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土资源为文化依托的小学思品课的构建与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乡土资源为文化依托的小学思品课的构建与优化
摘要:乡土资源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文化依托,笔者以“南京吆喝”为主题,在教学《一声吆喝一声情》的过程中,对所需的课程资源反复进行筛选和优化。针对实践中暴露出的选材不够精简、与学情不够贴合的问题,不断对内容进行过滤、对过程进行调整优化,最终呈现出较为成功的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乡土资源南京吆喝课程资源选择优化
一、把握金陵文脉,确定课程资源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注重学生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感受社会。思想品德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学校以及周边、社区中的设施和场所、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环境资源都能够成为其课程资源。近年来,乡土资源越来越受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青睐,成了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文化依托。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乡土资源的运用,能够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更加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走出文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
在本次赛课中,我对课程资源进行了精心选择。
首先,选择主题文化模块,确立课题。从教学对象上分析,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适宜选择活泼、易于模仿和接受的内容,同时也要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指向性。南京吆喝,是用南京方言表现的商品销售的一种形态,其特色鲜明,具有口语化的特点,通俗易懂,传播广泛。同时,它还具有韵律的音乐性,节奏感很强,叫喊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喜闻乐见。作为旧时南京民众的记忆,南京吆喝承载着一座城市
的市井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基于以上分析,在各个主题的文化模块中,我选择了“南京吆喝”这一主题,将课题确立为“一声吆喝一声情”。
其次,选择教学内容。南京吆喝的种类繁多,我一打开网站,各种南京吆喝纷至沓来,在内容上,有吆喝小吃的,有收旧的,还有修理生活用具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在语言表达上,有的短促干脆,有的婉转悠扬,有的整齐押韵,还有的会借助一些声音道具。每一个吆喝都附有特色,也很有代表性。面对如此多的教学内容,我该如何选择,这是我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想让学生了解南京吆喝的哪些方面,想让他们对南京吆喝了解到什么程度,以及打算从“南京吆喝”这个点上往哪些方面拓展,理清思路后,我选择了以下五个南京吆喝:韵律感极强的五香桂皮豆、富有南京话特色又易于学习的马头牌冰棒、具有曲艺特点的收旧、短促进凑的修伞、声音极其绵长的肉包和南京方言的淘米箩。
此外,语言差异是课程设置中面临的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南京吆喝是用南京方言表现出来的,而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南京郊区,会南京话的学生几乎没有,而比赛所选的学校也缺少正宗南京方言的语言环境。学生们是否会对南京方言展现出的南京吆喝感兴趣,能否对南京吆喝的内容和特色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进而产生文化认同感,是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选取典型,找寻最佳契入点
思想品德教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想通过一个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从了解南京吆喝到学会南京吆喝,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
生能够体会到南京吆喝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激发他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愿。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构思了如下教学设计:在第一次试上以后,我才发现自己远远低估了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第二环节的猜吆喝过程中,我设置了五香桂皮豆、修伞、淘米箩、肉包四个吆喝。这四个吆喝里,即使我认为最简单的五香桂皮豆,学生也只能猜出其中的几个字音,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修伞和淘米箩说的南京方言和普通话差别更大,学生听完后一脸茫然。这一环节,整整花去了十分钟。原本预想的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南京吆喝的特点,感受南京吆喝的特色的目标效果大打折扣,不仅影响了后面的教学,更打乱了整个课堂的层次。第一次的试上可谓是一次巨大的失败。
针对课堂上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我不得不重新对课程环节和内容认真进行了梳理。一是课程资源的选择不够精致,实用性不强,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二是课程难度设置过高,各环节衔接不够灵活,课堂趣味性不足;三是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全面,缺乏重点。结果使课堂内容严重超载,学生像是百米冲刺似的,被拉着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却根本不知道目标在哪里。由此,我意识到必须对我已选择的课程资源进行再次筛选,优化配置。
经过反复思考和修改,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调配。一是调整了课程环节的过渡和衔接。开篇直接用“猜吆喝”引出南京吆喝的主题,学生参与感大幅提升,且接受度高,为课程重点的讲述节省了时间;案例和引导内容穿插过渡,让课堂衔接流畅自然。二是对具体环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与学生认知相匹配的精简和优化。猜吆喝
这个环节仅保留了“五香桂皮豆”和“肉包”这两个在语言上比较接近普通话的吆喝,同时模仿环节在原有的“马头牌冰棒”基础上增加了“收旧”的选择,多样化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三是突出重点,对课程总结内容进行重点强化。由南京吆喝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传承,拨动学生情感,升华课堂主题。
调整后的是教学过程如下:
三、相得益彰,散发乡土气息
经过调整优化的教学设计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高,表演、讨论热烈,体会深刻,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乡土资源为主题的这节课,激发出学生对家乡更加浓厚的喜爱之情,提升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整堂课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两次的课堂试上,让我思考良多,收获良多。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充分实现效率最大化、成果最大化,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的问题。一个教学内容可以使用的资源纷繁复杂,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适合学生,适合课堂。作为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就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从现实出发,对这些杂乱的资源反复地筛选。除了资源的筛选外,通过一定的结构和方式,还要将优化的资源整合,连贯有机的教学过程设计及课堂,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更能够提升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兴趣,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