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与当代中国思想的内在紧张
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问题(全文)
现代性视域中的ZG问题——詹姆逊与ZG现代性问题[内容[ 近年来,现代性成了大陆学界的热门话题,社会学、文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争相谈论。
现代性之所以更有亲和力,原因可能是人们感到它比后现代与我们的距离更近些。
现代性概念在大陆学界的流行一方面受到国外近年来的现代性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汉语学界学术转向有关,即重新反思传统、关注近现代传统变迁与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研究现代性,就是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也是社会进展的必定要求。
本文从西方现代性研究的学术背景出发,围绕近年来国内对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的讨论,探讨了詹姆逊的现代性理论,及其与ZG现代性问题的关联。
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理论谱系在当代西方学者的使用中,现代性(modernity)有时期(period)、特性(qulity)、体验(experience)三种意义,而且在目前的现代性研究中都可以找到分别对应与这三种角度的研究成果。
实际上,其意义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特别是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现代”一词出现在中世纪经院神学,modern直接来自于意大利语modernus,它是由拉丁语“modo(最近、刚才)”演变而来的。
对“现代性”概念颇有研究的姚斯认为,这个词5世纪就存在了,指的是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进展的过渡期,当是也出现了古代(ntique)和现代(moderni)的对应词。
(姚斯的《literrische trdition und gegenwt ,in literturgeschichte ls provoktion, suhrkmp, 1970,pp.11—57。
详见詹姆逊《对现代性的重新反思》,《文学评论》,20XX年第1期;或h.steffen编的《现代性的面相》(下),gotingen,1965年,pp.154。
见刘小枫《现代性的社会理论情绪论》,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马泰·卡林内斯库(mtei clnescu)提出了从基督教的角度看待现代性的视角,认为现代性概念起源于犹太—基督教的末世论历史观中蕴涵的宗教世界观,与特定的时间意识密不可分,即在“线性不可逆的、无法阻止地流逝的历史性时间意识的框架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
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冲突与出路
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冲突与出路作者:俞吾金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摘要]当代中国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本位文化、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和西方的自由主义文化构成的。
这一特殊的文化结构蕴含着以下的文化冲突:一是普世主义与种族中心主义的冲突,二是总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的冲突,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共同富裕的冲突,四是发展科学技术与科学主义泛滥的冲突,五是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文化心态的冲突。
而当代中国文化的出路则在于:一是在贯彻普世性价值与重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二是在经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三是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四是在发展科学技术与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
[关键词]冲突;出路;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42X(2007)04—0006—08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异常丰富的。
古老的京剧、昆曲、越剧等传统剧目与当代流行歌曲、流行音乐和现代舞蹈同台演出;中国传统思想家的著作与当代西方思想家,甚至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著作陈列在同一个书柜中;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热”不断地变换着。
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文化思考的主题不断地更新着,如“人道主义与异化”、“萨特与存在主义”、“港台新儒学”、“周易热”、“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萨伊德和东方主义理论”、“亨廷顿和文明冲突论”、“人文主义精神热”、“自由主义”,等等。
实际上,各种文化思潮的纷然杂陈和文化热的迅速变换并不意味着文化研究的繁荣,而是处处暴露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究竟如何发展,这是当代中国人必须加以解答的问题。
一、当代中国文化的概况要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概况,首先要搞清楚三个概念:第一,“中国”概念。
这个词可以在两个不同的意义上加以使用:一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中国,二是文化学意义上的中国。
浅谈中国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前景展望
浅谈中国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前景展望论文摘要在引领中国改革方向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赫然在列,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中国的社会转型及经济腾飞意义非凡。
本文从政府治理的现实困境入手,分析政府、市场、社会的盘根错节的关系,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论文关键词治理理论治理能力治理体系一、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政府与市场相互博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当市场失灵出现时,需要政府充当消防员的角色,对市场不能起作用的领域进行补位。
但政府干预并不能代替市场,政府也会出现效率低下、决策失误甚至寻租行为。
所以,只有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像齿轮一样紧紧咬合,并相互配合补位,社会的大机器才能正常运转。
而当今中国的实际是,政府职能边界不清,对经济生活干预过多,严重干预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另一个方面,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不完善,缺少法制的规整。
特别是在地方层面,政府与市场相互博弈,导致在各自领域都有错位、缺位。
社会分化不足,公民社会尚待发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阶层出现了新鲜的血液,民营企业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开始崛起;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中产阶级不足,民众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关注尚未觉醒,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有待进一步分化。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些年,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民间组织由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功能初步显现。
但这些民间组织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甚至日常经费都是由政府拨付,其部门负责人也是政府任命,发挥作用的空间缺乏独立性。
权威体制与多元治理在当代中国,中央政府通过掌握行政管辖权,特别是人事安排和资源分配的权力,建立起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权威体制,这种权威体制的运行主要通过科层制和一统的观念来进行维系。
权威体制的治理方式也颇具特点,中央政策的一统性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灵活性相结合,通过政治动员的运动性治理方式,在当今社会某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一、为何思考现代性?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1社会文化的变迁不但引起我们对变化着的现实的反思,而且也唤起我们对变化中的我们自身的反省。
远的不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每一个参与这一伟大社会变革的人都有所体验。
大到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的潮流。
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出国旅游到在因特网上漫游,从丁克家庭到贷款买车,这在许多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变化不仅发生在有形的物质层面,在我们的精神层面亦有许多深刻的变化。
在这一伟大的变革中,我们每个人不但是这一变革的对象,即是说,我们被深刻社会文化变迁所塑造;同时,我们又是这一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力,是变革的主体。
因此,经历变革必然引发对变革本身的思考,而思考的焦点便不可避免地指向“现在”和“当下”。
“当下”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天为什么不同于昨天?“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它们的生活地位、它们的相互关系。
”这就涉及我们将要讨论的现代性问题。
思考“现在”就是思考现代性,这个看似过于简单的说法其实道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生存的体验总是在“现在”这一时间维度中延绵,现在一方面连接着过去,另一方面连接着未来。
因为人是敏于时间体验的,所以,身处在当下的“现在”,变化自然而然地和过去相比较,同时又瞻望未来的不确定性。
于是我们有理由说,“现在”或“当下”是我们生存体验中最最核心的一环。
然而,现在就其本义来说,就是“现代的”。
因为“现代”这个概念要表述的意思就是“现在这个时代”,亦即当前的、当下的时代。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自身的思考将永远是“现代的”。
更进一步,“现代”又是处在不断地变动之中,它不断地转变为过去,又不断地承接上未来。
现代性与时间资料
现代性与时间本文试图从揭示现代时间起源、结构与意义的角度深化现代性理论。
现代时间的文化观念渊源于从犹太一基督教救赎史到启蒙历史哲学的衍化,其社会存在基石是作为世界性市场经济交换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
直线矢量的现代时间以追求未来的无限进步信念构成现代性核心。
现代时间对生命节律的过度强迫是现代化中人与自然紧张对立的现代性根源。
现代时间三维中“过去”、“现在”对“未来”的反抗与“未来”的演化,不仅是现代性种种矛盾冲突的深层根据,也是现代思想史观念运动的内在线索。
发端于严译进化论的中国现代时间,单凭现代意识形态信仰鼓动,却长期缺少必要劳动时间基础,造成了公共时间领域激进的政治运动与散漫的经济-管理双重的存在。
21世纪的中国现代时间需要在富强民族国家目标之外汲取更深广的“未来”意义资源,同时在借鉴世界现代性批判中协调形成更富人文意义的中国现代时间。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时间未来生命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自由时间引言:时间对于现代性的意义现代性(modernity)作为现代人的心性及其结构,①时间观念构成其基础性一环。
伴随现代性人文主体性的对象化活动,现代时间观念成为从现代化制度行为(政治、经济)到现代日常生活、直至现代人自身人格(person)气质最深层的建构条件之一。
但时间的深层结构(乃至无意识)性,使之不仅一般不为日常意识自觉,即使是理论反思也不易抵达其深层(如简单地断言现代性以“现在”为中心的流行见解)。
亦惟其如此,现代性批判大师不约而同地以扭转时间观为支点:马克思以自由时间扬弃必要劳动时间深层地规定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尼采以“(相同者的)永恒轮回”(die ewige Wiederkehr des Gleichen)逆转渊源于犹太-基督教救赎史的现代性直线矢量进步时间而颠覆现代性价值,海德格尔欲以本真的统一到时的“当下”(Augenblick)取代流俗物理时间,以使Dasein之人倾听Sein可能的呼唤并期待Sein可能的出场,……与之对应,作为启动现代化的初始条件之一,严复译介《天演论》所引入的现代性进化(进步)时间―历史框架,才成为中国现代性思想兴起的实质开端。
试析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当代中国面临困境的原因
历史的看待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当代中国面临的困境2009年9月上旬初稿摘要: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应历史的看待。
以往由于我们在思想上存在偏见,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认识不清。
其实就历史的看,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前期自主、中期受控、后期反思的三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影响也经历了一定影响——全面影响——一定影响的往复历程。
就当前马克思主义史学面临的危机,我们应历史的看待,加深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史学早日走出困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史学、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顾名思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种社会历史认知。
它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史学俨然就是中国史学研究的唯一理论。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面临着新的形势,故而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面临困境进行研究,以期找到限制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原因,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新的形势下能够继续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历史学自身的理论被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所取代”的局面不再存在,代之以多种理论的竞争。
①而在相互之间的争鸣中,马克思主义史观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
被加以排挤,甚至是被否定。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部分是基于历史有太多的沉重包袱被背负,一部分是基于现实所面临着新情况。
首先就历史来说,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有历史的成因在里面,这是任何人不能否认的。
自从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提倡新史学以来,中国的史学不断的摆脱以往僵硬的、固定化的形式,向着适应社会新形势方向发展。
加之中国面临的危难局面,使得中国学人不断的引进外来学说,以达到救国的目的。
表现在史学领域就是,以新的史观来指导对以往历史的认知。
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史学的现实功用。
由于将各种思想与史学结合,故而当时的史学领域呈现的是百家争鸣的景象。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西方戏剧的嬗变及其特点西方的戏剧,经过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启蒙文学时期,以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等几个发展阶段,进入了约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发展阶段。
现实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进步文艺运动和创作经验,是一种提倡正视现实,真实具体地描绘现实生活的文艺思潮。
由于现实主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是旧现实主义的高峰,作家们在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体学说”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影响下,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批判。
在戏剧方面,尤以易卜生创作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剧”影响最大,大大推动了欧洲戏剧的革新和发展。
现实主义戏剧的特点,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真实具体的描写人们的生活、斗争和社会风貌,并着力显示出社会制度、传统思想和生活际遇对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内在影响。
因而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尖锐地提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问题。
另外,批判现实主义戏剧重视人物性格的具体描绘,它通过生活的变迁,细致地刻画出发展中的人物形象。
以挪威的剧作家易卜生影响最大,他创作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剧”,如《社会支柱》、《群鬼》、《玩偶之家》,还有《人民公敌》等等,这些剧本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对资本主义各方面的描绘,无情地揭露了关于妇女地位、爱情、家庭、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弊端,如其《玩偶之家》中对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虚伪的揭露,提出了关于妇女地位、妇女解放的问题。
到了二十世纪初,现实主义戏剧跨入了现代主义发展阶段。
现代主义是对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在这一时期,由于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对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本质问题进行探索,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等思想特征,现代主义戏剧思考和关注得更多的是戏剧最本质的东西,即表演,而之前的戏剧基本都是剧作家的戏剧,戏剧活动以剧本语词为中心。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义:以物观物
作品中的人物如同一块石头 白色写作(很难看出作者的情感倾 向)
4、对艺术的认识
• 现代主义:艺术是一种超功利的审
美
•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一种商品
四、综述
有人认为,后现代性思想深刻、惊世骇俗、富 于危机意识和革新精神;也有人认为是故弄玄 虚,充满虚无主义的色彩。 毫无疑问,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性是有其内 在局限性的,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性提出的 一些挑战,能够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本身就 说明了其价值性。
三、区别
1、思维取向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重视深度模式
重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面模式
例如:
加谬:正因为一无所有才会无奇不有 凯奇的音乐:《四分三十三秒》
2、价值取向
• 现代主义:崇尚英雄
拿破仑:不相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 后现代主义:非英雄 王朔: 我是流氓我怕谁
比矮 比丑 比坏
3、文学作品
• 现代主义:全人观物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紫金山天文台 郭晓辉
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产生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塑造了现代文明。 相对于前现代的传统文明而言,现代文明 作为一场划时代革命,扬弃与超越了既有 传统。
但当现代文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传统时, 其自身的发展也同样要面对新的矛盾,即现代 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 兴起,正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
3、后现代性是否超越了现代性
但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是站在消极的立场上还 是坚持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 践中,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超越,不仅仍处 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后现代性是否有能力实现 这种超越,也面临着同样的反思和质疑。 一方面,后现代性从其反历史主义立场出发对 现代性的局限单纯进行反向放大,显然具有 “矫枉过正”之嫌;另一方面,某些极端的后 现代主义者采取的“反智识主义、反文化”的 立场所导致的形式主义泛滥或玩世不恭的价值 观念,其消极意义无疑是十分明显的。
后现代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是发源于西⽅国家的⼀场声势浩⼤、影响⼴泛的⽂化运动,其影响范围包括了哲学、语⾔学、宗教、⽂学、⽂艺评论、新闻学、⾳乐、建筑、舞蹈、电影、摄影、雕塑、戏剧等社会学及⾃然科学领域。
“后现代主义”这⼀艺术思潮⾃产⽣以来,社会各界对它的评判就没有停⽌过。
它的发展途径如同蜿蜒的河流⼀般曲折⽽多变,以⾄于不同的⼈对它都有各⾃不同的评价:多样化、⼈性化、模糊化、⾮理性、叛逆性、颠覆性,等等。
正是因为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前学术界还很难对它做出恰当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就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切禁忌与界限、追求⾃由的精神,这也是后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进⾏批判的⼀个主要出发点,其所说的“不确定性”正是不满现代艺术对于形式、体系、观念等⼀切的束缚,不愿艺术创作和创新停滞不前,充分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的⼤⽆畏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化所表现出来的巨⼤⼒量。
后现代艺术否定传统艺术的⽬的并不是不要艺术,⽽是在艰难中寻求没有任何限制与束缚的新艺术和⼤⾃由,这是⼀个先解构再重新建构的过程。
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强调复杂性与⽭盾性,反对单⼀化与模式化,追求⼈情味,崇尚隐喻与象征的⼿法,⼤胆地运⽤装饰和⾊彩,提倡多样化与多元化。
在造型设计的构图理论中吸取其它艺术或⾃然科学概念,如⽚断、反射、折射、裂变、变形等⼀些⾮传统的⼿法。
以不熟悉的⽅式来组合熟悉的东西,⽤各种刻意制造的⽭盾,如断裂、错位、扭曲、⽭盾共处等⼿法,将传统的构件计师⼭崎实设计的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群作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结束标志。
他在《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中说:“我所观察和定义的后现代,其解释如下:⼀种职业性根基的、同时是⼤众的建筑艺术,它以新技术和⽼式样为基础。
‘双重译码’是‘名流———⼤众’和‘新———⽼’这两层含义的简称”。
在他的《后现代主义》、《今⽇建筑》等著作⾥详尽地列举和分析了各种建筑思潮,并将它们归于后现代主义范畴。
现代性论域中的乌托邦重构
现代性论域中的乌托邦重构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总是需要不断地被批判和超越,“解放”因此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
在现代性的谋划中,理性在“人的解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是推动人走向解放的动力,又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志。
然而,现代性和启蒙理性为人寻找新的价值归宿的企图没有奏效,启蒙创造的工具理性乌托邦破灭了。
对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及其内在悖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成为当代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
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乌托邦被置于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上。
重建一种合理的乌托邦理论,成为超越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可能性选择。
关键词:现代性;乌托邦;理性;解放bo---一、理性的自负:人类历史进步的现代性谋划在前现代社会,人们相信世界是一个有意义的体系,世界万物可以在某种神圣的秩序里发现和确定自己的位置。
在现代社会,借助于科学与启蒙,人类实现了世界的理性化以及世界的祛魅,塑造了人们的理性意识,催生了主体性意识,使人代替上帝成为历史的主体,并产生了在人间建立天国的期望。
运用理性设计理想未来,这是启蒙的基本法则。
在启蒙主义者的历史进步观中,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个在普遍理性引导下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的统一的合目的过程。
在启蒙运动中,被誉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为法国启蒙哲学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而孔多塞则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最后一位哲学家。
法国启蒙学者们把“天赋”观念和“理性”原则直接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认为人类社会受到天赋的理性原则——“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的主宰,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理性原则展现的历史,一切违反这些原则的现象,最终将被历史抛弃。
作为历史进步观的奠基者,启蒙学者认为历史的进步是和人类理性在每一个时代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
历史并不是英雄人物所创造的英雄业绩,而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
他们虔诚地相信“理性的进步将与人的美德和幸福同步”,并对“人的解放”和“人的成熟状态”做了详尽的描述。
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是一部有关历史进步观的经典。
现代性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启示论文
现代性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启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学术的解放力量,曾经风靡过中国学术界。
现代性这一概念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国内。
然而现代性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却可以追述到一个世纪之前。
本文试从现代性概念的梳理、限定,现代性在中国的接受与拒绝的原委的辨析,来探讨现代性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一、“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当我们试图将西方学理概念引入到东方学术视野中时,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困境。
一方面西方学术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逐渐的演变发展的,比如说文学就先后经历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我们要在一个动态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某个特殊历史时期将这些理论概念同时拿来吸收理解,弹劾容易。
另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又注定了此种研究具有了比较的性质。
汪晖将此描绘为“一种时间性的空间关系”。
而回到现代性问题,就变成了现代性程度有差别的中西关系。
现代性理论以中性的理性化为特征,将空间上时间并列的文化关系置换为时间上的普遍关系。
现代化被理解为与西方趋同的时间性赶超关系。
理解现代性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影响,绕不开对西方现代性概念进行梳理,而将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概念进行辨析,可以更好的帮我们理解现代性的内涵。
根据英国学者的考证,“现代性”(modernity)一词首先出现于1672年,主要是在音乐方面使用的,亦即现代性主要与声音和语调有关。
而一般公认的、并有较大影响的则是法国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的一句名言:“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另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今天,现代性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了更多的内涵。
而透过众说纷纭的关于现代性的界说,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见解:1、现代性就是理性化。
马克斯·韦伯是首位对现代社会进行合理化分析的理论家。
在韦伯看来,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合理性”,可以说,欧洲的现代化和合理化是同一历史过程,而这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的理性化、经济理性化以及政治法律的理性化。
唯物辩证法视域下当代青年“内卷”与“躺平”心理探析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6期作者简介:罗馨瑶(1999-),女,汉族,陕西宝鸡人,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㊂唯物辩证法视域下当代青年 内卷 与 躺平心理探析罗馨瑶(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600)摘㊀要: 内卷 与 躺平 作为网络流行词广泛流传,用一种悖谬而连接的方式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生存困境和亚健康心理㊂ 内卷 心理表现为当代青年处于高竞争之下无意义的内耗中㊂ 躺平 心理是对努力 内卷 无法改变结果的无奈与自我安慰㊂在唯物辩证法视域下,深入探析当代青年 内卷 与 躺平 心理表征与本质,分析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追寻本源,提出破解路径㊂对当代青年走出发展困境,培育积极心理,塑造健康人格,促进个人良性发展和争当时代新人有一定启发价值与意义㊂关键词:唯物辩证法; 内卷 ; 躺平 ;心理表征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6.0470㊀引言内卷 躺平 这两个热词的出现,流行于青年亚文化圈,鲜明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㊂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内在演化,更表征一种社会心理结构的精神纾解或自我身心和谐与主体间性的和解历程㊂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而人口竞争的无限性,当代青年产生了 内卷 心理㊂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转型,部分青年出现了失落懈怠而 躺平 的心理㊂ 内卷 躺平 的相继出炉体现了当代青年怎样的心理困境?二者之间又有何逻辑关联?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客观分析 内卷 与 躺平 心理矛盾,探寻该问题的本质,寻找突破这一困境的路径㊂有助于引导青年一代减轻焦虑,培养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奋斗精神,肩负复兴使命㊂1㊀当代青年 内卷 与 躺平 心理表征与本质内卷 , 躺平 等网络流行语的实质是自我抗衡与社会焦虑,二者以背道而驰且相互连接的形式传达了当前青年群体的生存困境和失衡心态㊂ 内卷 显示出当代青年处于非理性竞争中,可能扭曲他们的心态,造成其焦虑㊁抑郁与沉沦的心理㊂ 躺平 让他们有一种随遇而安的低欲望心理,以达到调侃,叛逆的目的㊂只有清晰明确 内卷 与 躺平 的概念及其心理表征,才能从本质找出现实的破解路径㊂1.1㊀ 内卷 与 躺平 概念阐释内卷 一词本只属于学术范畴,2020年却意外走红网络,成为广泛运用的网络热词㊂ 内卷 (Involu-tion),最早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就提出过㊂美国亚历山大㊃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曾用 内卷化 来描绘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㊂美籍汉学家黄宗智也曾以 内卷 阐释中国古代农业,以及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㊂伴随时间推移,这一概念已被运用到政治学㊁经济学㊁教育学㊁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泛指这些领域消耗性的㊁过度的竞争现象㊂这一学术概念从2020年开始迅速在大众中流行,被广泛用来形容现代人生活的一种状态: 人们渴望通过自我施压赢得竞争,结果却内陷于无意义焦虑中 内卷 一词,成为透视青年心态的镜子,值得人们深思㊂躺平 ,主要用来形容个体或群体在生活压力过大又难以反抗时产生的一种减少努力㊁随遇而安的低欲望心态或行为选择,以达到戏谑㊁反叛㊁解压等目的㊂在心态上体现为,当代青年对生活无欲望,不想工作㊁结婚与消费㊂ 躺平 ,既体现出当代青年在社会激烈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心理与无奈处境,又表现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向相对安定状态初现端倪之际,人们将要面临文化价值观上的重大转向㊂1.2㊀当代青年 内卷 与 躺平 心理表征及本质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主要指外界事物在主体心理的主观反映和存在方式㊂ 内卷 心理表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中低级到高级的过渡,体现为最高境界,即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需要㊂如果将 内卷 作心理结构或行为模式上的分类,可分为 主动内卷 和 被动内卷 ,也包括既不主动㊁也非被动的 内卷 ㊂处于 主动内卷 下,青年往往主动追求更高的学习㊁工作与生活标准,有着异于常人的自我驱动力和抗压能力,会导致过度劳累㊂本质导致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问题㊂个人劳动与个人发展相排斥,个人奴役于劳动产品与技术之下,盲目陷入非理性竞争的漩涡中㊂ 被动内㊃041㊃2024年第6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卷 是个人在社会竞争压力下被迫参与竞争,以免落后于他人的心理,本质而言,被无处不在的内卷所折磨的青年人只能选择用这样一种娱乐化解读的方式消解内卷背后的学习㊁工作和生活压力㊂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个人自信磨灭㊁丧失希望㊁身心疲惫㊂既不主动也非被动的 内卷 究其本源是介于 内卷 与 躺平 之间的辩证心理,个人心态相对平和,不过分追求成功与地位,个人能够更好平衡工作与生活,追求内心的满足,有利于维持身心健康㊂躺平 心理表征体现为主体参与劳动过程中的创伤记忆,它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主体在认知㊁情感甚至价值层面的消极反应㊂长期容易形成潜意识,造成个体对工作的负面记忆㊂ 躺平 在心理结构上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 主动式躺平 ,另一种是 无奈式被动躺平 ㊂由于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贫富分化㊁阶级固化等现象,导致青年时刻处于焦虑中,升学焦虑㊁学业焦虑㊁求职焦虑㊁婚姻焦虑㊁生育焦虑等裹挟着每个个体㊂这种焦虑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与上流社会的憧憬㊂所谓 主动式躺平 ,就是当代青年选择了积极回归现实,放弃高欲望的方式,在浮躁紧张的社会节奏中,回归普通生活的开端㊂这种心理究其本质并不是对生活丧失了一切希望,而更倾向于自我内心感受与体验,避免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㊁寻找精神的满足与愉悦,展现出一种辩证思维与智慧㊂ 被动式躺平 则是青年努力无望后的无奈心理的呈现,是逃避激烈的竞争环境的选择,更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㊂本质上看,可能磨灭青年面对困难与挑战的意志,助长逃避心态,不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㊂2㊀文献综述:当代青年 内卷 与 躺平 心理之成因内卷 和 躺平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其实就是青年在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冲突和犹豫,表现了青年的焦虑和不安㊂这两种心态交织在一起,出现于当代青年的社会生活之中,构成一种焦虑循环㊂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文献综述,探寻该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㊂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众说纷纭,具体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综合对比分析当代青年 内卷 与 躺平 心理的成因㊂袁小平等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社会竞争运行机制加剧青年人心理失衡,网络媒体错误导向造成无序波动,教育环境导向偏差放大青年人焦虑心态,致使青年自身价值观偏离㊂王菲等则从影响青年社会心态的因素出发,认为社会层面激烈竞争,教育层面单一的评价体系,个体层面精神需求增加,同辈效应突出造成青年心理失衡,产生过度 内卷 或者 躺平 心理㊂赛俊彦㊁闫翠娟从经济社会转型与二者之间的运行逻辑角度进行讨论㊂认为 内卷 心理的倒逼是青年 躺平 的直接原因㊂在后现代主义时代背景下,青年的迷茫㊁疑虑等心理状态是其陷入 内卷 心理的直接原因㊂二是单独来分析 内卷 心理的成因㊂林修能从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角度来分析㊂认为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个体产生异化心理,个体不再把身边的其他人看作是自己的朋友,而看成是异己的对手㊁敌人㊂在竞争的时候,个体必须尽可能多地压榨自身,将自身变成机器,从而获得竞争的优势㊂王琛认为,当前社会的 内卷 心理与现象,需要反思我们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㊂ 内卷化人格 具有模仿与跟风㊁缺乏主体性㊁零和思维㊁悖论人格等特点㊂需要避免形成这样的人格㊂赵洁认为,从 内卷 的心理投射来看,它是当前社会中非良性的内部竞争㊂究其本质,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 自我异化 自我剥削 自我压榨 的主动选择是导致 内卷化 的根本动力㊂陈阳等认为导致青年陷入 内卷化 怪圈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内耗性竞争㊁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和育人评价体系的失衡三个方面㊂三是单独分析 躺平 心理成因,陈友华认为, 躺平主义 流行的背后蕴含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时代特质㊂经济社会发展拓展 躺平族 生存空间,社会转型期不确定因素增多,社会多元文化与价值观转向,以及青年心态的变化都是 躺平 心理的形成因素㊂3㊀唯物辩证法视域下当代青年 内卷 与 躺平 心理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随实践不断发展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㊂从唯物辩证法视域出发,内卷 与 躺平 心理之间不仅存在着辩证关系,二者对立统一㊂同时也呈现出唯物辩证法 原因与结果 这一范畴,正是 内卷 心理加剧,导致了 躺平 心理的产生㊂3.1㊀体现唯物辩证法本质规律: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㊂ 内卷 与 躺平 心理体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㊂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与贯通的性质和趋势㊂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排斥与分离的性质与趋势㊂二者相互联结㊁相辅相成,推动着事物的前进与发展㊂当代青年 内卷 与 躺平 心理相伴而生㊂首先,二者具有斗争性, 内卷 心理和 躺平 心理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一种代表传统意义的青年积极进取,努力奋进的心理,但是可能造成非理性竞争㊂一种则是与世无争㊁不积极㊁不作为的消极懈怠心态㊂其次,二者具有同一性,不管是 内卷 亦或是 躺平 ,均非原子化个别现象,不仅其内在有各种样态,而且还互相交错,体现了转型时期年轻人复杂而多变的心理㊂ 躺平 也并非真正意义的 躺平 ,而是青年降低个人期望与欲望实现自我保护的方式㊂3.2㊀蕴含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 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㊃141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6期对范畴㊂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㊂二者相互区别,没有 无果之因 ,没有 无因之果 ㊂当代青年 内卷 与 躺平 心理正是一对因果关系, 内卷 是青年 躺平 的直接原因㊂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人的需求的无限性存在着复杂矛盾,使得人们感到被逼迫,选择 躺平 的生活方式㊂刚步入社会的青年由于缺乏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阶层跃升㊂由此激起青年群体内部的无意义努力与消耗,结果就是以 躺平 的姿态回应无力挣扎的现实,对社会和组织带来的 规训 持抗拒心理㊂4㊀当代青年 内卷 与 躺平 心理的破解路径对个人来说,究竟应该选择 内卷 还是 躺平 ,两者的抉择并非非此即彼, 卷 与 躺 存在着 光谱 ,个体可选择的范围非常广泛,需要寻找个体最合适的地方㊂ 内卷 躺平 的产生与传播,同时也体现了当代青年对当下社会竞争压力以及未来生活的心理焦虑感㊂因此,要矫治 内卷 和 躺平 之疾,需多措并举,内外兼治㊂国家层面,需要加强宏观调控,营造积极的竞争环境;社会层面,应该增强对青年的身份认同和包容,优化育人体系;个人层面,需要塑造健康人格,铸牢精神之魂㊂4.1㊀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经济环境从国家层面看,首先,新时代背景下,应发挥 互联网+ 优势,在推进 中国制造2025 行动中,提供青年全面的创新㊁创业㊁教育培训,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其次,运用国家职能的强制手段,出台适合青年发展的福利政策;最后,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不同岗位的独特价值,制定合理的薪酬和晋升机制,使青年建立归属感并满足其心理需求,才能避免过度 内卷 或 躺平 ㊂4.2㊀社会:增强对青年人身份认同从社会层面看,当代青年成长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应该给予青年一些包容与理解㊂倾听他们内心真实想法,学校应该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进行多元化评价,纠正唯分数论错误的教育观念,使教育回归本质㊂教育的对象是人,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㊂因此,教育要坚持 以人为本 ,培养创新型人才㊂家庭应该形成和谐的氛围,家长要提高自身基础素养和共情能力,转变思想观念和做法,更重要的是从内卷焦虑到双向赋能的转变㊂4.3㊀个人:提升心理认知,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康人格从个人层面看,当代青年担负着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㊂要加强对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当代青年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都前所未有,理应秉持健康的人生态度㊂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自己内心的澄明,不被外界杂质所污染㊂才能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抵御腐朽思想,避免在心灵的屏障和思想的迷雾中迷失方向;其次,应培育劳动技能,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㊂同时,加强对劳动精神㊁劳模精神㊁工匠精神㊁艰苦奋斗精神的广泛宣传,激发青年的内在动力和职业素养,引导青年人在劳动与奉献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最后,培养青年理性思维,塑造健康的人格,才能避免陷入 内卷 或 躺平 的漩涡中㊂5㊀结语当代青年心态的集中表现,即 内卷 和 躺平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以便更好地洞察他们的精神需求㊂在新的历程中,我们必须秉持继承创新的唯物辩证法,以治理 躺平 和超越 内卷 为目标,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健康人格㊂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成为民族复兴的奋进者㊁实践者㊁见证者㊂参考文献[1]令小雄,王亚妮. 内卷 佛系 躺平 :概念演进㊁边界层序及矫治策略 基于文化哲学视域的诠解[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5):3. [2]付茜茜.从 内卷 到 躺平 :现代性焦虑与青年亚文化审思[J].青年探索,2022,(02):81.[3]李发根.创新还是延续: 内卷化 理论的中国本土溯源[J].史学理论研究,2017,(03):61.[4]陈友华,曹云鹤. 躺平 :兴起㊁形成机制与社会后果[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9):181㊁186㊁187.[5]马超,王岩. 躺平主义 的群像特征㊁时代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2,(04):108.[6]袁小平,季天乐.当代青年学生 内卷 躺平 心态的成因及教育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23,(08):37-38. [7]王菲,文梦飞.从 内卷 到 躺平 :对当代青年人心态的思考[J].郑州师范教育,2023,12(02):24-25.[8]赛俊彦,闫翠娟. 躺平 与 内卷 :青年心态的二重困境与超越[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2,38(06): 32-34.[9]林修能.马克思主义视角下 躺平 与 内卷 现象透视及其破解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2,(06):35. [10]王琛. 内卷化 及其文化心理机制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05):182.[11]赵洁. 自我异化 与人的复归: 内卷化 的实质㊁成因和纾解[J].理论导刊,2021,(10):101.[12]陈阳,石展,黄欣格,等.大学生 内卷化 心理表征与破解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21(01):70.㊃241㊃。
沈语冰:现代性哲学的主题
沈语冰:现代性哲学的主题提要:本文指出,新左派的“自由主义现代性理论替代论”,以及新右派(哲学基要主义)的“现代性理论放弃论”,都不能为现代性问题提供真正的讨论平台。
本文通过哈贝马斯与卢曼、罗尔斯与福柯的论辩,勾勒出现代性哲学的基本视域:1、在与新保守主义的论辩中,哈贝马斯将自己的立场界定为关于现代性的可批判理论;2、在与新自由主义的论争中,哈贝马斯将自己的态度界定为关于现代性的应批判理论;3、在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哈贝马斯将自己的方法界定为关于现代性的更为合理的批判理论。
相应地,本文论述了现代性哲学的三个基本主题:1、现代性的哲学基础或哲学奠基问题;2、现代性的自我确证或正当性论证问题;3、现代性的动力机制问题。
关键词:现代性哈贝马斯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一、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问题围绕“现代性”问题展开的学术话语已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产生了新一轮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覆盖了原先的争论(诸如“激进”与“保守”、民族主义与全球化)1),却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格局。
被冠以“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名的论争2),仍然是在“现代性”这一大标题下进行的。
争论双方分别动用了欧美“现代性理论”内部的两大资源——自由主义与新左派,试图解决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问题”。
这当中,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和现代性问题》与《关于现代性问题答问》等文对于揭示现代性的“内部冲突结构”作了可贵的努力。
这些文章的某些结论性意见事实上终结了“后学”与被汪晖称为“启蒙主义者”的某些争论:“现代性是一个存在着内部冲突的结构。
这在一方面说明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评是从现代性自身中孕育而出的,另一方面也证明站在一种时间的轴线上批判现代性经常是无效的。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常常觉得他们置身于历史之外,可以从现代性的外部对现代性进行批评,所以就有了‘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或‘从现代到后现代’这样的时间叙事;而自以为是的‘启蒙主义者’又常常不了解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紧张,一股脑儿地拥抱现代性,丧失了起码的反省能力”3)。
教育后现代:当代中国教育的真命题
探 讨 后 现 代 思 想 对 于 中 国 当代 教 育 的 意 义 , 须将 之 与 中 国 当代 社 会 的 文 化 演 变 、 会 变 革 、 必 社
收 稿 日期 : 0 2 0 . 7 2 0 . 1 1 作者 简介 : 胤, 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 院博 士( 京 209 ) 张 南 南 10 7 。
的后 现代 风 尚。
必 须 承 认. 现 代 以及 在此 旗 帜 下所 提 出的各 种 纷 繁 而 丰富 的 思想 —— 包括 教 育 思 想 , 对 人 后 是
类 社 会 危 机 的深 刻 反 省 和 对 之 进行 解 剖 与 诊治 的 全新 尝 试 。一 方 面, 用 另 类 的 思 维 方 式 和 犀 利 它
育 的 改 造 方 案 , 更 多 是 一 种 理 念 层 面 的 反思 。 同 时 , 现代 发端 于 发 达 的西 方 社 会 . 所 阐 发 的 而 后 它
思 想 是 否 对 相 对 落 后 的 当代 中 国具 有 文 化 思想 和经 济 基 础 的普 适 性 , 仍 然需 要 考 证 币 校 验 。考 这 ¨ 虑 到 我 国教 育 界 , 别是 激 进 的 教育 研 究 者对 后 现代 主 义 的 推崇 和信 奉 , 必须 更 加 审 慎 地 考 察后 特 就
界对 “ 现代” 后 问题 同样 也投 入 了相 当的 关 注 . 对后 现 代 主义 及 其 教 育观 的介 绍 、 播 、 应 , 以之 传 呼 或 为依 托 对 现 存 的和 传 统 的 教 育 展 开激 烈 地 批 判 而 见 诸于 文 字 的不 在 少 数 , 近 形 成 一 股 教 育研 究 几
维普资讯
第2卷 第 3 4 期 20年 6 月 02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 育 科 学 版) 教
不想内卷那就破圈——评苏也《不是天才——当代艺术家们的故事》
长江文艺评论·2021/2圆桌会不想内卷?那就破圈———评苏也《不是天才———当代艺术家们的故事》◆金立群一如何呈现、讲述当代艺术,是一件难事。
当代艺术留给公众的印象,基本上就是复杂多变、莫名其妙,要么以出格来哗众取宠,要么不知所云,要么小圈子里自我放飞。
或许,当代艺术需要一部有关自己的通俗演义,来赢得公众的好奇和兴趣?或许,当代艺术需要更加走心的学术研究,以实现自身的经典化,从而成就自身的历史地位?苏也的《不是天才———当代艺术家们的故事》,既非有关当代艺术的通俗化的演义,也非那种学院味十足的当代艺术研究。
毫无疑问,当代艺术是具有先锋性的,即便如波普艺术,披着通俗文化的外衣,其实和通俗文化也是两回事。
所以,当代艺术如果真以某种通俗化的演义来求得推广,那么其先锋的特质也将在普及中逐渐消散,而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而另一方面,当代艺术的正名也不能靠学院气的学术研究,列一堆参考文献,弄几十上百上千条引文和注释,如同观念思想的迷魂阵。
而苏也这本书注释不多,内容一般只是人名或一些特定名词概念的说明。
有些小标题开篇会引用一句当代艺术家的语录,那是心灵碰撞的开启,而非引经据典做考证。
很多时候,当代艺术的确让人感到高深莫测,可是这种“深”,却并非“深刻”“深奥”的“深”;而是那种,比方说两个知心好友聊天,总是聊得很“深”,我们都知道这里的“深”并非是说他们在探讨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指“深入”到一般不会去触碰的心110灵、感受、情感的深处。
所以这样的“深”,不明所以的人会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而身在其中者却是会心一笑,了然于心。
这样的“深”,如何能靠学院派的语言和范式操作揭示出来呢?最后的结果恐怕是南辕北辙。
就好像你不能用描述植物的方式来描述动物,因为动物能跑能跳的四肢和同样能动的植物的枝叶终究是两回事。
那么,苏也这本《不是天才———当代艺术家们的故事》是如何来讲述当代艺术的呢?读完全书,我心中首先出现的一个词就是:破圈。
后现代主义设计与当代中国
一
直 是 国 际 上 极 有 争 议 的 话 题 , 由 于 其 语 义 沸 沸 扬 扬 的 “ 菲 斯 运 动 ”以 及 那 些 被 指 为 孟
丰 富 的 多 义 性 和 歧 义性 、其 表 现 出 来 的 叛 逆 “ 能 坐 的 椅 子 、无 人 能 懂 的绘 画 、无 人 能 解 不 性 和 独 特 性 等 特 质 ,使 国 际 学 术 界 对 后 现 代 的 书 籍 、功 能 模 糊 不 清 的 产 品 ”等 颇 具 先 锋 主 义 众 说 纷 纭 ,全 然 肯 定 与 断 然 否 定 、各 种 性 的 设 计 作 品 ,无 不 体 现 出 明 显 的 对 现 代 主 矛 盾 对 立 观 点 赫 然 凸现 、赞 扬 与 批 评 交 织 于 义 的 反 动 ,其 内 容 丰 富 、充 满 创 造 性 ,设 计
对 其 复 杂 的 认 识 之 中 。在 我 国 ,没 有 人 会 否 师 进 发 出 的 灵 感 随 处 可 见 ; 反 观 我 国 大 多 数 认后 现 代主 义是 2 0世纪 9 0年 代 以 来 中 国艺术 号 称 后 现 代 主 义 设 计 的 建 筑 等 设 计 作 品 ,常
界 最 时 髦 和 最 有 争 议 的 话 题 之 一 。究 竟 应 当 常 只 是 把 传 统 的 建 筑 符 号 和 现 代 形 式 相 加 , 如 何 认 识 后 现 代 主 义 设 计 与 当代 中 国 设 计 的 大 多是 对 西 方 后 现 代 设 计 简 单 的 模 仿 ,甚 至 发 展 ? 学 者 所 见 皆 各 不 相 同 ,在 此 ,笔 者 从 照 搬 ,内 容 也 比 较 单 一 ,可 见 多 数 设 计 者 并 认 识 角 度 提 出 了一 些 对 本 问 题 的 思 考 。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自然辩证法第二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
从那以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一个新学科。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1. 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我认为它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2.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 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
文学理论资料之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post-modern)据米歇尔.科勒的考察,这一术语的最早用法可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菲德理科.德.奥尼兹(1934)、达德利.费兹(1942)、阿诺德.汤因比(1947)等人的著述中,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欧文.豪和哈利.列文开始用这个术语来描述现代主义运动的令人沮丧的衰落,自此,批评论争逐渐展开。
到了70年代后期,“尽管对究竟是什么东西构成了这一领域的特征还争论不休,但‘后现代’这个术语此时已一般地适用于二次大战以来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了,这种现象预示了某种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从而使得当前成了一个‘现代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一种历史观念的概括》)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说:“正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那样,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甚至各种立场之间连基本的一致性也没有。
相反,通常被笼统地归并到一起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立场──它们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之间的差异,足以使人震惊。
在那些接受了‘后现代’或被归属为‘后现代’的理论中,对‘后现代’概念的纷乱使用以及理论上的薄弱,也同样使人震惊。
”(《后现代理论》)尽管如此,理论家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说或描述了后现代。
凯尔纳、贝斯特认为“后现代”这个术语不可避免地会引出“时代化”(periodization)的理解,也就是作为历史断代或历史分期的术语来理解。
他们指出,前缀“后”(post)本身就意指一种历史顺序,在此顺序中先前的事件被替代,因此在最初的例证中其功能是用作历史分期的术语(参见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转向》);也就是说“所有的‘后’(post)字都是一种序列符号,表明那些事物是处在现代之后并接现代之踵而来”。
(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是不赞同这种理解方式的,他说:“‘后现代’或许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历史划分’的思想,然而,‘划分历史时期’仍然是一种‘古典的’或‘现代的’理想。
新文明史观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以百年党史《决议》为中心
新文明史观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摘要]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历史的资政功能,为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相继提出革命史观、“两大历史任务”说、“民族复兴”说。
百年党史《决议》基于这些已有的理解,建构起新的党史解释体系,这标志着新文明史观的基本形成。
新文明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逐步加快,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开始显现之现实,立足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接连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阐发历史活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引领史学研究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关心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史观。
新文明史观分析单元的开放性、重视历史主体的自主性、勾连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性、历史解释的包容性,展示了融汇革命史学、现代化史学和后现代史学之潜质与可能。
[关键词]百年党史《决议》;新文明史观;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0VSZ036)[作者简介]张福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2)04-0185-08张福运【近现代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激荡起伏,反映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突出表现为现代化史观的强势回归和后现代史学的兴起。
前者与革命史观经过激烈的交锋后形成并存相融之势,共同主导着21世纪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后者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引发了真正意义上的“范式危机”。
现代化史观的强势回归,建立在改革开放后革命史观的内在缺陷日渐突显的基础上:一是对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解释明显乏力;二是过于注重政治事件而对社会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关注的缺乏,表现出与时代发展相脱节的趋势。
现代化史观弥补了革命史观的不足,填补了其留下的空间,并为我们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现代国家建设等重大议题打开了视野。
但它在解释历史时对西方理论、概念乃至分析框架、解释模式的过于倚重以及自身创新力的匮乏,决定其主导地位并不稳固。
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审美特征及价值-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审美特征及价值-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从列斯托洛维奇的专著《审美价值的本质》问世后,审美价值这个术语开始在美学家之间广泛流传并使用。
对象的审美价值既取决于它本身的样子,又取决于它使人想到的那种东西。
而当代文学在发展历程中,不仅为我们记录了历史的曲折发展、描述了人类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更为我们的心灵提供给养,促使我们自我生命的感发。
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从创作到被接受的整个过程中,它给我们带来的美感是直接触碰我们的心灵的,或是惊涛拍浪的激越与壮美,或是折戟沉沙的阴郁与悲凉。
这份沉重而美好的记忆值得我们去追寻它美的脚步,探讨其价值。
一、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及审美特征(一)创作主体的广泛性和题材的丰富性文学的历史从未中断,它的繁衍依靠的不是个别作家而是依靠一代代作家以敏锐的心灵、优美的笔端叙写生命的篇章。
即使一批作家因种种原因退出文坛,还会有新的旗手勇敢地站出来扛起对时代的责任;即使在最为紧张、人心最为混乱的的年代,他们仍暗自写作,以唤醒麻痹的灵魂。
总之,文学能如蒲苇般柔软而韧性地生长着,这离不开创作主体的坚守与不懈的努力。
50 年代是一个转折时期,众多保持五四传统的作家被迅速边缘化,比如沈从文、张爱玲、张天翼等作家,而从根据地和解放区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成为这一时期的中心作家。
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与党紧密连结,写作具有非常强的目的,作家的文学活动,被高度组织化,洪子诚曾指出:从作家个人的方面说,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体制,他们面对的将是能否保持某种精神性,保持思想艺术探讨活力,保持对于现实的质疑、纠正立场的严峻考验。
显而易见,面临频繁而残酷的考验,大部分作家自觉地向思想靠笼,为工农兵写作是他们的职责,所以,当时最受欢迎的题材是历史题材,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等都是直接反映战争年代,由领导的军事和生活,塑造了一批英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7月第17卷 第4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July,2001Vol.17 No.4后现代与当代中国思想的内在紧张王岳川u(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提 要: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思想碰撞,在传统性、现代性、现代西学、当代科学哲学价值论、宗教哲学问题、艺术哲学问题等多方面,产生了持续不断的争论和震荡。
这种前沿思想话语交锋的结果,使学界弄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看清楚了西方哲学精神的变革和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在消除话语对抗中获得话语对话的新空间,并进而使得当代学术思想史向新的维度延伸。
关键词:文化精神;中国思想;西方现代哲学;时代流变;思想危机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1)04-0001-07Tensions between Postmodernism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sWANG Yue chuan(Chinese Department,Beijing Uni 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Abstract:The inflow of postmodernism i nto the academia of China has concomitantly brought about incessant debates and i mpacts on such issues as traditi onality,modernity,ax iology about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science,religion and aesthetics.Such dis cursive contron tations,while throwing light on the spiri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as well as the new direction to which Chinese philosophy may develop,have accordingly resulted into the unraveling of many entangled problems,thus not only dissolving those discursive conflicts,but also making discursive dialogues possible,which may help to explore new di mensions for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ideological arena.Key words:cul tural spirit;Chinese thoughts;modern Western philosop hy;historic change;ideological crisis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出现,不仅导致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冲突,而且也导致了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内在紧张。
有学者认为,后现代哲学将使面临西方现代哲学的中国传统哲学雪上加霜,使中国传统哲学进一步遭遇到强势文化的忽略、消减和根基的淘空;而另一些从事中国传统哲学的学者则认为,后现代哲学有可能纠正现代哲学的偏向,对现代哲学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念加以协调, 达到一种新的中和的哲学思想境界,而且后现代哲学有可能使中国传统哲学获得新的生机,进入一个新的精神维度;另一部分学者则担心,后现代哲学也有可能使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蒙受学术解体的压力,使价值论在当代遭遇到虚无主义的瓦解,因而应对后现代哲学及其所代表的最极端的现代哲学思想的虚无主义倾向加以批判。
我以为上述几种不同的思想态度,代表了不同的学术立场和学术思想的不同的出发点,使得后现代思想在中国!的问题更加细微化、深入化和具体化,使我们有可能通过其话语论战和思想延伸,看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危机和希望,看到后现代哲学的问题以及新整合的可能性。
一、当代思想新方向与后现代氛围(一)后现代氛围中的中国哲学精神走向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精深研究,使张世英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时,能够排除传统思维定势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他关于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后现代哲学观念的看法,在中国思想界有其代表性。
在他看来,中国既不可能走西方传统的主客体分离的哲学道路,也不可能固守中国传统的立场,而应既走出中国旧传统又走出西方20世纪现代哲学的思想困境。
现在的问题是,当我们今天公开明确提出和讨论主体性问题之时,西方人已经对主客体二分式和主体性原则带给他们的好处日益淡漠,而一味强调它的弊端,于是产生了一种反主客二分式,反主体性的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其集中表现。
面对这种u收稿日期:2001-03-28作者简介:王岳川(1955-),男,四川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国际思潮,中国传统哲学应走向何方?是固守天人合一的老传统,拒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和主体性于千里之外呢?还是亦步亦趋地先走完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式道路,再走后现代主义的反主客二分式的道路呢?我以为这两者都是不可取、不可行的,我们应该走中西结合的道路,走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相结合的道路。
![1](P95)张世英将问题直接推到我们面前,即西方人走过的弯路或死路,是否当代中国哲学得重新走一遍,如果不亦步亦趋地走死路,那么中国哲学的新世纪之路应该怎么走?在张世英看来,只能走中西哲学思想结合的道路:如果把中国传统哲学自明清之际至今对西方主客二分和主体性的召唤叫做∀西化#,那么,西方现代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之主张人与物,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提倡诗化哲学,就可以叫做∀东化#。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语言转向,把世界万物都看成是语言上的,而非独立自在的,认为真理存在于语言或言说者与现实之间,这正是一种人与世界万物和谐交融思想观点的表现,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相近。
一个重要的不同之点是中国传统哲学缺乏语言转向。
∃∃我们的传统哲学为什么不可以迎上去同这些素不相识的客人结成联盟呢?只是我们应该告诉他们:不要抛弃你们的老祖宗,我们还要学习你们的主客二分和主体性的老传统。
![1](P98)可以认为,张世英所强调的是,既不走西方现代哲学主客二分的道路,也不走后现代的反主客二分的道路,而是走中西结合的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相结合的道路。
这种既超越现代哲学后超越后现代哲学的思想,进而注意到现代后现代哲学中所具有的东方哲学精神,从而强调中西整合的思想,有其相当的合理性。
因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既要召唤主客二分和主体性以发展科学民主,又要超越主客二分和主体性以过渡到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交融的自由境界。
没有主客二分和主体性就没有科学进取的精神,而停留于主客二分则终因主客彼此外在限制而达不到心灵自由。
中国传统哲学一方面需要向西方近代哲学西化!靠近,另一方面又需要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东化!联盟。
这种西化!与东化!相联盟的思想,或许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哲学界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理论觉醒。
在%哲学的新方向&中,张世英进一步展开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们把西方旧形而上学以∀理念#、∀绝对理念#为底的那种∀纵向超越#的理论叫做∀有底论#,那么,现当代的∀横向超越#的理论就可以叫做∀无底论#。
由有底论到无底论的转向也是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到现当代哲学转向的特征之一。
!而且,哲学∀横向#转向以后,我们应该这种研究的似乎应该是下列诸范畴:在场与不在场、显现与隐蔽、相同与相通、有穷与无穷、有与无、资始与资生、思维与想像、思与诗、古与今、理解与误解、言与无言、超越与限制、中心与边缘,等等。
![2]这种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型的敏感,对核心范畴的重新厘定,对思维方式和价值归属的深层界定,建立在论者对西方现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双重体认上,使其注重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互补性、兼容性和新世纪的整合性,并且指出了哲学的新方向∋∋∋超越一切在场的东西的藩篱和限制,放眼一切出场的事物和观念,即对东方哲学精神和西方哲学精神加以横向和纵向结构的新的整合,其对中国传统哲学主要强调趋同性和整合性。
这一观点的创新性值得学界重视。
(二)现代与后现代的精神反思对中国哲学思想和儒道精神的洞悉,使汤一介不仅在内在超越中获得广阔的文化视野,而且对世界思想场域中的中国思想有新的体认,进而从20世纪西学东渐的历史脉络中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价值整合,从现代性角度讨论后现代哲学对当代中国哲学的意义。
在% 现代!与后现代!&中,他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后现代同中国哲学的关系加以分析。
首先,确认西方思想同中国思想有某些契合之处,在全球化语境中,各民族文化既要解答自身的问题,也要关心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把∀现代#社会的特征描述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这是就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方面说的,但是这种表述∀现代#社会特征的方式则是非常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
∃∃现代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是在全球化意识下来发展民族文化的特色。
因为今日之世界的联系非常密切,无论那个民族或国家都不能不关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在全球意识下的多元化发展的。
∀全球意识#是时代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文化多元化发展#是各民族文化所表现的民族特色的问题。
![3]其次,分析后现代作为对现代性弊端加以清算,具有不确定性、无序性、反中心主义、反文化传统的价值维度:∀后现代#理论尽管众说纷纭,但它无疑是对∀现代#理论某种意义上的否定。
如果我们从∀后现代#理论对现代社会∀自由#和∀民主#引发出来的种种观念看,它可能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对个人的强调,以至于每个人都成了孤立的个人,这也表现在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上。
∃∃∀后现代#理论正是由于西方社会出现的这种由极端个体化而造成的模糊化而追求不确定性、无序性、反中心主义、随意性和反文化传统的倾向。
![3]第三,注意后现代哲学对东方混沌哲学思想的吐纳,并从东方整体性思维模式被整合到西方后现代的不确定性思想中,看到未来哲学的新方向应该是相互吸取,使世界在东西方多样统一精神中和谐发展:∀后现代#是∀以混沌为体,模糊为用#。
世界本来应该是一和谐的统一体(混沌),因此可以用模糊界限的办法使这个世界成为一多样性的统一体。
这种把世界看成一没有界线(不分明的)的统一体(混沌)和使界线模糊的理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者更接近东方的(中国的)思维模式。
所以后现代的理论很可能会更多地吸取东方的某些思想。
![3]最后,对中国当下的后现代思想发展中的问题加以关注,对后现代中虚无的价值立场和中国当代信仰危机的互相激荡表示出忧虑:∀后现代理论#之所以对我国社会发生一些影响,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和文化理论上发生较大影响,很可能和我国一度失去传统、发生某种信仰危机、出现某种程度的道德真空和是非不分明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许和我们目前存在着的∀返回传统思维方式的召唤#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潜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