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10.1 溶液的形成》学案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_1
《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 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
思考:我们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每种液体各部分的性质都一样;只要条件不改 变,无论放置多长时间,每种液体都没有沉淀析出。如此,你能给溶液一个定义? 【阅读】课本 26 页---27 页 (一) 、 溶液 1.溶液: 。 溶液的特征: 。 2.溶质: 。如食盐、蔗糖等。 3.溶剂: 。如水(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 溶解在其中) 。 溶质、溶剂、溶液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 【讨论】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食盐水 硫酸铜溶液 碘酒 溶剂 溶质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第九单元 溶液 1 溶液的形成 1. 知识与技能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导学过程 一、导学过程: 知识点一:溶液 【实验探究 1】食盐、蔗糖溶于水的情况。 步骤 现象 结论 解释: 食盐加入水中 溶解 形成混合物---溶液 。 溶解 蔗糖加入水中 教学设计 学生积累 课题 实验探究 归纳总结
及洗涤剂 乳浊液:
层 。
6.可以作为溶 质的是( A.只有固体
) C.只有气体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
B.只有液体
【能力提高与历史回顾】1.某班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 实验结论: 1.人们把能使 。这种现象叫做乳 化现象。确切地说是类似于形成水合分子。乳化是乳化剂把大的液滴分散成 无数细小的液滴-----使大集团化解为“个体户” 2.汽油洗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洗涤剂洗油污是乳化现象。两者效果相同但原 理不同。 二、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学固体 NH4NO3 固体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5.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实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6.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途径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液的微观结构。
5.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溶液的制备方法、性质和浓度计算等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6.针对思维难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溶液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溶液形成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糖水、盐水、饮料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些物质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溶液的形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5.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对溶液现象的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3.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相关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溶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5.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溶液浓度的计算,特别是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的转换。
2.溶液制备过程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制作一张溶液知识思维导图。
教学语言:“制作一张溶液知识思维导图,有助于大家系统地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5.搜集生活中与溶液相关的图片、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教学语言:“请大家搜集生活中与溶液相关的图片、资料等,下节课与同学分享,增进对溶液知识的应用和理解。”
-判断给定溶液是否饱和,并说明原因。
-分析生活中的溶液现象,解释其原理。
3.练习反馈:教师及时批改练习,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教学语言:“请大家认真完成练习题,我会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大家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语言:“今天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制备、浓度计算等知识。下面我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发言: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1溶液的形成课题一、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 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3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现象副表1副表2副表3副表44及洗衣粉520* 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学习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学习难点:乳化和溶解的区别实验准备试管、试管架、烧杯、玻璃棒、洗瓶、高锰酸钾、碘、蔗糖、食盐、硫酸铜、乙醇、汽油、植物油、胶头滴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 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 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 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教师:请一个同学来汇报实验情况。
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语言的准确表 达离不开实验 的仔细观察,要 充分肯定学生 的准确表达。
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能力,将知 识进行归纳,并 巩固所学知识。
为溶质。
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 举例说明。
学生: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 水是溶剂。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9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教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第一课时第26页到28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知道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课型:新授课教法:演示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学法:观察法,交流讨论法,归纳总结法教具: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碘、水、高锰酸钾、汽油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炎日的夏天,你们喜不喜欢喝饮料,当然都喜欢吧,那些饮料都是溶液,那今天我们学习溶液二、讲授新知[指导分析]下面我们分组实验,第一组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棒搅拌,观察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发生了什么现象?那什么是溶液?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2、组成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3、溶液的特征均一:溶液各部分浓度相同稳定:外界条件不变,溶剂不蒸发,则长久放置,不会分离、沉淀。
混合物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4、溶质、溶剂的判断[指导分析]用多媒体逐一打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蒸馏水是溶液吗?(2)泥水是溶液吗?(3)只有水能做溶剂吗?(4)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归纳总结](1)见的溶剂:水、酒精、汽油等(2)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
例如:食盐溶液;盐酸或汽水;酒精溶液(3)体+液体:量少的为溶质,量多的为溶剂;(4)若有水存在时:一般不论水量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
[演示实验]比较:同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
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参考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情景导入:配制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2、讲授新课:蔗糖溶解在水中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结论蔗糖消失在水中 食盐消失在水中 现象 蔗糖加入水中食盐加入水中步骤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 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练习: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怎么办?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回答:汽油。
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难溶于酒精高锰酸钾酒精易溶于酒精 碘 酒精 易溶于水 高锰酸钾水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力也不同难溶于水碘 水 结论 现象溶质 溶剂小结: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学习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溶液1.阅读教科书P26,观察【实验9-1】,思考:实验现象:蔗糖逐渐溶解,固体消失了.混合物的特点:各部分组成相同.解释(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蔗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中间。
2.阅读教科书P26—28,观察【实验9-3】思考: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稳定性;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最常用的溶剂是水;碘酒中酒精是溶剂,碘是溶质。
3.阅读教科书P27,观察【实验9-2】,填表实验表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知识模块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活动与探究】根据教科书P29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归纳整理:阅读P29最后一段内容:吸热>放热:温度下降;吸热<放热:温度升高;吸热=放热:温度不变.错误!1.阅读教科书P30,观察【实验9-4】2.【交流】阅读教科书P30最后一段至P31第一段,了解乳浊液定义及其特点;认识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乳浊液是:像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小液滴,静置后又聚集在一起,这种溶液叫乳浊液。
乳化是指:像洗涤剂等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小液滴而不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种现象叫乳化.交流展示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溶液知识模块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知识模块三:乳化现象检测反馈达成目标一、当堂检测1.在蔗糖水中,溶质的小微粒是蔗糖分子,在碘酒中,溶质的小微粒是碘单质,在食盐水中,溶质的小微粒是氯离子、钠离子。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10)
第 1-2课时课题:《溶液的形成》第 3-4课时课题:《溶解度》第课时课题:《溶质的质量分数》但灵活运用能力较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尤其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审题时找不准每个已知量.所以在课堂上每见一道题,都让学生先分析题意找准已知量.另外,本课题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只有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分组实验,其余均为比较单调的计算。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为本课的重中之重。
课前我请学生搜集标签,通过查阅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溶液实际应用价值,渗透学有所用的思想,使枯燥的计算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课时课题:溶液复习测试过程:略试卷: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
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A.硝酸铵与水B.生石灰与水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2.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杯食盐水,下部分比上部分咸B.温度一定时,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溶液未必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C.物质溶于水时,常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D.75%的医用酒精消毒液,溶剂是酒精3.许多同学喜欢吃家庭腌制的小菜,腌制小菜的一般方法是:将食盐、香料等一起放入水中煮制得浓盐水,盐水冷却后放入洗净待腌制的鲜菜,腌制过程中还要不断打开缸盖晒缸并及时补充食盐,一段时间后,即得成品小菜。
若室温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关于小菜腌制过程中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煮制浓盐水时,10kg水最多可得到浓盐水13.6kgB.腌菜的过程中,原来的浓盐水会逐渐变稀C.晒缸的目的一是防止腌菜腐败变质,二是促使水分蒸发以保持盐水的浓度D.补充食盐的目的是保持盐水的浓度,以利于食盐往蔬菜中渗透4.一定温度时,向密闭容器里的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5克食盐晶体。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溶质以及溶剂的概念,会通过溶液的性质简单区分常见的溶液。
(2)了解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知道常见的几种物质溶于水后的温度变化。
(3)通过实验了解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和区分溶解和乳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和实验明确物质的溶解和常见的乳化现象,让学生建立物质在水溶液中简单的行为变化。
(2)通过多媒体演示溶解和乳化作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头脑里形象地形成溶液和乳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溶液的形成和形成过程的微观展示,让学生形成溶液微观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掌握通过比较认识事物的能力。
(1)通过了解溶解和乳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溶液的形成。
2.溶剂、溶质、溶液的区分和联系。
难点:1.通过溶液的形成,在头脑里建立溶液的微观概念。
2.会区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溶解还是乳化。
【教学方法】实验导学、组织讨论、小组合作、多媒体微观展示【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仪器【教具准备】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蒸馏水,红墨水,乙醇,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植物油,洗涤剂,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授课教案】教学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程【出示图片】海水中含80多创设问种元素,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题情境激发兴趣,导入【问题】如果你在海水中游思考回答引入新新课过泳的话,就会发现海水又课苦又咸,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点拨】海水中溶解了很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
1.演示实验:在20 mL水中 1.观察实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验,小组讨拌,观察现象。
论,蔗糖到2.提问:蔗糖去哪里了呢?底去哪里3.点拨:结合咱们第三单元了。
学习的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间隙进行考虑。
2.仔细听4.讲解:把蔗糖放入水中,讲,理解溶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解的原理。
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_1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初步学会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并了解乳化现象及其作用;
4.了解溶解的过程,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思维和合作学习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相关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 溶液的形成》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探究几种干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课前延伸】
混合物是指
纯净物是指
【课内探究】
★实验探究一:[实验9-1] 物质溶解于水
在
【归纳总结】
1、溶液:物质分散到里,形成的、的。
2、溶液由和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讨论】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提示】1、关键词是均一、稳定、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KMnO4溶液为紫色。
★实验探究二:[实验9-2] 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4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3ml汽油,小粒碘或高锰酸钾。
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9-3] 水与酒精互溶
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
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
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
1、溶质可以是、、。
2、当两种液体互相混合时,量多的为,量少的为,但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叫做溶剂,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溶液。
【提示】1、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实验探究三:[实验9-4] 乳化现象
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分层。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几滴洗涤剂。
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振荡,观察现象。
静置几分钟后,再观察现象。
把2支试管内的
水和植物油及
【归纳总结】:
1、乳浊液:分散到里形成的。
它(填“是”或“不是”)溶液。
2、乳化现象:洗涤剂有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 ,而不聚集成为。
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因此试管的内壁很干净。
★实验探究四:[活动与探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向三个烧杯中各加入100ml蒸馏水,用温度计测其温度。
向烧杯中各加入10g固态NaCl,NH4NO3,NaOH,并用玻璃棒搅拌至全部溶解,分别测出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如果溶质的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则溶液温度;反之则溶液的温度。
【课后提升】
完成[家庭小实验] 清洗餐具,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
随堂检测
姓名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2)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
(3)食盐水和蔗糖水混合后仍为溶液()
(4)所有的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
(5)98%的硫酸溶液中水做溶质,硫酸做溶剂。
()
(6)食盐溶于水,得到食盐溶液的过程属于化合反应。
()
二、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无色透明
B、无色均一
C、均一、稳定
D、纯净的液体
()2、下列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
A氯化钠投入水中 B、冰投入水中 C、碘酒 D、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3、溶液是一种()
A、化合物
B、混合物
C、纯净物
D、无色透明液体
()4、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A、豆浆
B、泥水
C、稀硫酸
D、牛奶
()5、t℃时从200克氯化钠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剩下的溶液中不变的是
A、溶液质量
B、溶剂质量
C、溶质质量
D、溶液的密度
()6、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用盐酸洗去水壶的水垢(含Ca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