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兴国山歌研究——以红色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为例

合集下载

江西兴国县“兴国山歌”调查分析

江西兴国县“兴国山歌”调查分析


兴 国 山歌 的 艺 术 特点
生动 活泼 . 形式多样 . 生 活 韵 味 十 足 是 兴 国 山歌 的 总体 特 点 兴 国 山歌 的 表演 形式可分为独唱、 对唱、 合唱、 轮 唱 等几 种
化加以扶持 , 创作 出《 山歌 情 》 、 《 女人河》
等 兴 国 山歌 剧 , 并 屡 次 获 奖 四 结语 兴 国 山歌 反 映 了 当地 的 民俗 文化 . 与 时俱 进 . 与国家 之间政策相互呼 应 . 在 和 谐地 发展 着 . 它具 有 丰 厚 的 文 化 和 艺 术 内 涵 兴 国 山歌 的 保 护 和 发展 也 是 在 传 承 我
统 的兴 国 山歌 焕 发 出勃 勃 生 机 、 于 是 地 方
哎 呀 同志 哥 夜 打 那 个 灯 笼访 贫 ( 呀
个1 农
文化 政 策 的扶 持 显得 特 活 动 运 作 的 社 会 机 制 是 兴
男: 哎 呀 嘞— — 苏 区 的干 部 是 好作 风
已有 一 千 多 年历 史 。 可 以 说 , 有客 家人 的
地 方就 有 客 家 山歌 .客 家 山 歌 的 内 容 广
国县 文化 局 文 化局 会组 织 一 些 山 歌传 承
那 个 真 心 实 意 为群 ( 呀个 ) 众
哎呀 柴 米 油 盐 都 想 到哎
人 到 全 县 的 各 个 乡镇 巡 回演 唱 山 歌 . 算是
在 赣 南 的纯 客 家县 , 而兴 国 山歌 是 流 行 于 以 兴 国 县 为 中心 延 及 江 西 、 广东、 福 建、 广
西 等 数 省 份 的客 家 民歌 。 在广东、 福建、 江
那 个 自带 干 粮 去办 ( 呀个 ) 公
哎 呀 日 穿草 “ 孩” 千革 命呦 ( 1 ‘ 孩” . 兴 国 方言 . “ 孩” 是“ 鞋” 的意 思 )

一首山歌唱出“苏区干部好作风”

一首山歌唱出“苏区干部好作风”

一首山歌唱出“苏区干部好作风”
李晓巧
【期刊名称】《《群众》》
【年(卷),期】2017(000)014
【摘要】今天,当我们在江西瑞金、兴国、宁都一带实地走访80多年前中华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工作和生活旧址时,了解当年中央苏区干部在军情紧迫、环境复杂、工作艰苦的状况下,一心为民,尽心为公,真抓实干的生动事例,耳边回响着当年苏区传唱的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火把访贫农”。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诞生,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党史上一般称为“中央苏区”。

从苏区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当年群众以他们习惯的朗朗上口的山歌再现了中央苏区干部的工作作风。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李晓巧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3
【相关文献】
1.苏区干部好作风对领导干部争先创优工作作风建设的启示 [J], 曾芳莲;桂富阳
2.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及对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启示 [J], 陈爱平;赵金洪;李小金;
李志平
3.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J], 吴建春
4.苏区干部好作风对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影响 [J], 陈璐
5.第六次苏区精神暨2019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刍议苏区干部好作风历史渊源及价值

刍议苏区干部好作风历史渊源及价值
在 一起 罗 咳 罗 咳 。咳 ! 天 天打 胜仗 , 打胜 做 了什 么 ,而 是有 必 要探 讨 为什 么 汉文 帝 民、清 正 廉 洁 、艰苦 奋 斗 、争 创一 流 、无
仗咳罗咳 . ……”至今仍余音绕梁,优美 等能够做得到以及给予后世怎样 的启示 。 月、那红色的年代,它虽然 已离我们远去, 心底。
统并 不 断 的发 展 、传 承 下去 。虽 说 “ 往 事 史 人物 和 历 史故 事 ,下 面 了解 下 中央 苏 区 是艰 苦 奋 斗 ,也 是苏 区精 神 的基 本要 求 。
越千年,换 了人间”,但 “ 以史为鉴可 以 时期, 中央重要人物 的一些优 良作风 。《 红 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一个没有
知兴 替 ” ,中 国共 产 党 、 中国人 民解放 军 井 的故事 》 很 多人 都 听过 ,讲 述 的就 是 这 艰苦 奋 斗精 神 作 支撑 的政 党 ,是 难 以兴 旺 和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的缔造 者 毛 泽东 同志 就 一 时期 的党 和人 民同甘 共 苦 的真 实 写照 。 发 达 的。全 面 建 成小 康社 会 、奋 力 实现 中
华的宏伟 目标 ,带领全国人 民步入小康社
建国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依然保持 勤俭持家 的良好传统。当建国初期人 民生
继承 了中华民族的诸多优 良传统 , 在他 的 当时虽然条件艰苦,但人 民的革命信念还 国梦,最重要的要依靠艰苦奋斗。在经济 讲话里、著作 中用古代的人物事迹铸造 民 是非常强烈 。旧社会,瑞金沙洲坝流传一 日益发达、 人 民生活水平 日益提高的今天, 魂, 激励人民的事例是很多的。毛泽东同 首民谣: “ 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 还需要艰苦奋斗精神 吗?答案是必须的。 志 曾经说过 : “ 历 史是一条线 ,我们不应 头帕。”说的是沙洲坝是个干早缺水的地 也许在一些发达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确 当轻易割断。从春秋战 国到中华民族 ,我 方。一天傍晚,毛主席 办完公事从外面回 实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中国还存在很多 们应当积极给 以总结 , 承传历史遗产,汲 来, 一下马, 看见乡亲们在塘里挑水, 便

"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历史内涵及启示意义

"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历史内涵及启示意义
全 自下 而 上 的彻 底 的 民 主 ” 基 础 上 产 生 法 ,是 以村 为 单 位去 动 员 民众 。依 靠 了村
1 2 蕊 论, ■
的适 当 的划 分 ,村 的 民众 组 织 的建立 ,村 会 、反 帝 大 同盟 、拥 护 苏 联 大 同盟 等 等 。 的代 表 与 代表 主 任 对村 的有 力 领 导 ,乡 苏 这样一来 ,使 每个公 民都成为有组织的 。
之下 ( 通常 以 3 O 到7 0 人 置 于 一 个 代 表 领 新 的 意见 可 以涌进 苏 维埃 ,能 吸 引新 的积

导之下 ) , 以便 代 表 与 居 民建 立 固定 的 关 极 分 子 当代 表 。 至于 在 每年 两 次改 选 期 间
系 ,这样使人 民与苏维埃打成一片。市乡 中发 生 有 代 表 犯 重 大错 误 、需 要 撤 换 时 , 苏的代表又按其住址接 近 ,在 3 个到7 个 得 由十个 选 民提议 ,半数 选 民通过 ,才可 代表 中又选举一个代表主任 。代表 主任在 行 使 公 民 召 回权 ,或 由代 表会 议 开 除 之 。
个 ,下 才溪 乡 9 1 个 代 表 中妇女 占 5 9 个。
苏 区干 部 ,是 一 个人 们 熟 知 而 又倍 感
根 据 革命 战争 的特 殊 环 境 ,苏 维埃 取
亲切 并 富有 历 史 内 涵 的专有 名 词 。它所 体 消 了大 而无 当 的行 政 区域 ,把从 省 至 乡各 现 的历 史 内涵 ,主要包 括 以下 两个 方 面 。
农。 ”这 首 民 歌 流行 于 中 央 苏 区 ,是 对 苏 知 识 分 子 、艺 术 家 、革命 家 不 分男 女 、不 区干 部 好作 风 的热情 颂 扬 ,从 一 个侧 面生 分 国籍 都有 选举 权 。在 县 ( 乡 )苏 维 埃政

浅析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精神内涵

浅析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精神内涵

文 学研 究

青年时代
Y O U T H T I M E S
2 0 1 5 年第7 期
浅析赣 南苏 区红色歌谣 的精神 内涵
卢致苑
赣南 医学 院 江西 赣州 3 4 1 0 0 0

要 :第二次 国 内革命 战争 时期 ,赣 南 苏区人 民在 党的领 导下进行 了艰 苦卓越 的革命 斗争 ,苏 区军民用 山歌 、民
含着苏 区的革命精神 。苏 区精神是 中国共 产党 在波澜壮阔的 爬 高山如平地 ,奋勇 向前进 ;那怕他峰高坡陡谷深路又小 , 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苏 区革命 斗争 实践 中锤 炼出来的伟大革命 迈 步向前去 ,不要稍停 留。勇猛地迅速地 向前杀敌人 ,这一 精神 ,是 中国共产党精神史上 的一 座伟岸 丰碑 ,蕴涵着丰富 次的胜利必定是我们 !”,它将爬 山行进 中的细节 “ 那怕他 深刻的 内涵 ,凝结着赣南苏 区人 民对 中国革命 精神的独特贡 峰高坡陡谷深路又小 ,迈步 向前去 ,不要稍停 留”与向前行 献 ,具有永恒价值和旺盛生命力 。具体来说这种精 神的内涵 军切莫停 留的前行 目标融合起来 ,表达出奋勇 向前 的意志与 就是坚 定信 念 、意志顽 强 、坚韧 不拔 的革命 意志 ;无私奉 决 心 , 体 现出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 。三是赣南苏 区百姓在红 献 、勇往直前 、勇于牺牲 的革命英雄 主义精神 ;艰 苦奋 斗 、 军长 征后 ,以坚持革命斗争 的实践表现 出 自身坚定 的革命信 克勤克俭 、以苦为荣 的乐观 主义精神 ;联 系群众 、同甘共苦 念。红军长征后 ,反动军队对赣南苏 区实行 了残酷 的烧杀抢 的优 良传 统和团结互 助 、严 守纪律 的工作作风 。 掠 。但赣南苏 区人 民并 未屈服 ,拿起武器跟随陈毅和毛泽覃 坚定 信念 、意 志顽 强 、坚韧 不拔 的革命 意 志 上 山打游 击 ,表现了赣南苏区人 民坚定的革命信念 。如 《 不 第二 次 国内革命 战争 时期 ,毛泽 东 、朱 德领导 的 中央 怕 白鬼来 烧楼 》: “ 不怕强盗不怕偷 ,不怕 白狗来烧楼 ,旧 红军 ,开创 了以瑞金为 中心 的革命根据地 。在 如火 如荼 的斗 楼烧掉不要 紧 ,革命成功盖新楼 。” 争中 ,赣南苏 区军 民用 山歌 、民歌 、民谣等形式讴歌 战斗生 二、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容

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容

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容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容体现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这种作风不仅是苏区干部的职业素养,更是他们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赢得群众支持的重要手段。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过程中,苏区干部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本文将从苏区干部的工作作风、廉洁自律、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深入探讨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苏区干部的工作作风苏区干部的工作作风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称道。

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苏区干部在工作中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的路线和方针贯彻到底。

他们做事雷厉风行,敢于担当,善于攻坚克难,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前进。

二、苏区干部的廉洁自律苏区干部廉洁自律的作风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一大优良传统。

他们不贪污受贿,不搞特权,不搞阔气,时刻保持廉洁自律的姿态。

苏区干部清正廉洁,不以权谋私,不以权谋利,时刻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定,坚决同现象作斗争,用实际行动践行廉洁自律的党风。

三、苏区干部的实事求是苏区干部的实事求是作风是他们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工作中,他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搞虚头巴脑的空洞口号,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官僚主义,而是以实际行动解决实际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绩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苏区干部紧紧围绕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自己的工作得到最好的实际效果。

四、苏区干部的艰苦奋斗苏区干部的艰苦奋斗作风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品质。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过程中,苏区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践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他们深知革命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时刻准备付出一切代价,毫不退缩地坚决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革命事业增光添彩。

又唱“苏区干部好作风”

又唱“苏区干部好作风”

又唱“苏区干部好作风”作者:董文妍崔薇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1期【摘要】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关键词】“苏区干部好作风”;红色歌谣这是一首普通的兴国山歌,也是一首传唱了80多年的红色歌谣。

它所歌颂的苏区干部和苏区干部作风令人赞叹,令人向往;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给人启迪,同时也令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在灵魂深处进行反思。

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赣南采茶歌舞剧院以“苏区干部好作风”为切入点,创作演出了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

该剧以1931年发生在红色苏区农村的故事为轴线,以“借粮度荒”为中心事件,以“夜打灯笼访贫农”之“灯笼”为贯穿道具,以一个新当选为村苏维埃主任的草根小人物“李龙槐”为主要人物,运用和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满腔热情,千方百计的塑造人物和揭示戏剧主题,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将一首传唱了80多年并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过重大作用和影响的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以更加形象、生动、具体的形式演绎了出来,让《苏区干部好作风》这样一首普普通通的民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艺术的再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共鸣,心灵上的震撼,行为上的思考。

它让人们一听到这首歌谣,就想起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那种令人难忘和神往的干部作风和干群关系。

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永远的歌谣》具有很多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极力寻找一个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努力用现代观念去观照历史,用当代意识去表现历史。

追求简约中昭示凝重,平凡中显示崇高,清朴中蕴含深厚,粗狂中映照灵秀的美学风格。

用写意、象征、对比、“工笔”、“白描”等多种艺术手段达到思想美、人情美、歌谣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它力求以高度的现实主义态度再现当年苏区人生存的文化环境和状态;用最细微入致的笔墨揭示苏区人的质朴心灵;以毫不掩饰的真情张扬苏区人民传统的隐忍意识和崇高的牺牲精神;用独特的山歌和浓郁的赣南风情向人们展现红土地上的苏区人、苏区情,以及苏区军民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苏区精神。

气贯长虹的红色记忆——《江西苏区红歌谣》序

气贯长虹的红色记忆——《江西苏区红歌谣》序

气贯长虹的红色记忆———《江西苏区红歌谣》序□韦求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

由张涛同志编辑的《江西苏区红歌谣》即将出版。

为纪念党的生日,作为一名入党63年老同志,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和对党成立90华诞的庆贺之情,在健康状况欠佳的时刻,抱病编选了这部红色歌谣,实属难能可贵。

红色歌谣不是一般的山歌,它是在土地革命战争的炮火中产生的,是革命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心坎的呐喊和真情实感的流露,是革命时代大风暴的产物。

这些口头文学,来自农家宅院,广袤的田野,具有一种火辣辣的战斗风格和行云流水般的口语特色;它自然、质朴,充满生活的泥土气息。

这些用质朴、真切的感情写成的歌谣,自然会在人民中吟颂、传唱,经年不衰,有的谱成了乐曲,诸如《送郎当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当兵就要当红军》《工农联合起来》等。

以红色歌谣为素材创作的《十送红军》已经在全国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是各种大型文艺晚会上极受欢迎的保留节目之一,而且必将传之不朽。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共江西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对红色歌谣的收集整理工作非常重视。

江西省委文工团及省军区文工团,曾跋山涉水,深入山区,收集红色歌谣。

许多老革命同志对这些歌谣视为珍宝,他们从屋檐下、墙罅里、夹板中、箱底内,取出那些发黄的毛边纸手抄本、石印本,这些作品,有的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保存下来的。

这也是广大老区群众坚信红军一定会回来,革命一定会胜利的珍贵物证。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星火》文学月刊开辟了“红色歌谣”专栏,陆续刊登红色歌谣,发动广大读者和作者,对散布各地的歌谣,广泛进行搜集整理。

早在1969年春,由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主编,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作序的《红色歌谣》上、下两册,收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苏区广为流行的革命歌谣480多首,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建国20周年献礼。

上世纪70年代,江西省作家协会和《星火》杂志社编辑了一本精选的《红色歌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语言特色研究

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语言特色研究

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语言特色研究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lS摘要红色歌谣,是研究近代革命史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

它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一伟大历史时期的真实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第二部分: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表现手法;第三部分: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用词造句的特点;第四部分: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语言红色歌谣赣南苏区大众化工农革命AbstractRevolutionaryballads,whichwellreflecttherea.1situationintheperiodoftheconsideredbemostvaluablehistoricaldocumentsintheSecondCivilWar,aretoTesearchofthemodemrevolutionaryhistory.Thispaperiscomposedoffourpails,concerningthebackground,thecompositionskills,thelanguagecharacteristics,andthevalueoftherevolutionaryballads.SovietAreainKeywords:languagecharacteristics;revolutionballads;theSouthernJiangxi;Identifyingwiththemasses;therevolutionofworkersandpeasants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

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

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

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这首广为流传的兴国山歌,是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生动写照。

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严酷的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广大干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赢得了群众真心实意的爱戴和拥护,打造了中国革命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执政60余年之际,重温和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主要内涵及其表现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谆谆教导并率先垂范之下,在广大苏区干部忠实践行党的宗旨观念、推动各项革命工作的过程中形成和展现起来的,其主要内涵和表现有: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苏区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关心群众生活到了无微不至的境界。

他们坚决执行党的土地政策,分土地给农民,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切实的利益;组织耕田队、劳动互助组帮助群众生产,增加土地的收获,改善群众生活;把解决群众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读书上学、疾病卫生、架桥修路、婚姻等问题统统都提到议事日程上。

比如当时兴国县长冈乡干部留下无数这样的例子:一个贫苦农民被火烧了房子,乡干部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夏荒时,乡政府立即从二百里外的地方粜了米来救济广大群众。

总之,群众的一切大事小情,都是苏区干部所关切的。

正是因为苏区干部贴着心窝子关心群众,苏区群众才发自内心地感慨:“共产党真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从而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跟党走。

密切联系群众,注意工作方法。

苏区干部十分注意工作方法,采取群众化的方式,即每一个工人、农民所喜欢接受的方式。

丝毫没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那一套,而是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并按照具体的环境,根据群众情绪,去做经济和战争及一切动员工作。

他们还帮助群众建立工会、贫民团等群众组织,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赣州市2013上半年事业单位考试内部模拟题2

赣州市2013上半年事业单位考试内部模拟题2

赣州市2013上半年事业单位招考面试培训模拟试题(二)[导语]你好,祝贺你通过笔试,参加今天的面试。

不必紧张。

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思考一下。

请注意答题要简洁明了,每题答题完毕请说“答题完毕”。

今天的面试一共十分钟,三道题。

题目就放在桌面上。

请你打开。

好,现在我们开始。

一、在著名的革命老区兴国,流传着一首当年的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

歌词大意是“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来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你如何看待《苏区干部好作风》?【综合分析能力】【参考答案】1、《苏区干部好作风》,以极具乡土气息的兴国山歌曲调传承和演绎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不朽传奇。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中央苏区时期,广大苏维埃干部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形成的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2、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我们党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凸显了苏区时期具有原创意义的特色和个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3、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永葆政治本色,实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你的工作技术性很强,而你的主管领导对技术操作不熟悉,经常叫你做这做哪,让你无可适从,你会怎么办?【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参考答案】1、调整心态,领导虽然对技术操作不熟悉,但领导经验丰富。

职责也要求我服从领导。

无可适从要从自身找原因。

2、如果领导的安排违反技术规程,要多与领导沟通,取得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3、多与领导交流,使领导更加了解自身所在岗位的技术要求。

三、接到电话,你单位突然发生几十个人疑似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领导如果让你处理。

你会怎么做?【应急能力】【参考答案】1、立即拨打110、120,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2、立即赶到食堂,控制并封锁现场及可疑食物、安抚情绪;3、与食堂及相关人员成立应急小组。

对人员进行分工;4、在等待120过程中,如疑似中毒人员情况危急,可在医院电话专业指导下,土法先行处理。

谈传承苏区精神,转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

谈传承苏区精神,转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

谈传承苏区精神,转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内容摘要:苏区精神是赣南红土地上特有的精神象征,它形成于中央苏维埃在赣南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时期,范围广、影响大、持续时间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苏维埃群众,创造和留下不朽的精神遗产。

然而,由于生活的改善、时代的进步,这样一种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中的宝贵财富,已经慢慢消退在党的干部建设队伍中。

关键词:苏区精神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传承大家都听过这样一首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它生动地描绘了苏区干部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公仆形象,是发自群众内心的赞美歌,它优美的旋律总会把我们的思绪带回那难忘的岁月、那红色的年代,它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其作为精神财富的价值却珍藏在后人的心底,以史为鉴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的发扬和传承下去,作为生活在这片红土地的我们老区人民更应该肩负起这个历史使命。

当前,伴随着赣州第四届党代会的春风,全市掀起了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的热潮,如何贯彻好第四届党代会精神,追根溯源,就是要我们赣南老区的全体党员干部从历史上去寻找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源头活水以及思考今天的我们该怎样使得赣州经济的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从而造福老区人民。

作为赣南老区的一份子,开发区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正确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运用到我们工作实践当中,是摆在每个开发区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如何勇力赣州市第四届党代会精神的潮头,以治庸、治懒、治散活动为抓手,推动开发区“工业强区、城市兴园、生态立城、产业富民”战略实施呢,实践证明:一、弘扬苏区精神、转变干部思想作风,是开发区贯彻第四届党代会精神的现实需要。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纵观开发区现在的形势,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期和转型期,要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赣州的核心增长极,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和使命,继承和发扬苏区的革命传统精神是当前我们开发区贯彻落实党代会的一项现实需要,从开发区今年1—7月的经济数据我们知道,财政总收入总量位居全市第二,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34个百亿元工业园区的排名基本上在5—7位之间,其中利税总额步入了前三甲。

兴国山歌的民俗传承与发展研究

兴国山歌的民俗传承与发展研究

兴国山歌的民俗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陈雅萍来源:《艺术研究》2020年第02期摘要:兴国山歌是中国南方山歌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音乐来源于赣南客家的传统山歌体系。

因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艺术特色,深远的社会影响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客家民俗是兴国山歌最重要的文化特色,从最具原生形态的传承方式在跳觋仪式中演唱兴国山歌,先后经历了萌发、定型与扩步的过程。

兴国山歌的传承在当代文化转型时期发生着重大的变迁,形成了多样的传承方式。

本文将重点针对兴国山歌多样的传承方式及文化价值进行研究,以明意蕴。

关键词:兴国山歌传承方式发展在传统的歌唱形式当中,山歌是最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歌唱形式,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民族文化影响。

山歌的产生来源于民众在日常生活的口头即兴创作,而其传承的方式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实际传播方式进行的。

兴国山歌是我国赣南客家族的一种重要民歌形式,赣南地区是“客家摇篮”,其以山地丘陵为主,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方式孕育了兴国山歌。

据记载,兴国山歌“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到如今”。

兴国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现代以来,兴国山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尤其在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期间,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创作了一批经典作品,例如《苏区干部好作风》、《打只山歌过横排》等,兴国山歌伴随着红军长征而转战南北,红遍全国。

“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传说就说明了兴国山歌在当时起到的重要鼓动作用。

兴国山歌既体现了中原的文化精神,又吸收了少数土家族的音乐风格。

可以说,兴国山歌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多重交融性。

山歌表演是仪式的核心标志,其特点是音调的刚健粗犷,声音绵长。

并在演唱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激昂形式,常常以“哎呀嘞”象征情绪的语气词为开端,以歌抒情。

比如男方唱到“哎呀嘞,一绣褡裢簇簇新,花针落地妹来寻......”,女方回应“哎呀嘞,锣子不打不出音,油芯不拨灯不明......”,习惯用“同志格”、“心肝格”、“心肝妹”等称呼词结束,显得有礼有节,亲切动人,善于运用反复演唱来加深对主题的渲染和强调,使歌曲的主题形象更加鲜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客家兴国山歌研究——以红色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
为例
罗娜;闫晋;罗红霞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博览》
【年(卷),期】2022()12
【摘要】兴国山歌是我国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支,它流传于赣南民间。

兴国县的人口多数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兴国山歌根植于客家文化的土壤之中,人们在劳作之余,用山歌来诉说生活,抒发情感。

兴国山歌刚劲质朴、情感细腻、独具特色,其旋律结构、音乐特色和方言音调均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兴国山歌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罗娜;闫晋;罗红霞
【作者单位】萍乡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32
【相关文献】
1.客家山歌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孕育关系浅析
2.论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与赣南客家山歌音乐文化之传承
3.兴国山歌——赣南客家山歌中的瑰宝
4.红色歌谣
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研究——以赣南苏区红色歌谣为例5.论苏区红色歌谣与客家妇女的革命斗争生活——兼论苏区红色歌谣与客家山歌之改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