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公路隧道审核版
高速公路常见的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高速公路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一章软基处理一、填方路基施工后沉降迅速或不均匀沉陷1、形成原因:(1)粉喷桩、挤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打入深度、间距达不到设计要求。
(2)粉喷桩复搅深度达不到要求或喷粉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3)挤密碎石桩未进行反插。
(4)预压或超载预压沉降未稳定,即卸载。
(5)软基处理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6)桩未打穿软弱层。
2、防治措施:(1)粉喷桩、挤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寸丁入深度、间距应达到设计要求.(2)粉喷桩应整桩复搅,喷粉量应达到设计要求。
(3)挤密碎石桩应进行反插.(4)应进行连续的沉降观测,待沉降稳定后方可卸载。
(5)在现场进行试桩,按试桩结果调整设计桩长。
二、路基出现纵向裂缝和错台1、形成原因:(1)清表不到位,路基底存在软弱层。
(2)沟塘清淤不彻底,清淤回填不均匀或压实度不足。
(3)路基压实度不均匀。
2、防治措施:(1)应认真清表及时查明路基底是否存在暗沟、暗塘等。
(2)沟、塘淤泥应清理干净,并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并达到设计要求压实度。
(3)提高路基压实度。
三、路基出现滑裂面1、形成原因:(1)基底存在软土且厚度、承载力不均匀。
(2)淤泥、腐蚀土清除换填不彻底。
(3)填土速度过快。
2、防治措施:(1)软土处理要到位,并及时发现暗沟、暗塘等。
(2)加强沉降观测和侧向位移观测,及时发现侧滑苗头。
(3)半填半挖路段按照规范要求做好台阶。
(4)板填半挖路段填筑结合面应彻底清除杂草、树根等。
第二章路基工程一、路基碾压出现“弹簧”1、形成原因:(1)碾压时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
(2)高塑性粘性土、膨胀土“砂化”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3)翻晒、拌和不均匀.(4)碾压层下存在软弱层.2、防治措施:(1)低塑性高含水量的土应翻晒到规定含水量方可碾压。
(2)高塑性粘性土、膨胀土难以粉碎,应进行两次拌灰并存放一段时间,使其充分“砂化·。
(3)对产生的“弹簧"应翻挖掺灰后重新碾压。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1.超前地质预报和量测通病名称:超前地质预报和量测不及时、不准确,里程不连续超前地质预报和量测不及时、不准确,里程不连续,不能为施工安全提 供可靠的依据。
根据TB10121-2007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⑴•部分施工人员对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⑵•没有专人负责,相关测量仪器和设备配备不齐。
⑶•操作人员的相关业务能力不够。
⑴.对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和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安全中的指导作用要有 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应严格做到先探后掘、不探不掘。
⑵•必须由专人负责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施工,相关仪器设备配备齐全。
⑶•对操作人员进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知识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水 平。
⑷•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按设计要求施工里程要连续,并且确保足够的搭接 长度。
⑸•对初支变形量较大的断面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及部门,尽快采取有效 的加固措施;预报应采用长短结合,多方式预报、相互验证(如城市地铁施 工应采用地面垂直探孔、洞内超前探孔相结合)。
1、量测设备、人员准备T 周边地形环境勘察T 提前预埋量测点T 获得满足精 度和可靠的量测信息T 正确进行预测和反馈通病现象规范标准 相关规定原因分析预防措施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参考图示通病名称:洞门坍塌通病现象洞门坍塌根据GB50299-199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7.5.11隧道开挖前应制定防坍方案; 7.5.12在土层和不稳定岩体中,初期支护的挖、支、喷三环节必须紧跟,当开挖面稳定时间满足不了初期支护 施工时,应采取超前支护或注浆加固措施。
根据JTG 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应根据围岩地下水出露具体情况,采取专门的防水、防渗技术措施。
⑴.地表水渗透或雨水冲刷使隧道洞门边、仰坡失穏,造成洞口坍塌。
⑵.洞门边、仰坡开挖采用大爆破作业方式,对隧道洞口围岩产生扰动, 造成隧道洞口坍塌。
⑶.洞口围岩松散软弱,自稳性能差,进洞施工方案不妥。
3 第三册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预防手册
3 第三册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预防手册第三册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预防手册一、引言隧道工程是现代交通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交通安全和顺畅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提高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本手册总结了常见的施工质量通病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供施工人员参考和借鉴。
二、常见施工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1. 地质条件不明确导致施工困难地质条件是隧道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果地质条件不明确,施工方面很难做出准确的决策,导致施工困难和质量问题。
为了预防这一问题,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调查,确保对地质条件有充分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
2. 隧道支护结构设计不合理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是确保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
如果设计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支护结构的失效和施工质量问题。
为了预防这一问题,应在设计阶段进行详细的力学计算和结构分析,确保支护结构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同时,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支护结构的正确安装和固定。
3. 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如果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可能会导致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
为了预防这一问题,应在采购施工材料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验收,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储存和保护,避免受潮、变形等问题。
4. 施工工艺不合理导致施工质量问题施工工艺是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如果工艺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施工质量问题。
为了预防这一问题,应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工艺流程,并进行严格的施工组织和管理。
同时,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和经验,确保施工工艺的正确实施。
5. 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
如果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可能会导致施工质量问题。
公路隧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公路隧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公路隧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一、前期工作通病防治1.前期勘察不详尽:加强前期勘察工作,特别是对地质条件的详细调查,细致勘验,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和完整性。
2.勘察报告不规范:规范编写勘察报告,明确勘察内容和数据,准确反映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
二、设计阶段通病防治1.设计参数交叉冲突: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协调内外各项参数设计,避免冲突和不一致。
2.设计文件标准不明确:确保设计文件的准确、合理、规范,明确设计要求。
3.设计变更频繁:加强前期的设计审核,尽量减少设计变更次数。
三、施工阶段通病防治1.施工方案落后:施工方案的编制要结合具体地质条件和实际施工情况,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避免方案陈旧、落后。
2.施工人员素质低:加强施工队伍的培训,提高工人对隧道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的理解和掌握。
3.施工管理不到位:严格监督施工,加强合同管理和进度控制,确保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四、材料质量通病防治1.材料检验不合格:加强对材料的质量监督和检验,特别是对特殊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测试。
2.材料保存不善:材料的存放要干燥、通风,并保证不受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蚀。
3.材料使用错误:对各类材料的使用要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确保施工材料的正确安装和使用。
五、施工工艺通病防治1.施工措施不当: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施工措施,特别是对爆破、支护等关键施工措施的合理安排和操作。
2.施工工艺随意改变:施工过程中不得擅自更改工艺方案和施工措施,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和合理性。
六、质量监督通病防治1.监理不力: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确保监理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2.质量检测不完善:加强质量检测工作,确保施工质量和质量监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七、运维阶段通病防治1.维护不及时:加强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完好性。
2.运维人员技术水平低:加强对运维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设备维护和运行要求的理解和掌握。
八、环境污染通病防治1.废弃物处理不当:加强对废弃物的处理和清理,确保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高速公路施工工艺质量通病防治隧道工程一、超欠挖1.1原因分析①测量放样不精确;②岩石隧道爆破施工不到位或围岩坍落;③挖掘机开挖时直接开挖到设计预留的开挖轮廓边缘;④地质情况较差、土体垂直节理发育、稳定性差、局部出现坍塌;⑤掌子面开挖后架设拱架前不进行初喷,导致粉质黄土失水松散掉块;1.2 防治措施①测量放样时要精确标出开挖轮廓线,在开挖过程中控制好开挖断面,做到测量精确;②岩石隧道爆破开挖时要严格按照爆破施工技术交底进行提前准备,精确控制好炮眼间距,并严格按照技术参数装入药量,不能忽多忽少;③在开挖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预留变形量,应将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围岩变化情况(掉块或坍落)进行考虑;④在施作超前小导管时要控制好外插角,防止因外插角过大造成超挖;⑤预留开挖轮廓边缘线,在开挖过程中采用人机配合,避免机械开挖造成超、欠挖现象;⑥地质情况较差、局部出现坍塌时根据实际情况尽快施作初期支护进行封闭处理;⑦开挖到设计轮廓线位置后立即进行初喷封闭开挖面,再架设型钢拱架;二.超前小导管外插角、孔距、孔深偏差超标2.1原因分析施工人员不认真,现场交底和监控不够。
2.2处理措施(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点、施作,对标检查,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符合设计即验标要求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2)加强技术交底,使一线施工操作人员心理明白。
(3)严格工序质量责任制,严格奖罚兑现。
三.黄土隧道开挖后的坍落3.1原因分析黄土隧道开挖后裂缝发育较快,若为富水地段,在自重作用下可随时出现坍落。
粉砂质黄土内聚力差。
3.2防治措施黄土隧道应在开挖后尽快施作临时支护,及时封闭成环,并加快混凝土衬砌施作,以保证施工安全。
粉砂质黄土加密挂网,先采取小风压初喷一层。
四.富水隧道隧底开挖时拱顶沉降量大4.1原因分析①黄土颗粒间潜水量大,地基承载力降低;②隧底泥化严重,清理淤泥耗时太长;③超挖的20cm采用湿喷工艺喷射C25耗时太长,早期强度增长慢,可能会受到踩踏;4.2防治措施①拱脚加大至80cm,增加力的传递面积,减少沉降;②人工配合机械开挖至设计标高时立即进行隧底清理,然后采用干喷工艺喷射20cm厚混凝土封闭堵水,再架设钢架。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路基_桥梁_隧道)_secret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公司所属各单位:为全面贯彻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对公路工程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并落实相关的建设管理要求,平安质量部根据现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施工平安技术规程、施工技术指南,以及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一些质量通病,特编制?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并要求各在建公路工程通过认真的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学习,采用实物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强化防范质量通病的思想教育,防止质量通病的发生。
附表:?公路工程常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二〇一四年二月十六日第一章软基处理一、填方路基施工后沉降迅速或不均匀沉陷1、形成原因:(1)粉喷桩、挤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打入深度、间距达不到设计要求。
(2)粉喷桩复搅深度达不到要求或喷粉量未到达设计要求。
(3)挤密碎石桩未进行反插。
(4)预压或超载预压沉降未稳定,即卸载。
(5)软基处理质量未到达设计要求。
(6)桩未打穿软弱层。
2、防治措施:(1)粉喷桩、挤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寸丁入深度、间距应到达设计要求。
(2)粉喷桩应整桩复搅,喷粉量应到达设计要求。
(3)挤密碎石桩应进行反插。
(4)应进行连续的沉降观测,待沉降稳定前方可卸载。
(5)在现场进行试桩,按试桩结果调整设计桩长。
二、路基出现纵向裂缝和错台1、形成原因:(1)清表不到位,路基底存在软弱层。
(2)沟塘清淤不彻底,清淤回填不均匀或压实度缺乏。
(3)路基压实度不均匀。
2、防治措施:(1)应认真清表及时查明路基底是否存在暗沟、暗塘等。
(2)沟、塘淤泥应清理干净,并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并到达设计要求压实度。
(3)提高路基压实度。
三、路基出现滑裂面1、形成原因:(1)基底存在软土且厚度、承载力不均匀。
(2)淤泥、腐蚀土去除换填不彻底。
(3)填土速度过快。
2、防治措施:(1)软土处理要到位,并及时发现暗沟、暗塘等。
(2)加强沉降观测和侧向位移观测,及时发现侧滑苗头。
高速公路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路桥隧附)
目录一、路基工程 (1)(一) 路基浮现纵向裂缝和错台 (1)(二) 路基浮现滑裂面 (1)(三) 路基碾压浮现“弹簧” (1)(四) 路基边坡被冲刷 (1)(五) 路基压实度超密 (2)(六) 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 (2)二、路面工程 (3)(一) 路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开裂 (3)(二) 沥青路面下封层与基层表面不粘结 (3)(三) 下封层脱落 (3)(四) 下封层渗水 (4)(五) 路面面层离析 (4)(六) 沥青面层压实度不合格 (4)(七) 沥青面层压实度不均匀 (4)(八) 沥青面层空隙率不合格 (5)(九) 沥青混合料油石比不合格 (5)(十) 沥青面层厚度不足 (5)(十一) 沥青面层横向裂缝 (6)(十二) 沥青表面层纵向裂缝 (6)(十三) 路面不均匀沉降 (6)(十四) 沥青面层污染 (6)(十五) 沥青路面车辙 (7)(十六) 泛油 (7)(十七) 水泥混凝土面层刻纹深度不均匀 (7)(十八) 水泥混凝土面板断裂 (7)(十九) 水泥混凝土面板平整度差 (8)三、桥梁工程 (8)(一) 混凝土浇筑强度偏低 (8)(二) 混凝土构件浮现裂纹、裂缝 (8)(三) 混凝土构件浮现冷缝 (9)(四) 混凝土离析 (9)(五) 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 (9)(六) 混凝土漏浆、表面平整度差 (10)(七) 钢筋焊接不处于同一轴线上 (10)(八) 钢筋焊接强度不够 (10)(九) 钻孔灌注桩断桩 (10)(十) 钻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强度偏低 (11)(十一) 梁、板体裂缝 (11)(十二) 梁、板体预应力损失过大 (12)(十三) 梁的起拱值偏大或者偏小 (12)(十四) 梁体混凝土浮现空洞 (13)(十五) 板梁支座脱空 (13)(十六) 桥梁伸缩缝损坏 (13)(十七) 桥头跳车 (14)四、小型结构物 (14)(一) 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 (14)(二) 混凝土表面不平整 (14)五、防护工程 (14)(一) 块石及片石强度低 (14)(二) 砌缝砂浆强度低 (15)(三) 砌缝砂浆不密实,不饱满 (15)六、隧道工程 (15)(一)洞内渗漏水 (15)(二)、衬砌裂缝 (18)(三)、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低 (19)(四)、拱墙暗地里脱空 (19)(五)、混凝土浇筑质量差 (20)(六)、衬砌厚度不足 (22)(七)、喷射混凝土支护不平整 (22)(八)、锚杆支护不规范 (23)(九)、限界受侵 (23)形成原因1、清表不到位,路基基底存在软弱层。
第三册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预防手册
质量通病与防治手册(第三分册隧道工程)临合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办公室目录1 测量控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隧道轮廓 (55)1.2隧道道面标高及路拱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洞口与洞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洞口段为松散堆积物,且有地下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洞口端墙砌筑及墙背回填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洞身开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支护与衬砌.............................................................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锚杆支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喷射砼施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钢筋网喷射砼支护及钢筋网铺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构件支护 (60)4.5沉降缝和伸缩缝旳施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高速公路施工工艺质量通病防治隧道工程一、超欠挖1.1原因分析①测量放样不精确;②岩石隧道爆破施工不到位或围岩坍落;③挖掘机开挖时直接开挖到设计预留的开挖轮廓边缘;④地质情况较差、土体垂直节理发育、稳定性差、局部出现坍塌;⑤掌子面开挖后架设拱架前不进行初喷,导致粉质黄土失水松散掉块;1.2 防治措施①测量放样时要精确标出开挖轮廓线,在开挖过程中控制好开挖断面,做到测量精确;②岩石隧道爆破开挖时要严格按照爆破施工技术交底进行提前准备,精确控制好炮眼间距,并严格按照技术参数装入药量,不能忽多忽少;③在开挖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预留变形量,应将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围岩变化情况(掉块或坍落)进行考虑;④在施作超前小导管时要控制好外插角,防止因外插角过大造成超挖;⑤预留开挖轮廓边缘线,在开挖过程中采用人机配合,避免机械开挖造成超、欠挖现象;⑥地质情况较差、局部出现坍塌时根据实际情况尽快施作初期支护进行封闭处理;⑦开挖到设计轮廓线位置后立即进行初喷封闭开挖面,再架设型钢拱架;二.超前小导管外插角、孔距、孔深偏差超标2.1原因分析施工人员不认真,现场交底和监控不够。
2.2处理措施(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点、施作,对标检查,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符合设计即验标要求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2)加强技术交底,使一线施工操作人员心理明白。
(3)严格工序质量责任制,严格奖罚兑现。
三.黄土隧道开挖后的坍落3.1原因分析黄土隧道开挖后裂缝发育较快,若为富水地段,在自重作用下可随时出现坍落。
粉砂质黄土内聚力差。
3.2防治措施黄土隧道应在开挖后尽快施作临时支护,及时封闭成环,并加快混凝土衬砌施作,以保证施工安全。
粉砂质黄土加密挂网,先采取小风压初喷一层。
四.富水隧道隧底开挖时拱顶沉降量大4.1原因分析①黄土颗粒间潜水量大,地基承载力降低;②隧底泥化严重,清理淤泥耗时太长;③超挖的20cm采用湿喷工艺喷射C25耗时太长,早期强度增长慢,可能会受到踩踏;4.2防治措施①拱脚加大至80cm,增加力的传递面积,减少沉降;②人工配合机械开挖至设计标高时立即进行隧底清理,然后采用干喷工艺喷射20cm厚混凝土封闭堵水,再架设钢架。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高速公路施工工艺质量通病防治隧道工程一、超欠挖1.1原因分析①测量放样不精确;②岩石隧道爆破施工不到位或围岩坍落;③挖掘机开挖时直接开挖到设计预留的开挖轮廓边缘;④地质情况较差、土体垂直节理发育、稳定性差、局部出现坍塌;⑤掌子面开挖后架设拱架前不进行初喷,导致粉质黄土失水松散掉块;1.2 防治措施①测量放样时要精确标出开挖轮廓线,在开挖过程中控制好开挖断面,做到测量精确;②岩石隧道爆破开挖时要严格按照爆破施工技术交底进行提前准备,精确控制好炮眼间距,并严格按照技术参数装入药量,不能忽多忽少;③在开挖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预留变形量,应将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围岩变化情况(掉块或坍落)进行考虑;④在施作超前小导管时要控制好外插角,防止因外插角过大造成超挖;⑤预留开挖轮廓边缘线,在开挖过程中采用人机配合,避免机械开挖造成超、欠挖现象;⑥地质情况较差、局部出现坍塌时根据实际情况尽快施作初期支护进行封闭处理;⑦开挖到设计轮廓线位置后立即进行初喷封闭开挖面,再架设型钢拱架;二.超前小导管外插角、孔距、孔深偏差超标2.1原因分析施工人员不认真,现场交底和监控不够。
2.2处理措施(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点、施作,对标检查,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符合设计即验标要求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2)加强技术交底,使一线施工操作人员心理明白。
(3)严格工序质量责任制,严格奖罚兑现。
三.黄土隧道开挖后的坍落3.1原因分析黄土隧道开挖后裂缝发育较快,若为富水地段,在自重作用下可随时出现坍落。
粉砂质黄土内聚力差。
3.2防治措施黄土隧道应在开挖后尽快施作临时支护,及时封闭成环,并加快混凝土衬砌施作,以保证施工安全。
粉砂质黄土加密挂网,先采取小风压初喷一层。
四.富水隧道隧底开挖时拱顶沉降量大4.1原因分析①黄土颗粒间潜水量大,地基承载力降低;②隧底泥化严重,清理淤泥耗时太长;③超挖的20cm采用湿喷工艺喷射C25耗时太长,早期强度增长慢,可能会受到踩踏;4.2防治措施①拱脚加大至80cm,增加力的传递面积,减少沉降;②人工配合机械开挖至设计标高时立即进行隧底清理,然后采用干喷工艺喷射20cm厚混凝土封闭堵水,再架设钢架。
农村公路施工质量控制手册质量通病
农村公路施工质量控制手册质量通病
一、路基工程:粒径超标、分层偏厚、填料含水量大、路基表面不平整、半填半挖缺少台阶,排水工程浆砌边沟线型欠顺适、沟底欠平整,涵洞工程坐浆不饱满、裂缝、不均匀沉降,支挡工程面石规格不符、丁石数量少、坐浆欠饱满、沉降缝不贯通、上边坡未清理干净。
二、路面工程:基层松散、坑洞、弹簧、裂缝,水泥砼路面脱皮起砂露骨、裂缝、断板,沥青路面松散坑洞、泛油、拥包、离析、裂缝、车辙
三、桥梁工程:模板变形、错台,支架地基处理不到位、间距过大、无斜撑,钢筋焊接欠佳、间距不均、预应力管理欠顺直,砼蜂窝、麻面,下部断桩、缩颈、偏位、墩身裂缝,梁板裂缝、砼保护层厚度不足、支座偏位、伸缩缝钢筋焊接不良、高差,梁安装欠顺直、高差
四、隧道工程:超欠挖、锚杆注欠饱满、初喷厚度不足、漏挂网、二衬裂缝、渗水、错台
五、交通安全设施:标志板面有划痕、颜色不统一,标线线形不顺直、开裂、毛边、气泡,波形护栏线形不顺直,立柱打入深度不足、安装欠牢固,砼护栏基础埋置深度不足有关照片请省局协助查找,谢谢!。
高速公路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高速公路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质量通病防治手册江苏东南交通工程咨询监理二00六年二月编制说明为加强工程质量的主动监理和超前治理,提高质量保证体系各环节的治理水平,我办结合福建省高速公路施工的特点,组织人员编写了《高速公路质量通病防治手册》一书。
该书在编写中不仅收录了一样高速公路常见的质量通病的缘故分析和防治措施,同时也加入了一些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显现问题的缘故分析和防治措施。
监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对比类似的情形,及时加以处治,保证工程质量。
一、路基工程(1) 路基显现纵向裂缝和错台形成缘故1、清表不到位,路基基底存在脆弱层。
2、沟塘清淤不完全,清淤回填不平均或压实度不足。
3、路基压实度不平均。
防治措施1、应认真清表并及时清查路基底暗沟、暗塘。
2、沟、塘污泥应清理洁净,并采纳水稳固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并达到设计要求压实度。
3、严格操纵重路基压实度。
(2) 路基显现滑裂面形成缘故1、基底存在软土且软土厚度不平均。
2、污泥清除换填不完全。
3、填土速率过快。
防治措施1、软土处理要到位,并及时清查暗沟、暗塘。
2、加强沉降和侧向位移观测,及时发觉侧滑苗头。
(3) 路基碾压显现“弹簧”形成缘故1、碾压时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
2、高塑性粘性土“砂化”未达到应有的成效。
3、翻晒不平均。
4、碾压层下存在脆弱层。
防治措施1、低塑性高含水量的土应翻晒到规定程度方可碾压。
2、高塑性粘性土必须严格操纵填筑时的含水量。
3、对产生“弹簧”的部位翻挖晾晒或挖除换填处理重新碾压。
(4) 路基边坡被冲刷形成缘故1、过早的削坡而边坡防护工程未能及时跟上。
2、未设临时急流槽和拦水埂。
3、每次雨水冲刷后未及时修补路基。
4、边坡未植草防护。
防治措施1、削坡后边坡防护工程应及时跟上。
2、应设临时急流槽、拦水梗或排水沟。
3、应及时回填夯平冲沟。
(5) 路基压实度超密形成缘故1、未认真进行标准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误差较大。
2、路基填料不平均。
3、采纳重型压实机械,压实功偏大。
高速公路常见的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高速公路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一章软基处理一、填方路基施工后沉降迅速或不均匀沉陷1、形成原因:(1)粉喷桩、挤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打入深度、间距达不到设计要求、(2)粉喷桩复搅深度达不到要求或喷粉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3)挤密碎石桩未进行反插。
(4)预压或超载预压沉降未稳定,即卸载。
(5)软基处理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6)桩未打穿软弱层。
2、防治措施:(1)粉喷桩、挤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寸丁入深度、间距应达到设计要求、(2)粉喷桩应整桩复搅,喷粉量应达到设计要求。
(3)挤密碎石桩应进行反插、(4)应进行连续得沉降观测,待沉降稳定后方可卸载。
(5)在现场进行试桩,按试桩结果调整设计桩长、二、路基出现纵向裂缝与错台1、形成原因:(1)清表不到位,路基底存在软弱层。
(2)沟塘清淤不彻底,清淤回填不均匀或压实度不足。
(3)路基压实度不均匀。
2、防治措施:(1)应认真清表及时查明路基底就是否存在暗沟、暗塘等。
(2)沟、塘淤泥应清理干净,并采用水稳性好得材料严格分层回填,并达到设计要求压实度。
(3)提高路基压实度、三、路基出现滑裂面1、形成原因:(1)基底存在软土且厚度、承载力不均匀。
(2)淤泥、腐蚀土清除换填不彻底。
(3)填土速度过快。
2、防治措施:(1)软土处理要到位,并及时发现暗沟、暗塘等、(2)加强沉降观测与侧向位移观测,及时发现侧滑苗头。
(3)半填半挖路段按照规范要求做好台阶、(4)板填半挖路段填筑结合面应彻底清除杂草、树根等。
第二章路基工程一、路基碾压出现“弹簧"1、形成原因:(1)碾压时土得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2)高塑性粘性土、膨胀土“砂化”未达到应有得效果、(3)翻晒、拌与不均匀。
(4)碾压层下存在软弱层、2、防治措施:(1)低塑性高含水量得土应翻晒到规定含水量方可碾压。
(2)高塑性粘性土、膨胀土难以粉碎,应进行两次拌灰并存放一段时间,使其充分“砂化·。
(3)对产生得“弹簧”应翻挖掺灰后重新碾压。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公路隧道审核版)
9隧道工程9.1洞口工程9.1。
1洞口及洞外防排水9.1.1.1 边仰坡坡面冲刷1、表现及典型特征:雨水冲刷形成天然水道、局部深陷、坍塌及洞口边坡失稳。
2、主要产生原因:没有及时修筑洞顶截水天沟及排水系统,致使大面积汇水涌入洞口,造成严重冲刷;边仰坡防护封闭不及时。
3、防治及应对措施:及时修筑洞顶截水天沟(应在进洞前修筑完毕),完善排水系统,将外部水源截断,引至天然沟渠,降低雨水对边仰坡坡面冲刷;减少对天然坡面的破坏,及时封闭边仰坡(黄土坡面不宜使用喷锚封闭)和洞门工程。
9.1.1。
2 洞口及洞顶积水1、表现及典型特征:洞口及洞顶低洼处雨水汇集形成积水坑。
2、主要产生原因:洞顶及周边截排水工程没有形成系统,没有将水排到洞口之外;洞顶坡面排水不畅,坡面不平积水,低洼处没有及时填补平整.3、防治及应对措施:洞顶、洞口及周边截排水工程尽早形成系统,将水排到洞口之外,低洼处及时填补平整。
9.1.2洞口土石方工程9.1.2.1开挖方式及顺序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方式及顺序不正确导致洞口边仰坡坍塌,进洞困难。
2、主要产生原因:隧道洞口一般情况下地质较差,容易积水,应先进行排水系统的施工,结合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季节和施工方法施工洞口。
3、防治及应对措施:应坚持“早进晚出”的原则,提前进洞或滞后出洞,避免边仰坡施工大挖、大刷;地质条件较差的洞口段应采取预加固措施,边仰坡较高的地方应分层开挖,洞口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应随挖随支及时施做。
边仰坡施工不宜大挖、大刷。
9.1.2。
2雨季施工边坡冲刷、基底浸泡等通病1、表现及典型特征:边坡冲刷,基底积水浸泡。
2、主要产生原因:排水设施不完善,雨季施工。
3、防治及应对措施:洞口施工应避开雨季,如在雨季施工应加强防排水工作,形成排水系统,避免边坡冲刷、基底浸泡等通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同时注意观察和量测、测量监控,避免边坡垮塌。
9.1。
2.3边仰坡坡度误差1、表现及典型特征:坡度与设计不符,线条不美观。
20XX高速公路隧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高速公路施工工艺质量通病防治隧道工程一、超欠挖1.1原因分析①测量放样不精确;②岩石隧道爆破施工不到位或围岩坍落;③挖掘机开挖时直接开挖到设计预留的开挖轮廓边缘;④地质情况较差、土体垂直节理发育、稳定性差、局部出现坍塌;⑤掌子面开挖后架设拱架前不进行初喷,导致粉质黄土失水松散掉块;1.2 防治措施①测量放样时要精确标出开挖轮廓线,在开挖过程中控制好开挖断面,做到测量精确;②岩石隧道爆破开挖时要严格按照爆破施工技术交底进行提前准备,精确控制好炮眼间距,并严格按照技术参数装入药量,不能忽多忽少;③在开挖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预留变形量,应将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围岩变化情况(掉块或坍落)进行考虑;④在施作超前小导管时要控制好外插角,防止因外插角过大造成超挖;⑤预留开挖轮廓边缘线,在开挖过程中采用人机配合,避免机械开挖造成超、欠挖现象;⑥地质情况较差、局部出现坍塌时根据实际情况尽快施作初期支护进行封闭处理;⑦开挖到设计轮廓线位置后立即进行初喷封闭开挖面,再架设型钢拱架;二.超前小导管外插角、孔距、孔深偏差超标2.1原因分析施工人员不认真,现场交底和监控不够。
2.2处理措施(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点、施作,对标检查,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符合设计即验标要求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2)加强技术交底,使一线施工操作人员心理明白。
(3)严格工序质量责任制,严格奖罚兑现。
三.黄土隧道开挖后的坍落3.1原因分析黄土隧道开挖后裂缝发育较快,若为富水地段,在自重作用下可随时出现坍落。
粉砂质黄土内聚力差。
3.2防治措施黄土隧道应在开挖后尽快施作临时支护,及时封闭成环,并加快混凝土衬砌施作,以保证施工安全。
粉砂质黄土加密挂网,先采取小风压初喷一层。
四.富水隧道隧底开挖时拱顶沉降量大4.1原因分析①黄土颗粒间潜水量大,地基承载力降低;②隧底泥化严重,清理淤泥耗时太长;③超挖的20cm采用湿喷工艺喷射C25耗时太长,早期强度增长慢,可能会受到踩踏;4.2防治措施①拱脚加大至80cm,增加力的传递面积,减少沉降;②人工配合机械开挖至设计标高时立即进行隧底清理,然后采用干喷工艺喷射20cm厚混凝土封闭堵水,再架设钢架。
高速公路常见的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高速公路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一章软基处理一、填方路基施工后沉降迅速或不均匀沉陷1、形成原因:(1)粉喷桩、挤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打入深度、间距达不到设计要求。
(2)粉喷桩复搅深度达不到要求或喷粉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3)挤密碎石桩未进行反插.(4)预压或超载预压沉降未稳定,即卸载。
(5)软基处理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6)桩未打穿软弱层。
2、防治措施:(1)粉喷桩、挤密碎石桩、塑料排水板寸丁入深度、间距应达到设计要求。
(2)粉喷桩应整桩复搅,喷粉量应达到设计要求。
(3)挤密碎石桩应进行反插。
(4)应进行连续的沉降观测,待沉降稳定后方可卸载.(5)在现场进行试桩,按试桩结果调整设计桩长.二、路基出现纵向裂缝和错台1、形成原因:(1)清表不到位,路基底存在软弱层。
(2)沟塘清淤不彻底,清淤回填不均匀或压实度不足。
(3)路基压实度不均匀。
2、防治措施:(1)应认真清表及时查明路基底是否存在暗沟、暗塘等。
(2)沟、塘淤泥应清理干净,并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并达到设计要求压实度。
(3)提高路基压实度.三、路基出现滑裂面1、形成原因:(1)基底存在软土且厚度、承载力不均匀.(2)淤泥、腐蚀土清除换填不彻底。
(3)填土速度过快.2、防治措施:(1)软土处理要到位,并及时发现暗沟、暗塘等。
(2)加强沉降观测和侧向位移观测,及时发现侧滑苗头。
(3)半填半挖路段按照规范要求做好台阶。
(4)板填半挖路段填筑结合面应彻底清除杂草、树根等。
第二章路基工程一、路基碾压出现“弹簧”1、形成原因:(1)碾压时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
(2)高塑性粘性土、膨胀土“砂化"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3)翻晒、拌和不均匀。
(4)碾压层下存在软弱层。
2、防治措施:(1)低塑性高含水量的土应翻晒到规定含水量方可碾压。
(2)高塑性粘性土、膨胀土难以粉碎,应进行两次拌灰并存放一段时间,使其充分“砂化·.(3)对产生的“弹簧"应翻挖掺灰后重新碾压.二、路基压实度不够1、形成原因:(1)碾压遍数不够。
3 第三册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预防手册
3 第三册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预防手册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预防手册隧道工程是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地下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影响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手册将详细介绍隧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及其预防措施。
一、隧道开挖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1. 地质勘察不足导致隧道开挖困难:在进行隧道工程前,应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情况,以便采取合适的开挖方法和支护措施。
2. 隧道开挖面积不足:在进行隧道开挖时,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开挖面积控制,确保施工质量。
3. 隧道开挖不规范:在进行隧道开挖时,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开挖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4. 地下水渗漏:在进行隧道开挖时,应采取合适的防水措施,防止地下水渗漏,影响施工质量。
二、隧道支护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1. 支护结构不牢固:在进行隧道支护时,应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支护结构的牢固性。
2. 支护材料质量差:在选择支护材料时,应选择质量可靠的材料,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使用,确保支护质量。
3. 支护施工工艺不合理:在进行隧道支护施工时,应根据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确保支护效果。
4. 支护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在进行隧道支护施工时,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材料检验、施工工艺控制等,确保支护质量。
三、隧道衬砌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1. 衬砌材料质量差:在选择隧道衬砌材料时,应选择质量可靠的材料,并进行必要的检验,确保材料质量。
2. 衬砌施工工艺不合理:在进行隧道衬砌施工时,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确保衬砌质量。
3. 衬砌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在进行隧道衬砌施工时,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材料检验、施工工艺控制等,确保衬砌质量。
4. 衬砌结构不牢固:在进行隧道衬砌时,应选择合适的衬砌结构,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衬砌结构的牢固性。
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手册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隧道水害的防治一、水害的成因(一)隧道穿过含水的地层].砂类土和漂卵石类土含水地层。
2.节理、裂隙发育,含裂隙水的岩层。
3.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地层,当有充水的溶槽、溶洞或暗河等与隧道相连通时。
4.浅埋隧道地段,地表水可沿覆盖层的裂隙、孔洞渗透到隧道内。
(二)隧道衬砌防水及排水设施不完善1.原建隧道衬砌防水、排水设施不全。
2,混凝土衬砌施工质量差,蜂窝、孔隙、裂缝多,自身防水能力差。
3.防水层(内贴式、外贴式或中间夹层)施工质量不良或材质耐久性差,经使用数年后失效。
4. 混凝土的工作缝、伸缩缝、沉降缝等未做好防水处理。
5.衬砌变形后,产生的裂缝渗透水。
6.既有排水设施,如衬砌背后的暗沟、盲沟,无衬砌的辅助坑道、排水孔、暗槽等,年久失修阻塞。
二、水害的防治1.因势利导,给地下水以排走的出路,将水迅速地排到洞外。
2.将流向隧道的水源截断,或尽可能使其水量减少。
3.堵塞衬砌背后的渗流水,集中引导排出。
4.水害整治的关键:分析病害成因,对症整治;合理选择防水材料;严格施工工艺。
二隧道衬砌腐蚀病害的防治隧道衬砌腐蚀病害的成因如下:一、隧道衬砌物理性腐蚀1.冻融交替冻胀性裂损:产生的条件是隧道在寒冷和严寒地区衬砌混凝土充水部位。
2.干湿交替盐类结晶性胀裂损坏:产生的条件是隧道周围有含石膏、芒硝和岩盐的环境水。
二、隧道衬砌化学性腐蚀1.硫酸盐侵蚀。
2.镁盐侵蚀3.溶出性侵蚀(软水侵蚀)4.碳酸盐侵蚀5.一般酸性侵蚀以上几种腐蚀有时是同时发生的。
三、隧道衬砌腐蚀病害的防治1.坚持以排为主,排堵截并用,综合治水。
2.用各种耐腐蚀材料敷设在混凝土衬砌的表面,作为防蚀层。
3.在各种腐蚀病害较为严重的地段,除采取排水降低水压外,同时采用抗侵蚀材料作衬砌,使防水、防蚀设施与结构合为一体。
4.在隧道的伸缩缝、变形缝和施工缝都设置止水带,从而达到防蚀的目的。
三隧道衬砌裂缝病害的防治一、隧道衬砌裂损原因(一)设计方面的原因隧道设计时,因围岩级别划分不准、衬砌类型选择不当,造成衬砌结构与围岩实际荷载不相适应引发裂损病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隧道工程9.1 洞口工程9.1.1洞口及洞外防排水9.1.1.1 边仰坡坡面冲刷1、表现及典型特征:雨水冲刷形成天然水道、局部深陷、坍塌及洞口边坡失稳。
2、主要产生原因:没有及时修筑洞顶截水天沟及排水系统,致使大面积汇水涌入洞口,造成严重冲刷;边仰坡防护封闭不及时。
3、防治及应对措施:及时修筑洞顶截水天沟(应在进洞前修筑完毕),完善排水系统,将外部水源截断,引至天然沟渠,降低雨水对边仰坡坡面冲刷;减少对天然坡面的破坏,及时封闭边仰坡(黄土坡面不宜使用喷锚封闭)和洞门工程。
9.1.1.2 洞口及洞顶积水1、表现及典型特征:洞口及洞顶低洼处雨水汇集形成积水坑。
2、主要产生原因:洞顶及周边截排水工程没有形成系统,没有将水排到洞口之外;洞顶坡面排水不畅,坡面不平积水,低洼处没有及时填补平整。
3、防治及应对措施:洞顶、洞口及周边截排水工程尽早形成系统,将水排到洞口之外,低洼处及时填补平整。
9.1.2洞口土石方工程9.1.2.1开挖方式及顺序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方式及顺序不正确导致洞口边仰坡坍塌,进洞困难。
2、主要产生原因:隧道洞口一般情况下地质较差,容易积水,应先进行排水系统的施工,结合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季节和施工方法施工洞口。
3、防治及应对措施:应坚持“早进晚出”的原则,提前进洞或滞后出洞,避免边仰坡施工大挖、大刷;地质条件较差的洞口段应采取预加固措施,边仰坡较高的地方应分层开挖,洞口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应随挖随支及时施做。
边仰坡施工不宜大挖、大刷。
9.1.2.2雨季施工边坡冲刷、基底浸泡等通病1、表现及典型特征:边坡冲刷,基底积水浸泡。
2、主要产生原因:排水设施不完善,雨季施工。
3、防治及应对措施:洞口施工应避开雨季,如在雨季施工应加强防排水工作,形成排水系统,避免边坡冲刷、基底浸泡等通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同时注意观察和量测、测量监控,避免边坡垮塌。
9.1.2.3边仰坡坡度误差1、表现及典型特征:坡度与设计不符,线条不美观。
2、主要产生原因:施工放样误差,挂线不准确。
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设计坡度施工,严把质量关。
9.1.2.4超欠挖1、表现及典型特征:没有按设计轮廓线成型,造成开挖面凹凸不平。
2、主要产生原因:测量放样不准或未按放样施工,形成大面积超欠挖现象;刷坡施工不当造成局部超欠挖。
3、防治及应对措施:准确放样,按设计坡度施工。
9.1.2.5爆破对围岩挠动过大1、表现及典型特征:土石松软,破碎,原有裂隙破坏加剧。
2、主要产生原因:开挖洞口段土石时采用爆破的方式,用药量超标,挠动围岩致使围岩变得破碎,地质变差。
3、防治及应对措施:采用安全适用的施工方法开挖,尽可能机械开挖,若采用爆破方式,应采取控制爆破施工设计,控制一次启爆药量和光面爆破,采用低药量、弱爆破,减少对围岩挠动。
9.1.2.6边仰坡防护表面不平顺1、表现及典型特征:防护表面不平顺,外观质量差。
2、主要产生原因:施工工人技术不过关或施工中未挂线施工。
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设计及规范施工,由技术人员交底挂线,并进行严格过程监控,保证施工质量。
9.1.3洞门施工9.1.3.1洞门基础标高及几何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1、表现及典型特征:基础标高、几何尺寸与设计不符。
2、主要产生原因:测量不准确,施工放样有误差,背后超欠挖过大。
3、防治及应对措施:准确放样,按设计图纸施工,加强现场监控管理。
9.1.3.2洞门基础有虚碴、杂物及基底积水1、表现及典型特征:基础底部开挖后存有大量虚碴,甚至有积水。
2、主要产生原因:施工之前清理虚砟、杂物及积水不彻底,影响基底稳定,易造成下沉,基底承载力不足。
3、防治及应对措施:施工之前清理基底虚砟、杂物及积水,并按相应规范施工。
9.1.3.3洞门端翼墙坡面不平顺1、表现及典型特征:坡面鼓起,两板混凝土错台严重,外观质量差。
2、主要产生原因:砌石墙体砌筑水平差,未挂线;混凝土墙体外模刚度稳定性不足,发生涨模,模板表面不平整。
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照规范施工,提高工人砌筑水平,加强模板支护强度。
9.1.3.4洞门端翼墙厚度不足1、表现及典型特征:结构尺寸与设计不符。
2、主要产生原因:开挖不到位;放样不准确。
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加强过程监控。
9.1.3.5洞门端翼墙背后回填不密实1、表现及典型特征:端翼墙背后未回填密实或未回填。
2、主要产生原因:未按规定材料回填;未按规定进行分层对称回填夯实。
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规范及设计规定,使用合格材料分层对称回填夯实。
9.1.3.6洞门端翼墙泄水孔排水不畅1、表现及典型特征:墙后积水,泄水孔未起到应有作用。
2、主要产生原因:预留泄水孔不通畅、流水坡度不足或反坡,预留孔洞堵塞,背后反滤层材料不合格。
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保证设计坡度和反滤层材料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9.1.3.7洞顶偏压1、表现及典型特征:结构两侧土体高差较大,对结构形成不对称挤压。
地形不对称。
2、主要产生原因:当隧道单侧压力过大,隧道结构受力不均,局部应力集中,变形过量,可能会使隧道结构遭到破坏。
3、防治及应对措施:平衡压重填土;挖切土体,减轻偏压力;隧道边墙基础应坐落在稳固岩层上,否则应设混凝土基础;采取抗滑桩、重力式挡墙等防护措施;隧道初期支护应及时封闭成环。
9.1.3.8进洞前支护不足1、表现及典型特征:围岩破碎,超前支护不足以稳定岩体,进洞困难。
2、主要产生原因:未按设计支护施工;地质观察及预报工作缺失,未及时提出变更指导施工。
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设计支护施工,加强地质观察及预报工作,当设计支护参数不足时,应及时根据现场围岩变化提出变更和调整支护参数。
9.2洞身开挖9.2.1开挖方法9.2.1.1开挖方法不当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方法与围岩级别不相符,影响开挖进度及安全。
2、主要产生原因:方法施工采用不当;监控量测不及时,围岩及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后没有及时调整开挖工法、工艺。
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设计开挖方法施工,及时进行监控量测,围岩及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后及时变更调整开挖工法、工艺。
9.2.2开挖断面9.2.2.1 开挖断面轮廓侵限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断面过小,导致初支厚度或衬砌厚度不足。
2、主要产生原因:开挖断面考虑不周,未考虑台车加工、沉降及施工误差;测量放样不精确,周边眼未按钻爆设计在轮廓线上布设。
3、防治及应对措施:准确放样,按钻爆设计布设炮眼,开挖断面尺寸=设计断面+施工误差+预留变形量+二衬模板台车加工误差。
9.2.2.2 拱顶预留沉落量不足1、表现及典型特征:设计开挖后,围岩自稳收敛后导致净空不足。
2、主要产生原因:实际沉落量大于设计沉落量,且未按实际情况留足沉落量,开挖轮廓侵限。
3、防治及应对措施:加强变形量测,按设计及规范规定留足、及时调整沉落量,变形过大时,提高结构强度或刚度。
按实际情况考虑足够的预留变形量。
9.2.3钻爆设计缺陷1、表现及典型特征:隧道开挖没有控制,超欠挖现象严重,轮廓线控制不好。
2、主要产生原因:没有钻爆设计或钻爆设计不合理,施工中缺乏理论依据或对围岩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对炮眼布置方式、炮眼形式、总装药量、单孔药量分配、起爆顺序进行严格控制,周边眼距E值及抵抗线W值等参数选用不当,没有根据现场调整参数及炮眼数少等。
易形成超欠挖现象,掌子面凹凸不平,下部留门槛等现象,石砟大小不均,无法控制开挖轮廓线。
3、防治及应对措施:根据实际围岩情况进行钻爆设计,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9.2.3.1周边眼间距过大1、表现及典型特征:未按钻爆设计布孔,周边眼间距过大或大于最小抵抗线距离,K值()选用不当,易造成光面爆破效果欠佳,形成局部超欠挖,开挖轮廓线形状不好。
2、主要产生原因:钻爆设计不合理。
3、防治及应对措施:编制爆破施工专项方案,严格按钻爆设计施工,并根据围岩情况优化钻爆设计。
9.2.3.2炮眼总数量不足1、表现及典型特征:易造成局部超挖或欠挖,爆破后岩石粒径过大,不利于出砟作业,影响光爆效果。
2、主要产生原因:钻爆设计存在不足,或未按其施工。
3、防治及应对措施:及时调整按钻爆设计,加强现场管理。
9.2.3.3爆破用药量超标或不足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轮廓不规则,超欠挖严重,对围岩挠动破坏大。
2、主要产生原因:钻爆设计不合理,或未按其施工。
3、防治及应对措施:严格按钻爆设计施工,及时调整优化爆破设计。
9.2.4光面爆破9.2.4.1半眼率低1、表现及典型特征:炮眼残留率较低。
2、主要产生原因:周边眼布置不合理;单孔装药量、装药结构型式不合理,钻爆参数选择不合理。
3、防治及应对措施:严格按钻爆设计施工,根据现场实际及时调整钻爆参数。
应运用低爆速、低猛度、低密度的炸药。
9.2.4.2炮眼外插角控制不良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断面超欠挖现象严重。
2、主要产生原因:由于工人在操作风枪钻孔时控制外插角度不规范,造成外插角度过大,形成人为超挖现象。
3、防治及应对措施:按照规范及钻爆设计施工,提高工人操作水平。
9.2.4.3超欠挖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断面没有形成光面爆破,局部超欠挖严重。
2、主要产生原因:形成超欠挖现象的原因较多,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地质原因。
如测量放样画线不准确或未坚持每循环测量画线,周边眼位置不在轮廓线上,周边眼外插角度过大,炮眼总数量不足,装药量过大或过小。
围岩节理发育破碎程度、岩层走向、软弱程度、水系发育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超欠挖。
3、防治及应对措施:施工当中要坚持每循环测量,准确放样,画出轮廓线,并预留足够的拱顶沉降量,做好钻爆设计确定各种参数,打眼过程中严格控制外插角度,地质较差时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和封闭,防止坍塌。
9.2.5水平走向的围岩拱腰塌肩1、表现及典型特征:开挖后拱腰水平岩块自然掉落,拱顶形成平板,未成圆弧状。
2、主要产生原因:由于本身自重失衡,在水平向分层的围岩常常会出现拱腰局部坍塌现象。
3、防治及应对措施:应在开挖过程中采用弱爆破或控制爆破,密打眼、少装药,后序处理欠挖或其它工序时要避免对围岩造成挠动,并及时进行初支封闭。
9.2.6掌子面围岩地质观察1、防治及应对措施:在开挖过程中应及时对掌子面进行地质素描,根据围岩变化掌握第一手资料,指导施工。
随时观察围岩地质状况,及时消除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9.2.7塌方1、表现及典型特征:掌子面或已初支处,围岩自稳性差支护不够,大量渣体滑落,造成隧道上方或边墙塌陷。
2、主要产生原因:造成坍塌的原因较复杂,主要为:1)不良地质及水文条件;2)设计考虑不周;3)施工方法和措施选用不当;4)施工质量差。
软弱围岩、岩溶、地下水、突发的地质变化、围岩节理发育程度、含水量、岩层走向、围岩软弱夹层、开挖方法选择不当、爆破开挖对围岩的挠动大、开挖循环进尺过大、初支不及时、初支强度不足、仰拱未及时施做没形成封闭环、二衬时间间隔过长、超前地质预报不准确、监控量测信息处理反馈不及时、违章作业等等多种因素均能造成围岩失稳,形成不同程度的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