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

合集下载

教育的初心李镇西读书笔记(3篇)

教育的初心李镇西读书笔记(3篇)

第1篇近日,我有幸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初心》一书。

这是一本充满教育情怀、富有哲理的著作,它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教育初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阅读此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初心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的初心,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这句话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的初心不是追求分数、排名,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慧能力和担当精神。

二、教育的使命教育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指出,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育的实践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分享了他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他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

以下是我对书中提到的几个教育实践方面的总结: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李镇西老师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提倡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他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培养他们善良、诚实、勇敢、负责任的品质。

2. 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他提倡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四、教育的反思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反思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应试教育、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他认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关注这些问题,积极改革,让教育回归初心。

《做最好的家长——李镇西教养女儿手记》

《做最好的家长——李镇西教养女儿手记》

读书笔记《做最好的家长——李镇西教养女儿手记》谢少华这个假期的第二本书又看完了,《做最好的家长——李镇西教养女儿手记》,一共分八个版块,分别是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开始;好习惯在小学阶段养成;帮助孩子战胜学习挫折;让孩子拥有美好品格;怎样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培养孩子的世界胸襟和中国情怀;从学会写作到学会做人以及陪孩子走过高中、走向成熟。

不论哪个版块都有丰富的事例来加以左证,当然方法更多,但是套用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就不一定合适。

佩服他的女儿——李晴雁那么懂事、勤奋、刻苦,当然是作为父亲的李镇西老师的“最成功的作品”。

也因为有了成功的李晴雁,他的《做最好的家长》才更有说服力。

作为教育者(教师和家长)真的应该认真学习,细细体会,好好揣摩,甚至可以“借用”。

比如“好习惯在小学阶段养成”,一方面要让孩子永远快乐地学习:宽容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学习信心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不要在攀比中视孩子为“笨蛋”,把周末的欢乐还给孩子,熏陶孩子的书卷气,日常生活中的“磨难教育”,把规则变成习惯和性格;第二是告诉我们孩子应该有怎样的学习习惯: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学习计划要切实并严格执行,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树立紧迫的时间观念,善于归纳整理学习资料和乐于与他人交流学习。

每一条我们都可以借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并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用终身。

在教育孩子(包括学生)的过程中,我自己更看中的是品格的形成。

我认为一、孩子,善良最美!“以帮助别人为快乐,首先做一个善良的人,《爱的教育》不朽的教育圣经,聆听苏霍姆林斯基讲《做人的故事》,非功利地爱身边的人,把爱心献给无愧于享受爱的人,为远方的失学同龄人捐一份爱心。

”二、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从生活细节中学会尊重,请尊重孩子应有的自由权利,怎样才是真正的尊重老师,不妨和孩子一起追星,尊重普通的劳动者。

”三、鼓励孩子关心班集体,“为集体服务并不是吃亏,奖励热心奉献中失意的孩子,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给当班干部的孩子做顾问。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我觉得要做最好的老师: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要善于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品质,同时也能培养出学生这样的品质。

想要培养出这样的品质就必须对我们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有创新的意思和丰厚的文学底蕴。

因此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看作是自己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我们要学习老师的这种精神,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过学习,把这个养成一种习惯。

作为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作为学生的榜样,去引导和督促学生多看书,多学习。

把这些培养成自己和学生的一种习惯,让自己和学生们都体会到读书和自己写作的乐趣,并且分享给大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因此对待学生要有奉献、理解、平等的。

教师首先要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让它不断的照亮,直到照亮整个自己。

同时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然后,要做最好的老师。

每个老师都有过作为一个伟人巨匠的梦想,但是想成功并没有那么容易。

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最好的老师呢,需要我们一点点的积累,发扬水滴石穿的精神,慢慢的积累,最终定会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也是最好的老师。

要不停的拿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做对比,对比今天有没有进步?有没提高?今天有没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要不断的自我思考,这样才能进步。

每天都进步一点点,经久累月之后你会发现前进的便是一大步。

我们要对做最好的老师这个目标充满着激情,同时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敬畏的态度。

因为你不仅要做自己心中最好的老师,也要做学生心中最好的老师。

也许没有最好,但是我相信未来总能够越来越好,成为自己心中最好的教师,让自己以后在教育的生涯之中做最好的自己,也不枉费以后桃李满天下的自己。

最后,作为一个老师应该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对教育的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感,要将自己的生命融于人类和民族的发展之中,不断提高自己,警醒自己。

读李镇西《班主任工作手记》

读李镇西《班主任工作手记》

读李镇西《班主任工作手记》认真阅读了李镇西的《班主任工作手记》使我真正领略了一位教育家所带给我们的深动一幕幕。

我以为:教师只有从教育工作中体会到了幸福感才能永远热爱它,才能更好的奉献于它,才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归宿感。

我衷心希望尤其是像我一样的青年教师对“师德”这个主题能够更多地在工作中体会到,并幸福着,而不仅仅是辛酸与泪水……如果说毕业时的我是凭着一时的冲动,凭着对人民教师的神往毅然选择了这个职业的话,那么现在的我更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幸福感使我筑起了坚定的信念:没有干不了的事,只有不去干的事。

我们班中有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基本上是不关心或不懂得关心,或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要怎么做,或动辄打骂,因此引导家长是非常必要的。

在实践中我对家长总结了三句话: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多帮助;少包办,多民主。

经过多次引导,家长和子女之间多了一份关爱和理解,家、校、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教育管理也更加相得益彰了。

我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和班上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

对每一篇课文,我都要下工夫去找准最佳切入点和最佳兴趣点,充分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

课上,我总是以饱含激情的语言,于幽默处放声大笑,于精彩处啧啧赞叹,于动情处潸然泪下,因为“要想学生被语文课打动,教师自己首先要被打动”。

教师的职业是美丽的,在孩子们眼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这种美丽,尽管岁月会在我们眼角刻画皱纹,但是,我们却用岁月美化人生。

蜡烛般的消耗,粉笔般的磨损,铸就的是教师职业的灵魂。

把爱与奉献给永远的孩子们,我们就会永远年轻,永远美丽。

深深地爱着这首诗:有一首哥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道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帜热德太阳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播撒着希望……比起教育家来这些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我相信,我正努力着,用我的信念努力着。

读《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一书有感

读《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一书有感

读《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一书有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一书有感
文/魏方
李老师这样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才!
李镇西老师以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例,以爱心、民主和尊重为核心家教理念,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好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挫折的超越、善良人格的塑造、坚强意志的磨炼、青春期教育、“代沟”的化解、读书习惯的养成、传统文化的熏陶、高三冲刺阶段的关照……为各阶段孩子的家教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李老师的女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苦恼、挫折都有普遍性,而李老师和女儿共同克服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做法,对于千千万万孩子和家长是极好的提醒:也许你的孩子很平凡,但是,只要你有良好的家教方法,与孩子共同努力,你的孩子就会脱颖而出,成大器!儿女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也是幸福,。

读李老师的这本教养女儿手记,我懂得如何让孩子树立自信心,走出自卑的阴影;我赞同“家长也是教育者”的道理;知道孩子的学习生活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要一路和孩子摸爬滚打,相互理解,一起挺过;在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期学会倾听孩子的申辩。

李镇西老师说:写这本书是让以后长大了的女儿感受到父母之爱。

这也是一种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最好的素材。

写孩子成长日记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的过程。

”在成长日记中,李镇西老师诠释了他的爱心教育,让孩子学会爱父母,爱自己,爱一切值得爱的人和生命教育,即让孩子理解成长的艰难,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以及家长的反思教育。

看了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做个合格的家长,也帮助我学会做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更能理解孩子的老师。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李镇西教学教学随想录及笔记

李镇西教学教学随想录及笔记

李镇西给年轻老师推荐的十本书《爱心与教育》《做最好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自己培养自己》《教育为谁》《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校长手记1: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李镇西校长手记2: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在这些著作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好老师”?什么叫好老师?课上得好,班带得好,分考得好,会转化后进生。

什么叫名师?在“三好一会”的基础上,能说会写。

而且,所有的好老师都不是别人培养的!如何把课上好?笨办法:把自己当做学生来备课,课前反复诵读课文,把课堂录下来,有所拓展,不拖堂,把自己交给学生评判。

巧办法:把学科与生活融为一体,增加教学的文化含量。

营造学术氛围,让学生动起来,充满智力挑战。

如何把班带好?多找学生谈心多搞活动和学生保持共同爱好以“法治”取代“人治”定期搞针对班主任的“民意测评”自己培养自己李镇西的专业成长模式:4+1“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

“一片爱心”:爱教育、爱孩子。

坚持日精进学习:多阅读(名著)、多积累每月写“月记”一篇。

题目为“我和”。

文体不限。

素材不出校园、不离教育、记身边人和事,书法真情实感。

文印室统一印制作文格式活页纸,全部手写。

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完美的高九五届一班:我曾经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浪漫气息,学生的生活不能只有考试和作业。

令我自豪的是,当初带这个高中理科班的时候,我同样面临升学压力,也要考虑如何才能完成上面给我的升学指标,因此也补课,也排名,也模拟,也不停地找踩线生谈心……让职业充满着诗意,把教育编织成童话。

一个日子,一个孩子,就是教育。

擦亮每一个日子,陪伴每一个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

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就是一个幸福的老师。

我们要把三年怎样的时光,留给孩子未来的记忆?用每一天朴素的劳作,把一堆琐碎的日子铸造成伟大的人生。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致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

李镇西《我的教育心》读书笔记(通用3篇)

李镇西《我的教育心》读书笔记(通用3篇)

李镇西《我的教育心》读书笔记(通用3篇)李镇西《我的教育心》读书笔记(通用3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镇西《我的教育心》读书笔记(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李镇西《我的教育心》读书笔记1读了《我的教育心》这本书,我深深的为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而感动!李老师说:“永远保持现在这种纯净的童心。

这很难,但一定要保持,其支撑点是把教育当成信仰,不为名利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不能让自己的心生锈。

”李老师这颗童心的“纯粹”实际上就是叫我们不为社会世俗所纷扰,不为追逐名利而累心,不为利益受损而丧气,要将教育当成一种信仰。

如何能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呢?李老师给出5条建议:1、永远保持现在这种纯净的童心永远保持纯净童心的支撑点是把教育当成信仰,不为名利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不能让自己的心生锈。

我们的工作环境决定了我们大多数的时间是和孩子在一起的,让自己保持童心有很多种方法:和孩子像朋友一样谈谈心,聊聊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有机会的时候加入到孩子们的游戏队伍中,放飞童心,感悟童真、童趣;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看他们喜欢看的书,和他们一起说一说对书中故事的理解,对人物的感受,会无形间拉近和孩子的心灵距离,也会让你自己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只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都要去尝试,要把纯真保持到永远。

2、要有爱心有人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我们很多老师其实也是有爱的。

真正的爱应该是不仅爱分数结果,更爱学生成长过程;不仅爱“优等生”,更要爱“学困生”;不仅爱学生的聪明乖巧,更要爱学生的贪玩调皮;不能爱少数,而要爱所有我们要将自己的爱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浇灌到所有孩子的心田。

3、要善于积累智慧李老师说,帮助学困生的过程正是积累教育智慧的过程。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

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

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

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手记后感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手记后感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手记后感想必大家已读过这本书,但关于我而言这是第一次阅读他的书籍。

说起读教育专著,说实在的关于我从教15个年头,还真是头一次这么认真细心的阅读完一篇以手记方式的教育著作。

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获得宏大教育成功的故事。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事迹震撼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尤其像我如此有着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的老师,他的教育行为及教育观都深深刺痛我心灵深处。

让我反观十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历程里,是否有像他那样衷爱着小孩的一颗心。

在他眼里一位好老师的根本条件确实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更应该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

然而,我边读变思索着,并反观本人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让我从李老师诸多和学生感情故事中汲取精华,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读过李镇西老师手记一“爱心与童心”随想后,事实上,我们就必须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爱学生,就要擅长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本人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之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如此尝试过,确实效果是非常好,但是与学生做朋友这个“度”要把握好,这是我在与学生一向所坚持的地点。

就这个“度”而言,我在刚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就有老老师对我说过,“小学生对新来的老师非常是生疏,你可在他们面前先树立威信,和他们交流时要把握好这个尺度”。

如此一来不是走进学生,而是疏远学生,就谈不上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

在还有,学生平时愿意亲近我或主动与我交流的学生我都能像朋友一样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但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而言,面对的只是一周3—4节体育课,跟他们交流的时间事实上并不多,在我们眼里与学生眼里,我不并不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因而没能像班主任老师做到像学生父母那样关心与关爱。

看完李镇西老师与学生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之后,我想那些都是我们的误区。

不断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由于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

爱心与教育手记六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手记六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手记六读后感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老师对学生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挂在嘴上的爱。

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请学生去家里做客,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游山玩水走;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发自肺腑的爱。

当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些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吧我们当做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

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

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

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寒假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他运用了手记的方式来呈现。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被李镇西老师带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里,又或者是在观看着某部教育性的连续剧。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真爱。

特别是对后进生,他也始终如此。

在他的手记二中描述的是他自己与一个后进生的故事。

在文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离开了后进生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4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4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4篇《爱心与教育》一书的作者是李镇西。

该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欢迎大家阅读!《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一)在弥漫着浓浓年味儿的春节期间,除了大饱口福,还不忘加餐精神食粮。

这不,拿在手里的是这样一本书,书名是《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李镇西。

打开书,一页页翻看下去,因为是手记,所以读的过程并不艰涩。

相反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开篇了就想一读到底: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

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其实李镇西的素质教育探索并不空洞,并不理论化。

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所以当有人问他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时,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李镇西的博客名是“风中芦苇在思索”。

名字源于帕斯卡尔的一段著名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思想决定行动。

李镇西的可贵更在于他始终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并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观念、丰厚着自己的思想。

这里特别推荐的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

万同来自于离异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环境荒废了万同,使他在整个街道具极高的“知名度”。

而对这样的孩子,李镇西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动:抓住教育的良机经常与万同聊天,让万同体会“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帮万同赶走了社会上的小痞子,召唤回万同那颗孤独流浪的心,使万同感受到“每位同学才是我真正的哥儿们”。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及心得(精选10篇)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及心得(精选10篇)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及心得(精选10篇)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及心得篇1《做最好的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地阐述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捧起《作最好的老师》阅读的时候,犹如一股甘泉涌入心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

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带给我的是一次次心灵的震撼与感动。

一篇篇,一幕幕,李老师的育人之道是那么得匠心独具,与众不同,那里面凝聚着他多少心血与智慧呀!合上书本,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又仿佛浮此刻眼前。

开学入学教育,第一次与新学生见面,他早已给学生准备好一份礼物——一本书(他的作品《爱心与教育》)和一封信。

信中郑重地送孩子们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并解释它的深刻含义,这既是一种伟大崇高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平凡朴实的实践行为。

用精神撒播精神,以真情赢得真情。

他请同学们在心里默念一遍,并在黑板上写下这行大字,并结合初次见面所见一些学生的具体行为使学生看到这句话的含义,并期望每一个新朋友用自己的行动来注释这句话。

他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做人第一”的品德课。

能成为他的学生,是多么幸福和荣耀!为加强班级管理,他与学生共同制定了班级管理条例,并提议条例对班主任也作了一些规定:“凡每月对学生发脾气超过一次,或错批同学,或利用自习课讲语文,或下课压堂两分钟以上,罚扫教室一次。

”为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他严肃地对学生讲:“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老师怎能例外呢”两年过去了,从第一次“犯规”一个人拿起扫把,在教室里干得大汗淋漓而引起轰动,到之后他因各种“犯规”而五次罚扫地,大家都觉得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了。

有一年的教师节,他竟然向同学们索要宝贵的“礼物”,原先他是请同学们对他的工作提出意见,为了鼓励和感谢同学们,还要来个“有奖征谏”,要同学们不要坐失良机。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通用7篇)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通用7篇)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通用7篇)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通用7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1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是他25年教学经验的精华,这里面有他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如育人之道,走出教育误区,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在这里你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

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

感动开始于序言——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这样写到------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李镇西把他总结为三心三家:三心:1、拥有一颗童心:做最好的老师应该和学生保持共同的爱好,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拥着一颗童心,才能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内心,真正了解学生心里所渴望的,解决所需所想,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2、拥有一颗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师生之间有着互相依恋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老师,教育修养中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那就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

出于对孩子的爱,每个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现阶段应该做好哪些事情。

我们不是常说,对孩子的爱可以使一个教师聪明起来。

爱愈深,激发的创造能力愈强。

拥有一颗爱心,做最聪明最好的老师。

3、拥有一颗责任心:做最好的老师,关注孩子的成长,努力培养现代公民。

读《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有感

读《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有感

读《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有感读《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有感因为敬佩一个人,所以喜欢读他的书;因为读他的书,更加敬佩这个人。

这个人就是李镇西老师。

近日,我喜获李老师新书——《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书中的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故事,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回忆起曾经的故事。

读完此书,如果你是校长,你会学到管理一所学校的办法;如果你是教师,你会懂得如何让自己更优秀;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懂得家校合作育人的方法,学会如何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一、方向明确,定位清晰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常常会思考的问题。

李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正视并尊重孩子之间的差距和差别,符合每一个孩子特点的教育,就是好教育。

”在当校长时,李老师给自己、给学校发展确定的方向就是“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

围绕这一目标,他首先在学校开展了课程改革,大胆尝试教学模式改革、校内评价改革以及校外评价改革,以此来保证课程改革的成效。

他希望一切教学活动都能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真正让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享受成长的乐趣,成为最好的自己。

李老师始终牢记着自己的初心:做最朴素的教育。

李老师认为,教育是师生互相感染、互相影响和互相成就的过程。

所以,他在改革中耐心地去引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他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找到了办好教育的方向。

比如,他努力引导教师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教好每一个孩子,认认真真带好每一个班,在此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成长,发展了自己。

關于“特色”,李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提出的看法可能会打消那些想造“特色”人的念头。

但是这样的声音也会让校长思考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如何让自己办的教育成为真教育。

笔者希望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能在李老师的呼唤中成为回响在每个教育工作者耳边的座右铭。

李老师说:“朴素比‘特色’更重要,良心比‘品牌’更珍贵。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读书笔记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读书笔记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读书笔记最近,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李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以及他对教育的看法。

对我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师强调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颗爱心,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更是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爱心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进而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书中,李老师还提到了“只有心灵解放,思维才能灵活,人才有创造性”,这让我意识到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发挥。

我们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关注新动态,把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教育工作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书中的“民主教育”也让我深受启发。

李老师认为,民主教育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的教育。

在民主教育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成长过程,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共同探索、学习和成长。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能够促进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总之,《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爱心和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自身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发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好教育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镇西校长手记目录

李镇西校长手记目录

李镇西校长手记目录李镇西,一位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和全国改革开放的著名校长,以他满腔热忱的言语和行动,记录保存着他整个职业生涯的记录。

作为一位坚韧不拔的教育家,他为无数学童献出来的智慧和勤勉,让他成为一位贴近生活的教育家,他的手记记录了他精神的变革和他为追求更直接、更深刻的教育服务而付出的努力。

以下是李镇西校长的手记的目录。

第一部分代变迁第一章代变迁第一节后重建时期第二节两个大革命成就第三节型改革开放第二部分育实践第一章强乡村教育第一节强学生发展第二节动生涯规划第三节强教育质量第二章园文化第一节园活动第二节园公约第三节园文化建设第三章个性发展第二节我管理第三节文化交流第四部分革创新第一章育创新第一节育理念改革第二节技创新第三节学设计创新第二章学模式第一节授与异地教学第二节媒体教学第三节子教学第三章育体制改革第一节程改革第二节戒改革第三节校管理改革第五部分业发展第一章共关系第一节体交流第二节作共建第三节合协调第二章聊实践第二节体管理第三节体激励第三章区关怀第一节区建设第二节区管理第三节区服务李镇西校长是一位在社会教育实践中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在他创办实验学校并担任校长期间,他分享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思考和经验,为他的后辈们树立了一种教育理念,他的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足迹,他的手记成为当代教育者汲取教育精神的重要参照。

今天,李镇西校长的手记仍活跃在当代社会,他的追求、理念和精神仍然在浓浓的情感中给每一个教育者以启发,他的理念和追求仍在指引着新的一代教育者不断前行。

李镇西校长被教育界尊称为实验教育的先行者,他的思想被定义为“李镇西式教育”,以他对人类教育思想的精湛把握、对教育实践的深入探究,以及对当代教育理念的探索,提供了为当代教育者指导的方向和思路。

李镇西校长的手记的每一页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们都记录着他不懈的勤奋,他的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以及他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和社会关怀贡献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爱心与教育手记二

爱心与教育手记二

手记二再一次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的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这部分内容。

如何才能转化后进生,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由此可见,李镇西非常重视与学生的心灵的沟通和对他们的精神的感化。

尤其是能让这样的一句话能转化成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动,那就是“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这让我感受非常的深刻。

我被李镇西老师那颗热爱学生的心所感染,特别是对后进学生那种不离不弃,持之以恒,充满信心的工作精神所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教师也有有权发泄他的愤怒,任何一个有涵养的、受过教育的人也在所难免)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后进生是不幸的。

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

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是,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而李老师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李老师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走进万同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触及他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感化着他的心灵。

李老师用了一些更为实效的方法和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做着对万同的转化工作。

而万同也在李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关爱和帮助下艰难的前进。

正如李老师所说的:把教育主动权教给“后进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既允许其反复,又鼓励其进步,这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科学。

可以说万同是在反复中艰难的前进的。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规律,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也就没有文中那个语文成绩成绩76分,能主动弯腰拾起地上一个饮料瓶子,能在全校1700多名师生面前讲演的万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来叙述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全书共分为七个手记:手记一:爱心和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手记六: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手记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手记一、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想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答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而高素质的第一条应该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种情感,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情感。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就不只把我们当做老师。

这时我们获得的尊严,就不仅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朋友的尊严、同志的尊严、兄长的尊严、父亲的尊严。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情感依恋。

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立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爱心和童心,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其中故事之一,宁玮高考落榜后,李老师内心不安,通过书信与这位同学交流思想。

他给宁玮的通信中曾这样写道:“我从来就不认为没考上大学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

你的朴实、善良、与正直,我是永远忘不了的,同学们也是永远忘不了的;而且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这些可贵的品质也许会为你带来一些烦恼,但更会使你赢得人们的尊敬与信任。

”李老师的真诚和率直,一定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同学,虽然这位同学因种种原因没有复读,没有走进大学的殿堂,但是,走上社会的她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李老师永远是她精神上的教父。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不客气地说,离开了对‘后进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

”读着书中的第一段开篇语,不由心灵震撼。

如何才能转化后进生?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一)“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对于“后进学生”的“爱”应该是真诚的。

要把“后进学生”看做朋友一样去交往,当孩子们与我们产生了朋友般的感情后,我们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这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关键。

(二)“后进学生”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教给学生。

“教育者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

(三)“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后进学生’看作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

其中李老师转化“后进学生”的教育思想就与众不同,只要你看看两个标题,就不得佩服。

1)“‘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2)“‘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文中万同这位同学成功的转化就其教育思想实践的结晶。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素质教育”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

其中,当然包括对“优生”的培养。

面对“优生”,教师在深感“幸运”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绝不亚于对其他学生的教育。

如何“培养”优生?他说:激励“优生”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李镇西老师结合他自己的体会,认为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

引导学生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伟人、名人传记读物,让“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文中成功典型程桦、杨嵩、黄金涛同学都从成功人士的事例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应该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和分数,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让他们通过与班上的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适当淡化这类学生的“优生”意识,帮助他们去掉自我陶醉的“光环”,恢复他们作为普通同学的感觉,是使他们保持一颗纯朴童心的有效方式之一。

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

首先,不可将“优生”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

其次,“优生”担任班干部不宜搞“终身制”,而应合理轮换,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机制;另外,对“优生”犯错误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让他们习惯于挨批评,包括严厉的批评甚至处分;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多给“优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这当然不是说要有意让“优生”不断失败,而是引导“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有失利,而当“优生”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高分低能”的现象不是个别的。

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

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

李老师对“优秀学生”的教育不只注重分数,他探索出培养“优生”的六大方法。

尤其是练“优生”受挫心理,更值得推广。

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生”们,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受挫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

因此,提高他们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负重的心灵向谁求救?“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有人回答!”北京一位中学生这发自肺腑的声音,代表了所有中学生对目前学校德育的批评。

老师因自己传授的思想遭到学生反感而十分伤心,学生因自己关心的问题得不到老师的解答而万分苦闷。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感到离不开对方,然而现在都失去了对方!教师要优化学生的心理教育,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

青春期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有:一、创设和谐氛围1、建立师生和谐关系青春期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而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启迪”与“感化”便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

2、造就班级和谐环境。

心理学认识,人的情绪、情感和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反映,一般说来,一种环境或一些人如果能满足或符合我们的需要、观点与习惯,我们便会产生好感或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引起相反的情感。

二、开设专题讲座。

三、进行个别谈话。

四、保持书信交流。

五、推荐有益读物。

六、争取家长配合。

青春期心理教育,一直是班主任老师头疼的事。

李老师采取多渠道并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保持书信交流。

这种方式,比其他方式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文中那个自杀的女生名叫宁小燕。

她小学时是“小雷锋队的“女司令”;中学时,爱好广泛,文学,美术,都很优秀,是一个非常乐观、自信而且富于思考的少女!她是一个优秀的共青团员,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竟然“没有勇气和毅力继续前进”,而选择了死亡。

这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和伤感。

李老师是带着一种忧患的意识,用一种批评的方式来写本手记的。

他说:我在《她给我们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一文中对我们的教育发出了一声声质问,这绝不意味着我的教育就十分高明,因而可以居高临下地去指责其他的成长历程、思想轨迹和命运发展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把批判的解剖刀对准了自己的教育!我开始了反思。

而且这种反思一直持续到了宁小燕悲剧发生10年后的今天。

李老师主要反思的是德育。

他说:我之所以把反思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德育上,是基于这样的人世:既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对教会学生做人最直接的德育,我们理应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他主要针对德育观念进行了10个方面的反思。

1、德育目标:是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还是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2、德育内容:是唯上唯书,还是面对实际?3、德育教师:是“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4、德育情感:是长官,还是朋友?5、德育艺术:是“泥塑”,还是“根雕”?6、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还是以引导为主?7、德育过程:是虚假,还是真诚?8、德育环境:是封闭,还是开发?9、德育管理:“人治”,还是“法治”?10、德育评价:是片面测估,还是科学衡量?宁小燕自杀的悲剧,李老师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

宁小燕留下的日记和遗书,让人震惊。

她在自杀前,“带着对人生的幸福满足,怀着对死的美好向往,坐在江堤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咀嚼着磷化锌,同时又悠然地欣赏着周围如画的美景------”。

她的自杀给当前的德育教育敲响了警钟,揭示了德育教育所深藏的危机,值得每一个人思索。

手记六: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这部分内容是李老师写得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也是最为精彩的地方。

记录了他一段铭心刻骨的经历,是一个让人心痛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