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两极世界的形成1(课件)改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a89d1853312b3169a451a452.png)
“马歇尔计划”目的 何在?
1.扶持,控制西欧。 2. 企图拉拢东欧。 3.对抗苏联
历史法庭二:
公诉人就两国冷战对世界造成的不利影响作最后陈词。 美苏就冷战在客观上带来的进步意义作最后辩护。
三、“冷战”阴影
欧洲 ---德国分裂 1949
朝鲜半岛分裂 1948
亚洲
越南战争 1961
美洲 ---古巴导弹危机 1962
2、美苏冷战
政治 杜鲁门主义 经济 马歇尔计划 军事
北约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约
杜鲁门主义
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 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
马歇尔计划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 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 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 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情报局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刺刀下de和平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古巴 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2013·福建文综)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 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 生死存亡的真正战 争。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13·江苏单科)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 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25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25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3e56004ebe23482fb4da4ca6.png)
D
• 1991年,第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在英国谢菲尔德举行。与此相符的场景是 ( ) • A.东、西德统一后在同一面国旗下组队 参赛 • B.独联体国家联合组队参赛 • C.人们使用欧元购买运动会纪念品 • D.深圳市民在家里通过互联网了解赛事
A
•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 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 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 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 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 的则是现代时尚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 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 是( ) • A.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 • B.两次工业革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 立 • C.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 D.殖民扩张——南北战争——苏联解体
一、两极(冷战)格局形成的背景——从盟友到对手 •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 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 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 ——杜鲁门 •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 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 的情况。” ——斯大林 •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 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 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 ——丘吉尔
D
• 2012年9月上映的美国影片《穆斯林的无知》引 发了整个中东地区的反美浪潮,并向其他地区扩 散,且有长期蔓延之势,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在此 次事件中遇袭身亡。该事件反映出美国干涉中东 事务政策失利的事实,所谓“阿拉伯之春”正在 走向“阿拉伯之冬”。该事实说明( ) • A.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 B.美国的军事优势不复存在 • C.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利益对立 则是引发冲突的根源 •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高一人教八25两极世界的形成
![高一人教八25两极世界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7e495d14a8114431b90dd851.png)
2.亚洲:⑴朝鲜问题:分裂与朝鲜战争
分裂?
根源:美苏“冷战”
2004年4月3日,朝鲜金刚山, 2006年,分离50多年 韩国探亲者洒泪告别朝鲜亲人
的兄妹短暂重逢
2.亚洲:⑴朝鲜问题:分裂与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1950-1953):二战后以 美苏冷战为背景的首次大规模局部战 争,造成朝韩长期分裂,加剧了两极 对峙格局。
2.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 义的计划与提高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 这里的“它”是指
A.“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D.越南战争
雅 尔 塔 会 议
形成两极的关键因素?根本因素?
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 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形势变) ⑵关键因素(中心力量): 美苏均势 ⑶根本因素: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 利益的矛盾加剧 苏联空前强大 美国独占鳌头 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期间曾说:“我的一边 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 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 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说明什么问题?
3.美洲: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运送到古巴的导 医生(赫鲁晓夫)正在给病人 弹船只,导弹被大胆地成排放在甲板 上。 拔牙,说:“我比你更觉得疼。” 苏联要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则坚持 要求撤除导弹。 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 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 天,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 病人(卡斯特罗)口中长满了 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 形似导弹的牙齿,痛苦万状。
掰手腕
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优势在美国
你如何评价“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1)导致世界不安宁或紧张。 (2)客观上积极影响: 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世界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5课 两级世界的形成 (共27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5课 两级世界的形成 (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8075bf4f8c75fbfc77db230.png)
——“冷战”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1、冷战开始:
(1)信号: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前言)“铁幕”
指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内容: (2)开始标志:
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 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 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 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 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上的演说
美国想通过“彻底治疗”达到什么目的, 起到了什么作用?
控制西欧 推行霸权政策 实现称霸战略
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遏制苏联 隐蔽的杜鲁门主义:一个葫芦两个头,一个胡桃两个核
苏联的反击措施
冷
政治: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战
经济: “经互会” ——对打破资本主义经济封
锁起重要作用
的
表
军事:华约的建立 ——两极对峙局
国家利益
苏联实力 大大增强
在社会主 义国家中 影响大增
日本 衰落
二、美苏冷战
“冷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冷战”?
相对于热战而言,具体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 行动。
表面“冷”——没有硝烟炮火,枪林弹雨的直接行动 实质“战”——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各方面进 行激烈的对抗和较量
1.消极影响: ①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 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②两大阵营对峙,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 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③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 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④体现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小国利益,导致 霸权主义膨胀。⑤擅自划分国界,导致地区国家 分裂,埋下不稳定隐患。⑥不利于国际经济新秩 序的建立,影响发展中国家发展。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18fe3c589eb172ded63b7a2.png)
显 呈 现 出 缓 和 与 紧 张 、和 平 与 动 荡 并 存 的 局 面 。一 些 地 区 和 国 家 内 部 长 期 以 来 抑
而不发的深层矛盾, 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爆发, 使世界动荡不安。世界
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近期
看 , 美 国 仍 将 保 持 世 界 唯 一 超 级 大 国 的 地 位 ,“一 超 多 强 ”的 局 面 还 将 继 续 下 去 。
三 、两 极 格 局 的 终 结
崩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美
苏两极格局崩溃。
原因: 苏联解体是直接原因;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
对比是根本原因; 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成为抗衡美国的力量, 帝国主义阵营开始
瓦解。
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后,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但天下并不太平, 明
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经济一体化, 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西欧开
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其次,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战后, 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把发展经
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 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55年
以后, 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本的人均国民生
但从长远看,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两极格局的结束与前两次世界格局的演变有所不同。第一, 和平过渡。它的
结 束 是 在 没 有 发 生 战 争 或 世 界 大 战 的 情 况 下 出 现 的 , 是 经 过 长 期“冷 战 ”的 较 量
引起的。第二, 竞争过渡。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五个力量中心存在
202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整合课件新人教版
![202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整合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377ea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f.png)
C.逐渐走向联合
D.寻求美国的援助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提高自身的 安全系数,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 经济发展步伐,西欧国家加强合作,逐渐走向联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障 制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C ) A.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B.资产阶级认为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 C.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 一步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8.196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个组织的理事会及其执行机构合并,组成统一的欧洲共同体。欧 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D ) A.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B.促进“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 C.对抗华约组织 D.重振西欧雄风,提高国际地位
1
2
3
4
5
6
枷锁。故选D项。
2.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1)不同点
改革 背 景
措施
影响
赫鲁晓 夫改革
苏联高度集 中的经济体 制的弊端日 益暴露
取得一定效果,但对改革缺
政治和经济方 乏全面考虑,且没有触及苏
面
联模式的根本,最后又回到
了原状
戈尔巴 乔夫改 革
苏联处于内 外交困中
在经济、政治、 外交方面进行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全面改革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署了《北 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 系,以达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故选C项。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PPT课件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3084e908a1284ac9504310.png)
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苏联解体 ①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向政治改革,提
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改革的指导思想发 生根本改变。苏联取消了共产党的 领导地位,实行 多党制。
②经过: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
解体;1991年,“ 8· 19 事件”成为苏联崩溃的催化剂;
(3)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 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
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②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4)发展壮大:到1996年,成员已达113个国家(地区)。
4.中国的振兴: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改革开放取得巨 大 成就。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 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各国的综合国力所决定 的。
2.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A.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形成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
解析:欧洲和日本的崛起,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 的状况;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日益形成为国际上一支举足 轻重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这些都在很大 程度上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 战时同盟 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 生变化。 (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 称霸 世界 的全球战略。
(3)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
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 意识形态 方面根本对立,美国更积
第8单元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8单元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34096ed976a20029bd642d96.png)
③以联合国名义出兵朝鲜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 取代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成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这是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 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 表的演说词。他对在二战时 还是盟友的苏联大肆攻击, 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 这次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 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 信号。
材料中提到的“铁幕”指的是什么?
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 “冷战”的最初信号。
“二战”后,美国拥 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 与军事力量。军事上, 美国不但垄断了原子弹, 还拥有1200多万军队, 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 美国白宫 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 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 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 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 美国还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联
打破美为首的资义世界对社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3、军事上: 成立华约(1955)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以 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原 因: ①二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美苏战时同盟基础消失,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③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④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⑤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根本对立; ⑥二战刚结束,美苏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
1954年,越南
北方解放。图为胡 志明(中)到达巴 黎同法国谈判越南 独立问题。
中考历史复习:两极格局的产生和影响PPT课件 人教版
![中考历史复习:两极格局的产生和影响PPT课件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23011b4b73f242336c5f94.png)
• ②苏联承认了联邦德国政府;
• ③1959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
• 紧张: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 第二阶段
• 时间:60年代-70年代末
• 态势:苏攻美守
• 概况
• 苏: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 原因:①经济实力同美差距缩小;
•
②军事实力增强,成为同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
三十七、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俞敏洪
•
三十八、如意算盘,不一定符合事实。——奥地利
•
三十九、志向不过是记忆的奴隶,生气勃勃地降生,但却很难成长。——莎士比亚
•
四十、如果失去梦想,人类将会怎样?——热豆腐
•
四十九、意志薄弱的人不可能真诚。——拉罗什科
•
五十、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古龙
•
五十一、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无名氏
•
五十二、所虑时光疾,常怀紧迫情,蹒跚行步慢,落后最宜鞭。——董必武
•
五十三、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 表现:欧洲:两军对峙;亚洲:扩张(1979年出兵占领阿富 汗),进一步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 美:处于守势
• 原因:①经济增长趋缓;
•
②侵越战争的影响。
• 表现:实行战略收缩(重点:亚洲)。
• 步骤:①1973年结束侵越战争;
•
②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 第三阶段 • 时间:80年代―1991年 • 态势:美国强硬,苏联实行全面收缩 • 概况 • 美:强硬 • 原因: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复苏并待续增长。 • 表现:①争夺第三世界时,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 • ②1983年“星球大战”计划。 • 苏:实行收缩 • 原因:①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比较,落后于美国;②经济困难,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整合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整合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a574c89ec3d5bbfd0a74aa.png)
背景:英国请求美国对希、土援助 出台:1947.3杜鲁门向国会提出“遏制共产主义” 实质:宣告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
杜鲁门主义
含义:
特点:
表现:
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 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公开干涉各国内政
在欧洲:马计划;成立北约;分裂德国; 亚洲:扶蒋反共;改变对日政策;侵略朝鲜;
3、最初的“冷战”信号: 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共的“铁幕”演 说
1946.3.丘 吉尔在杜鲁 门陪同下前 往富尔敦发 表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 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 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 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 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高压控制下。” ——丘吉尔《和平砥柱》
朝鲜战争
1945年三八线的划分 1948年两国朝鲜政权的出现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 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图为1950年9月14日,美国军舰在仁川港湾。
中国人民志愿 军跨过鸭绿江
1953年美军司令克拉 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越南战争
老 挝
越
越南战争从1961年至南 1973年共历时13年,是二战后持续时间 柬埔寨 最长、最激烈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由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常规战 争。美国在越战期间先后投入250多万部队,动用了除核武器外 1961年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的所有尖端武器,期间被击落击毁各种飞机 7000余架,耗资 2000多亿美元,死亡5.6万人,伤 30万人以上。 1973 年被迫撤军
政治
经济
军事
学思之窗:
第25课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轮复习 PPT
![第25课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轮复习 PPT](https://img.taocdn.com/s3/m/f154df09a0116c175e0e4817.png)
杜鲁门主义
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要端在支持自由之 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 服企图。
公开反共产主义 反苏联
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
西欧 经济援助 政治控制
马歇尔计划
稳定资 本主义 制度
拉拢
东 欧 各 国
孤立苏联、 遏制共产
主义
探究: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是一个胡桃两半,你认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积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有利于 世界和平。
2、二战后,美国冷之战所以形选势择图“冷战”这种方式与苏
联对抗其直接原因是
A 国家利益美
B 军事力苏量均衡
C 杜鲁门主义的限制 D 苏联建立华约组织
3A、北1约96和2年华古国约巴的导军弹事事对件抗反映的联国际关系特征是
B 美国与苏联争夺古巴
C “冷战”形势下的美苏争霸
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 经验,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
怎 么 会 有 这 堵 墙 ?
登墙眺望亲人居住的地方
想看看墙的另一侧
德国分裂
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柏林墙的正式名称 叫"反法西斯防卫墙",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东 西方冷战关系的产物。
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先后合并为西 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两极格局的本质)
探究: 什么是“冷战”?冷战又是如何形成的?
含义:“冷战”泛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了武装进 攻(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 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经济割据、 军事对峙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共12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共1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bbd0214ba0d4a7303763a30.png)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 意识形态差异的竞争和国家利益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为什么不是热战而是冷战?
1.残酷的二战刚结束,世界人民都不想 再陷入水深火热中,美苏也希望尽快恢 复经济。 2.两国势力均衡,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3.核武器的出现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2、转变的过程
材料二: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
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
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 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苏的想法分别是什么?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
他们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演说词(部分):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
〔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 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 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 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 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 都城……(西欧)不仅以 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 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 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 控制。
Hale Waihona Puke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
遏制共产主义 铁幕
强烈谴责
苏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从盟友到对手的演变过程: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
战后西欧日本等国的衰落,美苏国力增强
两国争当世界霸主
丘吉尔“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 出台
(2)世界主要国家力量的对比
西欧 消耗兵力、财力
衰落
美国
大发战争财
企图成为 世界霸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21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df3330ba0116c175f0e48aa.png)
2、表现:
冷战
欧洲:德国分裂(1949) 亚洲:朝鲜半岛分裂(1948)
(重点欧洲) 美洲: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热战
(重点亚洲)
亚洲:朝鲜战争(1950 — 1953) 亚洲:越南战争(1961—1973)
3、影响:
(1)积极: 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世界总体保持和平; ②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亚非拉国家掀起了不结盟运动,促进第三世界崛起。
(2)消极:
①恶化了国际关系(两大阵营对峙); ②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③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
探究: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之间的关系
①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 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②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③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界各地有驻军;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 并拥有占世界3/4的黄金储备量。
杜鲁门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 家比它强大。 ……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 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材 事实料力仅3次:主于要(美苏国国联;家二苏战军政后驻治)扎拥在力有欧量世亚界许对上多比最地强区发大;生的19陆变49军年化,苏整联个爆军
高二历史复习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课标及其解读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 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基础知识梳理
【时空坐标】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jiaoan )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jiaoan )](https://img.taocdn.com/s3/m/f7b610e6f8c75fbfc77db2b6.png)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情分析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
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
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
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历史《两级世界的形成》课件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历史《两级世界的形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059cc1559eef8c75fbfb341.png)
古巴导弹事件是怎样发生的?结局如何? 说明了什么?
1962年美苏核力量比较
国家
美国 苏联
洲际弹 潜射弹 远程轰 核导弹 道导弹 道导弹 炸机 1000 300 294 75 144 0 600 190
战略于 „ A.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 B.美国借此进行资本主义输出 D C.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 D.以经济手段控制受援国,建立美国的霸权 6.朝鲜半岛和德国的分裂从根本上讲是 A.美苏“冷战”对峙的后果 A B.雅尔塔体系的遗留问题 C.帝国主义挑衅的结果 D.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别造成的
7.杜鲁门主义和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是“一个 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B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主要目的都是为实现反共反苏 D.都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 8.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有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 ③出兵朝鲜 ④成立北约 A.① B.①② C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是: D A.帮助欧洲复兴,稳定资本主义 B.支持一些国家的反动政权,阻止共产党夺权 C.组织北约,加强同苏联抗争的实力 D.“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4.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A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D.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美苏“冷战”的表现
美国的“冷战”
政治 经济 军事 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 标志(1947年) 马歇尔计划 北约(1949年) 苏联的反击 情报局 经互会 华约(1955年)
两极格局形成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 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 着强大的稳定因素。整个“冷战”时期,也就是 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 (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有何特点?请 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之。 (2)“整个‘冷战’时期,也就是20世纪最长 的一段和平时期”,对此你如何理解?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9cdf9dea58da0116c1749e3.png)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初步认识未来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因此国际关系史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在世界近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无论是维也纳体系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本文试就对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史做一些简略的分析,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一、二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使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成为必然。
1、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衰落:①二战彻底打垮了德国,其领土被盟国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际市场和海外投资全部丧失。
②英国赢得了战争却输尽了财富,黄金储备枯竭,昔日威风一扫而光。
③法国更是元气大伤,二战使法国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而且因贝当政府的卖国投降,国际威望急剧下降。
2、美国独占鳌头,反映在:①军事上因其常规军事实力最强,并垄断原子弹等,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②经济上因工业实力雄厚,黄金储备丰富,美元地位提高等,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③政治上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3、苏联的空前强大,反映在:①经过二战,苏联的军队空前壮大。
②其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军事政治强国。
总之,旧的欧洲衰落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美苏实力均衡。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成为二战后世界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二、两极格局初步形成的标志: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世界大国开始按照战争期间一系列首脑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它确立的过程主要包括:1、1945年联合国成立。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1ab9827b8e9951e79b8927d2.png)
促进西欧经济恢复;扩大美国商品市场;加强 美国对西欧的控制;遏止了共产主义。
北约与华约:大 国控制的军事 政治集团
标志着两极格 局的正式形成。
悲剧的遗产—两极世界形成的影响
1952年,朝鲜 平壤
1967年,越南
展鹏县
1972年,德国 柏林
思考:从这些孩子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两 极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
问题探究—马歇尔计划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 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 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 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 由制度存在。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促进经济恢复-稳定西欧资本主义—扶植控制西 欧—遏制共产主义
区局势紧张 二)客观上两极对峙,避免了新的世界 大战
冷 战 风 云
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首脑赫鲁晓夫和美 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悲剧的遗产—两极世界形成的影响
一)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加剧世界和地
区局势紧张 二)客观上两极对峙,避免了新的世界 大战 三) 客观上促进了二战后科技的发展
2、美苏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
上的矛盾
序幕
奠基
开始
形成
悲剧的形成-两极世界形成的过程
1、雅尔塔体系—奠基 2、美国的冷战 1)政治:杜鲁门主义 2)经济:马歇尔计划 3)军事:北约 3、苏联的反击
1947
1)政治:共产党情报局
2)经济:经互会
3)军事:华约
1949 1955
问题探究—马歇尔计划
目前的危机主要是战争对西欧经济、政治和社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a20cab6be2bd960591c67722.png)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平邑二中唐守国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导学指南【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导学建议】1.在学习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资料,逐步掌握从教材中提炼信息的方法,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分析“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掌握辨证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了解和分析,认识美苏“冷战”造成了二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
理解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及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责任感。
合作探究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
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破裂。
”上述材料中的描述比较符合战后初期哪两个国家的关系A.美英B.英法C.中苏D.美苏2.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
”“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
”下列各项中,对上述言论分析不正确的是A.美国要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B.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国家C.随着实力的增强美国扩展野心膨胀D.美国要求按照自己的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3.观察下图,最能反映这幅漫画主题的是A.西欧各国搞联合对抗美国B.西欧与美国,利益分歧难回避C.美国援助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控制西欧各国D.美国资本已过剩,诚心帮助欧洲搞建设4.杜鲁门声称:“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都是美国遏制战略的组成部分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C.都着眼于反对共产主义反对苏联D.都是为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5.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林墙
柏林墙的正式名称叫“反法西斯防卫墙”,是东西方 冷战的产物。二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柏林也分别被美、 它只是一堵墙 英、法、苏划分为四块占领区。 1961年8月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 因为它 , 对面的亲 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并开始在分界线上修建水泥板墙、水 戚和邻居都不能 泥墙、铁丝网、碉堡、壕沟、铁栅栏等隔离措施,总长达 169 .5千米,通称“柏林墙”。 往来 1964年,柏林墙建成,柏林被一分为二。 年11月9239 日,柏林墙最终被推倒了 . 近1989 30年间有 人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的表现有( )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③以联合国名义出兵朝鲜 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 ④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约组织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 取代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成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
12、二战后东西方长达近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是( A、两种文化传统的竞争 B、国家利益的冲突
)
C、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
D、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
13、美国实施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向苏联和东欧进行经济渗透
C、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D、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社会经济
14、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 “一个胡桃的两 半”,其含义不包括( ) A、都是美国冷战 “政策的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 15、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A、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B、是金元外交的继续 C、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D、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时间、结果: 1961年—1973年 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 出越南。
1973年,美国同越南北方政府在法国巴黎签订停战协定。
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苏 古巴导弹危机
背景: 1962年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建立导弹基地; 目的: 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联运送导弹的船只,这 些导弹被大胆地成排放 在甲板上
政治上:欧洲共产党和工 人党情报局的成立(1947, 9)
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 成立(1955)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对“冷战”的认识 2、表现
德国分裂 朝鲜半岛分裂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 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侵越战争
2)“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 和区别?一个胡桃的两半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实 质都是要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 国的霸权地位;但是杜鲁门主义是公开的反共反 苏,而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控制西 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针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苏联有什么反应? 苏联针锋相对,联合东欧国家在1949年成立经 互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 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马歇尔计划
1)目的: 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 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 拉拢东欧国家。 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 制共产主义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 接受了美国 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 1、马歇尔计划又称作什么计划? 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 2、美国实施该计划目的是什么? 上最慷慨的举动。
“北约”的建立
1)成立 1949年, 美国 、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 的代表在 华盛顿 集会,签定了 北大西洋公约 《 》,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设在:比利时布 鲁塞尔 2)实质
①它是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军事政治集团; ②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重要行动,加剧 了“冷战”的程度。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 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 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 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 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主体内容: 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
评 价
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 1)积极: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 一定积极作用 是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 2)消极: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开始提供了 条件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 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 局所取代。
2、美苏势均力敌----基础
经济: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 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 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 政治:控制操纵联合国 军事: 垄断了原子弹, 拥有1200多万军队, 30艘航空母舰 1000多艘其他战舰 近500个军事基地
美国白宫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 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驻军欧亚许多地区;
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国家实 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决定的!
3、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根本
“战时, 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 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 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 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 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 1945于雅尔塔)
“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 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 益。”
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 B、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C、帮助受援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 D、干涉别国内政 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3、“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两极对峙形成的背景
(从盟友到对手)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框架
雅 尔 塔 体 系
实质:战后,美苏两国根据自己 的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带有明 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具体内容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划战败国及被占 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和维护 世界和平的机构。
1953年7月27日, 朝鲜停战签字仪式 就在板门店举行。
侵越战争
越南战争(1961—1975) :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 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 国殖民者撤出。
1954年,越南北方
解放。图为胡志明 (中)到达巴黎同 法国谈判越南 独立问题。
——英国前首相 帕默斯顿(1784~1865)
联合的基础消失
*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 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 对对方有敌意。 *不同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 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 国家的领袖,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 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美苏“冷战”
1、信号:
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 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 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 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 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 来。在这条线的背后,座落着 所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 都……所有的这些名城及其居 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 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 压控制。”
指资本主义国家 “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极权主义”指的是什么? 指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公开反共反苏 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
3、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冷战表现)
美国及其盟国方面
苏联及其盟国方面
“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 出(1947,3)标志冷战 正式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的实施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的成立(1949)
8、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抗形式主要是( ) A.战争 B.冷战 C.经济封锁 D.思想渗透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 A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 B 苏联成为唯一能抗衡美国的国家 C 欧洲因在战争中受到削弱而萎靡不振 D 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极 10、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 A、战胜国重新划分世界版图 B、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日趋瓦解 C、确立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D、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11、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性会议的召开 B、国际性组织的成立 C、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D、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A、帮助欧洲各国复兴经济 B、美国借此进行资本输出 C、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秩序 D、以经济手段控制受援国,建立美国的霸权 4、美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的目的是( ) A、遏制苏联 C、镇压人民革命 B、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D、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5、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 大贡献,使它在全世界赢得 了很高的威望。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 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 成功。
苏联克里姆林宫
1943年德黑兰会议时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坐着把 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 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 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
古巴导弹危机
1952年,朝鲜 平壤 1967年,越南 展鹏县 1972年,德国 柏林
思考:从这些孩子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两 极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
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世界局势长期动荡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