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 》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5.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5.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学习。此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幅战国时期的画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场景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强调诸侯争霸、人才辈出的特点。
3.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认为团结合作和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成语接龙、古文翻译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物品质特点。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5.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将相和》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成语,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流利地复述故事,感受古文的韵味和表达特点。
c.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品质特点,总பைடு நூலகம்道理。
3.情境体验: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杜瑶霞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概括本课三个小故事,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情景片断。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

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背景简介。

2、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3、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我会认(个别提问,全班齐读正音)我会写(学生当堂学习书写)4、重点词语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绝口不提等。

5、齐读课文,思考:①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②本课中讲了哪几个小故事?③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6、讨论归纳:课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主要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

“和”的意思是“和好”。

从“和”字可以感受到“以国家利益为重”、“和为贵”。

(三)课堂小结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
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解疑合探:
(和氏璧) 诺(nuò) 璧 (bì ) (许诺)
怯 (qiè) (胆怯) 瑟 (sè) (鼓瑟) 缶 (fǒu) (击缶) 拒 (jù) (拒绝)
(qīng) 卿 (上卿)
返回
我会读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攻无不克 渑池会见 理直气壮 为难 推荐 抵御 胆怯 廉颇 侮辱 鼓瑟 击缶 上卿 蔺相如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 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 即秦、楚、齐、赵、燕、魏、韩, 称为“战国七雄” ,秦国是最 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 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 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 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 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自学指导一(8分钟)
自读课文,认读生字,小组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 不还”。多么豪迈的情怀,在我们中 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 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 识的文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司 马迁的《史记》,认识两位熠熠生辉 的人物,聆听千古流芳的故事。
同桌讨论: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
这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 事,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

作业布置
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 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 灭亡了?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 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
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自学指导二(8分钟)
(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它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 你能给出小标题吗?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学会理解和包容。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坚持不懈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简介:《将相和》是一篇描写战国时期的故事,讲述了赵国和燕国之间的战争。

故事中的将相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观点和利益,他们的冲突和和解过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动机,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讨论与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团队合作。

写作与口语表达: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课文朗读: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与绘画:通过板书和绘画,生动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一、教学设计1.1 教材介绍《将相和》是一本适合初学者的双语汉语教材,共分为4册,每册包含10课,特别适合海外外语学习者学习汉语。

本教材突出了汉语的实用性,并帮助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历史和习惯。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将相和》课程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基本的汉字、拼音和简单的日常用语。

1.2 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目标是:1.学生能够正确发音并认读汉语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

2.学生能够认读和书写汉语中的20个基本汉字。

3.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汉语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

1.3 教学步骤1.3.1 热身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唱歌、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1.3.2 自我介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国籍和所学语言等信息,以此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学习情况。

1.3.3 学习汉字通过PPT或者黑板上书写,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读和写出一些基本的汉字,如“一、二、三、上、下、中、人、口、日、月”等。

并且教师可以对于汉字的结构及笔画进行详细解释。

1.3.4 学习拼音学习拼音是汉语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多次发音练习让学生掌握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标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拼音的发音和形式。

1.3.5 对话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编排日常生活场景,让学生模拟会话进行对话练习。

如:在饭店点菜,介绍自己和家人等。

1.4 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发音并认读汉语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

2.学生是否能够认读和书写汉语中的基本汉字。

3.学生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所学的汉语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

二、课后反思经过本次课堂教学,我发现本节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在学生中收到良好的反响。

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1.许多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发音,在发音和语调方面需要加强练习。

2.学生的书写汉字速度较慢,需要经常反复练习,加强基本汉字的书写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精品)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精品)

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国古典名著”——18.《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理念: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从故事中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的精神,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读、悟、质疑去领悟人物的特点,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

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十八课《将相和1》教学方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十八课《将相和1》教学方案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十八课《将相和1》的教学方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了解古代将相的职责和形象,了解历史变迁对人物形象的影响;2.通过本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中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叙述文的写作要点;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导入环节在开始本节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展示古代将相的形象和职责,激发学生对于本课主题的兴趣和热情。

2.核心活动在学生听完文章后,老师可以分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一篇类似的叙述文,要求内容紧密联系,语言流畅。

小组完成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课堂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改错、阅读理解等,让学生有机会反复练习,巩固知识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1.听读结合法本节课文非常适合采用听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听读文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2.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提高学生交流和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知识点练习法知识点练习法是在学生已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方式之一。

四、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小组讨论、作业评分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学习内容。

五、总结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十八课《将相和1》是一篇讲述古代将相形象的文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学习内容。

最新整理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docx

最新整理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docx

最新整理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主要内容并叙述出来;2.学习用“联读法”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有感情地朗读部分段落。

3.辨析原文与课文的区别,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

重难点:目标1、2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过程:课前交流:读书名言一、谈话导入,揭题解疑。

1、中国“和”文化。

2、了解《史记》,揭示课题。

3、解题:将,廉颇;相,蔺相如。

二、检查预习,梳理文章练归纳。

1、生字词语认读。

2、默读全文,找到三个故事小结性的语句,尝试用关键词拟小标题。

随文指导写字:璧、荆,四字词语写整齐、美观。

3、针对小标题质疑,发现规律,引导归纳故事大意,并理清故事之间相互关系。

三、阅读故事,在“联读”中悟形象。

1、引导读前两个故事的开头,联系着读、比较着读,发现相同点,在联读中感受蔺相如的临危受命、勇敢。

2、授予“联读法”后,生自读前两个故事,寻找相同处,交流点拨。

抓关键词“撞碎”、“拼了”、“理直气壮”,体会“不畏强暴”智勇双全,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相同中思考不同,体会“忠心爱国”。

抓“只好”、“只得”,感受“机智”、“以弱胜强”。

3、自学第三个故事,找出与前两个故事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交流:相同,为国家;不同,对秦王对廉颇的态度,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四、比较原文,激发读书兴趣。

1、出示古文,自读,找到相关故事,发现区别,体会古文的细致精彩;引出原文评价。

2、引导关于廉颇的故事,激发运用联读法阅读原文。

3、推荐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选》。

板书设计:18将相和联读法《史记》联系着读,比较着读完璧归赵临危受命渑池之会蔺相如勇敢机智负荆请罪忠心爱国顾全大局。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学习过程:一、导入1.学习单元导语。

课件出示单元导语,学生自读后说说获得哪些信息。

2.揭示课题,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导学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活动任务: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用课件呈现出来,并请一个小组读一读。

2、自主学习: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勾画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度几遍,读通顺,再独立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把自主学习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依次交流,再讨论后形成成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梳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活动任务:探究“文中的“将”、“相”分别指谁,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呈现出来,全班齐读。

2.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给课文分段,并想一想分段的理由。

3、小组讨论:小组长组织,把自主学习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依次交流,再讨论后形成成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梳理提升:师生梳理提升并板书。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三、导结课堂小结文中的“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将相和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启发思考:同学们,请看图,你能说出这些历史故事的名称吗?出示课件1:预设1:我知道第一幅图是三顾茅庐。

预设2:第二幅图是指鹿为马。

预设3:我觉得第三幅图是卧薪尝胆。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历史故事真不少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则新的历史故事,一起学习第六课《将相和》。

出示课件2:教师板书课题(6.将相和)继续引导:《将相和》是根据汉代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

说到《史记》,老师带来一些资料。

请你运用上节课学习的集中注意力、不停顿、不回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这段文字,看看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3:预设1:我知道了《史记》是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三千多年的历史。

预设2:我知道了《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预设3:我知道了《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预设4:我发现鲁迅对他的评价很高。

教师引导:同学们很会学习,运用之前所学集中注意力、不停顿、不回读的方式了解了关于《史记》的很多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走入《史记》中的故事《将相和》,继续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

)二、指导“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启发思考:同学们,快看看题目下方的学习提示,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知道了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出示课件4:教师引导: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又一个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如何做到连词成句地读呢?老师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屏幕上会闪现一些小文字,同学们争取一眼看过去,看到更多的内容。

准备好了吗?开始(阅读时间不超过1秒钟)出示课件5:预设1:我看到“渑池”“会面”“秦王”“赵王”“鼓瑟”,我把这些词语串联起来,猜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渑池会面的时候,秦王让赵王鼓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将相和》
教学目标:
1. 学会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3.理清课文脉络。

4.在理清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为了国家利益知错认错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

2、其中,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史学巨著叫《史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编自其中的一篇课文《将相和》。

(齐读课题)请同学们翻开教材,齐读“资料袋”。

(生读。


3.解题。

同学们已预习完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4、介绍背景
二、认读生字,理解生词
1、逐一出示生字,齐读。

(1)读音重点关注:怯、瑟、缶
(2)字形:璧瑟
2、齐读生词
3、理解词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上合适的标题。

想一想“将”与“相”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后来他们又为什么和好。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1-10自然段)
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
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四、研读“完璧归赵”
1.快速默读故事“完璧归赵”,看看这个故事一共写了几个人物?其中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蔺相如机智勇敢爱国
赵王
秦王
2、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人?(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从而体会人物的特点。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5、指名汇报
语段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1.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能强逼我。


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同一个意思,蔺相如为何不直接说,而要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说?(态度更强硬有一种誓与和氏璧共存亡的气势,从而震慑住了秦王)
3.多么智慧的外交辞令!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4、小组练习表演、指定一个小组上台表演
5、说说写法上的特点。

板书:语言、动作
6、小结过渡: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像这样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写蔺相如的语言,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语段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
小结过渡:正是用假设的方式来说理,赵王才会信任他,把无价之宝交给他带到秦国去。

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语段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读到这里,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3、赵王和秦王又是怎样的人呢?对他们的描写对表现蔺相如的特点有什么作用呢?
4、抓联系一: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对秦外交的胜利,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

这为说明将相“失和”埋下伏笔。

五、总结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