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让小车运动起来精品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说课稿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的内容。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探索小车运动的规律。
教材还结合了图文并茂的插图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具备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学生对小车运动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将为学习这一节课提供积极的动力。
然而,学生对于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引导来建立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观察和操作。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的探索过程。
2.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小车运动的图片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课题。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观察和记录小车运动的情况。
3.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归纳出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小车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内容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但对于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还较为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小车运动的原理。
2.力的作用效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小车、动力设备(如电池、电机等)、轨道、阻力装置(如橡皮泥、纸板等)。
3.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车比赛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小车运动的实例,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小车运动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小车运动得更远?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本节课的实验结果和收获。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1《让小车运动起来》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1《让小车运动起来》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小车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小车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还不够清楚。
本节课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2.难点:如何设计和实施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题解决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发现和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车、斜坡、摩擦片、绳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其他实验器材由学生分组准备。
3.教学课件: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小车比赛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小车是如何运动的?为什么能运动?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装置,介绍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小车运动需要力的作用。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小车运动得更远?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距离与力的关系。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 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 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一)【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一课。
教材分为三个环节,聚焦环节通过调查生活中各种各样车的动力来源,将注意力集中到小车的动力;探索环节分两步,先利用垫圈的重力驱动小车并了解重力作用的现象,然后探究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研讨环节则指向“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一核心概念。
【学情分析】我校四年级大部分孩子知识面广,对各种类型的车和动力来源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并没有专门研究过力与车运动的关系。
他们对“重力”作用的现像有生活经验,组装一辆靠重力驱动的小车并不难,也容易推测出“力越大,速度越快”这一规律,但没有思考过力与运动的深层关系;由于四年级还没有学过“平均数”的概念,在本课数据处理中,利用三次运动的“总时间”代替“平均时间”。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一定大小的力才能让物体运动起来,并且力越大,运动速度越快。
科学思维:研究并了解小车运动快慢与动力大小的关系。
探究实践:组装用重力驱动的小车,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态度责任: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乐于小组合作,乐于分享倾听;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很多的,不同的车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难点】组装重力驱动的小车,并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动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聚焦(3分钟)课前完成电子调查问卷:你知道的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车有哪些?对以人力、畜力、蒸汽机、化学燃料、太阳能为动力的车进行统计分类,形成班级调查结果。
通过“趣问卷”微信小程序设计问卷发到班级群,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在自己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了解调查更多类型的车辆,教师终端可以快速导出excel表格,形成丰富的班级调查统计表。
板书好课题,呈现统计表格。
师:课前我们对车及其动力类型做了一次小调查,这是我们班的统计结果。
请大家看一看,这其中有什么是你没有想到但同学想到了的?你有什么新的认识?预设:知道了更多车的类型;原来动物也可以作为车的动力等等师:一个人的想法是有限的,但经过思考、交流、分享,我们大家都会有新的认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让小车运动起来》优质教案
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材简析】《让小车运动起来》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1课。
教科书由从古至今不同的车辆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小车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由此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让小车运动起来”。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环节,通过了解各种动力类型的车辆,引出本课的主要任务——让小车运动起来;第二部分“探索”环节,要求学生利用垫圈和绳子,安装一个重力作为拉力的小车,并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第三部分“研讨”环节,在经过探究活动后,引导学生探讨力可以使物体启动或静止,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第四部分“拓展”环节,教科书以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为情境,帮助学生将小车的运动迁移到足球的运动,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静止。
本课围绕本单元“运动和力”的大概念,观察拉力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研究以垫圈的重力作为拉力让小车运动起来、用手挡住让小车停止、增加垫圈改变小车运动快慢几种运动现象,让学生逐步了解到给物体施加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
【学生分析】小车是学生熟悉的玩具,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能提出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也能想办法让运动的小车静止;对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较难将运动与力联系起来,对运动与力的关系是模糊的。
因此,可以以此为契机作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
●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难点】重点: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这一章节的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主要介绍了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践,引导他们对力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小车运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
-掌握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实验和记录实验结果。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操作让小车运动起来。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
他们对于实际操作的兴趣较高,喜欢动手实践。
因此,本节课将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运动现象,例如一辆汽车行驶或一个小球滚动的场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力使物体运动起来的?第二环节:概念讲解1. 老师简要介绍力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或运动的原因。
-举例说明:当你用力推一把椅子,椅子就会移动。
这是因为你施加了力,力使椅子发生了运动。
2. 通过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举例说明:当你用力拉门把手,门就会打开。
这是因为你施加了力,力使门发生了运动。
第三环节:实验操作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车模型,并告诉他们我们要通过施加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举例说明: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辆小车,你用力推它,它会怎样运动?2.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小车模型和一根绳子。
3.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将绳子绑在小车上,并用手拉动绳子,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举例说明:你们可以轻轻地拉绳子,小车会缓慢地运动;如果你们用力一拉,小车会快速地运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小车运动的原理,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验操作,并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同时,他们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小车运动的原因,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斜面、木块、绳子等。
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设备,介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受哪些因素影响?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物理运动规律,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原因,从而引出力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力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观察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对于小车运动起来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力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力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小车、斜坡、绳子等实验器材。
2.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力的知识,如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对象等。
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让小车运动起来。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教科书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力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力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的力(如推力、拉力、重力等)作用在小车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让学生解释不同力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小车运动得更远或者更慢,让学生尝试改变力的作用方式或者改变小车的质量等,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优质教案
教材
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是已经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那么这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本课共设计了2个主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调查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源;二是探索环节,用垫圈作为动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一定的了解。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初步认识过“力”,初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研究小车运动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A.越快 B.越慢 C.保持不变
2.让运动的小车停下来,可以用一下哪种方法( )
A.给它一个动力 B.给它一个阻力
总结评价
本单元涉及力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要用较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语言解释垫圈的重力让小车动起来。通过分析垫圈的数量,得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有些繁琐,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没有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较正确的结论发现。汇报发现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1.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小车的运动迁移到足球的运动,把小车受到的拉力迁移到脚对足球施加的推力,用“运动和力”的关系来阐述观点。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索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让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的方法。
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手册的实验记录表、让小车动起来的实验材料、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的实验材料等等
1、怎样使静止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者需要用力。力能够使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也能够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
2、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四、拓展
出示课本43页下面一幅图,了解这幅图上的内容,并说一说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2、有同学说,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是不是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可以无限制的加大?产生的弹力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变大?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是有一定的范围值的,在这个范围之内,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超过了这个范围值,橡皮筋就会损坏,就会失去弹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弹力,知道橡皮筋在拉伸时,恢复到原状,会产生弹力,利用弹力,我们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并且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远,弹力越小,小车行驶的距离越短。
3、学会根据要求制作小车,懂得小组间同学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要求观察各种小车,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活动要求,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小车的模型、活动记录表等等。
教 学 过 程
旁 注
2020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1《让小车运动起来》
2020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1《让小车运动起来》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小车运动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并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
但是,对于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2.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小车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六. 教学准备1.小车若干辆。
2.实验器材:斜坡、轨道、滑轮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小车运动的思考,如:“你们见过小车吗?小车是如何运动的?小车运动的原理是什么?”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要求和步骤,然后演示小车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小车运动的现象,并尝试解释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对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车运动的其他因素,如摩擦力、重力等,并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并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的方法。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让小车动起来》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让小车动起来》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动起来》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使小车运动更远。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小车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部分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能缺乏细致性和深入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会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摩擦力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观察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木板、毛巾、砂纸、滑轮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计时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装置,介绍实验目的:观察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摩擦力下小车的运动距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小车运动更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对于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小车若干辆2.摩擦材料(如毛巾、木板等)3.测量工具(如尺子等)4.实验记录表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小车是怎么运动的吗?小车运动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它的运动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并提出实验要求:用不同摩擦材料的表面让小车运动,并记录小车运动的速度和距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摩擦材料下小车的运动速度和距离,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讨论: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摩擦力对小车运动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吗?学生思考并回答,如重量、倾斜度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摩擦力对小车运动有影响,摩擦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运动的距离也越短。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体会。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二是学习如何使小车运动起来。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操作和实验设计方面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激发,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和速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车运动的原理,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车、动力设备(如电池、电机等)、测量工具(如卷尺、秒表等)、实验材料(如木板、绳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动力设备、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展示小车运动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车运动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
学生通过问答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如何使小车运动得更远或更快。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供建议。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小车运动的原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1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动起来新知探究聚焦:各种动力的车提出问题: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
你知道哪些动力类型的车?小结:课件展示不同动力的车出示:车的类型和动力(班级记录表)小结:随着科技的进步,车的类型不断更新。
车可以使用不同的动力,如小推车是靠人的推力运动的;马车是靠马的拉力运动的;汽车是靠右发动机的动力运动的。
人类利用电、汽油、蒸汽、太阳能等做动力,发明了各种类型的车。
科学零距离: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比如人搬书,书受到手往上提的力,同时手受到书向下的压的力。
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比如磁力、引力。
力的分类有很多种,按性质可分为万有引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核力等。
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温故知新勤思考,聚集焦点解新疑。
新知探究探索一:让小车动起来1、让小车动起来制作材料:垫圈、小车、绳子、回形针制作步骤:1、将绳子的两端分别系在小车和回形针上。
2、如图所示,将回形针弄弯后,逐个放上垫圈,探索一:了解我们处在一个力的世界里,力无处不在。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小车即可运动起来。
制作须知:1、拴绳子的位置。
绳子拴在小车上的位置会影响小车行进的方向,只有拴在小车车头的正中间,拉力的方向才会与车轮的方向一致,否则小车会偏离路线。
2、绳子的长度与桌子的选择。
拉小车的绳子的长度不是随意的,小车运动的距离等于垫圈下落的距离,若绳子太短,则实验效果不明显;若绳子太长,则小车还没运动到桌子边缘,垫圈就已经落到地上。
因此,绳子的长度应该约等于桌子的高度。
另外,桌面要相对平整光滑。
2、认识重力(1)重力的概念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都有一种引力,这种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向下的力叫作重力。
(2)生活中的重力现象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落回到地面上,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这些现象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让小车运动起来》-教科版
-举例: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如木板、布料等)上运动的距离,探讨摩擦力的作用。
-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
-举例: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速度、方向等)的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力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和摩擦力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力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观察小车受到不同方向的力时,运动方向的变化;受到不同大小的力时,速度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难点解析: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不同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摩擦力的作用:掌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压力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让小车运动起来》这节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觉得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家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轮轴的原理以及简单的机械运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轮轴的作用,知道如何利用轮轴来使小车运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机械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轮轴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轮轴来使小车运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轮轴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轮轴的原理;(2)能够利用轮轴使小车运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轮轴的原理;2.如何利用轮轴使小车运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轮轴的原理;2.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轮轴使小车运动;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轮轴的原理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小车若干辆;2.轮轴若干个;3.实验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车吗?小车是如何运动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小车运动起来。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小车和轮轴,并简要介绍轮轴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人一辆小车和一个轮轴。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小车在轮轴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利用轮轴使小车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和分析。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轮轴,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小车运动呢?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轮轴的原理和如何利用轮轴使小车运动。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让小车动起来》优秀教案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让小车动起来》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动起来》是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小车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小车运动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小车运动得更快、更远。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小车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让学生掌握使小车运动得更快、更远的原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小车运动的原因,掌握使小车运动得更快、更远的原理。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小车运动的原因,并能够运用原理使小车运动得更快、更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小车、斜坡、毛巾、硬币等实验器材。
2.准备实验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小车是如何运动的?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小车运动的原因,并掌握使小车运动得更快、更远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斜坡上的运动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小车运动的原因。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结论:小车运动的原因是斜坡的倾斜度和摩擦力。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小车运动得更快、更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发现使小车运动得更快、更远的原理:增大斜坡的倾斜度和减小摩擦力。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1《让小车运动起来》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1《让小车运动起来》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物理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力的作用原理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斜坡、木板、毛巾、硬币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呢?”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和斜坡,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小车为什么会运动呢?力对小车运动有什么影响?”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斜坡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力的作用原理。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第1课时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
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点】
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教学准备】
小车、绳子、曲别针、垫圈、计时器。
【教学过程】
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反思】
资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
在课堂上供给有结构的资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
在今日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同学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同学供给了各个不一样长短的摆,让每组同学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
这样的布置,能够让同学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资料是,在同学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供给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供给的是钩码。
同学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一样的结论。
为什么呢?引起同学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资料“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