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儒学“现代游魂”说
现代儒学是“游魂”还是“潜魂”?
中图分类号 : B 1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8 6 6 6 ( 2 0 1 5 ) 0 9 — 0 0 8 1 — 0 6
在《 现代儒学 的困境》 一文中 , 余英 时先生认 为现代儒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儒学 已成为
81
了。 现代制度究竟有没有完全 中断与儒学的关系, 尚是 一个 继续讨 论 的 问题 ,关 于这 一 点下 文再 另 行详细讨论 。 然而 , 即使儒学与现代制度之间的关
序, 因此 只有通 过制 度化 才 能落实 。 ” 【 l 】 】 舯既如此 ,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儒学 的制度化落实就能达 到儒学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目的呢?余英时先生 认为 : “ 我们常常听人说儒学是 中国文化的主流 。 这句话如果确有所指 , 则儒学决不仅限于历代儒 家经 典 中的教义 ,还必须 包 括儒家 教义 影 响而形 成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 1 ] , s s “ 儒学是中国文化 的主流” 与儒学“ 全面安排人 间 秩序” 是同一个意思 , 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余英时 先生认为儒家全面安排人间秩序 ,就在于儒学影 响 了中 国人 的生 活方 式 ,而生 活方 式特别 重要 的
李 世 平
( 西安市委 党校 哲学教研 部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4 )
摘
要: 余 英时先生指 出制度化 的儒学 已经死亡 , 基 于此他认为儒学亦 已死亡 , 成为 了一个“ 游魂” 。 他 的这一观点值得
商榷 。 儒学并不等于制度化的儒学。 制度化的儒学 虽然不再公开露面但却未死亡。 儒学的基本精神也不会 随制度化儒学的 消亡而消亡 。 现代儒学作为“ 潜魂” , 并没有游离中 国社会之外 , 它一方面继续潜存于现 实制度 的运作 当中 , 一方面仍然维持
余英时: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余英时: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我只是一个学历史的人,又曾幸运地参与了儒学文化的最后阶段”.余英时作为当代海外卓有建树的历史学家,以丰富的史料,对中国文化演进历史、内在规律作实证描述与客观考察,创建独到的文化建设观。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提出一个“韦伯式的问题”,开发中国文化矿藏,寻觅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伦理原因,在学术界发大音响。
他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主要体现于他的名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一、对“新教伦理”的诠释在余英时看来,韦伯的理论贡献在于:指陈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除了经济与社会的原因外还有文化与精神的原因,这样的一种原因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背景,这也就是所谓的“新教伦理”,也称为入世苦行(inner worldly as catechism )。
韦伯认为,加尔文的入世苦行的思想特别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他的研究在地域上侧重此种思想所波及的地区如荷兰、英国等地。
这一精神的基本要素被以下信仰公式所表达:勤勉节俭天职罪。
如余英时所表达,新教精神中包括了勤、俭、诚实、有信用等美德,但更注意鼓励人们“以钱生钱,而且人生就是以赚钱为目的,不过赚钱既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也不是为了满足任何其他世俗的愿望。
换句话说,赚钱已成为人的‘天职’,或中国人所谓‘义之所在’”。
这样的精神似乎是超越非理性的,“但更奇妙的则是在这种精神支配下,人必须用一切最理想的方法来实现这一‘非理性的’目的”。
他将韦伯思想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相比较,指出韦伯所论,自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历史理论,因此不可原封不动的套用于中国史研究。
但韦伯的理论又和马克思的理论一样,“其中含有新观点与新方法”,足以启发非西方社会的历史研究。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韦伯认为文化与精神也可以在历史运行中发生重要作用。
不过韦伯也不是“历史唯心论者”,他在肯定宗教对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认为资本主义不纯粹是宗教改革的结果。
谈余英时先生的几个方面
谈余英时先生的几个方面谈余英时先生的几个方面一、余英时先生关于近代学术的研究余先生的研究方向着眼于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时代的思想学术与知识人。
近代中国是一个大动荡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学人。
近代中国还是思想学术大繁荣,大昌盛的时代,各家各派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几乎再现先秦时期的繁盛景象。
余先生做为思想史学家,在这一领域同样有着许许多多的研究成果。
近代思想潮流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部分,他的整体是怎样的?余先生用中正的观点与客观求实的态度表述了自己的认识。
另一方面,近代学者之众可比繁星,像是胡适、陈寅恪、钱穆、杨莲陞、顾颉刚乃至钱钟书等人,余先生都曾有过涉足的文字。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遭遇了五千年未有之变,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成为了近代思想史的主角。
一般认为当时中国存在着保守派与革新派这两个对立的派别。
并且他们还代表着后人强加什么保守与进步。
余先生用客观的视角,提出了反对的观点。
他首先指出,在近代中国,不存在严格的保守派,任何人都在“变”,只是变的程度不同。
凡是主张渐进式变化的,便成为所谓“保守派”。
他举例说明像是章太炎、刘师培等所谓传统学人,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不是生避硬拒。
而是主张吸收,消化。
他们甚至直接身体力行,写出了成果。
这与人们那种主观印象中的“保守派”不得不说有着颠覆性的改变。
与保守派相反的所谓改革派,尤其是代表他们看法的“五四运动”,余先生也曾专文指出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像是胡适、鲁迅等人都有着非常好的国故学积淀。
他们思想观点绝不是脱离中国实际的,而五四运动之所以最后走向一种极端的反传统道路,在于五四运动没有能解决民主、科学中国化的问题。
然而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余先生都指出他们的同一问题。
即总是追随西方某一理论起舞。
想靠着西方哪一套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总是认为西方的理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其实西方的理论也是根据西方的实际情况总结而来。
不能硬套在中国历史上,但这却因当时的时代原因,成为了学界的通病。
说中——儒家拿捏分寸的智慧与中国现代化文化之建设
说"中"——儒家拿捏分寸的智慧与中国现代化文化之建设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儒家即基本上落于某种不名誉的状态。
“五四”时期这种不名誉常常与落后、保守、反动、阻碍现代化等联系在一起,而今天,这种不名誉却是通过与时代脱节、不能因应时代的问题和要求表现出来。
但在实际上,儒家言“中”、“致中”的活“精神”仍在当今发生作用,传统儒学到今天依然是作用于广大民众之间的“精魂”。
儒家的“中”是一种行事方式,也不可否认,由“致中”所表现的无确定性的行为方式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弊病。
标签:“中”;儒家;中国现代化文化之建设一首先,我将从列文森尤其是余英时先生的儒家“游魂”说引出问题,认为儒家言“中”、“致中”的活“精神”仍在当今发生作用;其次,我将检讨儒家“致中”的实质及其潜藏的问题,并分别以荀子和黑格尔作对照;再次,我将简略地说明由“致中”所表现的无确定性的行为方式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弊病。
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儒家即基本上落于某种不名誉的状态。
五四时期这种不名誉常常与落后、保守、反动、阻碍现代化等联系在一起,而今天,这种不名誉却是通过与时代脱节、不能因应时代的问题和要求表现出来。
无疑,将儒家的这种不名誉状态斩截得更为分明,甚至推向极端的,列文森算是其中一个。
依列文森,“儒教集团在荆棘与环境下正走向崩溃,它们的鼓、锣被抛在一边,置于腐臭的杂草与废物之间。
数千年来赋予孔夫子的神圣色彩消失了,而且没有人试图挽救之”。
果如是,即儒家思想乃以自身之死成全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
假如预认了列文森的说法,那么,我们在逻辑上也大体可以说,张之洞、康有为的“光荣而坚决的西化”,毛泽东时代儒家的“博物馆化”,当代新儒家的“玄辨化”以及当今我们儒学研究的“文章化”、“标签化”,大概都可以看做是儒学已经“死”了的一种表征。
或许,余英吋先生正是从儒学已远离传统的历史情境,“徒托空言”远胜于“见之行事”,甚至流于人们满足智商的一种谈资这一事实出发,将儒学在今天的现况以“游魂”加以描述。
余英时现代儒学论要——《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评析
关键 词 : 余英 时 ;现代儒 学的 回顾 与展望》; 《 现代儒学 ; 家传统 儒
中图分类号 : 2 2 5 D 2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 4—3 1 (0 1 0 04 0 17 3 8 2 1 ) 3— 0 3— 4
2 1 年 9月 01
河南工程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N LO E A N TT T FE G N E I G ( O I LS IN E E II N O R A FH N N I S IU E O N I E RN S CA C E C D TO )
收 稿 日期 :0 1— 5— 1 2 1 0 3
与现代 新 儒 家早 期 代 表 人 物热 衷 于儒 学 形 上
体 系建构 有 所 不 同 ,作 为 新 儒 家 新 生 代 的 代 表 人
作者简 介 : 良发 (9 9一) 男 , 周 17 , 安徽六 安人 , 安徽 大 学哲 学 系 2 0 0 9级博 士研 究 生, 究方 向为 中 国近 现代 哲学 与 中西 研
进 的 中国知 识 分 子 无 不 站 在 #  ̄ 反 儒 的一 边 , 充 tL t “
满 激情 的理性 批 判精 神 , 对传 统 的普 遍 怀 疑 和彻 底
决 绝 , 为 那 个 时 代 不 可 抗 拒 的 历 史 意 愿 和 潮 成
流 ” 。对 于 挚 爱 传 统 文 化 的 新 儒 家 而 言 , 是 何 这 等 的忧 伤 ?只是 短短 几 十年 的 时 间 , 学 “ 尊 ” 儒 独 地 位便 恍 如 隔世 , 是那 般遥 远 , 竟 遂成 绝 响。
儒学“游魂”的当代状况
——读余英时先生著《现代儒学论》之后在传统中国,儒学全面地安排着人间秩序,由于儒学本身就重“述而不作”,身体力行,以“立德、立功”为上,是一种实践的学说,而且,儒学自汉以后被定为正统一尊,并建制化加以推行,在两千年的传播、积淀中,儒学深入地深入国家制度、社会习惯之中,全面地构建了传统中国人的思维体系与思想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儒学先后遭遇到到家、佛家思想观念的冲击,但这种冲击最终不但没有对它造成真正的威胁,反而使儒学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直到第三次冲击——西方思想的冲击来临,儒学才遇到真正的危机。
由于儒学的“根”,它的实践基础主要在民间社会与建制,因此,我们看待儒学的现代状况,便更重要的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儒学的实际遭遇,对儒学这样“贴着历史行走的哲学”,不能不顾历史事实,从观念到观念,空对空地进行语言游戏与逻辑游戏。
几十年来,对儒学“形而上”的讨论可谓煌煌大观,虽有海外新儒家的精彩发挥,但整体成果有多少是有目共睹的。
余英时先生的《现代儒学论》从“形而下”的历史角度,揭示了儒学在现代遭遇的困境,以传统建制的消失揭示儒学的毁灭性危机,论证儒学随着建制的消失而成为“游魂”,别开生面地提出一个历史学者对传统文化式微的忧患之情。
事实上,只有回到历史,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儒学的危机,只有回到历史,我们才能真正思考儒学在今天的地位、表现,在未来的命运。
一、儒家思想与儒家名教信条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全面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一个儒家思想主导下的“思想-社会体系。
对这一体系进行观察、分析、评价的时候,我倾向于把儒学影响下的传统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儒家原始的思想,即从孔孟荀到朱陆王的儒家理论,第二个层面则是儒家思想政治化、世俗化之后形成的儒家教条、名教信条,这一层面在历史上被称为“名教”、“礼教”、“孔教”、“孔家店”,大致相当于建制化的儒学。
这里的“建制”,不但指国家制度及其运作,也指民间的习俗、习惯、行为规范。
“博物馆化”说与“游魂”说——对两种儒学困境观的比较和反思
“博物馆化”说与“游魂”说——对两种儒学困境观的比较和反思董卫国【摘要】1960年代美国学者列文森提出的儒学“博物馆化”说认为传统的儒学不仅仅在知识理论上已经无法为现实提供解释和指导,同时也失去了作用于现实社会的能力。
列文森认为儒学的“博物馆化”是儒学人文精神与现代工业社会之冲突导致的必然宿命。
余英时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儒学“游魂说”则重在反思当代儒学研究与现实生活脱离,从而导致了儒学仅仅成为知识理论化的存在。
儒学的人文精神并不与现代工业社会存在根本冲突,恰恰相反,儒学人文教化的精神适足以为解决社会分工带来的异化问题提供文化资源。
儒学的复兴必须是学术理论层面的突破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建设同步进行。
%Two typical Confucianism dilemma views of the 20th century are reviewed and compared. In 1960s, American scholar Levinson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Museumiz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had been unable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explain for the modern reality, and had lost their impact in the realistic society. Levinson pointed out that confucianism's museum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fate of the conflict of Confucianism's humanistic spirit and modem industrial society. In the 1980s, another scholar YuYing-Shi put forward "Lofty Spirit" theory, which focuses on the reflection on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research's divorce from the reality. This leads to that, Confucianism exists only as the theoretical form of knowledge.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reliminary reflects on the source of Confucianism dilemma and possi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t argues that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nfucianism does not conflict with modem industrial society; on the contrary, it is suitable to provide culture resources for solving the alienation problem brought by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Renaissance of Confucianism depends on both the academic research's breakthrough in Confucianism research as well as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construction.【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1【总页数】6页(P64-69)【关键词】儒学;现代困境;“博物馆化”说;“游魂”说;复兴【作者】董卫国【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从19世纪中叶东西方文化碰撞以来,作为传统文化骨干的儒学逐渐陷入困境,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
高二历史鄂教版试卷
高二历史鄂教版试卷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xxx分钟;出题人:xxx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1.古语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
”能对这一自然想象做出科学解释的是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C.普朗克的量子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2.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之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
这说明李大钊()A.能够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3.读下表,最符合表中内容的主题应是()A.历史上的法制文明成就B.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研究C.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源头D.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4.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
这旨在强调()A.城邦公民的平等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C.共同的宗教信仰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5.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
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
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
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
这个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6.胡适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树墩”是指封建正统思想B.“可以萌发”指民主共和观念的滋长C.“树断了”是指推翻了封建制度D.“树墩”是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7.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在郊游时有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回答说,“你来看此花树时,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
余英时: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
余英时: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摘要】余英时对儒学的21世纪前景表示忧心,认为儒学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地位,但面临着挑战。
他指出,如何应对儒学的前景问题是当务之急。
余英时认为儒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学者也对儒学前景发表不同看法,有些持乐观态度,认为儒学仍有发展空间;有些则认为儒学面临着严峻挑战。
结论部分指出,儒学在当今社会中仍具有重要性,未来应该注重儒学的传承与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余英时提出了一些对儒学前景的建议,希望能够引导儒学走向更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儒学, 余英时, 21世纪前景, 社会地位, 挑战, 应对, 看法, 学者观点, 重要性, 发展方向, 建议1. 引言1.1 余英时: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余英时是当代著名儒学学者,他对儒学的前景深感忧虑。
在21世纪这个信息爆炸、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余英时认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
他对儒学的未来充满担忧,希望能够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找到更好的出路。
在这个背景下,余英时持续关注儒学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不断思考如何应对儒学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提出了自己宝贵的见解和建议。
在儒学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余英时对儒学前景的忧虑和期许,展现了一位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2. 正文2.1 儒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儒学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儒学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许多人通过学习儒学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认为儒学是塑造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径。
儒学在教育领域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许多学校将儒学的经典著作作为必修课程,希望通过传授儒学思想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儒学的价值观念也在政治、法律、商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余英时的“儒学情结”
余英时的“儒学情结”
路则权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半月》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余英时是海外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名家。
他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著述等身,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
对于余英时是不是现代新儒家,尽管说法各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具有浓厚的"儒学情结"。
是什么因素促使他具有如此情怀?我们认为导致这一思想趋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路则权
【作者单位】中国孔子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余英时的“儒学情结” [J], 路则权
2.试论钱穆与余英时的儒学观 [J], 李如涛;唐玉
3.试论钱穆与余英时的儒学观 [J], 李如涛
4.余英时儒学"现代游魂"说 [J], 贾未舟
5.余英时现代儒学论要——《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评析 [J], 周良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儒学的困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儒学的困境自19世纪中叶以来。
中国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之下开始了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解体过程。
由于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儒学所面临的困境也是空前的。
为什么儒学的困境和社会解体的程度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呢?这首先要从儒学的性质说起。
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畴之内。
在两千多年中,通过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种种制度的建立,儒学已一步步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每一角落。
儒学决不能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的教义,而必须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中叶以来,传统的制度开始崩溃。
在全面社会解体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是最早崩溃的一角,紧接着便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全面动摇。
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间中国传统制度全面瓦解已表面化。
从家族婚姻、乡里、学校各种制度到风俗习惯,其中已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可以站得住的了。
“五四”全面反传统的运动便是在这种形势下逼出来的。
“五四”又号称“新文化运动”,其实所谓“新文化”即是西方文化,而以“民主”与“科学”为其主要内容。
儒学则在这一运动中首当其冲,成为反传统的最主要对象。
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制度化的儒学已经死亡了。
儒学将从此成为“游魂”呢,还是要“借尸还魂”?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落实。
没有社会实践的儒学似乎是难以想象的。
即使在道德领域内,儒学的真正试金石也只能是在实践中所造就的人格,即古人所说的“气象”或“风范”。
如果儒学仅仅是发展出一套崭新而有说服力的道德推理,足以与西方最高明的道德哲学抗衡,然而这套推理并不能造就一个活生生的人格典范。
那么这套东西究竟还算不算儒学恐怕总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
在传统时代,到处都可以是儒家“讲学”之地,不必限于书院、私塾、明伦堂之类地方,连朝廷之上都可能有经筵讲座。
最新-儒学游魂的当代状况 精品
儒学“游魂”的当代状况儒学游魂的当代状况发布时间2019-7-8作者陈愚——读余英时先生著《现代儒学论》之后在传统中国,儒学全面地安排着人间秩序,由于儒学本身就重述而不作,身体力行,以立德、立功为上,是一种实践的学说,而且,儒学自汉以后被定为正统一尊,并建制化加以推行,在两千年的传播、积淀中,儒学深入地深入国家制度、社会习惯之中,全面地构建了传统中国人的思维体系与思想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儒学先后遭遇到到家、佛家思想观念的冲击,但这种冲击最终不但没有对它造成真正的威胁,反而使儒学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直到第三次冲击——西方思想的冲击来临,儒学才遇到真正的危机。
由于儒学的根,它的实践基础主要在民间社会与建制,因此,我们看待儒学的现代状况,便更重要的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儒学的实际遭遇,对儒学这样贴着历史行走的哲学,不能不顾历史事实,从观念到观念,空对空地进行语言游戏与逻辑游戏。
几十年来,对儒学形而上的讨论可谓煌煌大观,虽有海外新儒家的精彩发挥,但整体成果有多少是有目共睹的。
余英时先生的《现代儒学论》从形而下的历史角度,揭示了儒学在现代遭遇的困境,以传统建制的消失揭示儒学的毁灭性危机,论证儒学随着建制的消失而成为游魂,别开生面地提出一个历史学者对传统文化式微的忧患之情。
事实上,只有回到历史,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儒学的危机,只有回到历史,我们才能真正思考儒学在今天的地位、表现,在未来的命运。
一、儒家思想与儒家名教信条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全面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一个儒家思想主导下的思想-社会体系。
对这一体系进行观察、分析、评价的时候,我倾向于把儒学影响下的传统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儒家原始的思想,即从孔孟荀到朱陆王的儒家理论,第二个层面则是儒家思想政治化、世俗化之后形成的儒家教条、名教信条,这一。
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儒学/教化/文化意识/现实载体/民间儒学/文脉/血脉/顺取逆守一、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化意识的反思在上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人的文化意识都沉浸在文化激进主义或反传统的状况中。
余英时先生在一篇题为《现代儒学的困境》(1988年)的文章里,对现代儒学的境况做出这样一种判断:儒学在现代已经魂不附体,失去其寄身之所而成了一个“游魂”。
美国学者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中,也提出他的“博物馆说”,认为儒学已经进入历史,仅仅是一种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了;正因为它已成为陈列品,才能保存下来。
这两个说法,当时在中国学术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多数学者都对儒学的现代命运持一种悲观的态度。
但是,本世纪初以来,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发生了几乎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例子来了解这一点。
第一个例子,北大的张颐武教授提出一个说法:对传播中国文化来讲,一万个孔子比不上一个章子怡。
此话一出,立即引发了激烈的网络争论,而绝大多数人对之持批评态度。
当然,张教授的说法有其自身的语境,我们不去评说。
但这反映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对孔子作为中国文化代表这样一个形象或人格标志,开始表示认同。
任何一个文化都有代表其文化价值的标志。
但是,一百年来,我们中国人却把两千多年自身文化的这一人格标志打倒并踩在脚下。
这一争论表明,中国人已开始回归对孔子这一文化人格标志的认同。
另一个例子是“于丹热”。
这并非一个孤立的现象。
近几年,包括儒学在内的古典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学术明星。
不同类型的明星,代表不同时代的精神取向。
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明星。
比如,抗战时期的明星就是抗日民族英雄。
时期的明星,是像王洪文一类的造反派。
在我们这个人欲横流、物质享受至上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学术明星,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现象。
它说明,经过一百年的思考,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意识正在发生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我们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已经开始觉醒。
儒学代替不了宗教
儒学代替不了宗教(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觉得很好转到这里,希望对有同样困惑的你有帮助!感谢作者,谢谢读者)儒学在中国(以及世界)的复兴(所谓新儒学)是一件可喜的事,它有利于恢复中国的固有文化,旧道德,以纯正的思想来纠正时弊。
一位对儒学颇有研究和信心的学者,有这样的立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其它思想像儒学思想这样,能够维持得这样长久,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价值系统。
在做人方面,我最同情儒家了。
今天全面恢复儒学做不到,但基本道德,离开儒家其他思想不能代替。
比如说,做为一个人,怎么能不讲信义呢?基督教不能代替儒家思想。
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把基督教思想完全搬过来。
儒家的关键在做,不做没有用。
"(见刘梦溪《传统的误读:余英时教授访谈录》一文。
)儒家思想确乎是中国历史上的主流,直到今天,我们还受着它的影响,也可说继承它的传统,就是那些"打倒孔家店"和"批孔伐儒"的"英雄"们也在下意识里潜伏着孔孟的思想"遗毒"。
不过我们说儒家是中国历史上的主流的同时,含意也说还有支流混在其中,比如佛道二家的思想,特别是在广大民众中间也是根深蒂固的,这是因为儒家的现世主义,不能满足人们希求永生的愿望。
余英时教授特别尊崇他的老师钱穆先生,他说"儒家是他(钱穆)终身遵奉的人生信仰"。
这里余先生把儒学说成了是一种信仰,当然,他不是把儒学说成是康有为的"孔教"。
信仰可分为两种,或说是两个层次:下层为主义信仰,上层则为宗教信仰。
只有"神道设教"才是宗教,才是真正的信仰。
这就很清楚了:儒学不是宗教,也不能代替宗教,理由还是上边说的,人们追求来世永生的愿望在儒学中是找不到的。
余先生又拿儒学和基督教来作对比,好似基督教和儒学是对立的,并且赶不上儒教,更代替不了儒教。
(儒教的教,应解为教化的教,而不是宗教的教。
儒家文化的发生、困境与前景
儒家文化的古代发生、现代困境与未来出路*——余英时关于儒家文化的理解程志华*(河北保定071002)[摘要]余英时认为,作为古代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哲学的突破”塑造了代表人类智慧的“三大原型”,即中、西、印三种文化的本原形态。
整体地看,中西两种文化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
或者说,中西两种文化是“个性”显著不同的两种文化,因此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
自近代以来,因为作为其“托身之所”的建制崩溃了,儒家文化遭遇“空前的”困境而变成现代社会的“游魂”。
但是,如果儒学以“日常人生化”来“招魂”,不仅可“开出”新的精神资源,自身也可因此而获得“新生”。
[关键词]余英时;哲学的突破;儒学的现代困境;游魂;儒家文化的前景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
1949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
1950-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获硕士学位。
1956-1961年赴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获博士学位。
曾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和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6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特定的学术师承、西学的长期熏陶,使得余英时治学虽不擅于哲学思辨,但其对儒家文化的理解自成一家,在中美学术界均有较大影响。
一在余英时看来,古代人类文明史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一是“文字的突破”,指人类历史上文字的出现。
文字的出现促生了“以文字为专业”的人即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
①二是“哲学的突破”,指人类古代文明进程中一个思想上的突进,即“是说人对于他所属的现实世界发生了一种‘超越的反省’”②。
具体来讲,“哲学的突破”表现为“开始有系统地追寻一些关于存在的基本问题”③。
例如:宇宙是怎样创生和运行的?人在宇宙中占有什么地位?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间秩序又是怎样成立的?这个人间秩序是合理的吗?余英时认为,这些问题是每一个高级文化在“突破”阶段都要追问的普遍性问题,尽管追问的方式和问题的重点及先后顺序有所不同。
余英时: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模板
余英时: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我只是一个学历史的人,又曾幸运地参与了儒学文化的最后阶段”.余英时作为当代海外卓有建树的历史学家,以丰富的史料,对中国文化演进历史、内在规律作实证描述与客观考察,创建独到的文化建设观。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提出一个“韦伯式的问题”,开发中国文化矿藏,寻觅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伦理原因,在学术界发大音响。
他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主要体现于他的名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一、对“新教伦理”的诠释在余英时看来,韦伯的理论贡献在于:指陈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除了经济与社会的原因外还有文化与精神的原因,这样的一种原因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背景,这也就是所谓的“新教伦理”,也称为入世苦行(inner �worldly as ��catechism )。
韦伯认为,加尔文的入世苦行的思想特别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他的研究在地域上侧重此种思想所波及的地区如荷兰、英国等地。
这一精神的基本要素被以下信仰公式所表达:勤勉��节俭��天职��罪。
如余英时所表达,新教精神中包括了勤、俭、诚实、有信用等美德,但更注意鼓励人们“以钱生钱,而且人生就是以赚钱为目的,不过赚钱既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也不是为了满足任何其他世俗的愿望。
换句话说,赚钱已成为人的‘天职’,或中国人所谓‘义之所在’”。
这样的精神似乎是超越非理性的,“但更奇妙的则是在这种精神支配下,人必须用一切最理想的方法来实现这一‘非理性的’目的”。
他将韦伯思想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相比较,指出韦伯所论,自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历史理论,因此不可原封不动的套用于中国史研究。
但韦伯的理论又和马克思的理论一样,“其中含有新观点与新方法”,足以启发非西方社会的历史研究。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韦伯认为文化与精神也可以在历史运行中发生重要作用。
广东省广州市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段考试题-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省某某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段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要求:①通读题干,划出关键信息;②结合题目和运用知识,排除干扰项)1.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
这反映出A. 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B. 结束分裂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C. 先秦诸子阶级属性没有本质上区别D. 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2.韩非把为学者(儒家)、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征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称为“五蠹”,这是因为他们()A.不利于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B.无益于百姓生计、人心安定C.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D.无益于国家富强、君权巩固3.《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
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
”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A. 老子的“无为”思想B. 墨子的“非攻”思想C. 荀子的“王道”思想D. 孟子的“仁政”思想4.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孔子是守旧派的代表 B.孔子的某些思想违背了时代潮流C.作者强调孔子思想的创新性 D.孔子对时代的解释缺乏证据5.古代书院从诞生开始便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
即便如元明清时期好多书院改为“官办”也没有改变这一特点。
书院招生不设门槛,入学无户籍限制,只要有志于学业的,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
这表明古代书院A. 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B. 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C. 反对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D. 承担了传承国家学术文化的责任6.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狂禅”2, 毁门庭 , _ 自 J 遂为清儒大加鞭挞。从历史与文化的 套安排人间秩序的社会设计, 包括思想和社会、 个体存在都 [ 儒学通过政治、 3 社会、 经济、 教育的制度 眼光看, 这三次“ 非难” 儒学的运动都没有撼动中国文化传统 在儒学关涉之内。 1 的大格局, 儒学每次在经过 自我更新与转化后, 能够重新获 的确立, 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文化体 得新的叙述方式并摆脱困境。 系中, 没有哪种文化能像儒学一样能够伴随着建制化而长久 ②而晚清以来, 现代儒学 的困境正 余先生以为, 在晚清, 儒学所面临的困境就不是前三次 地成为文化构成 的主干。 所可比拟的, 堪为“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余先生认为儒学在 在于儒学面临着其赖以 ” 存在的“ 社会化” 建制基业全面崩溃 现代所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 套用《 大学》 中的话来讲 , 在 的危险, 这种崩溃首先从政治制度开始 , 然后是社会生活的
无恶意的比喻, 儒学死去之后已成为一个游魂了。 … 在《 ” 现
甲午事件, 才认识到政治制度落伍了, 到了“ 五四” 时期, 中国
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儒学思想与 日常人生》 《 等文中, 余先 社会的全面落后已成为共识, 而作为社会思想中坚的“ 儒学”
新文化运动” 这种 由西方思想引发 的对 生数度谈及作为“ 现代游魂” 的儒学。儒学如何“ 死去” 以后 遂成众矢之的。在“
构) 死亡, 然后伴随的是精神与思想的话语叙述失去效力。 级学校配套的科举制以及各级官僚机构 , 0 1 5年科举制废 9 儒学开始全面从各级学校撤退 , 就如同辛亥革命后从各 但是,游魂” “ 说的前提并不是把儒学和历史上儒学发生 止 , 和成长的历史结构、 社会组织、 经济制度等看做不可分开的 级政治机构撤退一样。在内在批判和外在批判的双重夹击 儒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 , 从思想到建制的双方面的衰 必然关系。按照中国古典一词对于“ 的描述, 魂” 魂” “ 是可 下,
周孔名教的运动, 这次反儒家名教的运动一方面造成儒学相 千年的儒学走人“ 万劫不复” 的境地。
对而言长期的衰落, 直至宋代方重新兴起 , 另一方面的后果
这种“ 万劫不复” 的境地是伴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全面
就是佛家思想开始长期占据甚至支配民间的信仰和思想。 解体开始出现的。以往儒学的数次困境之所以能够“ 百尺之
第三次儒学受到的挑战发生在晚明, 宋明理学的思想禁锢引 虫、 死而不僵”就在于儒学赖以 , 存在的社会基础并没有完全
发了晚明以批判儒学( 特指理学) 为宗旨的思想解放运动, 除 被摧毁。儒学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思辨性的哲学或宗教体 了“ 三教合一” 运动 , 儒学内部心学复兴, 李卓吾 的“ 不以孑 系, L 经世践履的性格一直是儒学从孔子以来的首要品性,实 “
临的挑战并不是现代才开始的。先是有杨、 特别是墨家 从李贽到顾炎武到戴震、 墨, 黄宗羲到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以
的挑战, 孟子就以“ 拒杨墨” 为己任 , 汉代儒学独尊, 儒学与政 及古文学派的章太炎、 刘师培。内在批判和外在批判 , 在儒 治合流, 即所谓“ 建制化” 儒学的形成。汉晋之际有新道家反 学批判上的两相用力, 使得汉宋以来在中国思想界统治了上
就成为一个“ 游魂” 儒学死了吗? 了? 作为“ 游魂” 的现代儒 儒学的全面的“ 外在批判” 之前, 比如说全面反传统的胡适、
学意味着什么?儒学现代“ 游魂” 的出路又在哪里?
陈独秀、 吴虞、 吴稚晖等人, 其实在中国思想内部, 大约从明
已经有了一个长期的“ 内在批判” 过程, ①这条线索 儒学曾经 死去了吗?儒学是一个历史性的 存在, 它所面 末开始,
“ 上行路 线” 如康 有为的“ , 孔教” 述 , 论 也不是现代新儒 家儒 学“ 学化” 哲 的努力 , 而在 于“ 下行路线 , 即 日常人 生化。 ”
[ 关键词 ] 余英 时; 学 ; 儒 游魂 ; 建制化 ; 日常人 生化 [ 中图分 类号] 2 2 B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0 5— 4 2 20 )7— 0 4— 4 [ 10 3 9 (0 9 0 0 3 0 收稿 日期 ] 20 0 — 2 0 9— 4 2
[ 作者简 介] 贾未舟 , 中山大学哲 学系博士 生。
想对儒学的挑战不仅是“ 八条目” 的上半部分 , 更深刻地体现
余英时先生在《 现代儒学的困 一文中 境》 提出:…… “ 但 在“ 治国、 平天下” 的事功部分。在鸦片战争的时候 , 中国人
是儒学 目 前的困境也在于此。让我们用一个不太恭维但毫 如冯桂芬只承认在“ 技巧” 方面不如西方“ 船坚炮利”清末 ,
【 摘要 ] 现代儒 学的困境正在 于儒 学面临着其赖以存在的“ 社会化 ” 建制基业全 面崩溃 , 以及儒 学只能成为 “ 托之 空言”
的论说 , 而不再 是一种“ 见之行 事” 的生 活方式 , 更丧 失 了全 面安排人 间秩 序的 能力 , 这是 历 史的必 然。余英 时认 为, 近代 以 来 , 学“ 去之后 已成为一个找不 到也不 可能 找到 附体 的“ 儒 死” 游魂 ” 了。余 英 时认 为儒 学的 出路 不在 于重 新寻 求建制化 的
历史上对儒学产生最大冲击的外来佛教思想也不过是“ 八条 方方面面, 等到传统社会全面解体, 儒学和现实社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的
目” 中的“ 正心、 、 诚意 修身、 齐家” 的上部分, 而现代西方思 关系便在很大程度上断绝了, 这种断绝使得儒学“ 去了, 死”
3 4
粹的宗教机构, 它的传播机构是各级学校, 以及和各 这种“ 的表现首先是肉体( 死” 和儒学相关的体制和组织结 样的纯
20 0 9年 第 7期 总第 10期 9
兰
州
学
刊
No 7 2 o . 0 9 Ge e a . . 9 n r 1 No 1 0
L nzo l a a h u Xl k n e
余 英 时儒 学 “ 代 游 魂 ’ 现 ’ 说
贾未舟
( 广东 商学 院 政 治与 教育 学 院 , 广东 广州 5 02 ; 130 中山 大学 哲学 系 , 广东 广州 50 2 ) 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