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王社教主编 : 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 ( 1368- 1949) , (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 2009 年。 翦伯赞 : 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 ,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0 年 , 第 29 页。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丁 超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北京 , 100872)
一
历史人文地理
要素分析: 时段
区域
主题
这一学科门类的形成, 受中国地理学界照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二分法的直接
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受到长期压抑的人文地理学迎来新生, 人文地理学界亦将历史地理学视为 主要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之一 。在此时代背景下 , 谭其骧先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 文地理研究的倡议 。 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 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 文地理学的标尺。在哲学思潮及 GIS 和空间分析技术手段的介入下, 人文地理学 连续不断地朝多 元化发展 , 这种趋势今天仍在继续 。上述变化的光芒映射到历史地理学领域, 众多潜在的学术命 题将随之呈现。当然 , 守正出奇是一切学术发展的不二法门, 理论和技术手段翻新的速度不应超过解 决实际问题的适用度。通常, 经济 ( 包括农业、工业等) 、政治、社会文化、城市、人口、民族等被 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常规要素。依此类推 ,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对象的要素构成也大致如此。 中国历史地理学植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沿革地理 , 其研究对象大都着眼于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 象, 而以文献考据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是无从改易的必由路径。当然 , 国内历史地理学界针对人文地理 问题的探讨不是漫无规律的 无主题变奏 。在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发出后又经过约 10 年的 发展 ,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成书。该书从疆域、政区、城市 ( 都城单辟一章, 。如 并涉及到交通) 、人口、经济 ( 农业、工矿业、商业) 、文化景观等角度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进行了知 识结构的梳理。该书仍低调地认为 目前我国对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还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 今, 又一个 10 年过去 , 整理此间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梳理其发展脉络 , 对于该学科门类的继续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晓虹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8月2日至6日,在云南昆明云南大学召开。
来自国内外的九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共组织大会发言三次,有11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另外还组织了三次分组讨论,分别就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与西部开发等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建构,一向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葛剑雄《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则根据近些年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积累,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学科框架、现实意义、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在今后应该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观点。
司徒尚纪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地理研究的若干问题》报告中认为,作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可持续发展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任务。
因此,在21世纪,历史地理学研究应当着眼于人类文明发展与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
他指出,海洋是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和方向,海洋历史地理研究向来薄弱,理应列入新世纪研究的重点。
冯季昌《论历史资源地理的研究》则提出了历史资源地理的概念,认为此应为历史自然地理的一个分支学科。
王社教的《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和李令福的《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主要阐述了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现状和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近年来,在地学界方兴未艾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方法也影响到历史地理学界。
在本次大会上,李孝聪在其《面向21世纪,迈向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报告中,就指出如果能借助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完成数字地图,那么对与时间和空间都有关系的研究必将更进一境;但他也指出,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时,不可能只有技术的含量,还存在如何处理历史资料的问题,应该看到,以地理信息作为突破口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可能会是历史地理学的必然。
近十年来_水经注_研究综述_王萌

一、 近十年对 水经注 的研究
近十年来 , 关于 水经 注 的 各方 面研 究又 产生 了一 些新 的成果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版本与校注 当代郦学名家、 浙江大 学陈桥驿 教授出 版的新 作 水经注 校释 是郦学研究史上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新成就。该书正文 基本以戴震入四库馆主持完成 的武英殿聚珍本为准 , 形式上将 繁体竖排改 为繁 体横 排 , 以适 应 当代 读者 的 需要。 在此 基础 上 , 参校各种 水经注 版 本 33 种 , 地 方志 120 余种 , 其 他文献 近 300 种 , 包括残宋本 水经注 、 晏元献 公类要 、 古今天下 名山胜概记 、 天顺 襄阳 郡志 、 正 德 建昌府志 、 嘉靖 河间 志 等一批不易获见的珍本 或孤本 , 保 证了该 书在文字 上的正 确和内容的完整 , 这也是有史以来几乎所有的郦学 家研究中都 未曾达到的。 熊茂洽、 曹诗图编著的 水经注疏 江水 校注补 , 是一 部近年来在郦学界引 起较大反响 的著作。该 书循 水经 注疏 体例 , 按长江上、 中、 下游分三篇编 撰成册 , 对 水 经注疏 所记
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研究

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研究作者:韩昭庆来源:《江汉论坛》2014年第05期要讨论中国环境史现状及趋势这个问题很困难,因为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学科边界,目前从事环境史研究的学者来自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除了题目明确标出环境史研究字样的论文或者著作之外,判断哪篇论文或者哪本著作归属环境史很困难。
由于我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二十多年,所以下面主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包括环境史起源及研究现状、中国历史地理与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关系、我对中国环境史研究趋势的看法等三个部分。
一、中国环境史研究现状多数中国学者认为,环境史研究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率先在美国兴起。
按照米歇尔·威廉姆斯(Michael Williams)的说法,其源头可以追溯至美国的资源保护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历史以及学术界的思想史。
濮德培(Perdue C.Perdue)认为,当代环境史研究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始自20世纪早期的法国年鉴学派,另一个是始自20世纪70年代那些研究美国边疆地带发生的环境变迁的学者。
罗德里克·纳什(Roderick Nash)认为,他是美国最先提出环境史术语的学者。
1977年美国环境史学会成立,同年《环境评论》(Environmental Re-view)创刊,这些表明环境史在美国成为一门学科。
环境史作为一个学术用语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1990年代,高岱、侯文惠、曾华璧就开始著文介绍美国的环境史研究和环境思想史。
在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史应运而生。
1993年,由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和澳洲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ional University)太平洋研究学院合作在香港举办了《中国生态环境历史学术讨论会》,这是第一次以中国环境史命名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后出版的论文集《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共收集论文24篇,这些学者分别来自中国台湾地区、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和日本等。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
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
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
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文学专业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摘要: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作为一个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兴领域,文学地理学在我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本文从学科建设、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理分布与文学区研究、个案研究和宏观跨界研究几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地理学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大致呈现出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简单来说,文学地理学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研究和探索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本文将传统的历史文学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及民居文学进行了融合,由近代学者提出之后,文学地理便凭借着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深受力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稳步攀升。
自近代时由学者梁启超首次提出后,文学地理学便在国内学术界不断升温,逐渐成为了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热门领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学地理学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近来才被作为一门学科而正式确立。
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学术史略》中指出文学地理研究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当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公元前544年到1905年是片段言说阶段,而在1905年到2011年是系统研究阶段,而在2011年至今是学科建设阶段。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是综合性、跨越学科边界的,其研究思路总是能够突破人为的设限,完成文学与地理学科的良性互动,扩展和丰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促进文学与地理学知识领域之间的互补、互证和互识。
近五年来,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理论构架还是方法运用上面以及实证研究层面,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投身于文学地理的研究当中,创造出了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一、简介
• 1、基本概况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
立于2019年6月,中心主任由葛剑雄教授担任,副主任为满志敏教授 。现任所长为吴松弟教授,副所长为安介生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 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由我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著名历 史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教授创办的复旦 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198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研 究室基础上建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81年被首批确定为硕士、博 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目前该中心 有三个牌子,分别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国家哲学社 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并旁及地方行政制度史、
文化语言学、近代新闻史以及中外语言接触史、海外交通
史和地方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长于逻辑思维,精于考证。
从微观的地理、史实考证到宏观的理论构建都有所涉猎,
因之,除在本专业范围内出版了研究专著《西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区地
理》、《体国经野之道》、《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
• 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普天 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统一与分裂:中国历 史的启示》、《简明中国移民史》合著)、《中国移民 史》、《往事与近事》、《泱泱汉风》、《未来生存空 间·自然空间》、《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悠悠长 水:谭其骧后传》、《葛剑雄自选集》、《行路集》、 《碎石集》、《千秋兴亡》(主编)、《长城的价值》等 及论文百余篇。
•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及明清以来社会文化史研 究,关注地域文化差异及区域社会之变迁于,作为国内 “徽(州)学”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曾在皖南做过数十次 村落人文地理调查,收集有一万数千件(册)的徽州文 书。此前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顺利结 项,获评优秀并受通报表扬。参与日本国文学资料馆主 持的国际合作项目“历史档案的多国比较研究”,曾于 2019年在上海与该研究机构及东京外国语大学合作, 成功主办了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国内研究概况 (1)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1)1.1.2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研究 (2)1.1.3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1.2 国外研究概况 (3)1.2.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政策研究 (3)1.2.2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研究 (3)1.2.3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3)1.2.4社区参与 (4)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4)参考文献 (4)1.1 国内研究概况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宋晓龙(2000)等学者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更新理论,认为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概念。
刘琼(2002)认为应该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机更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出有机生命。
阮仪三(2004)等学者总结了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提出北京的“南池子”模式、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
同时,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分别批复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政策研究也越来越多,1996年,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颁发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让街区保护更新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张兵(2001)认为应当寻找将遗产纳入到一种规划政策手段,这种政策手段处于一个较为理性的变化过程。
金洁(2005)则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学者-社会-居民”管理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的积极运用。
吴良镛(2007)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政策创新。
台湾学者林正雄(2009)重新审视了台湾历史街区的保护政策,认为文化资产保存法和都市计划法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课题申报】《历史地理知识与历史教育的交叉研究》

《历史地理知识与历史教育的交叉研究》课题申报:《历史地理知识与历史教育的交叉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背后的地理背景和环境条件。
历史教育则是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两者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历史地理知识与历史教育的交叉关系,深入研究这一交叉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为推动历史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历史素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夯实历史教育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历史地理知识与历史教育的交叉关系,可以为历史教育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这将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历史教育的理解,使历史教育更加系统和科学。
2. 提升历史教育的实践水平:研究历史地理知识与历史教育的交叉关系可以为历史教育的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将历史地理知识融入到历史教育中,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地理认知能力。
3. 增强学生历史素养: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的感知和认知。
通过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脉络和背景,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情怀。
4. 推动地理教育和历史教育的融合发展:历史地理知识与历史教育的交叉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
通过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历史教育中,可以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和合作。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1. 研究内容:(1)历史地理知识与历史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对历史地理知识与历史教育的交叉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和分析,明确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机制。
(2)历史地理知识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历史地理知识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
通过设计教学实验和案例研究,探讨历史地理知识如何融入历史教育实践,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3)历史地理知识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影响研究: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历史地理知识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影响因素和程度。
2000年以来明代西番诸卫研究综述

第 9期
长 江 大学 学报 ( 社科版)
J o u r n a l 0 f Ya n g t z e Un i v e r s i t y ( S 0 c i a 1 S c i e n c e s )
Vo 1 . 3 7 No . 9
Se p .20 14
收 稿 日期 : 2 0 1 4—0 6—0 3
司家族研 究 , 何 威对 河州 土司何 锁南及 其 家族世 系 、 何 锁南 家族 的文化 变 迁 、 何 土 司家 族 历 史 地 位及 族 属 等 问题 进行 了论 述 。 _ 8 陈 亮《 明代 甘 青李 、 鲁 土 官 家族 研 究》 、 鲁 彩玲《 李土 司家族 制度研 究 》 、 金燕 红 、 武 沐“ l U J 代岷 州后 氏家族 补 阙》 分别对 明代 李 氏家族 所, l f 。 I 』 支 地 理特 征 、 家 族人 口、 属 民所从 事 的农 业
以及 长城 等研 究成果 ; 宗教 方 面主要 有僧纲 制度 、 藏传佛 教 人物和 寺 院等研 究成果 。 明代 西番 诸卫
研 究还存 在 一些不足 。 关键 词 : 明代 西番诸 卫 ; 研 究概 况 ; 综述
分类 号 : K2 4 8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6 7 3 —1 3 9 5( 2 0 1 4 ) 0 9 -0 1 9 2 -0 4
张廷 玉在《 明史 》 中把 设置 于今甘 青边 地 区的河
李、 祁、 赵 三姓 族最繁 衍 , 代 有名 人 , 是 其他 土 司所 不
州、 洮州 、 岷州、 西宁等“ 番族诸卫” 合称为“ 西 番 诸
卫” 。西 番诸卫 的建立 , 在 一定程 度上 遏制 了北元 蒙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综述

• 2001-2005年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编辑出版了《历史地理研 究》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历史地理》集刊20辑(上海人 民出版社)。 •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前身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总 体学术水平长期处于国内第一的地位,其骨干均为各分支学科的 学术带头人,尤其是在疆域政区、水道变迁、地名考证、历史地 图的研究和编绘、历史地理古籍整理、历史气候和灾害等方面一 直处于学科前沿。近年来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人口地 理、移民史、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地理等人 文地理分支学科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在2001年-2005年的近五 年期间,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出版专著30部,发表学 术论文500多篇。到目前为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已承担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他国家重 点项目11项,国家教委、上海市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一、简介
• 1、基本概况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 立于1999年6月,中心主任由葛剑雄教授担任,副主任为满志敏教授。 现任所长为吴松弟教授,副所长为安介生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 究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由我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著名历史 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教授创办的复旦大 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198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研究 室基础上建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81年被首批确定为硕士、博士 学位授予点。1987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目前该中心有 三个牌子,分别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国家哲学社会 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7、研究领域 • 根据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目前学科队伍的研究能力,历史 地理研究创新基地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1)继续从事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的研制。(2)长江三 角洲历史地理与可持续发展,对近千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持续发 展作历史性的总结和探索。(3)继续中国人口史和历史人口 地理研究。(4)在气候宏观变迁、自然灾害与社会响应的基 础上,开展人地关系变迁的综合研究。(5)建立完整的中国 历史政治地理学科。(6)历史经济地理以港口与腹地研究为 主。(7)继续进行区域历史文化地理,语言、宗教与文化关 系等方面的研究。(8)在传统的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基础上, 加强边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变迁的研究。(9)民间 文献研究。(10)《清史·地理志/人口志》、《中华大典·历史 地理典》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编纂任务。
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州 大 学 出版 社 ) 王颞 《 , 西域 南 海史 地 探 索 》 中 国人 民 大学 出版 社 ) ( 。杨 伟兵 主编 的 《 明清 以 来 云 贵高原 的环 境与 社会 》 东 方 出版 中心 ) 2 0 ( 是 0 8年 8月在 复 旦 大学 历 史 地 理研 究 中心 主
21 0 0年 中国 历 史 地 理 研 究 综 述
( 西 华大 学学 报》 《 6期 ) 李 华瑞 、 , 杨瑞 军{ 0 9年辽 宋西 夏 金元 经 济史 研 究述 评 》 《中国经 济 20 ( 史研 究》 2期 ) 梁 建 国{ 0 9年宋 史研 究综 述 》 《 , 20 ( 中国史 研究 动态 》 0期 ) 。 1 等 对于 唐宋变 革进 行学 术 史的梳 理 与反思 , 本年 度 的一 个 热 点 。专 著 有李 华 瑞 《 唐 宋 变 是 “ 革 ” 的由来 与发展 》 天 津 古 籍 出版 社 ) 另 有 论 文 李 华 瑞 《 唐 宋 变 革 ” 的 由来 与 发 展 》 论 ( , “ 论 ( 河 北学 刊》 、 《 4 5期 ) 牟 发 松 《 唐 宋 变革 说 ” 题—— 值 此 说 创立 一 百 周 年 而作 》 《 东 师 , “ 三 (华 范大 学学 报》 期 ) 包伟 民《 1 , 唐宋转 折 视野之 下 的赋役 制度 研究 》 李 华瑞 《 唐 宋变 革论 ” 国 、 “ 对 内宋史 研究 的影 响 》 张邦 炜 《 唐宋 变革 论 ” 、 “ 的首 倡 者及 其他 》 王 化雨 《 宋 变革 与 政 治 制度 、 唐 史 研究 》 宁欣 《 宋城 市社 会 变革研 究 的缘起 与思 考》 《 、 唐 ( 中国史研 究》 期 ) 。 1 等
地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地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一、引信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环境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地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地理学研究现状
1.环境与资源研究
环境与资源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地理学者在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和影响、水资源分布和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等。
2.人口与城市化研究
人口与城市化是地理学研究的另-重要领域。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人口流动、城市发展模式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地理学者在人口与城市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规划、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乡人口变化、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等。
3.经济发展与区域研究
经济发展与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
地理学者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与机制、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地区竞争力与发展战略等。
同时,随著全球化的加速,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跨国经济活动也成为了地理学者研究的重点。
历史地理学

演变
演变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 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
汉书·地理志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东汉班固于公元一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已开其端。此后 历代相继,至宋代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 《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内容Βιβλιοθήκη 研究对象发展趋势研究对象
历史地理学以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为其研究对象。这里所谓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是限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的地理环境。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而在自然 环境中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甚至创造出只有在人类的活动下才能出现的地理现象。
区域历史地理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最大特点是选择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这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全 新领域,目前尚薄弱,代表性的论著为邹逸麟主编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年)。
历史地图编制
这方面比较重大的成果有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7年)、侯仁之 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5年)、史念海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6年)。
成就
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经济地理
政区人口地理 历史文化地理
区域历史地理 历史地图编制
历史地理文献 理论
历史自然地理
侧重于历史时期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动植物)和自然灾害的研究。代表性的论著有中 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所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分册(科学出版社,1982年),史念 海、曹尔琴、朱士光著的《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曾昭璇的《历史地貌学 浅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侯仁之著的《历史地理学的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焕然、文 榕生等著的《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等。
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国外研究进展综述一、本文概述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关于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GIS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中的应用价值,然后重点分析了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GIS在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文化景观研究、历史地理格局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本文还探讨了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挑战与前景,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通过综述国外研究进展,本文旨在展示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希望引起国内学者对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关注,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二、GIS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现象在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
GIS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为研究者提供了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和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利用GIS技术,历史地理学者可以构建包含历史地名、政区界线、人口分布等信息的空间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不仅为历史地理事件的空间定位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也为后续的空间分析提供了可能。
GIS在历史政区变迁研究中的应用尤为突出。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直观地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政区的变化过程,分析政区变迁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关。
GIS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历史事件进行空间定位,并分析事件发生的空间模式、扩散路径等,从而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地理因素。
利用GIS,历史地理学者可以追踪人口分布、城市扩张、交通网络等人文地理现象的历史演变过程。
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这些现象的空间格局,还可以为当前的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提供历史借鉴。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一、引言。
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唠唠丝绸之路这个超酷的历史话题。
丝绸之路就像一条神奇的纽带,把古代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那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呢,就像是一场超级有趣的探秘之旅,好多学者都在这条路上“挖宝藏”呢。
二、早期研究。
1. 国外学者的开拓。
在早期啊,国外的一些学者就像探险家一样,率先对丝绸之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像德国的李希霍芬,这家伙可不得了,他就像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一样。
19世纪的时候,他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概念。
他那时候可能就想:“哟呵,这一路上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这么神奇,得给它取个响亮的名字啊。
”然后这个名字就这么诞生啦,并且一下子就传开了。
2. 国内早期关注。
三、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发展。
1. 贸易研究。
商品种类。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那叫一个丰富多彩。
丝绸当然是最出名的啦,就像现在的名牌产品一样,在西方那可是超级受欢迎。
不过可不止丝绸哦,还有茶叶、瓷器这些中国特产。
茶叶就像是东方的魔法饮品,西方人喝了就爱上了。
瓷器呢,又精美又实用,那些外国贵族都把中国瓷器当成宝贝一样收藏。
从西方运到东方的也有不少好东西,像香料,这玩意儿在古代中国可是很稀罕的,贵族们都用它来显示自己的身份。
还有各种宝石,那些亮晶晶的石头谁不喜欢呀。
贸易路线与商业城市。
在研究贸易路线的时候,学者们就像绘制一幅超级大的地图一样。
他们发现丝绸之路可不止一条路呢,有陆路的,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再到西域各国,然后通往中亚、西亚,甚至远到欧洲。
还有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出发,经过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沿岸各国。
沿途的商业城市就像一颗颗明珠,比如长安、洛阳这些东方的大都市,那是贸易的起点,繁华得不得了。
还有西域的敦煌,它就像一个十字路口,东来西往的商人都在这里汇聚。
在西方呢,像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东西方的货物在这里交换、集散。
地理学思想史文献综述

浅析地理学发展思想史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geography一词源自希腊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
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
地理学描述和分析发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的区域类型。
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三个分支。
自然地理学可再分为地貌学、气候学、生物地理学和水文学。
这一范畴特别注意沿岸地区、水资源及矿产资源(包括能源)和自然灾害。
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
医学地理学、环境管理和资源保护介于上述两大领域之间。
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可以是全世界,也可以是一个大陆、一个大文化区、一个国家、国家内一个区划和一个城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理学不断扩大和深化其研究领域,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其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
现代地理学是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观念,形成一个涵盖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大学科体系。
地理学在地域分异和区域系统、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人地关系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等多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地理科学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它跨越一系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将全球尺度与区域尺度相融合,但要实现跨学科的综合集成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这是需要众多地理学家努力研究和不断实践来完成的。
希罗多德及其《历史》研究综述

希罗多德及其《历史》研究综述一、研究概况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中关于希罗多德及其著作《历史》研究的相关论文近60余篇,其中多以“希罗多德”或“《历史》”名篇的,仅几篇题目中尚未涉及“希罗多德”或“《历史》”字样,但仍然是对“希罗多德”或“《历史》”进行研究的。
深入分析各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历史》所提供的丰富的历史场景与其真实性的考辨史书记载内容的真实性反映出史书的核心价值,对其真实性的考辨有助于明确《历史》的价值。
关于希罗多德《历史》真实性的考辨文章主要有:夏祖恩《对希罗多德<历史>“有闻必录”之漫议》(《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1990年第2期),玲《<历史>:求真与经世的统一》,尚烨《论希罗多德的求真精神》、《重新解读希罗多德的失误》,蒋保《重新解读希罗多德的<历史>》。
夏祖恩在文中认为希罗多德的“有闻必录”绝非机械式的毫无证实的,而是慎重考察、调查、分析,体现出其严谨的史学态度。
玲从“求真”与“经世”两方面论述《历史》的价值,充分肯定《历史》记录的真实性,认为希罗多德无愧于西方“史学之父”的称号。
尚烨两篇文章均从希罗多德如何充分占有史料、批判利用史料的准确性,论证《历史》记载的真实性,蒋保试图纠正传统对《历史》内容与结构看法的偏颇,还原《历史》的真实价值。
(二)关于《历史》所反映的希氏个人历史观的揭示与分析①在命运观上,王利红《<历史>与命运:希罗多德命运观初探》,作者从《历史》最突出的主题——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分析出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史诗、悲剧是促成希罗多德对命运关注的重要原因。
②在民俗观论上,聂兰敏《从<历史>看希罗多德的民俗观》,从《历史》中分析出希罗多德刻画的希腊人的风俗习惯具有差异性、相似性、可变性和传承性特点。
③在人本史观上,陈《从<历史>看希罗多德人本史观的萌芽》,论述希罗多德笔下神人是同性的,相比以前神的地位在降低而人的作用和地位在加强。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何星康,10历史学,100301021)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历史时期的地理既然是处在经常不断地变化中,那么只想了解它的今天,而不去过问它的“昨天”和“前天”,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只有很好的了解了它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的了解它的今天。
①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
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外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形成至少可上溯到两汉时期;说它年轻,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20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
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及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
历史上第一篇比较成熟的同时也是最优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皆将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自班固之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但在班固以前,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却并非以沿革地理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来说,其有关沿革地理的学问亦明显收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及《史记·河渠书》的影响。
这样一来,如果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就必须从《尚书·禹贡》等著作谈起。
②《禹贡》是《尚书》的一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华林甫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
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
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
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
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
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
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
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布局及其结构的演变发展过程与规律,具有鲜明的区域差异、时代发展与结构综合的特性,“时间”、“空间”、“部门”构成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三大要素。
曹树基的书评《以人为本的历史农业地理学》(《清史研究》第3期)认为: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现代地理学发展方向之一是展开区域研究,历史地理也莫能外。
在区域研究理论上,鲁西奇继1996年发表《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该年第6期)后,本年度发表了续篇《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地区多样性包括景观的多样性和历史发展道路、模式的多样性,政区、移民、地理环境、经济类型、城市发展以及地方特权、方言、风俗是影响多样性区域之生成、演变的重要因素,地区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架构和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历史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
此外,关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的论文还有葛剑雄《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文汇报》11月4日)、毛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刘锡畴《中国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喀什师院学报》第1期)等。
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谭其骧先生早在1990年历史地理会议的主题报告《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中就已指出:“历史人文地理将是历史地理研究中最有希望、最为繁荣的一支,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将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文汇报》1991年1月6日第3版)。
经过十年的稳步发展,历史人文地理已经成为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成果多、质量高,代表着历史地理学的整体发展水平。
历史人文地理领域广阔,宜分别概述其本年度的学术成就。
1、历史政区研究历史政区研究是传统舆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在有的学者将其赋予“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内涵,或主张以“历史政治地理”取而代之。
在这个领域内,本年度成果不少,但多集中于先秦、秦汉时期。
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丘》(《天津师大学报》第1期)认为,作为先秦时期重要基层组织的“丘”,源于龙山文化末期在原野中用土堆积而成、人类藉以居住的台地;商代的丘是农渔田猎的基本单位,是军赋的承担者;西周、春秋时代的丘与国野制度相结合,是“野”中的政权组织,丘民耕种公田,缴纳禾、刍、米,春秋末则缴纳牛、马、车,充当甲士、步卒;战国时代因井田制和国野制度的瓦解,国、野两套行政系统混一,丘被乡取代,“丘”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晓杰《春秋晋县考》(《历史地理》第十六辑)钩稽了春秋晋国较为明确可考的原、温、邬、祁、瓜衍之县、先茅之县等三十二个县,指出这些晋县大多分布在河水及汾水两侧,且多分布于晋国的边地,认为春秋后期其性质已出现了由县邑之县向郡县之县转化的现象。
这是对周振鹤关于县制起源三阶段说的绝好补充。
宋杰《春秋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和列强兴起的地理原因》(《首都师大学报》第4期)将当时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划分为中原地带、弧形中间地带、周边地带的华夏与东夷中山诸侯、争霸列强、戎狄蛮夷三股政治势力,认为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及民风的影响,使弧形中间地带的齐、晋、秦、楚列国得以崛起称霸,超过了鲁、卫、郑、宋等中原地带的旧日望国。
汉武帝设立的刺史部,传统观点认为按州或州部派遣刺史,以致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疑难问题。
汪清《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辨析》(《史学月刊》第3期)认为,“州”、“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武帝将全国除京畿以外所有郡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部”,武帝应是设立十三刺史部,其中包括朔方刺史部,但不存在所谓“朔方州”。
他的另一篇文章《王莽时期州制的变化兼论都督制的滥觞》(《郑州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王莽时“州”的行政化倾向被固化,而监察职能被削弱甚至被剥离,“保”区制的设立使州受到更多军事因素的渗入,州呈现了军政合一的性质。
李晓杰《东汉荆州刺史部所辖诸郡沿革考》(《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利用现存的文献史料,以东汉初年荆州刺史部作为具体的考证区域,将其时该刺史部所辖的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等郡的沿革做了通代的详尽考察,使其变迁的分辨率精确到“年”,为进一步从事东汉政区地理的全面研究提供了基础。
彭建英《东汉比郡属国非郡县化略论》(《民族研究》第5期)从东汉比郡属国的设置背景、管辖对象、内部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东汉比郡属国问题,认为它是东汉王朝管理归降少数民族的一种羁縻制度,就其性质而言并未实现郡县化。
此外,这方面的论文还有万昌华《郡县制起源理论的历史考察》(《齐鲁学刊》第5期)、黄金铸《论六朝岭南争取激增无滥置之嫌》(《学术研究》第6期)、郑宝恒《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论》(《湖北大学学报》第2期)等。
2、历史产业地理研究唐晓峰《鬼方: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一文认为,早期传世文献上的“鬼方”是殷商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不是如后世匈奴那样的骑马游牧民族,在山、陕北部发现的鬼族遗存证明了这一点;自新石器时代始,今山、陕北部长期以来是原始农业的分布地区,后因气候变化而逐渐演变为半农半牧地区。
李伯重《革命乎?虚像乎?》(《九州》第二辑)从方法论上分析了导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论所使用的“主导法”与“集粹法”的致命弊端,指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只不过是空间意识缺乏所导致的一个“虚像”,并力图求得宋代江南农业时空变化的“实像”。
高王凌《中国棉作分布的历史演变》(《九州》第二辑)重点研究了棉花传入中国后、尤其是清代棉花种植的地理分布,将棉花生产分作“自产有余且能大量外销”、“接近自给”、“不能自给”、“极少棉作”四类地区,发现全国约有70%以上人口的棉花需求都是依赖市场获得的,其中又有40%需靠省际交流,因此作者认为“把传统经济说成是‘男耕女织’、‘一家一户自给自足’,显然是不大合适的”。
辛德勇《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使用翔实的史料,探讨了三峡地区原始农业、宋元及其以前和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状况,最后总结出服务现实的三点经验和教训,认为“今后峡区的农业发展,必须借鉴历史经验,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路子,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山地资源”。
李令福《历史时期关中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相互关系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探讨了历史时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关中为例简要分析了两者的相互作用。
戴鞍钢等《中国近代工业地理分布变化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将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指出其地域分布始终没有突破偏于沿海沿江地带的基本格局,认为这种状况限制了它的社会影响。
此外,同类论文还有王双怀《明代华南的粮食生产及其地域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尹玲玲《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的渔业经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等。
3、历史城市地理与古城址研究应该说,历史城市地理是历史地理中最为成熟的一个分支,本年度的成果以古都研究居多。
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认为城市是文化的载体,都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化风貌的体现,汉长安城法天象地、灿若星辰,唐长安城周易礼制、政通人和,其规划思想反映了从天文到人文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