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评论

合集下载

200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200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200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成一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09一、概述著作。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出版的与历史地理有关的著作如下:综合研究:施和金《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中华书局);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山东教育出版社)。

历史政区地理: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徐建平《政治地理视角下的省界变迁:以民国时期安徽省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

此外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丛书又出版了三种,即施和金《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李治安、薛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历史城市地理: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令福《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地理基础》(人民出版社)、王社教《古都西安.汉代长安》(西安出版社)。

区域地理:安介生、邱仲麟《边界、边地与边民:明清时期北方边塞地区部族分布与地理生态基础研究》(齐鲁书社)、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人民出版社)、郭声波《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四川大学出版社)、刘满《河陇历史地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王社教主编《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1368—1949)》(三秦出版社)、吴松弟《走人中国的传统农村:浙江泰顺历史文化的国际考察与研究》(齐鲁书社)、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三联书店).地名学:褚亚平、尹钧科、孙冬虎《地名学基础教程》(测绘出版社),尹钧科、孙冬虎《北京地名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

历史自然地理:朱士光、桑广书、朱立挺编著《西部地标:黄土高原》(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华林甫 : 华林甫 :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 综述 , ( 济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9 年。 综述 , ( 济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9 年 , 第 67- 68 页。
王社教主编 : 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 ( 1368- 1949) , (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 2009 年。 翦伯赞 : 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 ,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0 年 , 第 29 页。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丁 超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北京 , 100872)

历史人文地理
要素分析: 时段
区域
主题
这一学科门类的形成, 受中国地理学界照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二分法的直接
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受到长期压抑的人文地理学迎来新生, 人文地理学界亦将历史地理学视为 主要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之一 。在此时代背景下 , 谭其骧先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 文地理研究的倡议 。 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 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 文地理学的标尺。在哲学思潮及 GIS 和空间分析技术手段的介入下, 人文地理学 连续不断地朝多 元化发展 , 这种趋势今天仍在继续 。上述变化的光芒映射到历史地理学领域, 众多潜在的学术命 题将随之呈现。当然 , 守正出奇是一切学术发展的不二法门, 理论和技术手段翻新的速度不应超过解 决实际问题的适用度。通常, 经济 ( 包括农业、工业等) 、政治、社会文化、城市、人口、民族等被 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常规要素。依此类推 ,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对象的要素构成也大致如此。 中国历史地理学植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沿革地理 , 其研究对象大都着眼于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 象, 而以文献考据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是无从改易的必由路径。当然 , 国内历史地理学界针对人文地理 问题的探讨不是漫无规律的 无主题变奏 。在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发出后又经过约 10 年的 发展 ,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成书。该书从疆域、政区、城市 ( 都城单辟一章, 。如 并涉及到交通) 、人口、经济 ( 农业、工矿业、商业) 、文化景观等角度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进行了知 识结构的梳理。该书仍低调地认为 目前我国对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还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 今, 又一个 10 年过去 , 整理此间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梳理其发展脉络 , 对于该学科门类的继续

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精品推荐

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精品推荐

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1995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共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专业论文近二百篇。

比较重要的著作有:侯仁之著《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院士文库》之一,1994年12月)、文焕然等著《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1995年)、史为乐主编《中国地名考证文集》(广东地图出版社,1994年12月)、翁俊雄著《唐朝鼎盛时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5年)、宁越敏等著《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2月)、胡阿祥等著《中国古今名号寻源释意》(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张伟然著《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张国雄著《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徐少华著《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梅莉等著《两湖平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唐亦功著《金至民国时期京津唐地区的环境变迁研究》(陕西师大出版社,1995年)、蓝勇著《三峡经济开发的历史反思》(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11月)、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等。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创办了《历史自然地理研究》杂志,第1期已于1994年7月出版,第2期也于1995 年12月与读者见面。

现将一年中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回顾。

一理论研究侯仁之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历史地理学四论》收录了他关于历史地理学在理论探讨上的四篇论述,即《历史地理学刍议》、《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再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这一系列论文阐明了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为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盛璋《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第5期)、陈国生《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4辑)等文分别就民族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农业地理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最新-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精品

最新-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精品

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6年2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持召开了纪念谭其骧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暨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7月,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了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

两次学术会议将本年的历史地理研究推向高潮,因而科研成果比往年为多。

仅据粗略统计,本年度出版的专著近二十部,论文250多篇,主要著作有: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1996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石泉等著《古云梦泽研究》(1996年1月,湖北教育出版社)、王文楚著《古代交通地理丛考》(1996年7月,中华书局)、韩光辉著《北京历史人口地理》(1996年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李孝聪著《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1996年8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李并成著《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第一卷(1995年9月,甘肃人民出版社)、靳润成著《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1996年8月,天津古籍出版社)、费省著《唐代人口地理》(1996年5月,西北大学出版社)、辛德勇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1996年7月,中华书局)、王振忠著《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1996年4月,三联书店)、吴宏岐著《元代农业地理》(1997年3月,西安地图出版社)、龚胜生著《清代两湖农业地理》(1996年7月,华中师大出版社)、刘宏煊著《中国疆域史》(1996年,武汉出版社)、吴必虎著《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1996年3月,华东师大出版社)、曾大兴著《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1995年10月,湖北教育出版社)等。

《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以下简称《寿辰文集》)已由陕西师大出版社于1996年2月出版,邹逸麟先生整理的清胡渭著《禹贡锥指》也于1996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区域性历史地图集,近年面世了两部,即司徒尚纪主编的《广东历史地图集》(1995年9月,广东地图出版社)和史念海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1996年8月,西安地图出版社)。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卫文本年度的历史地理研究,无论在学科有关理论的探讨,抑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颇具特色的成果。

今仅就笔者所见,概略介绍如下。

一学科有关理论的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问题,近年来似乎又成了学者们议论的“热点”。

冯天瑜以《中华文化“隔绝机制”的地理基础》为题(《学术月刊》第1期),运用比较手法,论述了东亚大陆与欧洲大陆的地理环境差异。

认为古称“右高原、左大海”的中国是“大陆——海岸型”国度。

因此,中国人显示了一种“大陆——海岸民族”的“特有风格”。

而生活在呈现“陆——海交错”地理格局中的欧洲人则为“海洋民族”。

与欧洲人大相径庭的是,海洋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并没有占据战略性地位”。

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拓边精神虽然雄健、恢弘,“但也主要指向亚洲大陆腹地”。

甚至连城市地址的选择,“也显示了大陆民族的特征”。

他认为“山地型”、“丘陵型”、“平原型”城市“中国古已有之,春秋战国已经齐备,唯独海岸型城市,唐宋以后才出现。

而且直至近代方产生全国性滨海都会,如上海、天津、青岛、大连等。

”同时,重陆轻海、先河后海的倾向“很早就熔铸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文化心态,在文学、艺术、哲学中,都有所表现。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为中华文化系统提供了相当完备的“隔绝机制”;这种“隔绝机制”又在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等人文条件的支持下大大被强化。

在这种“隔绝机制”下,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固有的民族传统,获得前后递邅、陈陈相因的延续性”;并“逐渐染上夜郎自大,以我为中心的痼疾”。

其实,“四面屏障”的中华地理环境,不但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方面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这点,张艳国在《东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社会科学辑刊》第4期)一文中有虽简略但颇为全面的论述。

无论对那一方面的论述,张文都贯穿这样一个观点:地理环境“不是独立地、起决定作用地在历史形态中表现出来,而始终与社会的生产力运动、阶级矛盾的演变等因素密切联系,交相产生历史的作用。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来说,20世纪是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尽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000多年前,但它出现并形成一门现代的学科却是在这个世纪里。

从这一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就是它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

一、学科发展概况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托名大禹,实际上产生于战国后期,但对历史地理现象的注意和记录在更早的著作中已可找到例证。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著作,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1],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至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世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舆地之学(沿革地理)。

到清代,沿革地理学的成就达到了高峰,是乾嘉学派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发轫于1 900余年前的《汉书·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长的历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区和疆域、地名、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求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的规律。

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华林甫1994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成果丰硕,共出版论著二十部左右。

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已故谭其骧先生所著《长水集续编》(1994年12月),谭先生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三卷和《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分别由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91年10月)。

邹逸麟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已与读者见面(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徐兆奎的论文集《历史地理与地名研究》也已面世(海洋出版社,1993年12月)。

比较重要的论著还有:陈桥驿著《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三联书店,1994年10月)、钮仲勋等编著《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及《图说》(测绘出版社,1994年6月)、杨正泰著《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尹钧科著《北京历代建置沿革》(北京出版社,1994年6月)、郭声波著《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郑杰祥著《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鲁人勇等著《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杨纯渊著《山西历史经济地理述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徐建春等著《王士性论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杨宽著《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等。

本年度共发表专业论文二百多篇。

现将一年来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一历史地理理论研究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王社教《历史农业地理学刍议》(《陕西师大学报》第3期)探讨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文章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诸要素的地域分布及其相互间作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的增减和垦田的盈缩、农作物的构成及其分布、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规律的总结等方面;历史农业地理学可划分为区域性历史农业地理、专题性历史农业地理和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等多种类型和层次;研究历史农业地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同时也必须熟悉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和农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

199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99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99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卫家雄1999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往年一样,在自然与人文两方面都有所建树。

史地工作者通过辛勤的笔耕,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了不少专著。

但亦有与过往不同的某些特点。

例如,出现了一些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文章;研究工作更注重为现实服务等等。

可喜的是,无论专著亦或论文的撰写者,大多为近年来学业有成的青年史地工作者,这是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兴旺发达的标志。

一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如果以《汉书·地理志》的问世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起点的话,至今已近二千年之久,然而,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门学问都被称为沿革之学或沿革地理学。

那么,“沿革之学”如何发展成今天的历史地理学呢?葛剑雄在《从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学——国学的推陈与出新》〖ZW()《人民政协报》,1999年3月24。

〖ZW〗〗中作了概括的叙述:“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在北平发起筹建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以后,他们与同仁逐渐意识到传统沿革地理的局限,努力使它‘地理化’,并开始使用‘历史地理学’作为学科名称,这无疑受到了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地理学的影响。

建国以来,在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等人的大力倡导和实践下,沿革地理向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转化终于基本完成,历史地理学界的学者在学科性质、理论、方法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已从疆域政区、地名考证和水道变迁扩大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个分支,研究的范围也已由表及里,由现象的复原深入到规律的探索和总结”。

葛文认为,如果从这一意义来说,“中国历史地理学是推国学之陈所出之新”。

历史地理学如果从研究对象和方法方面而言,与现代地理学相比,并无二致,“但历史地理学却有现代地理学所不具备的研究手段——历史文献资料;这正是中国举世无双的优势,也是国学永恒的价值”。

周振鹤在《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ZW()《历史地理》第15辑。

〖ZW〗〗中指出,大半个世纪以来,历史地理发展过程最为突出之处,“是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大”。

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成一农一、概述(一)著作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出版的与历史地理有关的著作大致如下:综合性教材: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历史地理学理论:吴宏岐《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

地理学思想史:唐晓峰《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中华书局)。

区域地理:肖忠纯《辽宁历史地理》(吉林大学出版社),许桂香《岭南服饰历史文化地理》(民族出版社),李健才、张余胜《东北亚史地论集》(兰州大学出版社),王颈《西域南海史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杨伟兵主编的《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东方出版中心)是2008年8月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持召开的“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会议论文集。

历史城市地理:李令福《秦都咸阳》(西安出版社),王社教《汉长安城》(西安出版社),肖爱玲等《隋唐长安城》(西安出版社),朱士光主编《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西安出版社),陈倩《北京历史地理与古代都城文献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王震中《商代都邑》(《商代史》第五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地名以及地名学: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人民出版社),孙冬虎《北京地名发展史》(北京燕山出版社),吴宝良《战国楚简地名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

环境变迁:何彤慧、王乃昂《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人民出版社),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古代地图:喻沧、廖克《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王逸民《1609中国古地图集:(三才图会·地理卷)导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刘迎胜《(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图)研究:中古时代后期东亚的寰宇图与世界地理知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专题和断代研究: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商代史》第十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孙立新《海洋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黄义军《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文物出版社),郭声波《宋会要辑稿·蕃夷道释》(四川大学出版社)。

近十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向

近十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向

近十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向近十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向作者:章汉学号:11203030137 班级:11城规1班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为中国城市地理学乃至世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营养。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归纳起来呈现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热点总体同步;在城市化、城市群/圈等领域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和城市建设实践;强调定量和计量手段的科学研究悄然成为潮流;以更开放、更创新的视野,积极开创前沿性、战略性的新研究领域。

展望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趋势,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认识城市、改造城市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城市地理学中国城市化城市群展望1.引言中国城市地理学兴起较晚,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才获得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成为人文经济地理学乃至整个地理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入最旺盛的发展时期,全国各大学地理系和相关地理研究所都相继在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领域有所拓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为中国城市地理学乃至世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营养。

回顾过去,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几乎从白手起家,在引进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进行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基本建立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基本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地理学学科体系。

2.中国城市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既注重秉持“理论—假设—检证—理论”的研究范式,强调科学问题和科学价值的实现,又致力于解决本土问题的“实用研究”,基本立场是“洋为中用”,强调国外理论和方法“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创新”的实用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团队等的变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99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

199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

199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历史地理各个领域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学科理论研究有新意尹国蔚《历史地理学科性质评议》(载《史学理论研究》第2期)一文,回顾了中外学者关于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历史说、地理说、边缘说等各种观点,比较分析了关于这一理论问题中存在的四种矛盾,即二元性论、边缘与非边缘之争、自然与人文之争、历史地理从属于现代地理的自相牴牾,认为时至今日,对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认识不应再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同学科出身的人从事这项工作正好说明历史地理学的博大精深,因而他将历史地理学重新定义为:它利用历史学的方法而非历史、利用地理学的方法而非地理,与历史、地理相关而非介于其间或边缘,它是一门关于有史以来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兼包并蓄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有待于学术界的检验,但这种勇于探索、对传统观点提出挑战的精神则是值得提倡的。

龚胜生《历史医学地理学刍议》一文,提出了创建历史医学地理学的设想。

他认为:历史医学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疾病、健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分布变迁规律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不仅对地理学、历史学、灾害学等学科理论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化、健康预警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主要研究领域有历史疾病地理、历史健康地理、历史药物地理、历史灾害医学地理、历史医学地理学史、历史医学文化地理、历史环境医学地理、历史军事医学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分析、野外实地考察、医学地理制图等。

二历史时期河流海岸研究新见迭出本年度长江中游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那么发生洪灾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呢?邹逸麟《关于加强对人地关系历史研究的思考》(《光明日报》1998年11月6日)指出:这场洪水向我们敲响了环境失衡的警钟,认为历史上人与水争地、与林争地,将大量荒山湖荡开辟为万顷良田,是以牺牲环境平衡为代价的;因此他呼吁:“现在应该静下心来,实事求是地研究迄今为止的我国全部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析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1978_2008_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

1978_2008_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

史 学 月 刊 2009年 第4期・史学评论・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侯甬坚(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关键词]1978~2008年;历史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环境影响评价;学科组织系统[摘 要]1978~2008年,国内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收获有目共睹,其中也包含了此前阶段学界科研工作的诸多成绩和经验。

在取得历史地理学性质归属地理学共识后,作为学科两大基本骨架之一的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在1970~1980年代呈现出一种兴盛局面。

自从1990年代初倡导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以来,其研究盛况一直延续至今,而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反而呈式微之势,这在较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研究对象固有的自然或人文性质的差别。

就研究本身的动力因素而言,学者们自觉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努力和对历史地理学学术价值的不懈追求,构成了两种相互交织而又风格别具的治学理念。

环境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史)、GIS技术、环境史等学科或研究思潮的接续浸润,推动着历史地理学科朝着多样化和纵深方向发展。

借鉴国内外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经验,我国历史地理学界面临着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汇合的高难度任务,还需要讨论历史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范式。

探讨学界最近30年的研究进展、特点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向,评论学科组织系统、学界动态反应、学术研究功能等重要内容,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方向,树立国际视野,将研究工作推向更高的学术层次。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20214(2009)0420005219The Academic Discussion of the H istorical G eography R esearch in1978~2008HOU Y ong2jian(I nstit ute of N ort hwestern Historical Envi ronment and S ocial Econom y,S haanx i N ormal Universit y,X i’an710062,S haanx i,China)K eyw ords:in1978~2008;historical geography;historical physical geography;historical human geography;appraise the affects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system of disciplineAbstract:The research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in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been prosperous since1978.His2 torical physical geography was prosperous after being recognized as part of geography in the1970s.And historical hu2 man geography also came into being in the1990s.In the age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political regulation,due to the innate difference in the object of study,various factors limited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Yet researchers devoted to the study are persistent,and they have accumulated experiences i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ge2 ography and made progress in their studies.The mutual penetration and promotion among archeology,anthropology, sociology,GIS technique,and history of environment has deepened and versified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geography.A review of the achievements,features and tendencies in the past30years of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helps us to grasp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to view it f rom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and to push the research to a higher academic level. 盘点1978~2008年中国国内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成果①,必须强调其中一些重要成就是在1978年以前的一个或长或短的阶段内,已经着手进行或基本完成的,如集体成果《辞海》之《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修订本)②、《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分册③、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 ①②③凡进入本文写作视野的论著,除少量外,基本上都发表或出版在本文的撰述时限内(1978~2008年)。

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中国上古 地理 思想史 述 论》 中华 书局 ) 区域 地理 : ( 。 肖忠纯 《 宁历 史 地 理 》 吉 林 大 学 出版 辽 ( 社 ) 许 桂香 《 南服 饰历史 文 化 地 理》( , 岭 民族 出版社 ) 李 健才 、 , 张余 胜 Leabharlann 北亚 史 地 论集 》 兰 东 (
州 大 学 出版 社 ) 王颞 《 , 西域 南 海史 地 探 索 》 中 国人 民 大学 出版 社 ) ( 。杨 伟兵 主编 的 《 明清 以 来 云 贵高原 的环 境与 社会 》 东 方 出版 中心 ) 2 0 ( 是 0 8年 8月在 复 旦 大学 历 史 地 理研 究 中心 主
21 0 0年 中国 历 史 地 理 研 究 综 述
( 西 华大 学学 报》 《 6期 ) 李 华瑞 、 , 杨瑞 军{ 0 9年辽 宋西 夏 金元 经 济史 研 究述 评 》 《中国经 济 20 ( 史研 究》 2期 ) 梁 建 国{ 0 9年宋 史研 究综 述 》 《 , 20 ( 中国史 研究 动态 》 0期 ) 。 1 等 对于 唐宋变 革进 行学 术 史的梳 理 与反思 , 本年 度 的一 个 热 点 。专 著 有李 华 瑞 《 唐 宋 变 是 “ 革 ” 的由来 与发展 》 天 津 古 籍 出版 社 ) 另 有 论 文 李 华 瑞 《 唐 宋 变 革 ” 的 由来 与 发 展 》 论 ( , “ 论 ( 河 北学 刊》 、 《 4 5期 ) 牟 发 松 《 唐 宋 变革 说 ” 题—— 值 此 说 创立 一 百 周 年 而作 》 《 东 师 , “ 三 (华 范大 学学 报》 期 ) 包伟 民《 1 , 唐宋转 折 视野之 下 的赋役 制度 研究 》 李 华瑞 《 唐 宋变 革论 ” 国 、 “ 对 内宋史 研究 的影 响 》 张邦 炜 《 唐宋 变革 论 ” 、 “ 的首 倡 者及 其他 》 王 化雨 《 宋 变革 与 政 治 制度 、 唐 史 研究 》 宁欣 《 宋城 市社 会 变革研 究 的缘起 与思 考》 《 、 唐 ( 中国史研 究》 期 ) 。 1 等

2001—2010年我国乡村旅游文献分析

2001—2010年我国乡村旅游文献分析
可持 续发展 等领 域 , 乡村旅 游配套设 施、 而 乡村旅 游 市场开发 、 关的政 策法规 方 面的研 究则相 对 不足 ; 究 内容 以定性 研 究为 相 研 主, 定量研 究有 所加强 , 总量仍 然偏低 ; 究的基金 资助 涉及 各个层 面 , 但 研 以省级 层面上 各厅局 的 资助最为 突 出; 究 的热点 区域 研 集 中在 中部 、 西南部省份 , 而作者 的地 理分布 与研 究的地 区具有很强 的相 关性 。 关键词 : 乡村 旅 游 ; 献 分 析 ; 究 方 法 文 研
p p r ,w ih p b i e r r lt u s a t ls o o rs a es h c u l h t u a o r m r ce n t u m,g o rp y g c lu a ce c ,a r u t r c n my r d c n my o i s h i i i e g a h ,a r u t r s in e g c lu a e o o ,ta e e o o ,s ca i l i l l s in e a d n t n lsu i s e c i c me u a n lss o r o rs h s b e e eo i g r p d y s c 0 5 h e e r h fc s s c e c n a o a t d e t , o s o tt t a ay i fr a tu m a e n d v lp n a i l i e 2 0 .T e r s ac o u e i t h u l i n o h e e o me t o u a o rs n te d v l p n f r r lt u m.c n t cin o e o n r s e a d s san be d v lp n i I e e rh it r l tu im i o s t f n w c u t i n u t i a l e eo me t whl t e rs a c n o r a o r u r o yd e l u s

舆地志GIS进入历史地理学研究10年回顾

舆地志GIS进入历史地理学研究10年回顾

舆地志GIS进入历史地理学研究10年回顾导语之前我们对GIS与历史地理的结合主要是搭建一些数据管理系统,而是否能借助GIS手段对这个学科带来一些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这些问题实际就是需要我们来描绘这个历史地理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图景,在这个图景下去开展工作。

如同图灵描绘了计算机从而引发了信息产业一样,对历史地理信息化未来的讨论结果最后也应该被总结并抽象为一种模式。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一步步来做,认清过去和现在则是最重要的手段;我在这里不谈具体的技术手段其实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如同本期文章表述的观点,技术层面是组织和设计的结果,GIS给了我们重新整合学科内外研究力量的一个平台,这一过程中设计是最为关键的,而设计是对事物本质敏感能力的体现,我相信未来历史地理信息化会出现通用性的平台(实际上我们目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就是一些可以进行个性化编辑的模块,用户的个性化设计和数据质量本身将决定成果精彩与否。

总之,GIS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发展前景应该是多层次的,可视化、模拟、智能分析、模块化等缺一不可,但目前我们似乎缺的太多。

我希望的是有一天,我们不再将GIS作为一种新技术来谈,实际上,GIS确实不能算是一种新技术了;我们应该讨论科研人员借助GIS进行的创造性工作,希望这一天不会太遥远。

——@panwei (潘威)本文为作者@panwei老师授权发布历史不可能游离于地理空间之外,而构成地理空间的诸多要素则并非仅靠文字描述就能还原其面貌,已经逝去的地理现象必须依靠一些技术手段去模拟,再在其基础上进行分析探讨,进而审视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历史进程。

在目前众多可借鉴的技术方法中,地理信息系统是相对最为理想的选择。

GIS目前已经是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内的一种方法或计算机系统,早已超出了地学领域本身,而是作为一种管理、分析多种具有空间属性的信息或数据的手段。

历史地理学使用GIS的深度和广度尚很欠缺,这一现象已经为历史地理学界内所认识。

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成一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一、概述著作。

2008年,共出版历史地理著作21部。

其中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专著有:邹逸麟主编的(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共5册,即杨伟兵《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尹玲玲《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和谢丽《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五百年来(主要是明清以来)中国代表性地区的人地关系的复杂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外还有段伟《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复旦大学出版社)。

历史城市地理方面的著作有:肖爱玲《隋唐长安城》(西安出版社)、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两部关于长安(西安)的研究专著,是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和发展。

毛曦《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人民出版社)一书中谈到了巴蜀城市起源、发展与历史地理环境的关系。

此外还有刘景纯《城镇景观与文化——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朱士光《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除了上述两方面之外,历史地理著作有樊铧《城市·市场·海运》(学苑出版社),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六朝政区》(南京出版社),孙冬虎《地名史源学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安介生《历史地理与山西地方史新探》(山西人民出版社),蓝勇主编《中国人文田野(第二辑)》(巴蜀书社)、《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辑《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等。

还出版了两本译著:[美]杰弗里·马丁著,成一农、王雪梅译《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第四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该书在国内曾分别于1982年和1989年出版过李旭旦翻译的第一版和第二版,此次出版的第四版不仅增加了截止到本世纪初的新材料和新内容,如在第二版第十一章“苏联的新地理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苏联解体后独联体时期的地理学,关于美l2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10期国地理学增加了新的章节“美国的新地理学——20世纪中期至今”;而且在篇章结构上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最为重要的改动就是将原第十二章“世界其他各国的地理学”中瑞典、加拿大和日本的地理学在大幅度扩充内容的基础上,单立章节,对这三个国家的地理学思想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199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99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99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华林甫1992年的历史地理研究是个平年,公开出版、发表的著作10余部、论文200多篇,大体与去年持平。

四月下旬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了“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讨论会”,代表们就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的内涵、地理环境与中国农业、水利、人口、疾病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出版的专著有:史念海著《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陈桥驿著《郦学新论——水经注研究之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卢云著《汉晋文化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辛德勇著《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1993年2月)、徐俊鸣著《岭南历史地理论文集》(中山大学学报编印)、曾昭璇著《广州历史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景爱著《金上京》(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王剑英著《明中都》(中华书局,1992年),张纪仲著《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张步天著《洞庭历史地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等。

香港中文大学吴天任教授著《郦学研究史》已于1991年8月由台北艺文印书馆出版,韩光辉译前苏联学者B C 热库林著《历史地理学——对象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一书也与读者见面,《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12月)、《远古至元时期中国历史地震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12月)、《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业已出版问世。

为纪念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历史地理》集刊第十辑、《陕西师大学报》第三期刊出了专栏文章,《北京大学学报》七月份隆重推出了历史地理学专刊(以下简称《北大专刊》),1991年12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河山集》第五集。

现将本年度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的回顾。

200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200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200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毛双民本年度历史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粗略统计,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开拓和进展。

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就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适当加以述评,不当之处,尚祈方家予以批评指正。

对于本年度所出版的专著,因为牵涉学术范围较广,深度较大,非本篇所能包容,所以一般不纳入述评之中,仅列举其主要书名,学者自可参阅。

因为专著出版有一定的周期性,所以对于2000年末出版的专著也适当列入。

本年度出版的专著有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学苑出版社),陈桥驿主编《中国都城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韩茂莉著《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华林甫著《中国地名学史考论》(同上),施和金著《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尹钧科著《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胡阿祥著《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马大正著《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卷)、第四卷(明代卷)、第五卷(清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薛平拴著《陕西历史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郑宝恒编著《民国时期政区沿革(191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与治理对策会议论文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增刊)、《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译作有[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12月)。

一、历史地理动态研究对于国外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国内学者了解不够,过去的介绍文章也不多,特别是我们的邻国日本,有许多研究方法值得借鉴。

历史政区地理近十年来的著作

历史政区地理近十年来的著作

历史政区地理近十年来的著作近十年来,历史政区地理方面的著作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地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以下将对近十年来的一些重要著作进行介绍。

一、《当代中国地理》这本著作是近十年来关于中国地理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中国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进行详细分析,全面展示了中国地理的多样性和变化趋势。

该书还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环境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地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近代日本地理》这本著作以近十年来日本地理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政区的角度,分析了近代日本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书中还对日本的自然环境问题、资源利用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为我们理解日本地理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欧洲地理演变》这本著作从欧洲地区的历史政区角度,系统地介绍了近十年来欧洲地理的演变过程。

通过对欧洲各个国家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等进行分析,揭示了欧洲地理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书中还对欧洲的城市化进程、环境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欧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拉美地理探索》这本著作主要研究了近十年来拉美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通过对拉美各国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拉美地理的多样性和变迁趋势。

书中还对拉美的环境问题、社会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们理解拉美地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非洲地理概论》这本著作对近十年来非洲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通过对非洲各个国家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进行详细分析,展示了非洲地理的多样性和变迁趋势。

书中还对非洲的环境问题、社会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非洲地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近十年来的历史政区地理著作涵盖了中国、日本、欧洲、拉美和非洲等地区。

这些著作通过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评论召集人:华林甫王社教主编按:在众多作者和读者的关爱之中,本刊编辑发行第一百辑了。

史念海先生主编第一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问世于1981年,于今竟有三十年矣。

32开188页、B5开160页、A4开160页的变化,最为体现的还是学者的追求一贯,学界的发展不断,以及母校———陕西师范大学的支持坚定。

本刊自2001年实行匿名审稿规则后,刊名又广布于学界内外,所载论文或精雕细琢,或入木三分,兼具此二项神情者又所在多有,均可谓彰明较著之作。

因由此故,本刊编者自感责任不轻,编务工作不能稍有懈怠,当努力将“把好稿子发出来”的办刊理念落在实处,为学术求得积铢累寸之功效。

当此百辑号编辑之时,恰有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本刊编辑部主任王社教两位教授提出回顾十年研究的设想,一组文章从动议终变为文字作品,正可为一份礼物,奉献于本刊,奉献于学林文坛。

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王社教冯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62)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历史地理学科自身建设的探讨,大致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

与对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的变化及其规律研究相比,近1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对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要薄弱得多,虽然很多学者在自己的著作和论文中对有关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但是就此进行专门总结的理论著作和论文很少。

就目前所见公开出版和发表的论著而言,专门讨论历史地理学理论的专著仅有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阿兰·R. H.贝克著、阙维民翻译的《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①和林頫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②以及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充实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③,而相关的研究论文也只有60余篇。

下面从学术总结和学科发展的思考、学科属性和分支学科的讨论、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探索3个方面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学术总结和学科发展的思考对20世纪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21世纪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进行思考,是世纪之交历史地理学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受到研究者的特别重视。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除了上述华林甫等出版的专著外,葛剑雄、葛全胜、侯甬坚等也先后发表了多篇见解颇为深刻的论文④。

华林甫的著作无疑是关于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成果最为系统和全面的总结。

本书资料取舍上至清末,下迄2003年底,作者分“关于学科性质与理论的讨论”、“学科基本建设的成就”、“学人、学派与学界现状”、“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历程”、“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聚落地理研究”、“历史交通与军事地理研究”、“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11个部分对研究时段内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叙述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作者认为“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完全可能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最先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人类作出独特贡献的学科”,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则要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地理学如何为现实服务,二是如何提高历史地理研究的水平。

华林甫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未来发展的认识源于其在2002年与葛剑雄合作发表的《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一文,据本书501页注释,主要是葛剑雄的思想。

在葛剑雄单独发表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论文中,作者再次强调了历史地理学如何为现实服务和提高研究水平的问题,并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作者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文献记载,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很广,包括多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中国历史地理学在气候和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可望对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已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项目,将使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葛全胜等则主要围绕未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对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若干进展进行了回顾,提出了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他们认为,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代疆域政区研究与历史地图的编制”、“历史气候与自然灾害研究”、“历史时期地表过程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区域综合与重大历史事件研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与适应模式研究”、“基础资料的积累与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继承人和学科带头人。

他们提出,新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应以收集、发掘人类文明演进的地理证据,分析历史上人地交互作用的时空特征为核心,以探寻当今地理学历史渊源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模式的历史证据为目标,以文献分析、野外调查、考古发掘等传统方法与现代实验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为手段,以编制5000年来华夏故土嬗变与文明演进的历史图谱为主要平台的发展新思路,并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可以做出具有重大显示度的贡献。

侯甬坚的《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主要从学科组织系统、学界动态反应、学术研究功能等方面对1978-2008年这30年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进展、研究特点和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取得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归属地理学共识后,作为学科两大基本骨架之一的历史自然地理在1970-1980年代呈现出一种兴盛局面;自从1990年代初倡导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以来,其研究盛况一直延续至今,而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反而呈式微之势,这在较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研究对象固有的自然和人文性质的差别;就研究本身的动力因素而言,学者们自觉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努力和对历史地理学学术价值的不懈追求,构成了两种相互交织而又风格别具的治学理念;环境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史)、GIS技术、环境史等学科或研究思潮的接续浸润,推动着历史地理学科朝着多样化和纵深发展;借鉴国内外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经验,我国历史地理学界面临着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汇合的高难度任务,还需要讨论历史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范式。

二学科属性和分支学科的讨论历史地理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着争论。

虽然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主要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变化,但仍有不同的补充意见。

2001年,孙天胜等发表《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辨析》⑤一文,对历史地理学在现存学术体系中的地位提出了质疑,认为把“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任务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头上是有欠思量的,应该称之为“地理历史学”,即从历史角度或时间维度研究地理环境,真正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历史地理学”应该回归于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针对上文观点,侯甬坚于2007年发表《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及其若干研究动向的述评》⑥一文进行了详细评析,认为该文提出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正名”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

《述评》一文是一篇内容相当丰富的学术论文,其研究目的当然不仅仅是对孙文的观点进行辨析,作者在过去学术界理论文章习惯采用的学理推导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当下学术动态的考察,通过对历史地理学学科特性、近年学术界研究动向、“泛历史地理化”的分支学科建立方式的详细考察,提出了历史地理学定义的增改意见和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复原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过程,同时研究认识人类社会在这一地理舞台上形成发展及演变规律的跨专业学科”,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努力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人类与自然的永久和谐相处”。

随着环境史研究的不断升温,关于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的关系问题近年来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景爱⑦、朱士光⑧、王琳⑨、侯甬坚⑩等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马宝建、雷洪德也翻译介绍了英国牛津大学地理学院迈克尔·威廉斯的相关论述11。

学者们一致认为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二者仍有明显的区别,是属性和研究内容都有一定区别的两门学科。

对于二者之间的不同,侯甬坚在其论文中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认为前者归属地理学,重在地理变迁研究,后者归属历史学,取法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重在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前者把人类活动作为驱动因子,后者把人类看成环境的一部分;前者以区域研究为主,后者以事件过程为主;两者名称、来历、研究侧重虽有不同于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或者表述为自然环境之间探索真谛的研究旨趣却愈加接近相互借鉴之处甚多。

有关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使得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更加清晰。

关于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的讨论,近10年来先后有学者提出了“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文学地理”、“历史美术地理”、“历史商业地理”、“历史货币地理”、“历史乡村地理”、“历史哲学地理”等新的分支学科名称,并就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阐述12。

这些新的分支学科概念的提出大都是基于作者对自己所熟悉的研究领域所作的长期思考,虽然有简单的机械复制或“泛历史地理化”之嫌,但对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深入仍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探索近10年来有关历史地理学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问题的专门讨论最突出的成果当推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阿兰·R. H.贝克著、阙维民翻译的《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

本书2003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第一部全面研究地理学与历史学两门学科相互关系的著作”,作者首先分析了历史学者有关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关系的观点,以及地理学者有关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关系的见解,接着依次论述了区位地理学与历史学、环境地理学与历史学、景观地理学与历史学、区域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有关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作者认为“历史学研究正在越来越地理学化,因为历史学者不断地将地理学观念结合到他们对其所研究的往日的阐释之中。

同时,当代地理学正在越来越历史学化:对往日的地理研究正在被再次确认。

在历史学者与历史地理学者之间以及当代地理学者与历史地理学者之间,今天所具有的思想碰撞,比以往相当长时期内的思想碰撞要多得多”,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结合的更新,“会成为‘新的开端’,拓宽历史学者的地理视野与深化地理学者的历史认识”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