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建模与仿真第1章概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和动态性。 系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毫无疑问它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实 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领域的问题均可以用系统的框架来解 决。但究竟一个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这取决于观测者的观点。例 如,这个系统可以是一个由一些电子部件组成的放大器;或者是一 个可能包括该放大器在内的控制回路;或者是一个有许多这样回路 的化学处理装置;或者是一些装置组成的一个工厂;或者是一些工 厂的联合作业形成的系统,而世界经济就是这个系统的环境。
对于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必须研究其复杂性与整体性。再 以人体为例,人的双眼视敏度是单眼视敏度的6~10倍。此外, 双眼有立体感,而单眼却无此特点。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 特征,因此相关性是系统的第二特性,也是目前系统研究的主 要问题。
除整体性和相关性外, 系统还具有有序性和动态性。 比如,生命是一种高度有序 的结构,它所具有的复杂功 能组织,与现代化大工业生 产的“装配线”非常相似, 这是一种结构上的有序性, 对任何系统都是适用的。又 如图1.1.1所示,一个非平衡 系统如果经过分支点A、B到 达C,那么对C态的解释就必 须暗含着对A态和B态的了解。 这就是系统的动态性。
1.2.2模型分类 几种常见的模型分类:
1.3数学模型及其建立过程
1.3.1 数学模型定义和一般描述 数学模型是描述实际系统内、外部各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
达式。这种表达式主要包括数值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 系统S: 输入u、输出ys(u) 模型SM:输入u、输出yM(u) 如果
yS(u)yM(u)
模型具有如下主要性质: •普遍性,亦称等效性,同一个模型可以从各个角度反映不 同的系统,或者说一个模型与多个系统可能具有相似性。 •相对精确性:模型的近视度和精度性都不能超出应有的限 度和许可条件。 •可信性:模型必须经过检验和确认,成为代表实际系统的 有效模型,即具有良好的置信度。 •异构性:同一个系统的模型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结构。 •通过性。通过向模型输入信息并获取信息建立模型的输入 -输出关系。
1.3.2 数学建模及其过程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确定系统的模型形式、结构和参数,以得到
正确描述系统表征和性状的最简数学表达式。 基本原则:
1.必须满足对数学模型 精确性、简明性、层次性、多用性、可靠性 及标准化等一般要求。
2.建模时须经常考虑,模型功能是否满足所研究问题的需要;在满 足需要条件下,模型形式是否合理、经济,模型是否易实现;模型 运转是否稳定;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精确度要求;等等。 3.为缩短建模周期,获得高质量的数学模型,必须合理选择建模方 法,建模方法分三大类:机理分析法、实验辨识法和定性推理法。 4.系统数学建模的建立过程一般是:观察和分析实际系统→ 提出问 题→ 作出假设→系统描述→构筑形式化模型→模型求解→模型有效 性分析(包括模型校核、验证与确认)→修改模型(往往是多次地) →最终确认→有效后验模型→模型使用(必要时需要进一步修改)。 经过上述一系列过程,所得模型才可能是用得到的模型,而利用这 种模型进行仿真研究或做其他用途才能保证是可靠的,所得到的模 型结论也才能反映实验系统结论。
ຫໍສະໝຸດ Baidu
1.1.3连续系统、离散事件系统与混合系统 连续系统
离散事件系统
混合系统
1.2 模型概念及分类
建立系统概念的目的在于深入认识并掌握系统的运动规律。因 此不仅要定性地了解系统,还要定量地分析、综合系统,以便能更 准确地解决工程、自然界和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复杂问题。定量地分 析、综合系统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系统的模型,并使用高效的数值 计算工具和算法对系统的模型进行解算。 1.2.1 模型概念和性质 用模型代替系统本身。被研究的实际系统叫原型,原型的等效替身 叫模型。
第一章 概 论
•系统概念及分类 •模型概念及分类 •数学模型及其建立过程 •模型研究与计算机仿真
1.1系统概念及分类
1.1.1系统的一般概念 凡具有特定功能,按照某些规律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依
存的事物总体,都属于系统范畴。 一个系统可能非常复杂,也可能很简单,因此很难给“系统”下一 确切的定义。因为这个定义不但能够足以概括系统的各种应用,而 且又能够简明地把这个定义应用于实际。但无论什么系统一般均具 有4个重要的性质,即
1.1.2系统分类 常见分类方法有: (1)按照自然属性分为人造系统(如工程系统、社会系统等)与自 然系统(如太阳系、海洋系统、生态系统等)。 (2)按照物质属性可分为实物系统(如建筑物、计算机、机床、兵 器)与概念系统(如思想体系、管理、规章制度等)。 (3)按照运动属性可分为静态系统(如静态平衡力系等)与动态系 统(如人体系统、控制系统、经济系统、动力学系统等)。 (4)按照规律和结构状况可分为简单小系统(如数/模转换系统、稳 压系统、一般控制系统等)与复杂大系统(如军事作战系统、国民经 济系统、大型仿真系统等) (5)从控制理论角度可分为开环系统(如售票机、洗衣机等)与闭 环系统(如舵系统、天线随动系统、宏观经济系统等)。 (6)按照状态变化对时间是否是连接可分为连续系统、离散事件系 统及连续—离散混合系统。
则模型S理想化代替系统S。
如果 yS(u)yM(u)(u)
则模型S是系统S的近似表示。
数学模型的应用无论是在纯科学领域还是在实际工程领域中都有着 广泛的应用,但通常认为一个数学模型有两个主要的用途:首先,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不断地加深对实际物理系统的认识,并且启 发人们去进行可以获得满意结果的实验;其次,数学模型有助于提 高人们对实际系统的决策和干预能力。
C B A
图1.1.1 系统的动态性图
系统包括工程系统和非工程系统,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 系统也有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中小系统与大系统之分。 系统由实体、属性、活动、环境组成。 • 实体:系统的具体对象。 • 属性:描述实体特征的信息。 • 活动:随时间推移发生的状态变化。 • 环境:系统所处的界面状况。
• 首先,必须明确系统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它作为一个整体, 各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就好像人体,它由头、身躯、四肢等多 个部分组成,如果把这些部分拆开,就不能构成完整的人体。 至于人们熟悉的自动控制系统,其基本组成部分(控制对象、测 量元件、控制器等)同样缺一不可。整体性是系统的第一特性。
• 其次,要明确系统的相关性。相关性是指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 相互以一定的规律联系着,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形成了具有特 定性能的系统。有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 关系,而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也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 才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彩的世界。
对于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必须研究其复杂性与整体性。再 以人体为例,人的双眼视敏度是单眼视敏度的6~10倍。此外, 双眼有立体感,而单眼却无此特点。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 特征,因此相关性是系统的第二特性,也是目前系统研究的主 要问题。
除整体性和相关性外, 系统还具有有序性和动态性。 比如,生命是一种高度有序 的结构,它所具有的复杂功 能组织,与现代化大工业生 产的“装配线”非常相似, 这是一种结构上的有序性, 对任何系统都是适用的。又 如图1.1.1所示,一个非平衡 系统如果经过分支点A、B到 达C,那么对C态的解释就必 须暗含着对A态和B态的了解。 这就是系统的动态性。
1.2.2模型分类 几种常见的模型分类:
1.3数学模型及其建立过程
1.3.1 数学模型定义和一般描述 数学模型是描述实际系统内、外部各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
达式。这种表达式主要包括数值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 系统S: 输入u、输出ys(u) 模型SM:输入u、输出yM(u) 如果
yS(u)yM(u)
模型具有如下主要性质: •普遍性,亦称等效性,同一个模型可以从各个角度反映不 同的系统,或者说一个模型与多个系统可能具有相似性。 •相对精确性:模型的近视度和精度性都不能超出应有的限 度和许可条件。 •可信性:模型必须经过检验和确认,成为代表实际系统的 有效模型,即具有良好的置信度。 •异构性:同一个系统的模型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结构。 •通过性。通过向模型输入信息并获取信息建立模型的输入 -输出关系。
1.3.2 数学建模及其过程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确定系统的模型形式、结构和参数,以得到
正确描述系统表征和性状的最简数学表达式。 基本原则:
1.必须满足对数学模型 精确性、简明性、层次性、多用性、可靠性 及标准化等一般要求。
2.建模时须经常考虑,模型功能是否满足所研究问题的需要;在满 足需要条件下,模型形式是否合理、经济,模型是否易实现;模型 运转是否稳定;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精确度要求;等等。 3.为缩短建模周期,获得高质量的数学模型,必须合理选择建模方 法,建模方法分三大类:机理分析法、实验辨识法和定性推理法。 4.系统数学建模的建立过程一般是:观察和分析实际系统→ 提出问 题→ 作出假设→系统描述→构筑形式化模型→模型求解→模型有效 性分析(包括模型校核、验证与确认)→修改模型(往往是多次地) →最终确认→有效后验模型→模型使用(必要时需要进一步修改)。 经过上述一系列过程,所得模型才可能是用得到的模型,而利用这 种模型进行仿真研究或做其他用途才能保证是可靠的,所得到的模 型结论也才能反映实验系统结论。
ຫໍສະໝຸດ Baidu
1.1.3连续系统、离散事件系统与混合系统 连续系统
离散事件系统
混合系统
1.2 模型概念及分类
建立系统概念的目的在于深入认识并掌握系统的运动规律。因 此不仅要定性地了解系统,还要定量地分析、综合系统,以便能更 准确地解决工程、自然界和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复杂问题。定量地分 析、综合系统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系统的模型,并使用高效的数值 计算工具和算法对系统的模型进行解算。 1.2.1 模型概念和性质 用模型代替系统本身。被研究的实际系统叫原型,原型的等效替身 叫模型。
第一章 概 论
•系统概念及分类 •模型概念及分类 •数学模型及其建立过程 •模型研究与计算机仿真
1.1系统概念及分类
1.1.1系统的一般概念 凡具有特定功能,按照某些规律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依
存的事物总体,都属于系统范畴。 一个系统可能非常复杂,也可能很简单,因此很难给“系统”下一 确切的定义。因为这个定义不但能够足以概括系统的各种应用,而 且又能够简明地把这个定义应用于实际。但无论什么系统一般均具 有4个重要的性质,即
1.1.2系统分类 常见分类方法有: (1)按照自然属性分为人造系统(如工程系统、社会系统等)与自 然系统(如太阳系、海洋系统、生态系统等)。 (2)按照物质属性可分为实物系统(如建筑物、计算机、机床、兵 器)与概念系统(如思想体系、管理、规章制度等)。 (3)按照运动属性可分为静态系统(如静态平衡力系等)与动态系 统(如人体系统、控制系统、经济系统、动力学系统等)。 (4)按照规律和结构状况可分为简单小系统(如数/模转换系统、稳 压系统、一般控制系统等)与复杂大系统(如军事作战系统、国民经 济系统、大型仿真系统等) (5)从控制理论角度可分为开环系统(如售票机、洗衣机等)与闭 环系统(如舵系统、天线随动系统、宏观经济系统等)。 (6)按照状态变化对时间是否是连接可分为连续系统、离散事件系 统及连续—离散混合系统。
则模型S理想化代替系统S。
如果 yS(u)yM(u)(u)
则模型S是系统S的近似表示。
数学模型的应用无论是在纯科学领域还是在实际工程领域中都有着 广泛的应用,但通常认为一个数学模型有两个主要的用途:首先,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不断地加深对实际物理系统的认识,并且启 发人们去进行可以获得满意结果的实验;其次,数学模型有助于提 高人们对实际系统的决策和干预能力。
C B A
图1.1.1 系统的动态性图
系统包括工程系统和非工程系统,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 系统也有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中小系统与大系统之分。 系统由实体、属性、活动、环境组成。 • 实体:系统的具体对象。 • 属性:描述实体特征的信息。 • 活动:随时间推移发生的状态变化。 • 环境:系统所处的界面状况。
• 首先,必须明确系统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它作为一个整体, 各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就好像人体,它由头、身躯、四肢等多 个部分组成,如果把这些部分拆开,就不能构成完整的人体。 至于人们熟悉的自动控制系统,其基本组成部分(控制对象、测 量元件、控制器等)同样缺一不可。整体性是系统的第一特性。
• 其次,要明确系统的相关性。相关性是指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 相互以一定的规律联系着,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形成了具有特 定性能的系统。有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 关系,而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也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 才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