的事迹让我深受触动和感受。
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有远见的人,他的思想和行动都充满了正义感和责任感。
在观看电影《恽代英》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恽代
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他为了民族
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终身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投身于中
国革命事业中。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了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新时
代的青年人,我们应该学习恽代英的精神,积极投身到祖国
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观看电影《恽代英》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恽代英
的事迹和精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驱恽代英
78人与事·往事钩沉恽代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
他创办的利群书社从成立的那天起,大量经销马克思主义书籍和进步报刊,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湖北地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社团。
他还积极参加“少年中国学会”。
1921年7月中旬,恽代英等以利群书社为核心在黄冈成立了湖北共产党早期组织“共存社”,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建立在乡村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驱恽代英文·图 /宋凤英 何立波利群书社:恽代英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恽代英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书香之家。
年少时,恽代英上了新式小学堂,因文才出众被老师誉为“奇男儿”,并接触到西洋新学和民主思想,崇拜维新思想家梁启超、谭嗣同。
1913年,恽代英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班学习,1915年进入中国哲学系学习。
这一年,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问世,恽代英读后欢呼这是“传播自由、平等、博爱、互助、劳动的福音”,并向其踊跃投稿。
1918年,恽代英从中华大学毕业后,担任中华大学附中部主任。
恽代英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做了一件在全国开风气之先的事情——在武昌创办利群书社。
当时武昌横街头是武汉书店集中地,却没有一家出售新文化、新思潮书刊,这给新文化、新思潮的传播带来了极大障碍。
为了在筹建利群书社时节省费用,恽代英和大家都是自己干活。
1920年2月1日是农历正月初一,利群书社在这天正式开始营业。
恽代英开办利群书社的目的,并不为赚钱,而在于传播新文化,以“利群助人,服务群众”为宗旨。
他拿出个人的60元积蓄,添购传播新思想的书籍和杂志。
利群书社租的是武昌横街头18号一个旧官僚公寓的前半部,临街一间营业,后面是天井,正屋是一间大厅堂。
侧边有两小间,一间做厨房,一间做会客室。
利群书社的组织原则是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书社成员由书社供给食宿,都没有工资。
店内卖书的、购书的都是年轻人,谈笑风生,兴高采烈。
夜晚则是学习时间,每晚有一次生活会,自由发言,或谈心得,或谈志愿,也相互评论优缺点、互相帮助。
恽代英
不久,恽代英把妻子的遗照放大了一张,并在遗 像上,挥笔题下了一首七言诗,抒发他的思念之情:
郎君爱唱女权论,幸福都拼付爱神。
常饮寸心如古井,不妨人笑未亡人。
横风吹断平生愿,死去已看物序更。 我自修身俟夭寿,且将同穴慰卿卿。
同年4月初,沈葆秀被埋葬在珞珈山后谷岭,每到 星期天,恽代英便会带着日记本,倚在妻子的茔头, 一边读着日记,一边手抚萋草,暗自垂泪,他多次 在心里默默表达要为妻子守心、守身,“他日同 穴”。在妻子的坟前,他还毅然决然地改号为“永 鳏痴郎”,后来还刻了一块玉石图章,上镌篆文 “葆秀忠仆”四字,以表达对亡妻的忠诚。恽代英 想念妻子想得几乎发了疯,恽家长辈们也开始担心 起来,因为他的大哥已经疯了,他的三弟的神经也 不大正常。 就这样恽代英为亡妻守义整整10年,期间,许 多亲戚、朋友纷纷劝他,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来开导他,让他再娶,对此,他断然回绝道:“女 子丧夫,须守寡终身,男子丧妻,就可以转眼即忘 之,而另结新欢,这是何等的不平等,何等的罪 过!”
恽代英
09级护本五班 罗小红
恽代英 ,原籍江苏武进,1895年 生于湖北武昌。1915年,进入中 华大学学习。这一年,陈独秀创办了 著名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 《新青年》),恽代英受它影响积极 投身革命活动,后来成为武汉地区五 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 恽代英与林育南等人创办利群书社, 成为武汉地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 重要阵地。1920年春,恽代英到 北京,与李大钊、邓中夏等建立了联 系,开始研究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这年秋,他翻译并发表了恩格斯的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部 分章节。不久,他受《新青年》杂志 委托翻译并出版了考茨基的中期著作 《阶级争斗》,对毛泽东、周恩来、 董必武等一批重要领导人都曾发生过 深刻影响。
学习恽代英精神 争做有为青年
学习恽代英精神争做有为青年柯贤涛作为我们党早期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和中国青年运动的领袖的恽代英同志,一生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反动统治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朴素、先人后己的精神,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
1.爱国主义是其第一要义。
五四时期是恽代英人生的转折点。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恽代英是武汉爱国学生运动主要领导人。
无论是五四运动之前还是之后,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其始终并不断升华。
如,1918年夏,在抵制日货斗争中,恽代英言行一致,调查国货,提倡国货,亦带头使用国货。
恽代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其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升华。
他认为:“我们应当联合世界革命势力,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同时,并需要打倒国内军阀、买办阶级、土豪劣绅,使一切被压迫的中国民众都解放出来。
”因此,这是一种国际主义的爱国主义,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2.服务人民是其根本宗旨。
服务人民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恽代英革命实践当中,也体现在他的文章当中。
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中,他提出,做共产党员的标准之一就是“要能够确实有决心谋农工阶级的彻底解放,打倒一切寄生的压迫阶级——地主、资本家。
共产党不只是讲国民革命的,亦不只是为了要农工帮助国民革命所以才帮助农工,他硬是要为农工自己的利益,彻底解决土地农有,工厂由工人管理的问题。
”可见,恽代英始终是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
3.追求理想是其革命志向。
恽代英曾说,我们要安贫乐道,这个“道”就是革命的理想。
”1930年5月6日,恽代英被捕。
在敌人的酷刑面前,他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写下了“留得豪情作楚囚”的壮丽诗篇,表达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4.崇尚真理是其毕生追求。
在五四运动的教育鼓舞下,特别是参加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受到马克思主义初步洗礼后,恽代英看到了中国新生的热切希望,激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烈追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性——以恽代英中西文化观为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性——以恽代英中西文化观为例□宋宏旭/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融性,使远道而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历久弥新。
这种相融性突出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大同”社会思想和“民本”思想与马克思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之中。
恽代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累。
他面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况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毅然决然扛起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时代背景1.1 帝国主义之下中国传统文化遇到的新挑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这种新挑战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滞后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化,正如恽代英所说:“所谓中国文化,亦只是几千年安定而单纯的小农业、小工业的产物[1]”而西方文化则是以大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现代文化。
由于近代中国与西方处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显得传统、滞后。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从属于西方文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侵略中国,还利用战争赔款在中国设立教堂、办教会学校、办西文报纸等进行文化侵略,这触动了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若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竞争浪潮中持久屹立,只能接纳与吸收西方文化中蕴含的现代因素,以造就新文明,即“居今日之世界,宜沟通中西文明之优点,以造成吾国之精神[1]。
”因此,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康有为的“统筹全局而全变之”再到陈独秀的“德先生、赛先生”,无不表现出近代中国实现自身现代化变革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受外来文化巨大冲击,但赋予了自身以现代性,驱动着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
1.2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闸门1917年,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真正成为现实,建立了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恽代英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探索及贡献
恽代英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探索及贡献陆巧玲1王智2(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坚持真理,注重实践,在探索救国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对于中国革命问题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贡献。
他较早地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明工农群众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率先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分析中国问题,提出关于党的建设以及武装斗争的建设性意见。
这些论述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进程,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恽代英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历史贡献[中图分类号]1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803(2020)06—0065一06恽代英是党内公认的著名理论家和青年学生运动领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成为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参加革命实践中,恽代英对中国现实状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至深,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恽代英对一大批先进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产生过重大影响。
恽代英对于中国革命的很多思想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毛泽东,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性质的探索:最早厘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革命者之一对于中国实际情况的把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前提,而正确认识中国实际的关键在于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对于中国国情的了解是确定中国革命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的基本前提。
为了解答现实斗争中的诸多困惑,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有过比较持久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理论探索,逐渐厘清了对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认知。
恽代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在这样的论战氛围之下也加入到了利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的国情,以此考察中国的革命现状的浪潮中来。
青年领袖恽代英:最“燃爆”的青春,最热血的担当
青年领袖恽代英:最“燃爆”的青春,最热血的担当作者:赵雯来源:《党员生活》2019年第05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有一个名字与中国革命史、中国青年运动史紧密相连。
他就是湖北武汉出生的中国青年领袖——恽代英。
恽代英不仅是湖北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还组织领导了武汉的五四爱国运动,参与领导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在36载短暂一生中,恽代英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重要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五四百年之际,我们重走了这位“湖北骄傲”在武汉的足迹,追忆其激情燃烧的青春诗行。
出身名门一生追求信仰据记载,1895年,恽代英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大家庭。
祖父恽元复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高级幕僚,父亲恽爵三长期在外地教书。
恽代英6岁入家塾,10岁进高等小学堂,14岁小学毕业后,随父母到老河口。
当地无中学,恽代英的母亲只好自己教育。
她的家教只有6个字:自省、自学、自律。
恽代英从小酷爱学习,经常从书本中吸取向上的力量,常以谭嗣同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自勉。
1913年夏,恽代英以优异成绩考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
在校期间,他以《新青年》《光华学报》为主要阵地,发表文章80余篇,宣传民主主义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主义。
1917年10月,恽代英联合中华大学的多位同学一起成立“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
“互助社”是武汉地区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进步团体,也是全国有影响力的进步团体之一。
中华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记者来到武昌,希望可以找到恽代英学生时代的点滴踪迹。
通过走访得知,中华大学最早创办时在前清粮道衙门旧址之上,1926年4月,校舍被军阀刘玉春毁损,学校停办,1928年复校。
1953年,中华大学部分院系并入华师、武大、财大,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中华大学校园旧址已经踪迹难寻,但是昙华林的花园山下,中华大学的教授公寓旧址仍在,已变成一家格调十足的咖啡馆。
恽代英20岁时,与同乡沈云驹先生的二女儿沈葆秀在武昌涵三宫街完婚。
恽代英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贡献
恽代英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贡献作者:苏景瑞来源:《公关世界》2021年第06期摘要: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中国青年运动的领袖。
他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传播和介绍以及对中国革命势力的养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批青年学生在他的带领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许多先进青年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出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恽代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恽代英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历程与其他共产主义早期的信仰者不同,他是由内而外自我启发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并受到其它信仰马克思主义好友的影响,在思想上不断进步革新和化为己用,最终确立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恽代英思想转变的过程1.个人早期的旧思想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东西方社会思潮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导致多种思想文化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
恽代英作为那一时期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他的实践经历与个人思想深受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等诸多思想流派的影响。
他本人对于信仰的选择也在经过数次的相识、了解和甄别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伟大的信仰。
1913年,他怀着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没有私产制度的“黄金世界”的期盼,进入了中华大学进行求学。
在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下,恽代英认为要实现这个理想社会,需要“治天下之本,在改良风俗,不在改良政治”。
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陆续建立了互助社、仁社等进步团体。
尝试在社团形式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为切入口,寻找建立社会良性势力的的实施路径,并在怀着救国的理想下他选择教师这一职业。
新文化运动后,在受到新村主义和工读互助主义等海外传入的思想影响下,恽代英与志同道合的好友们决定建立一个宗旨为“利群助人,服务群众”的“利群书社”,作为在实现这一理想的营地,期许以一种看似共产主义的全新生活模式来实现其救国的目的。
重庆党史故事1000字
重庆党史故事1000字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系统传入中国。
除了各种进步报刊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外,大量被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起到重要作用。
1921年下半年至1922年下半年,重庆迎来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先后在重庆活动的恽代英、萧楚女等人正是这一热潮的推动者。
他们与本地涌现出来的《友声》、《新蜀报》等进步刊物和进步社团一起,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
重庆的知识分子通过这些书刊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逐步认识到“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从而自动加入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行列中。
一时间,马克思主义在重庆传播开来,重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地区之一。
做青年知识分子的引路人1921年10月,作为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恽代英自武汉抵渝,先后到重庆联中和川东师范进行讲演。
恽代英以“青年应该怎样做”为题,猛烈地抨击了政府“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互相争杀”,指出了青年肩负的社会责任。
他说:“现在要说青年有希望无希望,只看我们青年努力不努力。
什么全要靠自己,靠别人是不行的……责任在我们身上!至少一个人应当想到我们将来对社会做点什么事。
所以中国要靠我们,任谁都是靠不住的。
”恽代英的讲演,犹如雷霆之声,极大地震撼和鼓舞了青年学生。
10月26日,恽代英离开重庆赴泸州主持川南师范校务,同时,在当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建团工作。
1923年1月,恽代英辞去教职,带着学生张霁帆、余泽鸿、穆世济、秦云阶等人来到重庆。
他们在江北刘家台住了一个多月,经常与萧楚女、陈愚生、杨效春、卢作孚等人讨论宣传革命思想及教育与社会问题。
同年夏,恽代英离开四川,到上海奔赴新的战场。
他在团中央工作期间,仍密切关注四川,多次就四川和重庆地方团的工作作出指导。
郭沫若曾高度赞扬恽代英对四川革命的影响:“四川的青年受他影响的,因此也特别多……四川那样的山坳里,远远跑到广东去投考黄埔军校的一些青年,恐怕十个有九个是受了代英鼓舞的吧!”1922年夏秋之交,应重庆联中校长熊浚聘请,被誉为“重庆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启蒙运动旗手”的萧楚女前往该校任国文教员。
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20世纪初期得到传播。
最初,中国人从接触欧洲的各派社会主义学说中,知道了马克思的名字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零星片断。
1899年由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月刊)分期刊登了英国进化论者颉德所著《社会进化论》前三章的中文译文,其中提到了马克思及其《资本论》,这是中国最早涉及马克思主义和出现“马克思”译名的中文出版物。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提到“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其后,《近世社会主义》一书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片断。
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部分地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一些要点。
1912年孙中山在《社会主义派别及其批评》中,称赞马克思“发阐真理,不遗余力”。
但在当时的中国人中知道上述内容的人很少,即使是先进者也不能区别马克思主义同其他社会主义派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民族经济有了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孕育着新的革命,为先进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经过五四运动,逐渐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
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国十月革命。
他指出,俄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性质不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伟大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
他满怀信心地指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自己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
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较系统、完整的介绍,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江苏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及贡献
江苏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及贡献
薛志清;张立鹏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4)004
【摘要】在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过程中,江苏因毗邻上海,加之本身就是极富文化底蕴和革命传统的区域,因此,涌现出了张闻天、瞿秋白、恽代英、沈泽民、杨贤江等一批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他们或发表文章,初步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剖析中国社会;或创办刊物、组织学会、利用课堂对各种社会主义进行比较,确定只有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具有指导作用;或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初步与中国革命相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也促使他们自身世界观彻底转变。
【总页数】6页(P95-100)
【作者】薛志清;张立鹏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江苏常州 213001;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江苏常州 21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析\r——基于浙籍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贡献的启示与思考
2.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贡献
3.瞿秋白对
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研究4.杨闇公对马克思主义在西南地区早期传播的探索与贡献5.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湖北籍革命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1920—1927)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文《关于恽代英的人生感悟》 (精选)
关于恽代英的人生感悟小时候爱看《长征》这部电视剧,我对那些顽强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前辈们万分崇敬。
也从那时,我就了解了恽代英这个人。
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的抗争,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那个黑暗的时代,才有今天焕然一新,雄踞强国之列的中国。
上个月,我们冒着零星的小雨,参观了常州市的烈士陵园。
循着一排排贴满老照片的墙壁,我似乎走进了那个风云变化的沧桑年代,听到了无数革命者艰难而铿锵的脚步声,感受到了他们为新时代所做出的抗争与挣扎。
在这里,我也更加了解了恽代英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对他的人生也又有了较为深刻的体悟。
恽代英原籍属江苏常州,与瞿秋白、张太雷一起被人们称为“常州三杰”。
1915年,恽代英考取中华大学攻读中国哲学。
他从学生时代就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在大学期间曾创办过进步团体“互助社”,宣传先进思想。
1919年5月4日,“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了,恽代英成为了这场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之一。
他负责青年学生工作,领导上海学联和全国总党团,积极宣传鼓动,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
可以说,恽代英是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爱国运动的先驱。
在五四运动之后,共产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恽代英于1920年创办了“利群书社”,发行《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同时吸引着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和群众。
因为恽代英广泛从事革命运动,遭到反动势力的威胁与破环。
他们诬指恽代英“组织党羽,煽动学生,图谋不轨,大逆不道”,迫使他逃到南京躲避。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恽代英闻讯后,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追随着自己的信仰,为共产主义事业兢兢业业,奉献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也许,历史挪动的路径往往要沾满这些革命者的鲜血,并以此为代价来获得时代的进步。
1930年,恽代英在怡和纱厂与同志接头时被捕,不幸遭到叛徒出卖,于次年4月在南京监狱中被杀害,时年仅36岁。
生命弥足珍贵,正是这些先烈血的付出,才有时代的进步和今天的美好生活。
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厚重的历史,更应缅怀先烈。
近四十年来恽代英研究综述
第20卷第3期2021年6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Vol.20No.3Jun.2021近四十年来烽代英研究综述高严骆建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悴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
近四十年来,学界对于悴代英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内容主要包括悴代英教育思想、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哲学思想等方面,不同学者对悴代英不同维度的解读和研究,推动了悴代英研究走向繁荣。
关键词:悴代英;革命思想;综述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34(2021)03-0092-05 Review on Yun Daiying's Research in the Past40YearsGAO Yan LUO Jianjian(School of Marxism,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213164,China)Abstract;Yun Daiying is one of the leaders of the early youth move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pioneer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In the past40years,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made fruitful achievements in Yun Daiying's research,which mainly includes Yun Daiying's educational thought,political thought,cultural thought,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so on.Different scholars' interpretations and researches on Yun Daiying's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have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of Yun Daiying's research. Key words;Yun Daiying;revolutionary thought;review0引言,库代英,原籍江苏武进,1895年出生于武昌的一个官僚家庭,1918年毕业于中华大学,1919年,库代英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并在湖北创办利群书社和共存社。
恽代英思想研究综述
恽代英思想研究综述恽代英(1895―1931),祖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和著名的理论家。
他一生留下了约300万字的著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军事等多个领域。
学术界对恽代英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也有一些学者在不同时期对恽代英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如韩凌轩《首次恽代英思想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史哲》1985年第6期)、宣英《近年来恽代英研究评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田子渝《1995年至2005年宣传、研究恽代英新成果评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李良明《恽代英研究如何深入》(《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学术研讨会的综述等,这对于推动恽代英思想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为了促进恽代英思想研究的继续深入,有必要对其研究状况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
因此,笔者拟将学术界对恽代英思想研究的成果作一梳理,以推动恽代英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恽代英思想研究的概况学术界对于恽代英的研究,从他牺牲之后就已经开始。
早期有回忆和悼念恽代英的文章,内容主要是叙述他的生平事迹和探讨他牺牲的原因,如杨新华的《恽代英底生涯》(《社会新闻》1932年第8期)、杨甫的《党政史话:恽代英的生平》(《上海周报》1933年第23期)和《当代史料:恽代英之死:立三路线的牺牲者》(《上海周报》1934年第18期)、邓拓的《〈中国青年〉和恽代英同志》(《中国青年》1949年第23期),另外有温济泽的《关于恽代英同志的死》(《中国青年》1949年第26期),这些文章都论述了恽代英对革命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号召以恽代英为榜样,学习恽代英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66年这段时间,开始有人整理恽代英的日记和搜集相关文章,也发表了若干对恽代英的回忆文章。
上世纪50年代主要有郭沫若的《由人民英雄纪念碑想到的〈人民英雄列传〉》以及《关于恽代英的殉难日期及其他》、温济泽的《恽代英同志在狱中二三事》(《中国青年》1950年第38期)、行之整理的《恽代英同志的日记》(《中国青年》)1957年第29期),还有沈葆英的回忆文章《同代英在一起的日子――纪念恽代英同志殉难二十六周年》(《中国青年》1957年第6期),张岂之整理发表了《恽代英在五四运动期间的日记》(《历史研究》1958年第11期)。
恽代英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恽代英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刘艳;柳作林
【期刊名称】《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30)005
【摘要】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中国青年运动的领袖.他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传播和介绍以及对中国革命势力的养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大批青年学生在他的带领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早期党团组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为革命青年保驾护航,引导教育青年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方向,他坚贞不屈,喋血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为革命青年做出了表率.
【总页数】4页(P65-68)
【作者】刘艳;柳作林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三峡大学,湖北宜昌 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1.5
【相关文献】
1.恽代英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重要贡献——以利群书社为中心 [J], 曹金国;王玉贵
2.恽代英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J], 薛志清
3.湖北党史人物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以董必武、李汉俊、恽代英为例 [J], 丁俊萍;徐信华
4.恽代英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J], 刘艳;柳作林;;
5.恽代英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 [J], 李羽;王爱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