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四变案例剖析 (2)

合集下载

“四变”教学目标,发挥教材应有功能

“四变”教学目标,发挥教材应有功能

“四变”教学目标,发挥教材应有功能作者:田正权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7年第11期江苏泗阳县实验小学(223700)田正权[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有科学设置语文教学目标,才能发挥教材的应有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目标定位、目标设计、目标表述、目标达成的转变,使语文课堂教学由“教课文”走向“教语文”的变化,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有效、高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定位;目标设计;目标表述;目标达成[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7)31-0024-02对语文教学中课时目标的研究,是经常被忽略的。

许多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也恰恰在这里。

语文教学目标应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只有科学设置教学目标,才能发挥教材的应有功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由“教课文”走向“教语文”,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摆脱当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

一、教学目标定位:变教材内容为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语文教师将教学目标指向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其实是混淆了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关系的一种表现。

语文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语文课程目标而选择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教学内容则是教学过程中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

即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篇篇具体的课文,应从课程层面认识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把握“用课文来教语文”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教者起初把“认识小骆驼脚掌、驼峰和睫毛等生理特征以及感悟故事阐明的要辩证地看待事物的道理”当作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这显然忽略了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特点。

经过反复思考,教者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在对课文文本语言进行重组的基础上连贯地说一段话,介绍骆驼脚掌、驼峰和睫毛的用处”。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四种现象反思.doc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四种现象反思.doc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四种现象反思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

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

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品课不可取。

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
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高中语文教学“四转变”

高中语文教学“四转变”

高中语文教学“四转变”发表时间:2016-07-05T10:03:32.21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4月下作者:裴先英[导读] 高中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

根据心理学,我们知道,在人的成长历程中,高中是一个孩子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发展的高峰期。

而高中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本文就浅要谈谈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实现的四个转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四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高中时期是学生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发展的高峰期。

高中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这是一个语言和思维快速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应将语言习惯与思维方式同时进行培养。

在此,笔者就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应该注意的四个转变进行阐述。

一、转变教学设计模式,放飞思考的天空在教育教学中,以往我们总被语文新课程大纲、课文的教学任务、语文的知识点牵着鼻子走,我们的课堂设计总是依照参考书,设定好课时,总在不停地往前赶。

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常常思考的问题,设计的模式是“新课标教学大纲——教材——学情”。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一味埋怨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似乎忘记了考虑我们的学生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和他们的思维模式等。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找到一个能相互衔接的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并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提升思维品质。

设计教学模式转变为“学情——新课标教学大纲————教材”,一切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中心,为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和思维能力服务。

如在学习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预习时笔者让学生将自己所学过的古代诗歌鉴赏的知识全都列出来,归类展示,学生的展示就暴露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为深入备课,再结合教学大纲把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找出来,整理为课堂教学用。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四个“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四个“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四个“转变”Four "changes" in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四个“转变”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湖北省xxx中学胡定鸿传统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多,因此课堂上教师是竭力讲深、挖透,将整理好的语文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

但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握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自觉运用新课标、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于课堂中。

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四个“转变”。

一、转变教师角色,适应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

新型教师不再是“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

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中的“四转变”

语文教学中的“四转变”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四转变”(宿迁市宿豫区陆集初级中学江苏 223800)【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40-01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必须切实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把学过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技能。

而如何培养语文能力,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不容回避的话题。

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转变教学理念。

1 变过细分析为整体把握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整体性强。

我们评论语文课应从整体性着眼,我们评论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也应看整体,语文教学更应从整体上把握。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因而我们从研究教材到准备教案,到实施教学,再到课后练习,都要围绕这篇文章进行通盘考虑。

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字词句章的分析,主题思想的归纳,写作风格的提炼,都要结合课文的整体进行。

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着把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的现象。

不少老师过于注重课文的分析,分析细到某个句子,某个词,乃至每个字的含义,于是乎学生把这些分析视作经典而大记特记,因为接下来的考试它们就是“标准答案”。

而对这些内容在文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则茫然不知,语文课所特有的韵味在这些过筛式的分析中变得味同嚼蜡,长期下去语文的兴趣何在?语文还姓“语”吗?笔者认为:减少过细的分析,注重语文课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2 变题海战术为诵读训练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可是如今语文课上能使“其义自见”的诵读训练不见了,不仅老师不范读,学生也没有机会读书,有的老师把诵读异化为看书。

更多的则是课内以讲析满堂灌,课后则辅以大量的练习,学生对课文没有多少感性认识,相当多的同学对所学的课文诵读一遍都没能做到。

这样怎能学好语文呢?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来自于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就是把从语文课上失落的诵读方法找回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抛弃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也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培养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的自我理解能力内容。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四个”转变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四个”转变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四个”转变作者:惠明杰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年第04期【内容摘要】教师要让学生亲自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与交流,实现教学内容、过程的全开放。

教师与学生实现平等对话,要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转变主动开放创新面对当前的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课程改革提出更新的要求。

那么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应如何推进新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让教师迅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呢?那么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发现。

教师一味的是“一言堂”,“满堂灌”,而不是精讲、启发、诱导。

这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发现、合作、探究、实践,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是主动性。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之所以特别强调主动学习,是因为主观意识是指导学生实践行为的基础,只有让学生亲自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登台展示等一系列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观念和意识。

如果学生有了很强的主动学习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学习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从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开始语文学习中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对课文的探讨和思考,是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学生对有关课文内容的大量资料的查阅和占有,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如果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提出疑问,会发现语文课堂学习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

如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中先后四次写到“通信员”衣服上的破洞,有不少学生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提出疑问,我于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查找资料,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很全面,理解也很深刻了。

落实四个改变,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落实四个改变,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落实四个改变,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开州区临江镇中心小学邱正玲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

伴随着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浪潮,小学语文教学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了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就落实了育人为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做到了适合每个学生,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实现了教育公平;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都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就全面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因此,改变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美丽的转身”,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改变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服好务改变教学观念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创新,把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地落实到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把课程改革的理念真切地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成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要革新教学观念,就必须要求教师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以保证学生“能学”、“学会”、“会学”以及“乐学”。

审视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处于强势的位置。

不能说老师们在设计教学时没有考虑学生,但是关键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在课堂的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或者打乱了预设的时候,很多老师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成来调整自己的预设,而是用自己的预设来牵引学生,把学生引导到自己早以挖好的“陷阱”中去。

如果是上比赛课、公开课或有领导来听课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更是角色错位,总把学生当成配角或道具,不把学生放在眼里。

有的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突出教师的“自我”才华、追求形式翻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不惜以过分夸张的语言、过分表演的动作,甚至还会对着学生和观众煽情、调侃,来吸引评委的眼球、博得听课教师的掌声。

语文教学思维“四变”

语文教学思维“四变”

语文教学思维“四变”语文教学离不开思维。

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如何思维,如何通过思维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教学法极为关注并试图解开的“黑匣子”。

笔者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变思维迟缓为敏捷教学过程实质是感知、理解、运用、巩固的过程。

思维迟缓的学生进入教材慢,跟不上教师的讲课思路,一篇课文尤其是新颖独到或主旨内隐的课文,既不能迅速地感知,也不能迅速地再现已有知识,调动已有经验理解和解决问题。

教师的提问即便精彩也难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曾对思维敏捷和迟缓的同学做过实验;一篇读物,前者由表及里,即通过语言感知进入思想内容,后者仍在语言感知的表层徘徊;前者由里及表,即从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到语言的揣摩与运用,后者才缓慢地由表及里。

教学有一定的节奏,一定的容量和密度,学生思维迟缓使许多问题纠缠在一起,迷惑不清,使教与学活动达不到和谐的状态。

思维迟缓是许多问题纠缠在一起,迷惑不清,是教学活动达不到和蔼的状态。

究其原因,一般来说或是对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应有的机智;或是缺乏学习内驱力,毫无压力的“自由”发展,如此等等,施教,给以诱导,不时地“刺激”,使其“跃而获之”,唤起学习的愉快情绪,使思维呈现开放状态。

从课余来说,培根曾有哲语:“谈话使人敏捷”。

对缺乏机智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谈话训练和智力活动,使之紧张思维,快速反应。

二、变思维滞涩为流畅教学中,学生思维滞是常有之事。

比方,受阻于疑难问题,百思不解,产生思维的滞留;或者思路不够开阔,很少顿悟,出现思维的苦涩现象;或者思维“僵化”,不能举一反三等。

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这是一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的游记。

文中“于是有叹焉”一段议论是有感而发,扣住上段“名悔”两字,对游山探险未能“极夫游之乐”而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借此说明志与力、物三者关系,突出志的作用,“尽吾志”而为之,于己无悔。

“四变”实现教材到教学的蜕变

“四变”实现教材到教学的蜕变

随着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推广与使用,广大一线教师历经着由解读静态、文本的教材向组织动态、生成的教学这一“蝉蜕壳变”的过程。

如果说教材编写是课程实施的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凭借教材组织教学则是课程实施的第二次飞跃。

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教学比编写教材更为重要,因此,一线教师有责任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实现从教材到教学的蜕变。

一、变教“教材”为学“生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诸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话语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理念。

但是,一线道德与法治课科任教师在实践中依然为教学设计是否遗漏教材内容而惴惴不安。

这种实践中教师与教材之间僵化的、单向的“跟随”关系与课程的新理念显得格格不入。

其实在“认识论”初步解决之后,“方法论”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教师不是“不想”,而是“不会”,要破解这样的困局还需要用教材到教学之间成功转化的范例发挥引领作用。

比如我们如何设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有宏观的、指导性表述,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或明或暗地通过“概念”这样的文本阐释中观的、普遍性表达,那么就一节课而言,我们应该设定有针对性的、微观的、具体的教学目标。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

现在,一线教师往往用中观,甚至宏观的视角来设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束缚于教材,忽略了教室里的学生及他们的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高年级教材中有“防御自然灾害”这一话题,教材文本确定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使其具备初步的自救自护的知识与技能,知道人们不断探寻科学、有效的方法应对自然灾害,提高抗灾能力。

落实到具体课堂中,以武汉市城区小学为例,实施这个话题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武汉市学生夏天经常遇到的雷电暴雨这一自然现象为重点。

当我们遇到雷暴天气预警提示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雷暴天气发生时我们应具备哪些避险自护常识及技能,了解气象预警背后人们减灾抗灾的努力,进而拓展到我们到其他地方旅游时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应对,特别针对有自然灾害预警时,我们应提高防灾避险意识,自觉遵守相关提示与警示,有机渗透法治教育。

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剖析与改进

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剖析与改进

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剖析与改进教学案例一:古诗词教学案例描述:在初三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教授古诗词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但是,由于课堂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剖析:1.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在教学中并未明确指出学生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无法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词的意义和韵律。

2. 缺乏互动和合作:课堂中主要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默听,缺乏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 缺乏情感体验: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形式,应该通过情感传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被忽视。

改进策略: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比如学生要能理解古诗词的意义、韵律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创设互动环节: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互动性和学习的趣味性。

3. 引导情感体验:通过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并鼓励他们分享个人情感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教学案例二:阅读理解教学案例描述:在初三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是,由于题目难度不适宜和教学设计不合理,学生学习效果有限。

剖析:1. 题目难度过大:教师选择了一些与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不符合的阅读理解题目,导致学生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困惑和压力大。

2. 缺乏思维导引:教师未进行足够的思维引导,仅仅让学生回答问题,缺乏对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的引导和训练。

3. 缺乏巩固和拓展:教师未安排相关练习或拓展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进策略:1. 选择适宜难度: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选择与其相适应的阅读理解题目,既能保证一定的挑战性,又能让学生有信心解答。

2. 深化思维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并激发他们的思维潜力。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四个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四个转变”

比如 , 在教授 《 雷雨》 后觉 得 周朴 园是 一个 自私 虚伪 、 冷 酷 无情 的 人 , 像 他 这 样 以 自 己 的 利 益 为 中 心 的
人, 怎么会 爱别 人 呢 ?学 生 就 根 据这 一推 论 提 出 问题 : “ 周 朴 园对鲁 侍 萍 是 怎样 一种 情 感 , 有 没 有爱 ? ” 针 对 这样一 个 开 放 性 的 问题 , 笔 者 组
文教学 中 , 深 切感 受 到语 文 教 学要 扎 扎 实 实 推
动 四个 转变 , 让应 试 模 式下 的教 学工 作 向素 质
化方 向发展 。 “ 灌输传 授” 向“ 自主探 究” 转 变

成 了这 一部 分 内容 复 习 的要 点 。通 过 这 样 的 方式 遴选 出复习教 学 的重 点 , 有 效 减 少 了复 习 的量 , 缩小了复习的范 围, 使 复 习 工 作 更 具 有
次复 习或 是新 授教 学 之后 , 就 通 过 重 难 点 检测
的方 式将 学 生 没 有 掌 握 好 或 是存 在 薄 弱 环 节 的 内容提 炼 出来 , 每一种类型 、 每 一 个 阶段 的
内容 教学 后将 这些 提 炼 的 内容 集 中起来 , 就形
融入到 教 学 活 动 之 中 。笔 者 在 长 期 的 高 中语
学习。 还 涵盖 了课 前 预 习 、 课 后 复 习 等 多 个 环 节, 学生 在教师 的 指 导下 能 够有 效 开 展 自主学 习。另外 , 学生 的学习探究能力 , 特 别 是 思 维 能力 得 到 了有效 培养 , 他 们 在学 习活 动 中 更 多
实 践证 明 , 语 文教学特别是 复习教学 , 一 味从头 开始 、 贪大求多 , 不 仅 浪 费 了宝 贵 的 时

四“变”,组式阅读更有味

四“变”,组式阅读更有味

四“变”,组式阅读更有味作者:王琼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9年第2期【摘要】所谓“组式阅读”,是近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名词,它是教师选择教学资源、学生阅读、师生多元交流的一种形式。

它既是对传统阅读形式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群文阅读形式的有益补充。

只有当教师正确地认识组式阅读的本质,准确定位组式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才能让其真正发挥优势,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中的重要内容。

而“组式阅读”的出现,就是一种将群文阅读模式纵深化展开的新形式。

【关键词】组式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一、“化被动为主动”——组式阅读的主体是学生组式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组式阅读教学既是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创新。

组式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让组式教学进入课堂,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浏览,用较快的速度了解文章大意,训练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赢得了时间。

学生的朗读、交流,更多地体现原生态的阅读教学,教师只当主持,干预极少,学生在大致概括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各有重点、各有感悟,完成“初读”的任务。

二、“化肤浅为纵深”——组式阅读的目的是精读组式阅读,决定了课堂阅读量的极大增加,也让学生阅读和教学的难度增大。

但是,在之前的一线教学中,很多教师进行群文教学时,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使阅读变为“走马观花”。

比如选定了“春”这个主题之后,一些教师只是选出了很多和“春”有关的古诗词、散文或者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选段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阅读时也能知道这些选材是和“春”这个话题有关,但是细读起来,却是生熟不顾、囫囵吞枣,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每一个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意涵和思想情感,更不用说在阅读中产生比较和反思了,这种只“读”不“思”,只“读”不“懂”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丧失了群文阅读本真和提高课堂效率,陶冶学生人文性灵的最初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案例分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在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我国教育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本文将以某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为例,分析其成果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实验背景及目标该小学位于我国北方一座繁华的城市,共有600名学生,师资力量雄厚。

在开展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之前,该校的语文教学一直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决定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改革措施及成果1.改革措施(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注重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4)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

(5)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验成果(1)学生的语文成绩明显提高,优秀率达到了40%。

(2)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3)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4)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班级氛围更加和谐。

三、实验不足及改进建议1.不足之处(1)部分教师对改革措施的理解和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3)部分家长对改革实验持怀疑态度,认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2.改进建议(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执行力。

(2)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并支持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案例分析某小学位于我国北方一座繁华的城市,共有600名学生,师资力量雄厚。

在开展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之前,该校的语文教学一直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2015-06-19语文论文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新疆伊犁巩留县牛场中学马兰通过近十年来的新课改实践,笔者发现语文教学的漫漫课改之路既没有想像中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想像中的一筹莫展。

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与同仁分享。

一、对教科书的重新认识:变“用一本教””为“用多本学”在课改之前我的理念是:老师就是用课本教,学生就是用课本学,老师是通过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

课本就是唯一的“定海神针”,老师和学生都是围绕着它来转,语文课上教师对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不厌其烦,详详细细、方方面面的讲解分析,着实做到以纲为纲,学生得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听讲记录,任由“满堂灌”“口口填”,着实做到了以本为本。

在课改之后清楚了新课程的观点:“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通过对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践,我逐步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空间非常广泛,是有非常多的教科书搭成的大舞台,教科书不是是唯一的了,老师们是一本本书、学生是一本本书、学校是书,家长是书,社会是书,生活更是一本本书……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

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

我在上《羚羊木雕》结合最后两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用“我”的心理活动来结尾,你应该怎样理解?大家积极讨论,查阅手头资料,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非常可贵的想法,同学们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达到的效果远远超过照本宣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的‚四变‛案例剖析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心小学顾惠芬
【内容摘要】时代在变迁,教育需要变革,如何进行有效的变革呢?笔者结合课堂实例,从‚变‘简’为‘繁’——价值取
向多元化‛‚变‚滞‛为‚活‛——课堂氛围童真化‛‚变‘守’为‘攻’——课堂结构高效化‛‚变‘站’为‘蹲’——教师介入低调化‛四方面作出了探讨。

【关键词】变革创新价值取向课堂氛围课堂结构教师介入
“月笼华夏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当今的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蓬勃的变革,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然而,教育创新决非是随意的行为,正如深受大家喜爱的神话人物“孙悟空”,他的千变万化,必是为了斩妖除魔,扫除取经路上的障碍,从而终成正果一样,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是必须能医治多年来积淀而成的教育沉疴,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真正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生命发展服务的。

基于广大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笔者将结合多年来自己亲历的和观
探讨!
综观以上两个片段,似乎最后让片段一中的生2说“还想死吗?”的环节纯属多余,不是吗?片段一的换位思考无疑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霍金的病痛是常人所不能忍的,从而过渡至对霍金实际表现的探究,而生2“想跳楼”的想法无疑是“正中师怀”,而片段二中前几个学生的精彩表述无疑也使预设目标“水到渠成”了,那教师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问声:“你还想死吗?”
这看似多余的一问,在你用心体悟出片段一中学生的“偷笑声”传递出的对“生命”的戏谑、误解后就成了必要!孩子们对这让人偷笑的回答必定印象深刻,而对片段二中前几个学生的慷慨陈词“风过无痕”,笑谈“死”的他们又怎懂得“生”的可贵?当今社会,孩子们由于“温室化”的大气候环境,个个变得脆弱、敏感。

媒体上关于青少年轻视生命的报道时出不穷,你敢说这些轻生的少年不曾在课堂上高呼过“珍惜生命”的口号吗?这样矛盾的现象揭示的,就是我们对孩子的心理疏导不到位!!!教师这一问引导“想死的学生”发现不论怎样残缺的命运,只要坚强面对,走适合自己的路,就能创造奇迹,收获属于自己的鲜花和掌声,从而倍加珍惜生命的可贵与美好,让学生的“心”变得圆满,难能可贵!
这其实就体现了一种语文教学的趋势——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语文课不再仅仅是追求语言素养的提高和一些“口号”式的精神体悟,而是真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为目的了!再比如教《姥姥的剪纸》可以让学生亲自剪一剪,既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对姥姥的“技艺高超”产生更深刻的体悟;教《黄河的主人》时还可以把黄河现在的状态展示出来,让“主
人”还要增添一份“环保”意识……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的教学为孩子服务,就要充分关注“儿童立场”,给他们创设一种他们喜爱,他们想要,他们容易吸纳的教育生活,迁移到语文课堂,那就要努力改变以往课堂上呆滞的教师“独角戏”形式,使课堂氛围童真化,让孩子们不知不觉被吸引,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迸发思维的火花!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画面,音乐、道具让孩子们进入了情境,融入了小动物的角色,积极将自己的课堂学习收获进行内化、加工,再在“说服”中流露出来,收到了很好的学习和教育效果。

这就启示我们要尽量让课堂学习变得充满童真童趣,散发灵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

教师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实行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观念转变。

学会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教学。

2、拓宽教学空间。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但不是惟一的阵地。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求知领域的广泛性、社会生活的多彩性要求我们必须拓宽教学空间,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空间,为创新教育提供“硬环境”。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从一个封闭的空间走
上述的案例,大胆地将课堂变成“戏堂”,使教学紧紧围绕一个“演”字展开,其中又巧妙地促进学生与文字、文本对话!课堂结构简约而高效,真正体现了“教无定法”。

现实中,很多教师都被“习惯”和“经验”束缚,使课堂教学拘泥于一种流程,一种思维定势。

其实“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习对象,又怎么能以单调、统一的模式去“套”呢?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变“守”为“攻”,认真研读教材和学生,创新课堂结构,以追求最明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比如《三打白骨精》这类情节分明的名著故事可以用“评书”
“你还想把子弹射向天鹅吗?”本是老师动情处的无心反问,却引出了固执学生“我还会打”的真实心声。

课堂,因为“生成”而富有灵性。

当学生冷眼站在你的“预设”之外,“异类”的声音倔强地响起,如果教师的介入不恰当,那么这堂课只能是一节把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失败课。

案例中的教师没有用以往“高高在上”的引领状态强制或敷衍,而是悄悄把问题反抛给学生,又巧妙地在“那天鹅们破冰的情景能让你们联想到怎样的场面呢?”渗入了思维引领,让孩子们不但自己解决了问题,还使学习内容得到了更为丰富、更具发展意义的建构,使课堂掀起了出乎意料的一个“高潮”,可谓“因祸得福”。

这启示我们,教师的教学介入必须变“倨傲地站”为“低调地蹲”,充分关注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学习状态,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智慧的、“润物无声”的引领,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摆正我们的“心根”。

刘云生老师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的本原在人的‘心根’。

从心根上用力,才是旨归本原的语文教育。

一些观摩课、竞赛课中,教师常常因为心根迷失在功利主义、形式主义中,而过于关注学生能否照预设回答,能否顺利完成教学,面对“生成”,往往是惊慌失措或懊恼地敷衍了事。

所以,只有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将心根摆正了,我们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才能多一份从容,多一份心灵运作的时间和先机,才能切实从学生的角度、新课程的理念出发,积极尝试处理“突发状况”,追求最佳效果!所以说,为了孩子的一生,停顿思考一分钟有何妨?
2、确保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因此,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尽量让他们自己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案例中让孩子们自主讨论,当然还可以辩论、调查等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低调的倾听者、合作者,当然,也需在过于“越轨”的时候做个建议者,点拨者,把握住文本核心价值的底线。

3、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由此从适应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来调整教师自己的教学策略,将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和观念系统。

为此,教学要求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训练分层、个别辅导分层、学习评价分层。

这种分层教学,既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介入作用,又能让学生充分地披露灵性,展现个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笔者深信,立足学生发展的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变革,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