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与地理中文课教案

中国历史与地理中文课教案

中国历史与地理中文课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熟悉中国的历史与地理知识;- 掌握与中国历史与地理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了解中国历史与地理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重点介绍以下内容:- 中国的历史发展概述;- 中国的地理特点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主要地理景观与名胜古迹;- 中国的主要历史事件与人物。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利用地图或图片展示中国的位置,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与地理的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 通过图片展示,简要介绍中国的历史发展,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代、唐宋元明清等阶段。

要突出每个阶段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如面积、地形、气候等,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三:词汇学习- 教授学生与中国历史与地理相关的常用词汇和表达,如古代朝代名称、地理术语、历史事件的名称等。

步骤四:地理景观与名胜古迹介绍-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中国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简要介绍每个景观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步骤五:历史事件与人物介绍- 以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线,结合图片和文字介绍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三国演义、孔子、屈原等。

步骤六:练习与巩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中国历史与地理知识,并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加深对中国历史与地理的理解和认识。

4.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中国历史与地理的知识。

-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与地理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影响。

5.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历史与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打下了基础。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与地理,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以上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与地理中文课教案。

通过合适的节奏和清晰的逻辑,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与地理知识,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初中历史地理全套教案

初中历史地理全套教案

初中历史地理全套教案第一课:古代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人类最早的文明起源、古代文明的特点、古代文明的发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文明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美丽与神奇。

2. 讲解:讲解人类最早的文明起源是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包括世界四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华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

3. 活动:让学生分组,查找不同古代文明的资料,并进行简单的展示。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古代文明的特点,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5. 作业:让学生完成关于古代文明的习题。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和气候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气候和自然资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理图、气候图和自然资源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

2. 讲解:讲解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等重要地区。

3. 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4. 总结:让学生总结中国古代土地与气候对文明兴衰的影响。

5. 作业:让学生完成有关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的小组报告。

第三课: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教学目标:了解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教学内容:古代文明的传播、交流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古代交通路线,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2. 讲解:讲解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的贸易和文化的传播。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以商人、学者等不同角度讨论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5. 作业:让学生完成关于古代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小组探究。

以上为初中历史地理全套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进一步了解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1] 2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1] 2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绪论开设历史地理学的意义、目的和要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位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创始人——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介绍正史中的地理文献类书中的地理文献地方志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文献介绍(先秦——清朝)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以黄河为典型• 黄河及黄河流域的概况• 黄河景观•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与治理东部平原区地貌的演变• 海河水系的形成•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长江中下游湖沼、水系的演变中国历史政区地理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概况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九州”与“五服”•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 魏晋南北朝:以州、郡、县三级制为主• 隋:州(郡)县两级制•唐:从唐初的虚三级制到唐末的实三级制——道、州(府)、县• 宋: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元:行省——路(府、州)——隶属于路的散府(散州)——县• 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府(直隶州)——隶属于府的散州——县• 清:内地十八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府所辖的散州、散厅)中国历史交通地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水陆交通与城市分布秦汉时期的主要交通干线隋唐交通• 南北运河的开凿• 大庾岭道的修建• 长江航运的发达• 城市的发展两宋交通• 以首都为中心的水运系统• 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元明清交通• 元代的驿站•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城市域外交通• 丝绸之路• 海上交通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辽金元明清时期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长江下游平原蚕桑、植棉与丝、棉织业的分布与变迁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一)——运河隋朝以前运河的开凿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运河的漕运与帝国的存亡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 北方经济的日渐衰弱• 南方经济的日渐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的南移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三)——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概述典型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区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地理环境• 政治• 交通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四)——长城战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西晋至明代长城所发挥的防御作用明长城• 明朝对长城的修复与修建• 九边重镇• 长城景观长城的历史地理意义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五)——城市北京• 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西安• 周丰、镐• 秦咸阳• 汉长安• 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洛阳• 东汉雒阳城• 北魏洛阳城• 隋唐东都开封• 魏大梁• 宋汴京南京杭州安阳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六)——人口与移民 人口•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移民•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秦汉时期的移民措施——戍边郡、实关中• 移民的构成• 移民的典型案例阅读文献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史念海:《河山集》(四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香港:三联书店,1981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葛剑雄等:《移民与中国》,香港:中华书局,1992葛剑雄:《普天之下》,台北: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任美锷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Preston E. James: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ls, 李旭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民国丛书》第三编69册)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影印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 地图出版社, 1982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万有文库本。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54总学分:3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了解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

了解历史行政区划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关系,历史上的人文活动于今天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从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上气候变迁、森林植被的变迁、河流水文的变迁沙漠变迁等等诸多方面,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历史上疆域变迁、行政区划的变迁,深刻理解当今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中国当代行政区的由来等等;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了解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等等。

2、能力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上人类活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

3、素质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人类在历史上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等。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导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历史地理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理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

【教学主要内容】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近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概述
本文档为《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地理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地理认知能力。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变迁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爱国情感
课程内容
1. 祖先的繁衍与氏族文化
2. 古代王朝的兴衰和国家统一
3. 中国的大陆地理与人文地理
4.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地貌变迁
5. 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传递和概念解释
- 实地考察:组织参观古迹、历史遗址,了解现实地理环境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探索历史地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以展板、演讲等方式分享自己对历史地理的理解
教学评估
- 期中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核
- 作业:布置课堂练、写作或研究项目
-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程度和表达能力
-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参考资料
-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参考书》
- 《中国历史地理读本》
- 《中国历史地理课堂笔记》
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研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地理识别能力。

该课程标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历史地理教育教案初中

历史地理教育教案初中

历史地理教育教案初中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
3. 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
1. 历史地理教育的定义和意义;
2. 中国古代地理的基本情况;
3. 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演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地理知识对我们了解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的帮助。

二、学习
1. 学习中国古代地理的基本情况,包括黄河、长江等主要河流及其流域,中原、江南、西南等主要地理区域。

2. 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演变,包括夏商周时期的疆域、秦汉时期的统一国家和治理、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疆域扩展和地理变迁。

三、实践
1.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和资料整理,分组设计中国古代地图,标注主要地理要素和历史事件。

2. 学生根据资料和参考书籍,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历史地理演变的分析研究报告。

四、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强调历史地理知识对我们了解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五、作业
1. 复习中国古代地理和历史地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2. 完成设计地图和撰写报告的任务;
3. 阅读相关资料,积累更多历史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地理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中国古代地理和历史地理发展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实践性活动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国历史地理概要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概要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概要》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570394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地理概要适用专业汉语二年级总学时:32讲课学时:30讨论、实践:2 总学分:2第一部分:使用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历史地理概要》是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考查课,中国历史地理概要是社会人文类课程,以专题的形式浓缩提炼历史地理各分支的有关知识,从人文历史着手,纵向延伸,使之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当代的文化与社会现象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增强留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对汉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共分为6个专题,讲述了古代中国有关历史疆域地理、历史行政区划地理、历史人口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追根溯源,对今天中国的社会与自然现状,疆域的现状、独特的区域文化现象,如省县的出现、人口的分布、家族的传承、方言的形成等变迁过程有了深刻的了解。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他们所感受到的今天中国的社会与自然现状,从目前中国疆域的现状到独特的区域文化现象,如省县的出现、人口的分布、家族的传承、方言的形成,都能够了解其历史渊源,了解发展与变迁过程,明白历史上的人文活动与今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了解历史行政区划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关系,学会用发展的、空间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

从而对中国的历史有更深的了解,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从课程特点出发,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多使用DVD、图片等。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其中70%为卷面成绩,30%为平时作业成绩。

六、学时:(课时分配)本课程总计32学时,每章5学时,实践2学时;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教学内容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转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教学内容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转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历史地理(Chinese Historyci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政治学、旅游学等学时数:50考核方式:考试一、各章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教学内容:1、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2、中国气候波动与朝代兴衰(二)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气候变迁是人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影响到了中国一些朝代的兴衰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一)教学内容1、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2、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3、近4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4、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二)重点、难点:森林分布变迁所反映的人地关系变迁第三章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一)教学内容:重要珍奇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二)重点、难点:野生动物分布变迁所反映的人地关系变迁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一)教学内容:1、黄河、长江的变迁2、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的思考(二)重点、难点: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的思考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一)教学内容1、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的关系2、沙漠化与农物业界限的推移(二)重点、难点:沙漠化所反映出来的人地关系第六章历史时期海岸变迁(一)教学内容1、天津成陆与城市发展2、珠江三角洲的发育与广州城市的发展(二)重点、难点:海岸线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一)教学内容中国边疆历史演变与国际争端(二)重点、难点:正确理解中国边疆变迁的时代背景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一)教学内容1、中国政区演变的历史与中国的关系2、中国政区演变与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关系3、政区演变与中国历史地名(二)重点、难点:中国政区演变的历史与中国的关系第九章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一)教学内容1、长城的兴筑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压力2、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二)重点、难点: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发展关系第十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一)教学内容1、原始农业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区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及原因3、近现代中国经济区域的演变(二)重点、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及原因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一)教学内容1、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变迁与社会、环境制约2、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及对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3、历史时期中国蚕桑业的发展与丝织业中心的推移4、历史时期中国重要农副业植物分布变迁(二)重点、难点: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及对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第十二章历史时期都城与工商城市分布变迁(一)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与原因2、中国古代城市、农村市镇的选址、形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二)重点、难点:中国古代城市、农村市镇的选址、形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第十三章历史时期交通通道变迁(一)教学内容1、中国水陆路交通路线发展与经济区域的演变2、大运河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3、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中国传统社会3、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二)重点、难点:中国水陆路交通路线发展与经济区域的演变第十四章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一)教学内容1、中国人口空间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2、典型移民事件与中国社会:横断山民族大走廊、客家移民与文化、"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跑口外、移台湾(二)重点、难点:中国人口空间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第十五章历史时期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一)教学内容1、人才分布与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2、中国风俗文化区的历史演变(二)重点、难点:人才分布与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第十六章历史地理文献与古代地图编绘(一)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地图的编绘与识读2、重要历史地理文献简介(二)重点、难点:地图的识读。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概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增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拓宽眼界,培养全球视野。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 提供中国概况的全面介绍,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和现状,培养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和了解。

3. 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他们在国际交流中的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介绍:1. 中国的地理概况- 中国的边界和地形- 中国的气候和自然资源- 中国的地区差异和特点2. 中国的历史概况- 中国的古代历史- 中国的近代历史- 中国的现代历史3. 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组织- 中国的政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的法律和司法体系4. 中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道路- 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 中国的外贸和对外投资5. 中国的文化艺术-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符号- 中国的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座、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2. 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和考试等因素。

具体的评估方式将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详细介绍。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1. 主教材本课程的主教材将根据教师的选择而定,教师将根据课程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材。

2. 参考资料- 徐中约、白石春雄,2007,《中国概况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 李文珂、蔡翊民,2013,《中国概况:政治与文化篇》,高等教育出版社。

- 吴军、刘宁宁,2016,《中国概况:地理与经济篇》,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历史学、地理科学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5.总学时:34学时6.总学分:2分7.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知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江河湖沼演变、水陆交通的演变、人口与移民、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等主要内容及特点,尽全时空认知各种地理现象,提升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三、课程内容导言(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知历史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内容, 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及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历史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内容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1、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5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趋势、规律和原因。

1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气候变迁的大势二、气候变迁规律三、影响气候变化的四大因子第二节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四、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五、宋代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六、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第二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5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化的总体趋势、长江变迁的大势,认知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的规律、原因和影响。

第一节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二、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湖沼变迁三、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及其影响第二节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河流变化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的变迁第三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认知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中国历史地理教案设计

中国历史地理教案设计

中国历史地理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中国历史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2. 掌握中国历史地理的时代划分和重要地理特征;3.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读历史事件和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难点: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读历史事件和发展教学准备:教材:教材《中国历史地理》相关章节教具:地图、课件、图片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陈述一些中国历史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哪些重要的战争?这些战争是在哪里进行的?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思考战争和地理的关系。

Step 2: 知识讲解(35分钟)1. 介绍中国历史地理的概念和内容,包括时代划分和地理特征。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图,并解释相关的地理特征。

着重强调地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 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为例,讲解地理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例如,讲解长江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们对农业、交通等的影响。

Step 3: 实践应用(5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并分析该事件如何受地理条件影响。

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结合历史资料和地理地图进行分析。

2.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用PPT或口头报告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Step 4: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在总结中强调地理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的实践应用,指导学生思考地理知识对解读历史事件的帮助。

Step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段中国历史事件,运用地理知识解读该事件,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并通过实践应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历史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教学内容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转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历史地理学的资料,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与手段三、现代历史地理研究的现状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成果,历史政区地理研究的成果,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成绩,城镇与古都研究的成果,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成果,历史人口和移民地理研究的成绩,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成绩,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成绩,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成就,历史地理理论研究的建树,历史地理文献与资料整理与检索方面的成绩。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现代历史地理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尽全时空观念,人地互动观念。

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禹贡学会、尽全时空、人地互动2.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8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及对社会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历史气候波动的阶段性,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社会发展走向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征2.气候变化与中华文明演进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内容一、气候波动周期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4个暖期和四个冷期二、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第四纪初期中国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与从猿到人的转变。

三、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冰后期,气候地理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繁荣的关系。

四、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文明的定义,黄河文明产生的地理气候、土壤、地貌条件,长江流域文明的萌芽与气候。

五、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西周寒冷期,春秋战国秦朝西汉温暖期,东汉、魏晋南北朝气候由向冷到相对寒冷的变化,唐代温暖湿润期(8世纪中叶以前),汉唐盛世与温暖湿润气候的关系。

六、宋元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8世纪中叶以后气候由相对寒冷期到相对温暖湿润期再到寒冷干燥期的转变,气候变化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七、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明清小冰期含义,气候变化与明清社会大灾荒、大动荡、大迁移。

复习思考题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过程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4学时)教学目的本章学习历史时期我国森林植被分布变迁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我国森林分布变迁的基本格局,理解森林植被分布变迁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的关系,认识森林植被分布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历史时期我国森林植被变迁的大致过程2.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变迁的影响教学内容一、历史时期我国森林分布布变迁的基本趋势自北向南,从中原向边区逐步推移二、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变迁隋唐以前和唐宋以来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黄河流域森林资源丧失的原因。

三、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明清以前南方的林木资源,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四、近3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山地垦殖运动的出现,山地垦殖与森林面积的大量丧失。

五、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人口膨胀,垦殖、燃料用材对森林的摧残。

复习思考题1.简述我国森林植被变迁的大致过程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变迁的影响第三章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过程和成因。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历史时期我国主要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情况有所了解,理解野生动物分布变化与气候、人类行为等的关系,认识保护生态平衡所面临的矛盾和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主要野生动物变迁的过程2.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一、重要珍奇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亚洲象与犀牛的分布变迁,扬子鳄、马来鳄的分布变迁,孔雀、鹦鹉的分布变迁,长臂猿与大熊猫的发布变迁,野马、野驴和野骆驼的分布变迁,麋鹿的分布变迁,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发布变迁。

二、野生动物分布与中国社会发展生物链的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保护野生动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复习思考题1.简述我国历史时期主要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致过程2.举例说明野生动物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6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时期中国的江河湖沼演变情况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重要的湖沼的兴衰、盈缩情况,深入认识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总结人类在用水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2.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3.历史时期我国水文状况的变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内容一、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湖沼演变概况二、黄河的变迁黄河下游的改道过程及流路,黄河下游的湖泊沼泽的演化,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洪灾和改道频繁的原因及影响。

三、长江的演变云梦与云梦泽的变迁,荆江河道的演变过程,鄱阳湖与洞庭湖的兴衰,太湖的形成与演变,长江流域洪水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四、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的思考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水文变迁的总趋势,中国北方湖泊减少与干冷气候的对应关系,长江流域河流支流、湖泊的畏缩,西北干旱地区河流水文的变化与自然大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1.简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2.简述荆江河道的变迁过程3.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4学时)教学目的本章学习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化变化趋势与交通和农牧业发展的关系。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我国主要沙漠的分布变迁情况,了解沙漠移动的方向,正确认识沙漠化的成因,充分认识沙漠化的危害,并总结阻止沙漠化进一步推移的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1.沙漠化与西北丝绸之路和绿洲国家的兴衰。

2.沙漠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内容一、历史时期中国沙漠的分布与移动中国西北和北方主要沙漠沙地历史时期的分布与演化: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河西走廊沙漠区、塔克拉玛干沙漠二、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汉唐西北丝绸之路的走向变化,沙漠化与西北丝绸之路及绿洲国家的兴衰。

三、沙漠化与农牧界限的推移沙漠化与西北干旱地区绿洲农业文明的衰退,北部和东北草原地区的垦殖与沙漠化,农牧业界线的推移与沙漠化,对耕稼文明过度扩张的反思。

复习思考题1.简述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演变的趋势2.举例说明沙漠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线变迁(4学时)教学目的本章学习历史时期中国海岸变迁的情况以及近现代城市发展与海岸变化的关系。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历史时期海岸变迁的趋势,并探讨海岸变迁对沿海地区社会发展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渤海湾西海岸、长江河口三角洲海岸、珠江三角洲海岸的变迁过程2.海岸线的变迁与沿海城市的发展教学内容一、主要河口、海湾海岸线的变化趋势及成因辽东湾海岸,长江三角洲海岸,珠江三角洲海岸。

钱塘江口和杭州湾,渤海湾海岸和黄河三角洲,苏北海岸诸海岸的演化过程二、天津成陆与城市发展黄河冲积与天津成陆过程,天津的城市发展史三、上海成陆与城市发展上海成陆的六个阶段,长江在上海成陆中的作用,近现代上海城市发展四、珠江三角洲的发育与广州城市的发展珠江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成陆,广州附近海岸变化,广州城市发展史复习思考题1.简述我国海岸线的变化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学习中国历史疆域(包括中原王朝和边疆地方政权)的变迁历程。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疆域变化大势,掌握近代中外边界分歧的历史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1.我国东北、西北、北部、西南、东南疆域的变迁过程2.近代中外边界分歧的历史原因教学内容一、历代王朝疆域变迁概况秦汉疆域、隋唐疆域、辽金两宋疆域、元明清疆域二、西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古代中原王朝对西北边疆的控制,沙俄侵占、割占中国西北领土。

三、北部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古代中原王朝和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的控制,沙俄、苏俄侵占外蒙古部分地区。

四、东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古代中原王朝对东北广东地区的管理,近代沙俄侵占东北大片地区。

五、东南沿海境土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古代中国政府对台湾、琉球群岛、南海诸岛的管理,香港、澳门主权的丧失与回归,钓鱼岛争端的由来,南沙群岛问题。

六、西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古代对西南边疆的控制,近代英、法对西南边疆的侵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