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人才开发的实践与探索[2]
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正朝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正在从“规模化”向“高质量”转变。
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新突破、新跨越,都亟需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纷纷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至战略高度。
为此,国内各个高校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实践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迈入普及化发展的新阶段,时代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到了突出的位置。
全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型构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相继开展了研究和探索工作。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已成为其亟需攻克的重大课题。
1有机化学思政教育意义应用化学专业主要研究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及应用,与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支撑作用。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的核心和灵魂,在百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有机化学研究成果占比达60%以上,在推动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从应用化学专业特点出发,深入挖掘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思政元素,探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创新,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甘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以竞赛为平台 育技能人才——国华台电开展技能竞赛促进人才开发与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力 。2 0 0 7 年 神华集 团举 办第七 届大赛 ,台 电的参赛 选手在 外 出参 加赛前 强化 培训 时发现 ,截止 阀 门检
台 电公司举 办 大赛坚 持高标 准 ,精心 搭建 培养 高技 能人才 平 台。大赛 试卷 按照职 业工 种技师 技 能 鉴 定规 范要 求组织 命题 ,各 工种 的 比赛题 型 、题量
和 比赛 时 间均和神 华集 团大 赛相 同 。外 聘大赛 评委
修实操 规范 要求进 行 阀杆 弯 曲度 测量 ,而选 手平 时 在检修 工作 中没有 实施此 工序 ,不会 测量 。 由于赛 前强 化培 训 ,使大 赛选手 学会 了阀杆 弯 曲度 的测 量
方法 ,在 神华大 赛 中一显身 手 ,荣 获 了管阀检修 比
摘要 : 人是 生产 力 中最 活跃 的 因素 ,员工素 质 的 高低 直接 决
与使 用 ,直 接 关 系到 企业 的核 心 竞争 力及 可持 续发展 。 台电公 司紧 紧扣 住推 进 企业 科 学发展 这 个主题 ,以技 能竞 赛为 平 台,把 岗位 练兵 、技 术 比武作 为提升 员工技 术素 质 、培 养人 才、发 现人 才 的有效 途径 ,努 力打 造
台 ,把 岗位 练 兵 、技 术 比武 作 为提 升 员 工 技 术 素
台 电公 司举 办技 能大赛 试 卷命题 外 委方 不介 入 大赛 , 阅卷和 实操 比赛均 委托 外聘 评委 完成 ,做 到
考 评 分 离 。监 考 人 员 由非 参 赛 部 门 的培 训 专 工 、 人 力 资源 部 和 纪检 监 察 部 负 责 ,做 到互 相 监 督 制
5 0 0 0 M W 。于 2 0 0 1 年3 月2 8 日注册 成 立 , 由中国神 华 能源 股份 有 限公 司和广 东省 粤 电集 团有 限 公司分 别
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22年第10期摘要: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广西工业技师学院提出充分运用校、政、行、企的教育资源优势,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平台下四方协同育人,实施“岗课赛证研”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创新与改革策略,以构建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双平台;四方协同;相互融通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10-0045-06一、研究背景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
要推动经济高质量与创新性的发展,将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
基于发展需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及大国工匠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的发展。
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将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将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
最终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能够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2]。
技师学院作为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培育了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在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
2012年起,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多次承办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形势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分析学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成效,为切实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经验。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校企合作缺乏内在动力,产教融合广度深度不足长期以来,因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仅停留在签约挂名、开展讲座、接收学生实习等单一和浅层次合作上。
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文章从对国内外几种主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入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这一模式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同时,也结合学校的实际,就如何实现这一模式提出了若干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开发基本特征高校为社会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涉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一个学校要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本校的办学定位等进行客观的综合分析。
而这种分析的基础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这种模式应该怎样去构建,进而怎样去实现等一系列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所谓模式一般是指可以作为范本或模本的式样。
故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人才培养的模本式样。
实际上当把模式作为术语时,在不同学科是有不同的含义的,给人才培养模式下定义也并不像上述理解那么简单。
那么,如何为人才培养模式下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呢?教育部在全国高校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下发的文件中是这样表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而教育部在200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课题总结报告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据,对不同的类型专业人才确定的教育与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可见,后者是较前者的更为深化的具体表述。
表达模式的方式有多种形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习惯于根据模式的特征,对其进行特征性的界定,如人们往往会从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如目标或规格)上阐述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也就出现了种类不同的表述。
如:国际上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模式。
其中“双元制”模式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学生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实践,以便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毕业后尽快顶岗工作。
电力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电力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成为电力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一线高级技能人才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才培养作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本文就如何完善电力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才培养评价激励设备、资金和人才的密集型是电力企业具有的共同特点,其中,具有高级技能的人才是推动电力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同时优秀的人才也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
所以,人才作为原动力,决定着电力企业能否生存,能否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能否可持续的发展。
要保障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就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2]。
近年来,电力企业已经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做了诸多研究和探索,在用人及薪酬制度上做出了一些改革。
但是随着电力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在高技能人才的储备、培养、评价和激励体系建设方面的不足日益明显[3]。
因此,有必要对电力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1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是电力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的增加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电力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取决于企业人员配置的质量[4]。
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着眼于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员工的发展既要注重个性化再培养方案也要注重激励机制,只有在良好的激励促进措施的指引下,给在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才能给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并快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1 实施高技能人才再培养方案在实施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时,应该主要针对知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三类人才,为了能有效组建一支专业的队伍,要严格控制对人才的考核、选拔和培训等环节,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全面加强建设人才队伍的工作力度,造就一支适合一线岗位工作且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储备的人才队伍。
“四新”建设背景下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收稿时间]2023-03-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72074117);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140067);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面上项目(20KJB630012);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2021SJA0351);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22年立项课题(2022-AFCEC-419);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22年度立项课题(2022-R-106219);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2021JSJYDJ02046);南京审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18JG039)。
[作者简介]郭红建(1977—),男,江苏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
August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大数据时代,传统审计思维、审计模式和审计手段亟待全面创新和优化,审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迫切,大数据与审计实务的不断融合对当前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章以“四新”建设理念为指导,围绕南京审计大学大数据审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审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研究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教学团队、教学模式改革等关键问题,为培养创新型大数据审计人才提供发展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四新”建设;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5-0111-03一、“科技强审”背景下的大数据审计实务需求开展一流本科教育,实施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四新”建设),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推进“四新”建设,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质量评价等方面对人才培养范式进行全方位改革,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应答。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作者:黄锦敬黄锦焕卢来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年第06期摘要:新工科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以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实践能力培养、跨学科融合与综合能力培养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经过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有效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市场和行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实践能力;跨学科融合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4)06-0159-030 引言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涵盖了多个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及云计算等,多学科的融合及岗位高要求给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的进步迅速,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紧密,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再次,用人单位需求除了具有理论外,还需要较强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能力。
此外,新工科的发展也需要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学生应具备从事创新研究和创业活动的能力。
虽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新工科背景下目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不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可能已经滞后,不能及时适应行业需求和技术变革。
专业教育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知识和技术,确保学生掌握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技能。
2)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
计算机专业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项目实践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共苏州市委办公室、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开发社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
中共苏州市委办公室、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开发社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1.08•【字号】苏办发[2009]1号•【施行日期】2009.0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中共苏州市委办公室、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开发社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苏办发〔2009〕1号)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全市人才开发工作,构建社会化人才开发大格局,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现就加快推进人才开发社会化进程提出以下意见:一、推进人才开发社会化进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推进人才开发社会化进程,就是要按照党管人才原则,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大力深化人事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整合全社会资源,加快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开发工作新机制,开创全市人才开发工作新局面。
推进人才开发社会化进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管人才”工作的创新实践。
21世纪是人才辈出、人才竞争的时代。
如何凝聚人才,引导人才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如何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加入党的队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是新时期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苏州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的迅速腾飞,传统的人事人才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队伍发展的要求。
推进人才开发社会化进程,就是要以社会化的人才开发工作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党管人才”新的工作思路,打破体制界限,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完善“党管人才”工作网络,拓宽“党管人才”工作覆盖面,服务全市人才发展需要,探索建立社会化人才开发和非公党建工作有机结合的“党管人才”工作新机制。
推进人才开发社会化进程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途径。
体制创新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湾区二三线城市高端人才集聚的探索与思考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01期No.01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世界经济看湾区,湾区经济看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国家间、地区间创新发展竞争的核心已转变为人才竞争,特别是对高端人才的争夺。
从世界三大著名湾区纽约、旧金山、东京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最显著的共同点之一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聚集度较高。
与之相比,中国的三大湾区起步较晚,湾区内产业集群效应、城市间协同效应、城市群的规模效应均没有形成,人才集聚能力相对较低,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总量低,且与国际人才接轨程度低。
即便是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的粤港澳湾区,其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劳动力占比仅为17.47%,远低于东京湾区的36.7%、旧金山湾区的46%和纽约湾区的42%。
国际化人才接轨更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际化和开放程度最高广州、深圳、香港,其国际化人才占比分别为0.2%、0.36%、8.6%,远低于硅谷的50%和纽约的36%[1]。
体量不大的高端人才多集中在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北京等一线城市,湾区中的二三线城市高端人才占比更低,如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渤海大湾区中大连、唐山、秦皇岛、威海,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宁波、嘉兴、绍兴和舟山等,由于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科创优势等不突出,在区域人才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技术人才和高端人才急缺。
这不但影响其自身发展,也极大影响了湾区整体发展。
如何解决二三线城市发展中的人才问题,对实现湾区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制约湾区二三线城市高端人才集聚的因素1.经济和产业化水平低,创新动力不足,人才吸引力弱。
湾区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低,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投入少,导致其发展创新动力不足,人才吸引力弱,在区域人才竞争中一直处弱势地位。
“招才引才难,留才更难”是当前二三线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并发挥人才作用的设想及举措
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并发挥人才作用的设想及举措探索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设想及举措,是推进人才工作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立足当前形势,推动康复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探索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设想1、探索建立引进人才并发挥人才的作用,是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现人才工作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
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人才工作不断推进自身的科学发展;必然要求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人才作用充分发挥放在首要位置”。
这充分说明发挥引进人才作用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设想,进一步把握人才作用发挥内在规律,找准影响制约的关键因素,研究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举措,形成协调高效的发挥人才作用的举措,对于促进整个人才工作意义重大。
2、探索建立引进人才并发挥人才的作用,是发挥以用促引,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的现实之需。
人才引进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提供的用才空间和引才力度。
探索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设想,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作用,将有利于巩固人才引进成果,促进人才引进工作的可持续发展.3、探索建立引进人才并发挥人才的作用,是发挥人才保障和支撑作用的有力之举。
要推进我院康复事业的建设,必须以人才支撑和引领发展,切实为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我院推出的“人才特区”政策明确了在推进康复事业发挥人才保障和支撑作用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其中专门强调了要根据我院需要,实施康复事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康复事业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着力借助智力优势,发挥引领作用,助推康复事业。
这一措施的提出,需要我们抓紧研究引进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激励手段、保障措施,切实形成协调高效的工作举措,努力促进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企业人才标准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08企业人才标准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谢 劼(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人事部,北京 100728)收稿日期:2018–06–05。
作者简介:谢劼,高级经济师,1995年毕业于中国 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主要从事人才管理、薪酬管理、干部管理等工作,现任中国石化人事部副 主任。
摘 要:分析了人才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以“3D +E ”人才标准模型为核心,从成长通道优化、标准要素开发、人才评价认证等方面构建人才标准体系,围绕人才招聘选拔、培养开发、配置优化、分类评价等领域提出应用方案,实施推广应用效果评估,提出优化提升和深化应用方向路径。
关键词:人才标准 企业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S 企业近年来积极引进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着力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开发形成涵盖不同板块业务、职位序列、岗位层级的人才标准体系,人才管理开发和人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推动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 人才标准体系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人才标准是从事某一工作的任职者所需承担的角色、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及应达成业绩目标的集合[1],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体现了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岗位要求和员工能力特质。
建设人才标准体系,对激发人才动力活力、提高人才使用效能、提升人才管理水平、推动人才工作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1 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点党的十九大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人才强国”[2]。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鼓励各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健全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的人才评价标准。
从知名企业发展趋势来看,微软、华为、联想等企业均以建立人才标准体系为基础,与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各模块嵌入衔接、有机融合、递进推动,形成“以人为中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支撑企业业务发展战略。
2023年广西公需科目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答案
2023年广西公需科目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共40分)1.一些()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
A一线城市B大型城市C省会城市D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正确答案: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2.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有一批开拓者。
A新兴前沿交叉领域B人文领域C教育领域D外交领域正确答案:新兴前沿交叉领域3.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劳。
A高层次人才引进B人力资源配置C人才结构优化D人才自主培养正确答案:人才自主培养4.《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提出,把()和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A公有制经济组织B非公有制经济组织C中外合资经济组织D外资经济组织正确答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5.各级党委(党组)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广泛去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A机关单位B社会力量C国有企业D志愿队伍正确答案:社会力量6.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
A雁阵格局B中心圈格局C梯形格局D“一三”格局正确答案:雁阵格局7.()认为人才聚集有五大推动力:即创造性工作的丰富性;企业家能力生产的可能性;容易识别知识的消费者;容易识别知识的供应者;未来提升空间。
A佩鲁的增长极理论B泰势的人才聚集动因理论C戈特利布的舒适度人才聚集理论D凯恩斯的就业与经济增长理论正确答案:泰势的人才聚集动因理论8.根据《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对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基地,注重评估()的质量和效果。
A数据资源收集B数据资源供给C对外服务D人才服务正确答案:人才服务9.《关于优化科研管理调高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由科技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2018年底前对项目、人才、学科、基地等科技评价活动中涉又()的做法进行清理,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
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
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
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
标签: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
2005年7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教授时,钱老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这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1]。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政策和措施。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上述定义出发,笔者认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含以下3层意思:1.建立或构筑这一模式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关于创新和加强人才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于创新和加强人才工作的几点建议马奇学区南徐王小学张淑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致力于理论体制机制等的创新。
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自身建设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能否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于能否为党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红色接班人,关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那么,怎样创新和加强人才工作?就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要认识开展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
古往今来,人才问题至关重要。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领导人才的竞争。
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动力,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推进的时代。
当今世界呈现出三大特点,经济全球化、体制市场化、发展知识化。
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含量已经占到经济总量的60-80%。
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是汇聚了全球40-50%的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
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世界各国对资源的争夺,正在从以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源为主。
高素质人才愈来愈成为各国、各地区争夺的焦点。
现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纷纷制定出新的人才战略。
如美国提出要培养新世纪的美国人,让留学生进入美国;德国扩大“绿卡”进入范围;日本提出要培养世纪通用的日本人;加拿大提出要培养21世纪的接班人;韩国提出要以头脑强国等等。
发达国家为了满足自己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千方百计地诱使发展中国家人才资源向发达国家流动。
国内的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从发达地区的情况可以看到,人才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决定着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竞争力的强弱。
加快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
表彰优秀农村人才、加快农村人才市场建设 、完善
农 村人 才服 务体 系等 工作 上 ,统 筹调 整 、合 理划 分 各 业 务部 门工作 任务 和 服务 的责任 ,形成 各业务 部 门上下 联 动 、通 力 合 作 “ 心往 一 处 想 、劲 往 一 处
纳入各 类人 才、专 家 的培 养、管理 、使 用 范 围。
为基层解决 了教学的实际问题。 专 家服 务 团活动 面向农 村 贴近 农 民。2o 06
— —
年经州委 、州政府批 准组 建了 “ 山州专 家服务 凉
团” ,分 工 业 、农 业 、水利 、教 育 等八 个 组 ,全 面 开展 了多项 目的 服务工 作 。今年 初专 家 服务 团畜 牧
体到了农 民,使我州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有了长 足 发展 ,为农村 人才 成 为促进产 业结 构调 整 、推 动 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 。
— —
户、县乡基层畜牧科技人员的欢迎。
— —
农村人 才评 价体 系开始建 立和 完善 。一 是
农村 人 才开发 工作 新格局 初步 形成 。为 了
加大 农村 人才 开发 工作 的力 度 ,组织 、人事部 门在 编制 农村 人才 开发 规划 、培训 农村 人才 骨 干、制订 农村 人 才评价 办法 、开展农 业技 术职称 评定 、选拔
进一步建立了农 民技术职称评定体系 ,州人 事局 、 州 职改办 从 20 便 在 全州 启 动 了农 民技 术 人 员 00年
6 6 决 策 咨询 通 讯 ・ 1 第 7卷
创收 2 多万元 ,不但带 动了社里傈僳族群众依 靠 o 旅游项 目创收脱贫致富 ,还 自己出钱为社里修建了
支 部活 动室 。会理县 铜矿 村党 支部 书记 董 以军 ,不
创建新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创建新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
因此只有建立起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才能为有效开展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设一流技能人才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探索一、创建新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意义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将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由政府认定改为实行社会化等级认定,接受市场和社会认可与检验。
这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的一场革命。
改革初期是以取消职业资格为开始,最终,水平评价类的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退出职业资格目录。
但是,技能评价是社会需求,原有证书制度退出后的空白需要尽快填补。
因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定,按照“先立后破”、退进结合原则,积极推进新型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构建。
经过五年的探索,技能评价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基本确立。
在这个制度框架中,市场导向是基石,这是新的制度框架有别于原有制度的根本所在,市场导向的确立,有利于破除对技能人才成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制约,促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也决定了必须改变认证主体和认证方式,即要“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从而实现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上的根本转变。
大力推广企业自主评价是建立市场导向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关键措施。
技能人才是活跃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和价值的创造者,他们的思想品德、技能水平要在生产实践中体现,也必须靠生产实践来检验。
技能不是抽象的、书本上的、题库中的,必须体现在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也只有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创造价值,才是真正的技能。
同时,对技能人才的评价是综合性的,不仅对技能的评价离不开生产实际,对其思想品德、劳动态度、工作业绩的评价,也必须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只有考核其在生产实际中的表现,才能予以准确的评价。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1+X到1+∞——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1+X 到1+肄———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周雪来,夏旻雯*,范成新,鲍庆军(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江西南昌330041)作者简介:周雪来(1987—),女,汉族,江西九江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财务和审计。
范成新(1978—),男,汉族,江西南昌人,管理学硕士,副教授,高级“双师型”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
鲍庆军(1978—),男,汉族,浙江丽水人,法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团文化。
*通讯作者:夏旻雯(1988—),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互联网营销、教育管理。
[摘要]随着职教本科建设的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育体系不断完善,以“学历+技能”双通道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各高职院校急需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1+X 课程体系。
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分析该校基于1+X 证书考评工作,通过重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打造“双师”团队、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起适应现代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探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职业本科;1+X 证书制度;技术技能人才[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4)08-0158-042019年12月,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教育部批准,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次年6月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职业本科院校。
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共计1578所,其中本科层次院校33所。
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以上,职业本科院校将达到150~200所,在此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如何培养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新型人才,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本文基于1+X 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结合当下职业本科院校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马致明,栾静,杨勇,李海芳(新疆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摘要:针对新疆地方高校在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关键要素的系统研究,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融入教学团队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双赢格局,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创新驱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需求的计算机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探索;计算机类专业;新疆地方高校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6-0097-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Computer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MA Zhi-ming,LUAN Jing,YANG Yong,LI Hai-fang(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4,China)Abstract: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Xinjiang,through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is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After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an all-round and three-dimensional training mechanism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constructed.The win-win situation of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has been achieved,and a large num⁃ber of computer innovation talents who adapt to innovation driven,meet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have been trained.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exploration;computer major;Xinjiang local universities1引言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不但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人才开发的实践与探索华丰煤矿陈尚本人才是一种宝贵的战略资源,是市场竞争中最具潜力的砝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加快人才开发不仅可以通过创造成本领先和产品优势来提高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一个发展良好的人才资源管理系统是蕴含了企业竞争优势中难于交易和模仿的、稀有的、特定的一套资源和能力。
因此加快人才开发对提高国有煤炭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华丰煤矿加快人才开发的实践与探索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华丰煤矿加快人才开发采取的主要措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企业只有加大人才投入,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吸引、培养、使用和留住各类人才,使人才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华丰煤矿在加快人才开发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倡导终身学习,全员分级培训企业人才除了挖掘发现、招聘引进外,主要靠自己教育培养。
华丰煤矿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导向,积极倡导全员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员工在对自身职业进行长远设计的同时,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建立健全了“岗前培训制度”、“岗位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导师带徒制度”、“培训效果评估制度”、“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教育培训制度,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将全矿员工分为矿副总以上高层管理人员、科区级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班组长和一般员工五个次层,实行全员分级培训,每个层次必须达到规定学时和积分。
坚持脱产培训与业余培训相结合,公共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网络学习与电视远程教育培训相结合,做到优秀人才优先培训,急需人才加快培训,关键人才重点培训,骨干人才提前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既重视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又注重对员工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及能力方面的教育,并将“培训、使用、待遇”进行一体化考核,形成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浓厚氛围,促进了人才脱颖而出。
2、开展导师带徒,鼓励岗位成才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和特点。
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同其他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一样,应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即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华丰煤矿按照一年学成手,两年成骨干,三年出人才的要求,根据员工年龄、学历、性别、阅历等不同结构,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消费、提升、再利用的循环链条,以签订导师带徒合同的方式,使不同层次的人才都能找到最佳舞台和伙伴,实现了人才集约化利用。
矿规定,老工人与新工人、工人技师(包括高级技师、首席技师)与技术工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与大中专毕业生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结成一帮一、一带一的对子。
通过这种分阶段、按层次、有计划、有目标、循环辐射式培养方式,盘活了现有人才,达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同时矿规定,从2006年起,对取得集团公司技能大赛较好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集团公司奖励标准进行对等奖励;对被集团公司授予“首席技师”、“技术标兵”称号者,每人每月分别给予400元、300元的岗位津贴;对获得矿技术比武一、二、三等奖的个人分别按2000元、1500元、1000元标准奖励;对导师带徒年度考核为优秀、合格者,分别奖励师徒1000元和500元;对被矿聘为“高级技师”、“工人技师”者,每人每月分别给予150元、100元的岗位津贴;对被矿聘为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每人每月分别给予60元、40元的岗位津贴。
通过采取这些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加强校企联姻,多举激活人才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企业领导者的第一责任。
华丰煤矿自觉地把加快人才开发,提高员工培训纳入“一把手工程”,当作企业保持后劲、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校企联姻,先后与集团公司职工大学、技工学校和山东科技大学等院校签订了员工定向培养协议,实现了“变招工为招生”,储备了充足的后备人才。
二是采取多种渠道从高等院校招聘企业急需人才,并给予具有大专以上毕业文凭者报销学费、照顾住房、提高薪酬等优惠政策,使他们来者安心,留者舒心。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盘活现有人才。
鼓励在职员工带薪参加矿急需专业的脱产学历教育或专业进修学习;对在职员工参加自学考试、函授教育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
四是建立一套适合企业特点的人才管理机制,包括具有激励功能的薪酬福利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用人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奖评制度等,如对各类模范、标兵、重大贡献者和各类重大科技成果、管理成果的获得者进行重奖;对优秀班组长每年给予7—10天的荣誉休假。
同时积极把人才放到关键和重要岗位上,选拔任用干部时优先考虑各类人才。
五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工作的环境,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关心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愿意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4、推行干部直选,完善品绩考核企业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选好用好并发挥好企业各级管理干部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今年根据集团公司要求,华丰煤矿在矿产公司推行了区队长和班组长直选竞聘工作。
通过直选竞聘分别有15名区队长和246名班组长实现继续连任,有3名区队长和25名班组长落选解聘,有4名新人脱颖而出当选区队长,有25名工人当选班组长。
推行区队长和班组长直选竞聘,实现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三个突破”和“三个转变”。
一是突破了干部选任的部门行为的限制,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把组织行为与群众的愿意很好地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又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
从根本上杜绝了利用权力进行交易和跑官要官等问题,实现了由少数人选拔干部向多数人选拔干部的转变;二是突破了身份界限,不拘一格选人才。
既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范围,又为人才脱颖而出造了公平的环境,充分体现了竞聘人员的积极进取意识和行为责任,实现了由“让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三是突破了“一纸定终身”的干部制度,使干部能上能下、能下能上,做到了“上”的群众满意,“下”的个人服气,营造了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实现了由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为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和改进对各级管理干部的考核,华丰煤矿制定了《管理人员品绩考核办法(试行)》。
该《办法》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按照“德、能、勤、绩、廉”五项考核内容,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测评相结合的百分制方式(即定量考核占80%,定性测评占20%),区分类别和层次,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品行和业绩做出全面正确的考核评价,并将每名管理人员的品绩考核结果作为选拔、培养、聘用干部、职称评聘、工资晋级、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通过品绩考核实现了“三个结合”,一是把党管干部原则与引入竞争机制有效地结合,发挥了竞争机制的导向作用;二是把干部的选、用、管有机地结合,实现了全程监督;三是把岗位、绩效与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广大管理人员“想事、干事、成事”的积极主动性。
二、华丰煤矿加快人才开发取得的显著成效1、人才资源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以来,华丰煤矿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做到选才有计,育才有方,用才有道,留才有路,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一是矿通过各种渠道,从省内外中高等院校招聘了大学本科生45人,专科生81人,中专生34人,技校生53人。
二是矿先后与山东科技大学、集团公司职工大学等高校签订委培协议,有14名员工参加了脱产大专以上学历教育。
三是矿与集团公司技工学校签定了424名定向技校生培养协议,已有238人进入工作岗位实习。
四是积极鼓励在职员工进行后续学历教育,现有在读函授大学本、专科生520余人。
五是实施导师带徒工程,已有68名技术工人被纳入后备工人技师培养计划。
六是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已取得或正在完成EMBA和MBA硕士学位。
目前,全矿已拥人378名经营管理人才,676名专业技术人才,332名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2006年以来,华丰煤矿通过开展全员分级培训和职工技能大赛,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一是本矿自办各类培训班132期,培训各类人员7846人次。
二是外派685名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工程技术、党员干部参加了上级单位和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
三是有360名员工参加了中高级工培训,并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先后聘请8位专家教授来矿咨询讲课,举办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讲座16场次,参训人员达4800余人次。
五是连续两年在全矿范围内开展了职工技能大赛,参赛人数达8000余人次,其中2006年华丰煤矿在集团公司举行的职工技能大赛中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的较好成绩,并有28名员工进入集团公司专业前6名。
另有30名员工在泰安市举办的职工技能大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
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006年,华丰煤矿完成销售总收入17.23亿元,实现利润1.08亿元,2007年预计完成销售总收入21亿元。
三、华丰煤矿加快人才开发的几点体会一是必须做到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统一。
企业发展战略对人才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起着内在的决定性作用。
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职能战略,在制定和实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环境和企业现有人才资源状况。
通过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环境、企业人才资源状况的分析,预测人才资源的供求状况,平衡人才资源的需求,制定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和具体实施计划。
二是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原则和机制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要建立市场需求导向型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
企业人才资源配置的数量、结构、质量都必须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并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企业的人才资源。
要坚持动态配置人才资源的原则。
因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对人才资源的需求也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包括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要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原则。
企业工资分配要按照效益优先、分类管理、主体倾斜、兼顾公平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关键岗位、特殊劳动、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倾斜的工资分配政策。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是必须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特点的人才动态管理机制,推行岗位责任聘任制,运用目标和岗位激励人才,以岗位聘人,以“德、能、勤、绩、廉”择人,使各类人才上岗靠竞争、在岗有考核、期满要鉴定、再聘凭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