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新)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摘要】社会治理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提倡政府、市民、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构建多元化参与的共建机制方面,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确保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
加强社会信任建设,实现共建共治,可以通过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共享共赢方面,需要加强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加强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建设,可以提高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和基层自治的有效性。
建立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民众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仍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促进社会治理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资源优化、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社会信任、社会体系、多元化参与、共赢、完善、改进1. 引言1.1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
而良好的社会治理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社会的发展水平。
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社会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与进步。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利益多样化,社会矛盾复杂化,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各种挑战。
加强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多元共治、参与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富裕的社会,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幸福。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势在必行。
1.2 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是指在社会治理中,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共同决策、共同管理、共同享有社会资源和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治理格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在新的发展阶段,从共建共治共享的角度出发,打造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人民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共建是社会治理格局的基础。
共建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各类主体协同努力,共同建设和管理社区、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
在共建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发挥引领作用,促进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发挥积极作用,形成多元化的参与和合作机制,共建和谐社会。
政府部门应为各个主体提供基本保障,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共建可持续发展。
共治是社会治理格局的核心。
共治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各类主体共同承担社会治理责任,建立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共治过程中,各主体应协同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共同建设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
政府应注重依法治理原则,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加强监督与反馈机制,确保共治制度的有效性。
共享是社会治理格局的目标。
共享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各类主体平等分享社会资源、公共服务和文明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共享的实现要求社会各类资源消费的平衡和公正,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需要建立健全且公正的分配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扩大社会福利的覆盖范围,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使社会财富的增长更好地惠及全体公民。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政府引领,各方面力量发挥作用。
政府应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施力度,构建更为科学和规范的管理体系。
同时,要充分重视民间组织和企业的作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和投入,积极配合政府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进程。
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充分发挥网格管理、统战工作、社区治理等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优势,依据不同的地域、社会和行业特点,精准化地开展社会治理工作。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向下,建立起更加优美和谐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心得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心得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只有通过共建、共治和共享,才能够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运行。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在我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些心得和体会,以下是我将要分享的。
1. 共建: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共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通过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
在社会治理中,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者,应该积极引导和组织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
而企业和民间组织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建设、扶贫帮困等方式,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发展。
在共建的过程中,需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只有当社会成员都认同和遵守相同的价值观,才能够形成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引导和培养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共治:建立多元参与的决策机制共治是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它强调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目标的共同决策。
只有当社会各方都能够参与决策过程,并为社会治理负责,才能够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
建立多元参与的决策机制是实现共治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积极开展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纳入决策过程。
此外,政府还需要建立合适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在共治中,我们还需要注重法治的保障。
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法律制度,严格执行法律,确保社会成员的权益和公平,是共治的重要保障。
3. 共享: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共享是社会治理的目标和最终归宿。
共享意味着社会成果和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只有当社会成员都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格局。
为了实现共享,我们需要注重教育和就业。
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的普及和提质,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公平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当前我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社会治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特定社会结构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组织、参与和服务来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并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过程。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是要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三方共同参与、协同努力,形成多元参与、平等参与、权益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公正性。
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首先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方,具有治理权力和资源分配的能力,应当发挥政府职能,为社会治理提供重要支撑。
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引导和培育,激发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政府还应当加强社会治理的规划和统筹,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提供社会治理所需要的各种保障和支持。
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社会组织是公民自愿组成的、独立于政府的、以追求共同利益为目标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可以承担起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监督等职能,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登记、评估和激励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社会组织也应当提高自身建设水平,加强专业化运作,提高服务质量和影响力。
要倡导广泛参与和包容性治理。
社会治理需要广泛的参与和多元的利益诉求,不能仅仅由政府决策和实施。
应当尊重公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政策建议、表达意见、献计献策,实现公共决策的民主、科学和透明。
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保护和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社会治理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要推动知识共享和信息开放。
社会治理需要充分的信息支撑和知识支持,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问题和挑战。
应当促进知识共享和信息开放,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建立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共享社会治理的过程和成果。
共建共治共享感悟
共建共治共享感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社会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共建共治共享成为了一种新的理念和实践。
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是强调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合作,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有所感悟。
共建是指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
传统的治理模式往往是由政府主导,而共建则强调社会各界的主动参与。
共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和平台,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例如,在城市管理中,政府可以与企业、社区居民合作,共同打造美丽宜居的环境;在教育领域,学校、家长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推动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实现。
共治是指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
传统的治理模式往往是由政府单方面决策和执行,而共治则强调多方参与、共同协商的方式。
共治需要各方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共识、共同制定和执行规则。
例如,在环境保护中,政府、企业和公众可以共同制定环保政策和法规,并且共同监督和执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社区治理中,政府、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协商、共同决策,解决社区问题,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共享是指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共同利用。
传统的治理模式往往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浪费,而共享则强调资源的共享和共同利用。
共享需要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和共享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地享受社会资源的好处。
例如,在交通出行中,共享单车和网约车的兴起,让人们更方便地使用交通工具,减轻了城市交通压力;在共享经济中,人们可以通过共享办公空间、共享住房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感悟。
首先,共建共治共享强调了社会各界的主动参与和合作,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其次,共建共治共享强调了多方参与和共同决策,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够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再次,共建共治共享强调了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共同利用,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党建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深化党建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深化党建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是当前社会大势所趋,这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密不可分,也与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息息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2023年的社会面貌正在悄然改变,社区治理也不例外。
如今,要想建设一种更为和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必须努力实现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党建工作,推动政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为社区治理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另一方面,则需要培育类似社会组织等新型治理主体,以便发挥政府和市民之间的互动作用,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参与和协作。
在推进党建工作的同时,我们必须注重提高社区基层组织的履职能力。
这也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区基层组织是衔接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发挥桥梁作用,将各族群体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群体力量。
未来,需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基层组织的培育和引导,使其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并且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和规范。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社区基层干部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断加强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开创一种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一方面注重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社会组织和市民居民的参与,以建立起政府、市民、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
这种新型的社会治理应该基于共享资源、共建基础设施等共识,而这种治理模式也应从简单的管理排除模式逐渐发展至以协商、协作、共治为特点的新模式。
在实践操作中,首先要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管理体制,良好的治理机制体系才有助于提高治理水平,激发民众的创新愿望。
政府部门需要提高对社区的管理质量,在经济、文化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推动,攻坚克难履行职责。
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平民百姓参与共治共享的过程,我们还需要建立以对象为中心的“服务社区”机制,实现市民日常住所的免费配套物资品质、公共设施和服务品质等方面的最大化,提供优质、量身定制式的服务,这样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集聚、协作共赢。
《三十讲》心得体会: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三十讲》心得体会: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最近,我听了中国《三十讲》的系列课程,其中包括了他所展示的一些概念和主张。
这些课程涵盖了许多话题,从经济发展到社会管理再到治理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观点。
我深感,中国也将在许多重要领域面临很多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共同的愿景和新的建设方向,要建立一个共生共创共享的新格局。
其中,我最为重要的体验是,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是中国现代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其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本质上来说,这个新格局是与不断发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已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引擎,因此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必须关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的发展关键在落地,仅有政策和理念是不能促进发展的。
我们需要确保科学的经济增长,做到长短期平衡,不把现有的资源分配得过分的不平等,以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而医疗卫生的发展也是关键所在,只有人们身体健康精神充足,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其次,建立共治的新格局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正在取得显著的成就,但它必须发展它的公共治理体系以应对更大的社会期望。
针对社会矛盾,必须用民主、正义、权力制衡等方式进行处理,这是必要的,例如加强国家治理能力,推进执法标准,加强公共安全等等。
在这里,我们应该以民间参与作为途径之一,为社会治理和公民自治提供支持,同时着眼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这样,我们可以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运用和管理,各方都能参与其中。
最后,共享的新模式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模式强调的是,人们在战胜各种危机和挑战的同时,也分享了成功的成果与优势。
这意味着,不能偏心偏袒,不公正,否则这种分享势必产生负面效应。
这就要求我们推进社会公平与公正,让社会上不同的群体都能享受到共同的发展成果。
这样,我们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
总的来说,我对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一点对于排除各种人为困难和好奇心的发展障碍有很大的帮助。
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学习体会
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学习体会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基层治理,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程度,加强社区自治能力,实现社会公平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学习体会。
首先,共建是基层治理的前提。
共建是指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过程。
在基层治理中,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各方要共同承担责任,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
我在参与社区共建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共建的重要性。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良好的社区治理效果。
共建不仅是建设社区的前提,也是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的关键。
只有在共建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使社区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其次,共治是基层治理的核心。
共治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的治理过程。
共治强调各方之间的合作与沟通,重视各方之间的平等和互利。
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各方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观点,而共治正是通过各方的协商和参与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共治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
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有效的共治机制。
共治不仅能解决社区问题,也能增强社区组织和居民的合作意识,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最后,共享是基层治理的目标。
共享是指各方共同分享基层治理成果的过程。
在基层治理中,不仅要关注权力和资源的分配问题,还要注重提高民生水平,共同享受治理成果。
在实际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共享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目标。
只有在共享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的效果。
共享不仅可以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也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通过共享,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和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性。
共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作文
共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作文《共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从小区的改变说起在我住的小区,以前那可是一片“混乱”的景象,这可算是能反映出社会治理需要改进的一个小缩影。
小区门口的保安形同虚设,谁想进就进,小广告就像雪花一样贴满了楼道。
那个垃圾投放点啊,臭气熏天,垃圾经常满得溢出来,周围还散落着各种塑料袋、废纸盒。
那时候的小区治理,就仿佛是一盘散沙。
有一天,居委会突然开始行动了。
先从门口保安抓起,来了个年轻小伙子当保安队长。
这队长可认真了,每天守在门口,眼睛像老鹰一样盯着来来往往的人。
外来车辆想进?先登记,问得那叫一个细致,就差把人家祖宗十八代都问出来了。
刚开始很多人不习惯,觉得这太麻烦了,可保安队长就笑着说,为了大家安全,就得这么严格。
时间一长,大家还真就觉得安心了许多。
接着是清理小广告。
居委会找来了一群年轻人,拿着小铲子、喷壶,一层层地清理那些小广告。
那些年轻人一边干活还一边吐槽,说这些贴小广告的人可真没公德心。
楼道里贴着的小广告时间久了,特别难清理,他们就先用喷壶把小广告浸湿,再小心翼翼地用小铲子慢慢铲。
有的地方不小心铲坏了墙皮,他们还赶紧想办法修补得差不多,恢复点美观。
垃圾投放点的改进更是个大工程。
先是重新规划了空间,弄了不同种类的垃圾桶,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厨余垃圾,分得明明白白。
还安排了专门的志愿者在旁边监督。
有一次,我就看到一个大妈拿着一袋垃圾随便就要往桶里扔。
志愿者立马就上前温和地说:“大妈,咱这垃圾得分分类再放哈。
像您这剩菜剩饭就该扔到这边厨余垃圾桶里。
”大妈开始还不耐烦,说:“扔个垃圾这么麻烦。
”志愿者就耐心地解释,现在垃圾分类了之后对保护环境多重要,还能节约资源呢。
大妈听着听着就明白了,还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啊,那以后我可不能乱扔了。
”你看,从这么一个小小的小区治理,整个小区就变得井井有条了。
这其实就是共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一个小小体现。
社会就像由无数个小区组成的大家庭一样,如果每个小地方都能把治理做好,那整个社会也就会越来越好。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一项关键性任务。
为了应对治理挑战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渐形成。
本文将从共建、共治、共享三个方面来说明如何打造这一社会治理格局。
一、共建“共建”是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共同建设和维护一个和谐、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共建社会治理的方法包括:1. 建设社区治理体系。
社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单元,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全民参与、企事业单位支持、政府领导的机制。
在这一体系下,社区居民能够自主参与管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社会治理的民主化。
2. 加强公共服务能力。
政府应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增强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提高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3. 推广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承担重要职责,可以通过组织志愿者、提供公益服务、参与社会监督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高治理的公正性和效率。
二、共治“共治”是指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协商、共同决策、共同监督和共同实施。
共治社会治理的方法包括:1. 加强行业和企业自律。
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和行业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对企业和行业经营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倡导企业自律和行业自律,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 发挥法治的功能。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政府应该依法治理,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推进司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促进法治文化的普及,构建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提高法治领域的治理质量和水平。
3. 推动社会自我治理。
社会自我治理是共治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创造条件和氛围,支持和引导大众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自我治理的建设。
三、共享1. 改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社会治理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享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福利保障,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确保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和合理利用。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社会治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指社会各个成员通过共同努力,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并实现治理成果的共享。
在这一格局中,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本文将围绕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展开探讨,分析其重要性和实现路径,以期为构建和谐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单靠政府力量是很难实现全面的社会治理的。
只有让社会的各个主体都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才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解决社会问题。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可以形成政府与社会各界协同合作的局面,共同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在这一格局中,每个成员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实现社会治理成果的共享。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各尽其责。
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于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及时的采取政策措施,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
政府也要重视社会反馈,积极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形成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社会组织在这一格局中,要组织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增强社会自律性,提升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企业方面,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资源。
个人方面,要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法治化,建立和完善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制度保障。
《三十讲》心得笔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工作范文]
《三十讲》心得笔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工作范文]《三十讲》心得笔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比以往更迫切、更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党要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破解社会治理能力不平衡、社会治理机制不协调等问题,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笔者通过阅读《三十讲》这一重要辅助读物,对此有了进一步理解。
整合资源共参与。
创新社会治理需充分整合调动各方社会资源多元化的共同参与。
其中,基层组织社会动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展现的关键是要让群众参与,而根本是要激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必须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发挥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作用,建立协商治理的制度体系,激发社会活力,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与各类社会主体的信息互通和供需互配。
转变方法共治理。
加强基层建设还需在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基础上,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将“权责重心放在基层、资源重心沉在基层、保障重心移在基层”,充分保护和调动基层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从而更多地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
区域化党建为纽带。
创新基层党建理念,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还须从完善区域化党建格局着手来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效应。
以坚持区域化党建为纽带,积极推动驻区单位、辖区党员参与社会共治。
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行动和民主协商机制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发挥党组织优势,将“长效管理”和“常效服务”为抓手联系服务群众,创新党组织服务体系,构建党员与群众“多向联系、双向服务”的机制。
社会治理是一项重大课题和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社会治理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种新的发展大背景下,有许多新的问题和
挑战,同时,也有许多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新形势,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我们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一,共建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社会的
共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推动共建社会治理格局,让
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群众参与进来,共同协助政府完成公共事务的治理工作。
同时,我们也需要建立多元主体治理模式,让各方面力量均衡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治
理格局。
第三,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共享就是指各方面主体在治理中能够平等参与,共享成果,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社会治理方面,共享就是将治理成果、收益和利益平等分配、共同受益。
因此,我们需要打造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让广大人民群
众共同受益。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各方面主体提供保障和福利,让各方面主体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总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努力。
我们要积极
推动社会治理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创新,建立共同参与、协同治理、共同受益的新型社会治
理体系,实现全面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心得体会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心得体会共建共治共享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新理念,旨在通过政府、居民、企业等各方面的合作,共同解决社区内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我在实践中有些体会,分享如下。
首先,共建要注重建设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区内居民的精神生活,是社区凝聚力的源泉。
共建社区文化需要政府和居民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提供文化场所、文艺演出等活动,居民则可以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文化活动等活动。
我所在的社区有一个文化广场,曾举办过摄影比赛、绘画展览等活动,吸引了很多居民前来观看,促进了社区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共治要注重加强社区安全管理。
社区安全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共治社区安全需要政府、居民和企业的协作。
政府可以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居民可以加强守望相助、举报违法活动等行为,企业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场所安保。
我曾有一次行走在社区的黑暗角落,正因为社区安保人员的及时出现,及时控制住了险情,没有发生任何意外。
最后,共享要注重资源共享。
共享资源是一种资源利用方式,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
共享的资源可以涵盖物质、知识、技术等多个方面。
共享社区资源需要政府、居民和企业的共同推进。
政府可以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居民可以积极参与资源共享的行为,企业可以提供社会责任的兑现。
我在社区里看到有人捐赠了较多的书籍到社区图书馆,这些书籍可以让更多的人免费阅读文化知识,满足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
总之,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需要社区内的各个方面的积极参与。
政府应该在承担职能的同时,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建设、管理和服务中来,推动社会治理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居民需要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区工作。
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提供必要的资源,共同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这一社会治理新理念。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作文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作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社会里,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社区,大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奔波着。
而“共建共治共享”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词儿,其实就藏在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中。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我住的小区发生的一件事儿,那可真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力量。
我们小区之前有一块空地,一直闲置在那儿,杂草丛生,垃圾也时不时地堆在那里,风一吹,塑料袋、废纸啥的就到处乱飞,别提多糟心了。
这不仅影响小区的美观,还容易滋生蚊虫,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烦恼。
有一天,几个热心的大爷大妈聚在小区的花园里聊天,就说起了这块空地。
“这地儿空着多浪费啊,要是能利用起来该多好!”“就是就是,咱得想想办法。
”你一言我一语的,大家的想法越来越多。
说干就干,几位大爷大妈先是去找了小区的物业,反映了这个情况。
物业的工作人员态度倒也不错,说会支持大家的想法,但具体怎么弄,还得大家一起商量着来。
于是,小区里就贴出了通知,召集大家一起开会讨论这块空地的用途。
那天晚上,小区的活动室里可热闹了,男女老少来了不少人。
有人提议说建个小花园,种上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美化环境;有人说建个健身区,让大家有个锻炼的地方;还有人说干脆弄个儿童游乐区,让孩子们有个玩耍的地儿。
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大家投票决定,把这块地分成三块,一部分建花园,一部分弄健身区,还有一部分做成儿童游乐区。
定好了方案,接下来就是行动了。
小区里的年轻人自告奋勇地去联系施工队,比较价格,谈合同;大爷大妈们则负责在小区里宣传,让大家都知道这个事儿,还号召大家捐款捐物。
我也拿出了自己的一点零花钱,虽然不多,但也算是一份心意。
施工的那几天,小区里可热闹了。
每天都能看到大家围在那块空地旁,关注着工程的进展。
有的人给施工的师傅们送水,有的人帮忙搬搬东西,就连小朋友们也拿着小扫帚在旁边帮忙打扫卫生。
终于,经过大家的努力,空地焕然一新。
花园里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好看极了。
心得体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新)
心得体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新)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制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这从社会治理的主体、目标以及治理的方式上,廓清了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由谁来治理、为谁治理以及怎么治理的理论难题,指明了“共建共治共享”既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式,也是社会整合的目标方向。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社会整合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整合就是不断调整、协调社会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缓解、消除矛盾冲突,最终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
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求按照现代化规律和要求,改变过去的隶属关系,不断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引领下,通过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科学决策机制的建设、政策利益均衡功能的发挥,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与人民诉求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情感,从而实现执政党、政府、市场和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各负其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模式,最终达到一种善治的理想状态。
阔步新时代,要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实现社会的团结与统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就必须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际出发,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良性互动。
在这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居于统领各方的领导地位。
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不仅要求提升中国共产党适应现代化治理的水平即提升社会整合能力,还要求通过社会整合能力的巩固提升促进整个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心得体会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心得体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心得体会从十九大看**创新社区管理社区是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社区管理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基层和谐稳定。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近年来,**镇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如以宅基头为主阵地推进村民自治机制、引导社会多方参与社区管理落实公益项目,创新**镇特色民居居民自治工作等,在以人为本,贴合实际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适宜当前**社区实际的自治机制。
一、坚持系统管理,把社区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
**镇转变社区管理方式,社区管理的主体不再只是政府一家,而是政府、社会组织、自治小队、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管理过程。
在政府领导的前提下,各村居在宅基文化、楼道文化打造的基础上形成并细化建立村民自治小队,如设立“平安宣传”、“治安防范”、“矛盾化解”、“特需关爱”等小组,发挥村居民自我管理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近年来**镇向村居排摸群众需求,并根据村居上报的项目合作意向书,联系社会组织对接形成了“幸福直通车,健康邻距离”为老服务公益项目、“向阳花会”特殊儿童公益项目等,以更丰富的活动内容、更多样的活动形式为社区内的老人、儿童带去健康和快乐,营造了和谐的社区氛围。
二、把握群众需求的脉搏,是保证社区管理精准有效的前提。
要及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就要求我们紧紧围绕民生难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宅基、楼组可以作为自治单位,再由宅基带头人和楼组长组织落实自治工作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此我们把社区管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宅基和楼道,再由各村居自治队伍的志愿者在两委和百姓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了宅基、楼道—自治队伍—村居的三级联系网络,以此更及时地掌握群众需求和动态。
社区共建共治工作感想
在我国,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名社区居民,我有幸参与了社区共建共治工作,深感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对社区共建共治工作的几点感想。
首先,社区共建共治工作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
在社区共建共治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使社区成为居民温馨的家园。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社区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其次,社区共建共治工作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在共建共治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化解邻里矛盾,增进居民之间的友谊,营造了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活动,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帮助得到了加强,社区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这种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为居民提供了安居乐业的保障。
再次,社区共建共治工作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质。
在共建共治过程中,我们注重开展文明礼仪、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质,为社区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居民的文明素质的提高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社区共建共治工作促进了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共建共治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健身活动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社区共建共治工作有助于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在共建共治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创新社区治理手段,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通过引入信息化手段,如智慧社区建设等,提高了社区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这种创新精神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社区共建共治工作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治理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各种关系中,通过社会组织、市民参与、社会服务等手段,达到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的目的。
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共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共建是指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形成多元化合作的社会治理关系,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共建的核心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多方参与,形成网络化、一体化的社会治理格局。
实现共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从“以政府主导”向“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转变。
政府要积极推进公共政策的多元化、平等化,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参与,为社会治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政府要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引导和监督,促进社会资源的协调配置和合理利用。
除了政府,社会组织也是共建的重要参与者。
社会组织包括各种行业协会、慈善组织、非营利机构等,它们能够发挥特定领域的专业优势,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组织规范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市民是共建的主体。
市民是社会治理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要有机会参与社会决策、监督政府行为、发声维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政府和社会组织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社会治理,建立起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之间相互信任、合作、共赢的关系,实现共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目标。
共治是社会治理的关键。
共治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各方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各尽所能、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
共治要求各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互信、互利、互助的关系,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共同推动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在共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政府要加强社会治理的协调和整合能力,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
在法治化轨道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法治化轨道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要在法治化的轨道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在法治的指导下,社会治理才能走向更加成熟和稳定的轨道,从而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一、法治化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在法治化轨道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首先需要依法治国,加强法治意识。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社会治理才能实现有序、公正和持续的发展。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促进法治观念在社会中的深入树立,推动社会治理向法治化方向发展。
只有在法治的规范下,社会才能更加公平、公正地进行共建共治共享,使每个人都能在法治的保护下获得应有的权益。
二、加强社会共建,培育社会主体要在法治化轨道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加强社会共建,培育社会主体。
社会共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各个社会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社会治理向更加成熟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各个组织和个人参与社会共建,形成多方参与、广泛共识的社会治理格局。
也需要培育社会主体,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三、建立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四、促进社会共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五、实现社会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正如《中共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社会治理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本质就是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块独特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真正成为一种具有生活化体验、权威性、便民化程度较高的社会治理模式。
只有在法治轨道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促进社会持续稳定、改革发展。
社会治理要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共建。
即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公正执法的法治观念。
还需各级政府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切实保障其执法权威和公正性。
要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共治。
即是要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广大公民的作用,使得社会治理真正成为全社会参与的事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制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这从社会治理的主体、目标以及治理的方式上,廓清了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由谁来治理、为谁治理以及怎么治理的理论难题,指明了“共建共治共享”既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式,也是社会整合的目标方向。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社会整合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整合就是不断调整、协调社会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缓解、消除矛盾冲突,最终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
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求按照现代化规律和要求,改变过去的隶属关系,不断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引领下,通过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科学决策机制的建设、政策利益均衡功能的发挥,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与人民诉求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情
感,从而实现执政党、政府、市场和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各负其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模式,最终达到一种善治的理想状态。
阔步新时代,要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实现社会的团结与统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就必须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际出发,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良性互动。
在这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居于统领各方的领导地位。
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不仅要求提升中国共产党适应现代化治理的水平即提升社会整合能力,还要求通过社会整合能力的巩固提升促进整个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由人组成。
因此,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指向。
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提高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
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任务。
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变化直接决定了要以社会整合功能发挥为着力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社会治理的主要侧重点在于维护社会稳定,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迫切需要执政党加强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更加注重推进均衡发展、综合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切实富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推进社会整合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人的发展要旨,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建设。
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基层落地生根。
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协作参与的理念。
在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公众往往处于“被统治者”的位置。
漠不关心常常是他们的基本态度。
这不仅加大
了社会整合的难度,也增加了社会整合的成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
提出社会治理新思想,大力度推进社会治理新实践,多方面开拓社会治理新境
界。
无论是在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还是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一步步得到了确立和巩固。
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社会公众是富有积极能动性的公民”,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诉求,参与基层治理和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
因此,进入新时代,社会整合必须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畅通利益诉求表达通道,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这样就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效能感,促进党和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之间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协商,最终形成积极有效的合作,从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制度安排和模式的形成,不仅节约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同时能够扫清社会整合障碍,为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制度基础
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法治理念。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 如果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框架之下的社会秩序,就不可能形成善治。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挥社会整合功能,解放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实现善治的社会治理目标。
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整合,通过全方位的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调动了不同社会主体、社会阶层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始终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途径消弭社会矛盾,最终推动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只有在法制的框架下加大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力度,将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与实现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并行同步推进,才能形成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才能将分散的社会因素形成合力,最终形成不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良性互动共治格局,从而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共进
总之,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是一体化双向互动关系。
我们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提高社会整合能力,而通过有效的社会整合方式和途径的持续发力,可以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