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探寻美国教育课程变革的缘由
探寻美国教育课程变革的缘由探寻美国教育课程变革的缘由本文对美国的教育课程做了回顾和重新审视,但并不是对美国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概括,它关注的仅限于引起课程变革的那些特定因素。
换而言之,我们的讨论并不涉及通常情形下发生的课程变革,不涉及课程改革的具体建议,而是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分析那些迫使教育课程发生变革的重要事件。
笔者赞同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DavidBrooks)对有关课程变革的看法,他将之比作参观展示人类进步的博物馆,“此处描绘的历史是一个博大而又完整的故事,点缀着人类向前跃进的各个关键时刻。
”这种历史研究的方法有着极其开阔的视野,它涉及从美国前殖民时期直至最近的很长时期,并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找到了问题和事件的脉络,有助于我们对当下课程问题的审视和思考。
一、课程的概念一直以来,教育课程的概念有着多种多样的定义。
其一是教育课程即知识实体,也即教学内容。
另一定义则由约翰·克尔(John Kerr)提出:“课程是指由学校设计并指导的学习活动,无论是由集体完成的还是由个别完成的,无论是学校内完成的还是学校外完成的。
”笔者在本文中使用教育课程这一术语(尽管它常被统称为教育),是指一种传递知识的机制,而不局限于内容本身。
首先,“课程”起源于希腊词语currere,原指在跑道上赛跑,因而意为按事先计划的路线赛跑以争取奖励。
它在本文中意为课程设计者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目标和过程。
为此我们应该注意到“课程”与“课程提纲”之间的区别。
课程提纲论及的只是个体教师意图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因此它关注的只是内容。
如果把课程视为课程提纲,实际上就将教育仅仅限制于教师希望在较短时间内传递的知识内容,比如一个学期,甚至是更短的时段,如一天的教学安排。
与此相对应,课程则是一个获取知识和追求进步的整体过程,其向后可延伸至教师培训,而向前则可延伸至课堂教学。
教育课程的出现是必要的。
虽然社会所看重的知识与学校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之间差距并非特别巨大,但是知识一般不会自动地被青少年自然习得。
科学实践理念下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研究
科学实践理念下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美国,面对21世纪的新挑战和机遇,其科学教育系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的核心,便是《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简称NGSS)。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实践理念下NGSS的研制背景、核心理念及其在美国科学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NGSS的产生,既是美国对原有科学教育标准的反思,也是对新世纪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的积极应对。
它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中的科学问题。
为此,NGSS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三维整合框架,将科学与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科学教育标准。
科学实践是NGSS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强调学生不仅应该掌握科学知识,还应该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
这种实践理念的引入,使得科学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NGSS的三维整合框架体现了科学教育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科学与工程实践维度的引入,使得科学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学科核心概念维度的确立,则保证了科学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度,使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规律。
跨学科概念维度的加入,则进一步拓宽了科学教育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理解和应对科学问题。
在美国,NGSS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也为美国的科学教育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活力。
同时,NGSS也为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科学实践理念下的NGSS是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以综合性和整体性为特点,为美国的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推动全球科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
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1.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美国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小学教育目标,不过美国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提出的现代小学的六项任务,具有广泛的影响,大致内容为:①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②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③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④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⑤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2.小学课程的管理与设置美国各州的公立中小学课程是由州宪法和州教育法规定,因此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质量教育改革的实施,要求加强课的统一性的主张开始出现,但基于美国长期以来的地方分权化教育管理传统不可能完全建立全国统一课程,中小学课程的决策仍主要在各州及各个学校。
现行美国小学通常都开设如下的基本核心科目:(1)语言艺术。
(2)社会。
(3)数学。
(4)科学。
(5)体育和保健。
(6)音乐和艺术教育。
3.授课时数美国各州小学每学年的授课天数相差很大,每天的授课时数也不一样。
通过对某些学校的统计发现,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平均每天在校上课时间逐渐增加。
小学的课程编排非常灵活。
各节课的时间长短变化较大,有些课长达1 小时,而某些课仅20分钟。
美国小学虽然实行5天教学日,但它在一天之中的课节数较多,每天上课的总时间较长。
现行美国小学课程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质量教育改革的影响,倡导以学术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课程组织形式来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语言艺术包含了阅读、写作、文学、口语等知识,社会包括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科学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音乐与艺术、体育和保健也具有较明显的综合课的特点。
(二)中学课程1.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关于美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最有影响并经常被引用的仍然是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的“七大原则”:①保持身心健康;②掌握学习基本技能;③成为家庭有效成员;④养成就业技能;⑤胜任公民责任;⑥善于运用闲暇时间;⑦具有道德品质。
课程编制:过程与启示——以美国20世纪60年代小学新科学课程开发为例
开发那么大 。新课改以来 ,国内课程理论译著大 这一 术语 。
都节取了” rcl ee p et c i u dvl m n” u um o 的现代涵义而将
其 译作 课程 开发 。并 且 将 课程 开发 视 为 是 与课 程 (ur uu d s ) cri lm ei ,施 良方 对 这 两 个 术 语 做 了 精 c n g 研 究 (ur uu td)、 课 程 设 计 (ur uu crclm s y i u crcl i m 辟 的 区分 。他 认 为后 者 是 指 课 程 编制 所采 用 的一
ds n、 课 程 规 划 (u i lm l 0 用 的词 语 。 ei ) g crc u pa 通 u r
一
时 间 ,课 程 开 发 、课 程 设计 成 了课 程 领域 的流
不仅 开 发和 编 制 了一批 至 今 仍 被广 泛 使 用 的 高质 行语 ,课程 编制鲜 有人 再提 起 。
一
程编制是那些精心计划的活动总和,通过它们设 计 出学程或教育活动模 式并提供给教育机构作为
、
概念 界定
课 程 编制 ,可 谓 课程 领 域 里 最 早 出现 和 最 常 其 学程或 教育 活动 模式 的方 案 。【奥利沃 (l aP 2 】 Oi . . v 用 的术 语之 一 。在 西方 课 程 研 究领 域 ,课 程 编制 F,92提 出,如 果把 课 程看 作 是 一种在 学校 指 导 . 9) 1 有 很 多种 说法 。施 良方 认 为 ,课程 编 制 一 词 最初 下 年轻 人 即 将 获得 学 习经 验 的 计划 ,其 目的在 于 来 自英 文 ”ur uu kn ”( 比特 用 词 ) , crclm maig 博 i
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比较模板
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比较” 内容提要:当今,中关两国的科学教育在目标上都既重视面向全体,又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课程实施的理念方面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综合性、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科学概念的推理方式、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评价方式等方面。
这也是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中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理念随着全球科学教育的改革,我国的科学教育目标与原来的《自然》课程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我国新小学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研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新发展。
不论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目标,还是中学科学教育目标,都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也就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从新科学目标上看,我国与美国差距不大,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科学教育的理念上:1 .课程的综合性在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早就是综合性的。
至少从20 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以来,美国科学课程的整合就已开始,其改革的方式不是增加科学课程的数量,而是对科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这不仅出于减少课程数量的考虑,也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即“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主要的概念变得更加统一”。
这是当今科学技术的整合性对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与美国不同,我国中学科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分科教学,而且从小学到中学的科学课程普遍偏难。
以我国当前的中学理科为例,课程门类、教材内容多,学生负担过重;知识体系以分科为特征,各自为政,割裂了本来完整统一的客观世界;从价值观上看,分科课程实际上只是为少数未来科学精英准备的,不能一味地为精英而牺牲大多数。
美国Insights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及其启示
所 在 。当然 ,S A K 的部分 内容 可能 也并 不适 合 中 国的 PR 国情 ,但 其 所 蕴 含 的 教 学 理 念 是 我 们 应 该 学 习 与借 鉴 的 ,其 培训 方 法手段 是 值得 我们 学 习 的 ,相 信 也会 对 我 国今后 的体 育教 师培 训产 生有 益 的影 响 。
段 。 Is hs 学 教 育 项 目包 括 了 引 入 、探 究 发 现 、意 义 ni t科 g 加 工 和 拓 展 学 习 经 验 四 个 阶 段 .是 一 个 完 整 的 探 究 过
学 、物 质 科 学 和 地 球 科 学 三 大 领 域 的 1 7个 主 题单 元 , 每 个 主题 持 续 6到 8周 时 间 。与 F S O S的广 度 和 S C 的 T 深 度相 比 ,Is hs 强调 以 “ 手做 ”为 主 的多种学 习 ni t 更 g 动
将世 界视 为 一个 整体 ,他 们 的经 验 内涵更 类 似 于事 件 或
主 题 , 而 不 是 一 个 个 分 门 别 类 的 学 科 。 基 于 此 ,Is hs ni t g
布 鲁纳 建构 主 义课 程在 关 注科 学知 识本 身 的基 本 结 构 和原 理 的 同时 ,却 忽视 了儿 童 的认 知发 展规 律 和亲 身 经 历 .使 得美 国小 学科 学 教育 的问题 不断 暴露 ,限制 了 新 课 程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为 此 ,美 国 出 台 了 2 6 计 划 , 01 并 在 该 计 划 的 推 动 下 先 后 启 动 了三 项 科 学 教 育 计 划 :
进 建议 。
当代美国小学课程的改革及特点研究
部 分 州 和 学 区进 行 旨在 理 论 验 证
要 变化 表 现在 : 校更 多 地 注重 学生 人才 , 学 依 由此继“ 高质量教育运动” 之后 和推广普及的小学课程改革实验 ,
的学术成就 ; 各州对本地注重学习的 在美 国掀起 了新一轮教育改革 的浪 次全 面启 动美 国面 向 2 1世纪 的小学 学 校拥 有更 多 的领 导 权 ; 学校 减 少 了 潮 。“ 0 1 划 ” 有 关 小 学课 程 改 科 学 、 26 计 对 数学 、 术教 育 改革计 划 。 9 3 技 19 那 些非 教 学性 的 活动 ; 生学 到 了更 革 的计 划 作 了周 密 的 、 序渐 进 的部 年 出 版 的《 学 文 化 的 标 准 》 定 了 学 循 科 规
比 较与借 鉴
21 第 0 0第 1 总 1 年 期
3 3期 0
当代美 国小学课程 的改革及特点研 究
赵 国金
( 重庆 市北碚 区西南 大 学教育 学院 4 0 1 0 7 5)
[ 要 ] 回顾 了美国 小学课程 从 殖 民地 时期 到今 天 的改革 发展 的背景 下 , 摘 在 结合 社会 、 济等 各 方 经
开发多种适 师的工作表现和能力 ; 必须增加教学 计课程改革的具体规划 , ( )二 十世 纪 八 十年 代 以来 的 时 间 ,用更 多 的时 间来 完成 课程 ; 一 必 宜于小学科学、 数学和技术教育 的课
一
、
当代 美 国小 学课 程 的改革
小学 课 程改 革 二 十世纪 八 十年 代 , 革 的核 心 改
须重 视儿 童 的个 别差 异 , 因材 施教 。 程模 式 , 明确 各种 模式 实 施所 需 的步 ( )二 十世 纪 九 十年 代 以来 的 骤 、 件 和 手 段 , 且将 设 计 完 成 的 二 条 并 课程 改革 规 划 、 关 的课 程模 式 和 教 相 19 9 4年 ,美 国国会 通 过 了克林 育设 计蓝 图呈现 给全 社会 , 开广 泛 展
美国《下一代科学标准》背景下的科学课程构建及启示
美国《下一代科学标准》背景下的科学课程构建及启示[摘要]自美国发布《下一代科学标准》后,如何基于其理念构建科学课程成为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的重要课题。
文章梳理了《下一代科学标准》理念下美国科学课程构建的基本程序,并从科学课程标准及材料革新、专业化科学师资培育等方面提出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下一代科学标准》;科学课程;科学教育2011年,美国发布了《K-12年级科学教育的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Practices,crosscutting Concepts and Core Ideas,以下简称《框架》)。
2013年4月,美国基于《框架》发布了《下一代科学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以下简称NGSS)的定稿,其中两份核心文件的纸质文本由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出版,向全球发布[2-3]。
自《框架》发布以来,截至2018年,美国已经有39个州和地区宣布响应更新科学教育标准并逐步深入应用推进。
在此过程中,美国的科学教师和各响应州的教育部门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契合NGSS提倡的科学课程理念,开展教学内容、教学课例与单元以及教学模式的再设计与实施。
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ational Science Teaching Association,以下简称NSTA)对于契合NGSS的科学课程构建也有明确的指导意见。
本文就此做一个初步的梳理,尝试理清NGSS改革背景下科学课程构建的路径,以期对我国科教改革中科学课程研发及科学教师培育方面有所启示。
一、NGSS倡导的科学课程改革理念NGSS以“大科学”理念为宏观指导,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聚焦于科学概念,重视概念的理解发展过程,将“科学与工程实践”(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s)、“学科核心概念”(Disciplinary Core Ideas)与“跨学科概念”(Crosscutting Concepts)三个维度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领域的“表现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tion),即学业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科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黄海旺(文稿根据作者的PPT整理)趋势一、恢复小学一二年级科学课程,加强科学教育(一)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来看,这些国家的科学教育不断受到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和技术教育决定了下一代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增强国家竞争实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前国际上教育改革的重点。
鉴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世界上主要国家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已经把科学、语文和数学同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并通过建立国家标准来保证实施。
1、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国际间经济、技术的激烈竞争,美国基础教育再次掀起一场全国的教育改革运动,即“高质量教育”运动。
改革的核心是加强中小学的学术基础课程,切实提高中小学的学术质量,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进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因此,提高数学、科学、英语各科的要求。
同时,把小学科学课程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学科之一,从幼儿园开始设置科学课程。
•1991年开始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就开始组织起草《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到1996年,美国正式出台国家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英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的11岁考试制度逐渐废除,小学科学课(自然、理科)逐步得到重视。
《1988年教育改革法》确立3门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
同年颁布《科学课程标准草案》。
英国先后颁布了5个不同版本的科学课程标准。
3、法国1995年,法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夏尔帕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引进法国,在实践基础上作进一步发展。
1996年9月,法国科学院组织召开了题为“改善学生的培养方式,从幼儿园起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特雷易会议,编写了《动手做—法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计划》一书,标志着法国“动手做”计划进入一个新阶段。
1999年法国教育部在对该计划评估以后,决定在全国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上述科学教育,并于2000年正式公布科学教育改革计划,至2002又公布了新的国家课程计划•(二)从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我国自从有现代意义的学校开始就比较重视科学教育•1904年1月(农历1903年)由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小、高小设置“格致”课,内容为“动物植物矿物及自然之形象”。
美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历史回顾和课程目标
一、美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历史回顾从20世纪中叶起,美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从启动趋向成熟经历了四个阶段,逐步重视小学科学教育。
(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科学课程改革的启动阶段。
1945年,美国联邦科研及开发办公室主任布什(Vannevar Bush)《科学:无边的疆界》报告中向罗斯福总统呼吁“改进科学教育迫在眉睫,因为具有科学潜力的学生对于不能唤起其兴趣或不能提供适当科学教学的教育,最容易深受其害。
”布什的这份报告直接导致了1950年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建立,极大影响了美国科学课程的改革。
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使得科学、技术及科学教育在巩固国上所起的巨大作用日益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所重视。
知道20世纪中叶,科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仍然没有得到承认,课程开设至多也只是门选修课,但是出现了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目标的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雏形。
(二)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确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小学科学课程模式逐渐取代了自然学习模式,而“做个科学家”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口号。
出现了有较大影响力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如ESS课程(The Elementary Science Study),SAPA课程(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SCIS课程(The Science Curriculum Improvement Study)。
这次课程改革确立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必修课地位,明确提出了以科学事业的核心——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
这是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总结了60年代的经验教训,并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探究”和“过程”的教学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科学教育目标:发展全体民众的科学素养。
其重要标志是美国在1985年启动的“2061”计划。
然而,建构主义的教育无限地扩大儿童建构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从根本上违背科学精神,实践上也带来了科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当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现状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新旧课程之间的矛 盾和冲突、教师能力不足、家长对改革的抵触情绪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启示
启示
日本当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其他国家具有以下启 示和建议:
1、重视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幼儿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需要高度重视。 各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发 展需求。
结语
结语
日本当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 益的借鉴。然而,课程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各国继续努力。通过深入 研究和不断探索,相信未来各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将更加完善,为培养出更多优 秀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内容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评价改革也日益受到重视。美国、日本和新 加坡在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次演示将介绍他们的主 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启示
2、加强教师培训: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国应加强 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启示
3、引导家长参与: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各国在推进幼儿 教育课程改革时,应积极引导家长参与,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共同促进幼儿 健康成长。
三、新加坡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特点
2、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新加坡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注重学生对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复的考核,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 握数学基础知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 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新加坡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特点
美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及背景
第三次改革的政治背景
•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已趋激烈,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 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 质的竞争。以这个意义上说,谁能掌握了面向21 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 战略的主动地位。”因此,80年代以来,美国, 对本国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对人才的素质 进行了崭新的定义。教育质量低劣一直令美国人 深感头痛,美国80年代至90年代课程的改革的核 心就是围绕如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美国学 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进行的。
改革的人文背景
• 一场席卷世界的新科技革命正以不可遏制的力量 冲击着美国社会。这场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 技术革命使美国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 工业生产以劳动密集、资本密集为主,逐渐向以知 识密集为主转变。随之而来,劳动方式和生产管理 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 术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国际竞争 更趋激烈。在这种以科技、经济为主的国家综合 国力的竞争中,美国的绝对优势受到挑战。而美国 人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美国公众把教育的根本 重要性理解为:“教育是美满的生活、进步和文明 的社会、强大的经济和安全的国家的基础。”
改革的目的
• 除了一些特定的历史因素外,其课程改革 的主导因素应是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科 技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内部矛盾。通过对美 国课程改革背景因素的比较与分析,可以 看出,尽管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很多种, 但是其课程改革的决定因素仍是受其政治、 经济利益所驱动。
至70年代的人本主义课程改革。 基于对认知结构主义课程改革“非人性化” 的批判,主张课程“人本化”的人本主义课 程理论兴起,引领了这一时期的改革。培养 “自我实现的人”是人本主义课程改革的 核心;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适切性原 则;在课程结构的组织上,其显著特点就是注 重“统合”。人本主义课程论者还在教学 评价的多样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与启示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与启示1.二战前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及改革20世纪初期,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工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有杜威和帕克的教育思想、格式塔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运动、行为主义心理学及迁移理论,学校和社会中的进步主义等因素综合起来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怀疑以往课程的价值,对传统课程的批判也日益激烈,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从而拉开了20世纪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大幕。
20世纪前20年课程改革的理论主要来自于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论,是他的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实验。
1896—1894年,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主要进行的就是小学课程实验。
他认为,教育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社会需求达到统一,在教育史上是他第一个系统地提出课程设置要同时兼顾社会需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家。
杜威指出,儿童与课程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起点和终点。
起点和终点联系起来的办法是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把儿童的生活引入教材,把教材变为个人直接的经验,让儿童从“做”中学。
他主张学校课程应加强各科之间的联系,联系的中心应是社会活动。
课程的目的就是围绕这些基本的社会活动来建立一座桥梁,沟通儿童和社会的联系,使二者协调起来。
这一时期美国小学课程的特点为:传统的“读、写、算”的比例下降,音乐、图画、户外活动等科目的比例显著增加,体现了小学阶段课程更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这一时期,美国摆脱欧洲传统,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通常被称之为“美国化的课程”。
其特点是加强课程同当代生活的联系,并充分考虑学生背景、层次、兴趣的不同。
20世纪初期至二战前,中学课程改革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十人委员会”和“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
1892年,美国“全国教育委员会”组织成立了以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主持的“十人委员会”,他们主张围绕以下9门学术性学科来组织中学课程:拉丁语、希腊语、英语、现代外语、数学(几何、代数、三角及高等代数)、自然科学(物理、天文、化学)、自然发展史或生物学、社会科学(历史、公民、政治、经济)、地理或气象学。
STEM教育的发展特点和科学教育改革专题培训课件
(四) 情境性
STEM 教育具有情境性特征,它不是教授学生孤立、抽象的 学科知识,而强调把知识还原于丰富的生活,结合生活中有趣、 挑战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完成教学。STEM 教育强调让 学生获得将知识进行情境化应用的能力,同时能够理解和辨识 不同情境的知识表现,即能够根据知识所处背景信息联系上下 文辨识问题本质并灵活解决问题。STEM教育强调知识是学习者 通过学习环境互动建构的产物,而非来自于外部的灌输。
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国会、能源部、教育部国家科学 基金会等各部门联手推动STEM教育。STEM教育己经并不仅仅是 一个单纯的学科或课程层面的事情,它更多地代表了美国的一 种教育发展战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国家战略。
2013年,颁布了《联邦STEM教育8年战略规划(2013)》, 将STEM置于政府教育工作的有限地位。颁布《下一代科学标 准》。
有几项数据更是加剧了美国的担忧:
一是美国教育进步评价测试最近一次的NAEP报告显示: 大约40%的学生只达到了对数学部分掌握的程度,四年级和 八年级学生在数学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和比例分别只 有36%和30%;约20%的四年级学生和超过30%的八年级学生 的成绩低于“基础”水平。在科学水平上,也只有低于1/3 的四年级学生和八年级学生,以及低于1/5的十二年级学生 “熟练或以上”。
2015年,颁布《2015年STEM教育法(2015)》。这是 一部界定STEM教育以将计算机科学包括在内并支持国家科 学基金会现有各项STEM教育计划的法律。
《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领域概念和核心概念》 重点讲述其中的科学和工程实践。
二、理解STEM教育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和数学(Mathmatics)英语首字母的缩写。 STEM教育被称为是“后设学科”( Matadiscipline)。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科学教育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美国,小学科学教育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美国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特别是探究式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小学科学教育经历了从注重记忆知识到注重科学方法与探究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和政策,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的重要性,推动了小学科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此背景下,美国小学科学教育逐渐形成了以探究为核心,注重实践和合作的教学方法。
目前,美国小学科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情况、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课程设置较为丰富,涵盖了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地球与宇宙等多个领域。
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科学知识。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对师资要求较高,教师需要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
教育评估方面,美国小学科学教育强调过程性评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与收获。
尽管美国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课程设置相对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
教学内容有时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科学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育评估体系尚不完善,过程性评估的实施存在一定困难。
丰富课程设置:倡导跨学科融合,将科学教育与语文、数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推行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探究活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美国小学科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或调查)、进行实验或调查、收集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等。
美国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特点及趋势
美国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特点及趋势美国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特点及趋势打开文本图片集一、美国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1.二战前美国小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教育出于为宗教服务的目的,小学课程包括阅读、写作、简单的算术以及宗教意识。
教学方法重视死记硬背和重复练习,教材十分简单,或者直接照搬英国的课本,或者进行简单的模仿、复制。
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了小学课程世俗化的改革运动:①课程中宗教内容逐渐减少、淡化;②拓宽新的课程领域,课程开始多样化,课程中实用性内容大大增加;③课程设置要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思想已开始萌芽;④逐渐重视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南北战争之后到20世纪初,小学继续修订和扩大课程设置,增加新科目,关注职业、文化和课外活动,并对各科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强调教学过程应从儿童的个别、切身、现实的生活经验和需要出发,充分估计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活动意义,突出他们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机动性和灵活性。
进入20世纪至二战前,随着社会的变化,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小学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变化。
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理论对这一时期的小学课程影响尤为深刻,传统的读写算比例下降,音乐、图画、户外活动等科目的比例明显增加,小学阶段课程更注重儿童身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美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用性、活动性、个性化特点突出,以课程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联系,充分考虑学生背景、层次、兴趣的不同。
2.二战后美国小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战后初期,美国小学课程设置非常广泛,各校都开设社会研究,取代了历史、地理、公民教育;语言艺术,包括阅读、写作、讲话、听力;健康教育,包括体育和保健;艺术,包括音乐和美术;数学和科学,实行分科教学。
课程内容的安排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
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资助加强公立中小学课程的改革。
在这次小学课程改革中,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以促进儿童或者学生适应日常生活为目标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或经验主义的课程体系。
布鲁纳与课程改革运动
布鲁纳与课程改革运动五十年代末,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美国朝野为之震惊,一场关于教育的大讨论随之拉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受到质疑,1958年,国会迅速通过了拖延十年之久的《国民教育法》,1959年,美国各方面的专家聚集在伍兹霍尔讨论中小学教育改革,会议的主持人即是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
他在会后发表的《教育过程》的小册子,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有史以来教育方面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本书”,并成为随后掀起的课程改革运动的理论指导,他本人一时之间名噪世界,成为战后新教学论研究的代表人物。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经验,认为世界只是人的经验或主观之物,所以,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活动过程,生活过程,知识是在实际生活或者活动中附带的,所以课程内容不应该是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应该是社会基本活动。
而布鲁纳的教学思想则立足于结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独立存在的,可以被构建成一个个连贯的模式,形成不同的学科结构或者学科体系。
基于这种认识,他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而所谓的学科的基本结构,主要是指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
掌握这些基本结构,应该成为教学的中心。
如果学生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容易理解学科的内容并不断地实行知识迁移,理解更多更深的内容。
他指责以往的学校教学以过分困难为理由,盲目地降低难度,把许多重要学科的教学推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甚至像微积分这样的知识,也有可能让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
为了达到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目的,布鲁纳提出了教学的四个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所谓动机,就是指学习的积极性,可能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
布鲁纳更强调内部动机的作用,他把内部动机分为三类: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和互惠的内驱力。
即求知欲,求成欲和互相合作的需要。
教师要通过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等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美国是科技教育强国,自二战以来,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它以20世纪50年代末由苏联在“外层空间”的挑战而引发的“学科结构”运动为发端,70年代初兴起了改变职教与普教分离的“生计教育”,至70年代中期又展开了强调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训练的“回归基础”运动,而80年代则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综合教育改革运动。
美国的教育改革以四个著名的教育改革文献——《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为标志,向世界呈现了一幅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画面。
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课程的现代化运动产生了十多种至今仍影响的实验性小学科学课程。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种:
SAPA课程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科学教育委员会编写的《科学——一种过程方式》是一个完整的初等学校科学课程,供幼儿园至6年级学生学习。
SAPA课程正如其名称所示,是注重科学过程的课程。
其基本假设是:(1)科学是一种智力活动;(2)探索知识带来欢乐;(3)看到自然世界和生命世界的奥秘给儿童带来兴奋;(4)学习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使儿童得到智慧;(5)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儿童的欢乐感、兴奋感和科学的理智感。
SAPA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儿童从事科学研究的技能,即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这些技能包括:(1)观察;(2)认识并使用数字关系;(3)测量;(4)认识并使用时空关系;(5)分类;(6)交流;(7)推理;(8)预测;(9)给概念下定义;(10)形成假设;(11)解释
资料;(12)控制变量;(13)实验。
前八种技能为基本技能,一般在低年级学习;后五种技能较为复杂,供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
SAPA课程是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Robert Gagne,1916—2002)的学习理论编写的,强调目标教学和目标的递进性。
当时美国有大约9%的学区使用这一课程。
SCIS课程
《科学课程改进研究》(the science curriculum improvement study)的编写始于1962年,由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提供启动资金。
SCIS课程的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六个单元的自然科学,包括物质、交互作用与系统、次系与变因(subsystems and variables)、相对位置与运动、能源、电与磁的交互作用;另一部分是六个单元的生命科学,包括生物、生活史、族群、环境、群落、生态系。
每个单元包括自由探索和教师指导的探索课、发明课和扩展课三种课型。
SCIS课程是根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编写的。
当时美国大约有8%的学区使用SCIS课程。
ESS课程
《小学科学学习》(the elementary science study)是一种综合性小学科学课程,由美国教育发展中心(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研制。
它的特点是以一个大主题综合相关的知识内容(如“光和影子”等),强调让儿童亲身实践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整个课程体系由56个单元组成,包括数学、植物、动物、天文、地质、生态、化学、物理等领域。
ESS课程只提供一个范围,没有一个固定的顺序。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水平等实际情况挑选一些单元按顺序组成课程内容。
当时美国约有15%的学区使用ESS课程。
比较SAPA、SCIS和ESS这三种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发现,它们或侧重于
内容——科学概念的掌握,或侧重于过程——探究技能的发展,这使科学课程是重“内容”还是重“过程”的争论成为今日小学科学课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以来美国“第二代”科学课程是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代”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强调儿童动手探究寻找答案,,而不是由教师提供现成的答案让他们学习;(2)所有的课程都以探究作为科学的过程;(3)给儿童提供机会理解学科的结构;(4)所有的课程都助于儿童拓宽对环境的理解;(5)期望通过科学教育改变儿童的行为。
“2061计划”在长达200页的总体报告和其他5份专题报告中,明确提出“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标”,并详细阐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等、中等教育体系的设想、步骤、目标和科学依据。
专家们将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应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概括为12大类:科学、数学、技术、物理、生态环境、人体机能、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理世界、科学史观、一般主题与思维习惯。
“2061计划”不仅对美国的科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科技教育工作者和改革者的高度重视。
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和国家科学院史密森协会1997年出版了《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改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指南》(Science for All Children—A Guide to Improving Elementary Science Education in Your School District),该书就如何运用“以探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教学提出了科学教育体系的模型,这一模型由五个要素组成:以研究为基础、以探究为中心的课程;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展;教学材料的供给与支持;合适的评价策略;社区和行政支持。
这本指南表明,美国21世纪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思路和依据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出版商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材料,包括录像带、影碟和计算机软件等。
有的课程材料分为很多模块,学校和科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合不同的模块以建构独特的课程体系。
美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及其改革具有五个特点:第一:小学科学课程是整个科学教育改革宏伟计划的一个有机部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2061计划”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第二: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之下,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美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出版商开发了多种多样的小学科学教材。
第三:小学科学课程有相当多的支持系统,相关的专业研究组织和教育部门合作,大力开发科学课程的信息资源,提供科学教学所需的技术手段。
第四:教师在科学课程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如对教材的选择以及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在微观上没有整齐划一的计划。
第五,国家和政府相当重视小学的科学课程改革,如5~8岁的儿童从幼儿园起其学习就有明确的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