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力

合集下载

后稷故里的艺术瑰宝

后稷故里的艺术瑰宝

后稷故里的艺术瑰宝【摘要】稷山高台花鼓,是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东特色文化的一个“绝”品。

它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高台花鼓。

千百年来,稷山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在当地民间传统节日中人们奏乐打花鼓来庆祝美好生活。

本文对稷山高台花鼓的起源、高台花鼓的特点、高台花鼓的表演形态、高台花鼓的演变方面进行研究,希望给高台花鼓今后的发展研究指明方向和方法,从而加深高台花鼓理论研究的层次,能使“华夏一绝”更好的被人们认识和了解,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关键词】高台花鼓;华夏一绝;鼓乐祭拜后稷故里指的是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的历史悠久。

稷山高台花鼓是中华鼓艺术的一种,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中,根植于民间,有着肥沃的生长土壤和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得以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日臻完善。

在当地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奏乐打花鼓来表达自己的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新生孩子过满月时也要打花鼓给主家跟孩子进行祝福,希望花鼓表演能给家庭带来财富与平安,孩子的人生带来好运,健健康康的生活。

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会有花鼓表演。

稷山高台花鼓出现于唐朝初期,明清时期就有了自己的规模和体系,现在稷山县境内以汾河为界分为汾南、汾北,汾南的花鼓以东蒲花鼓、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具代表性,汾北以桐上花鼓最具代表性。

一、高台花鼓的起源关于高台花鼓的起源当地稷山县志中有文献记载[1],山西省稷山县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后稷在此教民稼穑。

稷山这块热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稷山人民为了纪念后稷这位伟大的先祖,创造了祭祀稷王、欢庆丰收、祈愿平安幸福的高台花鼓。

花鼓是山西鼓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魂宝。

在远古时期,人们把鼓声与雷声相比,有“鼓声雷动可降雨”的巫术观念,认为鼓声有助春耕或农作物生长。

稷山高台花鼓生存现状调查与音乐本体分析

稷山高台花鼓生存现状调查与音乐本体分析

[ 关键词 ]稷 山高台花鼓 ;生存现状 ;音乐本体
中图分类号 :J 6 3 2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 :1 o 0 7 — 2 2 3 3( 2 o 1 5 )1 1 一 O l l O 一 0 4
稷 山县 ,位于 山西省 西南部 ,为运城市下辖县 ,东连新
绛 县 、西 临 河 津 市 、南 靠 稷 王 山 和 闻 喜 县 、万荣 县 接 壤 ,北
当代 音 乐 2 0 1 5年 1 1月 号
M oDERN M US I C
稷 山高 台 花鼓 生存 现 状 调 查 与音 乐本体 分 析
杨 高鸽
[ 摘
要 ]稷 山高台花鼓是 目前流行 于稷 山县 东蒲村 、桐上村 以及稷 山安福 艺校的 民间花鼓艺术 。近
些年 由于安福艺校表演的高 台花鼓参加 了奥运会 闭幕 式以及 央视春 晚。使其声名远扬 。然在 当地 ,其生存
开启了农耕文明 ,稷 山花鼓是 当地先 民为祭拜农业先祖后 稷
而创 。另外 ,民间素有 “ 鼓 声 雷动 可 降雨 ” 之说 ,人 们 相
信鼓声有助于农耕 .因此当地 鼓艺术的产生与农耕 文明血脉 相连 ,是为祈求农业丰收而祭拜农 神所创 。至今 ,花鼓仍 在 庙会 中有演出活动 。2 .外来说 。民间亦 流传着 明代 时 ,有 南方人在此打 花鼓 乞讨 ,之 后花鼓 也在 稷 山流行 开 来 的说 法 。然这些说法均无 佐证 。 目前 ,关于稷 山高台花鼓 .可查
现 状 并 不 乐观 ,桐 上 村 的 高 台 花鼓 已停 止 了活动 , 东 蒲村 的 高 台花 鼓 目前 仅 在 正 月社 火时 活 动 。从 其 音 乐 本 体 特 征 来 看 ,结 构 具 有 较 强 的 “ 回旋 ” 特 点 ,花 鼓 曲 中 4 、7的 频 繁 出现 ,体 现 出鲜 明 的 晋 南 民 歌 色彩 区的 特 征 。

后稷故里的艺术瑰宝――稷山高台花鼓

后稷故里的艺术瑰宝――稷山高台花鼓

后稷故里的艺术瑰宝――稷山高台
花鼓
稷山高台花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只在河南省后稷故里流传多年的梆子花鼓,集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稷山高台花鼓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今天的演出。

一、历史背景
稷山高台花鼓源于周朝晚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传说在西周时期,太白星下凡传授文化,在后稷故里区域教授当地百姓种植农作物、捕捉鱼虾等技艺,并传授音乐、舞蹈等文化。

如今,稷山高台花鼓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价值
稷山高台花鼓以其独有的风格和内涵,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代表了中国的优秀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2.作为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稷山高台花鼓让人们了解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稷山高台花鼓在保护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今天的演出
如今,稷山高台花鼓已经成为后稷故里的重要文艺演出。

每年各种传统节庆、丰收喜庆、旅游等活动都少不了花鼓的演出。

稷山高台花鼓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遗产,它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的方式,将当地人们的生活情感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展现了出来。

四、结语
稷山高台花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其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元素的融合,向人们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博大。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让稷山高台花鼓的声音在世界上传扬开来,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稷山县汾南和汾北花鼓之我见

稷山县汾南和汾北花鼓之我见

稷山县汾南和汾北花鼓之我见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17年第71期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是稷王教民稼穑和农业的发祥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既有灿烂辉煌的古老文化,又有英贤辈出、可歌可泣的一代风流。

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方热土上的稷山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不断创造、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文明史。

后稷故里民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那条由东自西的河流——汾河蜿蜒而过,把稷山县切割成汾南和汾北两段。

因此,汾河南北两岸的地理环境、经济贸易、民间风俗、生活环境等有所不同。

随着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稷山县汾南和汾北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文化娱乐活动也日益高涨,就说令人振奋的花鼓表演技艺,它在一步步地不断成熟、繁荣和完善。

一、稷山县汾河两岸花鼓文化历史悠久汾南和汾北的花鼓表演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据老年人辈辈相传,汾南蔡村乡东蒲村的花鼓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在位时期,据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汾南和汾北的花鼓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早期的花鼓是边打边扭秧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打鼓的人按其固定位置表演,打锣的人依次先后进行舞蹈,每打完一个段落,夹唱秧歌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唱的秧歌调主要有《绣荷包》《小放牛》《放风筝》等。

曲牌主要有《四锤》《三滴水》《风搅雪》《乾炒》《鸭子浮水》等。

后来,花鼓表演的这种艺术形式在汾南和汾北越来越盛行,逢年过节,几乎村村都有这种艺术表演活动,演出时多由1人挎鼓妆扮老翁,4个妆扮姑娘或媳妇,老翁击小鼓,姑娘们持彩练,围绕着老翁转。

鼓的表演分胸鼓(高鼓)、低鼓(腰鼓)、条鼓(身背6、7鼓)。

鼓点主要有“一点油”、“紧三捶”、“捞捶”等动作,鼓点铿锵有力、巧中多变、独具风格。

队形有“白菜卷心”、“龙摆尾”、“枣花”、“连环套”等。

有时老翁还背负数鼓,表演双蹲式、勾脚步法、海底捞月、秦琼背剑、凤凰展翅等动作。

老翁动作利落,戏逗各个姑娘,十分风趣、引人入胜。

二、稷山县汾南、汾北花鼓表演形式及特点由于长期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汾南和汾北的花鼓表演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浅析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力

浅析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力
大精 深 和 后 稷 儿 女 敢 为人 先 的豪 迈 精 神。 山 高 台花 鼓 既是 古 老 的 , 稷
彩、 源远 流长 。几 乎村村 有戏 台 , 年 闹红火 , 乐、 阁、 年 鼓 脑 焰火 、 武术 、 跤 …… 不胜枚 举 , 台花鼓 就 是其 独特 民 间 摔 高 它 的发 展 现 状 与 艺 术 魅力 。 鼓 是 精神 的 象征 , 舞是 力 量 的表 现 , 舞 鼓 艺 术 之一 , 本 形 式根 据稷 山塔 的形状 编创 , 基 已有数 千年
浅析稷 山高台花鼓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 力
解 晓辉 ( 北方民 族大学 舞蹈学院) 音乐
摘 要 : 文从 稷 山高 台花 鼓 的渊 源 入 手 , 过 分 析 稷 山高 台花 鼓 稷 的故里 。 山历史 悠久 , 本 通 稷 文化 底蕴 深厚 , 民间 艺术 丰富 多 的 渊 源 、 演 形 式 、 演 内 容 、 格 特 点 以及 文 化 传 承 与 发 展 等 方面 表 表 风 来 向世 人 展 示 稷 山 高 台花 鼓 这 朵 瑰 丽 的奇 葩。 让 人 们 更 清楚 地 了解 结 合 开 舞蹈 文化 之 先 河 。 山高 台 花鼓 历 史 悠 久 , 诸 多 形 态 产 生于 稷 其 民 众 的 生 产 、 活及 各 种 风 俗 活 动 中。 稷 山 高 台花 鼓 以 “ 、 、 、 生 高 奇 险 绝” 的风 格 特 点 展 示 它原 生 态 式 的粗 犷 、 放 , 示 了中 华 文 化 的博 豪 显
历 史。
稷 山高 台花 鼓源远 流 长 , 早 为祭 祀农 神后稷 的一种 最
宗教 活 动。相 传 四千 多年 前 , 圣人 后稷于 山西稷 山教 民稼 樯 , 启 了华夏 民 族农 耕 文 明 , 山人 民 为 了纪 念 后稷 这 开 稷 又 是现 代 的 , 既是 民族 的 , 是 世 界 的 。 由 民众 所创 造 , 民 众所 负 也 它 为 载 , 民众 中传 承 。 山高 台 花鼓 是 对 中国 传统 花鼓 艺术 的继 承 与 发 位伟 大 的先祖 , 造 了祭 祀稷 王、 庆 丰收 、 在 稷 创 欢 祈愿 平安 幸福 展 ,它 具 有 中华 传 统 民间 艺 术 的风 格 和 特 点。 稷 山高 台 花鼓 传 承 着 的高 台花鼓。 “ 自强 不息 ” “ 德 载 物 ” 民族 文化 精 神 。 与 厚 的 花 鼓属 于 中华鼓 艺术 的一 种 , 中华 鼓艺 术 已有几 千 年 关 键 词 : 山 高 台花 鼓 发 展 现 状 艺术 魅 力 稷 的历史 。 据史 料记 载 : 早在 春秋 战 国时期 , 人们 把鼓 声与 雷 0 引言 声相 比 , “ 声 可 引来 雨水 ” 巫术 观 念 , 为鼓 声 有 助 有 鼓 的 认 舜耕 历 山 , 禹凿龙 门 , 祖养 蚕 , 稷 稼穑 , 华 五 千 于 春耕 和农作 物 的生长 。 山县作 为 中华农耕 文 明最早 的 嫘 后 中 稷 年 文 明从 这 里一 路摇 曳 而来。 穿过 汉风 唐 雨 , 经历 宋 韵元 发源 地 , 夏 农业 始 祖后 稷 教 民稼 穑于 此 , 辟 中 国粮 食 华 开 声 , 乐宫 中笑谈 古今往 事 , 雀楼上 眺望 三晋 风流。 山 之源。 由此可见 , 艺术 的产 生 与远 古农耕 文 明有 着不 可 永 鹤 在 鼓 西 这 片广 衰而肥 沃 的土地 上 孕育着 悠久 璀璨 的历 史 文化 , 分割 的联 系 , 由此 看来稷 山高 台花 鼓 是 中华鼓 艺术 最 正宗 稷 山高 台花 鼓就 是其 中一朵 瑰丽 的奇葩 。 山高 台花鼓是 的发 源 地 。 川 稷 花鼓 艺术 中一 个重 要 的组成部 分 , 它是 对 中 国传 统 花鼓 艺 稷 山高 台花鼓 是花 鼓 艺术 的一 个分 支 ,通 俗地 来 讲 , 术 的继 承 与发 展 ,它具 有 中华传 统 民间 艺术 的风 格和 特 是指打 花 鼓者 不仅 要在 平地 上表 演 , 而且 要攀 登 到叠加 起 点。鼓是精 神 的象征 , 舞是力 量 的表现 , 鼓舞 结合开 舞蹈 文 来 的道具 板凳 高 台上表 演 。 它与平地 上 花鼓 表演相 比 , 更 化 之先河 。 石器 时代“ 石拊 石 , 兽率舞 ” 从 击 百 的原 始舞蹈 , 具 有表 演 的技 巧性和 艺术 的观 赏性 。 到今 天 敲 响大江 南北 的各 种鼓 舞 , 绘 了华夏 鼓舞 的悠 久 描 在稷 山县 , 鼓 有着广 泛 的 民间基 础 , 年过 节 、 庙 花 逢 赶 历程 和鼓 之舞 之 的鼓舞 风 姿。 与此 同时 , 也敲 出 了华夏 文 会 、 闹红 火 , 只要 有人 群聚 集 的场 所就 一定 有花鼓 表 演。 表 明的锵 锵 鼓声 , 出 了炎黄 子 孙 的跄 跄 舞风 , 蹈 演绎 了神 舟 演者 配合 默契 , 气势磅 礴 , 威风 凛凛。强奏 时 , 声 震天 , 鼓 钹 鼓舞 的漫 漫旅程 。 山高 台花鼓具 有 “ ” 奇 ” 险” 绝 ” 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的 光 闪烁 ; 奏时 , 轻 又如 春雨 滋 润禾苗 , 人们 带来 愉悦 与鼓 给 风 格 特 点 , 晋 南 地 区有着 深远 的影 Ⅱ 深受 当地 人 们 的 舞 , 而增强 求得 好 年景 的信 念。 这该 是《 在 向, 从 系辞 ・ 上传 》 鼓 “ 喜 爱 。在丰 收喜 庆 的 日子 里 , 们 总要 以稷 山高 台花 鼓 的 之 以雷霆 , 之 以风雨 ” 人 润 的意境 。 其原 意 是指 雷 电可以带 来 表 演来 抒发 自己 内心对 生活 的热 情和 对美 好生 活 的向往 。 雨水滋 润大地 。 舞蹈 文化 可 以用来说 明鼓 的起 源与 对雷 按 在 历史 长河 中随着花 鼓 文化 的传承 与发 展 , 花鼓 艺术 也最 电的原 始 崇拜 有 关 , 由于 鼓 的 声 音与 雷霆 近 似 , 以古 人 所 终形 成 了独 树一 帜 的鼓 舞合 一 的形式。花鼓 艺术 尤其在 汉 在 干旱 时击鼓 求雨 , 映 出原 始 农耕 以 各种鼓 舞祈 求 风调 反

稷山高台花鼓舞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稷山高台花鼓舞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据考证 , 晋南地 区曾是 我国原始人类 的聚居地 。在漫长 的史前 社会 , 我们 的祖先在 这块土地 上 , 不仅 创造 了灿 烂 的 农耕文 化 , 而且 , 也创 造 出与农 耕文化 相辉 映的鼓乐 艺术文
稷 山高 台花鼓 舞是技术要求较 高、 表演难度较 大的鼓乐 艺术 。打花鼓者 不仅要在平地上表演 , 而且要攀登 到叠加起 来 的道具板 凳高台上表演 。它 与平地上 花鼓 表演相 比, 具 更 有表演 的技巧性和艺术的观赏性 , 呈现 出“ 险 、 的特色 。 高、 奇”
作者简介 : 广 (98 )男, 纪 1 5- , 河北东光人 , 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教授 , 究方 向为舞蹈 学。 研

1 ・ 7
晋 阳学刊 2 1 0 1年第 6期
・ 晋文化研讨 ・
软、 硬两种鼓槌 , 翩翩 起舞 , 左右相谐 , 慷慨 激昂 , 协调击 鼓 , 交替连贯 , 抑扬铿锵 , 鼓声雷动, 气壮山河 。 二奇 : 击鼓手法 技术要求高花样多 。稷 山高 台花鼓表 演 形式为集体表演 , 人数 多 , 动作整齐 , 刚柔相济 。鼓手 将鼓 槌 上、 、 、 、 、 下 左 右 前 后快 速地飞舞缠绕 , 形成 “ 击” “ 挑 、 绕击 ” 、 “ 甩击” “ 、掏击” “ 击” “ 、勾 、转击 ” 等不同 的击鼓 动作。同时也 要求鼓手们须尽量将每个鼓 面都 能敲响 ,声音要清脆响亮 ,

稷 山高 台 花 鼓舞 的艺 术 风 格
我们 知道任何艺术作 品的形象都是具体 的 、感性的 , 无
不 显示 着创 作者与表演者 的情 感与意志 , 同时又反 映着 人们
愈窄 , 演员们边打鼓边搭 台 , 搭台边打鼓 , 到顶层。叠加 边 直

河东高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河东高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早 在 四 千多 年 前 , 华夏 农业 始 祖 后稷 就 在 稷 山教 民稼 穑 , 来 , 山花鼓 由原来的清 一色男 演员 , 稷 演变 为有女演员 加入
起演出 , 人员逐渐增 多 , 表演形 式不 断改进 。抱鼓 者 由单
念 后稷 这 位 伟 大 的 先 祖 , 鼓 乐 为 主 的 祭 拜 活 动 便 产 生 了。 人变为双人 双打 , 以 跑圆场的 由四人增 至八人 、 十人。
台花鼓精彩亮相上海世博会 , 前后累计表演 2 7场。
抱 鼓 表 演 , 有 四名 男 扮 女 装 的 配 角 围 着 他 跑 圆 场 , 且 有 另 并 了乐 队在 旁 边 的 伴 奏 , 一 个 段 落 间 还 配 有 歌 曲演 唱 。再 后 每
l 稷 山高 台花 鼓 的起 源
开辟了中国粮食之 源 , 华夏农耕 文明之始。稷 山先 民为 了纪
展 历史与活动特征进行考证与梳理 , 从体育文化的角度 , 释其 蕴涵的体 育文化价值 , 诠 以期 实现河 东民
俗体育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 为晋鼓 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佐证 与理论参考 。
关键 词 : 河 东民俗 ; 山 高 台花 鼓 ; 育 文 化价 值 稷 体
中 图分 类 号 : 8 24 G 1 .
在河东大地上的运城市 以其雄踞于大河之东而得名河东 , 其 这一 传 统 民间艺 术 新 的生 机 。 中的稷 山县 , 则是 中华农 耕文 明最早 的发 源地 。近年来 , 稷 2 稷 山 高台花鼓 的传承 与发展 山高台花鼓凭借其 “ 、 、 、 ” 高 奇 险 绝 的艺 术表 演形 式享誉 华 2 1 萌 芽 与 初 步 发展 阶段 . 夏, 成为稷 山花鼓中一支瑰 丽的奇 葩, 履获殊 荣。20 0 7年 山 稷 山花鼓是 由民间祭祀稷王的一种仪式而催生 的, 最初 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 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 ,0 8 的表演是 由单人男子佩戴胸鼓 、 20 腰鼓来进行 , 击鼓 的技巧 、 动 年8 月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 , 0 2 9年春节参加 中央电 作 也 比较 简 单 。到 隋 唐 时 期 , 山花 鼓 由原 来 单 一 的祭 祀 表 0 稷

浅析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力

浅析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力

浅析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力本文从稷山高台花鼓的渊源入手,通过分析稷山高台花鼓的渊源、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风格特点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来向世人展示稷山高台花鼓这朵瑰丽的奇葩。

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它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力。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稷山高台花鼓历史悠久,其诸多形态产生于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各种风俗活动中。

稷山高台花鼓以“高、奇、险、绝”的风格特点展示它原生态式的粗犷、豪放,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后稷儿女敢为人先的豪迈精神。

稷山高台花鼓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它由民众所创造,为民众所负载,在民众中传承。

稷山高台花鼓是对中国传统花鼓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它具有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稷山高台花鼓传承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

标签:稷山高台花鼓发展现状艺术魅力0 引言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中华五千年文明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

穿过汉风唐雨,经历宋韵元声,永乐宫中笑谈古今往事,鹳雀楼上眺望三晋风流。

在山西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孕育着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稷山高台花鼓就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稷山高台花鼓是花鼓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中国传统花鼓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它具有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从石器时代“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原始舞蹈,到今天敲响大江南北的各种鼓舞,描绘了华夏鼓舞的悠久历程和鼓之舞之的鼓舞风姿。

与此同时,也敲出了华夏文明的锵锵鼓声,蹈出了炎黄子孙的跄跄舞风,演绎了神舟鼓舞的漫漫旅程。

稷山高台花鼓具有“高”“奇”“险”“绝”的风格特点,在晋南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在丰收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总要以稷山高台花鼓的表演来抒发自己内心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历史长河中随着花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花鼓艺术也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鼓舞合一的形式。

花鼓戏的发展演变和舞蹈艺术特色分析

花鼓戏的发展演变和舞蹈艺术特色分析

花鼓戏的发展演变和舞蹈艺术特色分析作者:宋和明来源:《大观》2020年第09期摘要:花鼓戏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明珠,历来都是广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而且具有强烈的地方舞蹈艺术特色。

文章简单介绍花鼓戏的发展演变情况,分析花鼓戏舞蹈的民间生活气息、喜剧性风格、典雅化艺术风格等基本特色,并从旦角舞、生角舞、歌舞、特殊舞蹈动作等方面,对花鼓戏舞蹈程式套路加以研究,从而探讨花鼓戏的舞蹈艺术特色。

关键词:花鼓戏;发展演变;舞蹈艺术特色注:本文系湖南省益阳市一般课题“湖南花鼓戏表演与舞蹈作品创作研究”(2019YS052)研究成果。

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其中以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花鼓戏作为极具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在近年来受流行文化冲击而面临传承保护方面的难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有效传承。

而要对花鼓戏加以传承和发展,则有必要了解其发展演变情况,同时对其舞蹈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度分析研究。

一、花鼓戏的发展演变花鼓戏是由地方民歌发展而来,融入大量民歌内容与民间艺术特色,逐渐发展为一旦一丑演唱的初级形式。

随着花鼓戏受到地方底层劳动人民群众的欢迎,其演出形式及规模也在不断变化与拓展,逐渐形成以小旦、小生和小丑为主的“三小”演出形式,还包含大量其他角色,成为能够带给观众更为丰富体验的艺术形式。

花鼓戏在诞生之初便是依托于底层劳动人民群众,因而其内容往往也和劳动人民密切相关,以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表演农村与农民的日常生活,以方言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大量使用民间乐器与民间旋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戏逐渐融入了更多传统戏曲艺术相关内容,逐渐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全新剧种,成为风格独特的艺术形式。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传统民间艺术保护越来越受重视,花鼓戏也被纳入传统剧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之中。

二、花鼓戏的舞蹈艺术特色(一)花鼓戏舞蹈的基本特色1.民间生活气息花鼓戏本身就是从地方民歌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借鉴了传统戏曲艺术,是民间艺人吸收戏曲艺术的一般程式并进行创新而形成的。

花鼓戏的历史嬗变及其舞蹈艺术特色研究

花鼓戏的历史嬗变及其舞蹈艺术特色研究

花鼓戏的历史嬗变及其舞蹈艺术特色研究一、花鼓戏的历史嬗变花鼓戏艺术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明朝初期,是建立在淮北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艺?g剧种,在我国的淮河以北地区广为流传。

花鼓戏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是以说唱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融入了较多的地方特色,逐渐嬗变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剧种,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当地人们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花鼓戏吸收了民间的杂技艺术,例如“顶人”“四门八叉”等,将舞蹈作为花鼓戏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花鼓戏也吸收了大量的花鼓灯舞蹈艺术,例如“大武场”“压花场”等,后来受京剧、泗州戏的影响,逐渐减少了歌舞成分,逐渐向戏曲方面进行转化。

在民国时期,花鼓戏的发展进入到停滞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部门意识到保护民间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加大了对花鼓戏的抢救工作,并且将其纳入到传统剧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

[1]二、花鼓戏的舞蹈艺术特色(一)花鼓戏的两大舞蹈特色第一,花鼓戏的发展建立在戏曲艺术的一般程式基础上,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新。

花鼓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当地的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及创新。

在花鼓艺术表演中,注重舞蹈动作,主要是运用舞蹈来表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及生产耕作。

花鼓戏从生活中取材,其创作理念既来源于生活,又展现出了较强的艺术特色,演员在表现过程中,舞蹈动作非常细致和逼真,展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能够很快与观众达成共鸣。

第二,花鼓戏舞蹈在表现过程中,展现出了较强的喜剧性风格,演员通过生动的表演,将人物与剧情有机结合起来,展现出生活的本质特征,塑造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花鼓戏的舞蹈表演以喜剧为主,在表演过程中,要时刻想办法逗观众笑。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与演员深厚的生活积累有较大关系,将生活中的喜剧因素融入到舞蹈表演中,展现演员高超的表演技能。

花鼓戏凭借舞蹈艺术表现手法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2](二)花鼓戏舞蹈的程式套路1.旦角舞。

鼓舞(稷山高台花鼓)

鼓舞(稷山高台花鼓)
到2008年,稷山髙台花鼓有了质的转变,安福艺校校长苏安福在民间高台花鼓的基础上,把高台花鼓的表演 人数增加到100多人,高台层数最多时候可达十三层。在对稷山高台花鼓做了大幅度改变后,使高台花鼓的发展 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舞蹈特色
舞蹈动作
表演形式
演奏特点
鼓舞(稷山高台花鼓)(4张)传统稷山花鼓的表演形式是:打“三番”(方言,三段的意思)鼓,中间穿插 民间歌手即兴高唱的民间小调;表演成员一般由一名花鼓老头和四名或六、八名组成,手持团扇、男扮女装的成 年男子组成,化妆、服装都十分讲究;乐队一般约有五、六人,各持一鼓、一大锣、一小锣、一大钹、一小钹; 随行其他成员打“高照”(方言,打灯的意思)两人、打彩旗的两人。
演员们边打鼓边搭台,迅速地将十几条道具板凳从平地上一层层叠搭起来,并且越来越高,表演不能中断, 当所有演员全部到位时,百余名演员在此高台的各个分层进行表演演出,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状态下,做出各 种高难度的技巧和动作,而且表演中整个高台是旋转起来的状态,动作难度大,且具有观赏性。舞蹈套路有“走 场花打”“板凳对打”“高台花打”“高台倒打”“胸头鼓8字打”“缠腰甩打”等。
2003年9月,鼓舞(稷山高台花鼓)获山西省第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最高奖。 2004年5月,鼓舞(稷山高台花鼓)获云南昆明国际民族民间鼓舞大赛金奖。 2004年9月,鼓舞(稷山高台花鼓)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 “群星奖”金奖;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奖首届国际 民间鼓舞大赛金奖、“华夏一绝”全国广场舞大赛金奖。 2010年5月,鼓舞(稷山高台花鼓)获第二届中国秧歌节优秀秧歌展演“最佳风采”荣誉称号。
唐宋时期,当时的花鼓表演表演比较简单,由五个人组成,四人围一人,中间的人身上跨3或5只鼓,包括 “肩鼓”“胸鼓”“两个腿鼓”“两个腿鼓”“头鼓”“两个膝鼓”等。表演内容为先由花鼓开场,接着开始唱 词,唱词内容多与歌颂太平盛世、五谷丰登有关,唱词过后又开始打鼓直到结束。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山西省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拥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

花鼓是山西非遗中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花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山西省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鼓在山西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反映了当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山西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

一、地域形态特征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省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山西省地域辽阔,地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山西的不同地域对花鼓的形态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

1.太原花鼓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太原花鼓是山西花鼓的代表性形态之一,它最早出现在太原市郊的乡村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城市和其他乡村地区。

太原花鼓表演形式简洁、优美,肢体动作矫健、整齐划一,节奏感强烈,动作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太原花鼓的表演者多为年轻人,他们在表演中展现出青春活力和朝气蓬勃的风采,给人以青春的感觉。

太原花鼓的音乐伴奏精妙,鼓点紧凑有力,有着独特的韵律感和旋律感,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力。

太原花鼓的服饰多为明亮的色彩,富有民族特色,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

2.大同花鼓山西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山西的不同民族对花鼓的形态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古代,花鼓是山西省民间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古代花鼓的表演形式简单、朴实,肢体动作刚健、有力,节奏感强烈,动作朴实,给人以朴素的美感。

古代花鼓的表演者多为普通百姓,他们在表演中展现出朴实和朴素的风采,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古代花鼓的音乐伴奏朴实动听,鼓点有力有声,有着独特的民间气息和历史痕迹,给人以真挚的情感。

古代花鼓的服饰多为朴素的色彩,富有浓厚的历史感,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山西花鼓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反映了当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山西花鼓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遗产,让它继续在当地乡间悠扬,让它继续在世界的文化舞台上璀璨。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山西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便是花鼓。

花鼓是山西地区流行的一种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

花鼓的形态特征之一是音乐元素的丰富多样。

花鼓是一种以旋律和节奏为基础的音乐形式,其中融入了山西地方民间音乐的特点。

花鼓表演一般由鼓手和唱曲者组成,鼓手扮演乐器的角色,通过鼓的敲击创造出旋律和节奏,而唱曲者则负责演唱歌曲。

在花鼓表演中,鼓和唱曲者的默契配合使得音乐的呈现更加丰富多样,加强了观众的听觉体验。

花鼓的形态特征之二是表演形式的多样性。

花鼓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合唱和合奏等形式。

在独唱中,唱曲者通过一曲一鼓的表演形式展示自己的才艺,以独特的嗓音和美妙的歌曲表达情感。

合唱则是多人同台演唱,通过声音的合力营造出较大的音乐氛围。

合奏则是将多种不同乐器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加丰富的音色和层次感。

这些不同的表演形式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听觉和视觉享受。

花鼓的形态特征之三是服饰和舞台布置的独特魅力。

在花鼓表演中,演员们穿着传统的山西民俗服装,服饰色彩丰富,形象鲜明。

演员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服饰来呈现角色特点,使得整个表演更具戏剧性和视觉效果。

花鼓表演的舞台布置也非常独特,通过灯光、舞台道具和背景布景的搭配,为表演增加了更多的情感色彩和艺术感。

花鼓的形态特征之四是表演方式的交互性。

花鼓表演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观众也可以参与其中。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会主动邀请观众上台进行互动,包括与观众传鼓、敲击鼓等,增强了观众对表演的参与感和亲近感。

这种交互性的表演形式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活泼,带给观众不仅仅是欣赏,更是参与和体验。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山西花鼓起源于山西省平遥县,被誉为“华夏第一鼓”,是中国戏曲曲艺表演形式之一。

作为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在山西省以及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山西省内,花鼓表演可谓是千姿百态,不同地区的花鼓表演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

本文将就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进行探讨。

从表演形式上看,山西花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庆典性表演,多是各种大型节日、庆典等重大文化活动上常见的一种花鼓表演形式,通常伴随着锣鼓、舞龙、舞狮等表演形式出现,是一种热烈、喜庆的表演形式;第二种是工作性表演,多是在民间婚庆、商业活动等中出现的一种花鼓表演形式,通常以快节奏、高难度的花鼓技巧为主要特点;第三种是传统性表演,这类表演形式多数保留着山西花鼓最原始的表演方式和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在表演乐器方面,山西花鼓表演所用的乐器主要有花鼓、锣鼓和梆子。

花鼓是山西花鼓表演的主要乐器,由鼓面、鼓体、鼓带和鼓扉组成,而锣鼓则负责节奏的掌握和场面气氛的营造,梆子则主要担任着节奏的转换和衔接。

在不同形态的花鼓表演中,乐器的搭配和使用会有一定的差别,这也是山西花鼓表演多样形态特征的体现。

从表演技巧方面看,山西花鼓表演的技巧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花鼓的基本击鼓技巧,主要包括用手、指、腕和臂做出各种变化来产生不同的鼓点和鼓音,形成丰富多彩的花鼓表演效果;二是花鼓的舞蹈技巧,主要包括动作、舞蹈和站位等表演元素,通过身段的变化和动作的组合来塑造花鼓表演的形态特征;三是花鼓的声乐技巧,主要包括歌唱、吟唱和口技等声乐表演元素,通过声音的变化和歌词的演唱来传递花鼓表演的情感和意境。

从表演形态特征的地域差异上看,山西花鼓表演的地域差异主要体现在表演风格、表演体裁和表演艺术等方面。

晋南地区的花鼓表演以热烈欢快、高亢明快的表演风格著称,表演中常常夹杂着一些俏皮顽皮的乐趣;而晋中地区的花鼓表演则以稳健平稳、内敛质朴的表演风格见长,表演中常常透露出一种儒雅清新的文化气息;各地的花鼓表演还会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独具一格的花鼓表演特色,使山西花鼓表演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

家乡的风俗山西400字优秀作文

家乡的风俗山西400字优秀作文

家乡的风俗山西400字优秀作文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的西南部,有许许多多的风俗,如:高跷走兽、高台花鼓、社火、后稷祭祀、传统金银器等等,这些都成为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带给大家一场视觉盛宴---高台花鼓。

在运城稷山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重大活动,就一定能看见花鼓表演。

“高台花鼓”顾名思义,就是在垒起来的高台上进行花鼓表演。

表演者身着代表喜庆的红色服装,左右腿的跨部,脖颈的下巴处,各挂一个花鼓。

开始表演时,场地中间先摆放一个老式的长板凳,由几名女演员敲鼓开场,随着伴奏旋律的加快,其他演员也快马加鞭的边敲鼓边扛着板凳进场。

不一会伴奏就由地方特色的小调变成了豪放的吼叫声,此时只见演员们将板凳快速摆成长方形样,他们或围着板凳、或坐着板凳、或跳跃着表演各种不同技巧的敲鼓,有抬腿敲的,有后弯腰敲的,还有左右开工、摇头晃脑一起敲的,场面十分喜庆!
小伙伴们,怎么样。

我家乡的高台花鼓震撼到你了吗?你想来我的家乡感受一下吗?。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摘要】山西花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本文从花鼓起源、不同地区形态特征、手工制作技艺、艺术表现特点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山西花鼓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地区花鼓在形态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制作技艺独具特色,艺术表现富有变化和多样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山西花鼓的多样性展现了地域文化的丰富和传承的深厚,未来发展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推动山西花鼓艺术走向世界舞台,使其在当今社会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山西,非遗,花鼓,形态特征,起源,传统,地区,手工制作,技艺,艺术表现,文化价值,多样性,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山西省是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古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鼓就是山西省的一种代表性非遗项目。

花鼓作为山西省的传统艺术形式,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它源于民间,是一种表现生活、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花鼓在山西省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代表了山西省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通过花鼓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山西省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底蕴。

花鼓也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对传承和弘扬山西省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传统文化的消失,山西省的花鼓正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对山西花鼓的研究和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研究意义花鼓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对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山西花鼓文化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通过对花鼓的手工制作技艺和艺术表现特点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挖掘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介绍稷山的作文

介绍稷山的作文

介绍稷山的作文
以下是十条关于介绍稷山的作文:
1. 稷山啊,那可是个超级棒的地方!就像一个隐藏的宝藏等待你去发掘。

你知道稷山的板枣有多甜吗?那真的是甜到心里去了呀!走在稷山的街头巷尾,感受着那份独特的烟火气,哎呀,真的太棒啦!
2. 稷山,你可别小瞧它哟!那里的大佛寺庄严又肃穆,就如同一位智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当你站在寺前,难道不会被它的气势所震撼吗?
3. 嘿,稷山可是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呢!比如那稷王庙,承载着多少历史的记忆啊。

你想想,那古老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多有意思呀!
4. 哇塞,稷山的美食简直绝了!稷山麻花,咬一口,那酥脆,哎呀妈呀,太好吃了!你难道不想尝尝吗?
5. 稷山的自然风光也很美呀!那田野,那山峦,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不就跟画里一样嘛,多让人陶醉啊!
6. 哎呀,稷山的人们可热情啦!去那里玩,就像回到家一样温暖。

你说,这样的地方能不让人喜欢吗?
7. 稷山的文化底蕴深厚得很呐!那稷山高台花鼓,精彩绝伦,就像一场视觉盛宴。

你看过之后肯定会惊叹不已的!
8. 嘿,你知道稷山的传统手艺吗?那可是祖辈们留下来的宝贝呀!就
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多了不起呀!
9. 哇哦,稷山还有好多传说故事呢!听着那些故事,仿佛能穿越回过去。

你不想去了解一下吗?
10. 稷山,真的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那里有太多的美好等待你去发现。

相信我,去了绝对不会后悔的!
我的观点结论:稷山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特色的地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美食和自然风光,非常值得大家去探索和感受。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

论山西“非遗”代表性花鼓的不同形态特征
山西花鼓是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一种以唱、念、打、舞为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山西花鼓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特征。

首先,山西花鼓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比如,在山西基本上地区,花鼓是一种主要音乐形式,演员穿着鲜艳的衣服,表演精彩的舞蹈,演唱各种民歌。

而在运城地区,花鼓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舞蹈和唱歌外,还包括驾鹤和杂耍等表演形式。

在吕梁地区,花鼓更注重音乐演奏,在表演中每首歌都有一个标志性的音乐旋律。

其次,山西花鼓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特征。

在元代,花鼓表演的人数较多,演出场所较大,舞蹈动作更加热闹生动。

而在明代,花鼓表演的形式更加简单,舞蹈动作更加优美婀娜,强调表演者的个人技巧。

在清代,花鼓的表演场所更加多样化,场景搭建更加美丽,演员更加注重各种身体协调的动作和音乐节奏。

最后,山西花鼓在不同类型的表演中也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表演形式可分为纯音乐演出、独唱演出和合唱式表演三类。

纯音乐演出强调音乐的节奏感和气氛营造,独唱演出更注重表演者个人技巧和舞台表现力,合唱式表演强调整体效果和团队精神。

总体来说,山西花鼓表演形式多样化,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体现了表演者的技能和艺术追求。

通过认真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让山西花鼓这一非遗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力摘要:本文从稷山高台花鼓的渊源入手,通过分析稷山高台花鼓的渊源、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风格特点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来向世人展示稷山高台花鼓这朵瑰丽的奇葩。

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它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力。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稷山高台花鼓历史悠久,其诸多形态产生于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各种风俗活动中。

稷山高台花鼓以“高、奇、险、绝”的风格特点展示它原生态式的粗犷、豪放,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后稷儿女敢为人先的豪迈精神。

稷山高台花鼓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它由民众所创造,为民众所负载,在民众中传承。

稷山高台花鼓是对中国传统花鼓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它具有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稷山高台花鼓传承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

关键词:稷山高台花鼓发展现状艺术魅力0 引言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中华五千年文明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

穿过汉风唐雨,经历宋韵元声,永乐宫中笑谈古今往事,鹳雀楼上眺望三晋风流。

在山西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孕育着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稷山高台花鼓就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稷山高台花鼓是花鼓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中国传统花鼓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它具有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从石器时代“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原始舞蹈,到今天敲响大江南北的各种鼓舞,描绘了华夏鼓舞的悠久历程和鼓之舞之的鼓舞风姿。

与此同时,也敲出了华夏文明的锵锵鼓声,蹈出了炎黄子孙的跄跄舞风,演绎了神舟鼓舞的漫漫旅程。

稷山高台花鼓具有“高”“奇”“险”“绝”的风格特点,在晋南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在丰收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总要以稷山高台花鼓的表演来抒发自己内心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历史长河中随着花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花鼓艺术也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鼓舞合一的形式。

花鼓艺术尤其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艺术形式、风格与地域文化的特色都各有不同,而且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文化色彩。

山西省稷山县的“稷山高台花鼓”,就是花鼓艺术中极具特色的一种。

稷山高台花鼓既区别于其它传统花鼓形式,又不失自身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风格特点展现于世人面前。

稷山高台花鼓文化的精神内涵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质朴、敦厚、乐观的民族性格以及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意趣,可为中华鼓舞的典范之一。

稷山高台花鼓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它由民众所创造,为民众所负载,在民众中传承。

为此,本人经过实地考察学习、查找史料参考、与老艺人交流等形式提出了这样一个论题,浅析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现状与艺术魅力。

1 稷山高台花鼓的渊源稷山县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是农耕文明始祖后稷的故里。

稷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几乎村村有戏台,年年闹红火,鼓乐、脑阁、焰火、武术、摔跤……不胜枚举,高台花鼓就是其独特民间艺术之一,基本形式根据稷山塔的形状编创,已有数千年历史。

稷山高台花鼓源远流长,最早为祭祀农神后稷的一种宗教活动。

相传四千多年前,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稷山人民为了纪念后稷这位伟大的先祖,创造了祭祀稷王、欢庆丰收、祈愿平安幸福的高台花鼓。

花鼓属于中华鼓艺术的一种,中华鼓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鼓声与雷声相比,有“鼓声可引来雨水”的巫术观念,认为鼓声有助于春耕和农作物的生长。

稷山县作为中华农耕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华夏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于此,开辟中国粮食之源。

由此可见,鼓艺术的产生与远古农耕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此看来稷山高台花鼓是中华鼓艺术最正宗的发源地。

[1]稷山高台花鼓是花鼓艺术的一个分支,通俗地来讲,是指打花鼓者不仅要在平地上表演,而且要攀登到叠加起来的道具板凳高台上表演。

它与平地上花鼓表演相比,更具有表演的技巧性和艺术的观赏性。

在稷山县,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

表演者配合默契,气势磅礴,威风凛凛。

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

这该是《系辞·上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

其原意是指雷电可以带来雨水滋润大地。

按舞蹈文化可以用来说明鼓的起源与对雷电的原始崇拜有关,由于鼓的声音与雷霆近似,所以古人在干旱时击鼓求雨,反映出原始农耕以各种鼓舞祈求风调雨顺,并成为民俗流传至今。

翻查资料,唯一可以对稷山花鼓历史进行推断的是当地曾经出土过的一套有2000多年历史的东汉时期的文物——花鼓,可见其历史悠久。

2 稷山高台花鼓的发展现状稷山高台花鼓早在隋唐时期便具气象,到明清时期已形成规模和体系。

稷山县志记载了明清时期古邑庙会、社火、节令“绕城四处走,皆闻花鼓声”的盛况。

现以桐上花鼓、东蒲花鼓、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具代表性。

其中,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为著名。

2.1 挂鼓与击鼓的方式敲打了千年的稷山高台花鼓经过几代几十代人的更替传承、朝代更迭和文化碰撞,在挂鼓与击鼓的方式上已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稷山高台花鼓由于其执鼓方式不同,分为四种,即挎在胸上方的“高鼓”,挂在胸前的“中鼓”,挎于左腰旁的“低鼓”以及将鼓挂在前额、胸、肩、腿、胯、脚等各个部位的“多鼓”。

在上述的四种花鼓手之中,“低鼓”是整个花鼓队中最重要的人物,通常做压轴表演。

“低鼓”十分讲究鼓槌的功夫,表演者右手持鼓槌的中部,使用鼓槌两头击敲花鼓。

有“撇击”“挑击”“绕击”“甩击”“拉击”“戳击”“搂击”“掏击”“勾击”“点击”等十种不同的击鼓动作,并以顺势的划圆动势连接以形成各种不同样式的组合。

[2]2.2 表演形式稷山高台花鼓最初的表演形式是:着男式表演服装的演员为核心人物,在舞台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四个男扮女装的配角围着他表演,乐队在旁边伴奏,而且每一个段落间还配有歌曲演唱。

后来,稷山高台花鼓由原来的清一色男演员,演变为有女演员加入一起演出,人员逐渐增多,表演形式不断改进。

抱鼓的由单人变为双人双打,跑圆场的由四人增至八人、十人。

舞者们左手持硬鼓槌,右手持软鼓槌,交替击鼓作舞,动作灵敏矫健,具有阳刚奋进的舞蹈气势与风格。

自明清以来,稷山花鼓又有了质的飞跃,演员阵容壮大了,化妆、服装更为讲究,动作技巧更为丰富,高难度技巧有蹲步劈、鸽子翻身、凌空跃马、水中捞月、金鸡独立、孔雀开屏、秋千荡虎、倒挂金钩等,演出人员多达二三十人。

在表演形式上特有的高台造型,抱鼓的成了六人三对,在表演到高潮时用十几条板凳叠摞起架,演员分层表演,难度加大、花样增多。

整个场面粗犷奔放、热烈欢快,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特别是近几年稷山高台花鼓第五代传人苏安福对稷山高台花鼓的音乐、舞姿和服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编排设计,在音乐制作、编导手法、表演技巧等方面不断创新,强化舞台艺术,使高台花鼓更加富有“鼓中有舞、舞中有鼓”的舞台艺术特色和原生态听觉、视觉效果。

鼓乐手以铿锵有力、激昂震撼的舞动鼓槌、击鼓登高动作完成惊险的高台组合,充分展示了黄河儿女欢庆丰收、鼓动催春的动人场景。

目前已经成型的稷山高台花鼓汇集了击鼓的多种技巧,有单打、对打、软硬双打等。

2.3 表演内容从祭祀农神后稷到娱乐百姓,稷山高台花鼓植根民间,代代相传,日臻完善。

近十年来,稷山民间传统花鼓在稷山县吴壁村传统民间花鼓第五代传人苏安福的创作和研究中走出了一条保留、借鉴、发展和创新的路子。

他将民间传统花鼓和已经出现的高台花鼓相结合,充分吸收传统花鼓表演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又进行创新,使其队形多变、构思新颖。

邀请专家对高台花鼓的表演技巧加以设计和创新,花鼓表演也由平面转为立体,增加了花鼓表演的可视性和观赏性,形势更加丰富,更加引人入胜。

现已成形的高台花鼓表演由鼓娃戏春、鼓闹丰收和踏鼓登高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鼓娃戏春”,通过演员对打等表演技巧,表现劳动人民欢天喜地闹新春的喜庆气氛。

第二部分“鼓闹丰收”,鼓点激越,队形多变,节奏流畅,表现劳动人民安居乐业、欢庆丰收的盛世美景。

第三部分“踏鼓登高”,以塔状结构为基调,将鼓艺和杂技结合起来,演员们顺次完成“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高难度造型,象征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演员用热情的表演表达着黄河儿女意气风发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奔向美好明天的豪迈气势。

整台花鼓不仅把传统的花鼓艺术运用得淋漓尽致,又融汇多种现代艺术手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艺术精品,更具观赏性的表演把高台花鼓从民间的场院、街头推向了舞台、剧场。

2.4 风格特点稷山高台花鼓是三晋大地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以“高、奇、险、绝”而著称,它挖掘了击鼓的潜能,以精彩的舞打完成惊险的高台组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舞者将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会于表演之中。

不仅展示了它原生态式的粗犷、豪放,而且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后稷儿女敢为人先的豪迈精神。

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

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

由传统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赋予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生机。

传统的稷山高台花鼓,道具板凳叠层少,高台高度低,一般为三五层,总高度两三米。

近年来,稷山高台花鼓不断创新,表演时人数多达200余人,高台最高可加至13层,高达8.8米,近三层楼高,且表演者多为儿童,演员攀援其上,分层表演还要整体旋转。

高台造型远望像山,近观像塔,寓意深刻,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令人叹为观止,不愧为“华夏一绝”。

也突显出高台花鼓“高”的特点。

稷山高台花鼓表演的核心部分是鼓艺,其充分发挥出鼓的优势,汇集了击鼓的多种技巧。

演员身上佩带高鼓、低鼓、胸鼓和腿鼓。

右手执软槌,左手执硬槌,通过单打、对打、混合打,与锣、钹、镲等乐器的表演交相辉映,恰如春雷勃发,又似大河奔涌,形成独特完美和谐的民间原生态听觉和视觉艺术效果,这就形成了稷山高台花鼓的第二个艺术特点“奇”。

稷山高台花鼓表演中道具板凳从平地上层层叠起,逐层升高,愈高愈窄,演员们边打鼓边搭台,边搭台边打鼓,直到顶层。

叠加起来的道具板凳,既像山、又像塔,高高耸立,由下向上仰视,令人望而生畏。

特别是高潮部分,百余名表演者全上高台,在没有任何保险措施的情况下,演员们仅用腿、脚钩住道具板凳,还要做“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各种高难度的击鼓动作,其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表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许多观众看后深感折服。

此为稷山高台花鼓的第三个艺术特点“险”。

由于稷山高台花鼓高、奇、险艺术特色突出,又具有独特的生存空间和嬗变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