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说课稿-2019年学习文档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稿范文:第一节

八年级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稿范文:第一节

八年级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稿范文:第
一节
同学们现在正处于初二阶段,这是一个初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八年级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选择!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等都交于一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实践操作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及创新精神.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应用和自主探究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自己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也认识了一些图形,有过认识图形的体验,但很不系统,这个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图形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相关的概念(高、中线、角平分线),自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稿
2.多媒体资源:PPT、几何画板等,展示动态的几何图形和性质,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
1.直观展示几何图形和性质,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它是整个课程体系中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对三角形知识的深入探究,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对三角形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通过动态PPT或几何画板展示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2.结合实际例题,讲解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和应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知识。
3.分步骤演示如何准确地画出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并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基础练习:布置一些基本的画图题目,如画出给定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让学生独立完成。
2.提高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求三角形的面积、判断三角形的类型等。
3.小组合作活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究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1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主要包括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基本性质。

这些性质是三角形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结构特征,以及在后续学习中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性质,能够理解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但是对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操作和实例来加深。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几何图形的理解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但仍需要具体的形象支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证明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学难点:对于这些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这些基本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几何模型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尺子、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线段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然后,引入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尺子和圆规构造三角形,验证这两条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1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后,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线段性质。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这些线段在三角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结构特征和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对三角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的性质及其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从而理解和掌握这些线段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的定义,掌握它们的性质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和证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的性质,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从而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的性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动画演示和图形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线段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引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的概念。

2.探究性质: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发现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它们的性质。

3.证明性质: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和证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的性质,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4.应用拓展: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线段性质进行解决,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线段的性质和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等。

但学生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等概念及性质可能较为陌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概念及性质。

2.难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线段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3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3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3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3课时》,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应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后,进一步深化对三角形结构特征的理解,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全等和相似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在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应用,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来揭示三角形的内在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探究: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性质。

3.讲解:对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讲解,并通过几何模型进行验证。

4.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1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主要包括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性质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如何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掌握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能画出一个三角形的所有高。

3.会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4.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平面上有三个点,如何判断这三个点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到三角形性质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用尺子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验证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1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的定义,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并为后续的三角形全等和三角形的证明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对线段和三角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性质的运用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加深对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的理解,提高运用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的定义,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难点:运用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的性质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发现规律。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清晰的图形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和性质。

3.采用案例分析法,精选典型例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绘图工具。

3.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三角形有哪些特殊的线段?2. 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的概念,并用多媒体展示它们的定义和性质。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三角形,画出它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说课稿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说课稿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说课稿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1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探讨三角形中的一些重要线段,如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

这些线段在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知识层面,需要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这些线段的性质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角形中线的性质、高线的分类、角平分线的判定等知识,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逐步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的定义,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探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线的分类,以及角平分线的判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平面几何中的相关知识,如线段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介绍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并通过实例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些线段的性质。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并通过几何模型展示这些线段的运用。

4.课堂练习: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线段的性质和运用。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稿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稿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11.1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展示。

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是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线段、相交线、平行线等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另一方面,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对后续学习其他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

希望通过本节课对三角形的进一步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三角形,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分类。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经历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的探究过程,理解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以上综合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的应用。

二、说教法基于我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认识,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诱思探究、生成体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教学。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师生互动、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并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服务教学;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评价,通过小组展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边》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1.1节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边长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包括边长的定义、分类、计算方法以及三角形边长的不等式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因为对三角形边长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而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角形的边长的相关概念和性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边长的定义、分类、计算方法以及三角形边长的不等式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边长的定义、分类、计算方法以及三角形边长的不等式。

2.教学难点:对三角形边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边长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的边长。

2.知识讲解:讲解三角形的边长的定义、分类、计算方法以及三角形边长的不等式。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角形的边长的性质。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形边长的性质进行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教案)
4.课后加强复习和巩固,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内角和、边长关系等重要性质,以及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在新课讲授环节,我采用了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运用。但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三角形边长关系这一难点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3.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相关案例和实例。
5.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次课程的知识点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但在这一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记忆不够牢固,需要在课后加强复习和巩固。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三角形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理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以及内角,这是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基础。

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三角形的边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材、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七章、第一节、三角形的边;下面我从教材解析、学情解析、目标解析、教法学法解析、过程设计、授课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解析1.本节“三角形的边”是“与三角形相关的线段”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看法及基本要素;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 从基础知识方面看, 它既是小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回顾和延伸, 又是后边学习三角形三线、性质、内外角及多边形的基础, 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 从基本技术方面看, 经过本节课的授课,能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中间分类谈论和转变的思想;对提高学生解析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有重视要作用。

二、学情解析有益要素 : 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已经接触过三角形 ( 如: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 ) ,为本节课的学习确定了基础。

从认知能力角度看,学生具备了必然的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利要素: 从知识角度看: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难度较大,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带来了困难;从认知能力角度看:由于年龄、心理特点,初一的学生思想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沉稳,深刻,所以不够慎重,缺乏全面解析问题的能力。

三、目标解析依照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方面:认识三角形的看法,认识三角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并学会应用它们经历有关的计算、证明;养成勇于研究,敢于创新的优异习惯,善于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过程中,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从详尽、形象、直观的认识,到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去观察、解析和表达。

3.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经过创立学生主动参加的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积极参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充满着研究与创立。

八年级数学上册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1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这部分内容是三角形基本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边长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从而深入理解三角形的这一基本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深入理解三角形的这一基本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边长性质。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三角形的各种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形,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介绍三角形的三条边,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边长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3.学生探究:分组讨论,每组尝试找出三角形边长之间的规律。

4.汇报交流:各组汇报探究结果,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5.练习巩固: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三角形边长性质的理解。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边长性质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掌握三角形的边长特性。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三角形的边”的概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对于三角形边长的特性和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究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掌握三角形的边长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边长特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三角形边长的特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探究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实验,观察、操作、猜想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3.验证猜想: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4.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边长的特性,得出结论。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新知识。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三角形边长的特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的三条边:1.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 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 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 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11章第1节,主要内容是关于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的进一步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三角形中各种线段的性质和原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三角形中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和垂心距的性质,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三角形中各种线段的性质和原理。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问题解决,发现和应用线段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线段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2.探索与实践:教师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性质,并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总结。

3.深化与拓展:教师给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推理。

4.总结与归纳:教师在学生们的实际操作和讨论中,总结线段的性质,帮助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

5.课堂练习:教师设置一些较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运算和推理练习。

6.小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五、教学资源和学具准备1.教学资源:课件、教材、实物三角形模型等。

2.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笔记本等。

六、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态度和思维活跃程度。

2.问题解答和解决能力:观察学生解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效果: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板书设计#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 知识点- 中线的性质和应用- 高线的性质和应用- 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应用- 垂心距的性质和应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观察和发现、实际问题解决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线段的性质和应用。

八年级数学上册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3 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主题是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11.1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3节,三角形的稳定性。

这一节的内容是三角形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包括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内角和等,对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解,演示,练习,讨论的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演示,模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比如一个三角形框架,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稳定性,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主题。

2.讲解: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数学理论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

3.演示:使用多媒体演示,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4.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

5.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三角形的稳定性应用等几个部分。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练习的解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知识点儿整理:1.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三角形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形状和大小不会发生改变,这种性质称为三角形的稳定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教案

与三角形相关的线段教课内容 : 与三角形相关的线段教课目的 :1、掌握三角形的角均分线、中线、高的观点;2、会画出随意三角形的角均分线、中线和高,特别注意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均分线、高分别交于一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位于三角形的外面。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三角形角均分线、中线和高的观点及其画法;难点: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教课准备:尺子、铅笔(学生状况剖析:初二的学生是处于青春期,有厌学的状况,全部以活动的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其从根本上理解定理、定义,搞清楚观点。

)教课过程:一、动脑筋(导入)在一个三角形中,随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是怎么样的大小关系?为何?(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而且指引学生学会思虑三角形中线段之间存在着如何的关系)二、新授今日我们要学习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中线、角均分线和高。

1, 三角形的高a 高的观点:从三角形的一个极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极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如图, AH⊥BC,垂足为点 H,则线段 AH是△ ABC的 BC边上的高。

(教师在黑板演出示,学生在下边自己学着画)B 做一做:如图试画出图中△ABC的 BC边上的高。

(学生一般对锐角的高简单画出,让其做一做钝角三角形的高,小组议论,,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多训练几个特别三角形的高,试问学生钝角三角形的高有几条在外面。

2、三角形的角均分线a角均分线的观点:在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均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极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角均分线。

如图,∠ BAD=∠CAD,则线段 AD是△ ABC的一条角均分线。

b 思虑角均分线所带来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和高的差别是什么,(议论),教师指导达成,学会画角均分线。

3、三角形的中线a三角形中线的观点: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极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中线。

如图, BE=EC,则线段 AE是△ ABC的 BC边上的中线。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范例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范例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各位测评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线段、相交线、平行线等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另一方面,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对后续学习其他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般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三角形,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分类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根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

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的应用。

依据:较抽象,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

四、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时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

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能完成的尽量让学生完成”,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4.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
2.学习图形利用了声光影像完备的多媒体课件,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引发他们的兴趣。
3.学习新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自己归纳总结,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热爱。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直尺、剪刀
3.三角形纸板
四、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投影生活中常见的图.
教师叙述: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把古埃及的金字塔、军事飞机、法国的艾菲尔铁塔、水分子的结构示意图……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从宏大的建筑,到微小的分子结构,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________.
(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三边,AB可用边AB的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表示,AC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五、想一想
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几类?按角分呢?
(1)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
三角形不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六、练一练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整节课采取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来落实知识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也认识了三角形,有过认识图形的体验,但很不系统,这个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三角形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学法指导:
1.鼓励学生步步为营,及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让他们克服马虎的习惯。
七、忆一忆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边、角、顶点)
2.会用符号表示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的分类
4.通过实践了解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
八、作业
1.课本P8练习1.2,
(1)3,4,8()
(2)2,5,6()
(3)5,6,10()
(4)3,5,8()
2.小颖要制作一个三角形木架,现有两根长度为8cm和5cm的木棒,如果要求第三根木棒的长度是偶数,小颖有几种选法?第三根的长度可以是多少?
3.草原上的四口油井,位于如图所示的A、B、C、D四个位置,现在要建立一个维修站H,问H建在何处,才能使它到四个油井的距离之和HA+HB+HC+HD为最小?说明理由。(图略)
11.1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了解三角形相关的概念,(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三角形的边》是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为以后认识和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审美意识的重要题材,所以学会《三角形的边》是致关重要的。
学生活动:(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
(2)选派代表说明三角形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2.板书:在黑板上老师画出以下几个图形.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图:区别三条线段是否存在首尾顺序相接所组成的.图(1)三条线段AC、CB、AB是否首尾顺序相接.(是)
(2)观察发现,以上的图,哪些是三角形?
三、做一做
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四、议一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
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
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
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难点:
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
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传统教材“给出定义,让学生模仿学习”的框架,在学习《三角形的边》的教学中,打破常规,在学生自己发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自己归纳,自己总结,体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3)描述三角形的特点:
板书:“不在一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提问: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部分要引起重视.
学生回答:
a.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
b.首尾顺次相接.
二、读一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至思考,一段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