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七跨考点综合学案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提升课七教案含解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提升课七教案含解

专题提高课 ( 七)1宏观知识再建立2 常考问题再增强视角1历史趋向——从自然经济渐渐解体到近代多种经济形态共存的演变【知识点拨】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业化进度;中国经济构造发生了改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渐渐解体,促进了近代公司的流行,中公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考题例证1】 (2019 ·广东肇庆模拟) 鸦片战争此后,外商选择中国商人代理买卖,称为置办,作为雇员领取薪金,参加买卖领取佣金。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置办中很多人自己投资创立公司,其有名代表唐廷枢等还参加主持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的创立。

这类状况表示()A.外国资本参加民族工业颇深B.置办力量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中国日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D.置办阶级是列强经济侵略的急前锋分析资料说的是“置办”的作用,要旨不是外国资本,故A项错误;中公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月,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置办中很多人自己投资创立公司,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 B 项正确;中国日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说法正确,但资猜中的信息没法表现,故 C 项错误;置办不过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代理商,置办阶级便利了列强经济侵略,而不是列强经济侵略的急前锋,故 D 项错误。

答案B视角 2历史趋向——近代社会生活与思想观点、社会风俗的变化【知识点拨】跟着列强的侵略,特别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民俗习惯及思想观点都发生了变化。

它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表现出新旧矛盾、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色。

【考题例证2】 (2018 ·福建永春模拟) 传统中国农村公众向来使用农历的历纲纪时系统,到清末及民国,公历纪时系统、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公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渐渐减弱,农村公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向。

这一趋向深刻反应了()A.新式交通引起公众时间观点转变B.辛亥革命促进公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构造改动引发公众生活嬗变D.西方科技文化致使公众观点西化分析由阶段特色可知,资猜中的“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渐渐减弱,农村公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向”是因为工业发展致使,说明经济构造改动引发公众生活嬗变,故答案为C项; A、 B、 D 三项资料没有反应,均清除。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模块2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模块2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

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纵向梳理]一、西方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1.(2019·海口调研)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的征服活动在当时(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殖民地产生的最明显结果是“失去整个……旧世界而未产生一个新世界”。

这说明西方的征服活动( )A.无法为殖民地创造新生的契机B.给当地人民再度套上了枷锁C.瓦解了殖民地封建剥削关系D.造成殖民地社会人才断层B[材料强调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殖民侵略没有对殖民地产生任何积极作用,而是给殖民地带来巨大灾难,因此B项正确。

材料明显涉及19世纪70年代以后,殖民侵略会产生一个新世界,A项错误;C、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也不符合19世纪中期以前的状况,错误。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特点及影响1.途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特点(1)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2)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进步。

(5)以英国为中心: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3.影响(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2)消极影响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020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27 第二次工业革命

2020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27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27讲第二次工业革命,JI CHU PAI CHA基础排查) 理一理一、前提和条件1.政治前提: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生产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理论基础:19世纪,欧美各国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取得丰硕成果。

二、主要成就1.电的广泛使用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成功研制发电机。

②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出现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输变电技术日益完善。

③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化学工业:从煤和石油中提炼化学物质,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4.传统工业:科学技术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三、影响1.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工业部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

3.产业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4.生产关系: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中,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5.世界市场: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四、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原因(1)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交通通讯: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主要途径(1)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

3.表现(1)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非拉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经济上:世界贸易额增长,非工业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4.影响(1)建立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前的世界[纵向梳理]一、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1.文明的拓展方式(1)古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2)古罗马: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古希腊文明和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的形式(1)古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

(2)古罗马: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实行总督统治。

3.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1)古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2)古罗马:在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1)古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古罗马: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自然法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

[针对训练]1.(2018·四川广安、眉山一模)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

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利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

这一思想( )A.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B.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精神C.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D.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B[据材料“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利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可知主权在民,故A项错误;据材料“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利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和“依据人们的权利”蕴含了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中的人民主权和天赋人权的精神,故B项正确;据“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没有体现重视证据,故C项错误;材料中“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说明并不是君主意志的体现,故D项错误。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2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2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第32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考点定位】(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程及影响。

(3)“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及改革开放的进程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关于____________问题的讨论。

[小练1]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这篇文章的发表有什么意义?[提示] 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2)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内容。

经济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____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政治及思想上重新确立党的____________、政治路线及组织路线,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召开1981年6月在北京举行内容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内容通过1982年宪法,宪法中增加了适应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1)对内改革。

农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全国推广开来城市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进行试点[[提示] 原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稳定政治局势的关键。

措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对外开放。

①经济特区:1980年5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沿海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新格局: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____________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020年202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教案(精品)(收藏版)

2020年202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教案(精品)(收藏版)

2018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教案(精品)时空定位教学过程: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何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时空定位教学过程:专题三、四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关于“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须知的几点1、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方面争论(1)观念之争(是否学):早期抵抗派(林、魏);洋务派;顽固派。

时空定位教学过程: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双百”方针(1)提出背景①新中国文艺工作的口号②社会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③目的: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3)含义:(4)实质:政治民主化在科学文化事业上的反映(5)意义:正确方针根本保证推动了……时空定位教学过程:人文精神的起源一、人文精神的起源(一)时间、地点: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希腊(二)背景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成熟;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根本原因)平民地位的提高及个人主义的成长;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直接原因)(三)内容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放弃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四)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1、代表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时空定位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达尔文进化论(一)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2、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4、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5、自身实践:达尔文的科学探索(二)著作:1859年《物种起源》(三)主要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3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3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第33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命题点1 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2024·高考北京卷)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

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接连绽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这一工程( )A.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B.标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村村通”工程有利于加强农村和农村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故选A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进行的改革,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B项;三线建设指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解除C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早在1956年底完成,解除D 项。

命题点2 现代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特点(2024·高考福建卷)1952—1981年中国工业产值及其变动如下图所示。

该图表明这一时期中国( )A.工业发展重心的倾斜B.沿海地区工业基础的雄厚C.工业区域格局的转变D.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立解析:选A。

据题干图文材料可知,选用四个时间节点,看出中国内地工业产值依次不断递增而沿海工业产值不断有所下降的变更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三四十年的持续建设与投资,中国已经具备确定规模的工业基础,这一过程中,政府调整工业发展策略,力图变更原有工业发展布局不平衡的结构。

图中变更点与20世纪六七十年头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施行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的“三线建设”、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开发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策略等密切相关,故选A项。

中国自近代以来,工业化发展首先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始终较为雄厚,这与图表信息表明的主旨无关,解除B项;内地工业产值的增量发展并没有变更工业区域格局,解除C项;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支配完成后,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解除D 项。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二单元课题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二单元课题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含解析

课题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前提:资产阶级革命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发展过程(1)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此后建立共和国。

(2)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专制统治。

二、过程1.开始形成: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1)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意义: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最终确立:责任制内阁形成(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1)开始形成: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

(2)成员组成: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3)运行机制: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多数党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被任命为首相;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4)主要影响:国王真正“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3.逐步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意义:巩固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新的政体模式。

,[联]宗教因素不容忽视。

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宗教专制,要求“纯洁”国教会的“清教徒”受到的迫害更加严重。

[拓]《权利法案》最重要的作用是限制了王权,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正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新型国家。

[注]多元一体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的混合体。

[注]责任制内阁有两层含义,一是集体负责,即在大政方针问题上,内阁对外是一个整体,阁员与首相共进退;二是内阁对议会负责,其主要表现就是,一旦内阁失去议会的多数支持,就应集体辞职。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0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0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

第30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命题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举措(2023·高考江苏卷)右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1950年11月绘制。

当时创作这幅海报意在( )A.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解析:选C。

根据材料“既可克服公家困难,又可实行私人储蓄”“1950年”及题图画面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海报意在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C项正确。

命题点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生问题的特点(2023·高考辽宁卷)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

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陈云认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说明陈云认识到了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C 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排除B 项;材料强调的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排除D项。

命题点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2023·高考湖北卷)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

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

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

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据此可知(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农民李顺达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组织互助组,这一生产模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继续实行,说明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选A项。

(新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讲学案

(新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讲学案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考纲解读考点考纲主要内容高考示例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2017江苏单科,222016江苏单科,92015四川文综,52014山东文综,182013四川文综,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冯如;办报刊;电影2017课标Ⅲ,282017海南单科,82016天津文综,52015天津文综,52015浙江文综,18维新思想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2017海南单科,9 2017课标Ⅲ,41 2016课标Ⅲ,28 2016江苏单科,8 2015课标Ⅱ,29分析解读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惊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就命题规律而言,有以下特点:(1)从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大量出现,属于高考热点章节。

(2)从内容看,甲午战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维新思想等均是高考热点。

(3)从考查角度看,甲午战争多考查其过程中的重大战役;民族工业的发展要关注本地域历史上一些重要的近代企业,很多高考试题呈现浓厚的地域色彩;对维新思想的考查主要站在社会变革的角度,多要求分析维新思想在当时社会引起的巨大震撼,强调维新思想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

从备考的角度,有如下建议:(1)本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是甲午战争,在其影响下,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复习时应以甲午战争为切入点,把本单元知识点联系起来。

(2)注意归纳单元特征,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命题探究五年高考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1.(2016江苏单科,9,3分)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单元整合七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单元整合七
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没有涉及世界市场 的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资本输出的问题,不是说明轮船、飞
机等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故D项错误。 B
解析
关闭
答案
第七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12-
工业革命时期中西社会对比(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中 特 征 国 西 方 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资本 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的主导),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快速发 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 步形成 法德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扩展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并逐步加深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 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 开展洋务运动;农民 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 动等革命斗争
第七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7-
对点训练 1.(2018贵州贵阳期末,17)1650年前后英国引进了茶叶,当时每磅 茶叶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一个世纪后,茶叶成为英国人的普通消 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东印度公司等的殖民扩张 关闭 B.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 1650年茶叶价格昂贵是由于英国需要从东方进口,成本高,一个世纪后英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国茶叶成为普遍的消费品,是由于英国成为殖民强国,利用殖民扩张从东 D.英国与荷兰争夺贸易霸权
第七单元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宏观图解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大题突破
-17-
命题立意 2018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约600亿美元商 品大规模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随后,作为还击, 中方对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等中止减税并加征关税,这对中美双方 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不是个别现象,而是 美国为了重新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题即 从这一时事热点出发,通过让考生明确历史上的中国栽培大豆的特 点及作用,以及大豆传到美国后对美国经济及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 为例阐释了大豆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推动作用,进而向考生传递 了中国坚决反对贸易战的正能量信息。同时也要求考生要以开放 而非封闭的世界意识来看待国际交流和文明传递。

2020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单元整合

2020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七单元 单元整合

单元整合〔时空坐标〕〔体系构建〕〔归纳拓展〕[纵向贯通]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认识1.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和扩大了机器大工业,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源。

市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③交通运输业的空前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依托。

④以机器大工业为中心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的国际分工体系趋于成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2.形成过程(1)第一阶段:15世纪到18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

此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原先仅局限于地中海、波罗的海的贸易,后来扩展到了大西洋。

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欧洲、亚洲、美洲、非洲逐渐联系在一起。

(2)第二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期。

此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本主义各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说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

(3)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

3.全面认识(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攻略教案 新人教版 精品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攻略教案 新人教版 精品

2020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攻略在近几年历史高考中知识和能力立意已成为高考的大方向,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率,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尤其重要,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力求夯实知识基础,练就学科能力。

主干知识逐个击破所谓历史的主干知识,也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阶段特征以及一定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

文综历史考试受分值大、所考知识点少的限制,往往侧重于主干知识考核,因此在复习时要特别注重主干知识的掌握。

如:中国古代史部分: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演变及重要改革、认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趋势、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理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系统归纳古代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科技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掌握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特征、后果、认识;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新的生产力代表的出现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中国近代化、工业化、民主化是中国近代史的重点;理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历史过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民主主义胜利的历程;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建国初期的三大任务、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形成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正确认识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发达的历程,尤其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创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三次工业革命及比较,近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几乎每年都考,常考常新;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如:资本主义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及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失败;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跨考点综合学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跨考点综合学案

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跨考点综合线索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程线索2——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1.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间的联系(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巩固政权的斗争,建设中国特色三大政治制度,宪法建设等。

政治建设为经济、外交、文化科教提供安定的环境。

(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政治建设、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提。

(3)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文化科教:“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双百”方针等政策为文化领域繁荣提供保障。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0年中的“左”倾现象及其教训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4.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1.命题点 制度自信——地方管理制度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搁置分歧,共同繁荣B.独立自主,主权至上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答案 C解析设立经济特区是为了实行对外开放,带动全国经济发展,不是因为与其他地区存在分歧,故A项错误;表格反映的是中国的地方管理政策,故B项错误;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是在地区具体实际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实事求是”,经济特区设立体现出顺应全球化的趋势,故C项正确;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不属于民族问题,故D项错误。

2.命题点世界意识——中国与世界关联下列两幅图片所示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对外开放都体现了( )图一图二A.全球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B.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努力C.中外之间的友好合作交流D.地理区位因素的相对淡化答案 A解析图一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反映出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为扩大世界市场,而侵略中国,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图二是现代中国主动开放与世界融合,反映的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故A项正确。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七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的独立与人民解放第17讲五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七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的独立与人民解放第17讲五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打着“革命、统一”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际上是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大量存在,国家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共产党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农村包围城市。

日本侵华,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中华民族历经十四年艰苦抗战,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一系列努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2)外交上: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要求实行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执行“亲美反苏”的外交政策,对日本的侵略执行妥协退让政策,导致美国在华势力迅速膨胀,日本侵华程度不断加深。

(3)经济上: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税收,改革币制(发行法币)、关税自主、鼓励工商业发展等措施;同时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

日本“以战养战”,掠夺沦陷区,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沿海工业内迁、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政策及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抗战后,国统区滥发纸币等措施,使得国统区经济崩溃;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保障。

(4)思想文化上:大量高校师生内迁,为抗战胜利奠定精神基础;国民党一党专政,使国统区人民思想受到了极大抑制;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第17讲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课标要求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考点定位 1.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主题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1)背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英、美等国操纵的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跨考点综合
线索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线索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与瓦解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改变后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划分欧洲、亚洲的政治版图,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凡尔赛体系的构成:1919年6月28日,签订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同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同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1923年另订《洛桑条约》以代替《色佛尔条约》)。

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3)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921年到1922年,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诸国在美国的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

会议上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通过这一系列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条约中的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华盛顿体系。

(4)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①道威斯计划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的一次较大的调整,将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变为复兴德国的政策。

②《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
①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②从1935年开始,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展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

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了《凡尔赛和约》。

③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并于1936年将其吞并,冲击了凡尔赛体系。

④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世界的整体性加强,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成为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3)主要原因: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使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

(4)物质、技术基础: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5)火药桶的出现: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6)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及影响
(1)世界格局
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美、日开始崛起,国际联盟建立。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冲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③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2)社会生活
①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②加剧了新技术和新的军事理论的发展。

③促使政府职能发生转变,着手干预私企的投资方向等。

④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和人道主义兴起。

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
1.命题点 时空观念——国际格局变化
(加试题)下图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欧洲部分地区示意图。

下列各项历史事件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
A .普法战争爆发
B .《共产党宣言》发表50周年
C .两德统一完成
D .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奥匈帝国”“德国”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普法战争之后的欧洲政治地图,时间应该是1871~1918年,因为1871年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完成德国的统一,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1990年两德统一完成,1991年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189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50周年,正好在这一时间段内,故B 项正确。

2.命题点 辩证史观——战争与科技的双刃剑关系
(加试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

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 A .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B .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C .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证 D .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 B
解析德国发展化工技术虽然是在战争的推动下出现的,但从根本上说是源于社会的需要。

3.命题点历史理解——一战后世界秩序
(加试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集团通过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华盛顿体系。

在此过程中,美国获益最大。

下列表述与“美国获益最大”这一说法不符的是( )
A.操纵国际联盟,严厉制裁德国
B.通过《四国条约》,拆散英日同盟
C.签署《五国条约》,获取与英国同等的海上地位
D.签订《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成为现实
答案 A
解析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取得自己想要取得的东西,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便把注意力转移到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亚太地区。

因此,A项的叙述不正确,B、C、D三项的叙述与“美国获益最大”相符。

4.命题点史料实证——《非战公约》认识
(加试题)1928年,在签订《非战公约》时,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

法国说可以进行防御战争,日本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自由行动。

这些保留条件从本质上说明《非战公约》( )
A.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
B.具有明显的虚伪性
C.没有得到列强的认可
D.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答案 B
解析帝国主义列强宣称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又宣布各种保留条件,就是准备随时找借口不履行《非战公约》,这是该公约虚伪性的体现。

5.命题点——对战争与和平反思
(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序幕拉开。

英法联军一如既往地采用对敌人的防御工事进行毁灭性炮击的古典战术。

在德国人称之为“钢铁熔铸的7天7夜”里,英法联军共发射了150万发炮弹,这一数字,竟是战前英国一年生产量的总和,但德国人未被击溃。

战至7月10日,英军已付出了10万多人的巨大伤亡,法国也不敢孤军深入,整个索姆河一线形成了拉锯战式的胶着状态。

材料二9月15日清晨,英国在浓雾的掩护下起用坦克。

它碾毁机枪阵地,越过战壕,冲破铁丝网,将工事压得支离破碎。

一举突破了德军5公里的防线。

然而,好景不长。

刚刚进入10月份,索姆河地区便下起了滂沱大雨。

连绵的秋雨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弹坑和堑壕里全是积水,低地更是一片沼泽,重炮和其他的重型武器陷在泥潭里。

11月8日,交战双方的指挥官们终于沮丧地下达了停止交战的命令。

至此,历时4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的索姆河战役宣告结束。

——以上材料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1916年6~11月索姆河战役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索姆河陷入僵持乃至“停止交战”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特点:战役规模大,投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陷入长期胶着拉锯战状态,伤亡惨重;使用新式武器,
一度取得较大战果。

(2)因素:恶劣的自然条件;英法缺乏有效配合;战术缺乏创新;德国军队战斗力较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