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气候、土壤、森林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合集下载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

第一节土壤地带性概念土壤地带性规律:

通常根据生物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成土因素在地面上的分布规律来确定土壤得分布规律,这种土壤与生物气候相适应的分布规律称为土壤地带性规律或显域性规律某些局部地方,土壤分布除受生物气候等地理性因素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地形、母质等地方性因素,则不属于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而称之为土壤地方性分布律。

土壤分布规律类型有:

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土壤区域性

一、纬度地带性指土壤的水平分布与纬度相平行的分布规律。

由于太阳照到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而变化,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生物(植被)分布发生变化,土壤也呈现一定分布规律。

二、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山脉、风向影响,土壤分布与经度相平行。

一般距离海洋越远,气候越干旱,距离海洋越近,气候越湿润。

气候不同,生物特点也不相同,必然对土壤形成与分布带来重大影响。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呈现有规律分布。

一般在山地上,基部温度高。

由下向上温度逐渐下降(

0.6°c/100米)。

而湿度由下向上逐渐增加,植被也就出现有规律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出现垂直分布规律。

一般把自基带土壤随海拔高度向上依次更替现象叫正向垂直地带性;反之称为反向垂直地带性。

后者只有在我国青藏高原出现,如高原上的河流附近谷地,有的深达2-3千米,在河谷上土壤也有一定分布规律,这就是反向垂直分布,通常讲的垂直地带性均指正向垂直地带性,简称垂直地带性

四、土壤的区域性有些土壤类型分布除受生物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地区性的因素,如地形、母质、水文地质条件,这种在某一地带土壤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条件差异而使土壤有一定的小范围分布规律称之为土壤的区域性。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

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

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

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

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第七章第三节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第七章第三节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三)地方性分异规律

系列性(组合型景观) 复区性(重复型景观) 波雷诺夫的处境划分:排水状况良好的残积处境,受 地下水影响的水上处境和经常积水的水下处境。 残积处境形成与当地水热条件相适应的地带性土壤和 植被,即显域性土壤和植被。 水上处境和水下处境形成了与当地地带性土壤和植被 不同植被与土壤,即隐域性土壤和植被。


(三)垂直带性分异
1、垂直带性的概念



垂直带性指的是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 向延伸,随着地势按照垂直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异。 任何一个地方的垂直自然带都是纬向,经向和高度变化因素 对自然环境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 产生垂直带的必要条件是高度
2、垂直带谱


在垂直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或高原所产生 的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替,称为垂直自然带。 垂直自然带间的相互配制的形式和次序称为垂直带谱结构。 垂直带谱的完整性标志是存在几条重要的界限,即基带,树 线,雪线和顶带
5、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相互关系 相似点:

①水热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位于某地的山地垂直带谱与该地向高纬的水平地带谱类似。 ①成因不同; ②变换梯度不同; ③垂直地带谱更为复杂; ④出现同种地带的自然条件不同。
不同点:

六、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 (一)地方性的概念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1)半常绿带 2)稀树草原 3)半荒漠 4)森林-草原北方针叶落叶林带 5)森林苔原 3、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
21
7. 2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一、几个概念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
合排列和更替顺序组 成了一定的体系,称 为垂直带谱。 树线 雪线
.
22
二、垂直带谱的一般规律
1、受水平植被带(基带)的制约 2、植被垂直带谱可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类 3、植被垂直地带更替与它的水平地带更替具有一定相似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
1.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2.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 3.中国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
.
1
地带性植被和非地带性植被
地带性植被(zonal lvegetation) (显域植被)
是指能充分反映气候 类型特征的植被类型。地 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常呈 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型) 的界线大致相符。
非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 (azonal vegetation)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8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 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 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第7章第一节_陆地生态系统。

第7章第一节_陆地生态系统。
第七章 生态系统的类型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
地带性植被:又称为显域性植被,能够充 分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类型。明 显的具有三向地带性。
非地带性植被:又称为隐域植被,是指一 定的气候带或者大气候区内,因受地下水、 地表水、地貌部位或者地表组成物质等非 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如水生植被等。
二者之间中,水平地带性是基础,由他决定 山地垂直地带性。
二、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格局
森林生态系统
一、热带雨林(Tropical forest) 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 三、温带落叶阔叶林(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 四、寒温带北方针叶林(Coniferous forest)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
天山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纬度、经度、海拔三个方向上植被类型有规律 的带状分布。
垂直带与水平带的关系
1.相似之处: 1)植被类型在山体垂直方向上的成带分布和
地球表面纬度水平分布顺序有相应性。如热带 湿润区的高山森林分布与赤道到极地的水平植 被分布向比较,自平地到山顶和自低纬度到高 纬度的排列顺序大致相似。 2)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 貌上也基本相似。
3)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储存在植 物中,每年一部分植物死去,在高温高湿条件 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直接被的树根和 真菌所吸收,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世界 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

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名称土壤名称 分布地区分布地区 形成条件形成条件 一般特征一般特征 砖红壤砖红壤 海南岛、雷州半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3~~2626℃,年平均降水量为℃,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赤红壤 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1~~2222℃,年降水量在℃,年降水量在1200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性。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名称土壤名称 分布地区分布地区

形成条件形成条件 一般特征一般特征 砖红壤砖红壤 海南岛、雷州半岛、西

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

大致位于北纬2222°以°以

南地区。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3~~26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季雨林。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07气候分布与分类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07气候分布与分类
③取消斯查勒分类中的“信风海岸气候”,把其中一部分 归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如我国台湾南部、海南岛南部 等),另一部分归属“热带海洋性气候”。
④在高地气候中强调了高山气候的垂直分布随纬度的变化。
由此将世界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16个气候型和高地气候。 如图7-5。
koppen climate classification
对季风气候没有足够的重视。
3、我国气候学者周淑贞认为:从自然地理角度来讲,世界气 候分类应该从发生学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气候形成的因子, 包括纬度、海陆、大气环流、洋流和地形等,同时也应根据 各地气候的典型特征,舍小异,取大同来进行分类。
4、根据上述原则,以斯查勒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 适当修改如下:
第二节 低纬度气候
总特征: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地-气系 统的辐射差额是有盈余,因此气温全年都高,最冷月平均 气温在15-18℃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辐合 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由于这些 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全年可能蒸散量 在1300mm以上。(连接 热带与亚热带气候)
温20℃和最热月10℃等温线划分三个气候带: 热带——在20℃年平均等温线之间,这条等温线正好和椰子
的分布极限大致相符合;
温带——在20℃年平均等温线与最热月10℃等温线之间,最 热月10℃等温线大致与森林分布的极限相符合;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性Classifying
Soils Using Soil Taxonomy an来自百度文库 distribution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一.地带性分布规律(zonality)土壤类型在空间的规律性分布称为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按照纬度呈有规律分布 (一)水平地带性 Horizontal soil zonality 经度地带性:按照经度呈有规律分布 (二)垂直地带性(vertical zonality):按照海拔高度有规律的分布 特征。 (三)土壤区域地带性:在土壤纬度区域内,按照地形、地质、水 文等自然条件不同。呈现规律性分布。 显域土(Zonal soil):在一定生物气候带、深受气候、植被等地带形成 土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如红壤、黄壤、棕壤。 隐域土(intrazonal soil)地形、母质、地下水等区域性因素超越气 候、植被等地带性成土因素而形成的土壤,沼泽土、盐土、碱土、 石灰岩土。 泛域土(azonal soil)分布于任何地带,非地带性土壤(水稻土、 冲积土)
土壤。
上图为黑钙土剖面
上图为黑钙土景观
土地利用:草甸草原植被,针茅、兔毛 蒿;农业利用主要种植大豆、高粱、玉 米、小麦、甜菜、向日葵等。
栗钙土 :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干
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具有 较薄(20~30cm)腐殖质层,1m内 有钙积层。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分类及分布

土壤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

和变种。前三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XX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

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

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m,气温要降低

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由可以看出,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分布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分布

4.[物理化学过程]
7.3 土壤发育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 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 特性的土壤,称为土壤发育(soil development)。
堆积物,这种物质叫风化壳,它们在地球
陆地上有广泛的分布。
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
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 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 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二)母质的类型
母质类型按成因可分为残积母质和 运积母质两大类。
残积母质是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 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1)淋溶型水分状况:由于土壤水分运动的方向
以下行为主,物质遭到淋溶,因此这种土壤常具有盐基 饱和度低、酸性强等特点。
(2)非淋溶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蒸发量略大于
降水量,因此这类土壤常具有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盐基 饱和度高的特点,剖面中常有钙积层。
(3)上升水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蒸发、蒸腾总
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其差额由地下水补充,如果地下水 矿化度高,则会导致盐渍化;如果地下水达不到地表, 而只能达到剖面中部,则称为“半上升水型”水分状况。
(2)腐殖化过程(水、热适宜)
主要的成土过程
(三)化学过程 该过程有两个特征:一是土壤形成中某些元 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二是有新的化学组分形成。属于化学变 化的具体过程有四类九种: 1.[化学风化] 土壤矿物的持变过程 (1)脱硅富铝化 原生矿物分解,合成高岭石及Fe2O3、Al2O3 等次生物质 红黄色Fe、Al层 (2)粘化 部分原生矿物分解,合成不同粘土矿物Bt层 2.[化学淋溶] 由于新化学组分的产生导致淋溶发生。 (1)灰化

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4.亚类
♪ 是反应土类范围内较大的差异性。 它是依据在同一土类范围内土壤处 于不同的发育阶段或土类之间的过 渡类型来划分的。后者在主导成土 过程以外尚有一个附加的次要成土 过程。
5.土属
• 是由高级分类单元过渡到基层分类 单元的一个中级分类单元,具有承 上启 下的作用。它是依据某些地方 性因素不同而使土壤亚类的性质发 生分异来划分的。
(2)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
•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群落组成了生物圈。 • 土壤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和物理化学条件。 • 土壤肥力的特殊功能,使陆地生物与人类协调共存,生 生不息。 • 不同类型土壤养育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形成了生物 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也为土壤培肥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也为人类提供各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
第六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第二节 土壤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一、土壤圈的概念与功能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 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末固结层,土壤是有特殊结构和功能 的地球系统的一个圈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构成的一种连续 体或覆盖层,它犹如地球的地膜,在一定程度上类似生物体 的生物膜。 土壤圈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地圈系统,即气圈、 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交接界面,它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撑 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PPT课件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PPT课件

上图为黄棕壤剖面
上图为黄棕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为 主,混生有常绿阔叶树种;农业利用 以旱作与水稻为主,并广泛栽培有杉 木、毛竹、油茶、油桐等人工林,是 重要的粮、棉、油、茶和蚕丝的生产 基地。
11
黄褐土 :是在北亚热带半湿润大陆 性季风气候和落叶阔叶林植被条件下, 发生粘化过程和铁锰的淋淀过程的地 带性淋溶土壤 。土壤暗黄棕或暗黄 橙色,弱酸到弱碱性,。
19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形 成的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有深
厚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土 壤肥沃。
上图为黑土剖面
上图为黑土景观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甸或 草原化草甸。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 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大豆、高粮、 玉米、小麦。易发展畜牧,进行大 农业生产。
20
黑钙土:温带wk.baidu.com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 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具有较深厚腐 殖质表层,下部有钙积层或石灰反应的
上图为石灰(岩)土景观
开发利用:植树造林,保持水 土的同时,可以修建石坎梯田, 种植经济林木。
32
砂姜黑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 主要受地方性因素(地形、母质、地下水) 及生物因素作用,形成的一种半水成土壤。 土体中同时具有黑土层和砂姜层。
上图为砂姜黑土剖面
土地开发利用:兴建水利设施,避免 漫灌(喷滴灌);施用有机肥,改良 耕性;耕作制度改革,免耕深松,种 耐粘作物。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概述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概述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概述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包括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分布。一、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是指土壤分布与热量的纬度地带性和湿度的经度地带性的关系,但大地形(山地、高原)对土壤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1、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随着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有的岩石风化、植被景观也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的形成发育也相应发生沿纬度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土壤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2、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的变化。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及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以及大陆干旱气候等不同的湿度带,这种湿度带基本平行于经度,而土壤随之发生规律的分布,称之为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3、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受水热条件的控制。我国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点,冬季受西北气流控制,寒冷干燥,夏季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温暖湿润。东南季风不仅影响东部沿海而且深入内陆,西南季风除影响青藏高原外,尚可波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热量由南向北递减,湿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故由北而南依次表现为寒湿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气候,由东南向西北则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4个地区。纬度不同,距海洋远近不同及地形不同,引起水热条件的分异,从而形成了我国土壤水平地带的分布规律:一是东部沿海的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二是西部的干旱内陆性地带谱。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

二、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发生的土壤演替规律。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山地生物气候多伴随地势改变而造成。随地形海拔高度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岩石风化、自然植被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造成土壤分布有规律的变化。山地土壤由基带土壤自下而上依次出现一系列不同的土壤类型,构成一个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山体的大小与高低、山地所在的地理位置、坡向与坡度等都影响着土壤发育的分布,因而土壤的垂直带谱的类型和结构是复杂多样的。随着山体高度的增加,相对高差愈大,山地垂直结构带谱愈完整。我国喜马拉雅山的珠峰,为世界最高峰,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从基带往上分布着红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冻土→冰雪线,为世界所罕见。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带谱结构的影响在我国有十分明显的反映。有些大的山系正好是土壤地带的分界线,如秦岭太白山跨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半湿润区,其南坡与北坡的土壤垂直带谱明显不同。三、土壤分布的区域性土壤分布的区域性是指土壤在水平和垂直分布带内,由于地形、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为活动等成土条件的不同,其土壤类型有别于地带性土壤类型,显出土壤的区域性。按区域面积大小分为中域和微域。

土壤分类及分布

土壤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

和变种。前三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XX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

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

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m,气温要降低

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由可以看出,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第七章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七章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
1.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2.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 3.中国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
地带性植被和非地带性植被
地带性植被(zonal lvegetation) (显域植被)
是指能充分反映气候 类型特征的植被类型。地 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常呈 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型) 的界线大致相符。
非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 (azonal vegetation)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 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 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1)亚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
由北向南其带谱 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 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雨林
1)亚欧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 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 荒漠
1)亚欧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 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 硬叶林-亚热带及热带荒 漠-稀树草原-季雨林-雨 林
一、几个概念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森林的垂直地带性
1、水植被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 2、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且纬度越 低,海拔越高,森林垂直带谱越完整。 3、每一个山体,都具有其独特的森林植被垂直带谱。 4、各种森林植被类型在山体上的分布都有一定的高度界限。 5、经度也影响着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
8、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包括西藏绝大部分、青海南部、四川西部以及云南、 甘肃、新疆部分地区。海拔高,寒冷干旱,大面积 分布着灌丛草甸、草原和荒漠植被。 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脉地区,包括川西、西藏东 部、云南西北部,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向青藏高原 过渡的高山峡谷。因受东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 水较多,年降水400-900 mm;由于焚风形成的干 热天气在河谷较为普遍,此处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 倍。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而湿度和降雨逐渐增 加,到一定高度后,出现寒温性针叶林。
中国的气候、土壤、 第七章 中国的气候、土壤、森林的地带性及区划 第一节 中国的气候、土壤及森林的水平地带性 中国的气候、
一、中国气候的水平地带性及区划 (一)气候带的划分气候带: 是大致与纬圈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的 气候分类单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气候区域单 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气候带按一定顺序 分布。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 2、气候带的划分指标: 我国从北到南分为9个气候带,1个气候区域。
7、温带荒漠区域
包括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甘肃与 宁夏北部的阿拉善高原,以及内蒙鄂尔多斯 台地的西端,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5;气 候极端干燥,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低于 200 mm;沙漠与戈壁面积较大,荒漠植被是 一些极端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本区域一系列巨大的山系,分布着一系列随 高度而有规律更迭的植被垂直带。
二、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
1、土壤地带性:指土壤在气候、生物、地形、 母质等成土因素的影响下,沿地球陆地表面 呈带状分布的规律。土壤分布的地带性包括 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2、土壤的水平地带性 (1)土壤纬度地带性 (2)土壤经度地带性(土壤的相性或土壤的 气候相)
三、中国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及植 被分区 (一)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5、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我国最南部的一个植被区域。东起台湾省东 部沿海的新港以北,西达西藏亚东以西,南 到南沙群岛,北界较复杂。年均温220以上, 年降水量1200-2200 mm;热带雨林、季雨林 区域;砖红壤。我国唯一的橡胶种植区。
6、温带草原区域 是欧亚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松辽平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以及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大陆性气候,蒸发 量约为降水量的3-5倍;旱生植被为主,以旱生针茅属为主 的丛生禾草草原。半湿润区低山邱陵、沟谷、山区有森林出 现。 7、温带荒漠区域 包括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甘肃与宁夏北部的阿拉 善高原,以及内蒙鄂尔多斯台地的西端,约占我国土地面积 的1/5;气候极端干燥,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低于 200 mm;沙漠与戈壁面积较大,荒漠植被是一些极端旱生 的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本区域一系列巨大的山系,分 布着一系列随高度而有规律更迭的植被垂直带
第二节
土壤、 土壤、森林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一、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1、土壤垂直地带谱是由基带土壤开始的,随着山体的升高 而依次出现一系列与纬度带相应的土壤类型。 2、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山地垂直地带谱结构就愈完 整。 3、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有明显影响。总的特 点是:山地下部建谱土壤类型各异,向上渐趋一致,但带幅 高度仍然有别。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8、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包括西藏绝大部分、青海南部、四川西部以及云南、甘肃、 新疆部分地区。海拔高,寒冷干旱,大面积分布着灌丛草甸、 草原和荒漠植被。 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脉地区,包括川西、西藏东部、云南 西北部,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 因受东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年降水400-900 mm; 由于焚风形成的干热天气在河谷较为普遍,此处蒸发量为降 水量的3倍。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而湿度和降雨逐渐增 加,到一定高度后,出现寒温性针叶林。
二、森林的垂直地带性
1、水植被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 2、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 且纬度越低,海拔越高,森林垂直带谱越完整。 3、每一个山体,都具有其独特的森林植被垂直带 谱。 4、各种森林植被类型在山体上的分布都有一定的 高度界限。 5、经度也影响着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
(二)中国森林植被分区
5、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我国最南部的一个植被区域。东起台湾省东部 沿海的新港以北,西达西藏亚东以西,南到南 沙群岛,北界较复杂。年均温220以上,年降水 量1200-2200 mm;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砖 红壤。我国唯一的橡胶种植区。
6、温带草原区域
是欧亚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松辽平原、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以及新疆北部的阿 尔泰山区。大陆性气候,蒸发量约为降水量 的3-5倍;旱生植被为主,以旱生针茅属为主 的丛生禾草草原。半湿润区低山邱陵、沟谷、 山区有森林出现。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我国亚热带地区范围广,约占全国总面积1/4左右, 北界在秦岭、淮河一线,南界在南岭,东界为东南 海岸,台湾岛以及沿海诸岛;西至西藏高原山坡向 南延至云南的西部。 本区域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 > 1000 mm;地带性植被:北部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 林(北亚热带)、中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 带)、南部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土壤 以红壤、黄壤为主。
1、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是我国最北的一个植被区。气候条 件严寒单一,年降水量360-500mm;植被类型单纯,为兴安 落叶松纯林;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木材蓄积量较大的林区 之一。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主要包括: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以及长 白山等山脉。温带季风气候,纬度高,气温低,年降水量 600-800 mm;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混交林(红松阔叶混交 林);暗棕壤;是我国主要林区之一,
3、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位于北纬32030/-42030/之间;东到辽东半岛、 胶东半岛,西自甘肃的天水向西南与青藏高原相 分,北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相接,南以秦岭、 伏牛山、淮河为界。地处中纬度以及东亚海洋季 风边缘,夏季酷热,冬季严寒而干冷,年降水量 500-1000 mm;以栎林为代表的落叶阔叶林。本 区域因大面积森林破坏后出现次生灌木草丛,森 林资源奇缺,生态环境较差。
(二)气候带简介
P 138 表 7-1 1、北温带气候带 2、中温带气候带 3、南温带气候带 4、北亚热带气候带 5、中亚热带气候带 (云南) 6、南亚热带气候带 (云南) 7、北热带气候带 (云南) 8、中热带气候带 9、南热带气候带 10、高原气候区域
(三)云南气候特点
1、地处云贵高原西部及横断山区,地势北高 南低,有山地和河谷地形,纬度低, 海拔高,气候类型多样,差异大。 2、夏季受来自北部湾及孟加拉湾的湿热气流 的影响,降水充沛。 3、一年中气温年较差小。(由于低纬、高海 拔,夏季也是雨季;河谷地区热带北。)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我国亚热带地区范围广,约占全国总面积1/4 左右,北界在秦岭、淮河一线,南界在南岭, 东界为东南海岸,台湾岛以及沿海诸岛;西 至西藏高原山坡向南延至云南的西部。 本区域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暖湿润,年降 水量 > 1000 mm;地带性植被:北部为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中部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南部为季风常绿 阔叶林(南亚热带)。土壤以红壤、黄壤为 主。
第二节 土壤、森林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土壤、 一、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1、土壤垂直地带谱是由基带土壤开始的,随 着山体的升高而依次出现一系列与纬度带相 应的土壤类型。 2、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山地垂直地带 谱结构就愈完整。 3、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有明显 影响。总的特点是:山地下部建谱土壤类型 各异,向上渐趋一致,但带幅高度仍然有别。
1、森林经度地带性 2、森林纬度地带性 (二)中国森林植被分区 1、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是我国最北的一个植被区。 气候条件严寒单一,年降水量360-500mm;植被类 型单纯,为兴安落叶松纯林;棕色针叶林土。是我 国木材蓄积量较大的林区之一。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主要包括: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以及长 白山等山脉。温带季风气候,纬度高,气温低,年降水量 600-800 mm;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混交林(红松阔叶混 交林);暗棕壤;是我国主要林区之一, 3、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位于北纬32030/-42030/之间;东到辽东半岛、胶东半岛, 西自甘肃的天水向西南与青藏高原相分,北与温带针阔叶混 交林区域相接,南以秦岭、伏牛山、淮河为界。地处中纬度 以及东亚海洋季风边缘,夏季酷热,冬季严寒而干冷,年降 水量500-1000 mm;以栎林为代表的落叶阔叶林。本区域因 大面积森林破坏后出现次生灌木草丛,森林资源奇缺,生态 环境较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