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山歌之音韵音律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客家山歌之音韵音律浅析

作者:夏贤智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7期

【摘要】客家山歌是分布在我国粤、赣、闽交界地区客家人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作为迁移的群体,客家山歌语言不仅带有中原母语的特点,还受到粤、赣、闽当地百越民族的影响,客家山歌的音律既带有中原一带山歌的高扬嘹亮、节奏自由,又具有山区山歌的迂回绵长。通过研究赣南客家山歌的音韵及音律特点,从而发掘其艺术价值,发展其艺术特色,发扬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赣南客家;山歌之音;韻音律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我国粤、赣、闽交界地区,人际罕至,恶劣的环境使得生产生活异常艰难,客家人在开荒耕耘、田间劳作中为了抒发感情,往往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旋律。在江西,客家群体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其中兴国、赣县最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兴国,其山歌已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南客家山歌在形式与种类上丰富多彩、生动多样,有独唱、对唱、联唱、轮唱等形式,有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修褡裢、藤缠树等種类。其多样的形式透出了艺术的独特魅力。总体来说,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音、语调、演唱方法、歌曲结构、旋律与节拍节奏等方面。

一、客家语音特点

作为民间歌曲,客家山歌的创作者、传唱者都是普通老百姓,因此,客家山歌的歌词及语言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与口语特征。

赣南客家语言发音主要以唇齿为主,声音较为靠前。例如普通话的“b”音,则发“p”音。客家话声母有21个,韵母34个。

二、客家语调特点

客家话的音调注重去声、阴平、入声,其中阴平调值趋向24,阳平调值趋向11,上声调值趋向31,去声调值趋向53,入声调值趋向42。例如普通话“花”、“红”等,则念“发”、“峰”。从客家山歌的演唱中,我们能发现其发音着力点靠前,咬字轮廓清晰、词的音调变化缓慢。例如:

石城山歌:“山歌唔唱唔风流,猪肉唔煎唔出油。梧桐落叶心唔死,无同妹料心唔休。”

兴国山歌:“哎~呀~嘞~,唱歌才能乐呵呵,唱得山歌流成河;河水漫过山脚脚,漂洋过海全是歌;盘古开天干百载,心肝妹,唯有快活才唱歌。”

三、客家人演唱特点

受语言、地理环境等影响,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上具有丰富的发声方式,包括本嗓、假嗓、细嗓三种,而本嗓、假嗓使用最多。

由于赣南地处武夷余脉山区,赣南客家人在户外演唱,通常使用本嗓(真声),这种演唱方式的特点是声乐明亮饱满,声腔复杂多样,常在即兴对歌时使用。但在生产生活中,例如喂养家禽、驱赶野兽、哼唱摇篮曲等。由于真声演唱需要声带整体振动,所以真声演唱的音域相对就窄。往往无法满足各种情感的表达,而假嗓(假声),就弥补了真声的不足,假声是声带的部分振动,虽然音色较为单调不够结实,但音域得到了拓展,常在高腔中运用。例如兴国地区的《哭嫁歌》。

不论哪种方式,其咬字发音变化幅度小,但轮廓非常清晰,声音的变化发展在横向与纵向上较为方正,由于使用方言演唱,所以歌曲的曲调与腔调互为影响。

四、山歌曲式结构特点

赣南客家山歌的结构是乐段体,每个小段一般由二句、四句构成,偶尔也有一句、三句。二句体的特点是上句与下句反复,词音相对,着重表现歌曲内涵,四句体则是在二句体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一、二、四句歌词押韵,第三句不押韵。例如:兴国的《生死缠》“入山看到滕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树死滕生缠到死,滕死树生死也缠。”

从众多的歌曲名中,我们都能发现,客家山歌在语言形式上通常采用2-2-3的句式,例如《打支山歌过横排》、《苏区干部好作风》、《夜子再长会天光》、《妹子低头哥来了》、《打起哟嗬喽起风》、《一对桅杆遥天门》、《声当老妹蛮难嘲》、《日头一出红彤彤》、《有么心思配鸳鸯》。

五、山歌旋律与节拍节奏特点

节拍节奏方面多自由,表现在歌曲多以2/4,3/4,5/8等交替出现。

而在旋律上,通常一首歌曲的音域在一个八度之内,而且音程起伏不大,偶尔呈现出说唱式的音高特征。例如:《新打梭标两面光》,《唱的老妹想情郎》。

虽然旋律线条起伏不大,但客家山歌通过旋律加花——颤音、滑音等手段,以及运用衬腔、衬词的方式,使得旋律又具有较强的线条感。例如:《打支山歌过横排》。整体来说,歌曲的旋律其高音往往出现在曲首,随后旋律下行,且在主音上结束。歌曲中,旋律多以四度2-5,6-2以及变化的四度音程1-6-5等形式出现。音阶则多为四声、五声、六声,调式以徵调式

最多。例如,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其主体音是1,2,6,在这三个音的基础上,加入经过音并结合变拍子的节拍形式。旋律发展与变化的具体来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依字行腔”,旋律随语言调值进行编创。例如:《好花一朵有人贪》;二是“腔随情变”,根据歌词内容的情感表达的内在要求,歌词及语调随旋律发生变化。例如:《生当老妹蛮难嘲》。

在歌曲中,通过运用衬腔,使得旋律既通俗,又具有表现力。这种形式包括曲首衬腔、语调衬腔。曲首衬腔的作用是在音乐开始起到预示音高、速度、情感等。而语调衬腔,通常是穿插于上下句之间,通过衬词与正词的有机结合,使得旋律音调得以延展,从而表达出更丰富、更具内涵的情感。

运用“衬词”也使旋律得以变化与丰富,这包括曲首衬词与曲尾衬词。其中曲首衬词使用最多的是“哎呀嘞”,且“依字行腔”,这三个字大多数以级进下行的音高方式进行,同时在衬词最后一个字上其时值以自由延长的方式结束。例如下面这三首作品,就具有典型的特点:《苏区干部好作风》、《打支山歌过横排》、《高山岽上开良田》。

曲尾衬词通常具有明显的结束感,通过衬词能感觉到音乐马上结束。这一类衬词相对较多样一些。例如“哟嗬喂”,它在客家方言中往往跟随实词,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还有以“称谓”作为曲尾衬词的,如“同志格”,“老姐妹”、“老妹唉”。例如:《兴国山歌》“哎~呀~嘞~,唱歌才能乐呵呵,唱得山歌流成河;河水漫过山脚脚,漂洋过海全是歌;盘古开天干百载,心肝妹,唯有快活才唱歌。”

六、小结

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赣南客家山歌其语言押韵流畅,平仄顺口,声腔悠长婉转,虽然音律上显得朴实、结构简洁,但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情感饱满,体现出独特的音乐美感。赣南客家山歌成为我们认识和了解赣南地区音乐文化的“铺路石”,也是深入感受赣南客家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的“密钥”。

参考文献

[1]王宇扬.赣南兴国山歌的历史源流与演唱艺术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9.

[2]罗美珍,林立芳.饶长溶.客家话通用词典[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江水莲.浅析客家山歌四句体结构[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

[4]王予霞.赣南、闽西客家歌谣的现代化历史进程[J].江西社会科学,2002(07).

[5]王耀华.客家山歌音调考源[J].音乐研究,1992.

作者简介:夏贤智,男,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