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1
污染气象学整理

污染气象学1. 普兰德(Prandtl )混合长理论将分子运动学的平均自由路程概念引申到湍流运动中,假设流体中的湍涡(结构紧密的流体微团)类似于一个个分子,在其与周围流体完全混合之前所经过的距离为混合长,基于此点,普兰德提出了半经验的混合长理论。
(1).湍涡的某物理属性(量)具有被动性,即此属性(量)值的大小不影响空气的运动情况。
(2).属性(量)被湍涡输送时,具有保守性,即在运行微距离l (混合长)的过程中,其值保持不变。
1.优点:将复杂的脉动输送用扩散系数及属性值垂直梯度表示。
(在水平方向应用较少)2.假设条件:属性值S(Z)具有被动性和保守性。
3.交换系数与分子运动学粘滞系数很相似,但实际上有很大不同。
4.混合长不像分子平均自由路程一样具有真实的物理意义,因为湍涡在运动过程中,不停地与周围流体产生物理属性值的交换,实际上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混合长”。
5.因为表达简单方便,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现仍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理查孙数对均匀不可压缩流体,其从层流状态转变为湍流状态的判断依据是其雷诺数,但对于非均匀可压缩状态的大气来说,以雷诺数来判定则不是很合适了。
对于大气来说,判定其湍流强弱的参数用理查孙数,其定义为:如右理查孙数意义:大气中一切运动都是能量的参与、转化而形成的。
大气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通过下垫面的吸收,再经过辐射(长波)、对流、湍流、水汽凝结蒸发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转变为大气的内能、位能,这种传递是不均匀的,因此,造成大气的内能、位能的不均匀,最终造成大气的运动,即将内能、位能转变为动能。
而由于摩擦作用,动能又转变成湍能,由大湍涡的湍能转变成小湍涡的湍能,最后通过分子的粘性将湍能消耗成热能。
由动能转变成湍能、再转变成热能的过程称为能量的耗散。
因此,大气中湍流运动的强弱取决于动能转变成湍能及湍能消耗的速率,理查孙数就是根据二者的比值而得来的。
以空气只在x 方向运动为例 湍能消耗率为:湍能补充率为:二者的比值为:四、近地层风速随高度的分布大气的边界层一般可以分为两层:近地层及摩擦层上层。
污染气象学

1. 空气污染一般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使大气组成的成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与原本情况比增加了有害物质(称之为空气污染物),使环境空气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从而构成空气污染(科学定义)。
2. 空气污染源分为两类:人工源和自然源。
3. 大气污染物(ppm, mg/m3):以各种方式排放进入大气层并有可能对人和生物、建筑材料以及整个大气环境构成危害或带来不利影响的物质。
按照其产生方式可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
一次大气污染物:直接以原始形态排放入大气中并达到足够的排放量从而造成健康威胁的污染物。
二次大气污染物指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化学物质。
4. P-T法确定稳定度类别分ABCDEF类,依次规定为极不稳定,中等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弱稳定,中等稳定状况。
P-T-C法确定稳定度的具体过程:1•先计算太阳高度角;2•由云量和太阳高度角按表查出太阳辐射等级;3•由太阳辐射等级与风速按表查出稳定度类别。
5. 源强:表示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质量的速率。
源强的单位:对点源,g/s或kg/s;对线源,g/(s.m);对面源,g/(s.)或kg/(h.k);对瞬时源,kg或g。
6. 南极臭氧空洞:每年的春季(9、10月)在南极上空会出现一个面积与极涡范围相当的臭氧弄对低质区。
7. 大气的自净能力:由于大气自身的运动,使得大气污染物输送、稀释、扩散,从而起到对大气的净化作用。
机制:大气输送,大气扩散,沉降和化学转化。
8. 逆温:递减率<0的大气层与正常情况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逆温,这样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分类及特征:根据逆温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辐射性逆温、沉降性逆温、湍流性逆温、锋面逆温和地形逆温五种。
逆温研究关注点(实际):逆温的频率、厚度、强度、种类、生消规律。
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大大抑制了对流,使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像一个盖子一样阻碍着大气的垂直运动。
气象第一章 第一节大气概况

第一节 大气概况 第二节 气温 第三节 气压 第四节 空气水平运动--风 第五节 大气环流 第六节 大气湿度 第七节 大气垂直运动 第八节 云和降水 第九节 雾和能见度 第十节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
第一节 大气概况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成分;大气污
染;大气垂直结构。
重点:大气中的易变成分及其作用;对流
(3)上层:离地面6km到对流层顶,中纬度地区上空盛 行西 风,风速随高度升高而增大,形成高空急流(风速 ≥30m/s),波状式的层流是该层的运动特点。
中层和上层 几乎不受摩擦作用,称为自由大气。对流 层顶:厚度约为1-2km,温度随高度呈等温或逆温状态。
2. 平流层(Stratosphere):厚度:自对流层顶到大约55km。
4、城市污染监测的主要成分: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 氧化物
5、产生酸雨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硫 6、产生有毒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总结:
1、对气温有影响:CO2,臭氧,水汽 2、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CO2,水汽 3、唯一吸收紫外线:臭氧(O3) 4、产生温室效应:CO2 5、唯一一种在常温常压下能产生相变:水汽 长波辐射:地球大气辐射能量的95%集中在
最轻。湿空气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只有干空气密度 的62.2%。大气中水汽含量范围在0~4%,它也是造 成云、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主要物质条件。
3、杂质 1)、杂质:
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主
要包括尘埃、烟粒、细菌、病毒、花粉和微 小盐粒等,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 又称为气溶胶粒子,包括水汽凝结物(水滴、 冰晶)、微小盐粒等。 2)、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是可压缩气体,大气密度随 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少。
气象学知识点

气象学知识点气象学,这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每天出门前的穿衣选择,还是农业生产的规划,亦或是航空、航海等重大活动,都离不开气象学的支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气象学的世界,探索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聊聊“大气的组成”。
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等气体组成。
氮气约占大气总体积的 78%,氧气大约占 21%。
除了这些主要成分,还有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
二氧化碳虽然含量较少,但它对地球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上升,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严峻的问题。
再来说说“大气的垂直分层”。
从地面向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是我们生活和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区域,这里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 1000 米,气温下降约 65 摄氏度。
平流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这是因为其中的臭氧吸收了太阳紫外线的能量。
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因为这里气流相对平稳。
接下来是“气温”这个重要的概念。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相对较小,而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较大;高山地区的气温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
“降水”也是气象学中的关键知识点。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形成降水的条件主要有三个:充足的水汽、上升运动以及凝结核。
不同地区的降水类型和降水量差异很大。
赤道地区常年高温多雨,而沙漠地区则降水稀少。
然后是“风”。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形成与气压差有关,高压区的空气会流向低压区,从而形成风。
风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表示,如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等。
风速则用米每秒或千米每小时来度量。
气象学中的“气候”概念也不容忽视。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大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风等要素的综合表现。
世界上有多种气候类型,如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空气污染气象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 空气污染气象学:是近代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研究大气运动同大气中污染物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作为大气环境问题研究与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排放进入大气层的空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转化、迁移和清楚的规律,模拟并预测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及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2、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基本因素,简称为大气状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量。
3、 风: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成为风,它有方向和大小,是矢量。
4、 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是时空随机变量,包括机械因素和热力因素,由机械或动力作用生成的是机械湍流,地表非均一性和粗糙度均可产生这种机械湍流活动。
由各种热力因子的热力作用诱发形成的湍流称热力湍流,一般情况下,大气湍流的强弱取决于热力和动力两种因子。
在气温垂直分布呈强递减时,热力因子起主要作用,而在中性层结情况下,动力因子往往起主要作用。
5、大气温度:指1.5米的百叶箱温度。
6、干绝热递减率: 绝热垂直递减率(绝热直减率):气块在绝热过程中,垂直方向上每升降单位距离时的温度变化值。
(通常取100m ),单位:℃/100m 。
7、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 (干绝热直减率): 干气块(包括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过程中,垂直方向上每升降单位距离的温度变化值。
(通常取100米),根据计算,得到γd 约为0.98℃/100m ,近似1℃/100m 。
8、 混合层高度: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温度层结:低层是不稳定的大气 ,在离地面几百到上千米高空存在一个明显的逆温层,即通常所说的上部逆温的情况,它使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受到限制,实际上只能在地面至逆温的扩散叫“封闭型”扩散。
存在封闭型扩散的空气层称混合层。
上部稳定层结的底部的高度称为混合层高度。
9、 地面绝对最大浓度:两种作用的结果:定会在某一风速下出现地面最大浓度的极大值,称为地面绝对最大浓度,用Cabsm ,出现最大浓度的风速称为危险风速10、烟气抬升高度:烟囱高度He 为烟囱的有效高度.这个高度就是烟流中心线完全变成水平时的高度.它等于烟囱的实际高度Hs 和烟气的抬升高度△H 之和.He= Hs+ △H11、 烟流宽度2y0(或2z0)定义为烟流中心线至等于烟流中心线浓度十分之一处的距离的二倍。
《大气污染气象学》课件

降水的影响
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和稀释起到 重要作用
降水能够冲刷地面和空气中的污染物 ,将其带入水体中,从而降低大气中 的污染物浓度。同时,降水还能增加 空气的湿度,影响污染物的扩散和化 学反应。
总结词:深入剖析
详细描述:该案例对某城市的大气污染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活污染等方 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理解大气污染提供了实际背景。
某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模拟
总结词:数值模拟
VS
详细描述:通过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 ,对某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扩散进行了 模拟。模型考虑了地形、气象条件等 多种因素,为污染控制提供了科学依 据。
城市烟气脱硫脱硝
通过技术手段去除城市燃煤锅炉和窑 炉排放烟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
机动车尾气治理
对机动车尾气进行净化处理,以减少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
生物质能利用
利用生物质能替代煤炭等传统能源, 减少燃煤产生的污染物排放。
大气污染的预警与应急响应
空气质量指数(AQI)预警
根据实时监测的空气质量指数,发布不同级别的 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提高 空气质量,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大气污染气象学的发展历程
01
初期阶段
大气污染气象学起源于20世纪初,主要研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
。
02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污染问题日益
严重,大气污染气象学得到快速发展。
03
当前阶段
当前,大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污染物与气象要素的相互作用
空气污染气象学:第一章 绪论

1.2 空气污染的定义 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使大气组成的成分、结构和状态发 生变化,与原本情况比,增加了有害物质,使环境空气质 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 从而构成了空气污染。
三要素:源、污染物排放并达到一定浓度、对人的危害和
影响。 ?如何判定空气质量优劣
实验室研究:可以详细了解物质变化和运动规律,为 理论研究提供基本和可信的参数。
数值模拟:综合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最新进展, 再现不同过程在大气中的作用,弥补观测站点不足的 缺点,全面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 征。
空气污染气象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是解决大气环境问题的基础
空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第四章:非均一下垫面条件下的空气污染物散布 1.局地建筑物影响与扩散处理 2.山区的扩散计算 3.水域下垫面的扩散
第五章城市与区域大气扩散 1.城市边界层与空气污染气象学特征 2.城市大气多源扩散模式
第六章:空气污染气象学应用 1.厂址选择与烟囱高度的设计 2.全球性空气污染气象学问题
空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意义及应用
(5)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相遇 暖气上爬,形成锋面 冷暖间逆温
温度层结与烟流扩散
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流
3 辐射和云 辐射与稳定度;云层存在减小温度随高度变化 4 天气形势 高压控制的天气晴朗,风速小,伴有下沉运动,易下 沉下沉逆温,抑制湍流向上发展 低压控制:上升运动,云量多,多为中性或不稳定状 态,利于扩散 降雨、雪
?空气质量状况---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 代替GB 3095-1996 分阶段实施: 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四版 (郝吉明 马广大 王书肖 编) 复习重点资料.

第一章概论 (3)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 (3)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3)第三节大气污染的影响 (4)第四节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 (4)第五节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 (5)一、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P22 (5)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23 (6)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6)四、大气污染物排放准则 (6)五、空气污染指数及报告 (6)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7)第一节:燃料的性质 (7)一、煤 (7)二、石油 (7)三、天然气 (7)四、非常规燃料 (7)第二节:燃料燃烧过程 (7)第三节: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9)第四节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 (9)第三章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 (9)第一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9)第二节大气的热力过程 (10)第三节大气的运动和风 (12)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13)第一节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13)第二节高斯扩散模式 (13)第三节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14)一烟气抬升高度计算 (14)二扩散参数的确定 (14)第四节特殊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15)一封闭型扩散模式 (15)二烟熏型扩散模式 (15)第五节城市山区的扩散模式 (15)第六节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模式 (15)第七节烟囱高度的设计P117~P120 (15)一烟囱高度的计算 (15)二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15)第八节厂址的选择 (15)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16)第一节: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16)一颗粒粒径 (16)二粒径分布 (16)三平均粒径 (17)四粒径分布函数 (17)第二节:粉尘的物理性质 (17)第三节:净化装置的性能 (18)一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 (19)二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 (19)第四节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 (19)第六章除尘装置 (19)第一节机械除尘器 (19)第二节电除尘器 (21)一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21)二电晕放电 (22)三粒子荷电 (22)四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 (22)五被捕集粉尘的清除 (23)六电除尘器的结构 (23)第三节袋式除尘 (23)第四节湿式除尘器 (24)一概述 (24)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25)第一节吸收净化气态污染物 (25)第二节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26)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28)第一节:硫循环及硫排放 (28)第二节:燃烧前燃料脱硫 (28)第三节:流化床燃烧脱硫 (28)第五节: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 (28)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29)第十三章净化系统的设计 (30)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1.大气:是指环绕地球全部空气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干绝热直减率 γd
dT ' dT g 定义: d dZ dZ CP
T′—气块温度; T —环境温度。实际中,T′与 T 之差不超过 10℃, T′/T≈1。实际中 T′与 T 之差不超过 10℃,T′/T≈1。 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热力第一定律,导出绝热过程方程式为: dT R dP „„① T CP P „„② 又气压随高度变化规律: dP
风向频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年或月),某风向出现次数占各风 向出现总次数的百分率。 污染系数表示风向、风速综合作用对空气污染物扩散影响程 度。 P越大,某下风向污染越严重。 某风向出现次数 风向频率 100 % 各风向的总次数 风向频率 污染系数 P 该风向的平均风速 (二)湍流 1、什么是湍流? 除在水平方向运动外,还会由上、下、左、右方向的乱运动, 风的这种特性和摆动称为大气湍流。(有点象分子的热运动) 2、湍流与扩散的关系 把湍流想象成是由许多湍涡形成的,湍涡的不规则运动而形成 它与分子运动极为相似。
dQ Cv dT PdV
将状态方程 PV 变形为:
-----------------① RT 代入上式,并取 C p Cv R ,则上式写成
dP P
dQ C p dT RT
-----------------② -----------------③
dT
dQ RT dP Cp Cp P
g Z 2 Z1 ln P2 ln P1 RTm
据实测近地层高度每升高 100 米,气压平均降低约 12.4 毫巴
(1mb=100Pa) ,在高层小于此值
空气湿度(气湿):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和空气潮湿程度的
物理量。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蒸气压力、体积百分比、
含湿量、相对湿度、露点等。
北半球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 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高 空 风 的 形 成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于 运动方向,北右南左,大 小与风速成正比
地转风:高空大气中的风向,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在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可以一 直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时为止。大气沿着等压线流动,即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在北半球,背地转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高空北风
2、干绝热递减率: (1)准静力条件 绝热过程中气温、气压都是指大气中气块本身的特性,但是 对于气压而言,一般情况 P≠P环 ,若过程进行的十分缓慢,可 使外界气压变化与系统内部气压变化充分平衡,每一瞬间外部 气压与内部气压看成是相等的,即 P=P 环 ,这个条件称为准静 力条件。讨论的大多数过程我们认为满足准静力条件,即P=P′。Fra bibliotek(百帕)
低压
1006 1008
高压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并 由高压指向低压
在同一水平面上 气压相等的各点 连线,叫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科氏力)
初始方向 南半球向左偏转 北半球向右偏转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的 速度;并且始终与风向垂直。
(百帕)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式中:dQ—加入物系的热量; R—气体常数; Cp—恒压比
(2)大气绝热过程 实际中大气中的变化是非绝热变化, 但计算时我们近似认为 是绝热变化(气块在大气中的运动) 。 原因有三:①空气的导热率较小,变化慢;②气块大气中运 动很快;③气压变化很大。 大气的绝热方程: dT R dP 绝热: Q 0 ,③式变为: T CP P 两边积分,得 T R P
6、能见度 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 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单位:m,Km。 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 多少。大气中的雾、水汽、烟尘等,可使能见度降低。 7、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为太阳光线与地平线间的夹角,是影响太阳辐射 强弱的最主要的因子之一。ho即太阳高度角,它随时间而变化。
ln
2
即有: T2
P2 T1 P 1
R
CP
T1
CP
ln
2
P1
因 CP - CV = R 又 CP/CV = K,对于空气 K=1.404 K 1 0 .288 于是得大气绝热方程: P K P T
2 T1 P1 2 2 P 1
Ekman螺线示意图
近海面的的风向:
在实际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是弯曲的, 形成一个个低压和高压中心。风向和前面所述规律一样, 以北半球为例,低压中的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 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象水 里的旋涡一样,所以称为气旋;相反,高压中的空气,在 这三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按顺时针旋转辐散,与气旋方向 相反所以称为反气旋。
污染系数=
某风向出现的频率
该风向下的平均风速
滨海新区污染系数玫瑰图
湍
流
湍流即叠加在平均风速上的方向和速度迅速变化的 阵风,它是由一些不规则涡流运动组成的。 热力对流湍流:白天阳光加热地面使得暖空气成为 热泡上升,形成湍涡。
动力机械湍流:地物(如树木和建筑物)等对气流 的摩擦使风速和风向发生变化,在其下风方产生湍 流尾流。
主要气象要素
1.气温 :表示大气温度高低的物理量。通常指距地 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5 C ( F 32) 9
K C 273.15
F 9 C 32 5
2、气压: 任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地单位面积上的大气柱重量 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气压随高度递减关系式 可用气体静力学方程式描述,即ΔP=-ρgΔZ,其积分式—压高 公式:
因湍流混合作用而形成的 逆温。多出现于地面摩擦 层顶部非湍流层及其下面 的湍流层之间。 在湍流层内,上升空气绝热 降温,下降空气绝热升温,从 而使层内的气温直减率渐 趋于干绝热直减率,湍流逆 温由此形成。一般厚度在 几十米内
平均风与湍流
大气边界层的垂直分层结构
自由大气:大气边界层顶(逆温层顶) (1000米以上)
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概述
大气扩散
大气扩散
源
受体
大气化学……
大气科学
大气物理……
大气热力学 大气动力学 大气光学与大气辐射 气溶胶力学和云微物理学 大气电学。。。
• 主要气象要素及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 大气的热力过程 • 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
• 大气扩散模式
• 污染物浓度估算
• 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
§ 主要气象要素及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混合比:一团空气中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比 比湿:水汽与湿空气的质量比 水汽压:水汽的分压强 相对湿度: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水汽的摩尔分数与饱和水汽
(对水面)的摩尔分数之比。
露点: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5、云 云:是发生在高空的水汽凝结现象。 形成的基本条件:水蒸汽和使水蒸汽达到饱和凝结的环境。 云量: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在我国,将天空分为 10 等份, 有几分天空被云遮盖,云量就是几。如:云占天空的1/10,云量 记为1;在云层中有少量空隙(空隙总量不到天空的 1/20)记为 10;当天空无云或云量不到1/20时,云量为0。 国外,将天空分为8等份。 国外云量与我国云量间的关系,国外云量×1.25=我国云量。 总云量:指所有云遮蔽天空的成数,不论云的层次和高度。 低云量:低云的云掩盖天空的成数。 云量的记录:一般总云量/低云量的形式记录,如10/7。 云状:多种多样, 1932 年国际云学委员会出版的国际云图将云 状分为四族十属。 云高:指云底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以米为单位。测定方法: 激光测云仪、弧光测云仪等,目力测定法
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低层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1、大气的绝热过程 (1)热力学第一定律 大气中的热力学过程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表示加于任一封闭物系 (气体) 的热量 Q 等于该物系内能的变化 U 和物系对外所做的功 W ,即:
Q U W
在无非膨胀功时,其微分表达式为:
dZ 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RT P RT
g 将②③代入①,则得: dT dZ Cp
d dT g dZ CP
g dP gdZ
„„③
(3)湿空气的绝热变化 湿空气团作绝热升降时情况较复杂,在升降过程中若无相变 化,其温度直减率和干绝热直减率一样,每升降100m,温度变 化1℃ ;若有相变化,每升高100m,温度变化小于1℃。 湿空气上升达到饱和状态并开始凝结的高度称为凝结高度,在 凝结高度以下,其温度变化同干空气一样;在凝结高度以上, 温度变化小于干空气的变化值,饱和空气每上升(或下降)单 位 距 离 空 气 的 温 度 变 化 , 称 为 湿 绝 热 递 减 率 γm, 约 为 0.5℃/100m。
近地边界层(常通量层,surface layer) =近地层+冠层 (100米左右)
大气受地表动力和热力影响强烈,气象要素随高度 变化剧烈,运动尺度小,科氏力可忽略
常通量:由于该层很薄,湍流扩散强烈混合,动量、
热量和水汽的垂直输送通量可认为不随高度变化
物理属性湍流输送通量的大小与单位空气质量所含
太阳光线 ho ho 地面
8、降水 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如雨、 雪等。降水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四、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自学)
§3-3 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关系
一、边界层的风和湍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风、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稀释扩散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 素。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扩散速度越快,污染物浓度越 低。 (一)风对大气污染物扩散和输送的影响 风对污染物的作用体现为风向和风速两方面的影响。 1、风向影响污染物的水平迁移扩散方向。 2、风速的大小决定了大气扩散稀释作用的强弱。 通常,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平均风速成反比,风速增大1倍, 下风向污染物将减少一半。 (1)风速随高度的分布:对数律;指数律。 (2)风向频率和污染系数 为综合考虑风向、风速对空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影响,往往要 用风向频率和污染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