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案例
土地流转典型案例范文
土地流转典型案例范文引言土地流转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将自己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给其他经济主体或个人使用的一种经营行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流转在中国农村广泛开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案例,探讨土地流转的影响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民合作社与企业合作的土地流转案例1. 案例背景某村农民合作社与当地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企业用于种植特色农产品。
2. 案例分析•土地流转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与企业合作,农民合作社能够获得更高的种植技术和市场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农产品供应。
通过与农民合作社合作,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3. 案例启示•农民合作社与企业合作的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双赢。
农民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更好的种植技术和市场渠道,增加收入;企业可以获得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提高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合作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其与企业合作的能力。
二、农民个体户与农业企业合作的土地流转案例1. 案例背景某村农民个体户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与企业合作种植农产品。
2. 案例分析•土地流转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个体户通过与农业企业合作,获得了更好的种植技术和市场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农业企业获得了扩大生产规模的机会。
通过与农民个体户合作,农业企业可以利用更多的土地种植农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 案例启示•农民个体户与农业企业合作的土地流转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农民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更好的种植技术和市场渠道,增加收入;企业可以利用更多的土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个体户的扶持力度,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个体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其与企业合作的能力。
农村土地纠纷案例
农村土地纠纷案例引言农村土地纠纷是指在农村地区因土地使用、分配、流转等问题引发的纠纷。
由于农村土地的特殊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土地纠纷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
本文将介绍一个真实的农村土地纠纷案例,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案例背景案例发生在某省农村地区的一个小村庄。
该村庄地处偏远,资源匮乏,多年来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几十年来,农民们依靠自然资源进行耕作,维持着基本的生活。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该村庄面临土地资源有限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的使用、分配和流转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纠纷。
土地纠纷案例案例一:土地流转争议一位农民李明拥有一块耕地,但由于年龄大和身体状况不佳,他无法继续耕种。
因此,他决定将土地流转给有意愿的年轻农民。
于是,他与一位叫王涛的年轻农民达成了流转协议。
按照协议,王涛每年支付李明一定的流转费用,并负责土地的耕种和管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涛逐渐忽视了与李明的协议,拒绝支付流转费用,并开始将土地私自转让给他人。
作为土地的原始主人,李明对此感到非常愤怒,他认为王涛违反了协议,侵犯了自己的权益。
于是,李明向村庄委员会申请仲裁,希望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
案例二:土地分配纠纷在该村庄,土地资源有限,每一个农民只能分得一定的耕地。
然而,有些农民却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多块耕地,给其他农民带来了很大困扰。
这种土地分配不公引发了农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举一个例子,农民张三明明只分得了一块小块的耕地,而与他同村的李四却拥有了三块耕地。
张三对此感到非常不满,认为李四通过行贿等手段非法获取了额外的耕地,导致自己无法正常耕种,生活困难。
由此可见,土地分配不公问题对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了负面影响。
解决办法农村土地纠纷需要综合多种手段来解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办法:1.加强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流程,避免纠纷的发生。
2.建立健全的土地纠纷调解机制,提供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调解服务,通过协商和调解解决土地纠纷。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典型案例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典型案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典型案例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不仅关乎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土地流转案例,一起来看看吧!农村土地流转案例篇1第三种情况,最典型的案例是在深圳。
如果中央在“新土改”中允许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流转,对深圳这个已经消灭了农村的城市会有什么影响?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一旦中央允许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在城市化方面先行一步的深圳的可流转对象将是大量的城中村私房以及生产经营性建筑。
这两类“违法建筑”的处理问题已困扰深圳多年,先后经历了抢建—严控—确权—再抢建—再严控的多次反复,至今未妥善解决。
从政策上讲,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城中村不可能成为城市的特例,最终一定要加入到流转的行列之中。
深圳城中村的土地流转问题和纯粹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截然不同,城中村本身已经是和资本高度结合的小城镇,只是因为土地要素未能流转,而造成了和周边城市区域发展的高度不平衡。
而目前来说,缺乏先例及法律配套上还没有相应的规则跟上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试图用案例2的流转办法来处理深圳的城中村,用等面积的商品房置换用地,首先要面对的是一连串复杂的置换补偿过程,这对于已经不断产生现金流的农民房来说,并不简单。
深圳的农民房业主都是高智商市民,他们很清楚自己物业的现金价值,比如一栋8层32家房客的农民房,产生的现金流可以达到每月5万元以上,按房屋租金估值法推算,这栋楼若是参与流转,市场价值应该在2000万上下按年租金60万相当于定额资本乘于3%银行定期存款的回报率计算,已经非常高了。
从学理上讲,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但对于深圳来说,农民房的利用效率本身已经很高了,它们的价值在租赁市场上已经通过租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然,这些房子一没户口指标、二没小区规划、最重要的是没有房产证,要流通还不能一下子来。
但最简单的思路一定是让市场给它们定价,让虚高的价格降下去,让低估的价格涨起来。
土地流转创新模式案例评析
土地流转创新模式案例评析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转移到其他经营者名下并支付一定的租金或土地流转费的行为。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的最优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土地流转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将对几个土地流转创新模式进行案例评析,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第一个案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专业合作社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但由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逐渐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将土地集中经营,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产量。
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可以通过租金或土地流转费获得收益,同时专业合作社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
优点: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专业合作社具备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通过科学种植、综合管理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自由选择:农民可以选择将土地流转给符合自己要求的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分散风险:由于专业合作社集中了大量的土地和农业生产资金,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减轻农民的经营风险。
缺点:1.土地流转难度: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的限制较多,以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
2.收入分配问题:由于专业合作社集中了土地和农业生产资金,容易导致农民个体经济部门的收入减少。
适用范围:1.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地区:对于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地区,将土地流转到专业合作社能够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农民素质较低的地区:对于农民素质较低的地区,将土地流转到专业合作社能够通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3.农民意愿强烈的地区:对于愿意将土地流转的农民来说,选择专业合作社作为承包方能够满足其需求。
第二个案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企业或投资者在一些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不仅限于农民和专业合作社,还包括企业或投资者。
土地流转承包合同纠纷案例
土地流转承包合同纠纷案例一、案例简介本案涉及农村土地流转承包合同纠纷。
甲方(承包方)为某村集体所有制单位,乙方(流转方)为该村村民。
双方于2010年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约定甲方将村内100亩土地流转给乙方经营,承包期限为30年。
合同中约定了土地用途、流转价格、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
二、纠纷起因合同签订后,乙方按照约定支付了流转土地的承包费用,并开始经营土地。
但在经营过程中,乙方改变了土地用途,未经甲方同意,在土地上建设了养殖场,导致甲方村集体利益受损。
甲方认为乙方违反了合同约定,要求乙方恢复土地原状,并赔偿损失。
乙方则认为合同中并未明确禁止改变土地用途,且已支付承包费用,不同意甲方的要求。
三、纠纷解决过程1. 协商调解:双方在纠纷发生后,曾尝试通过协商调解解决问题,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2. 仲裁申请:甲方依法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乙方恢复土地原状,并赔偿损失。
3. 仲裁审理: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甲方仲裁申请后,依法组成仲裁庭进行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乙方提出了反诉,要求甲方承担因土地用途改变导致的环保罚款。
4. 仲裁裁决:经过审理,仲裁庭认为乙方改变了土地用途,违反了合同约定,遂裁决乙方恢复土地原状,并赔偿甲方损失。
同时,甲方承担因环保罚款的责任。
四、案例分析1. 合同约定:合同中应当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包括土地用途、流转期限、违约责任等内容。
在本案中,合同中未明确禁止改变土地用途,导致乙方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变化,给甲方造成损失。
2. 法律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方应当合理利用土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本案中,乙方改变了土地用途,违反了法律规定。
3. 仲裁裁决:仲裁庭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合同约定、法律规定以及双方实际情况,作出了公平、公正的裁决。
既维护了甲方的合法权益,也体现了乙方的违约责任。
五、启示1.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合同签订时,双方应务必明确合同条款,特别是土地用途、违约责任等内容,以避免后续发生纠纷。
农村土地流转仲裁案例
农村土地流转仲裁案例案例一:甲乙双方土地流转纠纷甲乙双方是山村的农民,甲方拥有一块200亩的土地,并向乙方出租该土地用于种植水果。
双方的租约签订了5年,每年租金为5万元。
然而,在第三年的租期结束后,甲方希望将租金提高到8万元。
乙方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因为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且种植效益未达到预期。
双方无法就租金问题达成一致,最终决定寻求仲裁解决争议。
仲裁过程:1.双方选择了当地农村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作为仲裁机构,提交仲裁申请。
2.仲裁委员会在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基础上,进行听证会,了解双方的主张。
3.双方分别提出自己的主张:甲方认为租金的提高是合理的,因为他们发现了租地的潜力,还需要更多的租金用于土地改良和农业设施建设;乙方则主张租金的提高不合理,因为他们的投入和劳动力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
4.仲裁委员会进行调查了解,发现甲方确实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良和农业设施建设,并通过这些改进提高了土地的产出。
然而,对于乙方来说,土地的产出无法满足他们所期望的利润。
5.仲裁委员会考虑双方的主张和证据,下达了仲裁决定:租金每年增加3万元,并确保乙方在租约期间内享有正常的农业生产条件。
6.双方对仲裁决定均表示接受,并依照仲裁决定履行义务。
案例二:承包地转让引发的纠纷甲方是一位年迈的农民,不再具备耕种的能力,决定将自己的承包地转让给乙方,乙方愿意接受承包地并支付转让费用。
双方签订了一份转让协议,约定了承包地转让的价格、时间和其他相关事宜。
然而,在转让完成后,甲方未按照约定将土地交付给乙方,这引发了一场纠纷。
仲裁过程:1.乙方向当地农村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请求解决与甲方的纠纷。
2.仲裁委员会依法成立仲裁庭,申请双方提供相关的证据和文件。
3.仲裁庭进行听证会,双方在庭上分别陈述自己的案情和主张。
4.甲方辩称自己之所以未能按时交付土地是因为发现乙方未能履行承包协议的相关义务。
5.仲裁庭要求双方提供证据证明各自的主张。
土地流转违法案例
土地流转违法案例
1. 某地农民家的农田因为宅基地被非法转让,导致该农民家失去了农田的使用权,无法继续种植。
此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规定。
2. 某地政府将国有土地非法流转给开发商进行房地产开发,违法并未经公开招标进行流转。
此案违反了国有土地的使用与流转规定,导致政府资源流失和不公平竞争现象。
3. 某地村干部利用职权便利,将集体土地非法流转给个人商家,违反了《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关于集体土地流转的规定。
此案导致集体土地资源被私自占有,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4. 某地农村土地被非法转让给公司进行土地开发,但公司并未履行与农民签订的合同,导致农民失去了土地权益,此案违反了土地租赁合同的约定。
5. 某地政府将农田土地非法流转给某企业进行工业用地开发,但该企业并未按照规定使用农田,而是携带环境污染,导致周边农田和水源受到污染,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规定。
农村土地流转案例解析
农村土地流转案例解析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即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案例解析,供大家阅读!农村土地流转案例解析篇1:在万年县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创新创业、争当先锋的农民党员。
他们没有风光无限的职业,也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但都在平凡甚至艰苦的岗位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刘微兰:山旮旯里走出的董事长一个鸡蛋能卖到4元钱?万年县上坊乡青年党员刘微兰通过科技创新,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上坊乡牌楼刘家村一个山坞里,山下水库碧蓝,山上树木青翠。
刘微兰通过土地出租流转投资100万元创办的万年县天然科技有限公司就座落在青山绿水旁。
这是刘微兰创造奇迹的地方,公司产的鸡和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指定为绿色A级产品,年产鸡蛋350万至400万枚,年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
1990年,像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刘微兰初中毕业后便回乡务农。
1995年,怀揣梦想的她来到附近乡镇学习种蚌,日积月累中,她掌握了大量生物养殖技术和经营技巧。
随后几年,她先后到上海( 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南昌( 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等地务工。
几年下来,钱是赚了一点,但她不想一辈子做打工妹。
2006年,刘微兰回到家乡,投入100余万元在上坊乡牌楼刘家村创办蛋鸡养殖基地,注册成立万年县天然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基地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有现代化蛋鸡舍、种鸡舍、育雏房、饲料仓库、加工车间。
经过几年的努力,刘微兰成功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万年绿牌全微鸡蛋和万年绿牌天凤鸡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指定为绿色A级产品,并注册了“万年绿”牌商标,打入上海农产品交易市场,供不应求。
2008年10月,公司产品参加2008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荣获铜奖。
农村土地流转案例
农村土地流转案例【篇一:农村土地流转案例】[导读]土地流转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下面土流网就为大家分享土地流转的三个成功案例土地流转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下面土流网就为大家分享土地流转的三个成功案例:分享土地流转的三个成功案例一、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农村土地流转的探索与实践八步区辖12个镇、1个民族乡和1个街道办,国土面积3686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7万人),行政村186个,农户11.46万户,耕地39.02万亩。
该区是2003、2004年度“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区)”、“中国李子之乡”、“广西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广西蔬菜第一大县(区)”、“广西特色农业十大强县(区)”和“广西商品林发展先进县(区)”。
近年来,该区大胆创新,对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有益探索,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灌阳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流转速度加快,逐渐形成规模化经营。
灌阳县位于广西东北部,东与湖南道县、江永相邻,南、西、北与本区恭城、灵川、兴安、全州接壤,距桂林市159公里,距南宁市588公里。
素有“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庄”之称,为典型的农业县,属自治区老少边山区县之一。
全县辖138个行政村,243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5.4万人,农业劳动力15.2万人,耕地面积294637亩,其中:水田208133亩,旱地86504亩。
据统计:全县耕地流转农户32605户,49521亩,占总面积的17%。
与上年相比,流转速度更快,规模进一步加大,基本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全县租赁100亩以上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个人有54户,流转面积1.7万亩。
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
不但形成参与流转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
而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及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的同时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应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人本原理土地管理案例
人本原理土地管理案例一个经典的人本原理土地管理案例是中国乡村土地流转改革。
在此案例中,中国政府通过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调整土地资源配置关系,实现了农民土地经营权的确权与流转,旨在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过去,中国农民普遍面临土地小散、农村经营规模小和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导致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贫困问题严重。
因此,中国政府在2008年启动了乡村土地流转改革试点,逐步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民土地离散经营等政策。
在这一政策下,农村土地流转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集约经营主体,以获得租金或分红收益。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得到更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能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非农产业,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水平。
乡村土地流转改革的实施,带动了一系列农村产业发展。
农村经济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兴起。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财富积累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这一改革也促进了农村农业经营规模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并带动了农村产业链延伸、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的发展。
然而,乡村土地流转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土地流转程度差异较大,一些地区仍存在土地流转不活跃、流转主体不规范等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存在违法违规流转、流转收益分配不公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土地流转改革,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增强农民的土地经营能力等。
同时,也加强了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监管和法律维权工作,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指导,提高他们在流转中的知识和能力。
总体来说,中国乡村土地流转改革通过人本原理的土地管理,实现了农民土地经营权的确权与流转,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然而,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力度进行监管和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农民增强自身的土地经营能力。
农村土地纠纷案例5篇
农村土地纠纷案例5篇1. 村民因土地流转问题发生纠纷。
在某个村庄,由于土地流转问题,引发了一起纠纷案件。
村民甲和村民乙就土地流转的具体范围和使用权问题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了双方的对立。
甲方认为乙方越界使用了自己的土地,而乙方则认为甲方在土地流转协议中存在违约行为。
双方在无法通过协商解决的情况下,将纠纷案件提交至当地法院进行处理。
2. 村庄拆迁引发土地纠纷。
在某个村庄的拆迁过程中,由于土地补偿等问题,引发了一起纠纷案件。
部分村民对政府的土地补偿方案表示不满,认为补偿标准过低,不符合实际情况。
他们要求重新进行土地评估,并提出了自己的补偿方案。
而政府方面则认为补偿标准已经合理,并不同意重新评估。
双方在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将纠纷案件提交至相关部门进行调解。
3. 农民因土地承包纠纷起诉村委会。
在某个农村地区,一位农民因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将村委会起诉至法院。
农民认为村委会在土地承包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
他要求村委会重新进行土地承包协议,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而村委会则辩称自己的操作合法合规,不认同农民的诉求。
最终,法院将双方传唤到庭,进行审理和调解。
4. 农民因土地流转纠纷与土地经营公司发生争执。
在某个农村地区,一家土地经营公司与农民因土地流转问题发生纠纷。
农民认为土地经营公司在土地流转协议中存在违约行为,未按照约定方式使用土地,导致农民的利益受损。
而土地经营公司则辩称自己的操作符合协议要求,并不认同农民的指控。
双方在无法通过协商解决的情况下,将纠纷案件提交至相关部门进行调解和处理。
5.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引发社会关注。
某个农村地区发生一起土地承包纠纷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在这起纠纷案中,农民与地方政府就土地承包补偿标准等问题产生了分歧,最终演变成一场公开的纠纷。
双方在舆论的压力下,最终通过协商达成了一致意见,并解决了纠纷。
这起案件也引发了社会对农村土地问题的关注,促使相关部门加强对土地承包等政策的落实和监督。
土地流转案例
土地流转案例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流转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土地流转作为一种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关于土地流转的案例。
某村庄位于河南省的一个偏远山区,地处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农民们在传统的种植方式下收入有限。
为了改善生活,当地政府提出了土地流转的政策,希望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在政府的支持下,当地村民积极响应,纷纷参与到土地流转中。
一些有经验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也纷纷前来投资,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流转土地,引进了优质的种子、化肥和农药,开展了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和利用效率。
在土地流转后,村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辛苦劳作,而是成了土地的“主人”,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合作社的经营,获得相应的分红收入。
同时,由于土地流转带来了规模化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通过土地流转,当地村庄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村庄的经济面貌得到了改观。
土地流转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也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土地流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农民对于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不太适应,导致了一些管理上的困难。
同时,一些流转土地的合作社和企业也存在着管理不善、资金链断裂等问题,给土地流转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土地流转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流转土地经营主体的指导和管理,引导农民逐步适应新的经营模式,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和接受度,使得土地流转得到了更好的推广和应用。
总的来说,土地流转作为一种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承包合同流转纠纷案例
标题:土地承包合同流转纠纷案例分析导语: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土地流转纠纷也日益增多。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分析土地承包合同流转纠纷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一、案例基本事实2018年,张某与李某签订了一份《土地承包合同》,约定李某将其位于某村的一块耕地(面积约为100亩)承包给张某经营,承包期限为10年,自2018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
承包费为每年每亩800元,共计80万元。
合同签订后,张某支付了第一年的承包费,并开始经营该块土地。
2020年,李某因急需资金,提出要将土地承包权转包给他人。
张某得知后,表示愿意购买李某的土地承包权,但李某却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土地承包权转包给了其他村民。
张某认为李某的行为违反了《土地承包合同》的约定,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纠纷原因分析1. 合同约定不明确:在本次纠纷中,《土地承包合同》中未明确约定李某在承包期内是否有权转包土地。
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李某得以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土地承包权转包给其他村民。
2. 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李某在承包期内转包土地,影响了张某的正常经营。
而张某在合同签订时,未能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导致承包费低于市场价格。
3. 合同履行监管不力: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均未能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李某未能提供合法的转包条件,张某也未能在合同中明确自己的权益。
三、解决途径及启示1. 完善合同条款:在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时,双方应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明确约定合同条款。
如涉及土地转包,应在合同中明确转包的条件、价格及双方的权利义务。
2. 加强合同履行监管: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如一方违反合同,另一方有权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3.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农民在签订合同时,应充分了解自己的权益,确保合同的公平、公正。
同时,农村基层组织也应加强对土地流转纠纷的调解和处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土地流转案例分析
土地流转案例分析土地流转是指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给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等,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下面我们以中国农村的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
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一个土地流转案例分析:在山东省济南市一带的农村,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户种植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产量逐渐下降,农民们面临着经营不善和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鼓励土地流转,引导农民集中资源、统筹规划、规模种植。
在这一背景下,农民A和农民B决定进行土地流转。
农民A是一位老农民,他年纪大了,身体吃力,而农民B是一位年轻的农民,有现代化农业的种植技术和经验。
双方通过协商,农民A将自己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给农民B,双方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了流转的期限、流转费用和保障措施等。
农民B在接手土地之后,进行了土地整治和改良。
他购买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租赁了农业用地,并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进行种植。
他采用精准农业的方式,进行严格的土壤检测和肥料施用,保证了作物的良好生长。
农民B还与农业公司合作,利用公司的销售渠道,将作物直接销售给市场,获得了更高的收益。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A将自己的土地转给了有能力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农民B,双方都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农民B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土地的产出和效益,获得了更高的农业收入。
而农民A则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一笔流转费用,同时也不再需要亲自经营土地,减轻了劳动压力,享受了养老的福利。
土地流转的另一个积极影响是优化了土地资源的配置。
农民B通过集中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化种植,有效利用了土地,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相比之前农田零散的情况,土地流转促使农业生产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当然,土地流转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隐患。
例如,一些老年农民缺乏流转意识和流转合同签订经验,容易受到合同纠纷的困扰。
土地流转典型案例范文
土地流转典型案例范文土地流转典型案例——农地流转合作社建设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重要的农村改革措施,对于解决农村土地资源闲置、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以某村农地流转合作社建设为例,来说明土地流转的具体案例。
某村位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农业大县,农田资源丰富但农民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较弱。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该村决定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组建农地流转合作社,引导农民流转土地,集中办理农业生产和经营。
一、农地流转合作社的组建该村成立农地流转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经营效益,通过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管理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地流转合作社由该村农户自愿加入,股份按照农户提供土地面积确定,同时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
二、土地流转的方式土地流转的方式采取集体经营为主、个体经营为辅的模式。
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耕种、统一收购和销售。
合作社按照流转土地面积的比例,将经济收益按照农户所持股份的比例进行分配。
三、经营模式的调整流转土地后,农地流转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
同时,合作社还引进专业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和管理。
通过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四、经济收益的增加农地流转合作社通过统一经营和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益和经济收益。
合作社统一采购耕种所需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减少了农民的成本支出;同时,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保证了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和销售价格的稳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该村农地流转合作社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民技术水平不高、农业经营规模小、无法享受到现代农业带来的农业技术和经济效益的问题。
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这是一种成功的农地流转典型案例,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土地高效利用案例
Thanks 谢谢观看 xxx
8
4
案例四:江苏无锡工 业园区转型
案例四:江苏无锡工业园区转型
无锡市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工业城市,在过去 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发展。然而,随着 经济的转型和城市规划的调整,无锡市开始关 注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问题
为了提高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无锡市采 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对老旧工业企业进 行搬迁和升级,引进新技术和新产业。其次, 加强了对新建企业的审核和管理,防止了土地 的浪费。同时,无锡市还鼓励企业进行土地复 垦和生态修复工作,使得工业园区能够更好地 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无 锡市的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案例三:浙江嘉兴农村土地流转改革
浙江嘉兴市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通过将农村土地集中起来,嘉兴市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 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农田水利设施的重复建 设。同时,土地流转还促进了农民向城市转移,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 更多的劳动力。此外,嘉兴市还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嘉兴市的农业发展取 得了显著的成效
土地高效利 用案例
-
1 案例一:上海崇明岛生态农业规划 2 案例二:深圳土地集约利用 3 案例三:浙江嘉兴农村土地流转改革 4 案例四:江苏无锡工业园区转型 5 案例五:北京延庆休闲农业开发
1
案例一:上海崇明岛 生态农业规划
案例一:上海崇明岛生态农业规划
崇明岛,作为上海市的重要生态区域,一直在寻求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在 土地利用方面,崇明岛采取了生态农业的规划方式,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 用
施
首先,深圳市鼓励高层建筑的建设, 以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同时,城市规划者还通过优化交通 网络,减少了土地的分割,使得土 地能够更好地连片开发。此外,深 圳市还加强了对土地使用的监管, 防止了土地的滥用。这些措施的实 施,使得深圳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得
农村土地问题:流转与权益保护案例
农村土地问题:流转与权益保护案例农村土地问题:流转与权益保护案例案例一: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时间:2007年细节:某县农村,村民小杨拥有一块面积约3亩的土地。
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小杨的土地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2007年初,小杨听说有一家农业公司有意向流转土地,并承诺会在合同期内每年支付一定金额的租金。
于是,他积极与该公司取得联系,协商进行土地流转。
双方商定将土地流转20年,每年租金为5000元,并签订了相关合同。
然而,合同期内,农业公司并未按时如约支付租金并积极承担土地管理责任。
在反复催促下,公司一再推脱,拖欠租金逾期超过一年。
小杨感到被欺骗,决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律师点评:首先,小杨在租地过程中应谨慎选择合作对象,了解对方的信誉和履约能力。
其次,签订合同时要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租金的支付方式和时间。
对方未按时支付租金,属于违约行为,小杨有权利要求其支付欠款,并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同时,小杨在租地合同中也应明确规定违约金等相关条款,并在合同中规定争议解决方式,以便维护自身权益。
案例二:土地流转引发的侵权纠纷时间:2005年细节:某县农村,村民小王拥有一块面积约5亩的土地,由于自身条件有限,无力进行土地开发,决定将土地流转给其他村民进行农业经营。
小王在当地广告栏上发布了土地流转的信息,引起了多方的关注。
随后,一位自称投资商的李某联系了小王,表示有意与其合作并帮助进行土地开发。
双方商定流转期限为10年,土地流转费用为每年5000元,并签订了相关合同。
然而,在合同生效后的第三年,李某违反合同约定,私自将土地转让给其他人,并未支付流转费用,导致小王的合法权益遭到侵犯。
律师点评:小王在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应详细约定合同期限、流转费用,并约定违约责任和违约金等条款。
若李某转让土地且未支付流转费用,属于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
小王有权要求李某返还土地、支付流转费用,并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此外,小王可以要求相关政府部门介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土地流转的秩序和法制。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抛荒的例子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从一个农户流转到另一个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手中的过程。
土地流转机制的健全与否对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影响。
在我国,土地流转一直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土地流转机制的不健全不仅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土地抛荒现象的出现。
下面就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探讨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抛荒的情况。
1. 安徽省郎溪县土地抛荒案例郎溪县是安徽省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土地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土地抛荒现象。
这里有一位叫做王军的农民,他家有一块20亩的土地,但由于自身种植能力不足,加上周围农户也难以提供劳力,这块土地长期处于荒芜状态。
即便是在种植季节,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劳力来种植作物,导致土地利用率极低。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王军虽然有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但由于流转的程序繁琐,合同不完善等原因,最终并未成功。
2. 河北省张家口市土地抛荒案例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也存在着类似的土地抛荒案例。
村民李大山拥有一片土地,但是由于自身无法进行有效的经营,土地只能荒废在那里。
他希望能够将土地流转给有意向种植的农户或农业企业,但是由于土地流转手续复杂,而且流转后的土地权益保障不够,导致了很多犹豫和顾虑,最终也没有进行成功的流转。
3. 问题分析与建议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土地抛荒的情况比较普遍。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流转手续复杂,程序繁琐。
现有的土地流转手续繁杂,包括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耕地占补平衡等一系列复杂的手续,农户和农业企业很难完成相关的手续,导致流转难度大。
(2) 土地流转后的权益保障不够。
很多农户担心土地流转后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了他们的犹豫和顾虑,从而没有进行土地流转。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 简化流转手续,简化流转程序,提高流转的效率。
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和组织,建立起专门的流转服务窗口,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承包权、流转权等权属关系登记和确认工作,确保流转手续的顺利进行。
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与成功案例
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与成功案例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转让、出租或合作经营给其他农户、农村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使用的行为。
它是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一种延伸,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和几个成功案例。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1.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农村企业,接收一定的租金或承包费用。
2.土地流转合作社:农民将自己的土地入股到流转合作社,和其他农民一起经营土地并分享经济收益。
3.农村土地流转经纪人:经纪人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上充当中介角色,帮助农民找到租赁或合作伙伴,从中获得佣金。
4.清单式流转:农民通过公开招租的方式,将自己的土地租出,由出租者选择合适的承租方。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成功案例1.广东揭阳市揭东区沓边村沓边村位于广东揭阳市揭东区,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村庄。
为了发展村里的特色种植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村委会引进了土地流转的方式。
首先,村委会与重点种植企业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将土地承包给企业。
然后,村里成立了土地流转合作社,多数农民将自己的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并与合作社合作经营土地。
通过土地流转,沓边村的特色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陕西汉中市南郑区广坝镇3.江苏徐州市沛县沛县是江苏徐州市的一个农业县,拥有大量的农田资源。
为了发展现代农业,沛县政府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他们成立了流转服务中心,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和接洽服务,并为流转双方提供政策支持和补贴。
政府还鼓励农民成立农村合作社,共同经营流转土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这些措施,沛县成功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总结: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通过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以上几个成功案例证明了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以及合理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
土地承包案例范文
土地承包案例范文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在不断完善和的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案例。
以下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土地承包制度进行深入分析。
其一,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红旗乡红旗村的土地承包告示牌案例。
该案例发生在2024年,红旗村村委会发布了一则告示牌,公开宣布将对全村有合法土地承包权的农户进行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土地确权、土地证书发放等一系列操作。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承包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充分发挥了土地承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二,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小吕头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案例。
该案例发生在2024年,小吕头村村委会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产品的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部分土地投放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承包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再如,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洪泽湖镇李集村的土地流转合作社案例。
该案例发生在2024年,李集村村集体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借助村集体经济的优势,吸引农民将闲置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种植和养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综合效益,使农民收入显著提升。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土地承包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了农村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承包制度的稳定和完善对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土地承包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地区的土地承包合同缺乏法律效力,存在合同内容不明确的情况,造成了农民权益的不稳定。
其次,一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不完善,流转价格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一些农民在土地流转中收益较低、权益受损。
此外,一些地方在土地股份合作经济试点中存在违规违纪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为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土地承包合同的合法效力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具体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土地流转案例【篇一:农村土地流转案例】[导读]土地流转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下面土流网就为大家分享土地流转的三个成功案例土地流转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下面土流网就为大家分享土地流转的三个成功案例:分享土地流转的三个成功案例一、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农村土地流转的探索与实践八步区辖12个镇、1个民族乡和1个街道办,国土面积3686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7万人),行政村186个,农户11.46万户,耕地39.02万亩。
该区是2003、2004年度“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区)”、“中国李子之乡”、“广西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广西蔬菜第一大县(区)”、“广西特色农业十大强县(区)”和“广西商品林发展先进县(区)”。
近年来,该区大胆创新,对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有益探索,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灌阳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流转速度加快,逐渐形成规模化经营。
灌阳县位于广西东北部,东与湖南道县、江永相邻,南、西、北与本区恭城、灵川、兴安、全州接壤,距桂林市159公里,距南宁市588公里。
素有“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庄”之称,为典型的农业县,属自治区老少边山区县之一。
全县辖138个行政村,243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5.4万人,农业劳动力15.2万人,耕地面积294637亩,其中:水田208133亩,旱地86504亩。
据统计:全县耕地流转农户32605户,49521亩,占总面积的17%。
与上年相比,流转速度更快,规模进一步加大,基本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全县租赁100亩以上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个人有54户,流转面积1.7万亩。
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
不但形成参与流转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
而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及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的同时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应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三、广西巴马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珠联璧合”巴马县加大土地流转,突出“一村一品”创建,目前已有2000多户农户将5000多亩土地进行流转,创建油茶、香猪、火麻等试验示范基地50多个。
其中,在西山乡加而村等4村创建火麻千亩连片示范片5个,全县种植火麻5万亩;在甲篆乡拉高村等4村创建杂粮种植示范片4个,全县种植杂粮1.5万亩;重点打造“那桃——巴马——甲篆——所略”万亩秋冬菜生产示范带和6处观光油菜种植示范片,年均秋冬种超10万亩。
同时,抓好巴马龙洪锦通生态农业园等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及盘阳河沿线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建设。
目前,该县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去年全县生态农业旅游接待游客突破120万人次,实现总产值10亿多元。
【篇二:农村土地流转案例】2014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近期,伴随负责土地宏观调控的国土部对土地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改革,各地土地制度改革相关措施密集启动。
据相关专业人士分析指出,在土地制度改革大原则确定的前提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可能会率先打破现有局面,征地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需稳步推进。
因此,两会之后土地流转仍是万众关注的焦点。
所谓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其实质就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根据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属分两类:一是全民所有权,即国有土地;二是集体所有权,主要指农村集体土地。
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等农用地,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宅基地、集体企业用地等建设用途的土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土地的经营权(生产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也遗留下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无法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择业自由;还有基础设施难以建设;科技手段无法普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等等问题。
先前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因此,在原先的制度框架内,农村集体用地无法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入市流通。
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与否,土地流转机制是否适应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中央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一直高度重视,不断地改进,完善相关政策,从政策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的利益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了制定政策所考虑的核心因素。
现有模式及案例在我国,土地流转已经在多个省份开展,流转模式也是因地制宜各有不同。
但相同的一点是,农民利益才是土地流转的核心。
因为土地流转的意义在于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集约节约土地,搞规模化生产经营,推进城镇化。
农民的意愿及利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应当是土地流转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
所以,各地在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的利益。
我国目前在实践中探索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合作经营为特征的土地合作经营土地流转模式。
基本流转模式包括转包、出租、转让、抵押、互换、信托以及入股。
在这些基本流转模式中以转让、出租、抵押以及入股模式最为常见。
案例:1.云南临沧市临翔区,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2012年以来,临翔区大力发展咖啡产业,以龙头企业凌丰公司为龙头,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租赁农户的土地形成咖啡产业基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临翔区农户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2011年末,全区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6384亩,占全区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7%;至2013年6月,流转总面积达31560亩,占全区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3.3%,与2011年末相比,流转面积增505.5%,其中租赁反包面积26646亩,占总流转面积的84.4%。
通过由龙头企业租赁,统一规划、标准化实施高原特色咖啡产业种植后,反包给农民管理的土地流转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形成土地规模经营,建成高标准的咖啡产业基地,保证了企业优质原材料的供应,实现了农企双赢。
2.江西安义县,农民以土地入股农业合作社江西安义县新民乡乌溪村村民在引资发展水果种植园并不只满足于出租土地收取租金,而是通过以土地、资金入股的方式投资,成为股东。
2012年,乌溪村看中经济效益较好的葡萄,建起了总投资500万元、占地500亩的葡萄种植园,并组建专业合作社。
与南昌市其他水果种植园不同的是,乌溪村有15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投资葡萄园,入股的土地达到了110亩。
对于土地全部入股的村民,葡萄园还优先提供了劳动岗位,解决他们失去土地后的工作岗位。
如果多的村民可以做些管理工作,可以领到双份工资。
3.江苏无锡桃源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2013年11月,北京信托在江苏无锡推出第一单土地流转信托——“北京信托-无锡阳山镇桃园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
该信托期限为不少于15年,收益由“固定收益+浮动收益”两部分组成桃园村项目中,北京信托引入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土地经营权股份化桃园村项目。
桃园村土地信托采取了“土地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的双合作社设计,即首先将拟进行信托的集体土地经营权确权到村民个人,再由村民以其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合作社”,“土地合作社”作为委托人以土地经营权在北京信托设立财产权信托。
同时,桃园村的水蜜桃种植能手成立“水蜜桃专业合作社”,北京信托代表桃园村土地信托将土地租赁给“水蜜桃专业合作社”。
北京信托从“水密桃专业合作社”获得收益后再依据信托合同分配给受益人。
将来,北京信托可根据需要为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
4.湖北京山县多种土地流转模式专业大户承包模式。
即由农业科技示范户、种田能手或者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通过各种渠道承包农户土地,开展集中连片生产经营。
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
即由一个“能人”牵头组织同类农业生产经营者成立合作社,合作社对社员农业生产开展全程服务。
合作社主要为成员提供“五统一”服务,即统一开展技术培训,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农机作业,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农产品,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成员收入,促进了规模经营。
委托代耕代种模式。
对因外出打工、缺乏劳力而无法耕种、可能撂荒的土地,由农户委托村集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承包的土地进行耕种,农户需支付一定费用,所产粮食归农户。
除以上模式外,京山县流转土地的模式还有家庭农场模式、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动流转的模式。
截至2013年11月底,该县流转土地面积41.22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48.6%。
经验做法:1.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生产经营,衍生农村融资模式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于2008年成立了3家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家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
2009年五里明镇通过合作社形式又流转、整合了3万亩土地,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在2009年合作社种植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银行与中粮集团通过创新“公司+合作社”模式,解决了借款人的燃眉之急。
首先,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由单一农户生产方式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管理;然后,银行与合作社签订协议,以合作社股东发起人代替农户成为承贷主体,公司或农户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并且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方式;进而,农民合作社与中粮肇东签订粮食购销合同,中粮收购合作社农产品,以订单形式解决了粮食销售渠道;银行再与中粮肇东签订协议,由中粮肇东协助银行将合作社贷款本息从粮食收购款中代扣,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
2.多地试点土地流转保障金制度湖北多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土地流转保障金制度,以预防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非农化”“非粮化”现象。
随着资本下乡的加速,有的地方盲目引进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加剧了土地“非粮化”“非农化”。
湖北省武汉市推出的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是为了预防农村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承包方改变土地用途而损害地质、中途退出等伤害农户利益的现象。
风险保证金可用作上述行为的处罚金,数额一般为流转土地年租金的一到三倍,资金由各经管站代管,如承包方没有违反相关规定则在合同到期时退还。
专家表示:目前多数土地产权交易合同对此已经有清楚的责任条款,对承包方进行相应约束。
因此,土地流转保障金制度的核心作用是在于预防,而非惩罚。
因此,该保障金全国推广的可行性还有待探讨。
3.宁夏“土地银行”实验2007年,宁夏平罗县小店子村曾做过“土地银行”探索。
宁夏平罗县姚伏镇小店子土地信用合作社与一般的信用合作社不同,该合作社经营的主要是土地,因而被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为“土地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